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唐太宗的做法()A.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B.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C.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D.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2.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下兩首詩可用于研究()A.開鑿大運河的影響 B.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C.造船技術世界領先 D.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3.2024年5月,國家典籍博物館面向公眾舉辦一場展覽。該展覽共分為“沙場戰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部分。與之相關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4.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評論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說:“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之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A.趙秉忠的狀元卷 B.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C.閻立本的《步輦圖》 D.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5.“這一運河網絡,使隋帝國能以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養洛陽,并且給北方邊境提供戰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強調,運河網絡()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負擔C.促進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鞏固隋朝統治6.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們共同反映了當時()A.民族關系和睦 B.唐朝經濟繁榮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友好往來7.隋煬帝認為洛陽地處中原,河運便利,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且其地理位置適中,可以照顧全局。隋煬帝遂于605年下詔營建東都洛陽,其主要目的是()A.炫耀王朝國力 B.鞏固政治統治 C.推動交通發展 D.減輕民眾負擔8.在西南地區的南詔遺址內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其紋樣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出土的磚瓦幾乎一樣。這材料體現了()A.城市商業的繁榮 B.民族之間的交融C.社會風氣的開放 D.中外交流的頻繁9.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該材料反映了()A.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 B.五代十國時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趨勢 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10.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這表明隋文帝()A重視水利建設 B.強化中央集權C.關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儉節約11.據圖可知,大運河的開通()A.使長安成為了國際文化中心 B.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C.削弱絲綢之路貿易功能 D.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12.下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A.貞觀之治、澶淵之盟 B.貞觀之治、安史之亂C.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D.安史之亂、宋金和議13.《舊唐書》記載:在這次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A.陳橋兵變 B.八王之亂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14.(唐)杜佑《通典》記載:“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該記載反映大運河的開通()A.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B.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C.加強了南北地區聯系 D.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15.北京孔廟院內的《進士題名碑》可印證我國古代實行的()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16.晚唐時期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劉禹錫的《乘廣禪師碑》、柳公權的《辱問貼》等大量書法作品率意而為,追求空靈的禪意,與初唐、盛唐時期法度嚴謹的書法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A.藝術創作深受時局影響 B.民族交融促進唐朝發展題C.書法藝術博大精深 D.唐代文化兼收并蓄17.“如何將干燥的華北地區與濕潤的華中、華南地區結合起來,是自古以來中國當政者們思考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解決這一“政治課題”的偉大工程是()A都江堰 B.絲綢之路 C.明朝長城 D.京杭大運河18.思維導圖是有效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維導圖中空白處分別應填()A.黃巢起義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五代十國C.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19.唐太宗親眼目睹隋朝的滅亡,即位后,經常與大臣討論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以及治國的方針策略。他甚至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以上材料說明唐太宗()A.善于謀略 B.虛心納諫 C.重視生產 D.輕徭薄賦20.“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地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物。”這種農業生產的工具是A.曲轅犁B.筒車C.翻車D.耬車21.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詩中的“君王”()A.建立隋朝,定都大興 B.滅掉陳朝,統一全國C.開鑿運河,貫通南北 D.厲行節儉,統一幣制22.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國家糧庫,東西寬612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考古人員共探出密集排列的糧窖數百座(下側是其中一個糧窖示意圖)。這反映出()A.隋朝成為疆域遼闊王朝 B.隋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隋文帝統一幣制和度量衡 D.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無度23.如下圖所示的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A.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西域風情與中上文化的交匯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24.唐朝政局可用如下圖表示,圖中“?”處應()A.唐高宗統治前期 B.唐肅宗統治后期C.唐玄宗統治前期 D.唐玄宗統治后期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憶昔》材料二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怒,召見開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據[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編譯材料三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四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使得當時的中外交流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中國同亞非歐頻繁往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音樂舞蹈相繼傳入中原地區,并日益流行,出現了“胡風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天竺等地區的寶貴資料;鑒真東渡對日本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據材料一指出詩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時期?他的詩被后人稱譽為什么?