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汕頭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1925年,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簡言之,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之間的互證。王國維的《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辭證明《史記》記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運用二重證據法的典范。二重證據法的提出,與當時的學術情勢有關。1923年,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批評傳統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由此引發古史大討論,一度形成聲勢浩大的“疑古派”。顧頡剛借用西方從神話史詩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國上古史,認為古史是后人不斷構造出來的。這些意見有西方“科學”背景,對中國古史研究造成很大沖擊,導致中國文化不可信的觀念盛行。有鑒于此,王國維希望從二重證據法的微觀考證中衍生出宏觀論題:古史是可證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古史,重建學界對古史系統及中華文明的信仰。時至今日,許多學者以此為基礎方法。但學界中也有異議。李幼蒸對王國維“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論斷提出批評:“如按‘不能證偽,即應視為真實’原則,則可為任何虛假話語的制作大開方便之門。”這種看法并非全無道理,但其實王氏此話是有個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證據法,是為了“古史新證”,用證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殺”,他曾說:“經典所記上古之事,今日雖有未得二重證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殺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證偽,則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殺。因為疑古派對于古書古史的態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認為晚作,抹殺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證明之日”。(摘編自李銳《“二重證據法”界定及規則探析》)材料二:顧頡剛的層累說強調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虛構、想象甚至是編造。王國維也意識到傳世文獻關于古史的記載不可一概而論,他說“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不過,相較于層累說關注對“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則強調在“破”和“疑”的基礎上,還應有對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記載中的緣飾附會之成分,還要證明其確實性之原型。而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經后人篡改、相對可信的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比較,去偽存真,這便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其既可證明,也可辨偽,具有“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不過,出于對當時學界疑古風氣的撥正。王國維在使用二重證據法時主要局限在“證明”或“立”與“信”上,而對補正或證偽則基本沒有涉及或重視不夠。從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來看,二重證據法的運用已大大超越王國維的時代,既被用來釋古、證明,也被用來疑古、辨偽。首先,當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指向一致時,前者作為證據證明后者。出土文獻一般沒有經過后人的改動,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面貌,同時又有相對確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為證據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其次,當傳世文獻存在錯訛、附會或后人篡改的情況時,出土文獻證明其有偽或不可靠,王國維稱之為“糾正”,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種情況,傳世文獻的記載有缺失、遺漏,出土文獻。對其作出補充。人們往往認為二重證據法與疑古是對立的,疑古派的最終“破產”是大量考古發現與二重證據法應用的結果。但結合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情況,我們不應將二重證據法與疑古、辨偽對立,而應將其發展為具有更廣闊應用范圍和指導意義的理論方法。(摘編自梁濤《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究為例》)材料三:西山尚志說,二重證據法的提出者沒有設想出土文獻的記載可能有“偽”。這觸及了問題的要害。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未必是完全客觀的歷史實錄。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當時的官方歷史陳述,是商王室建構的自我發展、走向輝煌的歷史,是否具有神話附會的部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是一種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間的關系。杜勇說:“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一樣,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如何也是需要認真加以鑒別的。文字的錯訛自不必說,而史事的可靠與否尤須分辨。如果認為凡出土文獻的史料價值都高于傳世文獻,可以照單全收,或者遇到史事與傳世文獻相異或矛盾之處,即以出土文獻為依歸,這都不是科學的態度。”因此,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流傳千年的文獻記載一致,也不等于是歷史真相的再現,只是說明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許我們將早期文本與晚期文本都視為史家建構的歷史敘述文本才更合理。(摘編自徐良高《由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關系再審視看二里頭文化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期望扭轉疑古學風,恢復學界對中華文明的信仰,有著明確的現實針對性。B.“有個人的偏向”是指王國維用證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沒有考慮這一點,對王國維的批評失之偏頗。C.材料一突出展現王國維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則認為兩者的學術觀點除了對立,另有共通之處。D.相較于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同樣可能出現文字錯訛,其中記載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實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顧頡剛用西方理論考察中國上古史,折射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時代背景。B.王國維并未認識到二重證據法在補正和證偽方面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疇。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著重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進行對比,但對比的用意不同。D.出土文獻的史料價值不一定高于傳世文獻,這啟示我們應以傳世文獻為依歸。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二中“二重證據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項是()A.古史記載“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后世懷疑兩人是同一人。銀雀山發掘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B.《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沒有具體說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簡中記載五行是指“仁義禮智圣”。C.《史記》載,契是作為“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出土的楚簡中卻記載子羔向孔子詢問契之父親是否“賤而不足稱”。D.徐旭生認為“周秦民族遷移之地,由史傳所言遷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據文獻的線索,在陜西進行考古調查。4.請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為以下材料中的反駁者列舉出恰當的理由。上海博物館現藏的戰國楚竹簡中有記載周朝始祖后稷的誕生傳說。簡文大意謂,后稷之母踩足跡,祈禱,而后誕下后稷。而《史記》中記載,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跡,而后生子。兩種文獻記載基本一致,有人據此判定后稷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駁者認為這兩種文獻可靠性不足。5.三篇材料對讀者了解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有哪些幫助?請根據三則材料概括說明。【答案】1.C2.A3.C4.