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研究之路_第1頁
唐詩研究之路_第2頁
唐詩研究之路_第3頁
唐詩研究之路_第4頁
唐詩研究之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詩研究之路20世紀80年代,竺岳兵提出“唐詩之路”概念。此后,“唐詩之路”研究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文化、文學地理等領域激發了一系列討論,在詩人詩作和相關文獻整理、“唐詩之路”生成史、沿線民俗文化、中外文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唐詩之路”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審美經驗的流變密切相關,對其展開美學層面的研究是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途徑。“唐詩之路”的美學研究應與文學地理、文化等層面的研究一起,組成完整的研究格局。但在現有的成果中,美學層面的研究比較缺乏。因此,“唐詩之路”美學研究亟待展開,具體研究可從空間審美、時間審美、人生審美、圖像審美四個維度進行。空間審美空間審美研究旨在挖掘“唐詩之路”沿線各類地理物象的審美內涵。在地理意義之外,空間更多被視為詩人主體感知和情致的投射對象。空間元素被寫入詩中,形成了“唐詩之路”詩歌中的空間表達,其中蘊藏著獨特的審美經驗。在“唐詩之路”詩歌描寫的各類空間中,中國古典自然美不再是禮、樂、情、志的附屬物,而是獨立成為新的審美形態,自然審美經驗獲得獨立性,空間具有了文化和審美意義。以“浙東唐詩之路”為例,相關詩歌中的空間包括山、水、園林、寺廟、島亭、橋驛等。詩人對空間景物的描寫,蘊含著復雜微妙的情感態度。如孫逖的《山陰縣西樓》:“都邑西樓芳樹間,逶迤霽色繞江山。山月夜從公署出,江云晚對訟庭還。誰知春色朝朝好,二月飛花滿江草。一見湖邊楊柳風,遙憶青青洛陽道。”詩人在任山陰尉期間對越中山水多有描寫,詩中贊美越中春色和楊柳春風,但最終以“遙憶青青洛陽道”的嘆息作結,回憶中充滿滄桑感慨。其《春日留別》中有“越國山川看漸無,可憐愁思江南樹”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對越中景物的留戀。“浙東唐詩之路”詩人中不乏異地任職者,“故園”與“新地”在詩作中形成極具張力的審美空間,詩作中的空間物象成為承載詩人故鄉之思與浙東之戀復雜情緒的美學符號。在“唐詩之路”的一些詩作中,詩人開始描寫獨立的自然審美經驗,這是空間審美的重要方面。以張祜《東山寺》為例,詩人寫道:“寒色蒼蒼老柏風,石苔清滑露光融。半夜四山鐘磬盡,水精宮殿月玲瓏。”與在空間描寫中寄寓個人情感的寫法不同,詩人的個體情感在東山寺的空間里撤退淡出,詩歌通過綜合使用風、光、聲、影等意象,以客觀的自然物象描寫代替主體情感的抒發。中國傳統自然審美經驗的生成過程,也是自然審美從禮、志、情中逐漸剝離的過程,情感的淡出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然審美的獨立。因此,從空間審美角度研究“唐詩之路”詩歌,不僅有助于從新的維度解析相關作品,也可以揭示出這些詩歌中蘊含的審美轉變在中國美學史上的意義和價值。時間審美“唐詩之路”的時間審美主要關注詩作的時間流動、詩人心態的變化,以及其中體現的審美經驗。研究“唐詩之路”詩歌的時間審美,意味著不再僅僅從史學意義上梳理“唐詩之路”的發展脈絡,同時關注這一脈絡本身的時間延續與相關詩歌中所表現的時間審美經驗。時間作用于詩人的創作心理,產生了憶昔、懷舊、懷古等主題,朝霞、夕陽、春、秋等時間性意象的運用,營造出獨特的詩歌氛圍,也蘊含著時間審美體驗的變化。從時間審美層面研究壯游詩、宦游詩等“唐詩之路”詩歌,可以挖掘詩人在面向未來時對時間的理解。從這一層面研究貶謫詩,分析詩人回顧過往、企望未來時的時間書寫,可以考察這種書寫方式對中國傳統審美心理的影響。同樣,也可以從時間審美層面研究隱逸詩和送行詩。這些都有助于揭示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意蘊。以元稹的《別后西陵晚眺》為例,該詩寫道:“晚日未拋詩筆硯,夕陽空望郡樓臺。與君后會知何日,不似潮頭暮卻回。”這是元稹和白居易“竹筒遞詩”中的一首,詩歌文本將時間聚焦于“與君后會”之日,而晚日、夕陽、暮等時間點成為詩人審美情感的大背景,同時,以“不似潮頭暮卻回”中可待的潮頭折回的時間,襯托遙遙無期的重逢之日。從時間審美角度出發,可發現全詩的時間意象具有雙重性:具體的時間穩定而恒常,詩人體驗到的卻是重逢之時的不確定性。以“確定”映襯“不確定”,以“可待”襯托“無可待”,詩人由此表達出知音難尋的人生感慨。時間審美研究有助于在其發生和寫作的歷史場域中審視“唐詩之路”詩歌,使之前的平面化研究提升為綜合立體研究。