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熱點題型專項訓練(新高考)_第1頁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熱點題型專項訓練(新高考)_第2頁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熱點題型專項訓練(新高考)_第3頁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熱點題型專項訓練(新高考)_第4頁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熱點題型專項訓練(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9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

------------------"題型介紹。

海氣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點,考頻漸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點方向。本專題以以海氣之

間的水熱交換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作為主線,探究備考著力點及對應的考試解題技巧。

一、海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

(一)海氣相互作用的解題分析思路:

1.相互作用的內容——水分、熱量

海洋和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其中的水熱對氣候乃至自然環境產生深刻

影響。

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水循環。

(1)海洋對大氣的作用

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海洋通過蒸發為大氣傳遞水、熱。

(2)大氣對海洋的作用

【思維提升】

從綜合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屬于自然地理過程中的物理過程,海洋和大氣進行廣泛的水分和

熱量交換,物質組成保持不變,僅發生了位置變化和形態變化。

從要素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涉及大氣過程和海水蒸發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大氣過程包

括大氣熱力過程和大氣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氣熱力過程中的輻射輸送過程和潛熱輸

送過程,海水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增溫的海水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

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體現了輻射輸送。海水蒸發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即水在相態變化時

發生的熱量變化,體現了潛熱輸送。海-氣相互作用也體現了大氣動力過程,即物質和能量在高低緯度

間、海陸間和高低空間輸送。水文過程主要涉及洋流運動,南半球東南信風將大量表層海水吹離海岸,

位于深層的海水向上移動形成上升補償流,東西太平洋冷熱不均,這也是沃克環流形成的基礎。

從動力因子來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的動力來源為太陽能以及太陽能派生而來的水能和風能。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

1.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響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拉尼娜發生年份

大氣環流狀況大氣環流狀況

阻地表層海水流動方向

厄爾尼諾拉尼娜

信風弱強

赤道逆流強弱

太平洋水大洋東岸增加降低

溫大洋西岸降低增加

氣候大洋東岸降水增加降水更加少

大洋西岸降水減少降水更加多

導致全球大氣環流異常,并對全球廣

對全球的影響

大范圍內的氣候產生很大影響

關聯性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年之后

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

東南信風勢力減弱,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東南信風勢力增強,帶向西太平洋的暖

影響過程

水減少海水增多

夏季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溫度降低,對流減

弱,從赤道上空前往副熱帶地區的氣流減

由于東亞地區信風增強,副高強大,位

弱,在原本偏南的位置堆積下沉,形成西

雨帶置偏北,使得夏季風增強,雨帶移動速

太平洋副高。此副高位置偏南導致夏季風

度快,出現南旱北澇局面。

實力減弱,雨帶難以北進,形成南澇北旱

局面。

由于夏季風推進得快,夏季東北出現暖

此時冷空氣較強不斷阻擋暖空氣北上,因

夏。

此東北地區出現冷夏局面。

體冬季由于暖海水增多,海洋溫度更高,

東亞地區由于海水溫度降低,冬季海陸熱

氣溫海陸溫差更大,冬季風變得更強大,高

力差異降低,氣壓梯度力降低,冬季風強

緯度地區被西風禁錮的冷氣團突破封

度降低,寒潮減少,出現暖冬,特別是南

鎖,在東亞大槽等誘導下,寒潮頻發,

方。

出現冷冬。

由于更多的暖海水涌向太平洋西部,使

西部太平洋溫度降水,低緯度洋面干冷

得低緯度西部太平洋暖濕化,對流更旺

化,上升氣流減弱,大氣穩定度增加,形

臺風盛,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

成臺風的能量減少,臺風個數和登陸次數

水汽,因此西太平洋臺風發育個數更多,

減少。

臺風風力等級更高。

二、考點分析:

(-)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

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通過蒸發、降水,潛熱和感熱交換等環節完成。

1.海水蒸發條件

影響海水蒸發的因素有太陽輻射、風、大氣狀態和海氣溫差等自然因素。

自然影響因素表現

太陽輻射正相關

風速正相關

風陸地—海洋促進

海水風向

高緯一低緯促進

蒸發

水汽飽和度負相關

大氣狀態

層結穩定度負相關

海氣溫差正相關

例題曲1(二

(2018?海南?高考真題)下圖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強烈,出現了年蒸發量

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年蒸發量高值區海域冬季海面蒸發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降水少B.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D.風力強