①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即使兩者記載一致,也不能判定后稷就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②出土文獻的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需要認真鑒別,不能因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一致就認為是歷史真相的再現,也許只是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對于后稷誕生相關記載內容的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鑒別。5.①材料一介紹了“二重證據法”提出的背景、含義以及學界對其的不同看法,幫助讀者理解“二重證據法”的基本框架和目的。②材料二闡述了“二重證據法”具有“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及其在當下出土文獻研究中的運用情況,使讀者明白其功用和在現代研究中的發展。③材料三指出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包含主觀性和建構性,都需要鑒別,這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二重證據法”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避免對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盲目信任。【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對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與顧頡剛的“層累說”,探討了古史研究的方法與理念的差異。材料解析了“二重證據法”在古史考證中的雙重功用,以及學術界對其作用的不同看法。同時,文章反思了二重證據法在實踐中可能面對的挑戰,提醒研究者要對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進行審慎評估,進而深化對歷史真相的理解。【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兩者的學術觀點除了對立,另有共通之處”錯誤。材料二主要強調二重證據法在“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以及應將其發展為更具應用范圍和指導意義的理論方法,并未著重體現其與疑古派觀點有共通之處。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B.“王國維并未認識到二重證據法在補正和證偽方面的功用”錯誤,材料二提到“出于對當時學界疑古風氣的撥正,王國維在使用二重證據法時主要局限在‘證明’或‘立’與‘信’上,而對補正或證偽則基本沒有涉及或重視不夠”,說明他不是沒認識到,只是重視程度不夠。C.“但對比的用意不同”錯誤,材料二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對比是為了說明二重證據法的功用,材料三對比是為了說明兩者都需要鑒別,二者對比的目的都是圍繞二重證據法,并非不同。D.“應以傳世文獻為依歸”錯誤,材料三只是說不能盲目認為出土文獻史料價值就高,也不能遇到與傳世文獻矛盾就以出土文獻為依歸,兩者都需要鑒別,并非說要以傳世文獻為依歸。故選A。【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概念的理解能力。A.銀雀山發掘出的竹簡證明了孫武和孫臏不是同一人,體現的是“二重證據法”“立”和“信”的功用,即證明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B.郭店出土竹簡對《荀子》中“五行”作出解釋,是補充了缺失內容,體現的是“立”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C.《史記》記載契是帝嚳的兒子,出土楚簡的記載與之不同,對《史記》相關記載起到了質疑、辨偽的作用,體現了“二重證據法”“破”和“疑”的功用。D.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進行考古調查,未體現“二重證據法”中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等相關功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本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從材料三“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未必是完全客觀的歷史實錄”可知,無論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簡(出土文獻),還是《史記》(傳世文獻),它們所記載的內容都不是絕對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的,即便二者關于后稷誕生傳說的記載基本一致,也不能僅僅據此就認定后稷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因為其記載本身可能受到撰述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虛構、附會等情況。②材料三提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一樣,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如何也是需要認真加以鑒別的……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流傳千年的文獻記載一致,也不等于是歷史真相的再現,只是說明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對于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簡和《史記》中關于后稷誕生的記載,雖然二者相符,但不能簡單等同于這就是歷史事實,必須要對這些記載的真實程度進行仔細甄別,不能輕易認定后稷就一定真實存在,因為有可能只是文本在流傳過程中保留了相似的初始記載模樣,而實際所記內容未必完全符合歷史真實情況,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去分析、判斷其記載內容的真實性。【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先是闡述了“二重證據法”提出的時代學術背景(即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引發古史大討論,疑古派盛行,導致中國文化不可信觀念盛行)。接著解釋了其含義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之間的互證,并舉例說明其運用典范。最后還呈現了學界對它的不同看法,如李幼蒸的批評以及對這種批評的分析解讀。通過這些內容,讀者能夠清晰地知曉“二重證據法”是在怎樣的學術環境中產生的,它具體所指是什么,以及在學界引發了怎樣的反響,從而搭建起對這一方法的基本認識框架,明白其想要達成的目的。②材料二先是對比了顧頡剛層累說與王國維二重證據法關注重點的不同,進而詳細剖析了二重證據法具有既能“疑”“破”又能“信”“立”的雙向功用。然后結合近年出土文獻研究情況,具體說明了二重證據法如今的運用方式。通過這些闡述,讀者可以了解到二重證據法并非單一功能的方法,而是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并且清楚它在現代的出土文獻研究實踐中是如何被拓展應用的,知曉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發展動態,進一步深化對該方法的理解。③材料三著重強調了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帶有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在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方面都需要我們去認真甄別。如果盲目認為它們所記就是事實,不加分辨地去互證等操作,很可能得出不準確的結論。所以了解到它們都需要鑒別這一點,能讓讀者在運用“二重證據法”時更加謹慎、科學,清楚認識到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所在,避免陷入對這兩類文獻盲目信任的誤區,從而更合理地運用“二重證據法”開展研究等活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記游洞庭西山葉圣陶洞庭西山周圍一百二十里,山峰重疊。我們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上午八點,我們出胥門,到蘇福路長途汽車站候車。八點三刻,汽車到站,開行半點鐘就到了木瀆,票價兩毛。開往洞庭東山的裕商小汽輪正將開行,我們買西山鎮夏鄉的票,每張五毛。輪行半點鐘出胥口,進太湖。親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昏黃的湖波似乎盡量在那里漲起來,遠處水接著天,間或界著一線的遠岸或是斷斷續續的遠樹。晴光照著遠近的島嶼,淡藍,深翠,嫩綠,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覺得單調,寂寞。十二點一刻到達西山鎮夏鄉,我們跟著一批西山人登岸。碼頭上有人力車,我們不認識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車,每輛六毛。和車夫閑談,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輛人力車,一般人往來難得坐的。車在山徑中前進,兩旁盡是桑樹茶樹和果木,滿眼的蒼翠,不常遇見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楊梅、枇杷。楊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態,最多畫意。路就圍在山腰間,我們差不多可以撫摩左邊山坡上那些樹木的頂枝。樹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葉茂密的地方,湖面給遮沒了,但是一會兒又露出來了。十二點三刻,我們到了石公飯店。這是節烈祠的房子,我們選定靠西的一間地板房,有三張床鋪,價兩元。節烈祠供奉全西山的節烈婦女,門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著她們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歸該寺管領。除開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沒有房屋,惟有樹木和山石而已。這里的山石特別玲瓏,從前人有評石三字訣叫做“皺,瘦,透”,用來品評這里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適用。