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甘肅省白銀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為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的人口數量變化情況。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在位時間人口數量/萬人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約2000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約3000A.對外交流的頻繁 B.“休養生息”的推行C.刺史制度設立 D.“黨錮之禍”的鏟除【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休養生息”政策是漢初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的主要措施。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包括減少稅賦、減輕刑罰、鼓勵墾荒等,這些政策有效促進了社會安定和經濟恢復,最終使得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因此,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休養生息”的推行,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外交流興起,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刺史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置的,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時期,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北魏孝文帝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積極推動鮮卑族的漢化改革。他不僅將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如將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等,還大力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這些改革措施()A.加速了民族交融進程 B.維護了鮮卑貴族特權C.抵制了漢族文化滲透 D.擴大了軍事統治范圍【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將鮮卑姓氏改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等改革措施,增進了鮮卑族與漢族在文化、血緣等方面的聯系,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孝文帝對鮮卑族的漢化改革,其改革措施削弱了鮮卑貴族的特權,排除B項;孝文帝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管理經驗,使北魏政權能更加有效地治理國家,選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孝文帝的改革主要關注的是文化和政治層面的整合,而非軍事擴張,排除D項。故選A項。3.有學者認為,“南宋以后,臺諫在多數時間內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反而為權相所用。以臺諫監察與宰輔議政、施政、決策相制衡之目的,完全變為一句空話”。該學者意在說明南宋()A.君權和相權矛盾突出 B.監察機制沒有歷史價值C.中央集權得到了強化 D.相權失去了一定的制約【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臺諫在南宋以前通常具有監察等重要作用,能夠對宰輔的議政、施政、決策等進行制衡,以保證政治權力的平衡和正常運行。然而南宋以后,臺諫多數時間內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還被權相所用,這就意味著原本能夠對相權起到制約作用的臺諫機制失效了,相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來自臺諫的制約,導致以臺諫監察與宰輔相制衡的目的無法實現,所以該學者意在說明南宋相權失去了一定的制約。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臺諫對相權制約作用的喪失,沒有提及君權和相權之間矛盾是否突出的問題,無法從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A項;監察機制沒有歷史價值,這種說法過于絕對,雖然南宋時期臺諫機制出現了問題,但不能就此否定整個監察機制的歷史價值,且材料也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排除B項;中央集權主要涉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題干中討論的是臺諫與宰輔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范疇內的問題,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明史·職官志》記載:“(明朝中后期)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內侍之人)。”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A.內閣掌握決策大權 B.宦官權力超過內閣C.政治制度趨于完善 D.君主專制得到強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后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內閣“票擬”需取決于內監“批紅”,表面看是宦官權力大,實則是因為宦官作為皇帝近侍,代行批紅權。皇帝通過宦官掌控最終決策權,這一現象本質上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體現,D項正確;君主掌握決策大權,內閣無決策大權,排除A項;題干重點并非對比宦官與內閣的權力大小問題,選項屬于表象,排除B項;該現象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弊端,而非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5.清乾隆帝在談到商人時,說“至于商賈,阜通貨賄,亦未嘗無益于人”;又說“商賈亦吾民”,否定了通過增加關稅以節余部分作為官吏養廉銀主張,告誡官吏“但當以清弊恤商為本”。這說明乾隆帝()A.重視商業經濟發展 B.提倡官吏廉潔奉公C.主張減免商人賦稅 D.鼓勵商人外出經商【答案】A【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至于商賈,阜通貨賄,亦未嘗無益于人”、“商賈亦吾民”、“但當以清弊恤商為本”可以看出乾隆帝認為商賈對社會有益,要體恤商人,說明乾隆帝很重視商業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乾隆帝對商業的重視態度,沒有涉及其對官吏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提到商人也很重要,也有益于社會,不要過多增加稅收,但沒有提到減免稅收,排除C項;材料只強調商人商業都對社會有益,并未提到鼓勵商人外出經商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6.下圖為近代中國發生的一次戰爭示意圖。該次戰爭后簽訂的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大東溝”“豐島”“威海衛”“平壤”等信息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戰爭地點都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北京條約》,戰爭地點都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戰爭地點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7.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不久,李鴻章建議朝廷調整外交方針,并舉例如“英國欲拓展貿易,(由中國)予其便利、優惠。若中國有難,則英須協助中國解決,陸軍尤為關鍵,并與議定若何回報之法”。由此可知,李鴻章()A.主張與列強平等交往 B.希望借助列強求自保C.認識到列強本質一致 D.已淪為列強利益代表【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中國)。據題干“英國欲拓展貿易,(由中國)予其便利、優惠。若中國有難,則英須協助中國解決,陸軍尤為關鍵,并與議定若何回報之法”可知,李鴻章認為英國想要拓展貿易,中國應給予便利,中國有難,英國應協助中國解決,這說明李鴻章希望借助列強來自保,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李鴻章委曲求全,希望用貿易利益來換取英國協助,這不是平等交往的表現,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李鴻章想要利用英國,沒有涉及對其它列強或所有列強本質的認識,排除C項;李鴻章為挽救民族利益做出了一定貢獻,并沒有徹底淪為列強利益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B項。8.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主張“凡能發明新理、創制新器者,當予保護;他人仿行,罪而罰之”。