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咸寧市華師元一赤壁學校高一第二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1頁
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咸寧市華師元一赤壁學校高一第二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2頁
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咸寧市華師元一赤壁學校高一第二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3頁
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咸寧市華師元一赤壁學校高一第二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4頁
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咸寧市華師元一赤壁學校高一第二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年級3月聯考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3月12日10:30-11:45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學家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祭祖的宗廟,廟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泥塑女性頭像。同時,在紅山文化遺存還發現了祭天地的祭壇以及龍形玉器,構成了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三大要素。據此可知,紅山文化()A.已經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度、B.具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C.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D.標志著國家形態已經正式形成2、修仙的傳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方土們追求成為長生不死的仙人,脫離其原有的社會關系,超脫世外,逍遙自在。而西漢時期的神仙傳說,卻追求帶著家人舉家飛升,甚至還帶上家養的雞犬一起升天。這種觀念的變化反映了()A三綱五常思想影響道教B.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C佛教思想沖擊中國文化D.西漢民生較前代大為改善3、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4、根據在敦煌出土的不同時期的手寫楷體經文可知,兩晉時期的書法,結體端莊,筆法古茂有濃厚的隸書筆法。到了南北朝時期,書法風格向濃厚艷麗發展,還雜有王羲之書法流風回雪的逸趣。這些手寫經文書法風格的變化反映了()A.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學術取向B.南北文化的交融C.鮮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融D.門閥政治的衰落5、宋代詩詞中保留了眾多宋代記憶”,為后人認識宋朝提供了豐富材料。下列詩詞中蘊含的宋代記憶”與史實相印證的是()詩句史實A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粳(稻)-陸游稻麥復種的推行B茶甌屢煮龍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黃一黃庭堅商品經濟的發展C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磬萬車炭-蘇軾生產關系的變革D金榜名傳四海知,太平時合稱男兒一胡則八股取土的弊端6、萬歷年間原本屬于六部的權力,被內閣侵蝕大半。甚至有官員指出:自高拱、張居正當事(擔任內閣首輔),盡欲進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風承旨,乃指其所忌彈劾之,擇其所喜推薦之。明朝的這種現象()A.使內閣制度取代丞相制度B.推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成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7、清政府將《南京條約》的文本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并未存放于中央政府。面對五o通商后日益繁多的外交事務,清政府讓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辦理與各國通商事宜。材料表明了清政府()A.開啟了外交近代化B.意在維護天朝體制C積極調動地方活力D.淪為列強統治工具8、英文單詞“Revolution”最初被翻譯為“叛”“作亂”“逆反”,法國大革命因此被翻譯為“法國大亂、直到19世紀90年代后期,康梁等人提倡,“Revolution”才被普遍翻譯為“革命”。這反映當時部分先進中國人()A.理解現代政治理論B.準備走暴力革命路線C.堅持中體西用原則D.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9、1912年2月下旬,臨時參議院開會討論《臨時約法》,對于女子參政權寫入憲法一事,參議員“不贊成者居多數”。1912年底,北京參議院再度否決“女子完全參政權案”。這表明()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傳統觀念C.近代社會嬗變的復雜性D.專制思想阻礙參政主體多樣化發展10、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第一屆參議會。到會145人,其中有共產黨員,也有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土,有工農、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也有商人、開明紳士的代表。材料表明()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B.民主聯合政府初步建立C.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擴大D.“三三制”原則得到踐行11、有學者認為:在幾何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在歷史上,最短的前進線路卻往往是一條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線,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只有進攻,沒有退卻,相反,在特定條件下“退卻”本身就是在前進。符合這一觀點的是()A.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的簽訂B.國民革命時期中共對國民黨的退讓C.“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選擇D.皖南事變后中共對統一戰線的維護12、1946年6月,國內資金呈現自北向南流動。1948年2月,資金南流加劇;10月,上?!墩詧蟆穲蟮溃骸敖軠Y金南流,約在五千至一億金圓,此批資金或在廣州搜購黃金,或套匯來港?!边@反映了A.民族資產階級對國民政府喪失信心B.民國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C.美國商品大量傾銷加劇了通貨膨脹D.國民政府出現嚴重財政危機13、下圖是“一五”“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城市分布圖,其主要體現了()A.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B.有利于工業布局的改善C.國民經濟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D.三線建設取得較大成效14、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計劃在城市建立身份證制度,因客觀條件及種種原因而沒有實施。1983年5月,公安部黨組在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得到批準。1985年9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開始施行。該條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國成為基本國策B.體制改革助推基層自治C.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D.