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中國古代史高頻考點提綱
階段1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
階段特征
整體先秦是秦統一前的歷史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奠基時期
政治社會制度不斷進步。從原始民主制到奴隸制國家機器建、工從分封制,宗法制再到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
經濟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從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到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巨
大變化,隨著鐵犁牛耕的推廣,封建經濟初步發展起來
思想文化從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制造為代表的商周文化,再到春秋戰
國時期的思想科技繁榮,為后世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華文明起源的2大必考角度結論速記
角度1
中華文明起源多元?體
表現多元(強調的是差異性)一體(強調的是共通性)
空間分布有多個地域起源,如黃河流城,長江流形成以中原為核心的i體化格局,如
域、遼河流域等夏、商、西周早期國家都在中原形成
并發展起來
文化內涵各文化各具特點,相互區別,如仰韶文化各文化相互輻射,交流,形成一些相似
區的居民主要種植粟,河姆渡文化區的的特點,如制陶、定居、事農、尚玉等
居民主要種植水稻等
綜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都
自己的獨特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角度2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一條線捋清生產力,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內在邏輯:
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生產力發展一剩余產品出現一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
出現一產生階級(早期貴族和早期奴隸)一階級矛盾,部落校爭加劇一政府、軍隊,監獄等國
家機器(社會強制性公共權力)出現一國家開始形成。
第1頁共17頁
早期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3個高頻考向結論速記
考向1
國家政治結構漸趨嚴密
國家結構從夏朝松散式的都落聯盟,到商朝將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內外服制,再
到西周的分封制,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漸趨加強,國家結構由松散趨干嚴密
權力體系夏商時期,凌駕于民族之上的王權已然確立;在商朝國家政權中,王處于中心
地位。擁有行政、軍事、司法等大權;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天
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權力體系規范化、制度化
考向2
分封制的制度優勢
央地關系分封制改變了商朝內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聯盟關系,使地方的權力來源于中
央(周天子),形成了諸侯國對周王室眾星揀月般的政治格局,擴展了華夏民族
的統治地域
君臣關系確立了嚴格的君臣關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諸侯承認天子轉變為天子封立
諸侯,由不同家族對天下的統治變為同一家族對天下的統治
文化認同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插到各地,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
中原文化,有利于統一文化認同的形成
考向3
“尚德〃的治國理念
商商湯滅夏后建立商朝,采取以仁德治國的理念布德施惠,輕徭薄賦,深得民心
周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認為“天命無常,唯德是親”,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
保民,明德慎罰"
商周治國理念的相同點:彰顯人文思想,成為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淵源。
4個關鍵詞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關鍵詞1政治大變革
禮崩樂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周王室權威不斷受到諸侯挑戰;諸侯間爭霸兼并
戰爭頻仍
制度革新①政治制度:春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君主權力加強,
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
第2頁共17頁
②選官制度:舉薦制與軍功爵祿制取代世卿世祿制。
③戶籍制度:大規模制定戶籍,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階級變動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
關鍵詞2經濟大發展
生產方式鐵犁牛耕的使用,使得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精耕細作成為可能,社會生產力
顯著講步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經濟模式從奴隸制的集體耕作到小衣
經濟模式,逐步確立文寸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經濟政策官府壟斷工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私營手工業和大商人出現,重農抑商政策
興起
關鍵詞3思想大解放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潮流發展的產物。各學派圍繞“社會變革”的主題,既有爭
鳴,又有共鳴。
共鳴關注社會現實,重塑有序的社會
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爭鳴社會倫理孔子主張“性相近〃,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韓非主張“性本惡〃
大人之辯荀子主張“制大命〃,人定勝大;老子、莊子主張“順自然〃
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
提倡“非命〃,即不從命
社會關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關鍵詞4民族交融
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形成華夏認同,促進了民
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
第3頁共17頁
