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7(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7(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7(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7(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7(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史階段性檢測02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

1.下表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政府外交人員基本情況統計表。據此可推知,清朝外交()

基本分類身份來源及對外交涉效果

前者從大學士、軍機大臣、各部院尚書等高層中選任,后者從

總理衙.門章京

第一類內閣中書、各部院郎中等選任,均大致源出科舉正途,熟讀儒

與大臣

家經典,深受儒家義理熏陶及朝中清流制約

駐外公使及其對外部有所留心,或在洋務上有一技之長的督撫幕僚、部屬、

第二類

下屬同鄉,受朝中束縛較少,但其在外交涉效果因人而異

A.處于傳統到近代嬉變中B.修補了傳統外交體制

C.完成了外交近代化改革D.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晚清(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為適應外交的需要,清朝從形式上逐漸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外交

模式,成立總理衙門、派駐外公使,且部分外派公使熟悉洋務,這體現了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轉型的特點;

從外交人員的來源看,“前者從大學士、軍機大臣、各部院尚……”“科舉正途出身,熟讀儒家經典”“督撫幕

僚、部屬、同鄉”可知部分外交人員從傳統舊官僚中選任,專于儒家經典,拙于西式外交的思維和手段,而

總理衙門也并非專門的外交機構,1901年成立的外務部才是正式的外交機構,這說明當時清朝政府外交處

于傳統到近代的婚變之中,A項正確;總理衙門和駐外公使的設立是對傳統外交體制的突破,而不是修補,

排除B項;總理衙門和駐外公使只是中國開始了外交近代化,不是外交近代化的完成,排除C項;第二次

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際地位沒有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趨勢,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乾、嘉時期,知古不知今、言內不言外的現象非常嚴重,甚

至“大地理學家,竟僅以專長考古聞也”。道光中葉以后,具有“邊徼或域外地理學……遂成道光間顯學”。這

一顯學()

A.是經世致用理念的延續B.根源于邊疆危機的加深

C.反映近代學科體系調整D.推動了中國經濟近代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原因題。據本題

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道光中葉”時間點和“邊徼或域外地理學”關鍵詞,判

斷“顯學”指向鴉片戰爭后的開眼看世界,具體包括《四洲志》、《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等,這體現社會

環境變化下,知識分子試圖了解、學習西方以達到自強御侮的效果,是傳統的經世致用思想的延續,A項

正確;這時期的邊疆危機指19世紀60年代以后在中國邊疆地區出現的安全危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材料主旨為經世致用理念,而學科體系調整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并未將其思

想付諸實踐,無法直接推動經濟近代化,排除D項。故選A項。

3.如表為1753—1851年廣西人口、耕地面積以及地丁銀情況。上述材料可用于說明()

時間人丁(萬口)耕地面積(頃)額定地丁銀實征地丁銀

1753年197.687401//

1820年742.989812393545/

1851年782.389620694984778105(1849年數)

A.清朝攤丁入畝稅制改革B.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

C.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原因D.專制統治導致政治腐敗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晚朝(中國)。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從1753年到1851年,廣西的人口從197.6萬增

加到782.3萬,而耕地面積從87,401頃增加到89,620頃,增幅不大。同時,額定地丁銀從1753年的未記錄

增加到1851年的694,984兩,實征地丁銀也從1753年的未記錄增加到1849年的778,105兩,說明此時的廣

西地區人地矛盾尖銳,民眾的賦稅負擔較大,這些社會現象激化了廣西地區的社會矛盾,成為太平天國運

動爆發原因之一,C項正確;“攤丁入畝”實行與清朝前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高產作物引進

中國開啟于明朝中后期,但是材料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廣西人口增長快速,兩者時間

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社會矛盾”,而“專制統治導致政治腐敗”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

項。

4.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有固定經費來源,即“江海關制造二成洋稅”,在此例定經費范圍內制造的軍工產品可

以無償劃撥給各省,而一旦劃撥,日后的槍、炮、輪船維護費用由接收方承擔。這表明()

A.軍事工業產品面向市場B.洋務企業資本的國有化

C.中日近代化的道路不同D.中國近代工業正式啟動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有固定經費來源,即“江海關制造二成洋稅”,經費范

