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生物試題_第1頁
湖北省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生物試題_第2頁
湖北省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生物試題_第3頁
湖北省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生物試題_第4頁
湖北省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生物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湖北云學名校聯盟高二年級3月聯考生物學試卷注意事項:.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小題,每小題2分,共分。每小題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作內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淋巴細胞可以直接生活在血漿中B.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經消化系統排出體外C.內環境中成分含量的變化會影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D.組織液主要由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滲出到細胞間而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內環境穩態: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狀態。【詳解】A、淋巴細胞可以直接生活在血漿和淋巴液中,A正確;B、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主要通過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和皮膚,而不是消化系統,B錯誤;C進入血液,若乳酸含量過多,超出緩沖物質的調節能力,就會使血漿pH值下降,C正確;DD正確。故選B。2.在神經調節中,當神經遞質分泌不足時,受體的數量將逐漸增加,親和力也逐漸升高,稱為受體的上調;反之,當神經遞質釋放過多時,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均下降,稱為受體的下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神經遞質與細胞內的受體結合并發揮作用第1頁/共20頁B.神經遞質一般由突觸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釋放C.長期大劑量吸食可卡因成癮與受體的下調有關D.戒毒過程采取的治療手段可以逐漸使受體上調【答案】A【解析】【分析】興奮傳導和傳遞的過程1、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形成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大,鈉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形成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興奮就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下去。2、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需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具體的傳遞【詳解】A、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并發揮作用,A錯誤;BB正確;C、長期大劑量吸食可卡因,會使神經遞質釋放過多,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均下降,進而導致受體的下調,C正確;D、戒毒過程中,神經遞質分泌逐漸恢復正常,受體的數量將逐漸增加,可以逐漸使受體上調,D正確。故選A。3.在人體內分泌系統中,下丘腦—垂體—靶腺體軸通過反饋調節機制維持激素水平的穩定。反饋調節分為長反饋、短反饋和超短反饋:長反饋是靶腺體激素對下丘腦和垂體的調節,短反饋是垂體激素對下丘腦的調節,超短反饋是下丘腦激素對自身的調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靶腺體包括甲狀腺、腎上腺髓質和性腺B.若切除靶腺體,血液中促激素的水平會顯著降低C.垂體細胞存在促激素釋放激素和靶腺體激素的受體D.驗證超短反饋機制時,注射TSH后觀察TRH的分泌變化【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腦、垂體和靶腺體之間存在的這種分層調控,稱為分級調節,其除了存在分級調節還存在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是維持激素分泌穩態的基本調節方式。【詳解】A、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不受下丘腦垂體靶腺體軸調節,靶腺體不包括腎上腺髓質,A錯誤;第2頁/共20頁B泌)的水平會升高,B錯誤;C素釋放激素和靶腺體激素的受體,C正確;D(促甲狀腺激素釋放TSH觀察TRHD錯誤。故選C。4.下丘腦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中樞,調節著多種重要生理活動。下列生理活動中,對下丘腦發揮作用的分析錯誤的是()選項生理活動下丘腦發揮作用A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可作為反射弧的感受器B眼前有東西飛來時,眼睛會不受控制地眨一下可作為反射弧的神經中樞C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作為反射弧的神經中樞D機體感受到寒冷刺激時,TRH分泌量增加可作為反射弧的效應器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興奮,由下丘腦合成分泌、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詳解】A、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下丘腦可以作為滲透壓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A正確;BB錯誤;CAC正確;D細胞分泌TRH增加,此時,下丘腦可作為效應器,D正確。故選B。第3頁/共20頁5.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一定的流行性,主要通過患者飛沫、直接接觸和密閉環境中的空氣傳播。