階段2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初步發展
階段特征
整體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政治、經濟、
文化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政治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創建和鞏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漢承秦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加強經濟控制,推行重農抑商;絲綢之路開通,溝通
中西
思想文化思想逐漸走向統一,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地位確
立;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
秦漢鞏固大一統局面的3大舉措
結論速記
舉措1
秦漢重點提醒
皇帝制度承襲秦制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
三公九卿(中央)傳承:中央仍實行三公九卿制演行政中樞由丞相向中朝轉移,以
變:漢武帝時設中朝,外朝丞相等丞相府為首的外朝成為執行機
職權被削弱今東漢將尚書臺確構,相權削弱,皇權加強(決策權與
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進執行權分離)
一步被削弱
郡縣制(地方)①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結果王州刺史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形成
國勢力坐大,威脅中央。漢武帝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不利
頒布“推恩令”,基本解決了王國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導致了分裂
問題②漢武帝時設刺史,監察地割據局面出現(刺史制度的異變)
方官員今東漢末年,刺史改稱州
牧,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州
也成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
舉措2漢代選官制度的創新
1.漢武帝推行察舉制,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為兩漢政府選拔
第4頁共17頁
了大批人才,適應了漢代加強大一統國家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鞏固統治利維護社會
穩定。
2.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3.東漢后期,中央集權衰弱,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官權;鄉里社會秩序被破壞,察舉失
去了所依托的社會基礎。
舉措3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除了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人才選拔機制的創新,文書驛傳制度和經濟政策
的調整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經常涉及。
1.文書驛傳制度:保障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君主專制和
中央集權。
2.經濟政策圍繞中央集權的加強、國家發展需要而制定。如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
推行均輸平準,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等。
3個結論速破秦漢治國思想的變化
結論速記
結論1
治國思想的底層邏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從秦推崇法家思想,到西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再到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正統地位確
立,國家治理理念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發展的影響,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結論2儒家思想影響廣泛
漢武帝時儒家思想被確立為正統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的
各個領域,如官吏的選拔、史書的編纂、藝術發展等。
結論3漢代治國思想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
漢初的黃老之學是法家、道家等思想的融合;漢武帝時期的新儒學是儒家、道家、法
家、陰陽五行家等各派思想的融合。這是思想交融的培果,也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5頁共17頁
階段3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曲折發展與繁榮
整體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并孕育大一統條件的時期,隋唐時期
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繁榮發展的時期
政治社會由動蕩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發展。門閥士族從興盛走
向衰落,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確立并完善,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經濟封建經濟從曲折發展到日趨繁榮。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
展,隋唐時期農耕經濟繁榮,江南經濟不斷發展
思想文化文化在兼收并蓄中走向繁榮。思想活躍,呈現多元化特征;科技文藝繁榮,呈
現開放包容姿態
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隋唐時
期,實現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推動各民族交融與團結
考向1
門閥士族由興盛走向衰落
興盛: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皇權衰弱,門閥士族興盛。門閥士族在國家政治、經濟、
文化、社會體系中都享有特殊地位。
政治上:通過九品中正制把持官員選拔和考核,壟斷仕途,把持朝
廷要職;
經濟上:享有免賦、免役和占田權,擁有田莊及大量依附農;
文化上:為使家族能長久延續,重視家族文化教育,尤其是儒學、
書法、文學、音樂等的教育,這一時期許多著名書法家、繪畫家
都出身士族;
社會關系上:士庶界限嚴格,士族不馬庶族通婚。為維護門第,編
寫族譜以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風氣盛行
開始衰弱:東晉后期一方面,士族自身腐朽,士族之間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另一方
面,隨著江南經濟發展,寒族興起,更多地參與政權,南朝出現“多
