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傳承、創新與文化映射_第1頁
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傳承、創新與文化映射_第2頁
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傳承、創新與文化映射_第3頁
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傳承、創新與文化映射_第4頁
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傳承、創新與文化映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宋代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詩歌作為宋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軌跡和豐富的藝術風貌。宋初詩壇,“白體”“昆體”“晚唐體”三足鼎立。“白體”詩人如徐鉉、李昉、王禹偁等,效法白居易作詩,多寫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風格淺切清雅,其中王禹偁還繼承和發揚了杜甫和白居易詩歌的寫實傳統,開宋詩散文化、議論化之先聲。“昆體”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他們推崇李商隱與唐彥謙,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在宋初詩壇白體和晚唐體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初步反映出北宋統一帝國的堂皇氣象,但也存在題材狹窄、缺乏自立精神等問題。“晚唐體”詩人模仿唐代賈島、姚合詩風,偏重苦吟,在狹小格局中描繪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達士大夫情趣。北宋中期,文學變革興起,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革新詩風,提出“詩窮而后工”的理論,要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其詩受韓愈影響,以散文手法和議論入詩,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梅堯臣關心時政,積極反映民生疾苦,還從日常生活瑣事中取材,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王安石的詩以意勝,重議論,風格峻直明快,晚年轉學唐詩,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蘇軾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兼具豪放與婉約,其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也對宋詩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北宋后期,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崛起,黃庭堅詩歌創作呈現出構思奇巧、意象新奇、音節拗峭、煉字對偶奇特不凡等特征,形成生新瘦硬的風格,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南宋時期,初期詩人繼承北宋余緒,關注社會現實與民族命運,如陳與義的詩歌在靖康之變后多感懷家國身世。中興四大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的出現,使宋詩再度繁榮。陸游的愛國詩篇激昂慷慨,充滿壯志豪情;楊萬里的“誠齋體”風格獨特,以自然清新、活潑詼諧著稱;范成大的田園詩全面反映農村生活。南宋后期,隨著國勢衰微,詩壇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永嘉四靈”宗法賈島、姚合,追求清苦幽僻的詩風;江湖詩派則多為落第文人、江湖游士,作品內容較為龐雜。李商隱作為晚唐杰出詩人,其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情感深沉真摯,無論是愛情詩如《錦瑟》《無題》系列,以細膩筆觸描繪愛情的悲歡離合、深沉思念;還是感懷身世、憂國憂民之作,都飽含著他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與思考。在用詞上準確精妙,像“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短短數字,便營造出空靈美妙、虛實相生的意境。藝術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運用比興、象征、用典等,使詩歌的主旨朦朧多義,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與解讀。如《賈生》中借漢文帝與賈誼的典故,委婉地諷刺了君主不重視人才的實質,卻又不直接點明,給人以含蓄蘊藉之感。研究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從唐宋詩歌傳承關系角度看,有助于深入了解唐詩如何影響宋詩的發展走向。李商隱詩歌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法等為宋詩的創新與變革提供了借鑒與啟示,通過研究其接受情況,能清晰梳理出唐宋詩歌在藝術傳承上的脈絡與發展軌跡。在宋代文學文化研究層面,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反映了當時的審美風尚、文化思潮以及文人的心態。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解讀、模仿與創新,與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為全面認識宋代文學文化的豐富內涵提供了獨特視角。1.2研究現狀綜述學界對李商隱詩歌在宋代接受情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宋初,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相關研究多聚焦于西昆體與李商隱詩歌的關系。如學者指出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等特點的學習與模仿,使得李商隱詩歌在宋初詩壇產生廣泛影響,《西昆酬唱集》的出現,讓“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詩壇的風氣。北宋中期,王安石對李商隱詩歌極為推崇,堅信“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有研究分析了王安石在詩歌創作上對李商隱的借鑒,特別是在七絕創作中,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深受李商隱影響,如兩人同題的《賈生》,雖觀點不同,但都借賈誼之事寄寓自身感慨。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受李商隱影響,研究主要圍繞兩者在用典方面的傳承。李商隱用典豐富妥帖、精切巧妙,黃庭堅高倡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兩人在演繹原典、集合提煉、熔成新境的手法上有相似之處。不過,當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對李商隱詩歌在宋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接受情況的系統性研究還不夠完善,多集中在對個別詩人或詩派與李商隱詩歌關系的探討,缺乏對整個宋代接受歷程的全面梳理。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從文學內部的風格、手法等角度分析,較少結合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因素來綜合考量李商隱詩歌被接受的原因和影響。本研究將在現有成果基礎上,以時間為線索,全面梳理宋代各個時期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情況,不僅深入分析文學層面的傳承與創新,還將從宋代的社會背景、文化思潮、文人心態等多方面探究其接受的深層原因,以期更全面、深入地展現李商隱詩歌在宋代的接受圖景。1.3研究方法與創新點在研究過程中,將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文本細讀法是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李商隱詩歌以及宋代文人受其影響的詩作進行逐字逐句的研讀,深入挖掘詩歌的語言特色、意象運用、情感表達和藝術技巧。如在分析李商隱的《錦瑟》時,仔細品味“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意象組合所營造的朦朧意境,以及詞語搭配所蘊含的細膩情感;在研究宋代詩人模仿之作時,對比其用詞、意象與李商隱詩歌的異同,從而精準把握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比較分析法也不可或缺,將李商隱詩歌與宋代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對比。縱向對比不同時期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接受的變化,如宋初西昆體對李商隱詩歌形式的模仿,到北宋中期王安石對其詠史七絕手法的借鑒,再到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在用典上的傳承,梳理出接受過程中的發展脈絡;橫向對比同一時期不同詩人對李商隱詩歌接受的差異,分析他們在接受過程中呈現出不同風格和特點的原因。文化闡釋法也是關鍵,把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置于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闡釋。從政治角度,探討宋代不同政治環境下,文人對李商隱詩歌中感懷身世、憂國憂民等情感的共鳴與解讀;從經濟層面,分析宋代經濟發展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以及這如何影響李商隱詩歌在宋代的流傳與接受;從文化思潮角度,研究理學、禪宗等思想對宋代文人審美觀念的塑造,以及這種塑造如何反映在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上。本研究在研究視角上具有創新性,突破以往僅從文學流派或個別詩人角度研究李商隱詩歌接受的局限,以整個宋代為時間跨度,全面系統地考察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情況,構建出宋代對李商隱詩歌接受的全景式畫卷。在分析深度上,不僅關注文學層面的風格、手法傳承,更深入挖掘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綜合考量政治、經濟、文化思潮、文人心態等對接受過程的影響,力求揭示宋代對李商隱詩歌接受的深層原因和內在機制。