人家園林中有了幾塊太湖石,游人就徘徊不忍去;這里卻滿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著根的,而且有高和寬都達幾十丈的,真可以稱大觀了。飯店里只有我們兩個客,飯菜沒有預備,僅能做一碗開洋蛋湯。一會兒茶房高興地跑來說,從漁人手里買到了一尾鯽魚,而且晚飯的菜也有了,一小籃活蝦,一尾很大的鯽魚。問可有酒,有的。本山自制,也叫竹葉青。打一斤來嘗嘗,味道很清,只嫌薄些。吃罷午飯,我們出飯店,向左邊走,大約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掛的大石,俗名倒掛塔。洞左右壁上刻著明朝人王鰲所寫的壽字,筆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綿延很寬廣,題著“聯云嶂”三個篆字。高頭又有“縹緲云聯”四字,清道光間人羅綺的手筆。從這里向下到岸灘,大石平鋪,湖波激蕩,發出汩汩的聲音。對面青青的一帶是洞庭東山,看來似乎不很遠,但是相距十八里呢。這里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時候來這里坐坐,確是不錯。我們照了相,回到山上,從所謂一線天的裂縫中爬到山頂。轉向南往下走,到來鶴亭。下望節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齊,小巧,好像展覽會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軒。出石公寺向右,經過節烈祠門首,到歸云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觀音像,比人高兩尺光景,氣度很不壞,可惜裝了金,看不出雕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積一百八十多畝,高七十多丈,不過一座小山罷了,可是山石好,樹木多,就見得丘壑幽深,引人入勝。回飯店休息了一會兒,我們雇一條漁船,看石公南岸的灘面。灘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濤沖進去,作鴻洞的聲響,大約和石鐘山同一道理。漁人問還想到哪里去,我們指著南面的三山說,如果來得及回來,我們想到那邊去。漁人于是張起風帆來。橫風,船身向右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不到四十分鐘,就到了三山的岸灘。那里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沒了棱角的碎石片。據說山上很有些殷實的人家,他們備有槍械自衛,子彈埋在岸灘的蘆葦叢中,臨時取用,只他們自己有數。我們因為時光已晚,只在岸灘照了幾張照片,就迎著落日回船。一個帶著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請求附載,我們答應了。這時候太陽已近地平線,黃水染上淡紅,使人起蒼茫之感。湖面漸漸升起煙霧,風力比先前有勁,也是橫風,船身向左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更見爽利。漁人沒事,請算命先生給他的兩個男孩子算命。聽說兩個都生了根,大的一個還有貴人星助命,漁人夫妻兩個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時,付錢一塊二毛。飯店里特地為我們點了汽油燈,喝竹葉青,吃鯽魚和蝦仁,還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時熄燈就寢。聽湖上波濤聲,好似風過松林,不久就入夢。1936年(節選自《葉圣陶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有刪改)文本二:寫作者自己的行動是動的,是敘述;寫所游境地的光景是靜的,是記述。游記在性質上屬于敘述文,目的在借文字“引人入勝”,生命全在流動的一點上。最好的方法是將作者的行動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處寫;這就是說,寫作者行動的時候要和境地的光景有關聯,寫境地的光景的時候也要和作者的行動有關聯。……寫所游境地的光景,都是從作者眼中看到或是心上感得的,這就把作者的行動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了。(節選自葉圣陶、夏丏尊《文話七十二講》,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年版)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車夫提到的西山人力車很少,與下文“不常遇見行人”呼應,人少而桑樹茶樹果木卻多,給讀者描繪了西山世外桃源的景象。B.文章除了記游寫景外,將交通工具、中轉站點、主要景點及各項花費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可以為后來的游覽者提供詳細的參考。C.秀美的山水安撫了作者的心靈,他淡然平和的筆調下,既飽含著對祖國山水的深沉熱愛,也隱藏著對戰亂時局的憤懣之情。D.本文文風嚴謹、平實,文字有時凝練雅致,有時平白如話,變換自如,筆法舒徐從容,給人純熟老到、凝重雋永的感覺。7.關于文中游船的這個段落,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由波濤沖擊灘石的鴻洞聲響而聯想到石鐘山,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求實精神和審美情趣。B.漁人夫妻因為孩子算命的結果很好而高興,對于他們的迷信思想,作者十分不以為然。C.黃昏時分太陽西下,黃水染上淡紅,湖面煙霧漸起,風力漸勁,使作者頓生蒼茫之感。D.將湖上波濤聲比作風過松林,不但細膩生動地表現出濤聲的柔和舒緩,更豐富了聯想。8.文本一是山水游記,卻不乏寫“人”的筆墨,對此你如何理解?9.文本二中提到,寫作游記要“把作者的行動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請談談文本一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答案】6.C7.A8.①人物描寫增添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人物的出現和行為的描寫,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當地的生活氛圍,使游記不僅僅是對山水風景的記錄,更是對當地生活場景的描繪。②人物與風景相互映襯,豐富游記內涵。作者在描寫石公山風景的同時,也寫了山上的人,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使風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風景又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背景,豐富了游記的內容。③通過人物活動展現作者的游覽經歷與心境變化。作者的游覽經歷是通過與不同人物的互動展開的,這些人物的存在串聯起作者的整個游覽過程。同時,作者的心境也在與人物的接觸中有所體現。9.①行動與路途風景相融合。作者在記錄自己的行程時,詳細地描述了沿途的風景,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在路途中欣賞風景的狀態,將行動與風景緊密地融合在一起。②行動與景點景觀相呼應。作者的每一步行動都伴隨著對景點景觀的細致描寫,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游覽軌跡,同時也感受到每個景點的特色。③行動中的心境變化與風景相映襯。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心境變化也和風景相互映襯,作者心境的變化與風景的變化相互交織,體現了行動與境地光景的緊密融合,使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感受。【解析】【導語】【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也隱藏著對戰亂時局的憤懣之情”錯誤。從文本內容來看,作者主要是在以一種悠然、閑適的筆調記錄此次游覽洞庭西山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于展現西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致以及游覽過程中的點滴趣事等,并沒有體現出“隱藏著對戰亂時局的憤懣之情”,文中無相關的暗示或體現這一情感的內容。故選C。i【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情節、語段作用的把握能力。B.“對于他們的迷信思想,作者十分不以為然”錯誤。文中并沒有體現作者對漁人夫妻讓孩子算命這種行為“十分不以為然”。作者只是在記錄這一游覽過程中的小插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來敘述,沒有表達出批判或否定的態度。C.“使作者頓生蒼茫之感”錯誤。原文是“這時候太陽已近地平線,黃水染上淡紅,使人起蒼茫之感”,這里是“使人”起蒼茫之感,不是作者自己頓生蒼茫之感。D.“表現出濤聲的柔和舒緩”錯誤。“聽湖上波濤聲,好似風過松林”,主要是表現出濤聲的宏大,而不是柔和舒緩。風過松林往往會給人一種氣勢較強的感覺。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特點的把握能力。①人物描寫增添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在游記中,作者與車夫的閑談展現了當地的交通情況。如文中提到“西山只有十輛人力車,一般人往來難得坐的”,這不僅讓讀者了解到西山人力車的稀缺,也從側面反映出西山相對寧靜、少有人來的環境特點。車夫這一人物形象的出現,使讀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山徑中乘車的情景,增添了游記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飯店茶房的描寫也很生動。茶房高興地告知作者買到了鯽魚和活蝦,這一細節體現出當地的飲食供應情況。這些人物的出現和他們的行為,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當地的生活氛圍,使游記不僅僅是對山水風景的記錄,更是對當地生活場景的描繪。②人物與風景相互映襯,豐富游記內涵。作者在描寫石公山風景的同時,也寫了山上的人。比如石公山的節烈祠供奉著全西山的節烈婦女,門前的石牌坊刻著她們的姓氏。這些人物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在作者眼前,但通過對節烈祠的描述,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使風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文中的漁人也是重要的人物形象。漁人張帆駕船,帶著作者游覽石公南岸的灘面和三山岸灘。在漁船上,作者聽到了波濤聲,看到了落日、煙霧等景色。漁人的行動與湖光山色相互映襯,如“漁人于是張起風帆來。