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謫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難》,以其無窮魅力,吸引著歷代讀者去索解與尋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徑,以點線、色彩、構圖、布局等手段,將自我對《蜀道難》的理解與認識外化為圖像,創作設色山水畫《蜀道難圖》,實現該詩由“文字闡釋”向“圖像呈現”的形態嬗變,在后世產生廣泛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有沈周《蜀道難圖》,紙本設色,立軸,上方行書李白《蜀道難》,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畫并書,長洲沈周”。圖畫展現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兩岸,左右蒼松紅楓,高聳挺拔,怪石嶙峋,巉巖欲墜,三人騎驢過棧橋,左下繪依崖橫梁立柱木棧,一紅衣人騎驢行其上,道旁開闊處設有腳店,數人飲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飼驢;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蒼松丹楓虬曲旁逸,右后為一驛館,掩映于山間,一著紅衣者依樓憑欄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棧橋凌駕深溪,二旅人騎驢行其上;上方連綿峰巒高聳入云,夾道松楓倒掛絕壁,山間窄徑碥道,蜿蜒直通關隘,關樓踞險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關前,飛瀑砯崖轉石,讓人似聞萬壑雷聲。總體看來,此畫構圖嚴謹,布局縝密,用筆沉穩,以“粗沈”之風展示出創作主體對詩意的理解、自然的闡釋和自我精神的呈現,幾可謂“神品”。李白的《蜀道難》與沈周的《蜀道難圖》,雖為不同藝術形式的視覺呈現,卻均凝聚作者對同一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為其藝術意旨“凝固”與“外化”的具象符號。然而,兩者的載體在本質上卻有所區別: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其抽象凝練的特性使其能夠展現動態的敘述流程,甚至超越視覺限制,深入揭示和表達情感意旨;而畫作則依賴于視覺的直觀呈現與接收,以線條、色彩、構圖等“可視”元素為載體,將主體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靜態瞬間之中。正是這種媒介的差異性,導致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這不僅體現出原詩與衍生圖像的內在關聯,更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展示兩種藝術形式間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在《蜀道難》中,“馳走風云,鞭撻海岳”的李白,以詩意之筆描繪蜀地山川的壯麗畫卷:“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寫山勢之險峻;“天梯石棧相鉤連”,生動再現棧道懸空的驚險之景;而伴隨著“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視聽,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產生“每讀之,劍閣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審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詩歌語象,運用繪畫構圖技巧,將詩中語言描繪的巍峨壯闊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再借重巒疊嶂、棧道綿延、狹谷幽深等景致,從縱向和橫向角度構建一個由群山環抱的封閉空間。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見高山重疊,遮蔽天際,逼仄低沉之感頓現。這樣一來,圖像就從整體上展現詩歌所描繪的崢嶸崔嵬之勢,傳達出蜀道“高”“險”“難”等特征,使得詩意、畫像于此交匯,語言符號部分轉化為圖像符號,實現《蜀道難》主要詩意的圖像再現。誠如趙憲章先生所說:詩語所指對象的“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共同構成圖像再現詩歌的基石——“有”作為肯定性表意核心,確立圖像無法描繪否定性存在的基本邊界;“有形”強調對象在視覺層面的直接呈現,即形貌的捕捉,且這種形貌的展現須在“光”的允許下方能達到“可見”狀態,進而為圖像再現提供可能。這三個維度緊密相連,共同決定圖像能否成功再現詩歌語象。在沈周《蜀道難圖》中,不難發現,由于詩歌中某些語象的特殊性,使得圖像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比如,《蜀道難》開篇即通過神話故事“蠶叢”“魚鳧”“五丁開山”等,極盡渲染蜀山自古即險阻難越之能事。這些語象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具有觀念上的流動性,遠非單一瞬間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圖像作為靜態的視覺藝術,難以表現具有連續時間性的內容;這些神話故事的復雜情感與意境,在沈周予以圖像呈現的過程中,難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圖像無法直接傳達聽覺、嗅覺等體驗,這也是沈周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詩歌中“悲鳥號木”“子規啼月”等聽覺描繪,為全詩增添豐富的情感色彩;然而,這些聲音蘊含的情感在圖像中卻難以精確表現,即便嘗試描繪發聲物象,也會因繪畫的局限性而無法充分傳達聲音的悲戚,使得讀者在觀賞圖像時,難以感受到詩歌中那種強烈的聽覺沖擊。