他認為科學技術“雖公共之財富,實亦人類之福祉”,應當大力發展和推廣。孫中山的這些主張()A.旨在促進政治的建設 B.體現了民主革命精神C.利于推動科技的進步 D.違背了民生主義思想【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主張對發明新理、創制新器者予以保護,對仿行者進行處罰,這能夠激發人們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創造中。同時,他強調科學技術是“公共之財富,實亦人類之福祉”,倡導大力發展和推廣科技,這種觀念有助于在社會上營造重視科技的氛圍,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發展。C項正確;題干中孫中山的這些主張主要是圍繞科學技術展開,重點在于強調對科技發明的保護以及科技的發展和推廣,沒有直接體現出與政治建設的緊密聯系,其主要目的不是促進政治建設,排除A項;民主革命精神主要體現在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權利等方面,而題干中的主張主要涉及科技領域,與民主革命精神的核心內容關聯不大,排除B項;民生主義主要是關注人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等,孫中山重視科技發展,認為科技是人類福祉,這與民生主義的目標并不沖突,反而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因為科技的發展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并沒有違背民生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9.根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的注冊數字可知,1914年面粉公司有9家,資本約為65萬元,一戰爆發后增至32個,資本達到388萬以上。從面粉的進出口來看,1915年面粉出超額為2.6萬兩,到1918年出超額猛增到841萬兩。這表明民國初期()A.面粉產業競爭優勢明顯 B.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發展C.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D.對外貿易結構有所調整【答案】B【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4-1918年(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一戰期間,我國的面粉公司數量增多和規模增大,面粉出超猛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數據的變化主要體現了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但不能由此得出產業競爭優勢明顯,這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這一時期經濟格局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面粉產業的發展,沒有其他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情況,無法由此得出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10.毛澤東說:“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這反映出()A.中共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 B.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C.十月革命影響中國的革命 D.中國開始走社會主義道路【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后(中國)。據題干材料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學會用無產階級理論考慮自己國家的問題,決定要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這反映了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C項正確;十月革命的影響只是中共誕生的國際條件,除此之外還有國內物質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等多因素才能構成歷史必然性,排除A項;李大釗是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而不是毛澤東,排除B項;1956年中國完成三大改造后,才正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1.1929年7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紅軍分散行動。同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軍事策略的決議提出:“紅軍應避免大規模集中作戰,以靈活的游擊戰為主。”中共中央的這些決定()A.堅持城市中心論 B.意在發動群眾斗爭C.阻礙了革命發展 D.利于保存紅軍實力【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國民黨反動勢力相對強大,對紅軍的圍剿等行動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要求紅軍分散行動,以靈活的游擊戰為主,這是一種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戰略決策。分散行動和游擊戰能夠使紅軍避免與強大的敵人進行大規模正面交鋒,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利用敵人統治力量在不同區域的差異和空隙,更靈活地開展斗爭,從而有利于保存紅軍實力,為革命的進一步發展保留有生力量。D項正確;城市中心論強調以城市為中心,通過在城市發動工人階級進行武裝起義等方式來奪取革命勝利。而題干中中共中央要求紅軍分散行動、以游擊戰為主,更側重于在農村等廣闊區域開展斗爭,是根據農村革命根據地等實際情況做出的決策,并非堅持城市中心論,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紅軍的行動策略,重點在于紅軍自身如何應對敵人的圍剿等,沒有直接體現出發動群眾斗爭這一目的,雖然紅軍的行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動群眾,但不是這些決定的主要意圖,排除B項;在當時的形勢下,分散行動和游擊戰是符合紅軍實際情況和革命需要的正確決策,能夠讓紅軍更好地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而不是阻礙革命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2.在解放戰爭中,1947年的“土改”,對農民來說,意味著獲得土地,擺脫貧困;意味著打破舊的生產關系;意味著提高農民地位,促進社會公平;更意味著激發農民革命熱情,鞏固革命根據地。這一“土改”()A.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 B.直接決定了國共戰爭走向C.避免了國共內戰的爆發 D.表明封建剝削制度的終結【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各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A項正確;“直接決定了國共戰爭走向”說法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47年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內戰早已爆發,排除C項;1947年的“土改”使得農民獲得土地,但封建剝削制度此時還未終結,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又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此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A.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充分發展 B.社會主義民主日益走向完善C.人民當家作主逐步得以實現 D.民主黨派參政作用不斷增強【答案】C【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建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在根據地實現局部民主,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這說明人民當家作主逐步得以實現,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主的的發展過程,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是政治協商制度,排除A項;這一時我國還是新民主主義,沒有過渡到社會主義,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人民當家作主的逐步實現,沒有涉及民主黨派參政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4.1961年8月,國家在教育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發展普通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1965年,國家在新的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A.