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預防手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是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B.二次免疫時,人體內的漿細胞快速增殖并分泌出大量抗體C.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易于發生基因突變,因此需要每年接種D.流感在秋冬季流行,主要是因為低溫時人體免疫力明顯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體液免疫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后,經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為漿細胞,漿細胞產生抗體,抗體進入體液而形成的特異性免疫。【詳解】A、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是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而非細胞因子,A錯誤;B、二次免疫時,記憶B細胞快速增殖并分化為漿細胞,而非漿細胞直接增殖,B錯誤;C、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其結構不穩定,容易發生突變,導致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從而使人體免疫系統難以識別,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更新,以匹配當前流行的病毒株,C正確;D傳播機會,而非單純因為人體免疫力下降,D錯誤。故選C。6.擬南芥包括具有PHYBWT,不能合成的突變體記為phyA,不能合成PHYB的突變體記為phyB。三種擬南芥幼苗在不同條件下,下胚軸生長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光敏色素在分生組織內比較豐富B.遠紅光能抑制野生型下胚軸的伸長第4頁/共20頁C.對遠紅光敏感,PHYB對紅光敏感D.缺少兩種光敏色素時,紅光下生長結果類似野生型【答案】D【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類蛋白質(色素—比較豐富。在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的結構會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會經過信息傳遞系統傳導到細胞核內,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表現出生物學效應。【詳解】A、光敏色素是接受光信號的分子,在分生組織等生長旺盛的部位比較豐富,A正確;BWT制野生型下胚軸的伸長,B正確;C、對比野生型(WT)和不能合成的突變體(phyA)在遠紅光下的表現,phyA下胚軸伸長明顯,說明對遠紅光敏感,有時在遠紅光下生長被抑制;對比野生型(WT)和不能合成PHYB的突變體(phyB)在紅光下的表現,phyB下胚軸伸長明顯,說明PHYB對紅光敏感,有PHYB時在紅光下被抑制生長,C正確;D、根據C項分析可知,有時在遠紅光下生長被抑制,有PHYB時在紅光下被抑制生長,缺少兩種光敏色素時,在紅光下生長不被抑制,但野生型在紅光條件下生長被抑制,因此缺少兩種光敏色素時,紅光下生長結果不同于野生型,D錯誤。故選D。7.)A.優勢種B.密度制約因素C.原始合作D.生物富集【答案】B【解析】【分析】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發展的變化趨勢。【詳解】A、優勢種是群落層次的概念,是指在群落中,不僅數量很多,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也很大,往往占據優勢的物種,A錯誤;BB正確;C、原始合作屬于種間關系的研究范疇,屬于群落層次,C錯誤;第5頁/共20頁D、生物富集屬于生態系統層次的概念,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D錯誤。故選B。8.黑尾鷗生活在某海島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在上世紀末由于人為破壞環境,導致黑尾鷗的數量下降到95只。為了保護黑尾鷗,人們將該島設為自然保護區,并進行了科研調查,下表為設立自然保護區后黑尾鷗14年間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時間(年)2468101214數量(只)101140182218230231A.種群密度是黑尾鷗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14年間黑尾鷗的種群增長類似“S”形增長C.影響黑尾鷗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食物和天敵D.將該島設為自然保護區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答案】C【解析】【分析】據表分析:表中數據可知增長速率先增加后下降應是“S”形增長,第6?8年期間增長速率最大,第14年增長速率幾乎為0,種群數量為K值。【詳解】A、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A正確;B、由表可知,黑尾鷗種群的數量是先增加后基本不變,類似“S”形曲線的增長,B正確;C和死亡率,C錯誤;D的保護,D正確。故選C。9.某熱帶落葉林呈現旱季和雨季交替現象,森林中大部分樹種的開花具有周期性。它們全部依賴動物傳粉,并集中在旱季陸陸續續地開花,盡量避免不同樹種開花期發生重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植物集中在旱季開花表明群落隨季節發生了演替B.陸陸續續地開花減少了樹種之間對傳粉動物的競爭C.不同樹種的開花期不發生重疊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第6頁/共20頁D.旱季樹葉較少時花朵容易通過物理信息來吸引傳粉動物【答案】A【解析】【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AA錯誤;B、陸陸續續地開花減少了樹種之間對傳粉動物的競爭,B正確;C、不同樹種的開花期不發生重疊是多種植物之間、植物與傳粉動物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D正確。故選A。10.圖12特征(R=出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種群a點和c點的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B.若甲為某種害鼠,則應在其種群數量達到b之前對其進行防治C.段乙的種群密度先增加后減小D.