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教學設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諫逐客書》教學設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諫逐客書》教學設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諫逐客書》教學設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諫逐客書》教學設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婉言示弱危辭警誡——《諫逐客書》人稱背后的勸諫藝術教學分析1課標要求分析:本課屬于課標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豐富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本任務群的教學,應引導學生掌握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方法,明確實用類社會交往文本的目的、用途,發(fā)現(xiàn)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提高表達交流水平,豐富觀察社會生活的角度。2教材要求分析本課為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五單元第11課,本單元的主題為“抱負與使命”。課后的學習提示指出,奏疏類公文追求實效,故而“精心構思,巧妙措辭,選取恰切的立足點和切入點”,為使君王收回成命,李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切中秦王想要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單元導語與學習提示指出“借助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為文的目的”“體會文章的實用性、針對性,把握文章語氣、敘述策略”“注意分析文章語句,把握作者對所處時代使命的深刻理解,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輝和表達的力量”。本課的設計,意在探究李斯勸諫成功的原因,通過人稱代詞的巧妙使用切入,探究李斯勸諫中的語言藝術,逐漸引導深入,發(fā)現(xiàn)其弱化矛盾、危辭警誡的勸諫策略及其背后切中根本、專為秦謀的歷史眼光與抱負使命。3課文內容分析《諫逐客書》是李斯就逐客一事寫給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勸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立意高深,文本始終圍繞“跨海內、制諸侯”的宏圖,開篇立論,隨即反復使用正反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大肆鋪陳的手法,利害并舉,雄辯有力,事理昭然。在敘述策略上,巧妙回避了自己作為被驅逐客卿的尷尬身份,通過人稱代詞的巧妙使用模糊了“客卿”身份,不為其辯護,回避了自己與秦國宗室貴族的身份對立;又充分考慮到勸諫對象的身份、心理,通過在人稱代詞使用時虛化主語的方式,避免了對秦王的直接指責,順乎人情,易于接受,充分體現(xiàn)出實用文的目的性、針對性。學情分析1對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三大類教學內容,高一學生已在高一上學期第二單元學習了新聞傳媒類的文章,同時在本學期的第三單元也學習了知識性讀物類的文章。已經初步掌握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方式。2學生已學過大量勸諫帝王的實用類文章,對于常見的勸諫藝術有一定了解,但對于勸諫語言中人稱使用的細節(jié)以及作者的高度站位、歷史眼光缺乏關注。3高一學生對教學中的探究思考較有興趣。教師應因勢利導,通過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主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學習、思考。教學目標1對比閱讀文本與變式文本,發(fā)現(xiàn)勸諫時人稱代詞使用的特點,分析李斯的勸諫過程中弱化矛盾、危辭警誡的語言藝術與勸諫策略。2、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背景,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語言藝術,探究李斯勸諫成功的原因,理解實用文的目的性、針對性。教學重難點重點:對比閱讀文本與變式文本,發(fā)現(xiàn)勸諫時人稱代詞使用的特點,分析李斯的勸諫過程中弱化矛盾、危辭警誡的語言藝術與勸諫策略。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背景,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語言藝術,探究李斯勸諫成功的原因,理解實用文的目的性、針對性。