二、李商隱詩歌的特色及在唐代的地位2.1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2.1.1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李商隱的詩歌以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著稱,其情感細膩而深沉,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身世之感,都能被他以獨特的筆觸描繪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在愛情詩方面,《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堪稱經典之作。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開篇便將戀人之間相見的不易與分別時的痛苦展現得動人心弦。兩個“難”字疊加,強化了這種情感的濃度,前一個“難”指客觀上見面的艱難,后一個“難”則著重于分別時內心的難舍難分。“東風無力百花殘”,既點明了暮春時節的衰敗景象,又以景襯情,象征著愛情在困境中的無奈與凋零。“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更是以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比喻愛情的堅貞不渝,將對愛情的執著與生死相依的深情推向了高潮,這種對愛情的至情至性表達,令人動容。《夜雨寄北》則是一首寄寓著對妻子深深思念的佳作。“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妻子詢問歸期,自己卻無法給出確切答復,這種不確定性加劇了思念的煎熬。巴山的夜雨,秋池的水漲,既是眼前實景,又烘托出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那不斷上漲的池水,恰似詩人心中日益濃重的思念。“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筆鋒一轉,從眼前的孤寂轉向對未來相聚的美好憧憬,想象著與妻子在西窗下共剪燭花,傾訴此時的思念,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深沉悠遠,將對妻子的思念與期待相聚的情感展現得細致入微。在身世之感的抒發上,李商隱的詩歌同樣飽含深情。如《登樂游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在傍晚時分心情不佳,登上樂游原,看到夕陽西下的壯麗景色,發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他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在晚唐的動蕩局勢下,他雖有才華卻仕途坎坷,壯志難酬,這夕陽的美好與短暫,正是他人生的寫照,蘊含著他對時光易逝、生命短暫和理想難以實現的深深無奈與哀傷。2.1.2朦朧含蓄的意境營造李商隱善于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營造出朦朧含蓄的意境,使詩歌的內涵豐富而多義,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增添了詩歌的藝術魅力。象征手法在他的詩歌中運用廣泛。以《錦瑟》為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的五十弦,象征著詩人紛繁復雜的人生經歷和情感記憶,每一根弦都承載著他對過去歲月的思念。“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莊生夢蝶的典故,象征著人生的虛幻與迷茫,詩人仿佛置身于夢境與現實的交織之中,難以分辨;望帝化鵑則象征著內心的哀怨與執著,如同杜鵑啼血般,飽含著無盡的悲痛。“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明月、珍珠、淚水,這些意象相互交織,象征著詩人的孤獨、悲傷與美好理想的破滅;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營造出一種朦朧虛幻的氛圍,象征著理想的遙不可及。整首詩通過這些象征意象的組合,構建出一個撲朔迷離的意境,讓人難以確切把握其主旨,卻又能深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復雜情感。隱喻手法也為其詩歌增色不少。在《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彩鳳雙飛翼”隱喻著戀人之間能夠相伴相隨的美好愿望,而“身無彩鳳雙飛翼”則表明現實中兩人的分離;“心有靈犀一點通”則隱喻著兩人心靈的相通,即使身處異地,也能心意相連。這種隱喻的運用,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委婉含蓄,在朦朧的意境中傳遞出戀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含蓄還體現在其主題的多義性上。以《錦瑟》為例,關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愛情詩,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愛情的追憶;有人認為是悼亡詩,是對亡妻的深切悼念;也有人認為是自傷身世之作,借錦瑟來回顧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這種多義性源于詩歌中意象的模糊性和象征隱喻的不確定性,使得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每個人都能在詩中找到與自己情感和經歷相契合的點,這也正是李商隱詩歌朦朧含蓄意境的獨特魅力所在。2.1.3綺麗精工的語言風格李商隱的詩歌語言綺麗精工,在用詞用典上極為精妙,展現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匠心。在用詞上,他極為講究,力求精準地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曉鏡”“夜吟”對仗工整,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從早到晚的相思之態。“愁”字直接點明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寒”字則不僅寫出了夜晚月光的清冷,更烘托出詩人因思念而產生的孤寂凄涼之感,一字一詞,都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再如《嫦娥》中“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深”字寫出了燭影在云母屏風上的濃重,暗示了室內的寂靜和主人公的孤獨;“漸”字則形象地描繪出長河逐漸落下、曉星慢慢隱沒的動態過程,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哀傷的氛圍。用典也是李商隱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他善于運用典故,使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表達更加含蓄。在《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運用了莊生夢蝶和望帝化鵑的典故。莊生夢蝶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夢中化為蝴蝶,醒來后不知是自己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自己,這個典故的運用,使詩歌增添了一份虛幻迷離的色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虛幻的感慨。望帝化鵑的典故源于古蜀傳說,望帝死后化為杜鵑鳥,啼叫至吐血,借此典故,詩人傳達出內心的哀怨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同樣用典,滄海珠淚的典故出自《博物志》中鮫人泣淚成珠的傳說,表達了詩人的悲傷與孤獨;藍田玉煙的典故則化用了中唐人戴叔倫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詩景的說法,營造出一種朦朧美好的意境,暗示了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及。這些典故的運用,不僅使詩歌的語言更加典雅華麗,也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深沉含蓄。又如《賈生》中“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運用了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的典故。詩人通過這個典故,以小見大,借古諷今,表面上是在感嘆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關心民生,實則是對晚唐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不關心國事的批判,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這種用典方式,使詩歌的諷刺意味更加深刻,同時也體現了李商隱詩歌語言的含蓄之美。2.2李商隱在唐代詩壇的地位李商隱在晚唐詩壇成就斐然,獨樹一幟,其詩作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唐代詩壇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后世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晚唐詩壇,李商隱與杜牧并稱“小李杜”,他們的詩歌代表了晚唐詩歌的最高成就。李商隱的詩歌在情感表達上更為深沉綿邈,如《錦瑟》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借錦瑟之弦、莊生夢蝶、望帝化鵑等意象,將自己對人生的追憶、迷茫與哀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與同時代詩人相比,他的詩歌在藝術手法上更加細膩精巧。如溫庭筠同樣以詞藻華麗著稱,但溫庭筠的詩多側重于感官聲色的描繪,情感表達相對較為直接。而李商隱則善于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朦朧含蓄,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以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象征愛情的堅貞不渝,情感表達委婉而深沉。在律詩創作方面,李商隱繼承并發展了杜甫七律的錘煉謹嚴、沉郁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艷色彩。他的律詩格律和諧,對仗工整,如《馬嵬二首?其二》中“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此日”與“當時”、“六軍”與“七夕”、“同駐馬”與“笑牽牛”對仗極為工整,且通過今昔對比,深刻地諷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在情感表達上,他的律詩又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身世之感和對時代的憂思,使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深刻。李商隱的詩歌對后世詩歌發展產生了潛在而深遠的影響。在題材拓展上,他的愛情詩為后世詩人提供了新的創作視角和情感表達范式。其愛情詩擺脫了傳統艷情詩的低俗,以深情綿邈、含蓄蘊藉的風格,展現了愛情的美好與復雜,如《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對戀人之間微妙情感的細膩描繪,為后世愛情詩的創作提供了借鑒。