(2)“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國之道。(3)閱讀材料三,據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辦法”。舉出唐太宗“贏得了他們的愛戴”的史實。(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舉出一個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據材料四,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唐文化的特點。26.隋唐時期,中華民族以無窮的魅力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和平繁榮的和諧社會景象。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唐太宗材料二隋唐時期開創的考試選官制度為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為統治階級廣選人才創造了一種機制。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材料四唐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伴隨著對外交往的活躍,繁榮的唐朝文化傳遍世界,影響著世界,至今各國仍稱中國人為唐人。(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治國安民認識,這一認識是什么?他采取了相應的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選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時,武則天是如何完善這一選官制度的?(3)材料三中“和同為一家”反映了唐朝與哪一民族的友好關系?(4)材料四中唐朝“對外交往的活躍”得益于唐朝實行的怎樣的對外政策?請你舉出一例唐朝影響世界的史實。(5)請結合上述材料,回答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對外交往留給我們什么歷史啟示?2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謂侍臣曰:“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材料二:唐朝人口統計表時間人口數649年1900萬人726年4141萬人741年4531萬人材料三:(下圖)圖一圖二
材料四: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時的哪些治國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這種趨勢與哪兩個盛世有關?(3)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請依據材料三的圖一和圖二,分別寫出工具的名稱和作用。(4)根據以上材料,請你概括唐朝時期社會特點。28.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閱讀下列唐太宗的言論(均摘自《貞觀政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材料二“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圈套)矣。材料四“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思想?歷史上把唐太宗統治的繁盛局面稱為什么?(2)材料二中的認識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請舉出被他重用的賢才。(3)唐太宗通過何種制度將材料三中所說的“天下英雄”納入“彀”中?(4)從材料四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并寫出唐太宗時期與吐蕃友好往來的具體事例。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唐太宗的做法()A.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B.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C.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D.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大力發展科舉制,擴大了了官員的選拔范圍,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唐太宗的做法鞏固了統治,未體現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排除A項;“開元盛世”標志著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排除C項;進士科的確立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排除D項。故選B項。2.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下兩首詩可用于研究()A.開鑿大運河的影響 B.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C.造船技術世界領先 D.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詳解】據題干“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下兩首詩可用于研究”和所學知識可知,兩首詩都圍繞大運河展開,分別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開鑿大運河的影響,如與隋朝滅亡的關聯以及對后世交通等方面的作用,A項正確;兩首詩主要論述的是大運河與隋朝的關系,而非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排除B項;詩中未對造船技術進行任何描述或提及與世界其他國家造船技術的比較,所以無法從這兩首詩得出造船技術世界領先的相關研究結論,排除C項;兩首詩主要圍繞大運河的開鑿與隋朝滅亡、后世影響之間的關系展開,沒有涉及到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如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促成隋朝統一的因素,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年5月,國家典籍博物館面向公眾舉辦一場展覽。該展覽共分為“沙場戰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部分。與之相關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沙場戰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發展,民族關系和睦,對外交流頻繁,科技文化繁榮,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C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于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排除A項;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排除B項;唐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景象,排除D項。故選C項。4.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評論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說:“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之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A.趙秉忠的狀元卷 B.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C.閻立本的《步輦圖》 D.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之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可得出指的是古代的科舉制,為普通的學子提供了入仕的機會,科舉的頭名稱為狀元,A項正確;B項描繪的是城市生活狀況,排除B項;C項描繪的是人物,與科舉無關,排除C項;D項與宗廟有關,與科舉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這一運河網絡,使隋帝國能以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養洛陽,并且給北方邊境提供戰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強調,運河網絡()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負擔C.促進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鞏固隋朝統治【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這一運河網絡,使隋帝國能以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養洛陽,并且給北方邊境提供戰略后勤保障”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的開鑿溝通南北,便利于南糧北運,有利于鞏固隋朝統治,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大運河有利于南北的往來,與提高行政效率無關,排除A項;材料信息強調大運河開鑿的積極影響,沒有涉及加重百姓徭役負擔,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到民族交往情況,不能說明運河促進了民族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6.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們共同反映了當時()A.民族關系和睦 B.