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 B.實現了教育均衡發展C.服務于國家國防建設 D.推廣了先進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196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65年國家在教育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明顯是為了培養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當時國際形勢嚴峻,中國面臨著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等諸多安全威脅,發展國防工業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規劃的調整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將重點放在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上,就是為了為國防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所以這一調整是服務于國家國防建設的。C項正確;題干中只是強調了教育發展重點的轉移,沒有提及教育資源在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等方面是如何優化配置的,無法得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結論,排除A項;從教育規劃重點轉向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不能體現出教育在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實現了均衡發展,反而可能會使教育資源向特定領域傾斜,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涉及任何關于先進教育理念的內容,只是教育發展方向和重點的調整,與推廣先進教育理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圖1978—2012年我國財政收入示意圖。這可以反映出我國該時期()1978—2012年財政收入A.經濟政策多變,收入起伏不定 B.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繁榮發展C.市場活力不足,增長略顯乏力 D.區域差異明顯,財政失衡嚴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20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財政收入持續增加,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財政收入持續增加,不能得出收入起伏不定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財政收入增加速度較快,說明經濟發展活力較強,增長較快而非乏力,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總體財政收入狀況,不能得出區域發展狀況,也不能得出財政發展失衡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此舉()A.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B.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C.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使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九大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更科學、更全面的理論指導。A項正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有一系列具體的指標和任務,其完成有相應的時間節點和成果體現,并不是以黨的十九大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標志,排除B項;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建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此后經過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和實踐探索不斷推進,與黨的十九大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在時間和邏輯上均不相符,排除C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目前中國正處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征程中,還沒有完全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九大確立指導思想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理論引領和行動指南,而不是意味著已經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時期,農業生產工具有了新的進步。曲轅犁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巖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所提高。天寶八載(749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材料二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其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致手工藝品的創制;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相比并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后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農業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唐朝經濟發展的特點。【答案】(1)原因:農業生產工具革新;唐朝前期重視水利建設;耕地面積擴大。(2)特點:農業基礎堅實;手工業分工明確;官私手工業并存,官營手工業比私營手工業發達;商業活動較為活躍;產業結構多元;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解析】【小問1】本題的原因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原因:根據材料“農業生產工具有了新的進步”可知農業生產工具革新;根據材料“僅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可知唐朝前期重視水利建設;根據材料“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可知耕地面積擴大。【小問2】本題的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可知農業基礎堅實;根據材料“少府監主管精致手工藝品的創制;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可知手工業分工明確;根據材料“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相比并不發達”可知官私手工業并存,官營手工業比私營手工業發達;商業活動較為活躍;個堅持了“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可知產業結構多元;根據材料“唐后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可知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淞滬會戰是抗戰歷史上一場震撼中外的大戰役。會戰歷時3個月,從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其間,國民黨軍隊先后投入70萬左右的兵力,日本軍隊亦陸續增兵至30萬左右。盡管淞滬會戰以上海失陷而告終,但國民黨軍隊在民族大義鼓舞下的頑強戰斗,給了日本軍國主義一定的打擊。——摘編自胡新民《淞滬會戰再思考》材料二1940年,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戰斗。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戰役結束,八路軍至少作戰1800余次,共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戰略轉機——摘編自陽泉市“中共創建第一城”課題組《百團大戰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淞滬會戰爆發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淞滬會戰和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七七事變后,日本妄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國共關系改善,全民族抗戰局面開始形成;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戰略地位重要;國民政府為了保衛上海,爭取國際社會支持。