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級期末學業診斷語文試卷(考試時間:上午8:00—10:30)說明:本試卷為閉卷筆答,答題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釋名》于“倫”字下也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說:凡是有“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見潘光旦《說倫字》,《社會研究》第十九期)。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們現在讀來,鬼神、君臣、父子、夫婦等具體的社會關系,怎能和貴賤、親疏、遠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并論?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里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加以克服于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中庸》里把五倫作為“天下之達道”。因為在這種社會結構里,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節選自《鄉土中國·差序格局》)材料二:青年群體“斷親”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懶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簡單講就是基本不走親戚,而不是正式斷絕親戚關系。青年“斷親”何以發生?青少年學生幾乎從小就周旋于各類輔導班,如奧數班、藝術體育素質課程班等。內卷化的生長環境導致他們的休閑生活被極大地壓縮,社會交往特別是走親戚形態的交往更少。與此同時,青少年從小以學習為主,他們與朋輩同學的見面更加頻繁,交流、互動明顯增多。此外,由于孩子有限的交往圈子不利于成長,同時也由于互相交流學習經驗之需,越來越多家長樂于圍繞孩子構建圈子,這又強化了新一代青少年同學間的交流與交往。久而久之,“斷親”便成為了必然。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鎮化和社會流動,也加速了城市居民跨區域形態的居住分離。核心家庭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的分離,導致下一代從小處在親戚間情感疏離的社會交往狀態。傳統社會中,個體很難抗拒各種風險,一旦資源匱乏,只能從親戚網絡中尋求幫助。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巨大發展。衣食無憂的生活,沖淡了新世代青年對親戚間禮物饋贈的渴求;因經濟獨立而帶來的安全感,也降低了對親戚的情感需求。青年世代的“斷親”變得自然而然。生活方式決定了人們的交往方式。“00后”世代可以說是中國典型的互聯網“元世代”,他們的生活方式迥異于“70后”“80后”甚至“90后”,學習、游戲、娛樂、交友等日常生活,因互聯網而改變,也在互聯網中實現。互聯網讓青年群體更加享受“人與網”的生活,而不是現實中的“人與人”的生活。走親訪友這種長輩所堅持的方式,已逐漸被他們放棄。在中國現有的生活體系中,還可能持續出現新的“斷親的一代”。但是,親緣關系既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基礎社會結構形式,又是生物性的連接。即使親緣關系已不再如傳統那般,人的本體需求仍要求親緣關系網的存在。中國社會親緣關系的主體結構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中國人的行為邏輯也沒有改變,以“00后”世代為主體的年輕人,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結婚生子重新回歸親緣關系網絡,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經營和維系親緣關系。(摘編自胡小武、韓天澤《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倫”有條理、類別、秩序的意思,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重在分別。B.孔子注重推己及人,因此具體的社會關系不能和貴賤親疏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并論。C.生長環境使青年人與親戚日漸疏遠,與朋輩同學關系逐漸緊密,這將會導致斷親。D.隨著青年人結婚生子并逐漸回歸親戚關系網絡,斷親現象有可能會發生改變。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把差序格局的特點生動地比喻為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化抽象為形象。B.材料一引用《禮記》,說明“倫”存在差等次序,差序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C.材料二指出,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當代青年已不像以前一樣依賴血緣、家族關系來獲得生存和發展資料。D.材料二從斷親現象入手,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多角度探究斷親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問題的解決途徑。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材料一論據一項是()A.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D.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當下社會為何會出現“斷親現象”?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5.