唐朝經濟繁榮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友好往來【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可知,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阿拉伯)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非洲)俑”,這說明唐朝時期中外往來頻繁,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而不是國內民族關系和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阿拉伯)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非洲)俑”,未涉及經濟發展內容,比如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阿拉伯)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非洲)俑”,沒有涉及唐朝的科技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7.隋煬帝認為洛陽地處中原,河運便利,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且其地理位置適中,可以照顧全局。隋煬帝遂于605年下詔營建東都洛陽,其主要目的是()A.炫耀王朝國力 B.鞏固政治統治 C.推動交通發展 D.減輕民眾負擔【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洛陽地處中原,河運便利,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且其地理位置適中,可以照顧全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考慮到洛陽的地理位置優越,既便于糧食和物資的供應,又能夠“照顧全局”,這樣的選擇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政治統治,B項正確;雖然建造東都洛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體現了隋朝的國力,但隋煬帝的主要動機并非為了單純炫耀,排除A項;交通的便利只是實現其他目的的一個條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隋煬帝時期的大規模建設和征伐往往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排除D項。故選B項。8.在西南地區的南詔遺址內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其紋樣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出土的磚瓦幾乎一樣。這材料體現了()A.城市商業的繁榮 B.民族之間的交融C.社會風氣的開放 D.中外交流的頻繁【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在西南地區南詔遺址內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其紋樣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出土的磚瓦幾乎一樣”可知,南方的南詔遺址中出圖了與北方長安城形制相似的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說明長安與南詔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聯系,體現了民族之間的交融,B項正確;南方的南詔與北方的長安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體現的是民族交融,不能說明城市商業的繁榮、社會風氣的開放,排除AC項;材料內容反映國內民族間的交融,和中外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9.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該材料反映了()A.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 B.五代十國時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趨勢 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說明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趨勢,C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強調五代十國開國君主的基本史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項;五代十國是我國分裂時期,這時期沒有完成統一,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對比南方和北方,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0.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這表明隋文帝()A重視水利建設 B.強化中央集權C.關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儉節約【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可知,這說明隋文帝關注百姓生活,以民為本,注重民生。C項正確;題干材料與水利建設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隋文帝強化中央集權,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反映隋文帝提倡勤儉節約,排除D項。故選C項。11.據圖可知,大運河的開通()A.使長安成為了國際文化中心 B.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C.削弱絲綢之路貿易功能 D.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圖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等信息可知,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促進了國內、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大運河沒有修建時,長安也是國際文化中心,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并沒有因此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排除B項;大運河的修建,增強了絲綢之路貿易功能,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2.下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A.貞觀之治、澶淵之盟 B.貞觀之治、安史之亂C.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D.安史之亂、宋金和議【答案】B【解析】【詳解】①對應的時間為唐太宗時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②對應的時間為唐玄宗統治后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末年之后,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式也緊張,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盛轉衰,所以B項符合題意;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1005年締結的盟約,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1005年締結的盟約,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B。
13.《舊唐書》記載:在這次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A.陳橋兵變 B.八王之亂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答案】D【解析】【詳解】由材料“《舊唐書》記載:在這次戰亂中······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和所學可知,該戰亂指的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D項正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奪取北周政權建立北宋的事件,與唐朝無關,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與材料信息“《舊唐書》記載”不符,排除B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末年,它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打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4.(唐)杜佑《通典》記載:“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該記載反映大運河的開通()A.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B.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C.加強了南北地區聯系 D.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表明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成為貫通南北水路的大動脈,C項正確;大運河的修建勞民傷財,沒有達到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的目的,排除A項;漢朝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排除B項;南宋時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15.