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文本聚焦備注提出問題導入課程1明確主問題:對于《諫逐客書》中李斯勸諫成功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引用劉勰《文心雕龍·論說》中的評價:“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說明李斯勸諫具有目的性、針對性,能摸準被勸諫對象的心理,既順乎人情,又動言中務,切中要害。明確本課要求,從人稱的巧妙運用角度分析李斯勸諫中的語言藝術,探究其勸諫成功的原因。2明確勸諫主體的身份、勸諫對象、勸諫任務:根據(jù)課下注釋一明確勸諫主體李斯的身份(楚國人、在被驅逐之列的秦國客卿)、勸諫對象(秦王)和勸諫任務(讓秦王收回逐客令)。由語文學習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出主問題,指明探究方向與切入點,使課堂清晰有主線。學習任務一善用人稱弱化矛盾活動一以臣自稱擺正己位(1)提出問題:明確自己的身份、立場是勸諫進行的前提。鄭國渠事件后,秦王認為所有他國客卿都可能危害秦國,這才下令逐客,李斯作為楚國人,和秦王的身份立場有巨大差異。他是如何處理這個不可調和的身份矛盾、確認自己的身份立場的呢?(2)教師出示一處含有李斯自稱的句子,指導學生從第2段找出第2處,并比較其人稱代詞使用的相同點。(3)引導學生聚焦第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對比原文與改文“王令逐客,吾以為過矣。”,思考人稱代詞使用的妙處。(4)刪去人稱代詞“臣”,對比閱讀“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引用余誠評價“妙在絕不為客謀,而通體專為秦謀”,引導學生思考反復強調“臣”的表達效果。(5)指導學生代入李斯進行朗讀,讓秦王感受到李斯通過人稱的巧妙使用擺正身份,一心為秦的忠心。(6)引導學生總結以“臣”自稱在勸諫過程中的作用。(1)思考李斯如何通過人稱代詞的使用確認自己的身份與立場。(2)畫出含有李斯自稱的句子,發(fā)現(xiàn)其相同點,即都以“臣”自稱。(3)對比原文與改文,發(fā)現(xiàn)“吏—王”“議—令”“竊—吾”3處差異,明確原文偷換主語、避其鋒芒;謙辭自稱、放低自我的妙處。(4)通過原文和改文的對比與補充材料,體會反復以“臣”自稱背后體現(xiàn)的一個客卿擺正自己的身份位置,愿做秦國之臣、專為秦謀的忠心。(5)代入角色進行朗讀,體會李斯通過人稱擺正身份,專為秦謀、弱化自己作為他國客卿和秦王間身份矛盾的用心。(6)總結:以“臣”自稱,首先明確了自己的身份,是秦國之臣,而非他國之客,跟秦王立場一致,是勸諫進行的前提,也更利于達到勸諫目的,這體現(xiàn)出實用文的目的性。原文:第一段(教師出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第二段(學生找)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改文:1王令逐客,吾以為過矣。2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多次對比閱讀,體會李斯自稱中人稱代詞使用的妙處,以臣自稱,擺正己位,與秦王統(tǒng)一立場,是勸諫進行的前提,更利于達到勸諫目的,進初步理解實用文的目的性。并通過情境誦讀,加深體會。初步明確李斯“順情入機”的勸諫藝術在人稱使用上的體現(xiàn),為下一活動中通過虛化主語,不直接指責秦王,避其鋒芒,進一步虛化矛盾,順情入機做鋪墊。對應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活動二虛化主語避其鋒芒(1)明確自己的身份立場后,就要是考慮被勸諫對象的身份。面對強大的秦王,直接批評肯定會引來禍端,那在勸諫過程中李斯又是如何指出秦王錯誤又讓其容易接受呢?在人稱使用上又有什么巧妙之處?(2)提示學生文中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語,先出示第2段中的一處,引導學生從第3、4段中找到其他省略了主語的句子,并思考省略的主語都是誰?明確勸諫對象秦王,指導學生畫出以秦王為主語的句子。(包括省略主語的句子)(3)指導學生給句子補上省略的主語“陛下”,對比閱讀。同桌間角色扮演,一個扮演李斯給秦王朗讀修改后的文本,一個同學扮演秦王,思考秦王聽到改文后的心理與反應。(4)引導學生總結虛化主語的作用,并理解實用文考慮勸諫對象的針對性。(5)引導學生總結人稱代詞使用的妙處。(1)思考李斯如何通過人稱的巧妙使用既指出秦王錯誤又讓其容易接受。(2)根據(jù)提示,從第3、4段找出文中省略主語的句子,觀察發(fā)現(xiàn)省略的主語都是秦王。(3)給句子補上省略的主語,同桌間角色扮演、代入情境、對比朗讀原文和改文,發(fā)現(xiàn)作為秦王聽了改文后因李斯的正面指責而產生的生氣、憤怒的心情。明確李斯在指出秦王逐客之過時,刻意省略主語。(4)總結虛化主語的作用,避其鋒芒,充分考慮到了勸諫對象的身份與心理,尊重秦王,使勸諫具有針對性。(5)總結人稱代詞使用的妙處:對待自己時,以臣自稱,擺正己位;對待被勸諫對象時,虛化主語、避其鋒芒。都是為了弱化自己客卿身份與秦王間的矛盾,婉言示弱、“順乎人情”,更易于接受,體現(xiàn)實用文的目的性、針對性。