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化市部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作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開拓者,宗白華先生不僅對中國人的時空意識及其在文藝中的呈現作出別樹一幟的闡釋,還對中國藝術意境的產生和演變作出別開生面的解析。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簡言之,“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清代畫家惲南田曾這樣描述一幅畫:“諦視斯境,一草一樹,一丘一壑,皆潔庵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宗先生評價:“這幾句話,真說盡藝術所啟示的最深境界。藝術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謂‘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但它同時卻啟示了高一級的真實,所謂‘意象在六合之表’。古人說:‘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借幻境以表現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這種‘真’,不是普遍的語言文字,也不是科學公式所能表達的真,這只是藝術的‘象征力’所能啟示的真實。”而“真實是超時間的,所以‘榮落在四時之外’。藝術同哲學、科學一樣,也啟示著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實,但卻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訴之于人類的直觀心靈與情緒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帶的‘贈品’。(《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宗先生的理論貢獻,不僅在于對前人相關論述的發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情”與“景”的結合,是唐代畫家張璪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更在于對意境的創造途徑、意境的表現層次、意境與人格涵養,以及意境在詩畫樂舞等不同文藝門類中呈現方式的異與同等諸多問題,從傳統文論向現代美學轉化的高度進行深入而細致的闡釋,達到突破前人、啟迪來者的新境界。在宗先生看來,意境創構的本質是“化景物為情思”,是通過逼真的形象表現人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內在精神和意趣。這不僅表明意境的形成要遠離老調重彈而自出機杼,還表明意境形成的關鍵在于“化實為虛”,即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表現。歐陽修有一首詩:“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此詩每一句寫一種客觀景致,其月夜、亂花、棋罷、酒闌,每種景致都包含和傳達出一種抑郁恍惚的情緒。宗先生分析道:“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著景物。一種憂郁美麗的基本情調,把幾種景致聯系起來,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靈優美的抒情詩。”(《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化景物為情思”的意境創構,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畫語錄》山川第八,見朱良志輯注《石濤詩文集》)這就是說,意境是藝術家以心靈之光燭照萬象,代山川萬物塑形鑄魂,是藝術家的生命情思與對象的生命狀態融為一體的產物。正是如此,宗先生指出:藝術意境的創造,首先就是人格的創造。人格境界的高低及生命本體豐富與否,直接決定藝術意境的層次與質量。藝術意境的實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端賴藝術家平素的精神涵養,天機的培植,在活潑潑的心靈飛躍而又凝神寂照的體驗中突然地成就。”(《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宗先生稱贊徐悲鴻的創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中飽含著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認為“徐君幼年歷遭困厄,而堅苦卓絕,不因困難而挫志,不以榮譽而自滿”的內在人格,是其取得輝煌藝術成就的不竭原動力。(《徐悲鴻與中國繪畫》)伴隨考察的深入,宗先生發現藝術意境不是一種平面的意義鋪陳,而是一個多層次的意蘊結構。他認為,從直觀感相的摹寫,到活躍生命的傳達,再到最高靈境的啟示,藝術意境可分“情勝”“氣勝”“格勝”三個層次。“‘情’是心靈對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種劃分與其在《中國藝術三境界》中所說的“寫實”境界、“傳神”境界、“妙悟”境界相聯系,意在凸顯中國藝術不僅注重形象寫實的技巧、能力和興味,更重視在形象中寓有雋永之意蘊和雅正之格調,達到“格勝”和“妙悟”的境界。而這種藝術意境的創成,關鍵在于“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王夫之談論詩歌創作的這兩句話,以極精練的語言道出中國藝術意境創構的奧秘。(選自錢念孫《美學散步的風儀與勝景——宗白華的人生和學術》)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的境相本是幻的,卻可以表現最深的真境,這種“真”不同于科學公式所表達的“真”。B.朱良志認為,意境是藝術家用自己的心靈來觀照世間萬象,代替山川萬物表達,是藝術家的生命情思與審美對象“神遇”而融為一體的產物。C.宗白華先生認為,徐悲鴻少年時代遭遇了人生的困境而堅忍不拔,這種人格的精神力量投射在他的繪畫作品之中。D.宗白華先生關于藝術意境“情勝”“氣勝”“格勝”三層次的劃分,與其《中國藝術三境界》中“寫實”“傳神”“妙悟”三境界的劃分有內在聯系。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意境不僅包含了客觀自然景象,而且涵蓋了作者的主觀情感。B.宗白華先生對“意境”的研究是系統而全面的,他把傳統文論上升到了現代美學的高度。C.“情勝”對應摹寫直觀感相,“氣勝”對應傳達活躍生命,“格勝”對應啟示最高靈境。D.中國藝術意境創構的奧秘在于“三層次”和“三境界”一一對應,缺一不可。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觀點的一項是()A.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張炎《高陽臺·西湖春感》)B.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姜夔《點絳唇》)C.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D.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蘇軾《永遇樂》)4.