橫風,船身向右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人物的活動讓風景更加生動,而風景又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背景,豐富了游記的內容。③通過人物活動展現作者的游覽經歷與心境變化。作者的游覽經歷是通過與不同人物的互動展開的。從與車夫交流了解路途情況,到在飯店和茶房溝通飲食,再到乘坐漁人船只觀賞湖景,這些人物的存在串聯起作者的整個游覽過程。同時,作者的心境也在與人物的接觸中有所體現。比如在漁船上,漁人請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漁人夫妻因為孩子的好命相而安慰地笑了,這一場景讓作者看到了普通人對生活的期待和滿足。而作者自己在經歷了一天的游覽后,聽著湖上波濤聲入睡,人物活動與自然景觀共同營造出一種閑適、愜意的心境,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游覽體驗。【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行動與路途風景相融合作者在記錄自己的行程時,詳細地描述了沿途的風景。例如,在前往西山鎮夏鄉的途中,作者乘坐汽車、小汽輪,在太湖的波面上,“昏黃的湖波似乎盡量在那里漲起來,遠處水接著天,間或界著一線的遠岸或是斷斷續續的遠樹。晴光照著遠近的島嶼,淡藍,深翠,嫩綠,色彩不一”,將自己在交通工具上的行動與太湖的湖景相結合,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在路途中欣賞風景的狀態。乘坐人力車去石公山時,“車在山徑中前進,兩旁盡是桑樹茶樹和果木,滿眼的蒼翠,不常遇見行人,真像到了世外”,作者的乘車行動與車窗外的山徑風光相呼應,使讀者仿佛能看到作者一邊坐車,一邊觀賞著沿途的樹木和偶爾出現的湖面,將行動與風景緊密地融合在一起。②行動與景點景觀相呼應。到達石公山后,作者的游覽行動和各個景點的景觀緊密相連。在石公飯店用餐后,作者開始游覽石公山的各個景點。從“出飯店,向左邊走,大約百步,到夕光洞”開始,作者的每一步行動都伴隨著對景點景觀的細致描寫,如夕光洞中的倒掛大石、左右壁上的壽字,還有之后的聯云嶂、明月浦等景點,作者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地描繪所看到的景物,使讀者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領略石公山的美景。在游覽歸云洞時,作者寫“出石公寺向右,經過節烈祠門首,到歸云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觀音像,比人高兩尺光景,氣度很不壞,可惜裝了金,看不出雕鑿的手法”,這種行動路線與景點景觀的結合,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游覽軌跡,同時也感受到每個景點的特色。③行動中的心境變化與風景相映襯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心境變化也和風景相互映襯。在漁船上游覽石公南岸灘面和三山岸灘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景的變化,作者的心境也有所變化。“這時候太陽已近地平線,黃水染上淡紅,使人起蒼茫之感。湖面漸漸升起煙霧,風力比先前有勁”,這種蒼茫的心境是在看到黃昏時分的湖景時產生的。而在回石公山的船上,“風力比先前有勁,也是橫風,船身向左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更見爽利”,作者的心境似乎也變得爽利起來。作者心境的變化與風景的變化相互交織,體現了行動與境地光景的緊密融合,使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感受。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潮之有韓祠①非一日矣。昌黎②有德于潮,民思之不忘,故合山川草木皆號之以韓,而祀昌黎于韓山之麓,以云報也。時代既殊,修廢不一。而揆厥所由,莫不時平政理而興,時亂政窳而墜。然則一祠之興革,固世道盛衰之攸關,吏治得失之所系也。邇年以來,狼煙頻熾,民宇蕩然,而祠亦與之俱荒。向之鳥革翚飛,俱變為竄狐牧馬之所矣。歲在丁巳,果庵林公祖③下車伊始,即嘆曰:“予今者實牧茲土,而令先賢之榱桷④弗光,誰之責也?”乃以庚申秋涓吉鳩工,至今春告成。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飭之。堂宇門廡,莫不次第修舉。至潮之東鄙,密邇閩漳,韓江一線,實為之限。其間旌軺往來,商旅輻輳,惟廣濟橋是賴。自經寇焚兵躪,橋之梁壞石崩,行人惴惴。公更其腐材,理其頹石。騶輿聲喧,行旅踵接。至于量費庀材,一木一石,皆出諸俸入之余,不至累吾民。公之功績,更仆難數,此特見其一班耳。慨自古治既遠,循良之風不作。吏于其土者,大率以官為傳舍,視民若路人。其誰能家視官、子視民,謀民之利,而不以擾民。吾于是嘆公之造潮也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興利而不尸其功者賢牧守之事也頌德銘勛,以永聲施于勿諼者,鄉士大夫之責也。是安可以無紀?晚生曾華蓋⑤拜撰。(節選自曾華蓋《重修韓公祠及廣濟橋碑記》,有刪改)材料二:刺潮八月,興學范民。存恤孤煢,逐遠惡物。去潮之日,潮人懷思,于東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動息如之。正統元年,巨飆作撓,韓祠瓦木盡拔,幾成廢墟。源廓其規制,海陽丞江儀鳳又益泰山北斗亭于當途。潮之士民僉謂:韓子去今六七百載,民之頃刻不忘。廟或中廢,民實以憂。幸得君侯復其廟貌,宜有所述。源謂韓子撥偽反真,以興典憲;進諫陳謀,秋霜凜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豈惟六七百載潮人之不能忘,千萬載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節選自王源⑥《增修韓祠記》,有刪改)〖備注〗①韓祠,韓愈治潮,勤政愛民,潮民建祠紀念。②昌黎,指韓愈。③果庵林公祖,指林果庵,其時任潮州知府。④榱桷,屋椽,此處指祠堂。⑤曾華蓋,人名。⑥王源,曾任潮州知府。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而潮之邀惠A于公也B厚矣C夫D祛弊興利而不尸E其功者F賢G牧守之事也H頌德銘勛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是,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成語有“唯才是舉”,其中的“是”字與此用法相同。B.子,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名詞作狀語,與《過秦論》“云集響應”的“云”用法不同。C.宜,應當、應該,與《諫太宗十思疏》“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宜”字意思相同。D.豈惟,難道只是。其中的“惟”與《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義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開篇立論宏遠,將韓祠的修廢提至與世道、吏治相關聯的高度;材料二則起筆追溯往昔,歷敘韓愈治潮政績,突出潮民對韓公的懷思之深。B.兩篇材料均提及潮州官員修繕韓祠的事跡,但修祠緣起迥然相異,前者是兵災戰亂以致韓祠荒廢,后者則是自然災害導致韓祠幾乎成為一片廢墟。C.廣濟橋,連通潮閩兩地,便于車輛往來、經商營業。后遭毀壞,幸得林知府拿出自己多余的俸祿,予以整修。此舉為民謀利,而又不會侵擾民生。D.曾華蓋為林知府撰文作記,既如實記錄知府在某次下車尋訪潮祠時的言行,還寫出后輩對賢者的敬重;王源則是自述任官經歷,語辭謙和而得體。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飭之。堂宇門廡,莫不次第修舉。(2)源廓其規制,海陽丞江儀風又益泰山北斗亭于當途。14.兩篇文章寫法相似,多是“敘事之后,略作議論以結之”。請分別概括兩篇材料文末議論內容的側重點。【答案】10.CFH11.B12.D13.(1)腐朽的樹木換掉它,損壞的墻壁修整它。殿堂、房屋、大門、小門,沒有不依次修繕完成的。(2)王源擴大它的規模,海陽丞江儀鳳又在路旁增添了泰山北斗亭。14.材料一:①側重贊揚林知府祛弊興利卻不居功的賢能,認為其修繕韓祠和廣濟橋等功績顯著;②強調賢牧守應為民謀利且不擾民,鄉士大夫有頌德銘記的責任。材料二:①贊嘆韓愈的功績,如興學范民、存恤孤煢等,使儒道更尊;②突出韓公在潮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表達對韓愈的崇敬之情。【解析】【導語】兩則材料通過記述潮州官員修繕韓祠與廣濟橋的事跡,凸顯了賢能官員勤政愛民的風范,以及其對地方治理的正面影響。材料一強調世道變遷與祠廟興廢的關聯,稱頌官員果庵林公祖對民生與文脈的貢獻。材料二則追溯韓愈的政績,展示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突顯先賢功績對后世影響深遠。兩者均通過傳統與現實的交融,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敬意及現實治理的呼喚。【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潮州人民對韓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非常深厚。清除弊端興辦有利的事業卻不獨攬其功,是賢良的太守應該做的。歌頌和銘記一個人的美德和功勛。“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屬于主語部分,“之”用在主謂之間取獨,“于公”作動詞“邀”后置狀語,A處不能斷開,“厚矣”屬于謂語部分,“夫”下一句的發語詞,C處斷開;“尸”,在其位而無所作為的意思,相當于白占著,徒然占有,“其功”作賓語,E處不能斷開,“者”表停頓,F處斷開;“賢”作“牧守”的定語,G處不能斷開,第二個“也”是判斷句的標志,其后即H處斷開;“頌德銘勛”并列短語,獨立成句。故選CFH。【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之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句意:都只依賴廣濟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薦。B.錯誤。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作狀語,像云一樣。句意:對待百姓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像云一樣聚合在一起。C.正確。句意:應該為此寫一篇記述文章。/(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D.正確。副詞,只是/動詞,思、想。句意:難道只是六七百年前的潮州人不能忘記嗎?/想到樹木花草不斷地飄零墜落。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既如實記錄知府在某次下車尋訪潮祠時的言行”錯誤。