圍內制造的軍工產品可以無償劃撥給各省,說明其生產分配具有國有化的趨勢,B項正確;由材料可知,產

品無償劃撥給各省,軍事工業產品并非面向市場,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日本的近代化進程,也沒有進

行比較,得不出中日近代化的道路不同,排除C項;中國近代工業在此之前即安慶內軍械所建立時就已經

啟動,排除D項。故選B項。

5.1902年,日本侵占中國東沙島,兩廣總督張人駿等以王之春的《國圖柔遠記》、陳壽彭澤的《中國江海

險要圖志》,以及中國和英國出版的一些地圖為據,證明了“中國至此圍漁,已有年所“,迫使日本歸還東沙

島。1910年,清政府設立管理東沙島委員會,兩年后在西沙島樹碑宣示主權。這說明()

A.中國內河航運權受到了破壞B.列強侵華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面臨嚴重的邊防危機D.清政府海權意識的增強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1902-1910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對于日本侵占中國東沙島的行為,中國政府通過《國

圖柔遠記》、陳壽彭澤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以及中國和英國出版的一些地圖為據,證明了“中國至此圍

漁,已有年所“迫使日本歸還東沙島的同時設立管理東沙島委員會,說明清政府海權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中國海洋權力問題,而非內河航運,排除A項;“有效遏制”敘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

料涉及的是中國面臨海防危機而非邊防危機,排除C項。故選D項。

6.嚴復極力反對女子纏足,認為婦女進行教育和參加體育活動除有益于家庭和睦外,最主要意義在于女子

的智力和體力得到開發,這對于民族體質提高有巨大推動作用,他認為“蓋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

進也”。其思想()

A.促進了近代革命運動的發展B.促進了重體輕文的思潮盛行

C.順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D.推動了清末新政的深入開展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嚴復此思想是在民族危機深重的背景下提出,他認為要廢除

傳統的封建習俗,增強女子智力與體能,發揮女性在保家衛國中的作用,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把女子體育

的作用和意義提升到促進一個民族存亡、國家強大、一個種族的繁衍與進化高度來看待,將女性解放與救

亡圖存的時代相結合,C項正確;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提倡改良運動而非革命運動,排除A項;

材料強調了智育和體育并重,沒有體現“輕文”,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1901年清末新政無關,排除D項。

故選C項。

7.下表是有關辛亥革命的評價,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出處內容

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今日也。

1919年10月10日

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事業尚未成功也,革命目的尚未

孫中山《八年今日》

達到也

1927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于國民

《中國共產黨為辛亥革命紀

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

念告民眾書》

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的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

1938年10月10日

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并聯絡會黨,聯合當時潞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

周恩來《辛亥、北伐與抗戰》

子,于是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

A.不同的評價體現歷史的復雜性B.不同時期的評價切合時代特點

C.不同階級立場的評價完全不同D.不同史料能綜合反映歷史全貌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

是:1919-193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上述三則史料都切合當時的時代特點,B

項正確。評價角度不同,不是體現歷史本身的復雜性,而是體現了時代的不同,排除A項;材料的評述不

能反映階級屬性,涉及共產黨人的占兩條,排除C項;材料是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無法得出不同史料能

綜合反映歷史全貌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8.下表是1916—1920年中國進出口的物量(商品數量)指數和物價指數變化情況。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物量指數(以1913年為100)物價指數(以1913年為100)

年份

進口出口進口出口

191673.8102.3122.4117.0

191773.5103.3131.0106.2

191866.2105.5147.0114.5

191975.5140.0150.2112.0

192076.0119.3175.7112.9

A.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B.中國外貿出超額有所增長

C.“進口替代”效果顯現D.經濟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1916—1920年,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總體上看出口

商品數量增加但商品價格有所下降(注意觀察數據變化),這說明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民族工業遭受嚴重剝削

和掠奪,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項正確;一戰期間,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但日本加緊了對

華經濟侵略,且表格時間涉及一戰后,排除A項;進出口的物量指數不等于進出口凈值,事實上,當時中

國是外貿入超,排除B項;“進口替代”指用本國產品代替外國進口產品,1916—1918年中國進口商品數量

減少是受一戰的影響,歐美國家無力大量輸出商品,與“進口替代”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許多地方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對圖中標注的地點,認識正確的是()