【試題解讀】

海氣溫差是指海水表面的水溫(Tw)與海洋表層大氣(Ta)的代數差值(下圖)。

熱量凈傳遞方向

對流發展

冬季

在夏季,由于海洋升溫慢Tw<Ta,大氣向海洋傳導熱量,使近海面氣溫降低,一方面空氣密度增大,

另一方面空氣直減率變小,導致空氣層結變穩定;同樣的海洋表面升溫,使得表層海水密度變小,海水也

產生穩定的層結??諝庵械膶咏Y穩定,使近海面的水汽不能快速地向上空輸送,當近海面空氣中的水汽飽

和后便不再蒸發,所以蒸發的水體總量較少。

在冬季時Tw>Ta,此時海洋向大氣傳輸熱量,使近海面氣溫升高,一方面空氣密度減小,另一方面空

氣直減率增大,導致空氣層結不穩定,從而產生較強的空氣對流。近表層空氣不斷上升帶走水汽,上空干

冷空氣也源源不斷地下沉至海表,周而復始;與此同時表層海水也因降溫密度增加而下沉,將其下方相對

高溫的海水帶至表層。因此,在大氣層結不穩定和海水層結不穩定的雙重影響下蒸發不停地進行。

另外,讀圖可知,年蒸發量高值區位于東海附近海域,東海海域冬季降水較渤海、黃海海域多;太陽

輻射強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風影響,風力應比渤海、黃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選項。

故答案選C。

2.海水表面溫度變化

海水表面溫度從大的尺度上來說,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緯度位置的太陽輻射和不同海域所在

的洋流系統,對海洋表層水溫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風、海水的蒸發耗熱(潛熱)也是不能忽視的因子,下

表是海水表層水溫的主要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表現

太陽輻射正相關

風速負相關

海水

風陸地一海洋離岸風降溫

表層風向

高緯一低緯冷空氣接觸降溫

溫度

洋流正相關

海水蒸發負相關

(2022年山東卷-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頻繁受冷空氣影響。下圖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

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

(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豐富。分析其原因。

【試題解讀】水溫較低: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

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

度較?。ā胺亠L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

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

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

【答案】(2)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

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ǚ?/p>

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

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

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

域海產豐富。

(-)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

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主要造成了海洋表層的洋流、風浪等不同尺度的海水運動形式,而當前高考情

境一般聚焦于中小尺度和地方性大氣對海洋的動力影響。

大氣對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向下的動量輸送(風應力),產生風海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運動。

除了要考慮直接動力——風(要從大尺度考慮風帶)之外,還要考慮地轉偏向力、陸地輪廓,島嶼以

及海底地形等的影響。

X/

--------------------例題iffliit、

(2022年廣東卷-19)[海洋地理]

卡里馬塔海峽是熱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體交換的通道。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變化明顯:在北半球

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下圖示意卡里馬塔海峽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

100°E110°E120°E

100°E110°E12O°E

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峽表層海水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的原因。

【解析】根據材料“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

達到最大值”可知,該海峽處洋流隨季節發生變化。結合所學,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東南信

風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為暖流,因此,海水溫度較高,鹽度較高。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

帶影響該海域,海水流向向南,為寒流,因此,海水溫度較低,海水鹽度較低。原因:結合前面分析,在

北半球冬季,該海域受東北信風帶影響,表層海水盛行風作用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海水向南流動。

讀圖可知,海峽北部為南海,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動的海水在經過

該海峽時,因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海水通過速度加快,流速達到最大。

【答案】原因:在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表層海水在偏北風的吹拂下,

并受海陸輪廓影響,海水向南流動。海峽北部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峽海

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流速增大,達到最大。

(2021年廣東卷-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一羅斯冰架,

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復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

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

域的地理環境。

(1)簡述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2)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

【解析】(1)羅斯環流屬于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

最終形成羅斯環流。

(2)讀圖可知,冰筏移動方向與極地環流運動方向一致,分析動力機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極地環

流為風海流,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極地東風的形成與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的氣壓差有關,太陽輻射

的緯度分布不均則是形成氣壓差的根本原因。

【答案】(1)影響因素:盛行風、海陸輪廓、洋流等;南極高緯地區盛行東南風,表層海水受東南風的吹

拂從羅斯灣東岸向西岸運動;到西岸后受地形影響向低緯運動;到6CPS附近受西風漂流影響形成環流。

(2)從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與極地環流(洋流)方向一致,說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動;極地環流(洋流)