兩則材料作為學術性文章不僅論證嚴謹,也兼具生動性,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生動性的具體體現。【答案】1.B2.D3.C4.①青少年學習壓力大,社會交往被壓縮,與親戚互動減少。②城鎮化和社會流動加速,居住分離導致親戚間情感疏離。③經濟發展,生活富裕,降低了對親戚的經濟和情感需求。④互聯網改變了青年的生活方式,他們更傾向于“人與網”的生活。5.①材料一把“差序格局”所關聯的關系比作水的波紋,化抽象為形象,語言生動。②材料二結合當下青年的生活實際,如各類輔導班、互聯網生活等,使論述更加貼近現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③材料二使用“內卷化”“元世代”等新穎的詞語,語言鮮活,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解析】【導語】材料一闡述中國社會結構“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水波紋推出去,倫是差序,孔子重“推”,從己到家到天下是通路。材料二分析青年“斷親”現象,因學習內卷、居住分離、經濟獨立、生活方式變化等導致,雖可能持續出現“斷親一代”,但年輕人或隨年齡回歸親緣網。【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強加因果。材料一中“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等內容,說明具體社會關系和貴賤親疏等抽象相對地位是相提并論的,并非因孔子注重推己及人就不能相提并論。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結構、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并指出問題的解決途徑”錯,材料二采用了“總—分”結構,探究了斷親形成的原因,但并未指出問題的解決途徑。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自己就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這與材料一提到的“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的表述一致;B、D強調了從個人出發,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這與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向外擴散的特點相吻合;C.強調的是立志和誠信的重要性,與材料一觀點不符。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青少年學生幾乎從小就周旋于各類輔導班……內卷化的生長環境導致他們的休閑生活被極大地壓縮,社會交往特別是走親戚形態的交往更少”,概括出:青少年學習壓力大,社會交往被壓縮,與親戚互動減少。。②由材料“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鎮化和社會流動,也加速了城市居民跨區域形態的居住分離。核心家庭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的分離,導致下一代從小處在親戚間情感疏離的社會交往狀態”概括出:城鎮化和社會流動加速,居住分離導致親戚間情感疏離。③由材料“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巨大發展。衣食無憂的生活,沖淡了新世代青年對親戚間禮物饋贈的渴求;因經濟獨立而帶來的安全感,也降低了對親戚的情感需求”概括出:經濟發展,生活富裕,降低了對親戚的經濟和情感需求。④由材料“‘00后’世代可以說是中國典型的互聯網‘元世代’,他們的生活方式迥異于……因互聯網而改變,也在互聯網中實現。互聯網讓青年群體更加享受‘人與網’的生活,而不是現實中的‘人與人’的生活。走親訪友這種長輩所堅持的方式,已逐漸被他們放棄”概括出:互聯網改變了青年的生活方式,他們更傾向于“人與網”的生活。【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語言特點的能力。①材料一“差序格局”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學術概念,作者將其比作水的波紋,“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通過這一比喻,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差序格局”中人與人關系的特點,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趣味性。②材料二在論述青年“斷親”現象時,緊密結合當下青年的生活狀況,提到“青少年學生幾乎從小就周旋于各類輔導班,如奧數班、藝術體育素質課程班等”“‘00后’世代可以說是中國典型的互聯網‘元世代’,他們的生活方式迥異于‘70后’‘80后’甚至‘90后’,學習、游戲、娛樂、交友等日常生活,因互聯網而改變,也在互聯網中實現”,這些生活實例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使文章內容更具現實感和說服力,從而增強了生動性。③材料二“內卷化”“元世代”等詞語是當下比較流行且新穎的詞匯,材料二運用這些詞語來描述青年所處的環境和特點,如“內卷化的生長環境導致他們的休閑生活被極大地壓縮”“‘00后’世代可以說是中國典型的互聯網‘元世代’”,使文章的語言更加鮮活、時尚,符合當下的語言表達習慣,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老海棠樹史鐵生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屋后,要是能隨我的心愿種點什么,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像她們從來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樹的影子里張望。老海棠樹近房高的地方,有兩條粗壯的枝椏,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書包掛在房檐上。