人口流動推進政策調整15、下表所示為2019~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市場規模情況。這一狀況()A.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B.推動經濟全球化縱深發展C.有利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D.為世界和平提供中國方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16分)材料一當時中國出產的絲綢在羅馬享有盛譽,視為珍寶。羅馬人稱中國為“塞里斯”,意即絲綢之國。中國絲綢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運往歐洲,但當時由于安息據于絲綢之路的要沖,壟斷貿易,遂使羅馬商人通過海路換取絲綢。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這是中國與羅馬直接交往的歷史記錄,自此,中西海道開通,友好往來日益頻繁,這條把中國和歐洲連接起來的航路也就獲得“海上絲綢之路”之名。-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古代史》材料二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軍事情況,同時還帶回大量有商業價值的信息。此后,漢武帝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打擊了匈奴的勢力,使亞洲中部地區恢復了和平,隨著古典帝國的擴張,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廣大的商業網絡通道,歷史學家把這些商路統稱為絲綢之路。對商人和他們的商品來說,絲綢之路就是令人矚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貿易發展的推動因素。(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我們該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6分)17.(16分)材料隨著《天津條約》改訂日期愈加臨近,為商討條約改訂,總理衙門于1868年2月首次正式向西方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以前美國公使蒲安臣為代表的清朝官員一行30多人正式訪問美國和歐洲。蒲安臣使節團如期拜訪各國元首,但是,諸如傳教、通商、鐵路建設、鴉片販賣、治外法權及中國內陸航運等一系列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使團于1870年10月回到北京。蒲安臣使團是中國政府出訪歐美的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為中國外交禮儀、機制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塊基石。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以巖倉具視為代表的使節團前往美國和歐洲,其規模超過100人,任務是:第一,向簽訂條約國元首傳遞外交文書;第二,提前為修改條約進行協商;第三,調查西方各國制度和文化。其中,為修改條約事先開展的協商,從訪問的第一個交涉國美國開始,就已宣告失敗。使節團歷經兩年多時間,相繼走訪美國和歐洲各國,實地考察了當地近代化政策走向。-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下)》等(1)據材料,指出中日兩國使節團出訪的異同。(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日使節團出訪對各自國家發展的影響。(8分)18.(11分)材料1953年,中國開始實施以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一五”計劃,主要集中在煤電、石油、鋼鐵、機械、航空、兵器等14個行業??紤]到東北工業的原有基礎,在工業項目布局上,東北地區最多,并向西北、華北、中南擴展。1964年下半年,隨著中國周邊環境進一步惡化,中央將“三五(1966-1970)”計劃修改和調整為:以備戰為中心,“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是西南、西北,搬遷調整的主要是國防工業和重工業。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優先發展輕紡工業,輕工業比重在短短的幾年間上升了7.4個百分點,到1985年,輕重工業比例關系開始趨于協調。國家相繼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以及大連、秦皇島等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后來又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帶動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術等產業發展。-摘編自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50-60年代中國工業建設布局的變化,并說明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產生的影響。(5分)19.(12分)材料學校歷史社準備做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就的宣講,為確定關鍵詞,歷史社的同學們利用互聯網,對新中國歷史關鍵詞進行了搜索,得到如下關鍵詞匯: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掃盲運動、五四憲法、人民幣、普通話、大慶精神、乒乓球外交、兩彈一星、三線工程、聯合國、雷鋒精神、高考、義務教育、科教興國、包產到戶、經濟特區、希望工程、特別行政區、三峽工程、一帶一路、珠港澳大橋等。作為著此次宣講的主筆人,請從材料中提取三個關聯密切的詞語,并據此擬定論題,寫一篇宣講詞。(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CDABADBACD題號1112131415答案CABD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第16題16分,第17題16分,第18題11分,第19題12分。16.答案(16分)(1)特征:經濟與文化交流相結合;以和平交流為主;水陸兼通;具有雙向性、互惠性。6分因素:巨大的市場需求;強大的綜合國力;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平的環境;開放的對外政策;競爭力強的商品。4分(2)影響:密切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2分理解: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增強中華文明的自信心。4分17.(16分)(1)同:首次出訪歐美;協商修訂不平等條約;時間長;遭遇挫折/失敗。(4分)異:前者使節團首席代表由外國人擔任,規模相對較小,側重于解決權益問題;(2分)后者首席代表由本國人擔任,規模相對較大,側重考察于制度和文化。(2分)(2)影響:對中國:增強對西方的了解;利于邁向國際社會;推動外交近代化;促進洋務運動的開展;未促進社會轉型。(任答四點得4分)對日本:推動對外交往;加深對西方文明的認識;促進明治維新;增強綜合國力;促進近代化進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任答四點得4分)18.(11分)(1)變化:從以東北地區為主,并向西北、華北、中南擴展,轉變為以西南、西北為重點進行三線建設。(3分)原因:國際形勢變化(中國周邊環境進一步惡化)(1分);國防安全需要(加強國防建設,應對可能的外部軍事沖突)(1分);工業布局調整(改變原有工業布局,促進區域平衡發展)(1分)(2)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了工業體系的完善(1分);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1分);增強了經濟活力(1分);提高了企業競爭力(1分);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分)19.(12分)示例:新中國工業化之路。關鍵詞:“一五”計劃、大慶精神、三線工程。新中國建立后,有鑒于舊中國工業落后,尤其是重工業落后而國力不振,長期被帝國主義侵略的教訓,決心集中力量搞好工業建設完成國家工業化,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工業強國而奮斗。新中國的工業建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力更生建立起來的。在新中國完成國民經濟復蘇后,根據蘇聯經驗,以計劃經濟,國家主導的模式發展工業,一定程度優先發展重工業。經過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計劃,具備了生產機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