在藝術手法上,他的用典、象征、隱喻等手法被后世詩人廣泛學習和運用。宋代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在詩歌創作中大量運用典故,追求詞藻華美、對仗工整,如楊億、劉筠等人的詩作,在形式和風格上都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其詩歌的朦朧含蓄風格也啟發了后世詩人對詩歌意境的創新探索,使詩歌的表達更加豐富多樣,韻味悠長。三、宋代接受李商隱詩歌的背景3.1社會文化背景宋代獨特的政治局勢對文學創作和詩歌接受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政治上,宋代初期結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但隨后面臨著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北宋與遼簽訂的“澶淵之盟”,每年需向遼輸送大量歲幣,以換取和平;宋夏之間也時有戰爭,宋在軍事上多處于劣勢,這種長期的外患壓力,使得宋代文人內心充滿憂患意識。南宋時期,更是偏安一隅,北方大片領土淪陷,靖康之恥成為南宋文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痛,收復失地、恢復中原成為他們的強烈愿望。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宋代文人關注國家命運,渴望通過文學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愛國情懷。李商隱詩歌中雖多個人情感抒發,但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晚唐的社會動蕩和政治黑暗,如《隋宮》中“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借隋煬帝荒淫亡國的典故,諷刺晚唐統治者的奢靡昏庸。這種對政治現實的批判與反思,與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相契合,使他們在閱讀李商隱詩歌時,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這一政策極大地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宋太祖立下“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使得文人在政治上享有相對較高的言論自由。在這種文化政策的鼓勵下,文人積極參與政治,以天下為己任,他們的政治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宋代重視科舉制度,擴大了錄取名額,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機會。許多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他們的文學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李商隱詩歌中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對理想抱負的追求,與宋代文人在仕途上的起伏和追求相呼應。例如,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他在詩歌中表達的懷才不遇之感,如《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借賈誼的遭遇抒發自己不被重用的憤懣,這讓同樣在仕途上經歷挫折的宋代文人感同身受。宋代社會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達,市民階層興起,這對社會風氣產生了重要影響。城市中出現了許多娛樂場所,如瓦舍、勾欄等,為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文學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間的交流,開始走向民間,滿足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文學的世俗化傾向逐漸增強。李商隱詩歌中的情感表達細膩真摯,貼近生活,無論是愛情詩還是感懷詩,都能引起普通民眾的情感共鳴。其詩歌語言優美,富有韻律,易于傳唱,這使得李商隱詩歌在民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市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也促使文人在創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感染力,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正好符合這一時代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其在宋代的接受。3.2文學發展需求宋代詩歌在自身發展進程中,面臨著對前代詩歌的繼承與創新的雙重需求,而李商隱詩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恰好契合了這一關鍵需求,為宋代詩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與啟示。北宋初期,詩壇主要存在“白體”“昆體”“晚唐體”三種詩風。“白體”詩人多模仿白居易作詩,內容多為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風格淺切清雅,雖有一定寫實傳統,但在藝術表現力上略顯不足。“晚唐體”詩人宗法賈島、姚合,偏重苦吟,詩風清苦幽僻,格局相對狹小。在這種背景下,“昆體”詩人推崇李商隱與唐彥謙,他們的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為宋初詩壇帶來了新的風貌。如楊億、劉筠、錢惟演等西昆體詩人,在創作中大量運用典故,追求形式的精巧,如楊億的《無題》中“巫陽歸夢融千峰,辟惡香消翠被濃。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無論是用詞還是意象的運用,都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這種對李商隱詩歌形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詩壇平淡、狹小的格局,滿足了當時詩歌在藝術形式上追求精致華美的需求。北宋中期,文學變革興起,詩人們在追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王安石對李商隱詩歌極為推崇,他堅信“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在詩歌創作中,王安石借鑒了李商隱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以兩人同題的《賈生》為例,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借漢文帝召見賈誼卻不問民生、只問鬼神的典故,委婉地諷刺了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不關心國事的現實。王安石的《賈生》“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則從不同角度,認為漢文帝雖未給賈誼高位,但賈誼的政治主張得以施行,比那些位高言廢的公卿已算幸運,同樣借賈誼之事寄寓了自己對人才與政治的看法。王安石通過對李商隱詠史七絕手法的借鑒,豐富了自己詩歌的表現形式,也為北宋中期詩歌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提供了范例。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崛起,他們追求詩歌的創新與獨特,在藝術上力求“生新瘦硬”。李商隱詩歌在用典方面豐富妥帖、精切巧妙,這與黃庭堅高倡的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的理念相契合。例如,李商隱在《錦瑟》中運用“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等多個典故,使詩歌的內涵豐富,情感深沉。黃庭堅在創作中也大量運用典故,如《寄黃幾復》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一句用《左傳》中語,后一句則將常見的意象組合,營造出獨特的意境,表達了與友人的深厚情誼。兩人在演繹原典、集合提煉、熔成新境的手法上有相似之處,黃庭堅通過對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學習與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推動了北宋后期詩歌在藝術風格上的進一步發展。3.3傳播媒介與途徑3.3.1印刷術的發展與詩集刊印宋代是中國印刷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印刷術的進步為李商隱詩集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北宋時期,雕版印刷術已經相當成熟,政府大力支持印刷事業,國子監承擔了大量書籍的刊印任務,許多經典文獻得以廣泛傳播。到了南宋,印刷技術進一步提高,活字印刷術雖在當時未大規模普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書籍的印刷出版。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李商隱詩集的刊印數量大幅增加,傳播范圍更廣。據記載,北宋時期就有李商隱詩集的刊本流傳,如《李義山詩集》,這些刊本成為文人學習和研究李商隱詩歌的重要資料。南宋時期,李商隱詩集的刊印更加普遍,不同版本的詩集在市場上流通,滿足了不同階層文人的需求。這些刊本不僅在國內傳播,還通過貿易等途徑流傳到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等,擴大了李商隱詩歌在海外的影響力。不同版本的李商隱詩集在內容、編排和注釋等方面存在差異。一些版本注重詩歌的編年,如南宋時期的某一版本,按照時間順序對李商隱的詩歌進行編排,有助于讀者了解詩人的創作歷程和思想變化。在注釋方面,有的版本注釋詳細,如《李商隱詩歌集解》,對詩歌中的典故、字詞進行詳細解釋,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內涵;而有的版本則注釋簡略,更注重詩歌原文的呈現。這些不同版本的存在,反映了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重視和研究的深入,也為后世研究李商隱詩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3.3.2文人社交與詩歌傳抄宋代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頻繁,詩歌傳抄是他們交流文學創作、分享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這對李商隱詩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宋代的文人聚會中,詩歌傳抄是常見的活動。如文人雅集,詩人們相聚一堂,飲酒賦詩,互相傳閱自己的詩作,同時也會傳抄欣賞他人的佳作,其中就包括李商隱的詩歌。