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_第1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_第2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_第3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_第4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漳州市2024-2025學年(上)期末高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像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第Ⅱ卷用黑色字跡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卷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發現,良渚古城(距今約5000年)已呈現公共權力強化的趨勢。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A.大量炭化稻谷堆積 B.龐大宮殿與城墻C.大型手工業作坊區 D.各式石器與陶器2.春秋之前,諸侯國之間的邊界較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為各諸侯國的緩沖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界限逐漸清晰。這一變化根源于()A.大一統趨勢加強 B.兼并戰爭日趨激烈C.井田制逐步瓦解 D.鐵犁牛耕技術使用3.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道家學者。下列能體現其治國方略的主張是()A.“治大國如烹小鮮” B.“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C.“兼相愛,交相利” D.“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漢文帝的霸陵考古發現,其陵墓地表無封土,外藏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為主,與文帝“欲為省,毋煩民”的遺詔相吻合。這可以用來佐證漢文帝()A強化中央集權 B.倡導勤儉治國 C.推行移風易俗 D.踐行輕徭薄賦5.康有指出:“孔學行于天下,自漢武始……(漢武帝)當享配文廟,以報其大功”?!按蠊Α币庵笣h武帝()A.打擊豪強,抑制兼并 B.改革幣制,鹽鐵官營C.尊崇儒術,任用儒生 D.休養生息,發展農業6.曹魏后期,統治者鼓勵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通過開墾荒地獲得一定量的土地,并“以戶口率其墾田之多少”作為官員政績的考核標準。上述舉措()A.保障了均田制的實施 B.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C.改變了賦役征發標準 D.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7.北魏孝文帝時形成了結合本民族傳統和漢制的新官方禮制體系,要求“黨里之內,推賢而長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边@說明北魏()A.漢族高門控制了政權 B.借禮制維系統治秩序C.積極地回歸漢晉體制 D.確立理學為正統思想8.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有了新的義項,即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這表明()A.江南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 B.文化交流奠定了統一基礎C.民族交融豐富了文化內涵 D.民族內遷拓展了文學題材9.唐代進士科考試由禮部侍郞主持,應試者與侍郞有親戚故舊關系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時,由各路轉運司主試。這一規定()A.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B.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C.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 D.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10.歐陽修《歸田錄》里講了一則軼事:一位余杭昆姓少卿喜歡吃螃蟹,曾請求到外地當個知州。有人問他希望到哪個州上任,他說“但得有蟹、無通判處,則可矣”,成為一時之笑談。昆姓少卿不喜通判是由于通判()A.掌握地方軍權 B.控制地方財政 C.負責官員考核 D.制約知州權力11.《金史·地理志》中曾記載,金朝都城會寧府宮殿廟宇眾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城中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齊地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這反映出()A.民族隔閡的消除 B.宗法觀念的強化 C.建筑風格的獨特 D.中原文化的擴展12.1393年,明朝開始實行“金牌信符制”,通過發放金牌信符,定期與邊疆地區以馬易茶,茶50萬斤可換馬1萬多匹。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推動了民族經濟交流 B.傳播了中原農耕技術C.解決了明朝邊患問題 D.豐富了內地物資種類13.起居注是古代由近侍臣工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檔冊,名義上連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閱??滴醯墼笃鹁幼⒐俳o自己保留一點私人空間,后直接裁撤起居注衙門。這反映當時()A.中樞權力機構異化 B.專制皇權空前強化C.君主忽視治史傳統 D.君臣之間矛盾尖銳14.康熙年間,朝廷首次對臺灣、西藏進行實地測繪,并繪制《皇輿全覽圖》;乾隆平準之后,繼續對新疆、西藏進行測繪,最終制成更為完整、詳細的全國性地圖。此舉旨在()A.彰顯大一統疆域遼闊 B.傳播西方測繪技術C.推進軍事戰略的部署 D.精準征收地方賦稅15.徐繼畬認為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而是科學昌明、繁榮富強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這表明他()A.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認識洋務運動不足C.改變傳統華夷觀念 D.主張變革政治制度16.《南京條約》中開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國人基于“廣州是傳統的外貿口岸;福州靠近盛產紅茶的武夷山;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附近,且臨近富饒的江浙”等理由精心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意在()A.擴大在華勢力范圍 B.破壞中國貿易主權C.傳播西方宗教文化 D.傾銷商品掠奪原料17.1863年清廷共設8個總督,15個巡撫,其中湘軍集團竟占了5個總督9個巡撫。湘軍集團不僅擁有軍事大權,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權和財權。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A.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 C.洋務運動 D.甲午中日戰爭18.下圖為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選用的一幅地圖。據圖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是()A.清末“新政”的開始 B.