的形成是因為極地東風的吹拂;而極地東風的形成是由于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存在氣壓差;兩地間的

氣壓差與太陽輻射高低緯間分布不均有關。

(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

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固態降雪,使海冰補給來源變少;與降雪相比,降水的溫度較高,增

加流經海冰區域溫度,加速海冰融化。

(2023上?遼寧?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南海是熱量和水汽到達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其蒸發量

具有明顯的季節和空間變化。下圖示意我國南海海區夏、冬季海面多年平均蒸發量(單位:cm/月)的分布,

圖中甲、乙海域分別為南海夏季、冬季的蒸發量高值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圖中甲海域成為夏季蒸發高值區的主要因素是()

A.離岸距離B.海面風速C.海表溫度D.海水鹽度

2.乙海域冬季蒸發較夏季顯著增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海水流動快B.太陽輻射強C.海氣溫差大D.大氣降水少

3.(2023上?山東濰坊?高三統考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流降雪是山東半島冬季獨特的一種天氣現象。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

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山東半島冬季的冷流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占整個冬季的66%。冷

流降雪主要集中在煙臺和威海一帶,有“膠東雪窩子”之稱。下圖為山東半島冷流降雪示意圖。

(2)從海一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煙臺和威海12月份降雪量大且強度大的原因。

4.(2024?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生的熱交換。下圖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

感熱通量分布狀況(單位:cal/ci/),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

(1)據圖說出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的分布特點。

(2)分析該季節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感熱通量為負值的原因。

(3)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推測此時該海域加強的風向,并說明理由。

5.(2022上?福建龍巖?高三上杭一中??茧A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混合海霧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飽和的空氣

與冷空氣混合而產生的霧。受東亞大陸和熱帶海洋的交替影響,我國珠江口海域海霧頻發,混合海霧和平

流海霧是其主要類型。研究表明,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

形成和消散。下表為兩類海霧相關氣象數據。

海霧類型相對濕度(%)風速(m/s)風向海氣溫差(℃)

平流海霧88.53.1偏南-0.21

混合海霧90.82.2偏北0.54

(2)說明平流海霧形成后,海氣溫差增大對其發展的影響。

6.(2024上?天津武清?高三天津市武清區楊村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讀材料,回答問題。

阿拉伯半島東面為波斯灣,西面為紅海,兩地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的氣溫最熱季節

一般不到25℃。下圖為印度洋8月表層水溫分布圖。

印度洋8月表層水溫分布圖

(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夏季氣溫較低,從海一氣作用的角度解釋原因。

7.(2023上?新疆?高三兵團二中??茧A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約1000千米的赤道附近,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二大島,受

洋流和風的相互作用,具有獨特的氣候特征。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下,島上氣候分為明顯的熱季(1-5

材料二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一種現象,自2020年年中開始,全球

經歷了持續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2023年3月,本輪拉尼娜事件正式結束,厄爾尼諾即將登場。專

家預測厄爾尼諾或在2023年底前出現,認為2024年恐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

(1)說明圣克魯斯島涼季初期大氣穩定的原因。

(2)分析厄爾尼諾事件對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氣溫的影響。

8.(2023上?河北唐山?高三唐山市第二中學??计谥校╅喿x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海水性質明顯不同的兩類水體交匯易形成海洋鋒。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交界處的北歐海存在海洋鋒現

象,在夏秋季尤為明顯。每年冬季,由于冰島低氣壓等多種原因,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進而影響大

范圍的大氣環流。下圖為北歐海的海水運動示意圖。

(3)結合海氣相互作用的具體方式,解釋冬季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的原因。

9.(2023上?陜西榆林?高三??茧A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對大氣的影響主要是向大氣輸送熱量和水汽,海一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長期天氣和氣候變化的

重要因素。下圖示意太平洋局部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分布(單位:X0.484W/O12)。

120°140°160°180°160°140°120°100°80°

(1)指出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的主要分布特征。

(2)分析甲海域海一氣相互作用的具體表現。

(3)指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并說明其發生時可能給太平洋西岸地區帶來的影響。

10.(2023上?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高三??茧A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間湖是指冬季當外界環境達到結冰條件時,仍長期保持無冰或者僅被薄冰覆蓋的冰間開闊水域。在