(2)意義: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和國民政府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的暗流,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從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結合所學可從當時日本發動的戰爭和國共關系的轉變、民眾的態度、上海的地位等角度分析,如,七七事變后,日本妄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國共關系改善,全民族抗戰局面開始形成;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戰略地位重要;國民政府為了保衛上海,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意義:淞滬會戰:根據材料“給了日本軍國主義一定的打擊”,再結合所學可知,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根據材料“國民黨軍隊在民族大義鼓舞下的頑強戰斗”可知,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結合所學可知,淞滬會戰為經濟和政治的內遷贏得了時間,如,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和國民政府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百團大戰:根據材料“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戰役結束,八路軍至少作戰1800余次,共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可知,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根據材料“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戰略轉機”可知,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和八路軍的威望;再結合所學可知,百團大戰屬于敵后戰場,可從戰略意義和鞏固統一民族戰線的角度分析,如,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的暗流,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水平滯后明顯,眾多關鍵技術被他國掌控,發展之路舉步維艱。然而,國家迅速意識到科技的關鍵意義,大力提升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并持續增加投入。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眾多科研項目逐步推進。進入21世紀,我國科技呈現井噴式發展:在載人航天領域,神舟系列飛船一次次成功發射與返回;探月工程里,嫦娥號不斷開啟奔月之旅,帶回珍貴數據;超級計算機方面,“天河”等系列更是計算能力超群,我國科技正邁向世界前沿。材料二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的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在5G通信、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樊春良《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國道路新中國70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經驗和成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談談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認識。【答案】(1)因素:國家重視與政策支持;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創新人才的培養;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加速。(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非凡成就;科技創新成就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未來還需在已有基礎上不斷進取,開創更輝煌的科技發展新局面。【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由材料“國家迅速意識到科技的關鍵意義,大力提升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并持續增加投入。”可得出國家重視與政策支持;由材料“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眾多科研項目逐步推進。”可得出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由材料“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的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可得出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創新人才的培養;由材料“我國在5G通信、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及所學可得出國家經濟實力增強;結合所學可得出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加速。【小問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材料“進入21世紀,我國科技呈現井噴式發展:在載人航天領域,神舟系列飛船一次次成功發射與返回;探月工程里,嫦娥號不斷開啟奔月之旅,帶回珍貴數據;超級計算機方面,‘天河’等系列更是計算能力超群,我國科技正邁向世界前沿。”可得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非凡成就;由材料“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的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及所學可得出科技創新成就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由材料“我國在5G通信、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及所學可得出未來還需在已有基礎上不斷進取,開創更輝煌的科技發展新局面。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第一次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開始“被挨打”的起點。就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進程而言,中國在鴉片戰爭的失敗有其必然性。進入19世紀以后,中國積蓄的社會矛盾在外部力量的沖擊下被激化,專制體制內部體系的崩潰、統治系統與被統治系統之間的矛盾、八旗與綠營的腐敗,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傳統封建思想與近代西方思想之間的沖突,封建專制政權的瓦解已成必然。——摘編自張曉俊《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鴉片戰爭失敗必然性探析》請根據上述視角,運用所學,圍繞“鴉片戰爭”,自擬一個論題,并展開評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結構完整,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經濟結構差異是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重要因素。評述:19世紀,中國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經濟模式具有封閉性、自給自足的特點,導致生產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難以產生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和商業資本積累。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機器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得商品生產過剩,因而急需廣闊的海外市場來傾銷商品。英國棉紡織品等大量工業產品物美價廉,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紡織制品在質量和價格上都缺乏競爭力。當英國的商品試圖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對其產生了一定的抵制,但這種抵制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下不堪一擊。在戰爭中,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可以迅速生產出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槍炮、戰艦等,而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難以支撐起對軍事現代化的投入,中國武器裝備落后,在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下,中國戰敗成為必然。