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古詩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三下9《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古詩三首》選編了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三首古詩。第一首《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全詩充分表現出新年元日的熱鬧、歡樂,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詩人自己的思想,充滿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整首詩景象清新、生動,語言通俗、自然,音韻和諧、圓滿,廣為傳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作下本詩。

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語言運用:正確認讀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背誦古詩,默寫《清明》。

思維能力:借助曾經古詩學習的方法,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

審美鑒賞:在本課三首古詩以及課外相應古詩的組合閱讀中,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及相應習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借助曾經古詩學習的方法,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在本課三首古詩以及課外相應古詩的組合閱讀中,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及相應習俗,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節一: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學習《元日》

1.讀詩題理解題意。

(1)全班齊讀詩題。

(2)借助注釋理解題意。

(3)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簡要介紹節日習俗。

2.朗讀古詩。

(1)自由讀詩。

(2)指名讀詩,相機正音。

(3)指導讀好七言詩的節奏。

(4)齊讀這首古詩。

3.了解詩句大意。

(1)學生借助注釋,嘗試理解重點詞。

爆竹、一歲除、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桃符

(2)全班交流重點詞的理解。

爆竹:原指燒竹子發出的爆裂聲,后引申為鞭炮。

一歲除:歲表示年,一歲就是一年,一歲除表示一年過去了。

千門萬戶:就是千家萬戶的意思。

(3)小組合作理解詩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師相機點評。

“春風送暖入屠蘇"意思是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聚在一起暢飲著屠蘇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意思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

【設計意圖】經過小學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擁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此環節中,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借助注釋、重點詞句理解等方法,明確詩句的大意。

環節二:再讀古詩,想象畫面

1.創設情境,展開想象。

(1)古詩描寫的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元日》這首詩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家家戶戶貼上了大紅春聯,瞧,春聯上都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福。聽,鞭炮噼里啪啦地響著,周圍的大人小孩臉上都寫滿了喜悅。屋子里,人們圍坐一起,喝著暖暖的屠蘇酒,都說著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和祝福。王安石每走到一戶人家門口,那家的主人都笑臉相迎,和和氣氣,互相祝福。

(2)情境創設,引導想象:

春節到了,王安石換上了一身新衣一大早就出門。溫暖的春風拂過他的臉龐,他感到非常愜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和鄉鄰問好……

2.指導朗讀,讀出畫面,學生情感朗讀。

【設計意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句中凝練的語言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因此展開想象,讀出詩句所描寫的畫面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

環節三:品析語句,結合資料,體會詩情

1.品析詞句,體會詩情。

學生圈畫,交流。

暖:春風暖,心情也暖暖的。

曈曈:燦爛的陽光表達愉快的心情。

新:新的事物換舊的事物,心情愉快。

2.結合資料,再悟詩情。

(1)學生交流查找的相關資料:王安石特別有才華,他很想為國家為百姓做事。當時,他擔任宋朝的宰相,便向皇帝建議在全國推行新的政策。皇帝同意了,王安石便開始做了起來,他對自己推行新政這件事充滿了信心。

(2)聯系背景,體會詩人在春節這一天寫下這首詩想表達的情感。

3.再次朗讀,讀出情感,嘗試背誦。

【設計意圖】讀懂詩人所要借助詩句表達的情感,才是真正讀懂詩句。因此與詩作的背景相關聯體會詩情,也是閱讀古詩的一種方法。

環節四:總結學法,遷移運用

1.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習古詩有三步:第一步,讀通讀順,借助注釋或同伴交流,了解詩歌大意。第二步,展開想象,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第三步,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遷移運用。

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自學《清明》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總結學法,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古詩。

第二課時

環節一:借助學法,合作學詩

1.學法回顧。

第一步,讀通讀順,借助注釋或同伴交流,了解詩歌大意。

第二步,展開想象,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

第三步,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合作學詩。

要點:借助學法,先自學,再交流大意。(可以一人說一句,也可以一人說,其他人補充),然后想象畫面,(一人主說,其他人補充畫面),最后抓關鍵詞和課前了解到的背景說一說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全班交流。

(1)匯報詩意。

學生先匯報關鍵字詞的意思,然后說說每句詩的意思,最后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

要點:《清明》關鍵詞:紛紛:形容多;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借問:請問;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關鍵詞:異鄉:他鄉;佳節:節日;遙知:遠遠地知道;少一人:少王維一人。

(2)體會詩情。

點撥:

《清明》:

①抓住“欲斷魂”,想象行人表情,體會人們悲傷沉重的心情。

②抓住“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表演讀,感受“借酒消愁”的心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①抓住“獨"和“異”二字,體會17歲的王維在他鄉舉目無親的孤獨。

②抓住“佳節”,想象重陽節熱鬧的景象,與“獨”“異"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體會“倍思親”的感受。

③抓住“兄弟"與“一人”的反差,體會詩人思鄉之情。

4.誦讀古詩。

(1)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學生評價。

(2)學生配樂誦讀。

(3)學生嘗試背誦。

【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方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嘗試運用。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本節課學生嘗試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學習更多的古詩做準備。

環節二:比較閱讀,發現異同

1.出示古詩三首,比較異同。

想一想:這三首詩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相同:都是描寫傳統節日景象的;

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同,第一首喜悅,第二首悲傷,第三首孤獨。

2.小結。

詩人是借助詩來表達情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承載著中國人獨有的情感。古詩的表達較為含蓄,在一詞一句中蘊藏著詩人獨特的情愫,需要慢慢品味。

【設計意圖】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異同,是對學生評判、鑒賞能力的初步培養。

環節三:延伸拓展,布置作業

1.教師補充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

《觀燈樂行》《寒食》《望月懷遠》

2.布置作業。

(1)查找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相關的其他古詩。

(2)背誦3首古詩,默寫《清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