北極地區,冰間湖出現的位置較為固定,并存在周期性發展和消失的特點。冰間湖與海洋的熱力、大氣因

素有著緊密的聯系。圖示意北極地區水深及冰間湖分布。

(1)指出北極地區冰間湖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

(2)與海冰覆蓋區相比,說明冰間湖對周圍大氣影響強烈的原因。

參考答案:

1.B2.C

【解析】1.影響蒸發量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氣溫、風力、濕度和水域面積等方面??拷懙氐拇箨懠軈^域

蒸發量較少,故A排除;夏季整個海域海水的溫度較高,故C排除;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氣候因素,

即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海水鹽度對蒸發的影響較小,故D排除;夏季海面風力較大,因此表面水汽蒸

發快,故B正確;故選擇B。

2.根據圖示信息可得,圖中暖流流經地區水溫高,海氣溫差大,因此海氣溫差更大,通過潛熱輸送速率

更快,因此蒸發速度本身就會變快。故C正確;海水流動速度與蒸發關系不大,故A排除;冬季北半球太

陽輻射弱,故B排除;大氣降水蒸發影響較小,故D排除;故選擇C。

3.(2)12月,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黃渤海水溫下降速度緩慢且滯后,海一氣溫差在一年中

達到最大;冷空氣增溫增濕效果明顯,因此12月的冷流降雪量多且強度大。

【解析】

(2)由材料可知,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

說明該地區降雪和冬季風相關。12月,陸地降溫速度快,海洋降溫明顯滯后于陸地,海陸溫差大,冬季風

勢力強,氣溫降低速度快,此時,源自陸地的冷空氣南下后,黃渤海區域海一氣溫差達到最大,結合上題

可知,此時,海氣相互作用強,黃渤海海域對冷流氣團產生的增溫增濕效果最為明顯,水汽充足的氣流南

下到達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受低山丘陵阻擋抬升,水汽遇冷凝華,形成高強度降雪。

4.(1)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以正值為主(或西部地區以負值為主或東高西低);東部分布較稀

疏(或西部分布較密集);西部地區負值數值較大(或東部地區正值數值較?。?。

(2)夏季,該地區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水溫低于氣

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

(3)偏西風,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感熱通量為負值,水溫低于氣溫。

【解析】(1)本小題主要從等值線組的數值范圍、遞變、疏密、彎曲、極值等角度進行分析。由圖可知,

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以正值為主,西部地區以負值為主,感熱通量東高西低;東部感

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稀疏,感熱通量區域變化較??;西部感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密集,感熱通量區域變化

較大;東部地區正值數值較小,西部地區負值數值較大。

(2)由材料可知,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生的熱交換,負值代表熱量由

上向下傳遞。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感熱通量為負值,說明氣溫高于水溫(或水溫低于氣溫)。由所學知

識可知,水溫除受太陽輻射影響外,還與洋流有關。7月份是夏季,該地區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

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水溫低于氣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

(3)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生的熱交換,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大氣溫度差

異很小,感熱通量的正值或負值主要反映下墊面的海水水溫。由題干“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下墊面的溫度差異會引起熱力環流。由材料“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

量由上向下傳遞”結合分布圖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感熱通量值為負值,說明西部水溫較低;北印度洋東部感

熱通量值為正值,說明東部水溫較高。根據海一氣相互作用和熱力環流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溫度較低,

大氣冷卻收縮下沉,形成高壓;東側海水溫度較高,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在北印度洋東西兩側

之間形成氣壓差,近海面氣流由氣壓較高的西部流向氣壓較低的東部,增強了海面的偏西風。

5.(2)平流海霧發生時,氣溫高于海水表面溫度;因為海水溫度變化小,所以海氣溫差增大時主要是溫

升高;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海霧的消散加快。

【解析】(2)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

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形成和消散。平流海霧形成的海氣溫差是-0.21℃,說明氣溫高于海水表

面溫度;海水溫度變化小,海氣溫差增大時其實主要是氣溫升高;低層大氣存在逆溫層,有利于海霧的長

時間維持,若氣溫升高,逆溫層就會慢慢消失,海霧難以維持而消散,氣溫升高也會使水汽不易凝結,加

快海霧的消散。

6.(2)索馬里沿岸海域比紅海面積廣闊,夏季氣溫受海洋影響大;索馬里沿岸夏季為寒流,受寒流影響,

氣溫降低。

【解析】(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海域洋面廣闊,所以夏季氣溫受東部印度洋的調節更為顯著,升溫