以寒人掌機要〃的局面
最終衰落: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皇權加強,采取措施取消門閥士族的政治、經濟痔權,
降低門閥士族的社會地位,如實行科舉制,打破士族對用人做官
大權的壟斷;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削弱士族的經濟實力等
第6頁共17頁
考向2
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沒落
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實行后期,中正選官逐漸只看家
世門第,導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
加劇了社會階層固化,同時又削弱了中央集
權。隋朝統一全國后,要加強中央集權,就不
能依賴由原有功臣、士族把持的選官制度
來選拔人才,所以開創了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的科舉制
反映了世家大族的沒落科舉制采取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使出
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
試參與政權,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打破了
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加速了世家大族的
沒落
考向3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演變
確立:隋朝,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三省之間、六部之間職權分明,分工合作。三省長官相
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演變:因二省事權分立,常常出現互相推諉扯皮現象,唐太宗時設政事堂作為宰相議事
的地方。皇帝頒行的詔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一定程度上節制了君權。后隨著
使職差遣制的形成,三省六部制遭到沖擊。唐玄宗時,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獨立于三
省機構之上,宰相權力擴大。
考向4均田制遭到破壞,兩稅法取代租庸調
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壞,建立在均田制基砧上的租庸調制無法推行下去,唐政
府被迫采用了兩稅法。兩稅法下,征稅以財產為主要標準,增加了政府收入,放松了對農民
的人身控制。征稅方式以征收金錢為主,兼征收實物,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但是兩稅法
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如征收金錢,使社會上出現了錢重物輕的現象,農
民要賤賣絹帛、谷物或其他產品以交納稅錢,從而增加了負擔。
考向5唐中后期藩鎮割據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但也延續了唐王朝的統治
唐中后期,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置節度使統兵作戰,后來部分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
第7頁共17頁
割據勢力,出現外重內輕局面,威脅唐王朝的統治。中央無力消除藩鎮,但藩鎮之間、藩鎮
內部矛盾重重,沒有強大到對中央形成絕對壓制的程度。唐王朝在這種現實下,不斷調整
對藩鎮的政策,如對節度使進行籠絡等,這使得其統治也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延續了上百
年。
2大維度研透社會經濟發展與經濟格局變動
結論速記
維度1經濟從曲折發展到全面繁榮
魏晉南北朝由于戰亂影響,北方農耕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南方得到一定開
發,江南人口增長,但農業、手工業水平總體偏低,商業也有所萎縮
隋唐①自耕農經濟盛行,以曲轅犁使用為代表的精耕細作農業日益成
熟。
⑦商品經濟活躍。將貨幣單位由標識金屬重量改為純粹的貨幣符
號;信貸業務發展到匯兌;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坊市制度在唐中后期出
現松動。
③官營手工業內部出現生產關系的調整,工匠征役制逐漸變為雇募
制,掛動了私營手工業的發展。
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
維度2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交通貿易一些南方沿海城市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一些港口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得到快速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經濟、政治交流
人口分布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乂
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
重不斷增長
人才教育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南方科舉及第人數不斷增加(宋朝以后尤其明
顯)
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入、更廣泛的交流與
合作
社會生活推動南北方伙食、社會習俗的相互影響,如面食在南方的流行
經濟格局使我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南方與長期以來作為經濟重心的北方在
第8頁共17頁
經濟水平上基本平衡(該時期北方總體上仍占優勢)
民族交融的3個高頻角度
結論速記
角度1民族交融的4大表現
少數民族漢族
經濟生產牛活由遷徙到定居,由以畜向少數民族學習牛產經驗(畜牧
牧業為主到以農業生產為主業),飲食和生活方式等發生變
化
政治重用漢族士人,學習中原漢族典-
章制度
文化講漢話、穿漢服,學習儒家經典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風格
受少數民族影響較多
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華夏認同感增強
角度2民族交融的3個影響
1.促進統一多元文化的發展。
2.促進南方的開發,推動經濟重心南移。
3.加快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推動國家重新走向統一。
角度38個字速記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
恩威并施懷柔安撫為主,武力震懾為輔
囚俗而治尊重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差異,給予較大的自主治理權
文化領域的3大特點
特點1在整合中發展-儒學與佛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佛、道吸收儒家學說,漸趨本土化,儒學也開始吸收
佛、道精神,呈現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隋唐時期唐代實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發展,并進