示例二論題:思想觀念的保守致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難以應對挑戰。評述:傳統封建思想在19世紀的中國仍占據統治地位,統治者和大多數士大夫階層秉持著“天朝上國”的觀念,對外部世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他們輕視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認為西方只是蠻夷之邦,其器物不過是奇技淫巧。在這種思想觀念的主導下,清政府沒有意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對中國構成的潛在威脅,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和政治制度。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政府在戰略決策、外交應對等方面都表現得極為被動和盲目。而英國則在近代思想的影響下,積極開拓海外殖民地,奉行擴張主義政策,對中國有著明確的戰略意圖和軍事計劃。思想觀念的保守使得中國在面對英國的挑戰時,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以制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在戰爭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這也預示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結局。【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傳統封建思想與近代西方思想之間的沖突,封建專制政權的瓦解已成必然”可擬定論題為經濟結構差異是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重要因素。結合所學可從中國小農經濟的弊端、英國工業革命后的經濟優勢,中英之間的差別等等角度進行闡述,最后進行總結概括即可。如,19世紀,中國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經濟模式具有封閉性、自給自足的特點,導致生產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難以產生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和商業資本積累。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機器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得商品生產過剩,因而急需廣闊的海外市場來傾銷商品。英國棉紡織品等大量工業產品物美價廉,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紡織制品在質量和價格上都缺乏競爭力。當英國的商品試圖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對其產生了一定的抵制,但這種抵制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下不堪一擊。在戰爭中,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可以迅速生產出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槍炮、戰艦等,而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難以支撐起對軍事現代化的投入,中國武器裝備落后,在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下,中國戰敗成為必然。根據材料“傳統封建思想與近代西方思想之間的沖突,封建專制政權的瓦解已成必然”可擬定題目為思想觀念的保守致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難以應對挑戰。結合所學可從傳統封建思想的弊端和影響、英國近代思想的對外擴張的影響等角度進行闡述,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傳統封建思想在19世紀的中國仍占據統治地位,統治者和大多數士大夫階層秉持著“天朝上國”的觀念,對外部世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他們輕視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認為西方只是蠻夷之邦,其器物不過是奇技淫巧。在這種思想觀念的主導下,清政府沒有意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對中國構成的潛在威脅,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和政治制度。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政府在戰略決策、外交應對等方面都表現得極為被動和盲目。而英國則在近代思想的影響下,積極開拓海外殖民地,奉行擴張主義政策,對中國有著明確的戰略意圖和軍事計劃。思想觀念的保守使得中國在面對英國的挑戰時,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以制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在戰爭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這也預示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結局。甘肅省白銀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為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的人口數量變化情況。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在位時間人口數量/萬人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約2000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約3000A.對外交流的頻繁 B.“休養生息”的推行C.刺史制度設立 D.“黨錮之禍”的鏟除【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休養生息”政策是漢初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的主要措施。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包括減少稅賦、減輕刑罰、鼓勵墾荒等,這些政策有效促進了社會安定和經濟恢復,最終使得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因此,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休養生息”的推行,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外交流興起,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刺史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置的,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時期,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北魏孝文帝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積極推動鮮卑族的漢化改革。他不僅將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如將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等,還大力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這些改革措施()A.加速了民族交融進程 B.維護了鮮卑貴族特權C.抵制了漢族文化滲透 D.擴大了軍事統治范圍【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將鮮卑姓氏改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等改革措施,增進了鮮卑族與漢族在文化、血緣等方面的聯系,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孝文帝對鮮卑族的漢化改革,其改革措施削弱了鮮卑貴族的特權,排除B項;孝文帝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管理經驗,使北魏政權能更加有效地治理國家,選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孝文帝的改革主要關注的是文化和政治層面的整合,而非軍事擴張,排除D項。故選A項。3.有學者認為,“南宋以后,臺諫在多數時間內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反而為權相所用。以臺諫監察與宰輔議政、施政、決策相制衡之目的,完全變為一句空話”。該學者意在說明南宋()A.君權和相權矛盾突出 B.監察機制沒有歷史價值C.中央集權得到了強化 D.相權失去了一定的制約【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臺諫在南宋以前通常具有監察等重要作用,能夠對宰輔的議政、施政、決策等進行制衡,以保證政治權力的平衡和正常運行。