人生審美從人生審美角度研究“唐詩之路”詩歌,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唐詩之路”既留下了很多詩人的生命軌跡,又產生了大量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審美理想的作品。“唐詩之路”的詩人活動包括唱和,在名勝之地宴飲、聚會、送別、登臨,祭祀,游寺寓寺,游覽人文古跡等。以“浙東唐詩之路”詩歌為例,很多詩人為尋美覽勝而來到浙東,用這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審視浙東山水和人文環境,同時又把他們感受到的山水和人文之美,以及詩人投射于其中的情感,寫入詩歌中,營造出濃郁的審美氛圍。“唐詩之路”詩歌中有大量表現人生審美主題的作品,形成了豐厚的文學遺產。不同詩人在游覽同一個地點時,由于境遇和心態的差異,往往會寫下不同風格的詩作。這些詩作前后疊加,彼此映照,成為“唐詩之路”顯著的文化景觀。同樣是游覽法華寺,李邕屢遭貶謫,面對越州山水和法華寺時,先是目睹“山勢轉深看更好,嶺霞溪霧沒樓臺。異時花向陰崖發,遠處泉從青壁來”的奇美山水,接著表達“世界自知千古促,賢愚悉被四時催”的洞明,最后發出“須知此地堪終老,七竅終成一寸灰”的喟嘆。類似的詩歌還有宋之問的《游法華寺》。詩人因“薄游京都日,遙羨稽山名”而游法華寺,觀其“苔澗深不測,竹房閑且清”的奇景,表達出“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誠”的感慨。宋之問游法華寺時寫的多首同題詩,都表現了類似的內心轉變和審美態度。“唐詩之路”詩歌對人生審美的表達多種多樣,除“終老”之慨外,還包括“生事且彌漫,愿為持桿叟”“借問淹留日,春風滿若耶”的暢達與舒展之美,“一川草長綠,四時那得辨”的閑適之美,以及泛舟曹娥江“歸時不覺夜,出浦月隨人”的人與時空混同一體的自由之美。可以說,“唐詩之路”詩歌為考察中國古典美學中人生審美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恰切文本。此外,“唐詩之路”各條路線上的詩歌具有不同的美學風貌。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史上,“浙東唐詩之路”貢獻了閑適美學這一獨特的審美風格。清逸閑適的生活、對自由精神的審美表達與對浙東名山勝跡的詩意描寫互為表里。相關詩作對山水的描寫和由此表達的審美情趣,已不同于六朝時期的隱逸和任誕,而是攜帶了特殊的閑適品質。其中,詩人對浙東自然山水的審美體驗起到了關鍵的激發作用,詩情與山水之美相結合,外化為人生至樂之境。“唐詩之路”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意緒和人生態度,可以從思想層面闡發,但審美層面的解讀和分析同樣不可或缺。圖像審美從圖像審美角度研究“唐詩之路”詩歌,與當下文學與圖像關系研究日漸深入的學術背景密切相關。圖像資料是進行“唐詩之路”詩歌美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歷代方志和其他史料所存的“唐詩之路”地圖、相關名勝的形制圖,歷代關于“唐詩之路”山水名勝、典故的繪畫。而歷代繪畫記關于“唐詩之路”繪畫的文字記載,歷代地理志和其他地理史料中關于“唐詩之路”沿線地理狀況的文字記載,可以作為圖像的輔助和說明材料。“唐詩之路”圖像資料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地圖資料。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開始,山水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山川記述逐漸景觀化。“唐詩之路”各節點的方志地圖、輿地志及各類地圖資料等,有助于今人了解這些地方的歷史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將這些地圖資料與“唐詩之路”詩歌中的相關描寫結合起來考察,有助于圖文互證、詩史互釋,促進文學、美學、歷史地理等領域的研究。第二類是繪畫資料。古代有不少與“唐詩之路”相關的畫譜。“唐詩之路”詩歌中的山水自然物象,被直接描繪在畫譜中,有了與其對應的圖像。原本在詩歌中依靠聯想和想象方能完成的審美過程,在繪畫中用圖形直觀地呈現出來。后人更是依據詩歌意象和意境,繪制著名詩人的詩意圖冊,如黃鳳池的《唐詩畫譜》、王時敏的《杜甫詩意圖冊》、歷代各家的《李白詩意圖》等。王時敏的《杜甫詩意圖冊》以直接描繪的方式,呈現了杜詩“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含風翠壁孤云細,背日丹楓萬木稠”及“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市浮煙翠且重”等詩句的意境,“翠竹”“月色”“孤云”“丹楓”等詞具有了對應的圖像表達,自然物象與文字直接對應,詩歌中的審美意境得以直觀呈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