文中有兩處加點短語“別開生面的解析”“深入而細致的闡釋”,請分別簡析其含義及作用。5.學校要舉辦“宗白華對于中國藝術意境的見解”專題講座,請你圍繞主題結合材料列出講座思路。(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風波魯迅七斤雖然住在農村,卻早有些飛黃騰達的意思。從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鋤頭柄了;他也照例幫人撐著航船,每日一回,早晨從魯鎮進城,傍晚又回到魯鎮,因此很知道些時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閨女生了一個夜叉之類。他在村人里面,的確已經是一名出場人物了。這時七斤捏著竹煙管,低著頭,慢慢地走來,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頭來,嘆一口氣說:“皇帝坐了龍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這可好了,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嘆一口氣,說:“我沒有辮子。”“皇帝要辮子么?”“皇帝要辮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著急,趕忙問。“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說要的。”七斤嫂這時從直覺上覺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為咸亨酒店是消息靈通的所在。伊一轉眼瞥見七斤的光頭,便忍不住動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絕望起來,裝好一碗飯,操在七斤面前道:“還是趕快吃你的飯罷!哭喪著臉,就會長出辮子來么?”太陽收盡了它最末的光線了,水面暗暗地回復過涼氣來。七斤嫂吃完三碗飯,抬起頭,看見又矮又胖的趙七爺正從獨木橋上走來。趙七爺是鄰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這三十里方圓以內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革命以后,他便將辮子盤在頂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嘆息說,倘若趙子龍在世,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見今天的趙七爺已經不是道士,卻變成光滑頭皮,烏黑發頂;伊便知道這一定是皇帝坐了龍庭,而且一定須有辮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險。趙七爺一路走來,坐著吃飯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點著自己的飯碗說:“七爺,請在我們這里用飯!”七爺也一路點頭,說道“請,請”,卻一徑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連忙招呼,七爺也微笑著說“請,請”,一面細細地研究他們的飯菜。“好香的干菜,——聽到風聲了么?”趙七爺說。“皇帝坐了龍庭了。”七斤說。七斤嫂看著七爺的臉,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經坐了龍庭,幾時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里,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七斤和他的女人沒有讀過書,不很懂得這古典的奧妙,但覺得有學問的七爺這么說,事情自然非常重大,無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聲,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語地說:“這怎么好呢?這樣的一班老小,都靠他養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沒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著他的鼻尖說:“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時候,我本來說,不要撐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進城去,進城便被人剪去了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這囚徒自作自受,帶累了我們又怎么說呢?這活死尸的囚徒……”趙七爺繞出桌旁,打斷她的話,“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這回保駕的是張大帥①。張大帥就是燕人張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萬夫不當之勇,誰能抵擋他。”他一邊說著,一邊往回走,跨上獨木橋,揚長去了。村人們呆呆站著,心里計算,都覺得自己確乎抵不住張翼德,因此也決定七斤便要沒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對人談論城中的新聞的時候,就不該含著長煙管顯出那般驕傲模樣,所以對七斤的犯法,也覺得有些暢快。七斤將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門檻上吸煙;但非常憂愁,忘卻了吸煙。他心里覺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計劃,但總是非常模糊:“辮子呢辮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龍庭。誰能抵擋他?……”此后七斤雖然是照例日日進城,但家景總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著,不再來聽他從城內得來的新聞。七斤嫂也沒有好聲氣,還時常叫他“囚徒”。過了十多日,七斤從城內回家,七斤嫂非常高興,問他說:“你在城里可聽到些什么?”“沒有聽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龍庭沒有呢?”“他們沒有說。”“咸亨酒店里也沒有人說么?”“也沒人說。”“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龍庭了。我今天走過趙七爺的店前,看見他又坐著念書了,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也沒有穿長衫。”“你想,不坐龍庭了罷?”“我想,不坐了罷。”現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給他相當的尊敬,相當的待遇了。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大家見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刪改)【注】①張大帥;指張勛,北洋軍閥之一。原為清朝軍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屬官兵仍留著辮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7月12日即告失敗。