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3_第1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3_第2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3_第3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3_第4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端棻(1833年—1907年),貴州省貴陽市人,清朝改革家、教育家,京師大學堂的首倡者、戊戌變法幕后推手、慧眼識珠提拔梁啟超,被譽為中國近代教育之父。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是戊戌變法的改革措施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成果,京師大學堂也是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自從和日本打了一個敗仗下來,國內有心人,真像睡夢中著了一個霹靂,因想到,堂堂中國為什么衰敗到這田地,都為的是政制不良……”梁啟超的說明不一定十分全面,但肯定近代中國人在認識世界的思想轉變中,甲午戰爭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卻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對于中國說來,甲午戰爭失敗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是使中國社會進一步沉淪,更深地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另一方面,是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人民,使他們決心奮起,挽救祖國于危亡,為中國與世界列強并雄而奮斗到底。——戚其章《晚清史治要》中國人的歷史主題從自強轉向了救亡。一、戊戌維新運動1、序幕的拉開康有為和《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1891—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闡明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這些著作將孔子樹為改革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為變法維新奠定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外歷史綱要上》

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一、戊戌維新運動1、序幕的拉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梁啟超《變法通議》梁啟超嚴復的天演論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于“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于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于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一、戊戌維新運動1、序幕的拉開1895年4月,康有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聯名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要求拒簽中日和約、遷都抗戰、變法維新。舉人入京應試習稱“公車”,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史學界對康有為的說法提出了諸多質疑。茅海建詳細查閱清朝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電奏的次數達154次,加入的人數超過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電奏反對者(反對簽訂和約)已過其半數;在京城,翰林60院、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吏部官員皆有大規模的聯名上書;舉人們的單獨上書也達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數達到了155人次;舉人們參加官員領銜的上書為7次,加入人數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為所稱‘不收’其上書的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由此可以證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摘編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一、戊戌維新運動2、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內閣奉上諭: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于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后裔,其愿入學堂者,均準其入學肄業,以期人材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欽此。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一、戊戌維新運動3、百日維新維新主要內容①政治方面: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準其自謀生計等。②經濟方面: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私人興辦工廠,獎勵創新發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等。③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準許民間創辦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組織翻譯外國書刊。④軍事方面:建立新式軍隊,按新法練兵,添造兵船,增強海軍實力。但是,光緒帝沒有采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等主張。一、戊戌維新運動3、百日維新

當變法進入高潮之后,各種矛盾逐漸尖銳化。滿、漢之間,帝、后之間,新、舊之間,聯英日與聯俄之間,滿族大臣之間,漢族大臣如翁同龢、張蔭桓、張之洞、李鴻章等之間,維新派內部康黨與其他人土之間……康、梁等維新人士由于指導思想上存在問題,總以奔競躁進的姿態,試圖鼓動年輕無政治經驗、無真實權力的光緒帝,在短時間內取得變法的成功。由于過急過猛而引起強烈的社會動蕩和心理不安,這些都預示著慈禧出而執政的時機即將來臨。維新變法的失敗當然是由于守舊勢力的絕對強大造成的,但也與光緒帝及康、梁等人政略上的失誤緊密相關。——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譚嗣同慈禧太后一、戊戌維新運動4、變法失敗失敗原因:①由于守舊勢力仍很強大,②而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③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導致這場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評價: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南海·瀛臺一、戊戌維新運動5、變法的敗因及評價觀察圖片信息,說說義和團活動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后擴大到京津地區。原因:說明:清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地方,特別是東南各省,地方勢力擴張,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根基。“東南互保”1.義和團運動的爆發為什么集中在北方?又說明了什么?二、義和團運動外國人眼中的義和團1.這是國外媒體上有關義和團的插圖,從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2.通過圖片,可以感知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印象是什么樣子?破壞鐵路、電線

愚昧、落后?“自從帝國主義在沿海強行通航以及修筑鐵路后,運河的運輸量大減,過去客貨云集的兩岸,這時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景象,大批船工纖夫、販夫店鋪紛紛破產失業,生計斷絕。”——《中國近現代史三十講》曾凡光思考2.不同視角下的義和團運動二、義和團運動中國人眼中的義和團這是中國畫家繪制的有關義和團的油畫,從中你又能獲取什么信息?廊坊大捷,八國聯軍共死亡62人,受傷228人,義和團和清軍的陣亡人數有三四百人。但是,我們在畫中根本看不到清軍的身影,知道為什么嗎?《廊坊大捷》1971年參考答案:建國后強調階級斗爭,代表地主階級的清政府被視之為腐敗無能,而農民的革命精神則受到推崇,故畫面突出義和團而忽略清軍。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義和團運動3.結局①山東巡撫毓賢、袁世凱等:先撫后剿②英、法、美、德、意、奧匈、日、俄等8國:決定聯合鎮壓③慈禧太后:招撫在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二、義和團運動名稱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異時間性質同領導階級結果結果的原因結論自主學習:比較兩者的異同。1851-18641898-1900反侵略反封建反帝愛國思考:為何叫反侵略而不是反帝?農民階級失敗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農民階級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1.原因⑴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瓜分世界的要求⑵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危機帝國主義在華利益2.過程西摩爾率軍進犯北京1900.6.10廊坊阻擊戰攻陷大沽炮臺,進犯天津6月中旬天津保衛戰慈禧“宣戰”6.21天津陷落7月北京失陷8月中旬西逃議和3.東南互保內容: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材料一

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東南互保”,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和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材料二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后,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和各參戰國達成《東南保護約款》,……該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東南互保出現說明了什么問題?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表明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嚴重動搖清政府統治的根基。①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東南的穩定;②維護了列強在東南地區的利益;③阻礙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④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4.結果:《辛丑條約》——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內容危害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控制京津至山海關地區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4.結果:《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特點1)賠款數額大,賠款周期長,賠款附加條件多。2)增加鎮壓、禁止中國人民反帝的條款。3)外國侵略勢力進入清政府的統治心臟。4)體現出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庚款興學】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戰爭賠款,是為“庚子賠款”,后列強退還部分賠款,用于在中國興辦教育事業,史稱“庚款興學”。退還庚款的總倡導者是美國,1908年,美國政府決定將應得的賠款的一半,作為派遣留學生赴美國的費用,并在北京創辦了一所留美學校,即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時間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目的打開中國市場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日本對外擴張,為其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維護在華利益;瓜分中國國家英國英國、法國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奧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影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