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報告書_第1頁
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報告書_第2頁
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報告書_第3頁
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報告書_第4頁
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報告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 1 1 1 3 4 5 6 6 10 10 12 13 15 15 18 18 22 22 23 35 35 36 48 48 48 50 57 57 57 58 59 60 64 65 65 65 66 66 71 71 73 74 74 74 76 76 77 78 79 79 81 82 84 84 84 84 84 84 87 87 88 88 8811.1項目由來及特點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由此導致的各類問題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蘇州作為擁有千萬級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經濟體量大,人口密度高,單位面目前,蘇州市對強對流、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主要依靠常州和南通的天氣雷達,兩地所配備的雷達與蘇州市的距離都在100km左右,受地球曲率和雷達探測仰角等影響,蘇州市上空存在一定的探測盲區,已成為現階段蘇州市氣象災害監測的突出短板。為完善蘇州市氣象綜合觀測業務體系,蘇州市氣象局擬開展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蘇州地區天氣雷達觀測網布局,彌補現有新一代天氣雷達網觀測空白區,有效填補災害高發區、高影響區、敏感區的監測空白,有效提升突發災害性天氣(1)本項目為天氣雷達新建工程,選址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涉及墅里村、上海海(2)本項目施工期主要影響因子廢水、施工揚塵、噪聲、固廢及生態環境,運行期無廢氣產生,運行期的主要影響因子為電場強度、磁場強度、等效平面(3)本項目天氣雷達的天線接收信號時不產生電磁輻射,僅在發射信號時1.2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要求,建設項目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本2項目為新建天氣雷達項目,周圍存在以居住、文化教育、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的環境敏感區,故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2023年9月4日,蘇州市氣象局委托江蘇通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原“江蘇通凱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月31日更名,以下簡稱“我公我公司接受委托后,收集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及背景資料,對蘇州天氣雷達站擬建址周圍進行了現場踏勘,對工程周邊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了調查。同時委托江蘇核眾環境監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站址周圍及環境敏感目標處進行了電磁環境、聲環境現狀實測。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后,我公司進行了資料分析和數據處理,對本項目運行后產生的電場強度、磁場強度、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噪聲等環境污染因子進行了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并提出了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從環境影響的角度論證了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我公司于2024年3月編制(1)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確定本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2)收集和研究項目相關技術文件和其他相關文件,進行初步工程分析,明確本項目的工程組成,根據工藝流程確定產排污環節和主要污染物,同時對(3)結合初步工程分析結果和環境現狀資料,識別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因素,篩選主要的環境影響評價因子,明確評價重點,確定評價工作等級、評價(4)制定工作方案,在進行充分的環境現狀調查、監測的基礎上開展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并進行進一步的工程分析,根據工程分析確定的污染源強以及結合項目區域環境特征,采用理論計算和類比監測的方式預測、分析和評價項(5)在對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從環境保護角度分31.3分析判定相關情況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相控陣天氣雷達,在沿海地區、太湖地區增設S波段雷波段天氣雷達,屬于氣象災害防治工程,是全省強對流天氣精細化協同觀測網《蘇州市“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中“四、重點工程(一)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工程”提出“建設蘇州天氣雷達監測網……滿足我市強對流、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精細化探測需要,在市本級建設1部新一代SA波段天4氣雷達,在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分別建設1部X波段天氣雷達”。因此,本項目為市本級S波段天氣雷達建設,符合《蘇州市“十四五”氣象發展對照《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蘇政發〔2023〕69號),本項目所在區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為蘇錫常都市圈,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本項目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項目用地取得蘇州市自然),對照《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本項目不在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內;對照《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和《蘇州市吳中區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方案》,本項目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與漁洋山生態公益林開展了專題論證,認為本項目為防災減災救災必要設施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屬于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允許開展的對照《江蘇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本工程在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及資源利用效率要求等方面均符合江蘇對照《蘇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本項目建設滿足蘇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中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51.4關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影響本項目施工時間較短、施工內容簡單,本次評價主要關注運行期的環境影(1)電磁環境影響:根據預測結果,本項目周圍各電磁環境敏感目標處的電磁環境預測值均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限值要求,(2)噪聲影響:根據預測結果,本項目四周站界噪聲貢獻值能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1類標準,對周圍聲環境影響(3)固廢影響:本項目巡檢、檢修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桶收集,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廢鉛酸蓄電池交由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收集和處1.5環境影響報告書主要結論本項目符合國家及地方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規范及相關規劃要求,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經各環境要素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排放的污染物對電磁環境、聲環境的影響不會顯著降低所在區域環境功能區的質量,根據電磁環境影響預測結果,設立電磁輻射防護區(距雷達天線中心半徑229m范圍內禁止建設屋頂高于雷達天線水平掃描平面下方1.5m(即海拔178.95m)的建筑物)。