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1頁
《 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2頁
《 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3頁
《 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4頁
《 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2《陳太丘與友期》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

02《陳太丘與友期行》對比閱讀

中考真題I文言文+文言文I文言群文

(2022?江蘇淮安?中考真題)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

下面小題。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結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

身,此君子之信也。”故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

故臣以信忠其君,則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則父子之情更隆。

夫仁者不妄為,知③者不妄動。擇是④而為之,計⑤義而行之。故事

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沒而名足稱也。雖有仁智,必以誠信為本。蓋以

誠信為本者,謂之君子;以詐偽為本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殞⑦,善

名不減;小人雖貴,惡名不除。

(節選自《臣軌?誠信章》)

[注釋]①《傅子》:西晉傅玄所著政論著作。②結:牢記。③知:

同“智工④是:正確。⑤計;考慮,謀劃。⑥恃:依賴。⑦殞:死。

[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J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J

友人慚,下車引之0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陳太丘與友期行》)

1.請用標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一處)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守以不移()②則君臣之道益睦()③太丘合去

()④元方入門不顧()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蓋以誠信為本者,謂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4.請根據[甲]文內容理解其論述層次,將下面的圖表補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證明[甲]文中“以誠信為本”

的觀點。請談談你的理解。

(2024?山東聊城?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諫父

日:“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

從,作輿③,捐祖于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④具?

”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

載祖歸養。

(選自《太平御覽》)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拋棄。③輿:手推的小車。④兇:

不吉利。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門外戲

(2)元方入門不顧

(3)諫父曰

(4)是負義也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車引之/欲捐之

C.乃載祖歸養/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從,作輿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友人慚,下車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兇具?

9.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請你舉出一種并

加以說明。

(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完戌下

面小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雙。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J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于罵父,則是無禮J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0.“太丘舍去”中的“舍”與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

一項是()

A.舍本逐末B.屋舍儼然C.退避三舍D.魂不守舍

11.下列對陳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元方批評友人不能守時,不講誠信。

B.陳元方指責友人惡語傷人,沒有禮貌。

C.陳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現了他的決絕。

D.陳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錯誤。

12.根據本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

的內容。

【材料一】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

聞孔雀是夫子家禽J

【材料二】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髭曰:“小

時了了①,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J髭大跟躇

②。

(以上兩則材料均取材于《世說新語?言語》)

【注】①了了:聰明。②跟躇(cCij1):坐立不安的樣子。

陳元方、楊氏子和孔文舉三人年紀雖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時,

以機智的語言維護尊嚴。陳元方聽到父親被辱罵時,批評友人“無信

"無禮“,使友人慚愧不已;楊氏子被調侃時,說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慰了孔君平;孔文舉受到嘲諷時,說陳髭小時

“”,諷刺他現在未必聰明。

(2024?山東濟南?模擬預測)同學們進行“古人的交友之道”

專題探究。請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乙】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

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茍巨伯所

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

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13.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14.話語能反映對人對事的態度。聯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畫橫線

的人物話語,完成任務。

人物話語【任務一】用現代漢語寫出句子意思【任務二】結

合加點詞語分析人物態度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您中午沒有到來,

是不講誠信;對著孩子辱罵他的父親,是沒有禮貌。元方直接指出

父親友人的“無信”“無禮”,表達了對其的不滿與批駁。

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①②

15.結合【甲】【乙】兩文,說一說你從古人的“交友之道”中

獲得的啟發。

(2023?陜西寶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

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三國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馬懿督張邵諸軍,雍、涼勁卒三

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①。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

在險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陣,幡兵③適交,參佐④

咸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宜權停下兵一月,以并聲勢。亮曰:“吾

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木;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⑤而計日,雖臨

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悅,愿留一戰;住者⑥

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

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邵,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節選自《百戰奇略》)

【注釋】①劍閣:關隘名。位于今四川劍閣縣北。②十二更下:

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幡,同“旌”,

旌旗。④參佐:部下,僚屬。⑤鵠立:鵠頸長,能遠望,因喻引領切

盼之意。⑥住者:留下來的士兵。

1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陳太丘與友期行(—)

(2)元方入門不顧(一)

(3)參佐咸以賊眾強盛(—)

(4)去者皆悅(一)

17.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下車引之—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相委而去釋擔而立