乙、丙之間的種間關系最可能是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分析】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當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時,種群密度增大;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時,種群密度下降。【詳解】A、甲種群在a點和c點的增長速率均大于0,種群數量均在增加,故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A正確;B、對有害動物的防治,應在其達到最大增長速率之前,故應在b之前對害鼠進行防治,B正確;第7頁/共20頁C、t~t4段,乙種群的R值先是大于1.0,之后小于1.0,所以乙的種群密度先增加后減小,C正確;D、互利共生的曲線應呈現“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圖2中的乙、丙明顯不符合,D錯誤。故選D。某池塘中生長著兩種香蒲。寬葉香蒲主要分布于0~60厘米的淺水區域,水燭則主要集中在60~90厘米的深水區域。在分別種植的情況下,水燭的分布區域會向淺水區轉移,而寬葉香蒲幾乎不會向深水區擴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研究香蒲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及食物等B.生活在淺水區和深水區的香蒲等生物構成了該群落的垂直結構C.水燭生活在深水區是與寬葉香蒲種間競爭的結果D.限制寬葉香蒲生活在淺水區的主要因素是水燭【答案】C【解析】【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A關系等,而食物屬于動物生態位的研究范疇,A錯誤;B、生活在淺水區和深水區的香蒲等生物構成了該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兩物種爭奪資源和空間的關系是種間競爭,寬葉香蒲生活在淺水區,水燭可以生活在淺水區和深水區,而水燭生活在深水區是與寬葉香蒲種間競爭的結果,C正確;D不是水燭,D錯誤。故選C。12.同種負密度制約。下列敘述不合理的是()第8頁/共20頁A.區別熱帶雨林和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種豐富度B.在一定范圍內,離母樹距離越遠,后代存活概率越高C.同種負密度制約有利于緩解種內競爭D.母樹附近捕食者對其種子有較強的取食選擇性可能導致其幼苗存活率低【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題意,從圖中看出,后代與母樹的距離越遠,種子數量越少,后代存活的概率越高,這是“同種負密度制約”現象。【詳解】A、區別不同群落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A錯誤;B、由圖可知,隨著后代與母樹距離變遠,后代存活概率先增加后不變,故在一定范圍內,離母樹距離越遠,后代存活概率越高,B正確;C、同種負密度制約可導致母樹和后代距離變遠,從而緩解種內競爭,C正確;D、母樹附近的捕食者對其種子的選擇性取食強度加大,可能會降低種子成為幼苗的概率,從而導致其幼苗存活率低,D正確。故選A。13.在不同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①荒漠中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形式排泄含氮廢物與干旱環境相適應②草原上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可以抵抗干旱③全年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中的喬木往往在樹頂形成樹冠來爭奪陽光④森林中動物種類多,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有助于躲避天敵⑤每種生物都有其適宜的生存環境,因此生活在森林里的動物都不能生活在草原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答案】A第9頁/共20頁【解析】【分析】荒漠分布在極度干旱區,這里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勻,荒漠里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動植物的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詳解】①荒漠環境干旱,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形式排泄含氮廢物,可減少水分散失,與干旱環境相適應,①正確;②草原上氣候相對干旱,植物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降低蒸騰作用,抵抗干旱,②正確;③熱帶雨林全年高溫濕潤,喬木在樹頂形成樹冠,有助于爭奪陽光,獲得更多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③正確;④森林中空間結構復雜,動物大多營樹棲和攀援生活,而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特點的動物大多生活在草原上,④錯誤;⑤有些生物的適應能力較強,生活在森林里的動物也可能在草原上生存,⑤錯誤。故選A。14.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包括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生產者和分解者為自養型生物,消費者為異養型生物B.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而消費者不能C.生物成分都參與了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D.地球早期的兩極生態系統中缺少非生物成分和消費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自養生物屬于生產者,包括光能自養生物和化能自養生物;絕大多數動物屬于消費者,營寄生生活的細菌也是消費者;分解者主要是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詳解】A、生產者為自養型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為異養型生物,A錯誤;B、分解者和消費者都能夠通過細胞呼吸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B錯誤;C、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它們都參與了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C正確;D、地球早期的兩極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缺少消費者,但具有非生物成分,D錯誤。故選C。第10頁/共20頁15.