晚清自救運動的實施C.早期軍事工業的發展 D.列強經濟侵略的深入19.甲午戰后,部分仁人志士紛紛提出救國主張。嚴復認為“國之強弱貧富治亂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驗證也”;梁啟超提出“民弱者國弱,民強者國強”,改造“國民性”,造就“新民”。兩者都強調了()A.教化大眾與民智啟迪的重要性 B.塑造新民與國家命運的關聯性C.國家救亡與經濟發展的互補性 D.普及教育與民族覺醒的必要性20.南京臨時政府在中央設立實業部,管理農、工、商、礦等業,要求各省設立實業司,鼓勵民間興辦實業,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條例》等。這些措施()A.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B.推動了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C.加劇了官僚資本主義惡性膨脹 D.為民族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21.下表中數據變化表明()《新青年》關于“社會主義”一詞的統計數據(節選)時間次數1919年之前341919年1041921—1922年685A.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緊密結合 B.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C.社會主義成為當時中國主流思想 D.中國共產黨誕生具備思想基礎22.1924年,孫中山在支持工人運動的同時,下令廣東革命政府控制區的“田租在百分之五十者減成百分之二十五”,他還派出軍隊支持廣寧縣農民的減租運動。孫中山的這些舉措()A.踐行新三民主義綱領 B.推動北伐戰爭進程C.打擊軍閥混戰的局面 D.保障農民經濟權益23.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根據地用標語口號、傳單漫畫、報刊書籍為主文學藝術作品和歌謠、戲劇、舞蹈為主的群眾文化活動等方式做宣傳動員工作。這些做法旨在()A.豐富人民精神生活 B.激發群眾革命熱情C.宣傳減租減息政策 D.傳播先進革命理念24.抗戰期間,以陳嘉庚等人為代表僑胞在西南積極投資工礦、墾殖、醫藥等產業,所獲利潤成為國民政府財政的重要補充。同時,海外僑胞向各國積極宣傳抗日決心并懇請各國援助,獲得很好反響。這表明()A.政府財政依靠海外捐助 B.華僑推動國際援助抗日C.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 D.海外力量支持中國抗戰25.歷史圖示是對客觀歷史進程直觀而簡明的反映。下圖呈現的是()A.土地革命 B.國民大革命 C.抗日戰爭 D.人民解放戰爭26.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做出了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舉措旨在()A.調整國民經濟 B.建立民主制度 C.鞏固人民政權 D.緩和階級矛盾27.讀下圖,該作品反映了中國農村()顧生岳《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1955年)A.開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普及C.生產關系正發生重大變革 D.實現集體農莊自主經營28.1949-1960年,以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為代表的大批科學家和留學生放棄了國外的優越條件、歷經坎坷回到祖國,相關統計數據如下圖所示。這些精英的回歸()1949-1960年各國歸華精英人數統計情況(部分)A.徹底打破了西方對新中國的封鎖 B.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發展C.確保中國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D.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確立29.從1985年起,國家對企業、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了工資制度改革。企業的工資改革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把職工的工資同本人肩負的責任、貢獻和成績密切結合起來。這反映了()A.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 B.按勞分配原則日益形成C.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D.國內消費市場持續擴大30.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先后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參加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東盟地區論壇、10+3(東盟+中日韓)、東盟—中國對話等,這反映出我國()A.積極促進南南合作 B.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系C.密切聯系第三世界 D.努力維護亞太區域和平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卷共3題,第31題12分,第32題20分,第33題8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出現大量農業家庭將自產農產品售出,并依靠市場交易取得日常消費品。跨區域的大額貿易也不斷發展,如谷物、棉花、農林產品與肥料等。在工商業發達地方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大量經海外貿易輸入中國的白銀,使晚明帝國逐漸轉變為銀本位制,且“一條鞭法”等賦稅改革所形成的財務政策在康熙朝達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銀來估算并征收田賦。——摘編自卜正民、羅威廉《哈佛中國史·大清》等材料二明清時期,小說創作呈現出繁榮盛景,在唐傳奇、宋話本所載故事基礎上,《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經典名著應運而生。明中后期,文人與市民的交流愈發緊密,一批聚焦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嶄露頭角,他們采用通俗生動的日常用語進行創作,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摘編自周先慎《明清小說》(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說明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關系。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下,19世紀60年代,晚清政府海軍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軍的建設正式提上議程。李鴻章等官員根據西方海洋戰略理論,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中法戰爭后,清廷再次討論海軍發展事宜,決心“大治水師”,并調整其發展計劃,積極向英國、德國購買軍艦、火炮,還改變了以往水師分散管理的局面,設海軍衙門統一管理海軍事務,重視海軍人才培養和艦隊建設?!幾怨鶞Y《海疆危機與近代中國的國家構建》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要“有計劃地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改革開放后,我國海軍防御范圍逐漸從近岸領域轉移到利益攸關的近海領域。1979年,鄧小平提出要建立一支“真正現代化”的海軍。21世紀以來,中國海軍力量實現了現代化升級,一批新型驅逐艦、護衛艦、航母艦陸續入列。我國先后派出多批海軍艦艇編隊赴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