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限時規范訓練(時間:40分鐘滿分: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周文王與正妻的兒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接著采納殷商的法律,依據周的繩索長度計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帶,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進行管理。這說明西周初年統治者()A.對被折服地區實行安撫政策B.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C.意圖愛護地方文化的獨立性D.加強對地方的干脆限制解析:選A。從材料的敘述可以看出,周朝在夏和商的故地分封了自己的兄弟,這樣的方式是為了加強周代的統治,安撫故朝地區,故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這一政策,解除;周文王目的在于政治管轄而不是文化獨立,故C項錯誤;D項錯在“干脆”二字,解除。2.(2024·廣東東莞模擬)周朝揖讓之禮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來賓,行禮時推手微向上。這最能反映()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B.血緣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C.禮樂制度極其困難和煩瑣D.禮樂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解析:選D。結合所學學問,分封制體現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等級關系,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B項表述與題目中“周期揖讓之禮”無關,故B項錯誤;C項表述屬于主觀臆測,故C項錯誤;D項表述與題目相符,故D項正確。3.(2024·河北衡水中學一調)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折服才承認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諸侯是周天子將宗族姻親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對此合理的說明是()A.皇權專制得到加強 B.中心集權體制形成C.血緣政治起先形成 D.統一國家初露端倪解析:選D。據材料“將宗族姻親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過血緣分封管理廣闊國土,說明統一國家初露端倪,故D項正確。商周時期還未建立皇帝制度,故A項錯誤;商周時期中心集權體制尚未形成,故B項錯誤;血緣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故C項錯誤。4.《左傳》記載:“晉卻至與周爭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晉侯使卻至勿政爭。”材料反映出()A.周天子丟失土地主宰權 B.宗法制度已經全面崩潰C.土地私有制已普遍確立 D.晉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解析:選A。材料體現了晉侯與周王爭土地,反映了周王室衰微,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宗法制受到破壞而非全面崩潰,故B項錯誤;晉侯與周王爭土地說明土地私有制起先出現而非普遍確立,故C項錯誤;晉侯爭地而非周王認可其會盟,不能說明霸主地位,故D項錯誤。5.(2024·廣東湛江調研)西周實施分封時,周王會將原周部落的部分貴族組成一套“職能班子”授予各諸侯,讓他們跟隨諸侯到封國擔當官職。這一做法()A.消退了地方對中心的威逼B.推廣了先進的政治制度C.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范圍D.打破了地方的血緣政治解析:選B。周王分封時,隨著分封制的實施,“職能班子”被授予各諸侯,這明顯把先進的制度推廣到了地方,B項正確。分封制度下諸侯權力較大,難以消退地方對中心的威逼,A項錯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項中打破血緣政治說法錯誤。6.(2024·江西紅色七校聯考)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對其解讀正確的是()等級樂隊樂舞王四面八佾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面和東面)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與宗法制度互為表里B.以禮樂形式規范貴族內部的等級關系C.說明周王重視宮廷樂舞的差別化管理D.通過禮樂等級形成了權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選B。結合題中時間信息和表格內容可知,不同社會等級的禮樂形式是不一樣的,等級越高,規制越高,B項正確。A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材料強調的是樂舞的等級性而不是差別化,C項錯誤,解除;西周并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D項錯誤,解除。7.(2024·湖南雅禮中學一調)周禮中有以系家庭倫常的婚禮,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禮,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禮,慎終追遠、顯揚孝道的喪禮,也有彰明君臣大義的朝禮,敦睦諸侯邦交的聘禮等。據此可知,周禮共同維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平安 B.宗族分封下的社會秩序C.王位世襲制 D.嫡長子繼承父親的權力解析:選B。禮樂制度是維系奴隸社會等級規范的制度,B項正確。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藩屏周”,維護周王室平安,解除A項;王位世襲制和禮樂制沒有必定關系,解除C項;D項與題意不符,解除。8.中國古代的“鄉里”發端于先秦,秦漢時期鄉里體制趨成型,舉凡地方賦役征派、獄訟治安、婚喪祭祀、選舉教化等無不由其擔當,被稱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漢“鄉里”()A.屬于地方自治機關 B.職官由中心干脆任免C.屬于社會經濟組織 D.履行宗法與行政職能解析:選D。“治民之基”體現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質,故A項錯誤;“秦漢時期鄉里體制”不屬于中心官制任免的范圍,故B項錯誤;“獄訟治安、婚喪祭祀、選舉教化”多數屬于政治管理的范疇,故C項錯誤;“地方賦役征派、獄訟治安、婚喪祭祀、選舉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職能,也有國家行政管理的職能,故D項正確。9.