一步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和發展中,儒學地位
受到嚴重挑戰。唐代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的主張,批評佛教,
吸收新的思想,意圖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地位,其學說對宋弋儒
學的重振起了奠基作用
第9頁共17頁
特點2在創新中繁榮-科技與文藝
魏晉至隋唐,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隋唐
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特點3在自信中交流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對外交通發達,政策開明,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在交往過程中,唐朝成
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推動“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的形成,影響了東亞
地區的文明進程,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也作出巨大貢獻。
階段4遼宋夏金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擴展與成熟
整體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北方少數民族活躍
政治從分裂割據到幾個民族政權對峙并立,最后走向元朝的大一統;民族交融進一
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制度建設加強
經濟經濟發展迅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農業、手工業發展帶來商品經濟高度繁榮;
對外交往以海?路為主,海外貿易更加發達
思想文化宋代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隊伍擴大,推動了文化的高度繁榮;科技發明與
創造出現高峰,三大發明完成并外傳;理學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學藝術
作品涌現
3條線索捋清宋代的制度變革與社會治理
線索1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3大舉措
1.地方:收權+分權-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吸取唐后期藩鎮割據的教訓)
行政奪其權: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節度使成為虛銜
第10頁共17頁
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轄地方財政,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軍政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監察設四監司,互相平行、互相監督;設通判監督知州
2.中央:分權-分化事權,內外相制(防止君弱臣強)
分化相權設一府三司,分割宰相財政、軍政的權力
分化將權實行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分割樞密院軍權
加強監督實行臺諫合一,監督的對象轉變為百官
3.政策:崇文抑武(防止武將權重)
崇文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抑武杯酒釋兵權,統兵、調兵分離,更戍法等
線索2科舉制的不斷完善
表現①取士不問家世,嚴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試,擴大統治基礎;
②嚴格考試制度,如實行鎖院、彌封、眷錄,將殿試制度化等,保障考試公平性;
③完善考試內容,如規范武舉、重視詩賦與經義的協調等,注重真才實學
影響使得崇文抑武政策有了制度保障;推動了地方教育的發展;提升了專制集權程度
線索3社會治理的側重點
1.宋代特別強調基層治理。通過保甲制度,加強基層治安管理;受理學影響,宗族內部救
助活動逐漸興起;通過社會優撫,實現基層社會穩定。
2.基層治理與社會教化密切聯系。通過鄉約,滲透儒家倫理教化;通過皇帝親自示范、地
方官員整頓風俗,充分發揮儒佛道思想的教化功能。
3.宋代戶籍分主戶(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沒有土地的佃戶),該制度折射
出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2大維度透析兩宋經濟社會新風貌
結論速記
維度1經濟新變化
第11頁共17頁
⑴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了突破
兩宋時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的商業性因
素增加,尤其是經濟作物大量種植,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發展,使得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有
所突破。
⑵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宋代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貨幣發展貨幣需求量增加,供不應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城市興盛城市內坊市界限被打破;營業時間不受限制;官府府商業活動也不再嚴格監
控;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市場貿易繁榮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海外貿易發達發達的手工業和繁榮的國內經濟為海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外貿稅收
成為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世俗文化興盛商品經濟繁榮推動了文化的世俗化,方便市民傳唱的詞比較流行,迎合市民
喜好的世俗文學得到發展
等級觀念變化士農工商間的等級差別減小,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提高,等級之間的流動性
增強
⑶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隨著人口不斷南遷,南方經濟不斷發展,末元時期我國經濟重心最終從北方轉移到南方。
伴隨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也逐漸高于北方,在科舉錄取中,南方士人占比不斷
提高。
維度2社會新風貌
門第觀念淡化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平民出身的士人進入政壇,官居高位
社會成員身份服役人員多來自雇傭,仙農、雇農與雇主之間是契約關系
趨于平等
國家對社會的不抑兼并,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輕,對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也