①凝聚了新的組織力量,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②創建了人民軍隊,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③完成了戰略轉移,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④保存了革命力量,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①是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自從有了中國

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①正確;②是南昌,南昌起義創建了人民軍隊,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

反動派的第一槍,②正確;④是甘肅會寧,這是紅軍長征結束的標志,這保存了革命力量,打開了中國革命

的新局面,④正確,故B項正確;③是遵義,根據所學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

導思想,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1928年,國民政府通過《海關進口稅則》,把進口貨物分為七類,其稅率為7.5%—27.5%不等;1931

年1月,又把進口貨物分為十二類,最高稅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稅率提高到80%。關稅也由

1913年占財政總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這表明當時()

A.列強擴大商品輸出以搶占國內市場B.抗日戰爭推動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

C.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D.關稅自主推動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主要內

容之一,關稅稅率得到一定的提高,關稅收入也得到增加,對外國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國內民

族工業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表明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材料沒有涉及外國商品大量涌

入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表明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材料不能體現中國與世界市場的

聯系,排除B項;當時國民政府并未完全取得關稅自主權,稅收的增加有利于國內經濟發展,但沒有達到

健康發展的程度,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1.遵義會議決議指出:中央紅軍放棄中央蘇區,就使敵人“幾年經營的堡壘地帶的依靠是沒有了"。國民黨

也不得不承認:紅軍的突圍西走,使國民黨軍“實在是很難捕捉其蹤跡而一舉將其殲滅”。這說明紅軍長征()

A.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B.扭轉了國共力量的對比關系

C.使全黨從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D.有助于紅軍奪取戰略主動權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1935年中國。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長征之前,紅軍處于國民黨的包圍圈之中,長征之后,使得國民

黨“幾年經營的堡壘地帶”失去了作用,使得國民黨“很難捕捉其(紅軍)蹤跡”,這就充分說明長征有利于共

產黨奪取戰略上的主動權,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的召開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役勝利之后,國共力量的對比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排除B項;

遵義會議的召開,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使得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排除C項。故選D項。

12.1935年12月15H,傅斯年發表《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一文,指出:“我們中華民族,說一種話,寫一

種字,據同一的文化,行同一倫理,儼然是一個家族……我們老百姓的第一愿望是統一,第一要求是統一,

最大的恐懼是不統一,最大的怨恨是對于破壞統一者。”文章旨在()

A.揭露日本擴大侵華的陰謀B.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要求政府收回東北的主權D.推動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935年的中國。根據

材料及所學可知,193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東三省,民族危機加深;日

本的侵華進一步加強了中華民族意識,傅斯年的講話旨在揭露日本侵華的陰謀,A項正確;1937年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南京國民政府收回東北主權的相關信息,

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1937年七七事變后,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

選A項。

13.歷史地圖反映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發生的一定的事態空間分布情況。它對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環

境及其空間聯系提供了鮮明的概念。下列地圖中箭頭線路所示意的是()

A.抗戰時期工業和高校的內遷B.國民大革命的北伐進軍方向

C.解放戰爭時國民政府的敗退D.新中國土地改革的發生順序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地圖中的箭頭漸次指向西南的重慶和昆明等,符合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工業和北

方高校的內遷路線情況,A項正確;國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與地圖不符,排除B項;解放戰爭時

期國民政府自南京敗退至廣州臨時辦公,后至重慶、成都,最終至臺北,排除C項;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從

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發生順序,排除D項。故選A項。

14.毛澤東在1945年4月24日的七大會議上做了“中共建設新中國的根本途徑,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

人民力量'’和"領導解放后的全國人民,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

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指示。毛澤東的指示()

A.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B.意在建立人民民民主專政國家

C.意味著中國反帝斗爭即將勝利D.標志著黨群眾路線的開始確立.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做出的指示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和

解放全國人民,這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壯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

需要,A項正確;此時毛澤東的指示是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做準備,并不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排除B項;1945年4月,中國即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但中國的反帝斗爭還遠遠沒有勝利,排除C項;黨