速度較慢;其次索馬里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風,屬于離岸風,表層海水吹離大陸,形成的上升流為寒流,受

寒流降溫作用的影響,氣溫較低。

7.(1)涼季初期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東南部海域受秘

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

層,使得大氣穩定。

(2)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

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

【解析】(1)圖示圣克魯斯島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半球,涼季初期在6月份,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氣壓帶、

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西側,其東南部海域有秘魯寒流

流經,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

氣形成逆溫層,大氣對流運動較弱,使得大氣穩定。

(2)厄爾尼諾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導致秘魯寒流減弱,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

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

8.(3)冬季海洋降溫慢,海水溫度較高,海洋放出大量長波輻射;通過傳導對流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

季受冰島低氣壓影響,盛行上升氣流,海水蒸發吸收熱量,水汽上升冷卻凝結把潛熱輸送給大氣。

【解析】(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時海洋降溫較慢,海水氣溫較高,所以

海洋會放出大量的長波輻射;海洋表面氣溫較高,氣流上升運動,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季時,太陽直射

點南移,氣壓帶風帶南移,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南移,冰島形成低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海水由液態

水變為氣態,需要吸收熱量,水汽垂直上升過程中冷卻凝結,同時釋放出熱量給大氣,大氣溫度會升高。

9.(1)赤道附近熱量等值線大致與緯線平行;2CF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暖流流經區熱量等值線

數值較大,寒流流經區熱量等值線數值較小。

(2)甲海域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蒸發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受寒流及副

熱帶高壓的影響,大氣降水較少,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

(3)大致海域: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影響:太平洋西部海域海表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

降水減少,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干旱嚴重。

【解析】(1)讀圖可知,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在赤道?2(TN附近大致與緯線平行,

由低緯向高緯數值減小;2(T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大洋西岸有暖流流經,熱量等值線數值較大;

大洋東岸有寒流流經,熱量等值線數值較小。

(2)讀圖可知,甲海域位于美國西海岸,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寒流對沿岸海水由降溫作用,導致表層

海水溫度較低,蒸發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甲海域位于2(FN附近,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氣流下

沉,降水較少,加之寒流的減濕作用,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該海域海

水溫度較常年偏高。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由于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域水溫偏高,導致太平洋西部海域表

層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造成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降水減少,干旱嚴重。

10.(1)分布特點: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

原因:沿岸地帶緯度較低,氣溫較高,長期無冰;沿岸地帶受沿岸流影響,海水運動較快,冰層??;受強

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

(2)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海冰覆蓋區域強;冬季冰間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大氣變暖

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太陽輻射通過冰間湖進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層,促進海水與大氣的熱量平

衡;冰間湖蒸發較冰區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冰間湖周期性的發展和消失,會引發冰間湖水面大氣運

動不穩定。

【解析】(1)由于北冰洋的海陸格局是南方的陸地圍繞北邊的海洋,沿岸地帶相對于極地地區,緯度較低,

氣溫較高,長期無冰;冬季陸地氣溫低于北冰洋區域,陸地來風形成沿岸洋流,海水運動較快,冰層薄,

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間湖;受強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

因此,北極地區冰間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

(2)北極地區產冰量較大的冰間湖應該分布在海冰較厚的沿岸地區,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與大氣的接觸,

與海冰覆蓋區相比,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與大氣之間直接接觸,因此,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

海冰覆蓋區域強。首先,水分交換方面,由于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蒸發較冰區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

其次,熱量交換方面,冬季冰間湖水溫較高,湖面上部氣溫較低,導致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湖

面大氣變暖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由于于海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加,使海水溫度升高,加快海冰

的融化,導致湖面上部大氣溫度降低,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冰間湖周期性的發展和消失,會引發冰間湖水

面大氣運動不穩定。

專題19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

海氣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點,考頻漸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點方向。本專題以以海氣之

間的水熱交換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作為主線,探究備考著力點及對應的考試解題技巧。

一'海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

(一)海氣相互作用的解題分析思路:

1.相互作用的內容——水分、熱量

海洋和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其中的水熱對氣候乃至自然環境產生深刻

影響。

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水循環。

(1)海洋對大氣的作用

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海洋通過蒸發為大氣傳遞水、熱。

(2)大氣對海洋的作用

【思維提升】

從綜合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屬于自然地理過程中的物理過程,海洋和大氣進行廣泛的水分和