在這些聚會中,詩人們會對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情感表達等進行討論和交流,這使得更多的文人對李商隱詩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例如,蘇軾與黃庭堅等人的雅集,他們在交流中常常提及李商隱的詩歌,蘇軾對李商隱詩歌的評價和解讀,也影響了其他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看法。在書信往來中,宋代文人也會引用和傳抄李商隱的詩歌。他們通過書信表達對彼此的思念、問候,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創作心得,同時也會附上自己喜愛的李商隱詩歌,或者對李商隱詩歌的感悟。這種方式使得李商隱詩歌在文人之間的傳播更加私密和深入,增進了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讓李商隱詩歌的影響力在文人圈子中不斷擴大。如王安石與友人的書信中,多次提及李商隱的詩歌,他對李商隱詩歌的推崇和借鑒,通過書信傳達給了更多的人。詩歌唱和也是宋代文人社交的重要形式,李商隱詩歌中的情感表達和藝術手法為唱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文人之間以李商隱的詩歌為主題進行唱和,模仿其風格、運用其意象,創作出與李商隱詩歌相關的作品。這種唱和活動不僅是對李商隱詩歌的傳承和創新,也使得李商隱詩歌在文人之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例如,西昆體詩人之間的唱和,他們大量模仿李商隱的詩歌,在唱和中不斷強化對李商隱詩歌的學習和借鑒,使得李商隱詩歌的風格在當時的詩壇盛行一時。四、宋代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4.1北宋初期:西昆體的推崇與模仿4.1.1西昆體的興起與李商隱的影響北宋初期,詩壇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動蕩后,亟需一種新的詩風來展現新時代的氣象。此時,西昆體應運而生,它以《西昆酬唱集》的出現為標志,迅速在宋初詩壇掀起波瀾。西昆體的興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對李商隱詩歌的推崇與模仿是其重要的藝術淵源。從時代背景來看,北宋初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逐漸繁榮,統治者大力提倡文治,文化事業得到了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文人階層渴望通過文學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才華和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宋初詩壇的“白體”和“晚唐體”雖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白體”詩風淺切清雅,多寫閑適生活,藝術表現力相對不足;“晚唐體”偏重苦吟,格局狹小,難以滿足文人對詩歌藝術更高層次的追求。李商隱詩歌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泉,為宋初詩壇帶來了新的活力。其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正好契合了當時文人對詩歌形式美的追求。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在詩歌創作的多個方面都體現出對李商隱的學習與模仿。在詩歌題材上,西昆體詩人的作品多為懷古詠史、詠物、酬唱贈答等,這與李商隱的詩歌題材有相似之處。如楊億的《南朝》,借南朝的興衰歷史,表達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與李商隱的詠史詩《隋宮》在題材和立意上有相通之處。《隋宮》中“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借隋煬帝荒淫亡國的典故,諷刺晚唐統治者的奢靡昏庸;《南朝》中“淮海未聞飛柳絮,江都猶唱后庭花”,則以“飛柳絮”和“后庭花”等典故,暗示南朝的滅亡,表達對歷史的反思。在用詞和意象運用上,西昆體詩人更是極力模仿李商隱。李商隱詩歌用詞精妙,意象豐富,西昆體詩人也追求詞藻的華麗和意象的精巧。楊億的《無題》中“巫陽歸夢融千峰,辟惡香消翠被濃。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巫陽歸夢”“桂魄”“蕉心”等意象的運用,與李商隱的《無題》系列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手法相似,都營造出一種朦朧、含蓄的意境。“辟惡香消翠被濃”一句,用詞細膩,通過“香消”“翠被濃”等描寫,展現出一種細膩的情感和華麗的氛圍,與李商隱詩歌的用詞風格相近。在詩歌的結構和韻律方面,西昆體詩人也借鑒了李商隱的創作手法。李商隱的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西昆體詩人在創作中也注重詩歌的格律和對仗。如劉筠的《無題二首》其一:“簾聲竹影浪多疑,仙谷何能為解迷。藻井風高蛛壞網,杏梁春晚燕爭泥。更籌漸盡人初起,紅燭猶殘蝶尚飛。桃葉不傳云外信,梅花空作隴頭題。”整首詩對仗工整,頷聯“藻井風高蛛壞網,杏梁春晚燕爭泥”,“藻井”對“杏梁”,“風高”對“春晚”,“蛛壞網”對“燕爭泥”,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在意義上也相互映襯,體現了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律詩對仗技巧的學習。在韻律上,西昆體詩歌也講究平仄協調,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這與李商隱詩歌的韻律特點相一致。西昆體詩人的唱和活動也對李商隱詩歌的傳播和接受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經常在館閣中進行唱和,互相切磋詩藝,《西昆酬唱集》就是他們唱和的結晶。在這些唱和活動中,他們以李商隱詩歌為范本,模仿其風格和手法進行創作,使得李商隱詩歌的影響在當時的文人階層中不斷擴大。同時,他們的唱和活動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關注李商隱詩歌,激發了他們對李商隱詩歌的學習和研究興趣。4.1.2模仿的成就與局限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宋初詩壇帶來了新的風貌。在詩歌形式上,西昆體詩人繼承了李商隱詩歌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的特點,使得詩歌在形式上更加精致、規范。他們的律詩在對仗技巧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在意義上也能相互關聯,形成一種和諧的美感。如楊億的《淚》:“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誰聞隴水回腸后,更聽巴猿拭袂時。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頷聯“誰聞隴水回腸后,更聽巴猿拭袂時”,“隴水回腸”和“巴猿拭袂”兩個典故相對,形象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對仗極為工整。這種對詩歌形式的追求,提高了詩歌的藝術審美價值,為后世詩歌創作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鑒。在辭藻運用方面,西昆體詩人模仿李商隱詩歌的綺麗精工,追求詞藻的華美和典雅。他們善于運用豐富的詞匯和精妙的意象來營造詩歌的意境,使詩歌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如錢惟演的《無題三首》其一:“誤語成疑意已傷,春山低斂翠眉長。鄂君繡被朝猶掩,荀令熏爐冷自香。有恨豈因燕鳳去,無言寧為息侯亡。合歡不驗丁香結,只得凄涼對燭房。”詩中運用“鄂君繡被”“荀令熏爐”等典故,以及“春山低斂”“翠眉長”等細膩的描寫,使詩歌的辭藻華麗,富有美感,展現了西昆體詩人在辭藻運用上的高超技巧。然而,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模仿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他們過于注重詩歌的形式和辭藻,而忽視了詩歌的內容和真情實感的表達。西昆體詩人大多社會地位較高,生活優渥,他們的詩歌多為酬唱之作,缺乏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們在模仿李商隱詩歌時,往往只是機械地套用其形式和辭藻,而沒有真正領悟到李商隱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如西昆體詩人的一些詠史詩,只是簡單地羅列歷史典故,而沒有像李商隱那樣借古諷今,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西昆體詩人在創新方面也有所不足。他們雖然模仿李商隱詩歌,但并沒有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只是停留在對李商隱詩歌藝術外貌的模仿層次。他們的詩歌缺乏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往往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缺乏創新的詩風逐漸引起了人們的不滿,西昆體也逐漸走向衰落。例如,西昆體詩人在創作愛情詩時,雖然模仿了李商隱愛情詩的朦朧含蓄和綺麗風格,但卻沒有李商隱詩歌中那種真摯深沉的情感,顯得空洞無物。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模仿,在宋初詩壇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的成就為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藝術范式,推動了詩歌形式的完善和辭藻的豐富;而他們的局限也為后來的詩人提供了反思和改進的方向,促使詩壇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更加注重詩歌的內容和創新。4.2北宋中后期:理性審視與部分繼承4.2.1王安石對李商隱的評價與借鑒北宋中后期,詩壇在經歷了西昆體的盛行與衰落之后,逐漸走向對詩歌藝術更深入的探索與創新。這一時期,王安石對李商隱詩歌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堅信“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在王安石看來,李商隱詩歌在學習杜甫的過程中,雖未完全達到杜甫的境界,但在繼承杜甫詩歌的藝術技巧和精神內涵方面,是唐代詩人中最為突出的。王安石的這一評價,與他自身的文學觀念和創作追求密切相關。王安石重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社會價值,他的詩歌多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政治見解,而李商隱的詩歌雖多個人情感抒發,但也不乏對社會政治的關注和批判,如《賈生》《隋宮》等詩,借古諷今,表達了對晚唐政治黑暗的不滿。這種對現實的關注和批判精神,與王安石的文學理念相契合,使他對李商隱詩歌給予了高度肯定。在詩歌創作中,王安石對李商隱的借鑒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在七絕創作中,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深受李商隱影響。