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課件_第1頁
專題02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課件_第2頁
專題02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課件_第3頁
專題02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課件_第4頁
專題02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時空坐標經濟農業商業手工業耕地、生產工具、勞動力陶瓷業紡織業冶煉業造船業城市對外貿易貨幣政府的經濟政策歷代重大經濟決策朝代政策戰國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秦朝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提倡以農為本,注重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和徭役;漢武帝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平抑物價。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元朝元世祖推行重農政策清朝前期推行墾荒政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農業時期內容

戰國鐵器和牛耕得到廣泛使用。唐朝①墾田面積逐漸擴大。②農業生產技術改進,發明并推廣曲轅犁、筒車等農業生產工具。③政府重視興修水利。宋朝①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城一帶成為糧倉,出現“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②南方普遍種植茶樹;棉花種植得到推廣。清朝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重視水利興修,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品種增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①起源早,獨立發展,自成體系,世界領先。②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精耕細作的基本特點(春秋戰國開始)。③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基本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④從井田制發展到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農民賦役負擔繁重,壓抑了生產積極性(商鞅變法,休養生息政策)。⑤歷朝歷代都重視水利興修(戰國都江堰、三國曹魏,清朝前期為代表)。⑥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蘇湖熟天下足)。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特點手工業類別

陶瓷業①唐朝時最有代表性的是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唐三彩。②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時,江西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著名瓷窯有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紡織業①唐朝時絲織業工藝水平很高,代表性絲織品是蜀錦。②北宋時,四川、浙江絲織業發達。南來后期,棉紡織業興起。③清朝時,絲織、棉織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優良;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冶煉業商朝時青銅鑄造業發達,青銅器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造船業宋朝時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南宋的海船還配備了指南針。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特點①技術先進,工藝精湛,特別是絲綢、瓷器等享譽世界,遠銷亞歐非;②部門不斷增多,分工日益細化,最終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③手工業產品主要是自產自銷。④手工業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相應變化。絲織業從北向南,棉紡織業從南往北。13世紀歐洲出現小型工坊,隨著發展由分散的手工工場向集中的手工工場轉變,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商業類別

城市①唐朝時,都城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會。②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和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業大都市。③清朝時,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工商業繁榮。貨幣①秦朝時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②西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五銖錢。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紙幣與銅錢并用。對外貿易①西漢時,絲綢之路開通,東西方貿易頻繁。②宋代海外貿易發達,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特點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商業產生后不斷發展,宋元時期空前繁榮,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②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是農耕經濟的附屬;③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形成建康、洛陽、北京、南京等大城市;④商業市場多種多樣,有:早市、夜市、草市等;⑤商業活動形式有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對外貿易(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⑥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然后逐步滲透到農村,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紙幣很早就出現了。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地方商幫。⑦商業活動受政府控制,比如閉關鎖國政策。經濟重心南移(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③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④南方政權注意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1)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2)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3)宋代: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①國家統一安定局面的出現;②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和農作物的推廣③統治政策的調整(包括發展經濟的獎勵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強;⑤新制度的確立;;⑥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1.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文帝認為)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情以生也。(漢景帝認為)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餓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漢書》(1)據材料一,概括漢文帝、漢景帝的治國思想(理念)。在實踐中他們是如何做的?

材料二唐朝時,統治者注重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同時一些有利于江向農業發展的生產工具陸續改進和創制,極大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的發展…江南經濟持續發展,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新浪網(2)材料二中“有利于江南農業發展的生產工具”有哪些?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時江南農業獲得發展的原因。治國理念:以農為本。做法: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搖役。工具:曲轅犁和筒車。原因:統治者實行重農政策;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材料三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送給江南、淮南、兩浙等路,并將種植法張榜公布,予以推廣……江南地區農業發展較快,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南宋時期民間流傳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樊樹志《國史概要》(3)據材料三,分析指出推動占城稻廣泛種植的主要力量。材料中諺語的出現說明了什么?力量:政府宣傳推廣并提供技術支持。說明: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年代耕地面積(頃)1661年(順治十八年)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6837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材料四(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史實?導致出現這一史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史實: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原因: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2.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但統治者的“重本抑末”政策卻極大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清朝前期)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由此焉轉輸。雖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之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廣陽雜記》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特點。

材料二朕(雍正帝)觀四民(即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費,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緒《大清會典事例》(2)從材料二看,雍正帝對農業和工商業分別持什么態度?他的根據是什么?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了北京、漢口等商業中心城市;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商品經濟活躍。態度: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根據:①農業為四民提供糧食,是本業;②工商業不能生產糧食,且與農業爭奪勞動力。材料三清代沿襲明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共設戶關26個,工關5個……清代稅關對商船戶繳稅也極為苛重,全國又缺乏統一稅單,以致各關稅吏敢于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在這樣的苛稅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彭雨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現象:清朝廣設鈔關;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對商人征收重稅影響: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3.江南……自義熙十一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