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七斤是幸運的,最終沒有因為沒有辮子而被懲治;他又是不幸的,當他面臨可能被懲治的命運時,不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B.趙七爺有錢有學問,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辮子的放下與盤起反映了時局的變化,也體現了他是個圓滑善變、見風使舵的人。C.七斤的境遇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村里人對七斤的態度也隨之經歷了“尊敬—幸災樂禍—嘲諷—尊敬”的變化,富于戲劇性。D.小說寫了兩條辮子:一條是七斤已剪掉的辮子,這條辮子貫穿全文;另一條是趙七爺的辮子,這條辮子主要體現了故事背景的變化。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語言具有魯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趙子龍在世,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地步了”,“都覺得自己確乎抵不住張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B.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富有個性色彩,不僅凸顯了人物性格,而且預示了故事的發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關于“皇帝要辮子”的對話,就預示了風波的來臨。C.小說善于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如“七爺也一路點頭,說道‘請,請’,卻一徑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見趙七爺對七斤的重視。D.小說中有些看似簡單的敘述,實則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說明不管是辛亥革命還是張勛復辟,對農村都沒有多大影響。8.請簡要分析七斤這一人物形象與《阿Q正傳》(節選)中的阿Q有哪些相同點。9.文中反復出現皇帝“坐了龍庭”“不坐龍庭”這樣的話,請分析其作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唐武德中,太宗圍王世充于東都,竇建德率眾來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陣汜水東,彌亙數里。諸將皆有懼色。太宗將數騎登高以望之,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渡險而囂,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陣者,有輕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動,待彼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陣,自卯至午時,卒饑倦列坐,又爭飲水。太宗曰:“可擊矣。”命騎將建旗列陣,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東,以掩賊背。建德遽率其師卻,止東原,未及整列,太宗輕騎擊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眾騎纏幡而入,直突出賊陣后,齊張旗幟,表里俱備,賊眾大潰,生擒建德。(節選自《百戰奇略·后戰》,有刪改)材料二:太宗曰:“《司馬法》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國有家者,曷嘗不講乎攻守也。夫攻者,不僅攻其城、擊其陣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孫武所謂‘先為不可勝’者,知己者也;‘以待敵之可勝’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孫子》言三軍可奪氣之妙,‘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如何?”靖曰:“夫含生稟血①,鼓作斗爭,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眾,激吾勝氣,乃可以擊敵焉。吳起四機②,以氣機為上,無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則其銳莫當。所謂朝氣銳者,非限時刻而言也,舉一日時刻為喻也。凡三鼓而敵不衰不竭,則安能必使之惰歸哉。蓋學者徒誦空文而為敵所誘茍悟奪之之理則兵可任矣。”(節選自《李衛公問對》,有刪改)【注】①含生稟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機:吳起認為作戰有氣機、地機、事機和力機四種勝利條件。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蓋學者A徒誦B空文C而為敵D所誘E茍悟奪之F之理G則兵H可任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彌,文中指滿,遍,與《六國論》中“奉之彌繁”中的“彌”字意思不同。B.山東,多指崤山以東地區,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中的“山東”意思相同。C.靡,文中指倒下,與《促織》中“探石發穴,靡計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定的稱號。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率軍圍攻王世充,竇建德率兵來援救,被唐軍在武牢阻截,竇建德諸將看見唐軍綿延橫貫數里,都面生懼色。B.竇建德在遭受唐軍襲擊后,率領軍隊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輕騎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騎兵突擊后方,最后被活捉。C.李靖認為,進攻一定要有瓦解敵人軍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氣,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術。D.唐太宗汜水之戰的勝利,完美印證了《孫子兵法》中“避開敵人最初的銳氣,等待敵人懈怠思歸而攻打”戰略的正確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命騎將建旗列陣,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東,以掩賊背。(2)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14.汜水之戰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認為自己必將打敗竇建德,請簡要概括其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早春【唐】儲嗣宗野樹花初發,空山獨見時。踟躕歷陽道,鄉思滿南枝。早春【唐】暢諸獻歲①春猶淺,園林未盡開。雪和新雨落,風帶舊寒來。聽鳥聞歸雁,看花識早梅。生涯知幾日,更被一年催。【注】①獻歲:歲首正月。