C.以并聲勢—請以戰喻

D.去者皆悅—客之美我者

18.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19.【甲】【乙】兩文都提到了“信請你結合兩文內容,用自

己的話說說元方和諸葛亮所說的“信”分別指什么。

(2023?上海楊浦?三模)閱讀下面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孔夫人家傳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歲隨兄從袁石齋先生學。課畢坐而聽講,

人咸異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諸兄學詩,夫人亦詩;諸兄學文,

夫人亦文。先生曰:“爾讀書不過記名姓耳,不似爾弟兄博取科名也。

夫人日:“不科名即不讀書耶?”曰:“亦須曉義理。”夫人曰:“曉義

理何分兒女耶?“先生撫幾而起曰;“七歲女子能發此論,奇哉!”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歲,是年三月來嬪①于我。暇猶手不釋卷,

偶感復爾吟詠,我從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塵俗紛沓中,

惟此可渝靈府③耳J

(節選自《韻香閣詩草》)

【注釋】①嬪:嫁。②鞅掌:事務紛擾繁忙。③渝靈府:浸潤心

田。

20.古人稱謂有尊稱和謙稱之分。“家君”是稱,通常是指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下車引之

(2)猶手不釋卷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23.下列對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孔祥淑)每堂課都坐著聽講,人們都覺得很奇怪。

B.(孔祥淑)坐著聽完每堂課,人們都覺得很奇怪。

C.(孔祥淑)坐著聽完每堂課,人們都對此感到驚異。

D.(孔祥淑)每堂課都坐著聽講,人們都對此感到驚異。

24.甲文中的陳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話而產生由“怒”到

“”的心理變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認為(用自己的

話回答)而由“未之奇”到發出”的贊嘆。從兩位長者的言行變

化中可以看出陳元方和孔祥淑都是的孩童。

25.下列對兩文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的陳大丘之友是一個無禮無信無知之人。

B.從乙文中可見,讀書是孔祥淑的愛好和精神寄托。

C.甲乙兩文都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謀篇布局的。

D.甲乙兩文主要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

(2023?浙江寧波?一模)閱讀下面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

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

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二)陳元方徉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

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①之以德弱者

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

周旋動靜②,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世說

新語?政事》)

(三)遭父憂,每哀至,輒嘔血絕氣,雖衰服已除,而積毀消癖,

殆將滅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厲風俗。(《后

漢書?陳紀③傳》)

[注釋]①綏:安撫,體恤。②周旋動靜:這里指思想和行動c③

陳紀(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稱。

26.文言詞語積累

類型字詞義項例句

一字多義法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

標準,法則。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問:符合例句中“法”

的應是哪項(填序號):(1)

一義多字則、輒(2)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②每哀至,

輒嘔血絕氣

法、(3)效法,學習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②周

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詞類活動期,名詞作動詞約定陳太丘與友期行

通假字不通“否”,表示否定。相當于“嗎”尊君在不?

27.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四處)

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

其所安久而益敬。

2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慚,下車引之。

(2)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明履行?

29.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才華總是通過獨立的活動才能

成長起來的J請結合材料(三)里陳紀的具體活動,說說他成長了

哪些“才華”。

(22-23七年級上?廣西貴港?期中)閱讀下面兩文,完成下面

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

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J

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

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

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③?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釋]①[吳起]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③[歟yu]

句末語氣詞。

30.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與人期行—期返而食

B.下車引之―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C.君與家君期日中方與之食

D.宜其能服三軍歟三軍可奪帥也(《〈論語〉十二章〉)

31.下面是對【甲】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客人“無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

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發怒,說明客人“無禮

B.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說明客人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相當于“您、“尊君”表示謙

辭,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家君”表示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D.【甲】文通過對話描寫,著重刻畫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

白事理的性格特點C

3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

33.【甲】文出自《世說新語》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

品性正直,合乎道義。請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陳元方的“方正”?

34.讀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對“守信”有了進一

步認識。請結合文段內容,談談你對“守信”的看法。

(22-23七年級上?福建泉州?期中)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

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

父不從,作輿③,捐祖于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

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

之,乃載祖歸養。

(選自《太平御覽》)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拋棄。③輿:手推的小車。④兇:不

吉利。

3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門外戲

②元方入門不顧

③諫父曰

④是負義也

3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車引之欲捐之

C.乃載祖歸養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從,作輿

3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友人慚,下車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兇具?