這樣一來,沈周在圖繪《蜀道難》時,面對詩歌中復雜多變、富含情感的語象,不可避免地會因“畫不就”而舍棄呈現相關內容,從而使得圖像與詩歌之間構成部分的“遮蔽”關系。如此,在傳說中的古蜀道、李白筆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間,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微妙的聯系,詩與畫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文化認同、觀念認同特征的“文圖互文”的藝術世界。《蜀道難》圖像傳播史上的經典佳作,亦由此誕生。(摘編自羅建新《沈周對李白〈蜀道難〉的圖像呈現》)材料二:詩意圖是對詩意的模仿和再現,也可名之為詩歌的圖像修辭。從其諸種圖式可知,這一另類修辭格主要表征為詩語空白的填補和詩歌意象的具體化;由此,文本所編織的詩意在圖像中直接綻開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詩意圖所綻開的只是“詩眼”而并非詩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過是一種“例證”而非詩意的完整再現。于是,詩意圖就像矗立在語義深隧中的屏風,在使詩眼綻開的同時也屏蔽了圖像背后的世界。這就是詩意圖的雙重性相及其符號表征:“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形塑了它的特質,開闔有序的律動驅使語圖符號之互文游戲,詩意在圖像中的若隱若現觸發視覺誘惑。(摘編自趙憲章《文學圖像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沈周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線條與構圖等手段用“圖像呈現”的方式將他對《蜀道難》的理解外化為繪畫作品,影響深遠。B.《蜀道難圖》展現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畫面按照下中上的順序,逐步展現“蜀道之難”的詩歌意旨,嚴謹縝密而沉穩。C.《蜀道難圖》將詩中描繪的巍峨之景轉化為視覺圖像,描繪出蜀道的特征,這是對《蜀道難》一定程度的依附與游離。D.《蜀道難》中神話故事等這些語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情節和動態性,《蜀道難圖》難以完全再現其精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語言具有抽象凝練的特性,可以超越視覺限制,因此,《蜀道難》比《蜀道難圖》更能表達創作者的情感。B.沈周在轉換李白《蜀道難》語象的過程中,在呈現、遮蔽等維度上有所不同,是語言與可視元素的差異造成的。C.趙憲章認為,詩歌描述的對象只有具有“有”“有形”“可見”三大維度,才能為圖像再現詩歌帶來可能。D.詩歌意象的具體化是詩意圖的重要特征之一,《蜀道難圖》中所畫峰巒如云、松楓倒掛等細節體現了這一特征。3.下列對沈周《蜀道難圖》的描述屬于對《蜀道難》“詩語空白的填補”的一項是()(3分)A.危磴半空懸,飛瀑山山響。——黃越《題同門王若干藏沈石田〈蜀道難圖〉》B.棧影微茫入碧空,石痕鉤距攢峰鍔。——呂謙恒《為沈石田所畫〈蜀道難圖〉》C.鳥道入云人不度,雪中惟有凍猿呼。——劉玨《題沈石田畫蜀道》D.竹篾縛橋駕深谷,乘危馭朽寒生栗。——邊連寶《沈石田〈蜀道圖〉》4.簡要概括《蜀道難》與《蜀道難圖》兩種藝術形式的區別與聯系。(4分)5.材料二認為詩意圖是“綻開”與“屏蔽”的二元組合,假設你要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繪制詩意圖,那么如何體現“綻開”與“屏蔽”呢?請簡要表述。(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歷史的天空(節選)徐貴祥凹凸山五月的鄉村明媚清爽。梁大牙自小生長在凹凸山區,他懂得一年之金在于春的道理。日本鬼子搞封鎖,上級號召衣食自給。他琢磨自己當個大隊長,于是親自動員,不論軍民男女老幼,有力氣的,一律下田。田野無邊,八路軍官兵挑著秧箕在田埂上來回穿梭,毛竹扁擔忽閃忽閃咯吱咯吱鳴唱著山野小調。婦救會員們也赤膊上陣,大嫂子小媳婦你追我趕,一邊栽秧一邊笑鬧。日頭偏了西,太陽淺淺地蒙了一層灰色,田野的喧鬧已進入高潮,秧把子如同暮歸的燕子滿天飛舞,白亮的水花東一片西一團迸得銀光四射,秧歌聲此伏彼起,響成一片。卻沒想到,有個人——副政委東方聞音——不樂意了。她是大城市長大的,紅著臉找到梁大牙:“這些歌唱的是什么呀?八路軍唱這歌,影響不好!”豈料梁大牙大牙一齜,樂了:“栽秧不唱歌哪行?悶著頭干活,那不累死人嗎?”聞音說:“要唱,也得揀些——揀些好詞兒唱。這多粗俗啊!”大牙有點發懵,突然眨了眨眼,不懷好意地說:“東方政委你聽著,本大隊長給你唱個最有味道的歌子,那可都是最好的詞兒。”說完便揚起手向田里擺動:“聽著啊,對來——呀!”然后齜開大牙唱了起來。唱完,還得意地拍了拍屁股,沖著聞音直樂。聞音羞得無地自容,舉眼偷看田里那位青年婦女,卻面不改色,直起身來接口就唱。聞音恨恨地瞪了梁大牙一眼,穿上草鞋走了。晚上,東方聞音心事重重,過來就喊:“梁大隊長!”大牙一聽,就知道是興師問罪,便故意磨磨蹭蹭,裝腔作勢。聞音的眼淚都快氣出來了:“你,你,梁大牙你哪像八路軍干部?你簡直是潑皮無賴。”大牙一驚,才知道她是真惱了,便收斂了嬉皮笑臉。他約莫她火氣泄了一點,便擠眉弄眼地說:“又要批評咱?這歌子,老百姓都唱了幾十年幾百年,你個小小的……能把這風俗改過來?”聞音說:“我們是八路軍,要遵守部隊紀律。”大牙說:“《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你教給咱的,也沒說不讓唱秧歌。唱秧歌犯了哪道天條?”大牙這么一說,聞音一時反而語塞。見她發窘,大牙轉守為攻:“要說意見,本大隊長對你倒是有一個。”聞音吃了一驚。大牙說:“咱是個粗人,一根腸子通屁股——直來直去。我問你,你和宋隊副、馬師爺幾個,常在一起嘀咕事兒開小會,都背著我,是什么意思?”聞音恍然大悟:“噢,那是開黨會。你不是黨員,不能參加。”