“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她必是羨慕,猜我在上頭是什么感覺,都能看見什么?但她只是望著我嗎?她常獨自呆愣,目光漸漸迷茫,漸漸空荒,透過老海棠樹濃密的枝葉,不知所望。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嘮叨:“就不說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藝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這當兒就又呆呆地張望——從粉白的花間,一直到無限的天空。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陰里,又不知從哪兒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于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奶奶洗好菜,重新撿起針線,從老花鏡上緣抬起目光,又會有一陣子愣愣地張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還在夢中。那時我大些了,正在插隊,從陜北回來看她。那時奶奶一個人在北京,爸和媽都去了干校。那時奶奶已經腰彎背駝。“刷啦刷啦”的聲音把我驚醒,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鐘。”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我說:“可誰能看得見?”奶奶說:“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覺。”她掃完了院子又去掃街。“我跟您一塊兒掃行不?”“不行。”這樣我才明白,曾經她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有爸和媽養活她,她不是為掙錢,她為的是勞動。她的成分隨了爺爺算地主。雖然我那個地主爺爺三十幾歲就一命歸天,是奶奶自己帶著三個兒子苦熬過幾十年,但人家說什么?人家說:“可你還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剝削飯!”這話讓她無地自容。這話讓她獨自愁嘆。這話讓她幾十年的苦熬忽然間變成屈辱。她要補償這罪孽。她要用行動證明。證明什么呢?她想著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點懂了:什么時候她才能像爸和媽那樣,有一份名正言順的工作呢?大概這就是她的張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樹下屢屢的迷茫與空荒。不過,這張望或許還要更遠大些——她說過:得跟上時代。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一個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燈下學習。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干的枝條敲打著屋檐,摩擦著窗欞。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寫過:她學《國歌》一課時,把“吼聲”念成了“孔聲”。我寫過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事: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學那玩藝兒有用嗎?您以為把那些東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語,惟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奶奶。”“奶奶!”“奶奶——”我記得她終于抬起頭時,眼里竟全是慚愧,毫無對我的責備。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離開那張報紙,離開燈光,離開我,在窗上老海棠樹的影子那兒停留一下,繼續離開,離開一切聲響甚至一切有形,飄進黑夜,飄過星光,飄向無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轟然飄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陰里,張望復張望,或不斷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兒時的“我”在老海棠樹上盡情享受著快樂時光,奶奶對“我”多次詢問,可見奶奶很羨慕“我”在樹上的生活。B.奶奶在老海棠樹下望著我,“她常獨自呆愣”,她的目光“迷茫”且“空荒”,可見奶奶的張望別有深意。C.奶奶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要掃院子、掃街,只是為了用勞動證明自己可以自食其力,不再需要兒女養活。D.當“我”拒絕并嘲諷奶奶認字的請求后,奶奶眼里“全是慚愧”,此時奶奶終于明白不應該用這些小事麻煩孫子。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奶奶四季都在老海棠樹下辛勤地勞動著,也張望著,“張望”這個細節串聯起奶奶的一生。B.第三段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生動地描繪出“我”在老海棠樹上的生活,體現了童真童趣。C.“我”對奶奶的三次呼喊,表現出“我”由不以為然到請求原諒再到懇求原諒的心理變化。D.文章結尾再次提到“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僅呼應了前文,也表達了“我”的痛悔之情。8.請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9.文章為何說“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答案】6.B7.C8.①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從嗅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角度寫景。