研究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時,若A代表被自養生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或異養生物消化吸收的能量;P代表生物呼吸消耗后所凈剩的能量;n代表營養級,n=1、2、。那么該生態系統中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表示為A.B.C.D.【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詳解】已知A代表被自養生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或異養生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即同化量,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為A,第四營養級的同化量為A,所以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第四營養級的同化量÷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A/A。故選B。16.“①→②”的含義是①是②的基礎,“②→③”正確的是()A.①代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③代表負反饋調節機制C.保護生物多樣性會影響②的大小D.達到生態平衡后,能量流動逐漸變慢【答案】C【解析】123)收支平衡。【詳解】AB、負反饋調節機制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決定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強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一種能力。據此判斷①是負反饋調節機制,②是自我調節能力,③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AB錯誤;C、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從而影響自我調節能力,C正確;D、達到生態平衡后,生態系統的能量收支平衡,所以能量流動不會逐漸變慢,D錯誤。故選C。第11頁/共20頁17.述正確的是()A.生態足跡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所需的森林面積B.人體吸收相同能量值的各類食物,生態足跡大小也相同C.現代農業生產中施用大量化肥和農藥,可降低生態足跡D.間作套種有效提高了農業用地的利用率,可降低生態足跡【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詳解】A、生態足跡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因此,生態足跡不僅僅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CO2所需的森林面積,A錯誤;B收相同能量值的各類食物,生態足跡大小不同,B錯誤;C加生態足跡,而不是降低,C錯誤;D外土地資源的需求,降低了生態足跡,D正確。故選D。18.洪湖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湖泊,曾因圍湖造田、過度養殖等導致濕地面積縮減和生態功能退化。近年來,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生態修復,包括退耕還湖、濕地恢復、水生植被種植等,取得了顯著成效。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過度養殖會導致該地區的環境容納量先增加后降低B.退烷還湖增加了濕地面積,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種植水生植被有助于生態修復,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濕地恢復工程遵循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不需要人為的干預【答案】B【解析】第12頁/共20頁【分析】關于生物多樣性價值,科學家一般概括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潛在價值;二是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間接價值(也叫做生態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直接價值。A降低,A錯誤;BB正確;C、種植水生植被有助于生態修復,這屬于生態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D、根據題意“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生態修復,包括退耕還湖、濕地恢復、水生植被種植等,取得了顯著成效”可知,濕地恢復工程遵循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也存在人為的干預,從而加速了演替的速度,D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分。19.神經、體液調節。下圖為調節胰液分泌的示意圖。第13頁/共20頁回答下列問題:(1_______(填“條件反射”或“非條件反射”的迷走神經屬于自主神經系統中的_______。(2)從圖中可以得出,作用于胰腺的信號分子具體有_______種。據圖,食物進入胃后,促進胰液分泌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神經—體液調節三種途徑。請簡要寫出其中神經——體液調節的途徑_______圖中的文字和箭頭表示)(3)縮膽囊素(CCK)是一種多肽,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CCK58CCK33CCK8,發揮著多種調節作CCK抗體或CCKCCK具有_______(填“促進”或“抑制”)攝食的作用。某興趣小組想進一步探究該CCK的類型,以某種成體模型動物為實驗對象,設置了4組實驗,如表所示。組別處理方式預期結果(自身前后對照)對照組1長期注射CCK582抗體長期注射CCK33實驗組3抗體長期注射CCK84抗體_______CCK是CCK8果:_______。【答案】(1)①.條件反射②.副交感神經(2)①.4②.食物引起的擴張→胃體中樞神經胃竇胰腺(3)①.抑制②.長期注射(等量)生理鹽水(或溶劑)③.與實驗前相比,第4組體重上升,其他組體重不上升(或基本不變)【解析】【分析】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第14頁/共20頁節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節在結構、功能上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小問1詳解】食物的顏色、香味對感覺器官的刺激,引起胰液的分泌,是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屬于條件反射。