控制相對松弛更為松弛
第12頁共17頁
宋代儒學的3大必考點
結論速記
必考點1宋代儒學的理論建設
唐中期韓愈拉開了儒學復興的序幕。北宋時期,儒學復興進?步發展,并進行了理論建
設。在宋代儒學復興過程中興起的眾多學派中,理學是最成功的一支。
理學的特點以儒家經學為基礎,更加強調倫理道德;兼收佛、道思想,推動儒學的哲
學化、思辯化
理學思想的核心內⑴以追求天理為人生目標。"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準則,“天理〃的
涵本質就是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的品格,理學家主張通過對“天
理”的體悟,逐漸使自己的品格臻于完善,成為一個君子
(2)以“格物〃為探究天理的手段。理學家認為要認識和得到"理”需要深
刻探究萬物,探究積叁多了,便可能會對“天理”當中所包含的內在品質
逐漸產生融會貫通的理解
理學的本質以儒學的倫常綱紀來約束人心和社會,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必考點2宋代儒學的社會化和世俗化
在理學家的積極推動下,儒家倫理道德規范由上層社會向民間基層延展。原本僅適用于
貴族、上層士人的儒家倫理和相應的思想觀念深入到民間社會,將包括士、農、工、商在內
的普通民眾的口常生活納入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內,使其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口益倫理化,
必考點3理學的積極影響
⑴秩序:約束個人行為,規范和穩定社會秩序。
⑵教化:理學重視個人修養,注重人的氣節、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
格起了積極作用。
⑶文教:促進了宋以來傳統思想和教育的繁榮。
遼夏金元統治的2大高頻考點
考點1在學習中創新的政治制度
遼夏金元各少數民族政權在進行制度設計時,既學習中原的先進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的
特色,這些制度豐富了古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選擇,體現了政治制度建設的多樣性。
政權制度
遼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
第13頁共17頁
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夏基本模仿北宋,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金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本民族的管理系統一?兵農合一的“猛安謀克〃
元①在中央設宰相機構中書省,統領六部,管轄腹里;②在地方實行行省制,行
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考點2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擴展
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①華夏認同觀念強化。遼夏金都重視吸收漢文化,推崇儒學,
以華夏正統自居
②經濟文化交流增多。遼夏金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地區的經
濟貿易往來增多,促進了文化交融。元代大一統的局面下,一
些少數民族與漢族混雜而居,加強了
彼此的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明內部的文化多樣性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擴展在遼、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推動下,中國的疆域已經
從長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東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內
的幾乎整個中國。中國的人民從漢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數民族
在內的多個民族。“中國”這一名稱變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共
有的政治符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名詞
第14頁共17頁
階段5明清-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挑戰
整體明清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是中國近
代社會的前夜
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
國的版圖
經濟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手工業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經濟總量處于世界
前列;另一方面,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束縛了生產力發展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學仍占據統治地位。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進行抨擊;隨著西學東漸,西方近代科技
開始傳入中國
明清大一統國家治理的3個高頻考向
高頻角度明清
中央①廢宰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濟寧高新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河南省平輿縣中等職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滄源佤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疼痛腰痛康復規范
- 幼兒園冬季衛生保健小知識
- 教育機構二人合資托管合同書
- 心理知識習題(含參考答案)
- 電子商務行業分析報告
- 植物題庫含答案
- 企業與員工離職合同樣本
- 造價咨詢公司組織機構及人員崗位職責
- 中國文化科舉制度的等級
- GB/T 700-2006碳素結構鋼
- 多發性骨髓瘤NCCN患者指南中文版2022
- GB/T 13441.4-2012機械振動與沖擊人體暴露于全身振動的評價第4部分:振動和旋轉運動對固定導軌運輸系統中的乘客及乘務員舒適影響的評價指南
-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套課件【最新版】
- 中綠的制度課
-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抽油機機械系統設計說明書
- 醫療護理品管圈QCC成果匯報之提高住院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曉率(問題解決型)
- DBJ41T 074-2013 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
- Q∕SY 05262-2019 機械清管器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