②構建了一幅生動優美的春日畫面,營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③句式整散結合,活潑靈動,體現出童真童趣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9.①奶奶常常在老海棠樹下進行各種家務和手工活動,是“我”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②奶奶常在樹下關心詢問“我”,這些回憶中的溫馨畫面也傳遞出“我”對奶奶的依戀和懷念,老海棠樹是這種情感的載體。③老海棠樹的四季變化隱喻了奶奶的人生,老海棠樹與奶奶的形象緊密相連。【解析】【導語】史鐵生的《老海棠樹》通過細膩的筆觸,深情地回憶了與奶奶在老海棠樹下的點滴時光。文章以老海棠樹為線索,串聯起奶奶一生的辛勞與張望,展現了她的堅韌與執著。作者通過四季變換的描寫,將奶奶的勞動與對生活的期望融入其中,體現了她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對時代的順應。文章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有對童年時光的懷念,也有對奶奶的深深敬愛與痛悔。【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見奶奶很羨慕‘我’在樹上的生活”錯,原文“她必是羨慕,猜我在上頭是什么感覺,都能看見什么?”可知,“羨慕我”只是作者的猜測,結合后文奶奶“常獨自呆愣,目光漸漸迷茫,漸漸空荒”可知,奶奶的內心有著自己的心事和渴望,她的詢問更多是出于對“我”的關心以及對自身內心世界的迷茫,并非單純羨慕。C.“只是為了”“不再需要兒女養活”錯,奶奶執意要糊紙袋、補花、掃院子、掃街,一方面是為了用勞動證明自己可以自食其力,擺脫“吃剝削飯”的屈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跟上時代,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并非只是為了不再需要兒女養活。D.“奶奶終于明白不應該用這些小事麻煩孫子”錯,她因自己沒有文化、不能理解知識而感到慚愧,同時也體現出她渴望學習、渴望跟上時代的急切心情。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不以為然”錯,第一聲以陳述語氣寫出“我”知道傷了奶奶的心,有一點不安。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鑒賞語言特色的能力。賞析句子可從修辭手法、意境特點(環境描寫)、句式等角度賞析。①修辭手法與感官角度:“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海棠花瓣比作雨,寫出花瓣飄落的密集和美麗;同時三個“是……”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嗅覺(花香)、聽覺(蜂鳴)、觸覺(春風拂面)等多個感官角度寫景,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老海棠樹下的美好景象。②畫面與意境營造:這是描寫的春天的景色,通過這些描寫,構建了一幅生動優美的春日畫面,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和美好,營造出一種溫馨、愜意的意境。③句式特點與情感表達:句式上整散結合,“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整句,“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是散句,使文章的語言更加活潑靈動。這是“我”童年在老海棠樹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了孩童的快樂,表達了“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分析文章物象、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生活場景關聯:奶奶常常在老海棠樹下進行各種家務和手工活動,如春天糊紙袋、夏天補花、秋天掃院子等。這些場景是“我”童年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海棠樹見證了奶奶的辛勤勞作,成為“我”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②情感載體作用:奶奶常在樹下關心詢問“我”,如問“飯也在上頭吃嗎?”“覺呢,也在上頭睡?”等,這些回憶中的溫馨畫面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傳遞出“我”對奶奶的依戀和懷念。老海棠樹作為這些場景的背景,承載了“我”與奶奶之間的深厚情感,是這種情感的載體。③形象隱喻關系:老海棠樹的四季變化,春天繁花盛開、夏天枝繁葉茂、秋天果實累累、冬天枯枝敲打屋檐,隱喻了奶奶的人生。奶奶從精力充沛地勞作到逐漸衰老,就像老海棠樹經歷四季輪回一樣。老海棠樹與奶奶的形象緊密相連,在“我”的記憶中融為一體,所以說“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①,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蘇舜欽(宋)《滄浪亭記》(有刪節)材料二:浮圖②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③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錢镠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歸有光(明)《滄浪亭記》(有刪節)【注】①磨戛:磨擦撞擊。②浮圖:和尚,下文的“釋子”也是此意。③蘇子美,名舜欽,字子美,北宋詩人、文學家。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形骸既適A則神不煩B觀聽無邪C則道以明D返思向之E汩汩F榮辱之場G日與錙銖H利害相磨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王安石《登飛來峰》中“飛來山上千尋塔”的“尋”即為此意。B.陽,山南水北謂之“陽”,此處指水北。姚鼐《登泰山記》中“泰山之陽”的“陽”指山南。C.所以,??的原因。