大牙一聽眼珠子就瞪圓了,一蹶子跳起來,大聲嚷嚷:“咦唏,咱都當上八路軍的大隊長了,怎么能不在黨呢?”聞音噗哧一下笑出了聲,耐心解釋。“那咱什么時候能在黨啊?”大牙窮追不舍。聞音說:“你不是說我們開小會嗎,就是研究你的入黨。”“咋樣?”大牙緊張起來。“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聞音實說。大牙頓時怒目圓睜,咬牙切齒地說:“他娘的誰不同意,我砍了他的腳后跟。老子跟鬼子作戰,從來都是褲腰帶吊著腦袋。我不在黨,誰配在黨?”聞音沉默了一陣,溫和地說:“你看你,又急躁了吧?大家都很欽佩你作戰勇敢。可是,僅僅憑這一條,還不夠入黨條件,就對你提了幾條意見。”大牙冷笑一聲,翻了翻眼皮子說:“那好吧,你把那些意見轉過來,說對了咱就改。”說完,伸腿將長凳踢到一邊,蹲下了,呼哧呼哧地卷出了一根大煙卷。“我揀主要的說。第一,你勇有余而謀不足。”沒想到他認得挺爽快。聞音很高興:“二,你現在是軍人,還是大隊長,要注意形象,不能動不動就罵人;開會不要老蹲在桌子上。”他也沒有反駁。聞音注視著梁大牙,打心眼里欣慰。接下來就有些棘手了,聞音揚起眉毛,微微一笑說:“你知道還有一個什么意見嗎?比較重要的。”他的耳朵一下子豎直了,緊張地問:“什么?”聞音心里笑了:“就是——作風有點不檢點。”大牙被弄糊涂了。聞音盡量做出輕松的樣子:“比方講,看見好看的女同志話就多,滿院子攆女區長去擰人家的……你那樣子做,哪里像個八路軍的干部嘛?”大牙撓撓頭皮嘻嘻一笑:“那是逗著玩兒,咱不也讓她擰了嗎?”聞音好氣又好笑,半天沒吭聲,站起身來說:“眼下,學習是你的當務之急。楊司令給你的那本書,學透了,你就會進步很大。”大牙想了很長時間才說:“改掉那些毛病,再學好那本書,咱就能在黨了?”聞音點點頭:“差不多吧。”大牙瞅著聞音的臉,漸漸地一本正經起來,氣壯山河地說:“那——好吧,咱聽你的,改掉毛病,爭取早日在黨。”此后,他罵人少了,臟話少了,也不滿院子擰人家屁股了。還成天捧著《關于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點頭哈腰地去請聞音教認字。最初只認字寫字,然后記事——早晨干什么,晌午干什么,流水賬。再往后,就記戰斗經過,寫自己的看法,漸漸地就有一點思想了。以往開會,梁大牙從不怯場,大大咧咧往臺上一站,捋起袖子信口開河,雅的俗的粗的細的一鍋粥。如今反而沒那么從容了,每次開會,都認真準備,先在煙盒紙上連字帶圈帶勾弄上幾條——第一吃稀飯問題,二槍走火問題,三李二蛋同志抓俘虜……記分明了,再找個背人的場子,或河邊,或屋后,面對青草紫木,臉上眉飛色舞,比劃朝氣蓬勃,口中念念有詞。開完會后,還私下里找聞音,誠惶誠恐地聽她的評價。如此幾個月,連楊司令也刮目相看,說這個梁大牙同志,在分區干部中,進步最快。(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明媚清爽”,點出了鄉村環境的特點,也為后文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B.梁大牙聽到自己不是黨員后的驚訝,說明他一直以來以黨員標準來要求自己。C.梁大牙開會時,從“從不怯場”到“沒那么從容”的心理變化,表明他有了較大進步。D.選文講述梁大牙的成長過程,使用了對比等手法,突出了他努力向黨的急功近利。7.關于文中耕作景象和唱秧歌的相關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鬼子封鎖期間,梁大牙帶領軍民進行生產運動,表現了梁大牙具有很強的領導力和號召力。B.文中對耕作場景的描寫,使用了比擬、比喻等手法,展現出根據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C.東方聞音認為梁大牙和百姓唱的秧歌粗俗,主要是她感受不到秧歌給勞作者帶來的快樂。D.東方聞音跟梁大牙談話,連用四個“你”,第二人稱的使用表現了她對梁大牙的極度不滿。8.選文通過神態、語言等方面的細節來塑造梁大牙這個人物,語言極具表現力,請舉例分析。(4分)9.選文善于通過矛盾沖突構建情節,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王安石以為古之取士皆本于學,請興建學校以復古,其詩賦、明經諸科悉罷,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詔議之。時議者多欲變舊法,直史館、判官告院蘇軾獨以為不必變,議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吏、皂隸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矣。夫時有可否物有興廢,使三代圣人復生于今,其選舉亦必有道,何必由學乎!且慶歷間嘗立學矣,天下以為太平可待,至于今,唯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養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而又時簡不帥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至于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今議者所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舉策論而罷詩賦。此數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夫欲興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惡以表俗上之所向而下自趨焉。若俗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策論均為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者,不可勝數,何負于天下而必欲廢之!至于人才,施之有政,能否自彰。”議奏,帝曰:“吾固疑此,今得軾議,釋然矣。”即日召見,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帝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軾退,言于同列,安石滋不悅。