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儲詩首句以野樹的花剛開放寫春來之早,暢詩首句點明時間是歲首來寫春來之早。B.暢詩頷聯兩句以“雪和新雨”和“風帶舊寒”寫出了早春乍暖還寒的天氣特征。C.儲詩中“踟躕”寫出內心的惆悵,暢詩頸聯從聽覺和視覺兩角度寫出內心的驚喜。D.暢詩寫詩人聽鳥聲便知大雁來歸,看花開便知梅花開放,烘托出早春的濃厚氛圍。16.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滿”和“催”各有怎樣的表現力?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蘇軾《赤壁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曹操率領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時能文能武、志得意滿的一代英雄形象。(3)古代詩人常把“鹿”寫進詩中,或展示尚賢的姿態,或寄托隱逸的情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讀書記憶是溫馨的。那個時代百廢待興,一切都是開放而自由的。我們正當年輕,①,對于各種書籍、各方面的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時雨。當時,陳景潤因為徐遲一篇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而成為全國人民的偶像,而李澤厚則是許多大學文科生的崇拜對象。《美的歷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學術現象。人們從長期壓抑中解放出來,表現出對美的強烈訴求,這也是思想解放運動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時,李澤厚還是一位年輕學者。許多大學生②地賞讀、討論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隨著老師,在鮮花怒放的郊外,觀察③的春天。那種興奮和激動,實在難以言傳。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美的歷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學術現象。B.《美的歷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學術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C.1981年初版的《美的歷程》,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學術現象。D.1981年初版的《美的歷程》,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學術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世界終于追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是詹姆斯·岡恩所著《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1975年初版時的開篇語,此書2018年再版時他又在開篇中寫道:“40多年前,人們向科幻作家提出的問題,已經從‘你們這些瘋狂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變為‘人類現已登上月球,你們還能寫什么呢’。”而今,當科學技術每天都將科幻小說中的想象變為現實時,這些問題已變得①。當然,大可不必嘲笑先人們的②有多離譜。僅僅是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當時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對科幻小說當中的概念③,如飛機、核武器、太空旅行和登月等。英語文學中第一部記錄登月旅行的作品《月球上的人》出現在1638年,小說講的是,一個小流浪漢在圣赫勒拿島登岸后,馴養了像天鵝一樣的一群大鳥,并把它們拉著飛越天空登上了月球。1657年,法國冒險家貝熱拉克撰寫了《月球之行》,不自覺地應用了反作用原理,首次提出應以“火箭”作為太空旅行的工具,并設想出“多級火箭”的雛形。法國作家凡爾納1865年推出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寫一群人利用在巨型大炮內部點燃的拋射裝置,把旅行者送往月球。這與后來真實的登月情形驚人的相似。1901年,英國作家威爾斯發表小說《登月先鋒》,寫一個科學家提煉出一種可以隔絕萬有引力的物質,用它制成一個球體旅行器,帶著朋友飛上月球。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寫恰當的成語。(3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2.文中引用詹姆斯·岡恩的兩個開篇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023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10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已經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在學校升國旗儀式中,作為學生代表,以“弘揚絲路精神”為主題寫一篇演講稿,表達你的看法和認識。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2.D3.C4.①“別開生面的解析”指的是另外開創新的風格、形勢或局面的解析,這個短語用在文章開頭,從整體上高度評價宗白華先生作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開拓者的開創之功(高度評價宗白華先生對中國藝術意境的產生和演變的開拓性研究)。②“深入而細致的闡釋”指深刻透徹而精細周密的闡釋,這個短語用在文章中間,從“深度”和“細節”兩個方面對“闡釋”進行修飾,突出了宗白華先生在從傳統文論向現代美學轉化的研究中所做的具體的貢獻。5.①宗白華先生對“意境”的定義: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藝術境界是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②宗白華先生認為:意境作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情”與“景”的結合,是唐代畫家張躁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③宗白華先生認為:意境創構的本質是“化景物為情思”,意境形成的關鍵在于“化實為虛”,即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表現。藝術意境的創造,首先就是人格的創造。④宗白華先生認為:從直觀感相的摹寫,到活躍生命的傳達,再到最高靈境的啟示,藝術意境可分“情勝”“氣勝”“格勝”三個層次。6.C7.C8.①兩人的身份都是底層勞動者。七斤幫人撐船,阿Q靠打短工維生。②兩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撐船而消息靈通,然而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