熱量交換,物質組成保持不變,僅發生了位置變化和形態變化。

從要素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涉及大氣過程和海水蒸發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大氣過程包

括大氣熱力過程和大氣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氣熱力過程中的輻射輸送過程和潛熱輸

送過程,海水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增溫的海水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

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體現了輻射輸送。海水蒸發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即水在相態變化時

發生的熱量變化,體現了潛熱輸送。海-氣相互作用也體現了大氣動力過程,即物質和能量在高低緯度

間、海陸間和高低空間輸送。水文過程主要涉及洋流運動,南半球東南信風將大量表層海水吹離海岸,

位于深層的海水向上移動形成上升補償流,東西太平洋冷熱不均,這也是沃克環流形成的基礎。

從動力因子來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的動力來源為太陽能以及太陽能派生而來的水能和風能。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

1.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響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拉尼娜發生年份

大氣環流狀況大氣環流狀況

信風增強]

120°E80°W120°E80°W

高(表層海水溫度)低

■?陸地U>表層海水流動方向

厄爾尼諾拉尼娜

信風弱強

赤道逆流強弱

太平洋水大洋東岸增加降低

溫大洋西岸降低增加

氣候大洋東岸降水增加降水更加少

大洋西岸降水減少降水更加多

導致全球大氣環流異常,并對全球廣

對全球的影響

大范圍內的氣候產生很大影響

關聯性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年之后

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

東南信風勢力減弱,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東南信風勢力增強,帶向西太平洋的暖

影響過程

水減少海水增多

夏季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溫度降低,對流減

弱,從赤道上空前往副熱帶地區的氣流減

由于東亞地區信風增強,副高強大,位

弱,在原本偏南的位置堆積下沉,形成西

雨帶置偏北,使得夏季風增強,雨帶移動速

太平洋副高。此副高位置偏南導致夏季風

度快,出現南旱北澇局面。

實力減弱,雨帶難以北進,形成南澇北旱

局面。

由于夏季風推進得快,夏季東北出現暖

此時冷空氣較強不斷阻擋暖空氣北上,因

具夏。

此東北地區出現冷夏局面。

體冬季由于暖海水增多,海洋溫度更高,

東亞地區由于海水溫度降低,冬季海陸熱

內氣溫海陸溫差更大,冬季風變得更強大,高

力差異降低,氣壓梯度力降低,冬季風強

容緯度地區被西風禁錮的冷氣團突破封

度降低,寒潮減少,出現暖冬,特別是南

鎖,在東亞大槽等誘導下,寒潮頻發,

方。

出現冷冬。

由于更多的暖海水涌向太平洋西部,使

西部太平洋溫度降水,低緯度洋面干冷

得低緯度西部太平洋暖濕化,對流更旺

化,上升氣流減弱,大氣穩定度增加,形

臺風盛,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

成臺風的能量減少,臺風個數和登陸次數

水汽,因此西太平洋臺風發育個數更多,

減少。

臺風風力等級更高。

二'考點分析:

(-)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

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通過蒸發、降水,潛熱和感熱交換等環節完成。

1.海水蒸發條件

影響海水蒸發的因素有太陽輻射、風、大氣狀態和海氣溫差等自然因素。

自然影響因素表現

太陽輻射正相關

風速正相關

風陸地一海洋促進

海水風向

高緯一?低緯促進

蒸發

水汽飽和度負相關

大氣狀態

層結穩定度負相關

海氣溫差正相關

興--------->

-----------------------題iffliitg

(2018?海南?高考真題)下圖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強烈,出現了年蒸發量

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年蒸發量高值區海域冬季海面蒸發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降水少B.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D.風力強

【試題解讀】

海氣溫差是指海水表面的水溫(Tw)與海洋表層大氣(Ta)的代數差值(下圖)。

熱量凈傳遞方向

對流發展

冬季

在夏季,由于海洋升溫慢Tw<Ta,大氣向海洋傳導熱量,使近海面氣溫降低,一方面空氣密度增大,

另一方面空氣直減率變小,導致空氣層結變穩定;同樣的海洋表面升溫,使得表層海水密度變小,海水也

產生穩定的層結。空氣中的層結穩定,使近海面的水汽不能快速地向上空輸送,當近海面空氣中的水汽飽

和后便不再蒸發,所以蒸發的水體總量較少。

在冬季時Tw>Ta,此時海洋向大氣傳輸熱量,使近海面氣溫升高,一方面空氣密度減小,另一方面空

氣直減率增大,導致空氣層結不穩定,從而產生較強的空氣對流。近表層空氣不斷上升帶走水汽,上空干

冷空氣也源源不斷地下沉至海表,周而復始;與此同時表層海水也因降溫密度增加而下沉,將其下方相對

高溫的海水帶至表層。因此,在大氣層結不穩定和海水層結不穩定的雙重影響下蒸發不停地進行。

另外,讀圖可知,年蒸發量高值區位于東海附近海域,東海海域冬季降水較渤海、黃海海域多;太陽

輻射強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風影響,風力應比渤海、黃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選項。