帝欲用軾修中書條例,安石曰:“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別試以事可也。”乃命軾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續資治通鑒·宋紀六十六》材料二:夫科場之文,風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為法;所棄者,天下莫不以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士,曲盡其巧。自嘉祐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于世,而詩賦幾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引狀》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夫A欲B興德行C在于君D人者修身E以格物F審好惡G以表俗H上之所向I而下自趨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即使。與《屈原列傳》中“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中的“雖”意思相同。B.治,修建。與《諫逐客書》中“舉地千里,至今治強”中的“治”意思相同。C.惡,粗劣的。與《兼愛》中“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中的“惡”意思不同。D.權,代理。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權,然后知輕重”中的“權”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軾論人才,認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了解人心,了解人心才能真正得到人才,這與興建學校改革貢舉關系不大。B.蘇軾認為在文章與政事方面詩賦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但自唐以來科舉沒有廢除,因為詩賦自有選拔人才的作用。C.皇帝對興辦學校及取消詩賦明經考試心存疑慮,聽了蘇軾的論說后決定恢復這兩科考試,以便能選拔到所需人才。D.蘇軾認為判定人才的標準是處理政事的能力,而他本人在開封府推官任上,表現精細敏捷,展現高超的施政能力。13.材料二蘇軾說:“利之所在,人無不化”,這一觀點在材料一中有所體現,請簡要闡釋。(5分)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士,曲盡其巧。(4分)(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4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王質過隆中。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沉了英雄。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他日雜耕①渭上,忽一星飛墮,萬事成空。使一曹三馬②,云雨動蛟龍。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斗氣常沖。千年后,錦城相吊,遇草堂翁。【注】①“雜耕”指諸葛亮北伐時于渭水之濱分兵屯田,和當地居民雜處而耕。②“一曹三馬”,“曹”當作“槽”,“三馬”指司馬懿父子三人。《晉書·宣帝紀》載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15.下列對這首宋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世若”三句,寫因緣際會諸葛亮受到徐庶推薦得以展現才華,英雄沒有被埋沒。B.“本計”四句,高度概括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肯定了諸葛亮取得的功績。C.“看璀璨”三句,意同“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都表達了贊頌之情。D.本詞敘事井井有序,史料剪裁要言不煩,抽象的議論與形象的描繪相得益彰。16.本詞開篇與杜甫的《蜀相》都有對景物的描述,借景抒情,但又有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剛去西安旅游,到了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看到廣闊的基址,感受到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的宮殿廣闊高聳、遮天蔽日的景象:______,______。(2)李清照在《聲聲慢》下片中寫到了兩種植物,一句是“______”,寫菊花憔悴零落;一句是“______”,情景更加悲凄。(3)小德為紀錄片《聲音里的山村》撰寫文案,在描寫山村中常見聲音時,引用了王維《山居秋暝》中的詩句: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這是新中國一個平常的早晨。這個早晨,卻又是那樣的不平常——今天,是共和國的75歲華誕!在這個日子里,作為華夏兒女,哪個不A?誰人又能不激情昂揚?昂揚,是稻菽卷起千層浪;昂揚,是豐收畫卷醉心房;昂揚,是處處昭示著美好的光景;昂揚,是火熱的生活托舉著逐夢的希望……75年篳路藍縷,75載改天換地。我們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出這些奇跡,我們靠的是什么?