38.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請你舉出一種并

加以說明。

39.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別表現出了中華民族怎

樣的傳統美德?除比之外,你的身上還具有哪些讓別人感動的中華傳

統美德呢?請簡述一例。

(23-24七年級上-廣東汕頭-期末)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

【乙】

戒弟偉

劉壤

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賢不可不詳①。而世之交者,不審②擇人,務

合黨③眾,違先圣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已輔仁之謂也。

吾觀魏諷④,不修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此直攪世

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

(摘自《三國志魏書》)

【注釋】:

①詳:弄清楚;詳細地知道。②審:仔細觀察;考察。③黨:古

義指因私利而結成的集團。④魏諷:東漢末年一歷史人物。

4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期日中()

(2)尊君在不()

(3)君與家君期日中()

4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4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仁在其中矣。

B.吾觀魏諷/吾日三省吾身

C.而專以鳩合為務/蓋以誘敵

D.勿復與通/復投之

43.用兩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賢不可不詳。

44.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甲、乙兩文在“交友之道”方面給我們

帶來什么啟迪?

(23-24七年級上?廣東肇慶?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戌下

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方正》)

45.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陳太丘與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門不顧

4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慚,下車引之

【乙】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魏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日:

“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②?“文侯日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

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于是乎始強。

(司馬光《資治通鑒?魏文侯書》)

[注釋]①虞(yU)人:古代掌管山澤苑囿、田獵的官。②焉之:

到哪里。

4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是日/君與家君期日中

B.乃往/去后乃至

C.魏文侯與虞人期獵/陳太丘與友期行

D.今日飲酒樂/好之者不如樂之

4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戰

49.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從【甲】【乙】兩文中明白了一個什

么道理?請從【乙】文中找出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23-24七年級上?河南駐馬店?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雙。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J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陳太丘①詣②荀朗陵③,貧儉無仆役C乃使元方將車④,季方⑤

持杖后從。長文⑥尚小,載箸車中。既至,荀使叔慈⑦應門,慈明⑧

行酒,余六龍⑨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時⑩太史奏:“真人

東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

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

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節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①陳大丘:陳宴(shi),東漢人,曾作太丘長。②詣:

拜訪。③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④將車:駕車。⑤季方:陳蹇

次子陳堪。⑥長文:陳群,為陳紀(元方)子,陳富孫。⑦叔慈:荀

靖,荀淑的兒子。⑧慈明:荀爽,荀淑的兒子。⑨余六龍:荀淑有八

個兒子,號稱八龍,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余六龍是指其他六個兒子

荀儉、荀餛、荀煮、荀汪、荀肅、荀再。⑩于時:當時。

50.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陳太丘與友期行()

(2)元方入門不顧()

(3)季方持杖后從()

4)既至()

5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去后乃至乃使元方將車

B.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

C.相委而去而荷天下重名

D.為人謀而不忠乎下為淵泉所潤

52.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2)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

53.【甲】文中的陳元方和【乙】文中的陳季方分別具有怎樣的

品質?他們又有何共同點?

(23-24七年級上?浙江湖州?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戌學

習任務。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雙。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J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J友人慚,

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方正》)

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宴陰見①,乃起自整拂

②,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

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③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

顆④歸罪。宴徐譬⑤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

由貧困J令遺⑥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選自《后漢書?陳蹇傳》)

【注釋】①宴陰見:宴,陳宴,東漢著名賢士、道德典范,他曾

為太丘長,世稱“陳太丘”。陰見,暗中看見。②整拂:這里指整頓

衣服。③是:這樣。④稽顆:跪拜,以額觸地。⑤譬:曉諭,說服。

⑥遺:贈送。

54.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1)陳太丘與友期行

(2)元方入門不顧

(3)不善之人未必本惡

(4)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領歸罪

55.下面句子中的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元方時年七歲

B.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夫人不可不自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自是一縣無復盜竊—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56.文中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

B.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

C.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

D.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

57.甲乙兩文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甲乙兩則材料分別

說明。

58.你喜歡陳太丘這樣的父親嗎?請結合材料闡述理由。

(23-24七年級上?山東濟寧?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各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

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

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陳太丘①詣荀朗陵②,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③,季

方④持杖后從。長文⑤尚小,載箸車中。既至,荀使叔慈⑥應門,慈

明⑦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

東行J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

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

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

之深,不知布功德與無也!”