原文:第二段(教師出示)1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第3、4段(學生找)2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3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改文:1今陛下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陛下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2今陛下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陛下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3今陛下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陛下使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代入李斯與秦王,想象人物心情,在原文與改文的對比誦讀中,思考李斯在稱呼秦王時虛化主語、避其鋒芒的妙處,進一步理解李斯“順情入機”的勸諫藝術在人稱使用上的體現(xiàn)以及實用文充分考慮被勸諫對象的針對性。同時在總結中發(fā)現(xiàn)李斯從勸諫主體與被勸諫對象2個角度通過人稱代詞的巧妙使用,弱化自己客卿身份與秦王間的矛盾、充分理解李斯勸諫的語言藝術以及實用文的目的性、針對性。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表面通過人稱弱化矛盾背后,切中根本,危辭警誡做鋪墊。對應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習任務二危辭警誡專為秦謀(1)提出問題:本文作于李斯被放逐途中,如果一味婉言示弱會耽誤時機,李斯又是如何讓秦王接受自己的建議最終實現(xiàn)勸諫目的的?婉言示弱背后根本動搖秦王的是什么?(2)指導學生再次閱讀省略主語秦王和以臣自稱的句子,點播學生發(fā)現(xiàn)表面弱化矛盾,背后是直接指出逐客之過,逐客之害的直言、危辭。(3)引導學通過朗讀紅色部分,即“資敵國、業(yè)諸侯、藉寇兵而赍盜糧、益仇、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思考李斯從什么角度直言逐客之害,把自己作為客卿和秦王間的身份矛盾轉移到了何處。進一步明確實用文“動言中務”、切中根本的目的性、針對性。(4)指導學生代入角色進行朗讀,切中根本,從國家利益的高度給秦王提出振聾發(fā)聵的警告,讓秦王害怕,收回成命。(1)進一步思考婉言示弱的背后根本動搖秦王的是什么。(2)再次閱讀文本,發(fā)現(xiàn)表面弱化矛盾背后是直言其過,是直言、是危言。(3)師生合作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紅色字體,即“資敵國、業(yè)諸侯、藉寇兵而赍盜糧、益仇、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部分,發(fā)現(xiàn)李斯把自己作為客卿與秦王的矛盾轉移到秦國和六國之間,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直言逐客之害、危言警戒。進一步明確實用文“動言中務”、切中根本的目的性、針對性。(4)代入角色進行朗讀,切中根本,給秦王提出振聾發(fā)聵的警告,讓秦王害怕,收回成命。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聚焦反復出現(xiàn)的關鍵詞語,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通過人稱弱化矛盾,背后是危辭警誡,把自己作為客卿和秦王的矛盾轉移到秦國和六國之間,切中國家利益,全為秦謀。理解李斯善于動言中務、切中被勸諫者心理的勸諫藝術以及實用文寫作的目的性、針對性。并通過情境誦讀,加深理解與體會。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總結李斯成功的原因做鋪墊。對應核心素養(yǎng)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總結升華,解決問題。總結李斯的勸諫藝術:“善用人稱、婉言示弱”是前提,“闡明利害、危辭警戒”是目的,“動言中務、專為秦謀”是根本。明確李斯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勸諫策略是勸諫成功的重要原因。本環(huán)節(jié)總結升華,回應課堂開始提出的主問題。總結李斯勸諫成功的原因,理解其高超的語言藝術以及實用文語言的目的性、針對性。對應核心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板書作業(yè)必做:《大秦帝國》是當代作家孫皓暉根據(jù)秦國歷史創(chuàng)作的一部大型文學作品,豆瓣評分高達8.9分。書中寫到李斯勸諫秦王時,引用了《勸逐客書》,但在開頭和結尾做了修改。比較其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