是河南林縣人民苦戰十載春秋,“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壯志;是鐵人王進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苦干實干;是“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擲地有聲的誓言,“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經過我們的努力,共和國已然挺起了胸膛:瞧,我們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瞧,“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早已不再是夢想,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由我們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B,也不會一帆風順,還有多少個“高地”有待我們去搶占,還有多少道關隘需要我們去奪取!不久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對闖關奪隘進行了系統部署——那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進道路!再創輝煌,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萬千事實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們創造發展奇跡、戰勝風險挑戰的最大優勢和根本保證。要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再創輝煌,(①)。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無論過去還是將來,我們必須恪守,容不得絲毫彷徨。再創輝煌,一定要融入守正創新的智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②)。知常明變、自立自強,讓“中國之制”的優越性更加凸顯,“中國之治”的生命力更為健旺。18.請在文中畫橫線的AB兩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19.請在文中括號①②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做出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1.第二段畫橫線的句子極具藝術表現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5分)22.文中加點的“邁”字,有人認為可以改成“走”,你的看法是什么?(3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夜爬泰山持續火熱。有人說,夜爬泰山挺好的,誰也不看誰,誰也不認識誰;只顧著腳下的臺階,除了向上走,別無它路;你可以慢,但不能停。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1.C(“游離”錯)2.A(“更”錯)3.D(《蜀道難》并沒有寫到這些內容)4.區別:①詩歌《蜀道難》以語言為媒介,以詩意之筆描繪了蜀道的巍峨壯闊和艱險;《蜀道難圖》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將蜀道的特征展現出來。聯系:②兩者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都凝聚著詩人和畫家對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構了一種復雜微妙的“互文”關系。評分標準:每條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5.①《歸園田居》的特色在于通過意象的具體化來表現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快樂。畫面要描繪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等這些具象化的形象,這是詩意的“綻開”。②但是詩意圖是靜態的展示,要舍棄呈現相關內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無法直接傳達聽覺的體驗,也難以讓觀畫者感受到詩中的聽覺沖擊,只能憑借畫家與觀畫者的想象來進行。詩意圖并不能完整地表現詩意的全部,對詩意有所“屏蔽”。評分標準:每條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現代文閱讀Ⅱ6.C(A項,“為后文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錯。B項,“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錯。D項,“急功近利”錯)7.C(“主要是她感受不到秧歌給勞作者帶來的快樂”錯)8.①當梁大牙聽說有人不同意自己入黨時“頓時怒目圓睜,咬牙切齒”,這個神態上的細節表現了他直率急躁的草莽性格,覺得自己有資格在黨。②當東方聞音告誡梁大牙要好好學習才會進步時,梁大牙說要聽東方聞音的,但先說了一個“那”字,這個語言的細節表現了梁大牙經過短暫思考后做出鄭重的決定,要“改掉毛病,爭取早日在黨”。評分標準:每條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①日軍侵略與國人反侵略的矛盾沖突。日本鬼子搞封鎖,才有了根據地軍民大搞生產栽秧的情節。②梁大牙和東方聞音圍繞唱秧歌的矛盾沖突。東方聞音認為秧歌詞粗俗,沒有體現八路軍干部的素質,而梁大牙認為這是風俗,引出了梁大牙入黨的情節。③梁大牙自身的矛盾沖突。梁大牙毛病滿身,同時又追求進步,在認錯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成長,情節得以展開。評分標準:每條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10.CFH11.B(“意思相同”錯)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