然而南宋以后,臺諫多數時間內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還被權相所用,這就意味著原本能夠對相權起到制約作用的臺諫機制失效了,相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來自臺諫的制約,導致以臺諫監察與宰輔相制衡的目的無法實現,所以該學者意在說明南宋相權失去了一定的制約。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臺諫對相權制約作用的喪失,沒有提及君權和相權之間矛盾是否突出的問題,無法從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A項;監察機制沒有歷史價值,這種說法過于絕對,雖然南宋時期臺諫機制出現了問題,但不能就此否定整個監察機制的歷史價值,且材料也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排除B項;中央集權主要涉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題干中討論的是臺諫與宰輔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范疇內的問題,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明史·職官志》記載:“(明朝中后期)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內侍之人)。”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A.內閣掌握決策大權 B.宦官權力超過內閣C.政治制度趨于完善 D.君主專制得到強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后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內閣“票擬”需取決于內監“批紅”,表面看是宦官權力大,實則是因為宦官作為皇帝近侍,代行批紅權。皇帝通過宦官掌控最終決策權,這一現象本質上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體現,D項正確;君主掌握決策大權,內閣無決策大權,排除A項;題干重點并非對比宦官與內閣的權力大小問題,選項屬于表象,排除B項;該現象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弊端,而非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5.清乾隆帝在談到商人時,說“至于商賈,阜通貨賄,亦未嘗無益于人”;又說“商賈亦吾民”,否定了通過增加關稅以節余部分作為官吏養廉銀主張,告誡官吏“但當以清弊恤商為本”。這說明乾隆帝()A.重視商業經濟發展 B.提倡官吏廉潔奉公C.主張減免商人賦稅 D.鼓勵商人外出經商【答案】A【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至于商賈,阜通貨賄,亦未嘗無益于人”、“商賈亦吾民”、“但當以清弊恤商為本”可以看出乾隆帝認為商賈對社會有益,要體恤商人,說明乾隆帝很重視商業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乾隆帝對商業的重視態度,沒有涉及其對官吏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提到商人也很重要,也有益于社會,不要過多增加稅收,但沒有提到減免稅收,排除C項;材料只強調商人商業都對社會有益,并未提到鼓勵商人外出經商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6.下圖為近代中國發生的一次戰爭示意圖。該次戰爭后簽訂的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大東溝”“豐島”“威海衛”“平壤”等信息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戰爭地點都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北京條約》,戰爭地點都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戰爭地點與“大東溝”“豐島”“平壤”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7.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不久,李鴻章建議朝廷調整外交方針,并舉例如“英國欲拓展貿易,(由中國)予其便利、優惠。若中國有難,則英須協助中國解決,陸軍尤為關鍵,并與議定若何回報之法”。由此可知,李鴻章()A.主張與列強平等交往 B.希望借助列強求自保C.認識到列強本質一致 D.已淪為列強利益代表【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中國)。據題干“英國欲拓展貿易,(由中國)予其便利、優惠。若中國有難,則英須協助中國解決,陸軍尤為關鍵,并與議定若何回報之法”可知,李鴻章認為英國想要拓展貿易,中國應給予便利,中國有難,英國應協助中國解決,這說明李鴻章希望借助列強來自保,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李鴻章委曲求全,希望用貿易利益來換取英國協助,這不是平等交往的表現,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李鴻章想要利用英國,沒有涉及對其它列強或所有列強本質的認識,排除C項;李鴻章為挽救民族利益做出了一定貢獻,并沒有徹底淪為列強利益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B項。8.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主張“凡能發明新理、創制新器者,當予保護;他人仿行,罪而罰之”。他認為科學技術“雖公共之財富,實亦人類之福祉”,應當大力發展和推廣。孫中山的這些主張()A.旨在促進政治的建設 B.體現了民主革命精神C.利于推動科技的進步 D.違背了民生主義思想【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主張對發明新理、創制新器者予以保護,對仿行者進行處罰,這能夠激發人們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創造中。同時,他強調科學技術是“公共之財富,實亦人類之福祉”,倡導大力發展和推廣科技,這種觀念有助于在社會上營造重視科技的氛圍,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發展。C項正確;題干中孫中山的這些主張主要是圍繞科學技術展開,重點在于強調對科技發明的保護以及科技的發展和推廣,沒有直接體現出與政治建設的緊密聯系,其主要目的不是促進政治建設,排除A項;民主革命精神主要體現在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權利等方面,而題干中的主張主要涉及科技領域,與民主革命精神的核心內容關聯不大,排除B項;民生主義主要是關注人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等,孫中山重視科技發展,認為科技是人類福祉,這與民生主義的目標并不沖突,反而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因為科技的發展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并沒有違背民生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9.根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的注冊數字可知,1914年面粉公司有9家,資本約為65萬元,一戰爆發后增至32個,資本達到388萬以上。從面粉的進出口來看,1915年面粉出超額為2.6萬兩,到1918年出超額猛增到841萬兩。這表明民國初期()A.面粉產業競爭優勢明顯 B.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發展C.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D.對外貿易結構有所調整【答案】B【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4-1918年(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一戰期間,我國的面粉公司數量增多和規模增大,面粉出超猛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數據的變化主要體現了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但不能由此得出產業競爭優勢明顯,這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這一時期經濟格局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面粉產業的發展,沒有其他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情況,無法由此得出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10.毛澤東說:“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這反映出()A.中共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 B.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C.十月革命影響中國的革命 D.中國開始走社會主義道路【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后(中國)。