的群眾路線的確立是在中共七大之前,排除D項。故選A項。

15.抗戰勝利后,全國商船不足10萬噸,其中民生公司有近3萬噸。1947年底全國商輪84萬余噸,其中

國民政府扶持下的招商局有34萬噸,民生公司只有5萬余噸。國民政府給予民生公司的貸款和補貼也大幅

減少,而且大多是短期借款。據此可知()

A.中國航運業迎來了發展契機B.官僚資本排擠民族資本主義

C.民生公司資金不足影響發展D.國民政府緊縮銀根放貸不足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45年至1947年底(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1945年至1947年底,雖然全國商船噸位數大幅

度增長,但民生公司噸位數增長緩慢,而國民政府扶持下的招商局增長迅速,反映了官僚資本排擠民族資

本主義,B項正確;民生公司發展緩慢,“中國航運業迎來了發展契機”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材料反映

了官僚資本排擠民族資本主義,“民生公司資金不足影響發展”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項;國民政府給予民生公司的貸款和補貼大幅減少,并不是因為國民政府緊縮銀根放貸不足,而是國民政

府有意為之,排除D項。故選B項。

16.1949年1月,經過66天廛戰,人民解放軍創造了“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跡。在其勝利70周年時,

多部門聯合舉辦研討會,總結提煉形成了“聽黨指揮、依靠人民、團結協同、決戰決勝”的十六字戰役精神。

以下與這一“戰爭奇跡,,相符的是()

A.揭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B.成為促成國共開展重慶談判的重要因素

C.標志著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D.打出了“飲馬長江,解放全國”的有利態勢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根據

材料“1949年1月,經過66天廖戰,人民解放軍創造了,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跡。”及所學可知,該“戰

爭奇跡”指的是淮海戰役。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廣大地區,使華東和中原、華北三大解放

區連成一片,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和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飲馬長江,解放全國”的說法與題意相符,

D項正確;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A項;重慶談判是在

1945年,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排除C項。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共4題,52分。

17.(1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朝野又起海防與塞防之爭。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上奏首先強調

“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

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其后向朝廷表態自己洋務涉歷頗久,聞見稍廣,彼此長

短相形之處,知之較深,練兵、制器、購船諸事,是當務之急,若在因循不辦,后患無窮。同時李鴻章認

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事之時每年需兵費高達三百余萬兩,論中國目前力量,既備東南萬里

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只會“困窮顛蹶”,故“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

心之大患愈棘”。除李鴻章外,持海防論者還包括兩江總督、湖廣總督、浙江巡撫、福建巡撫、江西巡撫、

督辦臺灣軍務欽差大臣。先任閩浙總督后轉任陜甘總督平定當地民變的左宗棠上奏首先表示“東則海防,

西則塞防,二者并重,此皆謀國之忠,非一己私見”,只是泰西諸國其志專在通商取利,商賈計日求贏,

非不得已,不敢發難,而收復新疆,是保有蒙古,保有蒙古又是拱衛京師,“不圖歸復烏魯木齊,難保賊

匪不復嘯聚肆擾近關(都城附近的關隘)”。同時左宗棠指出東南海防資金可以自籌,而朝廷所欠陜甘軍資

糧餉累計已達三千萬之巨,自己“每至冬盡臘初,輒繞帳彷徨,不知所措”。最后左宗棠主動向朝廷交代

兵馬糧草安排,并且表示“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長,乃不自忖量,妄引邊荒艱巨為己任,雖至愚

極陋,必不出此”。

----摘編自徐志頻《左宗棠與李鴻章》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廷海塞防之爭的背景,并指出爭議的結果及其原因。(10分)

(2)結合中國近代史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政見之爭的認識。(要求:歸納兩個認識,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

輯清晰)(4分)

【答案】(1)背景:邊疆危機加劇,日本覬覦臺灣,俄國覬覦新疆;洋務運動正在開展,中國經濟、軍事實

力有所提升;西北地區發生民變。(任2點4分)

結果:朝廷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2分)

原因:俄國侵略迫在眉睫,覬覦中國疆土,英、法、美、日等國側重于商貿利益;清朝統治者意圖維持官

僚集團的勢力平衡,借相對弱勢的左宗棠壓制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過快發展。(2點4分)