與《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D.徒,指同一類或同一派系的人,與成語“家徒四壁”的“徒”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舜欽想找一塊可以用來舒展心胸的地方,偶然發現了一塊心怡的“棄地”,在此修筑了滄浪亭。B.蘇舜欽在滄浪亭中面對勝勢佳景,反觀官場,回味過去,找到心境的沖曠,獲得人生真正的趣味。C.材料二介紹了滄浪亭的修建過程,由亭到園、由庵到亭、再由亭到庵,高度概括了幾百年的歷史。D.吳越錢氏曾盛極一時,如今澌然而盡,滄浪亭卻令后人“欽重”。材料二通過對比表達作者情感。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2)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14.兩則材料都以《滄浪亭記》為題目,但寫作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C13.(1)一天拜訪郡里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山峰寬闊的水面,和城里景象不相似。(2)可是蘇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尚如此欽佩推重。14.①材料一側重于敘寫建造滄浪亭的緣由及勝景。②材料二側重敘寫滄浪亭的變遷。【解析】【導語】材料一以個人情感為主線,記述了他在仕途失意后,偶然發現一塊棄地,修筑滄浪亭以寄情山水,借景抒懷,表達了對官場榮辱的厭倦和對自然之趣的向往。材料二更注重歷史變遷,通過滄浪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演變,追溯了滄浪亭的歷史背景,并借文瑛重修滄浪亭之事,表達了對文人雅士追求精神不朽的贊賞。【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軀體已經安適,精神上就沒有了煩惱;所見所聞都無邪惡,那么事理也因此而顯明。回過頭來想想原來在榮辱場拼命追逐的樣子,每日因微小的利害而勾心斗角。“形骸既適則神不煩”和“觀聽無邪則道以明”結構對稱,并列句,各自斷開,在BD處斷開。“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是動賓結構,單獨成句,后面可斷開。“錙銖”修飾“利害”,中間不可斷開。在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面積縱橫合計有五六十尋。/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B.正確。句意: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泰山的南面。C.錯誤。意思不同。??的原因/用來……的。句意:請您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老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D.正確。指同一類或同一派系的人/只,僅僅。句意:常與我們這些人郊游。/家中空蕩蕩的只有四周的墻壁。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由亭到園、由庵到亭、再由亭到庵”錯誤。根據材料二“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可知,應該是“由園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郁然”,茂盛的樣子;“崇”,高大的;“阜”,指山丘或高地;“類”,像,相似。(2)“乃”,竟然;“為……所”,被動句式,被;“欽重”,敬重,推崇。【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始僦舍以處”和“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和“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可知,材料一以個人情感為主線,記述了他在仕途失意后,偶然發現一塊棄地,修筑滄浪亭以寄情山水,借景抒懷。側重寫建造滄浪亭的原因及滄浪亭的美景。②根據材料二“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可知,材料二通過滄浪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演變,追溯了滄浪亭的歷史背景,更注重滄浪亭的歷史變遷。參考譯文:材料一:我因獲罪而被貶為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于是乘船向南,在吳中旅行,起初租房子住。當時正是盛夏,天氣悶熱,當地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我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卻找不到。一天拜訪郡里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山峰寬闊的水面,和城里景象不相似。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被廢棄的荒地,長寬約五六十尋,三面臨水。我向年老的人詢問,他們說這是吳越國王錢氏的貴戚孫承祐的園林。看那高高低低的地勢,當年的遺跡還尚且保存。我喜愛這地方,徘徊不舍,于是用四萬錢購得它,在北面曲岸上構筑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我常常劃著小船,(脫掉冠帽)用幅巾束發前往滄浪亭,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吟唱,或蹲坐仰天長嘯,老農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軀體已經安適,精神上就沒有了煩惱;所見所聞都無邪惡,那么事理也因此而顯明。回過頭來想想原來在榮辱場拼命追逐的樣子,每日因微小的利害而勾心斗角,隔絕了人生的真正趣味,不是太鄙陋了嗎!