(節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①陳太丘:陳宴(shi),東漢人,曾作太丘長。②荀

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③將車:駕車。④季方:陳宴次子陳謨。

⑤長文:陳群,為陳紀(元方)子,陳宴孫。⑥叔慈:荀靖,荀原的

兒子。⑦慈明:荀爽,荀淑的兒子。

59.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定B.元方入門不顧顧:照

C.季方持杖后從從:跟隨D.既至—既:已經

6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去后乃至乃使元方將車B.相委而去而荷天下重

C.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D.為人謀而不忠乎下

為淵泉所潤

6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客人“無信”的表現,然

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發怒,說明客人“無禮

”的表現。

B.【甲】文中的陳元方明理懂事。【乙】文中的陳季方謙虛善言。

二人都表現出了機智聰慧、說話有理有據的特點。

C.“君”表示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相當于“您二“尊君”表示謙

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家君”表示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D.【甲】文通過對話描寫,著重刻畫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

白事理的性格特點C

6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63.請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

德而荷天下重名?

(23-24七年級上-四川廣元?期末)文言文閱讀,完成下面小

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①,瑯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

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

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宮門下。樵薪④執苦⑤,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瑯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

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干苦活。

64.小語:學習文言文重在積累,比如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含

義就是我們積累的重點。請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陳太丘與友期行

(2)元方入門不顧

(3)見而欲笞之

65.小文:文言文斷句,先找虛詞,如“俄而”等表時間的虛詞

后一般停頓,然后結合文意理解。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

斷兩處)

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

66.小語:是的,積累了文言字詞,不僅是斷句,用現代漢語翻

譯句意,也小菜一碟,請翻譯下列句子。

(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2)豬主怪其不還,求索。

67.小文:疏通文意后,可找關鍵句把握主要內容。甲文中“友

人慚”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承宮”忘其豬”的原因是

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68.小語:把握主旨,往往可以從人物形象入手。甲乙兩文都有

刻畫兒童形象,從他們的言行中,你分別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23-24七年級上?浙江杭州?期末)閱讀下列古文,完成下面

小題。

材料一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J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方正》)

材料二

南陽宗世林,魏武①同時,而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及魏武作

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猶存。

”世林既以忤旨見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②每造其門,皆獨拜床③

下,其見禮如此。

(《世說新語?方正》)

材料三

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④。王曰:“君不得為爾⑤。”

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世說新語?方正》)

【注釋】①魏武:曹操。②文帝兄弟:曹丕、曹植等曹氏弟兄。

③床:古代的一種坐具。④卿:對官爵、輩分低于自己的人或同輩之

間的稱呼。庾子嵩是豫州長史,職位在太尉之下。置:停止。⑤君:

對對方的尊稱。王太尉對庾子嵩原是可以你呼“卿”的,可是他用了

尊稱的詞。

69.根據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文言詞義。

文言詞匯方法解釋

(1)相委而去理解識記法

(2)松柏之志猶存成語聯系法:記憶猶新

(3)每造其門查找字典法:①達到;②制作;③拜訪;

(4)我自卿卿語境推測法

70.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友人慚,下車引之。

(2)世林既以忤旨見疏,位不配德。

71.材料三中王太尉為什么要對庾子篙說“君不得為爾”?

72.《世說新語》從內容上分為“言語”“方正”德行““政事”等

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這三則都選自“方正”篇,請你解

釋“方正”的含義。

73.有人認為《誡子書》可以放進“方正”篇,你是否同意這種

看法,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闡明你的觀點。

02《陳太丘與友期行》對比閱讀

中考真題I文言文+文言文I文言群文

(2022?江蘇淮安?中考真題)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

下面小題。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結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

身,此君子之信也。”故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

故臣以信忠其君,則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則父子之情更隆。

夫仁者不妄為,知③者不妄動。擇是④而為之,計⑤義而行之。故事

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沒而名足稱也。雖有仁智,必以誠信為本。蓋以

誠信為本者,謂之君子;以詐偽為本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殞⑦,善

名不減;小人雖貴,惡名不除。

(節選自《臣軌?誠信章》)

[注釋]①《傅子》:西晉傅玄所著政論著作。②結:牢記。③知:

同“智工④是:正確。⑤計;考慮,謀劃。⑥恃:依賴。⑦殞:死。

[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J

友人慚,下車引之0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陳太丘與友期行》)