文獻里關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員的事跡,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參加國家事務的記載。另據考證,秦朝時期太尉一職并沒有詳細的人員擔當。對此現象符合史實的說明是()A.鞏固君主專制集權須要B.太尉一職實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穩定太平D.秦朝中心官制變動頻繁解析:選A。秦朝皇權至上,太尉虛設,是鞏固專制集權的表現,故A項正確;太尉是秦朝設置的重要中心官職,故B項錯誤;秦朝虛設太尉不能說明秦朝沒有實行大型軍事行動,故C項錯誤;秦朝中心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心官制,基本穩定,故D項錯誤。10.(2024·湖北百所重點學校聯考)秦簡《語書》說,假如官員對其轄內吏民的犯法奸私行為和各種陋俗等不能剛好察覺而失職,將被撤職,稱之為“不勝任”。這從側面反映出秦朝()A.社會秩序比較穩定B.地方官員失職現象非常嚴峻C.已經確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員僅負責維護社會穩定解析:選C。材料呈現的是秦簡《語書》中對于官員不能剛好察覺轄內吏民的犯法奸私行為和各種陋俗的一項懲罰規定,可知社會秩序并不是比較穩定,故A項錯誤;秦簡《語書》中的一項懲罰規定,只能說明當時存在這種失職現象,但僅憑一個現象無法確定失職現象嚴峻,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當時官員因“不勝任”的失職行為將被撤職,依據所學學問可知,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干脆任命,中心對地方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這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記,故C項正確;地方官員負責地方治理,須要負責地方經濟、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僅負責維護社會穩定,故D項錯誤。11.“郡縣制的出現進一步把平民的流淌性擴展到政府的結構,中國從西周傳下來的傳統世卿世祿的血緣等級社會最終消亡。”此觀點說明郡縣制()A.推動了官僚政治的形成B.強化了中心對地方的管轄C.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須要D.促進了區域人口自由流淌解析:選A。由材料“從西周傳下來的傳統世卿世祿的血緣等級社會最終消亡”可以看出,材料強調的是郡縣制的出現促使了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A項正確。B項敘述與材料主旨無關;材料談的是中心集權而不是君主專制,解除C項;D項與材料信息不符。12.據史料記載,秦代的官吏須經過封建國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職,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職權,或相“聽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這表明秦代()A.中心官僚體系發生變革B.選官的方法和標準較嚴苛C.任命官吏遵循肯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親密結合解析:選C。秦始皇時期就建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心官僚體系,此后并未發生變革,且材料也并未體現三公九卿制,故A項錯誤;材料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職權都有嚴格的程序遵循,并沒有突出選官的方法和標準,故B項錯誤;材料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職權都有嚴格的程序遵循,故C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官吏的任命并未強調考核,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共37分)13.(2024·南寧質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材料二別子(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為祖,繼(繼嗣)別為宗,繼禰(亡父)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禮記·大傳》(1)依據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該制度有哪些特征?(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宗法制的特點,并指出該制度對維護周天子權威有何主動作用。(13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封建子弟”不難推斷;其次小問,依據關鍵詞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從血緣關系和內部等級等方面組織答案。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依據材料可知家族祭祀權是政治地位的標記,西周政權與族權親密結合。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二的信息干脆概括即可,應側重于國家統治方面。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與宗法制互為表里(血緣與國家政治制度相結合);層層分封、等級森嚴。(2)特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宗法制度與分封制度親密相關;西周政權與族權親密結合。主動作用: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政治聯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強周天子的權威,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14.(2024·河南新鄉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合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驗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心集權體制的飛躍。——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依據材料,指出中國先秦至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的改變,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導致此改變的緣由。解析:第一小問,可由材料“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得出從土地和心理層面的統一到制度層面的統一,由材料“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