材料二:和尚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環水,是從前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請您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我說: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南園子;他的外戚孫承祐,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蘇子美最初建造了滄浪亭,最后和尚住在這里:這是從滄浪亭到大云庵的演變過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跡,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云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錢镠趁天下動亂,竊據權位,占有吳越,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借著權勢奢靡僭越,廣建宮館園囿,盛極一時。可是蘇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尚如此欽佩推重。可見士人想垂名千載,不與錢氏一起像冰化為水一樣全部消失,就在這里啊。文瑛好讀書,愛做詩,常與我們這些人郊游,我們稱他為“滄浪僧”。(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掬水月”緊承首聯“夜”,“弄花”緊承首聯“春山”,銜接自然。B.頸聯寫詩人乘興游賞,不計路途遠近,沉醉于月夜美景,流連不舍。C.尾聯鐘鳴之聲打破了月夜春山的靜謐,深山中的樓臺也變得熱鬧起來。D.詩歌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風格清淡,描摹狀態歷歷如繪。16.葉嘉瑩先生評價頷聯,“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請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掬水”句寫詩人捧起山泉,月影閃爍在手間,將“我”與明月、泉水合而為一;②“弄花”句寫詩人撥弄花枝,香氣滲透于衣衫,將“我”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③水、月、花、夜的靜謐與詩人的閑情逸致、喜悅之情融為一體,意境澄明,感情純粹。【解析】【導語】《春山夜月》描繪春山月夜美景與詩人賞玩之樂。首聯總起,頷聯“掬水”“弄花”物我交融,頸聯寫游興與留戀,尾聯以鐘聲收束。全詩意境清幽,表達詩人對自然的熱愛,盡顯悠然閑適的心境。【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深山中的樓臺也變得熱鬧起來”理解有誤。尾聯“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中,鐘鳴之聲確實打破了月夜春山的靜謐,但并不是為了表現深山中的樓臺變得熱鬧起來,而是以聲襯靜,更加突出了春山的清幽和靜謐。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①“掬水”“弄花”是詩人的動作,通過這些動作,水、月、花這些自然景物與詩人緊密相連,詩人的行為與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物我合一的狀態。②“弄花香滿衣”,它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在花叢中穿梭、撥弄花枝的動態,使讀者仿佛能看到詩人在花叢中悠然自得、沉醉其中的情景,將“我”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將詩人與花之間的互動表現得細膩而鮮活。③水、月、花、夜等景物營造出靜謐美好的氛圍,詩人的情感與這樣的氛圍完美融合,形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既有人情的喜悅,又有物態的美妙,達到了“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的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鵲橋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牛郎織女短暫的相會,遠勝世人無數次的相聚,時空阻隔反而釀就了他們相會的甜蜜。(2)《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樂聲如同不斷的細絲婉轉悠長、延綿不盡。(3)小亮借助最新人工智能Chat-sora,制作出了一個主題鮮明、場景豐富的短視頻,這讓同學們驚嘆不已。《勸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說明了“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答案】①.金風玉露一相逢②.便勝卻人間無數③.余音裊裊④.不絕如縷⑤.君子生非異也⑥.善假于物也【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露、裊、縷、生、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士”在中國古代的語境里,不僅僅是扛槍的戰士,還可以是提筆的讀書人。“士”位居高官之下,平民之上,屬于夾層中的一個群體。“士”讀過書,有人①,高官厚祿,頭戴頂珠,但更多的“士”,卻默默無聞,淪落于草莽,孤守于茅屋。“士”在尋常百姓看來,有點兒古怪,有點兒可笑,但他們于中國基層社會的穩固卻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功德。中國文化的因子能在民間扎根并蔓延,“士”扮演了②的橋梁角色。是“士”點亮了中國鄉土社會那一盞盞文明的燈火,并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那一束束火苗,守護其永不熄滅,恭敬謹慎,不敢疏忽。我們所熟悉的“鄉紳”階層就是由身居底層的“士”演化而成的。根據調查表明,該階層主要由科舉落第士子、宗族元老以及在鄉村社會有影響力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于官而異于官,近似于民而又在民之上。