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歷史 【教學設計】第6課《隋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歷史 【教學設計】第6課《隋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歷史 【教學設計】第6課《隋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歷史 【教學設計】第6課《隋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歷史 【教學設計】第6課《隋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六課《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課標要求:新課標對于本部分課程內容的描述是:開元年間,唐朝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發達,中外交流活躍,國力達到頂峰。在“內容要求”部分,課程標準要求:了解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從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材內容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課本中位于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六課。本課主要分為遣唐使與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的交往、玄奘西行三個子目,既有外國學習中國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國學習外國文化的事例。其中,遣唐使、鑒真東渡從不同角度敘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況;唐與新羅交往描述了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玄奘西行則介紹了中印文化交流。學習這四部分內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況。其中遣唐使著重體現了唐文化的吸引力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遣唐使是重要方式,著重點在學習,方向是日本主動學習中國。隨行的使節、留學生、留學僧的訪問學習,使唐朝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東渡日本著重體現了唐文華的傳播力。鑒真應日本僧人之邀,隨遣唐使回訪日本,著重點在傳播,方向是中國主動幫助日本。學習和傳播兩個層面顯示出唐朝文化在當時東方世界占有領先地位。玄奘西行著重表現唐文華的學習力。玄奘西行天竺歷經艱險完成了《大唐西域記》,為中國的佛教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唐與新羅的關系則主要體現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互為增益。與遣唐使、鑒真東渡、唐與新羅交往一起構成了唐朝時期中印、中日、中朝,乃至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生動畫面。繁榮開放的盛唐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興盛,而頻繁的交流互鑒又對盛唐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本課的教學需要突破的關鍵之一。二、學情分析知識層面: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盛唐前期的時空背景,為本課感受盛唐氣象打下了基礎。能力層面: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在總結提煉、由表及里認識問題等方面均有所發展,但在史料提取與歸納分析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需要老師謹慎選擇呈現材料并通過設問加以引導。思維層面: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思維仍然偏向感性化,因此需要我們借助情境學習法等幫助其代入歷史學習情境,加深理解,避免過多抽象化概念的運用。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習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以及遣唐等基本史實,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教學難點:理解文化交流對于中華文化發展及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四、教學目標大致知道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的基本史實,認識盛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結合盛唐時期的歷史背景分析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況出現的原因。感悟文化交流互鑒對古代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出的精神的學習,感悟古人的勤勞與智慧,激發學生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培養開闊的胸襟與國際視野。內容主旨“繁榮”與“開放”是盛唐的時代特征,孕育出了燦爛輝煌的盛唐文化。盛唐文化的魅力吸引著東亞各國遣唐使來華學習交流也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了中國;鑒真東渡日本將唐朝的醫藥、文學、書法等傳播到了大洋彼岸;玄奘西行為中國及世界佛教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文化的交流互鑒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促進了唐朝社會及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導入:大家喜歡看西游記嗎?