以兩人同題的《賈生》為例,李商隱的《賈生》寫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通過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卻不問民生疾苦,只問鬼神之事的典故,委婉地諷刺了晚唐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不關心國事的現實。詩人先揚后抑,前兩句極力渲染漢文帝對賈誼的重視,“求賢”“訪逐臣”“才調更無倫”,將漢文帝的求賢若渴和賈誼的才華出眾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后兩句筆鋒一轉,“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以“可憐”一詞表達出深深的惋惜和諷刺,揭示了統治者的昏庸和對人才的浪費。王安石的《賈生》則為:“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王安石從不同角度解讀賈誼的遭遇,認為漢文帝雖然沒有給予賈誼很高的爵位,但賈誼的政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施行,不能說君王薄待了賈生。他進一步指出,歷史上有很多位高權重的公卿,雖然爵位很高,但他們的言論卻被廢棄,毫無作用,相比之下,賈誼能讓自己的主張得以施行,已算幸運。王安石的這首詩同樣借賈誼之事,寄寓了自己對人才與政治的看法,他以議論入詩,觀點鮮明,富有哲理。從這兩首同題詩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創作中借鑒了李商隱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但又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李商隱的詩側重于諷刺,情感較為含蓄;而王安石的詩則更注重議論,觀點明確,表達直接。這種差異與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密切相關。李商隱生活在晚唐,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他的詩歌多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因此情感較為深沉含蓄;而王安石生活在北宋中期,積極參與政治改革,他的詩歌更多地體現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精神,所以觀點更加直接鮮明。4.2.2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接受與變化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崛起,他們在詩歌創作上深受李商隱影響,尤其是在用典方面,繼承了李商隱豐富妥帖、精切巧妙的特點。李商隱詩歌在用典時,善于將典故與詩歌的意境、情感緊密結合,使典故成為詩歌表達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運用了莊生夢蝶、望帝化鵑、滄海珠淚、藍田玉煙等多個典故,這些典故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朦朧、虛幻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迷茫、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黃庭堅高倡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這與李商隱詩歌在用典上的追求相契合。在演繹原典、集合提煉、熔成新境的手法上,兩人有相似之處。黃庭堅在創作中也大量運用典故,使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文化底蘊更加深厚。以他的《寄黃幾復》為例:“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詩中“我居北海君南海”用《左傳》中“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的典故,表達了與友人相距遙遠,難以相見的無奈;“寄雁傳書謝不能”則化用大雁傳書的典故,進一步強調了書信難通的困境。“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雖未直接用典,但將常見的意象“桃李”“春風”“一杯酒”與“江湖”“夜雨”“十年燈”進行巧妙組合,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前一句描繪了昔日相聚時的美好時光,后一句則展現了別后十年的漂泊與思念,對比強烈,情感深沉。“持家但有四立壁”用司馬相如家徒四壁的典故,形容友人生活的貧困;“治病不蘄三折肱”則化用“三折肱,知為良醫”的典故,稱贊友人具有卓越的才能。黃庭堅在繼承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生新瘦硬。在語言上,他追求新奇獨特,避免陳詞濫調,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將平常的意象組合成新奇的詩句,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詩歌的結構和意境上,他注重層次分明,轉折陡急,使詩歌更具張力。如《寄黃幾復》中,從對友人的思念,到回憶昔日相聚,再到對友人現狀的關切,情感層層遞進,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一轉折,更是將情感從歡樂瞬間拉回到悲傷,形成強烈的反差。在用典方面,他不僅注重典故的豐富性,還力求對典故進行創新和改造,使其更符合詩歌的主題和情感表達。如“治病不蘄三折肱”,在原典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含義,強調友人的才能并非通過挫折和磨難獲得,而是與生俱來。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詩歌創作,在繼承李商隱詩歌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對后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創作實踐,豐富了宋詩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后世詩人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和方法。4.3南宋時期:多元接受與新變4.3.1南宋詩人對李商隱詩風的不同態度南宋時期,詩壇呈現出更為多元的風貌,詩人對李商隱詩風的態度也各有不同。部分詩人繼承了李商隱婉約細膩的風格,在情感表達和意象運用上與李商隱有相似之處。例如,南宋婉約派詞人吳文英,其詩歌創作雖以詞名世,但在詩中也能看到對李商隱詩風的繼承。他的詩在意象運用上極為精妙,善于通過細膩的意象營造出朦朧的意境。如“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落絮無聲”“行云有影”等意象,與李商隱詩歌中常用的細膩意象相似,都能給人以含蓄、婉約之感。在情感表達上,吳文英的詩也多表達細膩的情感,如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愛情的向往等,與李商隱詩歌中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然而,也有一些詩人對李商隱的詩風進行了突破與創新。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其詩歌風格豪放悲壯,充滿了壯志豪情和愛國情懷。他的詩多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與李商隱詩歌中多個人情感抒發的風格有所不同。例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和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這種直白而強烈的情感表達,與李商隱詩歌的婉約含蓄形成鮮明對比。在藝術手法上,陸游的詩更注重敘事和議論,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不像李商隱那樣善于運用隱晦的象征和隱喻手法。楊萬里的“誠齋體”也展現出對李商隱詩風的創新。“誠齋體”以自然清新、活潑詼諧著稱,與李商隱詩歌的綺麗精工風格迥異。楊萬里善于從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發現詩意,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描繪。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初夏池塘的清新景象,充滿了生活情趣。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風格清新自然,擺脫了李商隱詩歌中常見的華麗雕琢,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4.3.2結合時代背景的創作新變南宋時期,國勢衰微,北方領土淪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這種時代背景對詩人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在詩歌中對李商隱詩歌元素的運用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南宋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們借鑒李商隱詩歌中借古諷今的手法,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寫,來影射現實,表達對南宋朝廷的批判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例如,林景熙的《讀文山集》,通過對文天祥事跡的描寫,表達了對南宋滅亡的悲痛和對愛國志士的敬仰。詩中“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飛塵九溟竭。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以悲壯的語言描繪出南宋滅亡的慘烈景象,借古喻今,表達了對南宋朝廷腐敗無能的批判。這種對李商隱借古諷今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具現實意義和批判精神。南宋詩人在詩歌中對李商隱詩歌的意象和情感表達也進行了創新。他們將李商隱詩歌中細膩的情感與南宋的時代背景相結合,表達出更為深沉的家國情懷。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將國家的破碎和個人的身世比作風中飄絮和雨中浮萍,這種意象的運用既繼承了李商隱詩歌中意象的細膩和含蓄,又融入了南宋時期國家危亡的現實背景,使情感表達更加深沉悲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則以直白而堅定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氣節,這種情感的表達在李商隱詩歌中較為少見,體現了南宋詩人在情感表達上的創新。南宋時期的詩人在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過程中,既繼承了其部分藝術特色,又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出與前代不同的風貌,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宋代詞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5.1詞風的借鑒與融合5.1.1婉約詞風的傳承宋代婉約詞風盛行,柳永、晏殊等婉約詞人在創作中對李商隱婉約柔美的詞風多有傳承,使這種風格在宋詞中得以延續和發展。