材料一中信息是“歲在丁巳,果庵林公祖下車伊始,即嘆曰:‘予今者實牧茲土,而令先賢之榱桷弗光,誰之責也?’乃以庚申秋涓吉鳩工,至今春告成”可見林知府是在到任后發現韓祠荒廢而進行修繕,并非“某次下車尋訪潮祠時”,另外注意區別“丁巳”和“庚申秋”兩個時間節點。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蠹”,蛀蝕、腐爛;“易”,替換;“垣”,墻;“圮”,損壞,倒塌;“飭”,修整;“次第”,按順序、依次;“舉”,完成;“植之蠹者”“垣之圮者”,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蠹者植”“圮者垣”。(2)“廓”,擴大;“益”,增添;“當途”,路旁;“海陽丞江儀風又益泰山北斗亭于當途”,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海陽丞江儀風又于當途益泰山北斗亭”。【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興利而不尸其功者,賢牧守之事也,”概括出答案①側重贊揚林知府祛弊興利卻不居功的賢能,認為其修繕韓祠和廣濟橋等功績顯著;由“頌德銘勛,以永聲施于勿諼者,鄉士大夫之責也”“其誰能家視官、子視民,謀民之利,而不以擾民”概括出答案②強調賢牧守應為民謀利且不擾民,鄉士大夫有頌德銘記的責任。材料二:由“刺潮八月,興學范民。存恤孤煢,逐遠惡物。去潮之日,潮人懷思,于東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概括出答案①贊嘆韓愈的功績,如興學范民、存恤孤煢等,使儒道更尊;由“潮之士民僉謂:韓子去今六七百載,民之頃刻不忘”“源謂韓子撥偽反真,以興典憲;進諫陳謀,秋霜凜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豈惟六七百載潮人之不能忘,千萬載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概括出答案②突出韓公在潮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表達對韓愈的崇敬之情。參考譯文:材料一:潮州有韓祠不是一日了。昌黎先生對潮州有恩德,此地百姓思念難之忘,所以把這里的山川草木一起都用“韓”姓來稱呼,并且在韓山腳下祭祀昌黎,來表達回報心意。時代已經不同了,修復廢業觀點不一。而揣度它的原因,沒有不與時政有關的,政治清明,國家就能繁榮昌盛;政治混亂,國家就會衰敗墮落。既然這樣那么一個祠廟的興廢,確實是社會風氣盛衰的關鍵,也是吏治得失的關聯所在。近年來,狼煙頻繁地燃燒(戰亂頻繁地發生),民居被徹底摧毀,而祠堂也與之一起荒廢。昔日宮室壯麗,如今都變成狐貍出沒、放牧馬匹的地方了。丁巳年,潮州知府果庵林公祖剛剛到任,就感嘆說:“我現在實際上管理這片土地,但卻讓先賢的貢獻和教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揚光大,這是誰的責任呢?”于是就在庚申年的秋季,選定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聚集工匠開始施工,到今春大功告成。被蟲蛀的樹進行了更換,倒塌的墻壁進行了修理。殿堂屋宇、門廊廳舍,無不依次整修。到達潮州的東部邊界,靠近福建漳州,韓江作為一條重要的河流,實際上成為了兩地之間的界限。那段時期官員出行、游子往返,商賈旅客聚集,都依賴廣濟橋。自從經歷了敵人入侵時對財物、建筑和人民造成的嚴重破壞和災難,橋的梁柱損壞,石頭崩塌,行人每次經過時都感到非常不安和恐懼。果庵林公祖更換了那些已經腐爛的木材,并修復了那些已經倒塌或破損的石頭。車輛眾多,聲音嘈雜,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無論是木材還是一塊石頭,都要經過仔細的考量和計算,所有這些開支都是從我們的薪俸收入中節省下來的剩余部分,不會因此而累及或加重百姓的負擔。他的功績多得數不過來,這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自從古代治理得很好的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了,那種官員奉公守法、善良治理的風氣不再出現。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大多數把官府當作旅館。那誰能把官府當作自己的家視官、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孩子,為民謀福利,而且不擾民呢!我因此感嘆韓公造福潮州的用情至深,潮州人民對韓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非常深厚。清除弊端興辦有利的事業卻不獨攬其功,是賢良的太守應該做的。歌頌和銘記一個人的美德和功勛,用永恒的聲音給予那些不應該被忘記的人,是鄉士大夫的責任。這些事情這些人怎么可以不記錄下來?年輕的后學曾華蓋敬呈撰寫。材料二:韓愈被貶到潮州后,在八個月的時間里,他興辦學校教育民眾。救濟孤苦無依的人,驅逐兇殘的東西。在離開潮州的那一天,潮州的人們懷著思念之情,在東山修建了一座祠堂,并塑造了雕像,以永遠紀念和緬懷。我以微薄的才能,長期居住在潮州這個地方,擔任地方官職。我對古代的賢哲充滿敬仰之情,在行動和休息的時候都效仿他們。正統元年,巨大的暴風襲擊,韓愈的祠廟瓦片和屋木都被拔掉,幾乎成為廢墟。源頭擴展了它的規劃和制度,海陽的縣丞江儀鳳又在道路上增加了泰山北斗亭。潮州的士人和百姓都認為,韓愈雖然已經去世了六七百年,但是人們對他的懷念從未間斷,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他。宗廟或許中途廢棄,百姓確實因此憂慮。幸好得到您恢復了宗廟的原貌,應該為此寫一篇記述的文章。王源稱贊韓子能夠揭露虛假,追求真實,并以此振興法律制度。向君主或上級提出忠告和建議,就像秋天的霜一樣冷峻嚴厲;通過這種嚴肅認真的進諫,使得人道(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更加明確,儒家思想和道德觀念更加受到尊重和推崇。不僅僅只是六七百年前的潮州人不能忘記,千萬年來天下人都不能忘記。(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后觀潮行(節選)黃景仁①海風卷盡江頭葉,沙岸千人萬人立。怪底山川忽變容,又報天邊海潮②入。鷗飛艇亂行云停,江亦作勢如相迎。鵝毛一白尚天際,傾耳已是風霆聲。江流不合幾回折,欲折濤頭如折鐵。一折平添百丈飛,浩浩長空舞晴雪。星馳電激望已遙,江塘十里隨低高。獨客吊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賦罷觀潮長太息,我尚輸潮歸即得。〖備注〗①黃景仁,清代詩人。作此詩時,客游杭州。②海潮從杭州灣進入錢塘江,潮波受淺狹的河口約束而形成涌潮。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以行云凝滯側面烘托海潮聲威。此一寫法與李賀詩句“空山凝云頹不流”不同。B.詩中多用比喻描摹海潮,以鵝毛喻形,以雷霆繪聲,以星電狀速,描寫生動而又傳神。C.“晴雪”一句意境開闊,景象壯觀,營造的氛圍特點與蘇軾詞“卷起千堆雪”相似。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語言平易曉暢,筆力豪邁,生動描繪出錢塘潮撼山動地的聲勢。16.本詩與柳永詞作《望海潮》中均提及錢塘潮,其對表達情意的作用有所不同,請結合兩首詩詞的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A16.①本詩著力刻畫錢塘潮洶涌澎湃、聲威浩大的氣勢,以潮起潮落、來去自如對比自身漂泊羈旅的愁苦,借寫潮突出個人孤獨漂泊、歸鄉不得的悵惘之情。②柳永《望海潮》中錢塘潮是展現杭州壯麗風光的一部分,凸顯這座城市的富庶、雄奇,為下文表達對杭州官員政績的歌頌、對杭州生活的向往等情感做鋪墊。【解析】【導語】這首詩描繪了錢塘江潮及其壯觀的景象,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展現出潮水的澎湃磅礴。詩中通過生動的語言和開闊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客游孤獨的情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柳永《望海潮》相比,更注重潮水之動態和力量感的描繪。【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A.“寫法與李賀……不同”錯誤。本詩“鷗飛艇亂行云停”用行云凝滯側面烘托海潮的氣勢,李賀“空山凝云頹不流”也是用云的停滯來側面烘托音樂的感染力,二者寫法相同。故選A

。【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景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①本詩前半部分七組詩句首先寫海風呼嘯,江頭樹葉被席卷一空,營造出一種風疾天闊的氛圍,又從動物、天象的失常反應側面烘托出海潮的威懾力,又從聽覺上展現距離感、速度感以及潮頭未至聲威先到的震撼力,再寫人們對山川忽然改換容顏的驚詫,點明是天邊海潮來臨。著力刻畫了錢塘潮洶涌澎湃、聲威浩大的氣勢;“獨客吊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筆鋒一轉,從宏大的潮景過渡到獨客自身,詩人漂泊異鄉,形單影只,觀潮之時,更覺自身如同眼前大地一樣,在茫茫世間隨波浮沉,借潮起潮落,道出羈旅的孤寂愁苦。“賦罷觀潮長太息,我尚輸潮歸即得”觀潮之后,詩人長嘆一聲,連潮水都能來去自如,自己卻歸鄉不得,在人與潮的對比中,強化了漂泊無依、渴望歸鄉的愁緒。②柳永的《望海潮》中“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短短兩句,將錢塘潮的壯美氣勢刻畫得入木三分。“霜雪”二字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洶涌澎湃的潮水比作霜雪,烘托出錢塘潮的磅礴氣勢,令觀者心生敬畏。“卷”字更是生動,它呈現出潮水翻卷、裹挾的動態,好似要把眼前一切都卷入浪濤之中,盡顯潮水吞天沃日的雄渾氣勢。“天塹無涯”,以遼闊無邊的天塹作為背景來襯托錢塘潮,凸顯出錢塘江江面的寬廣,在如此廣袤的空間里,怒濤翻卷,更加突出潮涌的壯闊,把錢塘潮的壯美雄渾、磅礴氣勢精妙地融入十四個字當中。詩歌以潮景為背景,結合杭州的美景,表現對杭州繁華美麗的贊美之情,既展現自然景觀的壯麗,也為后文鋪陳杭州城的雄奇與繁華埋下伏筆,為表達對杭州官員政績的歌頌、對杭州生活的向往等情感做鋪墊。(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蘭拍攝了一張遠山飄云、鳥兒歸巢的照片,很多同學建議他配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能使照片更有意境。(2)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感嘆道“________”,那么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蘇洵《六國論》中也指出“________”,齊人不依附秦國,刺客不前行,良將還在,也可與秦國較量。(3)在古詩中,酒常被賦予特殊的文化意蘊,是詩人表情達意的載體,如帶有“酒”字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就是詩人借酒抒發愁情。