據題干材料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學會用無產階級理論考慮自己國家的問題,決定要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這反映了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C項正確;十月革命的影響只是中共誕生的國際條件,除此之外還有國內物質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等多因素才能構成歷史必然性,排除A項;李大釗是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而不是毛澤東,排除B項;1956年中國完成三大改造后,才正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1.1929年7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紅軍分散行動。同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軍事策略的決議提出:“紅軍應避免大規模集中作戰,以靈活的游擊戰為主。”中共中央的這些決定()A.堅持城市中心論 B.意在發動群眾斗爭C.阻礙了革命發展 D.利于保存紅軍實力【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國民黨反動勢力相對強大,對紅軍的圍剿等行動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要求紅軍分散行動,以靈活的游擊戰為主,這是一種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戰略決策。分散行動和游擊戰能夠使紅軍避免與強大的敵人進行大規模正面交鋒,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利用敵人統治力量在不同區域的差異和空隙,更靈活地開展斗爭,從而有利于保存紅軍實力,為革命的進一步發展保留有生力量。D項正確;城市中心論強調以城市為中心,通過在城市發動工人階級進行武裝起義等方式來奪取革命勝利。而題干中中共中央要求紅軍分散行動、以游擊戰為主,更側重于在農村等廣闊區域開展斗爭,是根據農村革命根據地等實際情況做出的決策,并非堅持城市中心論,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紅軍的行動策略,重點在于紅軍自身如何應對敵人的圍剿等,沒有直接體現出發動群眾斗爭這一目的,雖然紅軍的行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動群眾,但不是這些決定的主要意圖,排除B項;在當時的形勢下,分散行動和游擊戰是符合紅軍實際情況和革命需要的正確決策,能夠讓紅軍更好地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而不是阻礙革命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2.在解放戰爭中,1947年的“土改”,對農民來說,意味著獲得土地,擺脫貧困;意味著打破舊的生產關系;意味著提高農民地位,促進社會公平;更意味著激發農民革命熱情,鞏固革命根據地。這一“土改”()A.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 B.直接決定了國共戰爭走向C.避免了國共內戰的爆發 D.表明封建剝削制度的終結【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各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A項正確;“直接決定了國共戰爭走向”說法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47年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內戰早已爆發,排除C項;1947年的“土改”使得農民獲得土地,但封建剝削制度此時還未終結,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又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此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A.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充分發展 B.社會主義民主日益走向完善C.人民當家作主逐步得以實現 D.民主黨派參政作用不斷增強【答案】C【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建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在根據地實現局部民主,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這說明人民當家作主逐步得以實現,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主的的發展過程,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是政治協商制度,排除A項;這一時我國還是新民主主義,沒有過渡到社會主義,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人民當家作主的逐步實現,沒有涉及民主黨派參政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4.1961年8月,國家在教育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發展普通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1965年,國家在新的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A.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 B.實現了教育均衡發展C.服務于國家國防建設 D.推廣了先進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196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65年國家在教育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明顯是為了培養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當時國際形勢嚴峻,中國面臨著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等諸多安全威脅,發展國防工業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規劃的調整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將重點放在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上,就是為了為國防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所以這一調整是服務于國家國防建設的。C項正確;題干中只是強調了教育發展重點的轉移,沒有提及教育資源在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等方面是如何優化配置的,無法得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結論,排除A項;從教育規劃重點轉向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不能體現出教育在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實現了均衡發展,反而可能會使教育資源向特定領域傾斜,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涉及任何關于先進教育理念的內容,只是教育發展方向和重點的調整,與推廣先進教育理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圖1978—2012年我國財政收入示意圖。這可以反映出我國該時期()1978—2012年財政收入A.經濟政策多變,收入起伏不定 B.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繁榮發展C.市場活力不足,增長略顯乏力 D.區域差異明顯,財政失衡嚴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20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財政收入持續增加,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財政收入持續增加,不能得出收入起伏不定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財政收入增加速度較快,說明經濟發展活力較強,增長較快而非乏力,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總體財政收入狀況,不能得出區域發展狀況,也不能得出財政發展失衡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此舉()A.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B.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C.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使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九大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更科學、更全面的理論指導。