柳永的詞作以細膩的情感和委婉的表達著稱,與李商隱詩歌的婉約風格有著相似之處。在情感表達上,柳永善于描繪男女之間的愛情和離情別緒,情感真摯而深沉。如《雨霖鈴?寒蟬凄切》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對離別場景的細致描繪,將戀人之間的不舍與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李商隱愛情詩中那種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在語言運用上,柳永的詞也注重用詞的精巧和細膩,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曉風”“殘月”這些意象的組合,營造出一種凄清、婉約的意境,與李商隱詩歌中通過細膩意象營造意境的手法相似。晏殊的詞同樣具有婉約柔美的風格,他善于在詞中表達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情感含蓄而委婉。如《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通過對生活場景的描寫,抒發了對時光易逝的感慨,情感表達含蓄而深沉。這種對情感的委婉表達與李商隱詩歌中情感的含蓄蘊藉有著相通之處。在詞的意境營造上,晏殊也借鑒了李商隱詩歌的手法,以簡潔而富有韻味的語言營造出一種空靈、婉約的意境。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通過對梨花、院落、溶月、柳絮、池塘、淡風等意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婉約的氛圍,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淡淡哀愁。5.1.2含蓄蘊藉風格的運用秦觀、賀鑄等宋代詞人在創作中善于運用含蓄蘊藉的手法表達情感,這與李商隱詩歌的風格密切相關。秦觀的詞以細膩的情感和含蓄的表達著稱,他善于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鵲橋仙?纖云弄巧》中“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借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愛情堅貞的信念。詞中沒有直接表達愛情的熱烈,而是通過“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等意象,以及“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等描寫,將愛情的美好與短暫、甜蜜與無奈含蓄地表達出來,與李商隱詩歌中情感的含蓄表達相似。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秦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通過描寫霧、月、樓臺、津渡、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迷茫、凄清的氛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被貶謫后的孤獨、失落和對前途的迷茫。這種通過意象營造氛圍來表達情感的手法,與李商隱詩歌中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營造朦朧意境、表達情感的方式相契合。賀鑄的詞也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他善于用委婉的語言表達深沉的情感。如《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中“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首詞表面上是寫對一位女子的愛慕和思念,但實際上借女子的形象,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懷才不遇的苦悶。詞中沒有直接點明自己的情感,而是通過對女子的描寫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等意象的運用,將自己的愁緒含蓄地表達出來,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回味。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與李商隱詩歌中情感的委婉表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是一首悼亡詞,“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詞中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挑燈夜補衣”的回憶,以及“梧桐半死”“鴛鴦失伴”等意象,含蓄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這種通過具體細節和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手法,與李商隱詩歌中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來傳達情感的方式一脈相承。5.2意象與語言的化用5.2.1夢幻意象的運用周邦彥、姜夔等宋代詞人在創作中對李商隱夢幻意象的借鑒十分顯著,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豐富了宋詞的內涵,還營造出獨特的意境,使詞作更具藝術感染力。周邦彥的詞中常常出現夢幻般的意象,與李商隱詩歌中的夢幻意象有著相似之處。如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寫道“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象征著仙境,是詩人心中理想與美好的寄托,同時也暗示了愛情的遙遠與難以觸及;“青鳥”則作為傳書的信使,承載著詩人對戀人的思念與牽掛。周邦彥在《瑞龍吟?章臺路》中“黯凝佇。因念個人癡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這里化用了“劉郎”的典故,與李商隱詩中“蓬山”所營造的虛幻、美好的意境相呼應,表達了對往昔戀人的思念。“劉郎”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周邦彥借此典故,將自己與戀人的相遇、分別以及重逢的期待融入其中,使詞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復雜。在《六丑?薔薇謝后作》中“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楚宮傾國”的意象,如同李商隱詩中的“蓬山”,具有一種夢幻般的色彩,象征著美好事物的消逝。周邦彥通過這一意象,表達了對薔薇凋謝的惋惜之情,同時也蘊含著對時光流逝、美好事物難以挽留的感慨。姜夔的詞也善于運用夢幻意象,營造出空靈、含蓄的意境。在《踏莎行?自沔東來》中“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華胥”即夢境的代稱,姜夔在此處運用這一意象,與李商隱詩歌中夢境意象的運用手法相似,通過夢境來表達對戀人的思念。詞中描繪了與戀人在夢中相見的情景,“燕燕輕盈,鶯鶯嬌軟”,生動地刻畫了戀人的美好形象,而“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則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相思之苦。結尾“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以清冷的月色和寂靜的千山為背景,襯托出離魂的孤獨與無奈,使整首詞的意境更加空靈、悠遠。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二十四橋”這一意象在詞中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氛圍,與李商隱詩歌中某些意象所營造的朦朧意境相契合。這里的“二十四橋”承載著揚州昔日的繁華與風流,如今卻在冷月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寂靜、凄涼。姜夔通過這一意象,表達了對揚州昔日繁華的追思和對如今衰敗景象的感慨,同時也蘊含著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思考。5.2.2典雅語言的吸收蘇軾、黃庭堅等宋代詞人在創作中對李商隱典雅華麗的語言風格多有吸收,這種吸收體現在用詞、用典等多個方面,使他們的詞作在語言上更加精美、富有韻味。蘇軾的詞在語言運用上獨具特色,他善于吸收李商隱典雅華麗的語言風格,同時又融入自己的豪放之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瓊樓玉宇”一詞,與李商隱詩歌中用詞的精美、典雅相似,描繪出月宮的華麗與美好。蘇軾通過這一詞語,營造出一種空靈、夢幻的意境,表達了自己對月宮的向往以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風葉鳴廊”這一描寫,用詞簡潔而富有表現力,與李商隱詩歌中語言的凝練、含蓄有相通之處。蘇軾通過對風聲、樹葉聲在走廊間回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氛圍,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和對世事的無奈。黃庭堅的詞在語言風格上也受到了李商隱的影響,他注重用詞的精巧和用典的恰當,使詞的語言更加典雅、富有文化內涵。在《清平樂?春歸何處》中“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喚取歸來同住”一句,用詞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典雅,與李商隱詩歌中語言的自然流暢、含蓄蘊藉相契合。黃庭堅通過這一表達,將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天離去的不舍之情委婉地表達出來。在《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中“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歌罷后,回首,秋風裊裊落霜林。”“鬼門關外蜀江前”一句,運用了“鬼門關”這一典故,使詞的語言更加典雅、富有文化底蘊。這與李商隱詩歌中善于用典的特點相似,通過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詞的內涵,還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含蓄、深沉。黃庭堅在此處用“鬼門關”來形容黔中的險峻,表達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六、宋代對李商隱詩歌接受的特點與影響6.1接受特點6.1.1階段性與漸進性宋代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與漸進性特點。北宋初期,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推崇備至,掀起了模仿的熱潮。