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的傳出神經,它們的活動不受意識支配,稱為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引起胰液分泌增加的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小問2詳解】從圖中可以得出,作用于胰腺的信號分子有4種:神經遞質、胃泌素、縮膽囊素和促胰液素;食物進入胃后,促進胰液分泌有三種途徑:①神經調節:食物引起的擴張→胃體中樞神經胰腺;②體液調節:蛋白質分解產物→胃竇胰腺;③神經—體液調節:食物引起的擴張→胃體中樞神經胃竇胰腺。【小問3詳解】長期注射某種CCK抗體或CCK受體拮抗劑,CCK抗體與CCK結合或CCK受體拮抗劑與CCK受體結合,都會使該CCK不能發揮作用,CCK不發揮作用時體重上升,推測該CCK具有抑制攝食作用。本實驗的自察并記錄各組成體模型動物的實驗前后的體重變化,若實驗結論為該CCK是CCK8,由題干分析可知與實驗前相比,第420.如高滲性脫水:失水多于失鹽,血漿滲透壓升高;低滲性脫水:失鹽多于失水,血漿滲透壓降低。回答下列問題:(1)在高滲性脫水狀態下,血漿滲透壓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減少尿量。從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角度分析,重吸收水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填“自由擴散”“協助擴散”或“主動運輸”(2)為研究低滲性脫水的調節機制,科學家設計了以下實驗。將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健康大鼠隨機均分為0.45%的NaCl(質量濃度0.9%的NaCl和鉀離子的濃度以及飲水量。實驗數據如下:組別尿量(mL/天)尿鈉濃度(mmol/L)尿鉀濃度(mmol/L)飲水量(mL/天)第15頁/共20頁實驗組15706025對照組101005030由表推測,低滲性脫水時,醛固酮分泌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_______。(3)進一步研究發現醛固酮部分分泌機制如圖所示。循環血量減少時,腎臟的近球細胞分泌_______,將血管緊張素原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Ⅰ在轉換酶的作用下被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進而刺激腎上腺_______(填“皮質”或“髓質”)分泌醛固酮。(4)綜上所述,水和無機鹽的平衡,是在_______(填“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或“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作用下,通過調節尿液的_______實現的。【答案】(1)協助擴散(2)①.增加②.(3)①.腎素②.皮質(4)①.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②.尿量和尿的成分【解析】【分析】體內失水過多或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飲水)【小問1詳解】水的跨膜運輸方式有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兩種,在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時,主要依賴于水通道蛋白的協助,屬于協助擴散。【小問2詳解】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同時促進鉀離子的排出。實驗組注射低滲鹽固酮分泌增加。【小問3詳解】第16頁/共20頁據圖可知,當循環血量減少時,腎臟的近球細胞會分泌腎素,催化血管緊張素原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Ⅰ。醛固酮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種激素。【小問4詳解】根據(3)中圖示的“交感神經興奮”,可知有神經系統的參與;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作用屬于體液122)中尿鈉濃度、尿鉀濃度發生變化,分別反映了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通過調節尿量和尿的成分實現對水鹽平衡的調節。21.性都可能影響被捕食者的物種豐富度。回答下列問題:(1)種間關系捕食是指_______。(23種山雀的分布情況如表所示。鵂鹠不存在時,處于競爭優勢的山雀是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種多樣性。請用“收割理論”解釋上述現象_______。島嶼編號鵂鹠煤山雀褐頭山雀鳳頭山雀1++++2++++3++++4—+——5—+——6—+——注:“+”表示有;“一”表示無(3)另一些研究發現,若捕食者優先取食競爭能力弱的物種,通常會改變被捕食者的物種豐富度,其豐富度最可能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4)生活在潮間帶的濱螺喜食各種藻類尤其是滸苔,圖表示該潮間帶中的藻類物種數與濱螺種群密度(代(填“低等”“中等”或“高等”種豐富度較高。第17頁/共20頁(5)結合以上發現,請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建議_______【答案】(1)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2)①.煤山雀②.減弱③.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競爭能力弱的物種騰出空間,有利于提高物種多樣性(3)降低(4)中等(5)不要濫殺捕食者;將捕食者數量控制在合適范圍【解析】“收割理論”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小問1詳解】捕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小問2詳解】由表中4~61~3號島嶼可知,鵂鹠存在時,島中除了煤山雀外,還有褐頭山雀和鳳頭山雀,應是鵂鹠通過捕食煤山雀,減弱了山雀之間的競爭,從而提高了物種多樣性。“收割理論”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競爭能力弱的物種騰出空間,有利于提高物種多樣性。【小問3詳解】若捕食者優先取食競爭能力弱的物種,捕食者的捕食作用會進一步加大競爭能力強的物種的競爭能力,導致競爭能力弱的物種的數量降低甚至滅絕,其物種豐富度最可能降低。小問4詳解】由圖可看出,濱螺密度適中時,藻類物種數最多,因此,中等捕食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