【答案】(1)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2)使六國各愛其人向使三國各愛其地(3)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你見過農村空置的老房子嗎?如果長時間沒人住,它們會壞得特別快,有的甚至不出幾年就房倒屋塌。(甲),沒人住的反而先壞掉呢?不難想到人對房屋的日常維護。在農村,很多老房子是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的,這種房子要想經久耐用,日常的維護至關重要。在云南,村民用泥或石灰抹面保護土坯房的墻面,覆以維護得當的小青瓦屋頂遮風避雨,土房子或可用上100年。①但屋頂的小青瓦如果受損得不到及時修補,②那么,③雨水在下雨天將沿著土墻持續沖刷,④損傷墻體,⑤威脅房屋安危。如果(乙),建筑可能受其它生物影響而老化。譬如,植物的種子容易掉落在屋頂或墻體的縫隙里,生根發芽。無人清理的灰塵、鳥類的糞便等,會成為植物生長的基質。久而久之,植物壯大的根系會破壞屋頂和墻體,損壞建筑。而在很多傳統木構建筑中,人們生火取暖產生的煙氣會持續熏烤建筑內部構件,保持干燥的同時形成黑黑的保護層,防止構件發霉、蟲蛀,形同維護。長期無人居住,自然也就沒有了這層“煙火氣”,建筑構件會更快地腐朽。農村的老房子受限于建筑材料,難免有磕磕碰碰,小病小災,需要細心照顧。城市里的現代建筑材料、設備早已A,沒人住的話也壞得快嗎?其實,除了檢修維護,人的居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讓屋內的溫度和濕度維持在比較舒適的范圍內。當然,房子本身不會感覺到是否舒適,但如果長期無人居住,室內環境會隨著外界氣候的變化而大幅度波動。夏天悶熱潮濕,冬天寒冷干燥,反復的干濕循環、熱脹冷縮,會導致室內裝修材料、管道產生霉變、開裂、脫落等問題,進而引發安全事故。恰如一位科學家所言,沒有了人類,水和火會慢慢摧毀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這樣看來,“水泥森林”在沒有人的使用維護時,也并非B。18.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第四段畫線句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老房子”擬人化。請用相同的手法改寫第三段畫線句。要求:不改變原意,描述貼切,表達流暢。22.為了表述的簡潔,邏輯推理過程中的部分前提可能會被省略。請根據文中第三段的內容,為畫波浪線句子的兩個結論補充隱含的前提。前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1):自然也就沒有了這層“煙火氣”。前提(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2):建筑構件會更快地腐朽。【答案】18.甲: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壽命更長乙:沒有人類的清理維護19.①但如果屋頂的小青瓦受損得不到及時修補⑤威脅房屋安全20.A.更新換代B.堅不可摧21.植物的種子像是調皮的孩子,總喜歡悄悄溜進屋頂或墻體的縫隙里,安營扎寨,生根發芽。22.前提(1):長期無人居住意味著沒人在屋內生火取暖前提(2):沒有了“煙火氣”,建筑構件缺少防止發霉、蟲蛀的保護【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前文描述農村空置老房子壞的快,后文提出疑問“沒人住的反而先壞掉呢”,那么中間空缺處自然要傾城對比,引出疑問,所以應填與有人住的房子狀況相關的內容,故填“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壽命更長”。乙:開頭提到“如果……建筑可能受其它生物影響而老化”,后續列舉了“無人清理的……”等影響建筑物老化的因素,“人們生火取暖……形同維護”,都體現了人的作用——清理、維護,結合前面的假設,故填“沒有人類的清理維護”。【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語序不當。“如果”這個關聯詞應該放在假設復句的第一個分句的主語“屋頂的小青”后面,所以改為“但如果屋頂的小青瓦受損得不到及時修補”。⑤搭配不當、不合邏輯。“威脅”應搭配“安全”,而不是“危險”,所以改為“威脅房屋安全”。【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前文提到農村老房子受限于建筑材料,與之對比,城市里的現代建筑材料、設備肯定是發展進步很快,故填“更新換代”。更新換代:指以新的代替舊的,除舊布新。常用于描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新一代的產品、技術、觀念等取代舊有的,以適應時代發展和需求變化。B.前半句說“沒有了人類,水和火會慢慢摧毀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意味著沒人維護,城市建筑就會被破壞,那相對的,沒人維護時,“水泥森林”就不再是牢固、不可破壞的狀態,故填“堅不可摧”。堅不可摧:意思是非常堅固,摧毀不了。該詞一般用來形容物體或力量等十分強大、穩固,具有很強的抵御外力破壞的能力。【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的能力。題目要求用擬人手法改寫句子,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賦予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情感的事物以人的行為、情感。原句“植物的種子容易掉落在屋頂或墻體的縫隙里,生根發芽”,改寫時把“植物的種子”當作人來寫,“像是調皮的孩子……安營扎寨”,賦予種子“調皮”“喜歡”“安營扎寨”等人的特性,讓句子更生動鮮活。【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邏輯推理的能力。①前提(1)的結論是“自然也就沒有了這層‘煙火氣’”,聯系前文提到生火取暖產生“煙火氣”,無人居住就缺失這個條件,所以隱含前提是“長期無人居住意味著沒人在屋內生火取暖”。②前提(2)的結論是“建筑構件會更快地腐朽”,前文提到“煙火氣”能“防止構件發霉、蟲蛀,形同維護”,那么沒了“煙火氣”,構件就缺少這種保護,所以前提是“沒有了‘煙火氣’,建筑構件缺少防止發霉、蟲蛀的保護”。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針對用戶需求生成文本、影音等內容,那是不是意味著人只要學會使用人工智能就可以不用培養自己在寫作、繪畫、音樂等方面的能力素養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則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開篇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針對用戶需求生成文本、影音等內容的強大能力,這是當下科技發展帶來的顯著現象。而隨后提出的疑問“人只要學會使用人工智能就可以不用培養自己在寫作、繪畫、音樂等方面的能力素養呢?”則直擊問題核心,本質上是在探討人類在面對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時,自身能力素養的定位與發展方向。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深入思考人類的創造力、審美力、情感表達力等與人工智能所生成內容的本質區別,以及這些能力素養對于人類個體和社會發展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可能在語法和邏輯上無懈可擊,但缺乏人類創作時融入的獨特生活感悟、情感起伏和思想深度;繪畫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某種風格繪制出精美的畫面,但難以像人類畫家那樣通過筆觸傳達內心的激情與靈魂的震顫;音樂創作中,人工智能或許能根據數據組合出悅耳的旋律,但無法像人類音樂家那樣將自身的情感經歷和對生活的理解融入音符之中,使作品引發聽眾的強烈共鳴。這種內涵的挖掘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而要深入到人類精神和文化的層面去審視這一問題。可采用總分總結構。開頭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類能力素養培養的問題,引起讀者興趣;中間分述不同觀點及理由,如闡述人類自身能力不可替代的原因、分析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的弊端、探討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自身能力等;結尾總結全文,強調人類應正確看待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重視自身能力素養的發展,升華主題。論證時可運用對比論證,對比人類能力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特點,突出人類能力的獨特性;舉例論證可列舉在寫作、繪畫等領域中人類憑借獨特創造力取得成就的事例,以及因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而導致能力退化的反例;道理論證則可引用相關名言警句,如“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等,增強文章說服力。素材選擇:選擇一些著名藝術家、作家在創作中展現獨特創造力的故事,如梵高的繪畫風格、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等;還可選取一些關于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應用的實際案例,以及因過度依賴技術而產生不良后果的社會現象等作為素材。立意:1.莫讓AI替代自身才華素養2.借AI之力,揚人類素養之帆3.人類素養乃AI無法企及之峰廣東省汕頭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1925年,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簡言之,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之間的互證。王國維的《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辭證明《史記》記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運用二重證據法的典范。二重證據法的提出,與當時的學術情勢有關。1923年,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批評傳統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由此引發古史大討論,一度形成聲勢浩大的“疑古派”。顧頡剛借用西方從神話史詩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國上古史,認為古史是后人不斷構造出來的。