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是根據誰的事跡創作的呢?很多同學都可以說出來,是唐朝時期的僧人玄奘西行。那么,故事中的“西天”是哪里?所謂“九九八十一難”是真實的嗎?玄奘為什么要歷經磨難前往西天取經呢?接下來呀,我們就一起來重游這條“西天取經”之路來一探究竟。設計意圖:以“西游記”引入課程學習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描述為后續“玄奘西行”的學習打下基礎,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真實與文學真實的區別,符合唯物史觀的要求。環節二:盛唐文化:學習力出示材料:材料一:僧玄奘,姓陳氏,洛陽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貞觀初,隨商人往游西域。——摘編自《舊唐書》注釋:①大業:隋煬帝年號②貞觀:唐太宗年號③西域:廣義上的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材料二:舊譯本,凡錯誤艱澀,不易曉讀,或“中間曾損,多墜全言”。——高華麗《中外翻譯簡史》教師講授:根據上述材料我們了解了,玄奘呢,姓陳,隋朝末年的時候出家為僧,非常有學問。長大后,四處游歷,他發現當時唐朝的佛教缺乏體系且分歧很大,現存譯本多晦澀難懂,甚至有很多破損不完整的地方,于是他決定到“天竺”求取真經,以求統一中國佛教思想的分歧。出示材料:注釋:①長安:今陜西西安②天竺:中國古代對于印度的稱謂之一③玉門關:位于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④蔥嶺:中國古代對于帕米爾高原的稱謂材料二: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復結冰。經途險阻,寒風慘烈。暴風奮發,飛沙走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摘自《大唐西域記》材料三:玄奘:“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摘自《三藏法師傳》教師提問:請一位同學根據玄奘西行路線圖,講述玄奘西行的大致經過。預設回答: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玉門關,翻越天山經過蔥嶺,南下到天竺教師過渡:從剛剛的路線描述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玄奘西行需要經過漫長的旅途,那么結合《大唐西域記》的描述以及玄奘本人的獨白,請同學們討論在前往西天取經過程中玄奘可能遇到的困難。預設回答:①惡劣的自然環境:穿越雪山、沙漠等②沿途途經多個城市,可能遇到官吏阻攔與盜賊作亂③內心的孤獨與煎熬教師講授:材料三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西行求法圖”為我們展示一個衣著樸素,背著經篋(qie)獨行的玄奘形象。在漫長的旅途中,玄奘需要經過自然環境與人為干擾及內心抑郁等多重考驗,道路險阻可謂是九死一生,其艱難程度正如我們所熟悉的《西游記》中所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難”。玄奘大師他最終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堅貞的信仰,歷時四年成功抵達了天竺,他的這種為了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出示材料:(那爛陀寺遺跡)教師講授:在天竺期間,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了長安。出示材料:材料一: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玄奘共帶回657部梵文佛經、150粒佛舍利、7尊佛像,玄奘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335卷,合計1335萬字。——摘自《三藏法師傳》教師提問:玄奘游天竺帶來了哪些貢獻?預設回答:①加深了唐朝對西域的了解②促進了唐朝佛教事業的發展教師講授:玄奘用半生完成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西行親身游歷西域的所見所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加深了唐朝對于西域各國的了解。除此之外,玄奘的取經之路令印度的佛學在中土得到發揚,同時也將中土的佛學論調宣傳到印度去,讓當時的世界佛學進行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進一步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及史料的概括分析,歸納出玄奘西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與歷史解釋能力。重點分析了玄奘西行對中外文化交流及世界佛教事業發展的影響,緊扣教學目標。環節三:盛唐文化:傳播力出示材料: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座石像雕刻的是誰嗎?他為什么閉著眼睛呢?教師過渡:沒錯,圖片上的人正是唐朝時期的另一位高僧——鑒真。也的確如同學所說,他的眼睛失明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接著來看。出示材料:時,大和上(同“尚”)在揚州大明寺為眾(僧)講律(戒律)榮譽、普照師至大明寺……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愿和尚東游興化。”——《唐大和上東征傳》教師講授:鑒真原本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當時的日本,雖有佛經啊,但是不能夠很好地解讀和流傳,叫“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所以呢,這日本的這兩個留學生提出來能夠邀請鑒真東渡日本去講佛法,鑒真就接受了這個邀請。但是他的東渡過程啊,真是一波三折,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東渡過程:教師講授:看了這表格,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鑒真的東渡之路充滿了艱辛和波折,前五次是沒有成功的,甚至因為辛勞過度,雙目失明,身體每況愈下。但是呢,鑒真的一直是矢志不渝,繼續進行東渡,要信守自己的承諾,終于抵達了日本。