北京孔廟院內的《進士題名碑》可印證我國古代實行的()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進士”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北京孔廟院內的《進士題名碑》可印證我國古代實行的科舉制,C項正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項;郡縣制是秦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6.晚唐時期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劉禹錫的《乘廣禪師碑》、柳公權的《辱問貼》等大量書法作品率意而為,追求空靈的禪意,與初唐、盛唐時期法度嚴謹的書法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A.藝術創作深受時局影響 B.民族交融促進唐朝發展題C.書法藝術博大精深 D.唐代文化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晚唐時期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劉禹錫的《乘廣禪師碑》、柳公權的《辱問貼》等大量書法作品率意而為,追求空靈的禪意,與初唐、盛唐時期法度嚴謹的書法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可知,晚唐時期書法作品率意而為,追求空靈的禪意,這與晚唐時期政治危機不斷加深有關,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時局對書法的影響,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時局對書法的影響,不是書法藝術的特點,排除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其它文化對唐朝的影響,無法體現兼收并蓄,排除D項。故選A項。17.“如何將干燥的華北地區與濕潤的華中、華南地區結合起來,是自古以來中國當政者們思考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解決這一“政治課題”的偉大工程是()A.都江堰 B.絲綢之路 C.明朝長城 D.京杭大運河【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如何將干燥的華北地區與濕潤的華中、華南地區結合起來,是自古以來中國當政者們思考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決這一“政治課題”的偉大工程是隋煬帝時期修建的大運河,大運河溝通南北,促進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D項正確;都江堰位于西南地區,與題干信息“將干燥的華北地區與濕潤的華中、華南地區結合起來”不符,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最遠可到達歐洲,沒有到達南方,排除B項;明朝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與南方地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8.思維導圖是有效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維導圖中空白處分別應填()A.黃巢起義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五代十國C.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末的農民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D項正確;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不是黃巢起義,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后形成的,與“致命打擊”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9.唐太宗親眼目睹隋朝的滅亡,即位后,經常與大臣討論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以及治國的方針策略。他甚至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以上材料說明唐太宗()A.善于謀略 B.虛心納諫 C.重視生產 D.輕徭薄賦【答案】C【解析】【詳解】題干材料中的描述“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體現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重視生產,C項正確;ABD三項不合題意,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20.“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地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物。”這種農業生產的工具是A.曲轅犁B.筒車C.翻車D.耬車【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民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選項B符合題意;曲轅犁屬于耕作農具;翻車是東漢發明,三國時期改進的,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耬車是西漢發明的播種工具;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1.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詩中的“君王”()A.建立隋朝,定都大興 B.滅掉陳朝,統一全國C.開鑿運河,貫通南北 D.厲行節儉,統一幣制【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煬帝陵》中詩句的意思是君王居然忍心把先王奪取的江山大業,只換取了幾畝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可知詩中“君王”指的是隋煬帝,隋煬帝時期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C項正確;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大興,楊堅就是隋文帝,排除A項;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排除B項;隋文帝厲行節儉,統一幣制,排除D項。故選C項。22.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國家糧庫,東西寬612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考古人員共探出密集排列的糧窖數百座(下側是其中一個糧窖示意圖)。這反映出()A.隋朝成為疆域遼闊的王朝 B.隋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隋文帝統一幣制和度量衡 D.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無度【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考古人員共探出隋唐密集排列的糧窖數百座,反映出隋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題干強調糧窖,沒涉及隋朝疆域,排除A項;隋文帝統一后,統一幣制和度量衡,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題干沒涉及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無度,排除D項。故選B項。23.如下圖所示的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A.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西域風情與中上文化的交匯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所示的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結合所學知識,該畫作一方面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一方面可以作為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史料,具有史料價值,A項正確;題干畫作內容屬于宮廷內容,與市井之風無關,排除B項;吐蕃不屬于西域,排除C項;題干畫作與浪漫主義特征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4.唐朝政局可用如下圖表示,圖中“?”處應為()A.唐高宗統治前期 B.唐肅宗統治后期C.唐玄宗統治前期 D.