(2)不同政見之間發生爭辯是政治生活中的常態,意見雙方因為自身立場、利益的不同,會持有不同政見,

例如李鴻章其自身地位與洋務運動高度綁定,而洋務運動集中于東南,加強海防對洋務派更加有利,左宗

棠則是陜甘總督,新疆局勢會間接影響其轄區,因此更關注塞防。在發生政爭時,要警惕因言獲罪和政治

迫害等情況,例如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被守舊勢力攻擊為崇洋媚外、數典忘祖。(其他認識言之有理亦可,

如“關于政策的爭辯,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政治爭論要避免演化為結黨營私或黨爭"”發生爭執

時,應當有一定妥協意識,而非過于極端”“在政爭結束后,爭辯雙方應該表示理解或合作,維護決策的穩

定”,在每個認識之后需要以史實來論證該認識)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第一問,根據材料信息“東

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可知邊

疆危機加劇,日本覬覦臺灣,俄國覬覦新疆;由材料“論中國目前力量,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

里之餉運,只會“困窮顛蹶","可知洋務運動正在開展,中國經濟、軍事實力有所提升;由材料“先任閩浙總

督后轉任陜甘總督平定當地民變的左宗棠上奏首先表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此皆謀國之忠,

非一己私見”,只是泰西諸國其志專在通商取利,商賈計日求贏,非不得已,不敢發難,而收復新疆,是保

有蒙古,保有蒙古又是拱衛京師,”可知西北地區發生民變。第二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廷支持左宗棠收

復新疆。第三問,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結合時代特征進行作答,原因:俄國侵略迫在眉睫,覬覦中國

疆土,英、法、美、日等國側重于商貿利益;清朝統治者意圖維持官僚集團的勢力平衡,借相對弱勢的左

宗棠壓制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過快發展。

(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可以從海塞性質、背景、內容、影響等角度進

行作答,不同政見之間發生爭辯是政治生活中的常態,意見雙方因為自身立場、利益的不同,會持有不同

政見,例如李鴻章其自身地位與洋務運動高度綁定,而洋務運動集中于東南,加強海防對洋務派更加有利,

左宗棠則是陜甘總督,新疆局勢會間接影響其轄區,因此更關注塞防。在發生政爭時,要警惕因言獲罪和

政治迫害等情況,例如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被守舊勢力攻擊為崇洋媚外、數典忘祖。(其他認識言之有理

亦可,如“關于政策的爭辯,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政治爭論要避免演化為結黨營私或黨爭發生

爭執時,應當有一定妥協意識,而非過于極端”“在政爭結束后,爭辯雙方應該表示理解或合作,維護決策的

穩定。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季政治不良,民軍起義于武昌,以圖改革。數月之間,各省響應。袁世凱為清廷內閣總理,

慮全國擾亂,力持停戰,遣使南北議和,定優待皇室條件。清帝遜位,讓權于中華民國。是時各省軍隊紛

擾,藩屬離心,幾成分崩之勢。幸民國成立迅速,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從事整理,秩序漸復。已而正

式大總統仍舉袁世凱續任,友邦同時承認,民國基礎乃固。

——1915年《新制單級國文教科書》

材料二“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

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近代

以來,先進中國人不斷進行政治革新,從向西方學習到以俄為師,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其和,力圖重新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編自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等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敘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圍繞“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自行擬定論題,并加以闡述。(要

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分)

【答案】(1)局限:忽視革命黨、孫中山等的歷史功績;夸大袁世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2分)

原因:袁世凱獨裁統治(北洋軍閥統治)確立;為袁世凱稱帝造勢;二次革命后革命黨人與袁世凱的分裂;教科書

體現政府意志。(任2點4分)

⑵示例:

論題:近代政治革新促進社會發展。

闡述:1898年,維新派聯合光緒帝發動維新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沖擊封建制度。

期間維新派提倡的新學與民權思想,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民思想覺醒。戊戌政變后被保留

下來的京師大學堂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1901年,清政府實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軍事、經

濟、政治在內的諸多領域的新政策。這一系列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深度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發和清政府的滅亡,促進了社會政治進步。近代部分政治革新盡管未取得完全成

功,但仍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正面影響。由此可知,順應時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要謀