出示材料:教師講授:如果你去古都奈良,會看到一個寺叫唐昭提寺,非常著名的日本的古寺院,它就是由鑒真設計,而且在鑒真的指導之下建成的。那么實際上呢,鑒真在到達日本之后,不僅是對建筑啊,包括對宗教、醫藥、文學、書法還有繪畫等都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與此同時,也將佛教文化更為廣泛地傳播到了東亞地區,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設計意圖:以“鑒真塑像”引入本部分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借助材料闡述了鑒真東渡的艱難歷程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帶來的影響,強調了文化傳播對于民族交往及世界文化發展的作用。環節四:盛唐文化:吸引力教師提問:大家想想,這首詩中李白在“哭”什么?教師講授:這首唐詩之中,我們來看啊,李白所哭的人叫晁卿。晁卿到底是誰呢?實際上他本名叫阿倍仲麻呂,是來自日本的遣唐使,唐玄宗時期賜給他的名字叫晁衡。他實際上在唐朝度過了50個春秋,深得唐玄宗的喜愛,甚至官至從三品。他以唐朝的使者身份學成歸國時啊,不幸在海上遭遇大風,李白呢,才為他寫了這首詩。出示材料:材料一:從630年到894年,日本朝廷任命的遣唐使團到達中國的共15次。自8世紀初起,人數均在550人以上。成員有翻譯、醫師、畫師、船師、音樂生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等人。——摘編自《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教師過渡:剛才我們談到了一個重要的詞,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咱們板書上也有,現在寫著呢,叫遣唐使。遣唐史是怎么回事呢?教師講授:實際上在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了。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就派了非常多的使節來到中國,所以就叫遣唐使。請大家閱讀這兩則材料,概括一下日本遣唐使團的特點。教師講授: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得出自己的的答案了,比如說我們看到日本朝廷可以得出來往來是官方的;“15次”,可以看到次數相對較多;那么還有每次的人數啊,差不多都在550人,那么人數眾多;另外每次還會有大量的其他的人員跟隨而來。而從材料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遣唐使前往唐朝的路上也是歷經了風雨險阻。這些遣唐使團來到中國之后,那么他們就把唐朝非常先進的制度,包括天文歷法呀,文字啊,典籍啊,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帶回了日本,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講授:遣唐使是日本主動學習唐朝文化的典型例子,與此相似,朝鮮半島上的新羅也積極派遣大量的使節,包括留學生前往唐朝學習中國文化。出示材料:

課本20頁和“相關史實”關于新羅使者來華學習的知識梳理。人員組成官方使節、留學生、留學僧派出人數2000人以上代表人物崔致遠派出目的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文化派出結果引入了中國醫學、文學、制度等教師講授:新羅派遣了大量的各種身份的使者來到唐朝進行學習,最終引進了唐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本國的政治制度,例如采取了科舉制選拔官員,還引入了像醫學、歷算等等。同時,在華新羅人也將新羅文化中的精華融入唐代文化的發展,使唐朝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集百家所長,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如新羅音樂的傳入就深受華人的喜愛。出示材料:教師講授: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晚唐來華的新羅人崔志遠自編的詩文集《桂苑筆耕集》,以域外人的角度記敘了晚唐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思想史方面的資料,體現了兩種文明的交互影響,在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學史、思想史、交流史、歷史學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設計意圖:以李白的詩歌引入本部分學習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對材料的歸納及課本知識進行表格梳理明確了東亞遣唐使來華的基本史實以及中華文化對該國家的影響,突出了文化交流帶來的中華文化影響圈的擴大。以新羅使臣崔志遠的《桂苑筆耕集》為例講述了交流互鑒碰撞而成的文化成果。環節四:文化共繁榮出示材料:材料一:下列圖片為出土的唐朝時期的墓葬品(唐朝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彩繪牽駝黑人俑)材料二:高麗樂:“工人紫羅帽,飾以鳥羽,黃大袖,紫羅帶,大口挎,赤皮靴,五色絳繩……樂用彈箏……臥箜篌一,豎箜篌一、.....”——《舊唐書》教師過渡:從唐朝出土的墓葬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大食人俑、黑人俑以及東羅馬的金幣;同時高麗的音樂也在這一時期流傳到了我國,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唐文化中充斥著的異國色彩。唐朝頻繁的中外交流不僅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傳播并影響到了周邊國家,也使得盛唐文化在此過程中兼收并蓄,得到了充盈與豐富。教師提問:唐朝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是什么呢?預設答案:①便捷的水陸交通②雄厚的綜合國力③燦爛的民族文化④開明的對外政策教師過渡:唐朝雄厚的綜合國力與開明的對外政策等共同鑄就了唐朝興盛的對外交流局面,學完本課,同學們認為文化交流對民族及世界的發展有何意義呢?預設答案:豐富了民族文化內涵促進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共同進步設計意圖:作為總結部分以學生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