唐玄宗統治后期【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圖示信息“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安史之亂-農民起義”,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統治時經濟繼續發展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唐玄宗繼位后,勵精圖治,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因為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史稱這個清明盛世為“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日趨腐敗,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處應為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C項正確;ABD項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憶昔》材料二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怒,召見開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據[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編譯材料三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四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使得當時的中外交流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中國同亞非歐頻繁往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音樂舞蹈相繼傳入中原地區,并日益流行,出現了“胡風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天竺等地區的寶貴資料;鑒真東渡對日本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據材料一指出詩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時期?他的詩被后人稱譽為什么?(2)“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國之道。(3)閱讀材料三,據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辦法”。舉出唐太宗“贏得了他們的愛戴”的史實。(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舉出一個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據材料四,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唐文化的特點。【答案】(1)唐玄宗;詩史(2)完善制度、虛心納諫、善于用人、愛惜民力等(答出兩點即可)(3)民族平等,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4)典型事例:“胡風盛行”、玄獎西行、鑒真東渡等;(任舉一例即可)文化特點:多元開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皇帝:根據材料一中“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描繪的是唐玄宗在位時期的盛世局面。稱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杜甫的詩歌記錄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轉衰,被譽為“詩史”。【小問2詳解】治國之道:根據材料二“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完善制度、虛心納諫、善于用人、愛惜民力等。小問3詳解】成熟辦法:根據材料三“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小問4詳解】典型事例:根據材料四“出現了‘胡風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鑒真東渡對日本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等信息得出:“胡風盛行”、玄獎西行、鑒真東渡等。文化特點:根據材料四“唐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中國同亞非歐頻繁往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等信息得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26.隋唐時期,中華民族以無窮的魅力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和平繁榮的和諧社會景象。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唐太宗材料二隋唐時期開創的考試選官制度為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為統治階級廣選人才創造了一種機制。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材料四唐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伴隨著對外交往的活躍,繁榮的唐朝文化傳遍世界,影響著世界,至今各國仍稱中國人為唐人。(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治國安民的認識,這一認識是什么?他采取了相應的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選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時,武則天是如何完善這一選官制度的?(3)材料三中“和同為一家”反映了唐朝與哪一民族的友好關系?(4)材料四中唐朝“對外交往的活躍”得益于唐朝實行的怎樣的對外政策?請你舉出一例唐朝影響世界的史實。(5)請結合上述材料,回答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對外交往留給我們什么歷史啟示?【答案】(1)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以民為本;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3)吐番。(4)開放的對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鑒真東渡,傳播唐朝文化。(5)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和借鑒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解析】【詳解】(1)依據材料一“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的信息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因為唐太宗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百姓;因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在經濟是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還有自己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欲望等措施。(2)依據材料二“隋唐時期開創的考試選官制度為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為統治階級廣選人才創造了一種機制”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選官制度”指科舉制;創立隋煬帝時期,完善于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3)依據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和同為一家”反映了唐朝與吐番的友好關系。(4)依據材料四“伴隨著對外交往的活躍,繁榮的唐朝文化傳遍世界,影響著世界,至今各國仍稱中國人為唐人”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唐朝“對外交往的活躍”得益于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影響世界的史實是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鑒真東渡,傳播唐朝文化。(5)請結合上述材料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對外交往留給我們的歷史啟示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和借鑒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相互交流,共同發展。2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謂侍臣曰:“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材料二:唐朝人口統計表時間人口數649年1900萬人726年4141萬人741年4531萬人材料三:(下圖)圖一圖二
材料四: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時的哪些治國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這種趨勢與哪兩個盛世有關?(3)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請依據材料三的圖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集團酒店會員管理制度
- 鍍鋅鋼材倉庫管理制度
- 科學室管理制度585
- 行政人事員工管理制度
- 鉗工崗位安全管理制度
- 俱樂部成員管理制度
- 飼料車間工人管理制度
- 銀行智慧食堂管理制度
- 銷售企業運營管理制度
- 露天鋼材堆放管理制度
- 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圖像取證技術規范
- 以問題為導向的健康照顧教學課件
- 2021年湖北理工學院輔導員招聘考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消防設備設施維護保養臺賬
- 新版《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講解
- 烏靈膠囊幻燈課件
- DBT29-265-2019 天津市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資料管理規程
- DB44∕T 1188-2013 電動汽車充電站安全要求
- 環網柜出廠檢驗規范標準
- 人教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單元總結)
- 客戶信用等級評價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