此時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詩歌的外在形式上,如詞藻的華麗、對仗的工整以及用典的精巧。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在《西昆酬唱集》中,他們的詩作大量運用典故,追求辭藻的華美,如楊億的《無題》“巫陽歸夢融千峰,辟惡香消翠被濃。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詩中“巫陽歸夢”“桂魄”“蕉心”等意象的運用,與李商隱的《無題》系列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手法相似,都營造出一種朦朧、含蓄的意境。在詩歌的結構和韻律方面,西昆體詩人也借鑒了李商隱的創作手法,其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如劉筠的《無題二首》其一,頷聯“藻井風高蛛壞網,杏梁春晚燕爭泥”,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在意義上也相互映襯,體現了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律詩對仗技巧的學習。這一時期,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模仿,使李商隱詩歌在宋初詩壇得到廣泛傳播,對當時的詩壇風氣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中后期,詩人們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逐漸從單純的模仿轉向理性審視與部分繼承。王安石對李商隱詩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在創作中,王安石借鑒了李商隱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尤其是在七絕創作中,兩人同題的《賈生》便是很好的例證。李商隱的《賈生》通過漢文帝召見賈誼卻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典故,諷刺了晚唐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不關心國事的現實;王安石的《賈生》則從不同角度,認為漢文帝雖未給賈誼高位,但賈誼的政治主張得以施行,比那些位高言廢的公卿已算幸運,同樣借賈誼之事寄寓了自己對人才與政治的看法。王安石在繼承李商隱手法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其觀點更加直接鮮明,體現了北宋中期詩壇對詩歌思想性和現實意義的追求。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崛起,他們在詩歌創作上深受李商隱影響,尤其是在用典方面。李商隱詩歌在用典時豐富妥帖、精切巧妙,與黃庭堅高倡的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的理念相契合。以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為例,詩中多處用典,“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前一句用《左傳》中語,后一句則化用大雁傳書的典故,表達了與友人相距遙遠、書信難通的無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分別用司馬相如家徒四壁和“三折肱,知為良醫”的典故,形容友人生活的貧困和具有卓越的才能。黃庭堅在繼承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新瘦硬”風格,在語言上追求新奇獨特,在詩歌的結構和意境上注重層次分明、轉折陡急,使詩歌更具張力。南宋時期,詩壇對李商隱詩風的態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部分詩人繼承了李商隱婉約細膩的風格,如吳文英的詩在意象運用上極為精妙,善于通過細膩的意象營造出朦朧的意境,與李商隱詩歌中常用的細膩意象相似,在情感表達上也多表達細膩的情感,與李商隱詩歌中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然而,也有一些詩人對李商隱的詩風進行了突破與創新。陸游的詩歌風格豪放悲壯,充滿了壯志豪情和愛國情懷,他的詩多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與李商隱詩歌中多個人情感抒發的風格有所不同。楊萬里的“誠齋體”以自然清新、活潑詼諧著稱,與李商隱詩歌的綺麗精工風格迥異。在這一時期,詩人們結合南宋的時代背景,對李商隱詩歌元素的運用也呈現出新的變化。他們借鑒李商隱詩歌中借古諷今的手法,表達對南宋朝廷的批判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將李商隱詩歌中細膩的情感與南宋的時代背景相結合,表達出更為深沉的家國情懷。6.1.2選擇性與創造性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具有選擇性,他們并非全盤接受,而是根據自身的文學觀念、創作風格和時代需求,有針對性地選取李商隱詩歌中的某些元素進行學習和借鑒。在詩風方面,北宋初期的西昆體詩人主要學習李商隱詩歌的綺麗精工、對仗工整和用典精巧,以滿足當時詩壇對形式美的追求。他們在創作中大量運用典故,追求辭藻的華美,使詩歌在形式上更加精致、規范。而北宋中后期的王安石,則更側重于借鑒李商隱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以豐富自己詩歌的表現形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在題材上,宋代文人也有選擇地繼承和發展。李商隱的愛情詩情感真摯、細膩,對宋代婉約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柳永、晏殊等婉約詞人在創作中繼承了李商隱婉約柔美的詞風,善于描繪男女之間的愛情和離情別緒,情感表達真摯而深沉。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通過對離別場景的細致描繪,將戀人之間的不舍與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李商隱愛情詩中那種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而在詠史詩方面,王安石借鑒了李商隱借古諷今的手法,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現實政治的看法。他的《賈生》與李商隱的同題詩一樣,借賈誼的遭遇,抒發了對人才與政治的感慨。宋代文人在接受李商隱詩歌的過程中,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西昆體詩人雖然在形式上模仿李商隱,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創新之處。他們在唱和活動中,以李商隱詩歌為范本,進行創作和交流,形成了獨特的西昆體風格。他們的詩歌在詞藻的運用上更加華麗,在對仗的技巧上更加精湛,使詩歌的形式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在借鑒李商隱以議論入詩的手法時,也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他的議論更加直接鮮明,觀點更加新穎獨特。如他在《賈生》中,對賈誼的評價與李商隱不同,認為漢文帝雖未給賈誼高位,但賈誼的政治主張得以施行,比那些位高言廢的公卿已算幸運。這種觀點的提出,體現了王安石獨特的思考和創新精神。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在繼承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新瘦硬”風格。他們在語言上追求新奇獨特,避免陳詞濫調,在詩歌的結構和意境上注重層次分明、轉折陡急,使詩歌更具張力。如黃庭堅的《寄黃幾復》,將常見的意象組合成新奇的詩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一句描繪了昔日相聚時的美好時光,后一句則展現了別后十年的漂泊與思念,對比強烈,情感深沉。他在用典方面,不僅注重典故的豐富性,還力求對典故進行創新和改造,使其更符合詩歌的主題和情感表達。6.1.3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系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宋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在政治方面,宋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北宋時期與遼、西夏的對峙,南宋時期的偏安一隅,都使宋代文人充滿了憂患意識。李商隱詩歌中雖多個人情感抒發,但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晚唐的社會動蕩和政治黑暗,如《隋宮》中借隋煬帝荒淫亡國的典故,諷刺晚唐統治者的奢靡昏庸。這種對政治現實的批判與反思,與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相契合,使他們在閱讀李商隱詩歌時,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的社會地位較高,他們積極參與政治,以天下為己任。李商隱詩歌中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對理想抱負的追求,與宋代文人在仕途上的起伏和追求相呼應。例如,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他在詩歌中表達的懷才不遇之感,如《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借賈誼的遭遇抒發自己不被重用的憤懣,這讓同樣在仕途上經歷挫折的宋代文人感同身受。在文化方面,宋代文化繁榮,理學、禪宗等思想盛行,這些思想對宋代文人的審美觀念和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含蓄風格,與禪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有相通之處,使宋代文人在欣賞李商隱詩歌時,能夠體會到一種含蓄蘊藉的美感。同時,宋代文人對詩歌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更高的追求,李商隱詩歌的深情綿邈、用典精巧等特點,正好滿足了他們的審美需求。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城市商業的發達,市民階層的興起,也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產生了影響。隨著市民階層對文化需求的增加,文學的世俗化傾向逐漸增強。李商隱詩歌中的情感表達貼近生活,易于引起普通民眾的情感共鳴,其詩歌語言優美,富有韻律,易于傳唱,這使得李商隱詩歌在民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市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也促使文人在創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感染力,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正好符合這一時代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其在宋代的接受。