這些意見有西方“科學”背景,對中國古史研究造成很大沖擊,導致中國文化不可信的觀念盛行。有鑒于此,王國維希望從二重證據法的微觀考證中衍生出宏觀論題:古史是可證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古史,重建學界對古史系統及中華文明的信仰。時至今日,許多學者以此為基礎方法。但學界中也有異議。李幼蒸對王國維“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論斷提出批評:“如按‘不能證偽,即應視為真實’原則,則可為任何虛假話語的制作大開方便之門。”這種看法并非全無道理,但其實王氏此話是有個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證據法,是為了“古史新證”,用證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殺”,他曾說:“經典所記上古之事,今日雖有未得二重證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殺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證偽,則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殺。因為疑古派對于古書古史的態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認為晚作,抹殺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證明之日”。(摘編自李銳《“二重證據法”界定及規則探析》)材料二:顧頡剛的層累說強調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虛構、想象甚至是編造。王國維也意識到傳世文獻關于古史的記載不可一概而論,他說“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不過,相較于層累說關注對“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則強調在“破”和“疑”的基礎上,還應有對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記載中的緣飾附會之成分,還要證明其確實性之原型。而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經后人篡改、相對可信的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比較,去偽存真,這便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其既可證明,也可辨偽,具有“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不過,出于對當時學界疑古風氣的撥正。王國維在使用二重證據法時主要局限在“證明”或“立”與“信”上,而對補正或證偽則基本沒有涉及或重視不夠。從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來看,二重證據法的運用已大大超越王國維的時代,既被用來釋古、證明,也被用來疑古、辨偽。首先,當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指向一致時,前者作為證據證明后者。出土文獻一般沒有經過后人的改動,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面貌,同時又有相對確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為證據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其次,當傳世文獻存在錯訛、附會或后人篡改的情況時,出土文獻證明其有偽或不可靠,王國維稱之為“糾正”,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種情況,傳世文獻的記載有缺失、遺漏,出土文獻。對其作出補充。人們往往認為二重證據法與疑古是對立的,疑古派的最終“破產”是大量考古發現與二重證據法應用的結果。但結合近年的出土文獻研究情況,我們不應將二重證據法與疑古、辨偽對立,而應將其發展為具有更廣闊應用范圍和指導意義的理論方法。(摘編自梁濤《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究為例》)材料三:西山尚志說,二重證據法的提出者沒有設想出土文獻的記載可能有“偽”。這觸及了問題的要害。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未必是完全客觀的歷史實錄。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當時的官方歷史陳述,是商王室建構的自我發展、走向輝煌的歷史,是否具有神話附會的部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是一種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間的關系。杜勇說:“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一樣,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如何也是需要認真加以鑒別的。文字的錯訛自不必說,而史事的可靠與否尤須分辨。如果認為凡出土文獻的史料價值都高于傳世文獻,可以照單全收,或者遇到史事與傳世文獻相異或矛盾之處,即以出土文獻為依歸,這都不是科學的態度。”因此,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流傳千年的文獻記載一致,也不等于是歷史真相的再現,只是說明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許我們將早期文本與晚期文本都視為史家建構的歷史敘述文本才更合理。(摘編自徐良高《由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關系再審視看二里頭文化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期望扭轉疑古學風,恢復學界對中華文明的信仰,有著明確的現實針對性。B.“有個人的偏向”是指王國維用證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沒有考慮這一點,對王國維的批評失之偏頗。C.材料一突出展現王國維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則認為兩者的學術觀點除了對立,另有共通之處。D.相較于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同樣可能出現文字錯訛,其中記載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實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顧頡剛用西方理論考察中國上古史,折射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時代背景。B.王國維并未認識到二重證據法在補正和證偽方面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疇。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著重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進行對比,但對比的用意不同。D.出土文獻的史料價值不一定高于傳世文獻,這啟示我們應以傳世文獻為依歸。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二中“二重證據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項是()A.古史記載“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后世懷疑兩人是同一人。銀雀山發掘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B.《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沒有具體說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簡中記載五行是指“仁義禮智圣”。C.《史記》載,契是作為“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出土的楚簡中卻記載子羔向孔子詢問契之父親是否“賤而不足稱”。D.徐旭生認為“周秦民族遷移之地,由史傳所言遷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據文獻的線索,在陜西進行考古調查。4.請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為以下材料中的反駁者列舉出恰當的理由。上海博物館現藏的戰國楚竹簡中有記載周朝始祖后稷的誕生傳說。簡文大意謂,后稷之母踩足跡,祈禱,而后誕下后稷。而《史記》中記載,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跡,而后生子。兩種文獻記載基本一致,有人據此判定后稷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駁者認為這兩種文獻可靠性不足。5.三篇材料對讀者了解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有哪些幫助?請根據三則材料概括說明。【答案】1.C2.A3.C4.①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即使兩者記載一致,也不能判定后稷就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②出土文獻的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需要認真鑒別,不能因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一致就認為是歷史真相的再現,也許只是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對于后稷誕生相關記載內容的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鑒別。5.①材料一介紹了“二重證據法”提出的背景、含義以及學界對其的不同看法,幫助讀者理解“二重證據法”的基本框架和目的。②材料二闡述了“二重證據法”具有“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及其在當下出土文獻研究中的運用情況,使讀者明白其功用和在現代研究中的發展。