1.請用標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一處)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守以不移()②則君臣之道益睦()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門不顧()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蓋以誠信為本者,謂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4.請根據[甲]文內容理解其論述層次,將下面的圖表補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證明[甲]文中“以誠信為本〃

的觀點。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此/君子之信也。2.改變更加離

開回頭看3.①以誠信為本的人,才稱之為君子。

②到了中午時分而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

4.①言行一致并堅定不移。②不胡作非為,選擇正確的道義之

事。5.乙文中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在中午,但朋友沒到,這就是

不講誠信,可以證明甲文中“以誠信為本”的觀點,說明守信用的人

才會受到別人尊重C

【解析】L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主語和

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

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為:這就是君子的信義了。“此”是主語,

“君子之信”是賓語,中間應斷開。故停頓為:此/君子之信也。

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做事專一不改變。移:改變。

②句意:那么君臣之間的相處就更加和睦。益:更加。

③句意: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去:離開。

④句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

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

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①蓋,句首發語詞;以……為,把……當作;者,……的人;謂,

稱作。

②日中,正午時分;至,到;則是,就是;無信,不講信用。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由“言出于口,結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

可知,言語從嘴里說出而發自內心,堅持這樣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

社會,這就是君子的信義了。第一空應填:言行一致并堅定不移。

由“夫仁者不妄為,知者不妄動。擇是而為之,計義而行之c故

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沒而名足稱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為,

有智慧的人不胡亂行動。選擇正確的去做,考慮到道義了再去行動。

第二空應填:不胡作非為,選擇正確的道義之事。

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由乙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可知,陳太丘

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但朋友沒到,這就是不講誠信,

可以證明甲文中“以誠信為本”的觀點,論證了誠信是人為之本,守

信用的人才會受到別人尊重的觀點。

【點睛】參考譯文:

【甲】《傅子》說:“言語從嘴里說出而發自內心,堅持這樣做下

去,使自己立足于社會,這就是君子的信義了J所以作為臣子沒有

信義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為兒子沒有信義是不值得去侍奉父親。

所以臣子憑借信義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間的相處就更加和睦;

兒子憑借信義孝順他的父親,那么父子之間的情義就更加濃厚了。有

德行的人不胡作非為,有智慧的人不胡亂行動。選擇正確的去做,考

慮到道義了再去行動。所以事業有成就而功勞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

聲也值得稱道了。即使仁愛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誠信為本。以誠信為

本的人,才稱之為君子;而以弄虛作假,偽裝假冒為本的人,就是小

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聲不會減損;小人即使身份顯赫,但

他壞的名聲不能消除。

【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

友還沒有到,陳太三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Q陳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J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

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到了中午時分而沒有到,就

是沒有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

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2024?山東聊城?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時年七歲,門外雙。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J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

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諫父

日:“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

從,作輿③,捐祖于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④具?“

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

祖歸養。

(選自《太平御覽》)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拋棄。③輿:手推的小車。④兇:

不吉利。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門外戲

(2)元方入門不顧

(3)諫父日

(4)是負義也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車引之/欲捐之

C.乃載祖歸養/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從,作輿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友人慚,下車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兇具?

9.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請你舉出一種并

加以說明。

【答案】6.玩耍回頭看規勸這7.B

8.①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②你為什么收回這不

吉利的器具?9.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甲文“君

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是

針對友人強調“期行”而說的。守信還是失信,關鍵在于“期日中”,

“日中不至”,當然就是失信了。繼而在指出友人“無信”的基礎上,

又指出友人“無禮,乙文“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身的做法。間接告訴父親要善待老人,要

給兒孫做表率。

【解析】6.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據語境確

定詞義。

①句意為:在門外玩耍。戲:玩耍。

②句意為: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

③句意為:好言規勸父親說。諫:規勸。

④句意為:這是違背道義的。是:這。

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于:介詞,在/動詞,比;

B.之:都是代詞,代指某人或物;

C.乃:連詞,于是/副詞,才;

D.不:助詞,同“否”,表疑問/副詞,表否定;

故選B。

8.本題考查戳譯語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

①慚:羞愧;弓I:拉;

②汝:你;何以:為什么。

9.本題考查寫作手法。

甲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

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

特征。甲文寫友人與元方的對話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開門

見山,問得直截了當,毫無謙恭之意,初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