作為鄉村里的貴族,不食俸祿,卻有地位。這地位不是來自官府的委任,而是來源于民眾的擁戴。鄉紳以其開明與公正,以其道德與卓識,調解民間紛爭,處理村莊難事,逐步贏得眾人的信賴,從而使自己的威望③,猶似丘陵中的山巔一天天隆起。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寫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①功成名就②承上啟下③與日俱增19.根據調查,該階層主要由科舉落第士子、宗族元老等在鄉村社會有影響力的人物構成。【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文中描述的是部分“士”取得了一定成就,獲得了較高的地位和財富。可用“功成名就”。“功成名就”指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獲得了成功和聲譽。②前文提到“‘士’位居高官之下,平民之上,屬于夾層中的一個群體”,后文又說“中國文化的因子能在民間扎根并蔓延”,強調了“士”對于中國文化在民間傳播的作用。可用“承上啟下”。“承上啟下”指連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形容文章、話語等結構上的連貫性,也可用于形容在某種過程或體系中起到連接、過渡的作用。③文中描述了鄉紳通過自身的行為逐漸贏得眾人信賴,威望不斷提高的過程。可用“與日俱增”。“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強調事物的數量、程度等在持續不斷地增加。【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語病有:句式雜糅,“根據調查表明”可以表述為“根據調查”或“調查表明”;不合邏輯,“科舉落第士子、宗族元老以及在鄉村社會有影響力的人物”并列不當,其中“在鄉村社會有影響力的人物”與前面兩個有包含關系,改為:科舉落第士子、宗族元老等在鄉村社會有影響力的人物。(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讀書是一種選擇,一種時時處處的選擇。不需要紅袖添香,也不需要正襟危坐,只要一捧一翻,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這樣看來,①,路燈下能讀,車船上能讀,喧鬧的集市里能讀,繁忙的工作中能讀,即使風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讀書;可書也是難讀的,明窗凈幾,夜靜更深,即使在教室、圖書館,也有不讀書的。在信息泛濫、節奏加快的今天,讀書的人是幸運的,因為②。慢,是“采菊東籬下”的逸興,是“坐看云起時”的從容。在一方安靜的讀書空間,精神得以喘息,生命拔節生長。③,這種滋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一個人。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字,都會化成精神的骨與肉,讓我們變得更加圓滿。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改成“慢,是逸興和從容”,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22.下列句子中的“我們”和文中加點的“我們”,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剛走出門不遠,就有人告訴我們,剛才那位年輕媳婦,是剛過門三天的新娘子。(《百合花》)B.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拿來主義》)C.“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大膽的鳳嬌回敬了一句。(《哦,香雪》)D.這里有豐富的中英文藏書,而且全部開架,連我們中學生也可以進去隨便閱覽。(《上圖書館》)【答案】20.①書應該是易讀的②他們擁有了讓時間變慢的方法③閱讀能滋養人生21.①原句使用對偶的修辭方法,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改句結構簡單,語氣平淡,節奏感不強。②原句引用詩詞,將慢的“逸興”“從容”具象化,更為生動形象,富有文化底蘊。改句表達空洞,不夠具體。22.B【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承接上文讀書隨時隨處可進行,不受條件限制,引出下文“可書也是難讀的”轉折,體現書在閱讀條件上的易讀特性,應填“書應該是易讀的”。②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員對換協議書范本
- 員工就業實習協議書
- 政府搬遷協議書范本
- 小型轎車租賃協議書
- 聯名貸款協議書范本
- 印度計劃簽署協議書
- 提前遺產分割協議書
- 2025年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園藝師職業方向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防溢鍋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第七章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課件
- DBJ61-T 105-2015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與安全規程-(高清版)
- 口服藥篇課件
- 衛健委2020年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情況的匯報
- 計量經濟學期末考試題庫(完整版)及答案
- 安保工作“智能化、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持續改進工作
- 資產評估收費管理辦法中評協[2009]199號
- 賈平凹《秦腔》
- 聯軸器找中心PPT課件
- 加 工 貿 易 手 冊
- CDP指標介紹及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