③材料三指出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包含主觀性和建構性,都需要鑒別,這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二重證據法”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避免對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盲目信任。【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對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與顧頡剛的“層累說”,探討了古史研究的方法與理念的差異。材料解析了“二重證據法”在古史考證中的雙重功用,以及學術界對其作用的不同看法。同時,文章反思了二重證據法在實踐中可能面對的挑戰,提醒研究者要對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進行審慎評估,進而深化對歷史真相的理解。【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兩者的學術觀點除了對立,另有共通之處”錯誤。材料二主要強調二重證據法在“疑”與“信”、“破”與“立”兩方面的功用,以及應將其發展為更具應用范圍和指導意義的理論方法,并未著重體現其與疑古派觀點有共通之處。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B.“王國維并未認識到二重證據法在補正和證偽方面的功用”錯誤,材料二提到“出于對當時學界疑古風氣的撥正,王國維在使用二重證據法時主要局限在‘證明’或‘立’與‘信’上,而對補正或證偽則基本沒有涉及或重視不夠”,說明他不是沒認識到,只是重視程度不夠。C.“但對比的用意不同”錯誤,材料二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對比是為了說明二重證據法的功用,材料三對比是為了說明兩者都需要鑒別,二者對比的目的都是圍繞二重證據法,并非不同。D.“應以傳世文獻為依歸”錯誤,材料三只是說不能盲目認為出土文獻史料價值就高,也不能遇到與傳世文獻矛盾就以出土文獻為依歸,兩者都需要鑒別,并非說要以傳世文獻為依歸。故選A。【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概念的理解能力。A.銀雀山發掘出的竹簡證明了孫武和孫臏不是同一人,體現的是“二重證據法”“立”和“信”的功用,即證明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B.郭店出土竹簡對《荀子》中“五行”作出解釋,是補充了缺失內容,體現的是“立”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C.《史記》記載契是帝嚳的兒子,出土楚簡的記載與之不同,對《史記》相關記載起到了質疑、辨偽的作用,體現了“二重證據法”“破”和“疑”的功用。D.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進行考古調查,未體現“二重證據法”中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等相關功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本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從材料三“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是文本,均包含著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未必是完全客觀的歷史實錄”可知,無論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簡(出土文獻),還是《史記》(傳世文獻),它們所記載的內容都不是絕對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的,即便二者關于后稷誕生傳說的記載基本一致,也不能僅僅據此就認定后稷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因為其記載本身可能受到撰述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虛構、附會等情況。②材料三提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一樣,其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如何也是需要認真加以鑒別的……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流傳千年的文獻記載一致,也不等于是歷史真相的再現,只是說明后世文本流傳有序,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對于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簡和《史記》中關于后稷誕生的記載,雖然二者相符,但不能簡單等同于這就是歷史事實,必須要對這些記載的真實程度進行仔細甄別,不能輕易認定后稷就一定真實存在,因為有可能只是文本在流傳過程中保留了相似的初始記載模樣,而實際所記內容未必完全符合歷史真實情況,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去分析、判斷其記載內容的真實性。【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先是闡述了“二重證據法”提出的時代學術背景(即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引發古史大討論,疑古派盛行,導致中國文化不可信觀念盛行)。接著解釋了其含義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之間的互證,并舉例說明其運用典范。最后還呈現了學界對它的不同看法,如李幼蒸的批評以及對這種批評的分析解讀。通過這些內容,讀者能夠清晰地知曉“二重證據法”是在怎樣的學術環境中產生的,它具體所指是什么,以及在學界引發了怎樣的反響,從而搭建起對這一方法的基本認識框架,明白其想要達成的目的。②材料二先是對比了顧頡剛層累說與王國維二重證據法關注重點的不同,進而詳細剖析了二重證據法具有既能“疑”“破”又能“信”“立”的雙向功用。然后結合近年出土文獻研究情況,具體說明了二重證據法如今的運用方式。通過這些闡述,讀者可以了解到二重證據法并非單一功能的方法,而是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并且清楚它在現代的出土文獻研究實踐中是如何被拓展應用的,知曉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發展動態,進一步深化對該方法的理解。③材料三著重強調了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帶有撰述者的主觀性和建構性,在真實程度和史料價值方面都需要我們去認真甄別。如果盲目認為它們所記就是事實,不加分辨地去互證等操作,很可能得出不準確的結論。所以了解到它們都需要鑒別這一點,能讓讀者在運用“二重證據法”時更加謹慎、科學,清楚認識到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所在,避免陷入對這兩類文獻盲目信任的誤區,從而更合理地運用“二重證據法”開展研究等活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記游洞庭西山葉圣陶洞庭西山周圍一百二十里,山峰重疊。我們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上午八點,我們出胥門,到蘇福路長途汽車站候車。八點三刻,汽車到站,開行半點鐘就到了木瀆,票價兩毛。開往洞庭東山的裕商小汽輪正將開行,我們買西山鎮夏鄉的票,每張五毛。輪行半點鐘出胥口,進太湖。親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昏黃的湖波似乎盡量在那里漲起來,遠處水接著天,間或界著一線的遠岸或是斷斷續續的遠樹。晴光照著遠近的島嶼,淡藍,深翠,嫩綠,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覺得單調,寂寞。十二點一刻到達西山鎮夏鄉,我們跟著一批西山人登岸。碼頭上有人力車,我們不認識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車,每輛六毛。和車夫閑談,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輛人力車,一般人往來難得坐的。車在山徑中前進,兩旁盡是桑樹茶樹和果木,滿眼的蒼翠,不常遇見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楊梅、枇杷。楊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態,最多畫意。路就圍在山腰間,我們差不多可以撫摩左邊山坡上那些樹木的頂枝。樹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葉茂密的地方,湖面給遮沒了,但是一會兒又露出來了。十二點三刻,我們到了石公飯店。這是節烈祠的房子,我們選定靠西的一間地板房,有三張床鋪,價兩元。節烈祠供奉全西山的節烈婦女,門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著她們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歸該寺管領。除開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沒有房屋,惟有樹木和山石而已。這里的山石特別玲瓏,從前人有評石三字訣叫做“皺,瘦,透”,用來品評這里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適用。人家園林中有了幾塊太湖石,游人就徘徊不忍去;這里卻滿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著根的,而且有高和寬都達幾十丈的,真可以稱大觀了。飯店里只有我們兩個客,飯菜沒有預備,僅能做一碗開洋蛋湯。一會兒茶房高興地跑來說,從漁人手里買到了一尾鯽魚,而且晚飯的菜也有了,一小籃活蝦,一尾很大的鯽魚。問可有酒,有的。本山自制,也叫竹葉青。打一斤來嘗嘗,味道很清,只嫌薄些。吃罷午飯,我們出飯店,向左邊走,大約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掛的大石,俗名倒掛塔。洞左右壁上刻著明朝人王鰲所寫的壽字,筆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綿延很寬廣,題著“聯云嶂”三個篆字。高頭又有“縹緲云聯”四字,清道光間人羅綺的手筆。從這里向下到岸灘,大石平鋪,湖波激蕩,發出汩汩的聲音。對面青青的一帶是洞庭東山,看來似乎不很遠,但是相距十八里呢。這里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時候來這里坐坐,確是不錯。我們照了相,回到山上,從所謂一線天的裂縫中爬到山頂。轉向南往下走,到來鶴亭。下望節烈祠和石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