求今日社會之發展,不可一味因循守舊,應當隨著國情與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革新。(6分)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局限:據材料“清季政治不良,民

軍起義于武昌,以圖改革。數月之間,各省響應”可知,忽視革命黨、孫中山等的歷史功績;據材料“幸民國

成立迅速,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從事整理,秩序漸復”可知,夸大袁世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原因:據

材料“1915年《新制單級國文教科書》”可知,袁世凱獨裁統治確立;據所學只似乎還可知,此時期袁世凱

想要稱帝,強調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是為袁世凱稱帝造勢;此外還可以從,二次革命后革命黨人與

袁世凱的分裂;教科書體現政府意志等方面進行說明。

(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設問要求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

史相關知識,圍繞“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自行擬定論題,并加以闡述。可以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從“政治革

新對社會發展能起到積極影響”或“政治革新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存在局限性”等不同層面,自擬論題。可擬定論

題如下:近代政治革新促進社會發展。在進行闡述時,主要通過近代以來的政治革新推動社會政治、經濟、

軍事等方面的基本史實,用兩個及以上的具體史實予以說明,在此基礎上進行規律性總結或得出相關啟示。

可進行闡述如下:1898年,維新派聯合光緒帝發動維新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沖擊封

建制度。期間維新派提倡的新學與民權思想,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民思想覺醒。戊戌政變

后被保留下來的京師大學堂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1901年,清政府實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

軍事、經濟、政治在內的諸多領域的新政策。這一系列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深度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發和清政府的滅亡,促進了社會政治進步。近代部分政治革新盡管未取

得完全成功,但仍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正面影響。由此可知,順應時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

展,要謀求今日社會之發展,不可一味因循守舊,應當隨著國情與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革新。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及作用時,設計了如下示意圖。

思想變化‘鬻維新維新思想段「革命昌1科學日集豪思主義I

思想II思想I思想I思想________

II\/,生\,/

I\/\\/

產’生初步發高迅速發高

..............⑥.1■一■?一?

19世紀60、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

/\/\發展歷程

/\/\

/\/\

政治運動:戊戌變法二,辛亥革命匚,新文化運動二五四運動

根據材料,從上圖①②中任選一個歷史時期,運用相關史實對圖中所示關系進行探討。(要求:論題明

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條理清晰。)

【答案】

選擇①觀點: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

論證: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

到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作為一支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

梁為化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救亡圖存和君主立憲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戊戌

變法失敗,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

命思想,20世紀初形成了三民主義理論體系;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

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推動了思想解放。

選擇②觀點: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

論證: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以陳獨秀為代表

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創辦《青年雜志》,提倡民主與科學,徹底反對封建思想,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

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愛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四運動

期間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文的廣泛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的轉折點。

【詳解】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首先,選擇一個歷史時期,并結合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及作用的相關史實,確定觀點。若選擇

①這個歷史時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維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變化,推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

命的爆發,據此,可提煉觀點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

若選擇②這個歷史時期,在一戰前后,隨著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播,推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

運動的發生,據此,可提煉觀點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

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結合所學知

識,從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角度進行說明,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甲午中日戰爭的戰

敗,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作為一支獨立政治力

量登上歷史舞臺。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梁為化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救

亡圖存和君主立憲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以孫中

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20世紀初形成了三民主義理論體系;孫中山領

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推動了思想解

放。

圍繞提煉的觀點“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思想解放”,結合所學知識,從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角度進行詳細說明,如: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

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創辦《青年雜志》,

提倡民主與科學,徹底反對封建思想,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隨著民

族資本主義的迅速愛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四運動期間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

馬克思主文的廣泛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第一屆參議會。到會的參議員有145

人,共中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和無黨派人士;有工農、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也有商人、地主、富農

的代表。1941年11月,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期間,邊區參議會參議員、邊區政府副

主席、無黨派人士李鼎銘等11人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提案,得到參議會表決通過。1943年1月29日,

西北局召集政府和參議會常駐議員中的黨外人士舉行座談會,向他們通報了西北局高干會的情況,并聽取

他們的批評與意見。《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明文規定:人民有用任何方式控告任何公務人員非法行為的

權利。在各級參議會開會的時候,人民大膽地批評政府,積極提出意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