6.2對宋代文學的影響6.2.1對宋詩風格的塑造李商隱詩歌對宋詩風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宋詩風格的多樣性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北宋初期,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推崇與模仿,使得宋詩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辭藻的華麗、對仗的工整和用典的精巧。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在《西昆酬唱集》中,他們的詩作大量運用典故,追求辭藻的華美,如楊億的《無題》“巫陽歸夢融千峰,辟惡香消翠被濃。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詩中“巫陽歸夢”“桂魄”“蕉心”等意象的運用,與李商隱的《無題》系列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手法相似,都營造出一種朦朧、含蓄的意境。這種對李商隱詩歌形式的學習,使宋詩在初期呈現出一種綺麗精工的風格,改變了宋初詩壇平淡、狹小的格局。北宋中后期,詩人們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逐漸深入,從單純的形式模仿轉向對其藝術手法和情感表達的借鑒。王安石對李商隱詩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在創作中,王安石借鑒了李商隱以議論入詩、借端寄慨的手法,尤其是在七絕創作中,兩人同題的《賈生》便是很好的例證。李商隱的《賈生》通過漢文帝召見賈誼卻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典故,諷刺了晚唐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不關心國事的現實;王安石的《賈生》則從不同角度,認為漢文帝雖未給賈誼高位,但賈誼的政治主張得以施行,比那些位高言廢的公卿已算幸運,同樣借賈誼之事寄寓了自己對人才與政治的看法。王安石的這種借鑒,使宋詩在思想性和現實意義上得到了提升,豐富了宋詩的表現形式。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深受李商隱影響,尤其是在用典方面。李商隱詩歌在用典時豐富妥帖、精切巧妙,與黃庭堅高倡的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的理念相契合。以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為例,詩中多處用典,“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前一句用《左傳》中語,后一句則化用大雁傳書的典故,表達了與友人相距遙遠、書信難通的無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分別用司馬相如家徒四壁和“三折肱,知為良醫”的典故,形容友人生活的貧困和具有卓越的才能。黃庭堅在繼承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新瘦硬”風格,在語言上追求新奇獨特,在詩歌的結構和意境上注重層次分明、轉折陡急,使詩歌更具張力。這種風格的形成,進一步豐富了宋詩的風格內涵,使宋詩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南宋時期,詩人們對李商隱詩風的態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部分詩人繼承了李商隱婉約細膩的風格,如吳文英的詩在意象運用上極為精妙,善于通過細膩的意象營造出朦朧的意境,與李商隱詩歌中常用的細膩意象相似,在情感表達上也多表達細膩的情感,與李商隱詩歌中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然而,也有一些詩人對李商隱的詩風進行了突破與創新。陸游的詩歌風格豪放悲壯,充滿了壯志豪情和愛國情懷,他的詩多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與李商隱詩歌中多個人情感抒發的風格有所不同。楊萬里的“誠齋體”以自然清新、活潑詼諧著稱,與李商隱詩歌的綺麗精工風格迥異。這些不同風格的出現,都與李商隱詩歌的影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都體現了李商隱詩歌對宋詩風格多樣性的貢獻。6.2.2對宋詞發展的推動李商隱詩歌對宋詞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題材、意境和語言等方面都對宋詞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題材上,李商隱的愛情詩情感真摯、細膩,為宋詞中婉約詞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題材來源。柳永、晏殊等婉約詞人在創作中繼承了李商隱婉約柔美的詞風,善于描繪男女之間的愛情和離情別緒,情感表達真摯而深沉。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對離別場景的細致描繪,將戀人之間的不舍與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李商隱愛情詩中那種深情綿邈的情感表達相呼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通過對生活場景的描寫,抒發了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情感表達含蓄而委婉,與李商隱詩歌中情感的含蓄蘊藉有著相通之處。在意境營造方面,李商隱詩歌善于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營造出朦朧含蓄的意境,這對宋詞的意境營造產生了重要影響。秦觀、賀鑄等宋代詞人在創作中善于運用含蓄蘊藉的手法表達情感,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中“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愛情堅貞的信念。詞中通過“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等意象,以及“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等描寫,將愛情的美好與短暫、甜蜜與無奈含蓄地表達出來,營造出一種朦朧、婉約的意境,與李商隱詩歌中情感的含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方式相似。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中“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表面上是寫對一位女子的愛慕和思念,但實際上借女子的形象,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懷才不遇的苦悶。詞中通過對女子的描寫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等意象的運用,將自己的愁緒含蓄地表達出來,營造出一種含蓄蘊藉的意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在語言運用上,李商隱詩歌的典雅華麗、用詞精準,為宋詞的語言表達提供了借鑒。蘇軾、黃庭堅等宋代詞人在創作中對李商隱典雅華麗的語言風格多有吸收,使他們的詞作在語言上更加精美、富有韻味。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瓊樓玉宇”一詞,與李商隱詩歌中用詞的精美、典雅相似,描繪出月宮的華麗與美好。蘇軾通過這一詞語,營造出一種空靈、夢幻的意境,表達了自己對月宮的向往以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中“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喚取歸來同住”一句,用詞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典雅,與李商隱詩歌中語言的自然流暢、含蓄蘊藉相契合。黃庭堅通過這一表達,將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天離去的不舍之情委婉地表達出來。6.2.3文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李商隱詩歌在宋代文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昆體和江西詩派的興起與發展都與李商隱詩歌有著密切的聯系。北宋初期,西昆體的興起與李商隱詩歌的影響密不可分。當時,詩壇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動蕩后,亟需一種新的詩風來展現新時代的氣象。李商隱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正好契合了當時文人對詩歌形式美的追求。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在《西昆酬唱集》中,他們的詩作大量運用典故,追求辭藻的華美,如楊億的《無題》“巫陽歸夢融千峰,辟惡香消翠被濃。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詩中“巫陽歸夢”“桂魄”“蕉心”等意象的運用,與李商隱的《無題》系列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手法相似,都營造出一種朦朧、含蓄的意境。在詩歌的結構和韻律方面,西昆體詩人也借鑒了李商隱的創作手法,其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如劉筠的《無題二首》其一,頷聯“藻井風高蛛壞網,杏梁春晚燕爭泥”,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在意義上也相互映襯,體現了西昆體詩人對李商隱律詩對仗技巧的學習。西昆體的興起,使李商隱詩歌在宋初詩壇得到廣泛傳播,對當時的詩壇風氣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后期,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興起也受到了李商隱詩歌的影響。黃庭堅高倡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這與李商隱詩歌在用典上的追求相契合。李商隱詩歌在用典時豐富妥帖、精切巧妙,與黃庭堅高倡的以才學入詩,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的理念相契合。以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為例,詩中多處用典,“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前一句用《左傳》中語,后一句則化用大雁傳書的典故,表達了與友人相距遙遠、書信難通的無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分別用司馬相如家徒四壁和“三折肱,知為良醫”的典故,形容友人生活的貧困和具有卓越的才能。黃庭堅在繼承李商隱用典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新瘦硬”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