故答案選C。

2.海水表面溫度變化

海水表面溫度從大的尺度上來說,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緯度位置的太陽輻射和不同海域所在

的洋流系統,對海洋表層水溫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風、海水的蒸發耗熱(潛熱)也是不能忽視的因子,下

表是海水表層水溫的主要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表現

太陽輻射正相關

風速負相關

海水

風陸地一海洋離岸風降溫

表層風向

高緯一低緯冷空氣接觸降溫

溫度

洋流正相關

海水蒸發負相關

-------------------------------1例題述陽

(2022年山東卷-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頻繁受冷空氣影響。下圖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

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

-202等高線/m

/風速及風向

20232629

(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豐富。分析其原因。

【試題解讀】水溫較低: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

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

度較?。ā胺亠L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

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

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

【答案】(2)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

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ǚ?/p>

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

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

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

域海產豐富。

(三)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

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主要造成了海洋表層的洋流、風浪等不同尺度的海水運動形式,而當前高考情

境一般聚焦于中小尺度和地方性大氣對海洋的動力影響。

大氣對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向下的動量輸送(風應力),產生風海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運動。

除了要考慮直接動力——風(要從大尺度考慮風帶)之外,還要考慮地轉偏向力、陸地輪廓,島嶼以

及海底地形等的影響。

(2022年廣東卷-19)[海洋地理]

卡里馬塔海峽是熱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體交換的通道。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變化明顯:在北半球

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下圖示意卡里馬塔海峽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

100°E110°E120°E

100°E110°E120°E

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峽表層海水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的原因。

【解析】根據材料“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

達到最大值”可知,該海峽處洋流隨季節發生變化。結合所學,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東南信

風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為暖流,因此,海水溫度較高,鹽度較高。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

帶影響該海域,海水流向向南,為寒流,因此,海水溫度較低,海水鹽度較低。原因:結合前面分析,在

北半球冬季,該海域受東北信風帶影響,表層海水盛行風作用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海水向南流動。

讀圖可知,海峽北部為南海,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動的海水在經過

該海峽時,因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海水通過速度加快,流速達到最大。

【答案】原因:在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表層海水在偏北風的吹拂下,

并受海陸輪廓影響,海水向南流動。海峽北部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峽海

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流速增大,達到最大。

(2021年廣東卷-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

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復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

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

域的地理環境。

180°

(1)簡述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2)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

【解析】(1)羅斯環流屬于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

最終形成羅斯環流。

(2)讀圖可知,冰筏移動方向與極地環流運動方向一致,分析動力機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極地環

流為風海流,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極地東風的形成與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的氣壓差有關,太陽輻射

的緯度分布不均則是形成氣壓差的根本原因。

【答案】(1)影響因素:盛行風、海陸輪廓、洋流等;南極高緯地區盛行東南風,表層海水受東南風的吹

拂從羅斯灣東岸向西岸運動;到西岸后受地形影響向低緯運動;到60組附近受西風漂流影響形成環流。

(2)從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與極地環流(洋流)方向一致,說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動;極地環流(洋流)

的形成是因為極地東風的吹拂;而極地東風的形成是由于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存在氣壓差;兩地間的

氣壓差與太陽輻射高低緯間分布不均有關。

(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

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固態降雪,使海冰補給來源變少;與降雪相比,降水的溫度較高,增

加流經海冰區域溫度,加速海冰融化。

-------------------變式—a

(2023上?遼寧?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南海是熱量和水汽到達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其蒸發量

具有明顯的季節和空間變化。下圖示意我國南海海區夏、冬季海面多年平均蒸發量(單位:cm/月)的分布,

圖中甲、乙海域分別為南海夏季、冬季的蒸發量高值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圖中甲海域成為夏季蒸發高值區的主要因素是()

A.離岸距離B.海面風速C.海表溫度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