A項正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有一系列具體的指標和任務,其完成有相應的時間節點和成果體現,并不是以黨的十九大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標志,排除B項;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建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此后經過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和實踐探索不斷推進,與黨的十九大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在時間和邏輯上均不相符,排除C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目前中國正處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征程中,還沒有完全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九大確立指導思想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理論引領和行動指南,而不是意味著已經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時期,農業生產工具有了新的進步。曲轅犁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巖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所提高。天寶八載(749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材料二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其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致手工藝品的創制;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相比并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后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農業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唐朝經濟發展的特點。【答案】(1)原因:農業生產工具革新;唐朝前期重視水利建設;耕地面積擴大。(2)特點:農業基礎堅實;手工業分工明確;官私手工業并存,官營手工業比私營手工業發達;商業活動較為活躍;產業結構多元;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解析】【小問1】本題的原因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原因:根據材料“農業生產工具有了新的進步”可知農業生產工具革新;根據材料“僅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可知唐朝前期重視水利建設;根據材料“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可知耕地面積擴大。【小問2】本題的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可知農業基礎堅實;根據材料“少府監主管精致手工藝品的創制;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可知手工業分工明確;根據材料“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相比并不發達”可知官私手工業并存,官營手工業比私營手工業發達;商業活動較為活躍;個堅持了“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可知產業結構多元;根據材料“唐后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可知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淞滬會戰是抗戰歷史上一場震撼中外的大戰役。會戰歷時3個月,從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其間,國民黨軍隊先后投入70萬左右的兵力,日本軍隊亦陸續增兵至30萬左右。盡管淞滬會戰以上海失陷而告終,但國民黨軍隊在民族大義鼓舞下的頑強戰斗,給了日本軍國主義一定的打擊。——摘編自胡新民《淞滬會戰再思考》材料二1940年,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戰斗。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戰役結束,八路軍至少作戰1800余次,共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戰略轉機——摘編自陽泉市“中共創建第一城”課題組《百團大戰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淞滬會戰爆發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淞滬會戰和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七七事變后,日本妄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國共關系改善,全民族抗戰局面開始形成;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戰略地位重要;國民政府為了保衛上海,爭取國際社會支持。(2)意義: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和國民政府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的暗流,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從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結合所學可從當時日本發動的戰爭和國共關系的轉變、民眾的態度、上海的地位等角度分析,如,七七事變后,日本妄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國共關系改善,全民族抗戰局面開始形成;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戰略地位重要;國民政府為了保衛上海,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意義:淞滬會戰:根據材料“給了日本軍國主義一定的打擊”,再結合所學可知,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根據材料“國民黨軍隊在民族大義鼓舞下的頑強戰斗”可知,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結合所學可知,淞滬會戰為經濟和政治的內遷贏得了時間,如,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和國民政府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百團大戰:根據材料“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戰役結束,八路軍至少作戰1800余次,共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可知,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根據材料“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戰略轉機”可知,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和八路軍的威望;再結合所學可知,百團大戰屬于敵后戰場,可從戰略意義和鞏固統一民族戰線的角度分析,如,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的暗流,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水平滯后明顯,眾多關鍵技術被他國掌控,發展之路舉步維艱。然而,國家迅速意識到科技的關鍵意義,大力提升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并持續增加投入。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眾多科研項目逐步推進。進入21世紀,我國科技呈現井噴式發展:在載人航天領域,神舟系列飛船一次次成功發射與返回;探月工程里,嫦娥號不斷開啟奔月之旅,帶回珍貴數據;超級計算機方面,“天河”等系列更是計算能力超群,我國科技正邁向世界前沿。材料二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的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在5G通信、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樊春良《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國道路新中國70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經驗和成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談談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認識。【答案】(1)因素:國家重視與政策支持;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創新人才的培養;國家經濟實力增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