因此,在認真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措62.1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8年修正版),中華人民共(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訂版),2018年1月1日起施行;(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版),2018年10月(5)《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2022年修正版),2022年6月5(6)《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修正版),(8)《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修訂本),國務院第682號令,2017(9)《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04(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生態環境部(2)《關于加強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生態環境部,環辦環評函〔2020〕181號,2020(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4)《關于發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配套文件的公告》,生態環境部公告,2019年第38號,207(6)《關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環(7)《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7(8)《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生態環境部令第4號,2019年1月1日起(9)《關于進一步完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及竣工環境保護自主公安部令、交通運輸部、衛生健康委員會部令(11)《“十四五”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中國氣象局,氣發(1)《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2)《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20年修正本),2021年5月1日起施行;(3)《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18年第二次修正本),2018年11月(4)《江蘇省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2018年修正本),2018年5月1日(5)《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2018年修正本),2018年5),(7)《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年修訂),2021年9月29日起),(9)《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8(11)《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的(12)《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關于蘇州市吳中區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方案(13)《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14)《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15)《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16)《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地表(17)《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于印發江蘇省“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的通知》,蘇政辦發〔2021〕46(18)《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危險廢物貯存規范化管理專項整治,(),(19)《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20)《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做好江蘇省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上線(21)《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工作的通(23)《關于印發“十四五”江蘇省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蘇環辦〔2021〕304號,2(24)《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做好<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等標準規范實施后危險廢物環境管理銜接工作的通知》,蘇環辦〔2023〕154號,2023年129(25)《關于印發<蘇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的通),(26)《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規定(20版)>的通知》,蘇府〔2019〕19號,20(27)《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蘇州市“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的通知》(28)《江蘇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2009年修正本),2009年5月20日);(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7)《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2)“關于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建議書的批復”,蘇行審(3)“關于調整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建議書的批復”,蘇(6)“蘇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報送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市級雷達不可避讓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論證意見的函”,蘇州市人民政府,蘇(7)“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項目建議書”,瑞和安惠項目2.2評價原則本次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執行國家、江蘇省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根據項目的建設內容及特點,明確與各環境要素間的作用效應關系,利用具有時效性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本項目建成后電磁環境影響予以重點分析和2.3環境影響識別和評價因子選擇本項目施工期主要活動包括:場地清理、基礎開挖、建(構)筑物施工、安裝工程施工、材料和設備運輸等;運行期主要活動包括:雷達天線運行產生的電磁輻射、巡檢、檢修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雷達伺服收發單元評價結合工程各評價時段主要活動、區域環境特征,對本項目涉及的環境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注:表中“+”、“-”分別表示有利、不利影響;“L”、“S”分別表示長期、短期影響;“0”至“3”數值分別表示無影響、輕微影響、中等影響、重大影響。從表2-1可知,本項目施工期主要不利影響是施工廢水、揚塵、噪聲影響、根據環境影響識別結果,進行了本項目評價因子篩選,評價階段評價項目現狀評價因子預測評價因子單位*施工期聲環境晝間、夜間等效聲級,Leq晝間、夜間等效聲級,LeqdB(A)生態環境生態系統功能、土地利用、動植物損失、生物量生態系統功能、土地利用、動植物損失、生物量/地表水環境*pH、COD、SS、NH3-N、石油類pH、COD、SS、NH3-N、石油類mg/L運行期電磁環境**電場強度電場強度V/m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W/m2/磁場強度A/m聲環境晝間、夜間等效聲級,Leq晝間、夜間等效聲級,LeqdB(A)地表水環境pH、COD、SS、NH3-N、石油類pH、COD、SS、NH3-N、石油類mg/L注:*,pH值無量綱,本次評價施工期和運行期污水量小,水質簡單,廢水處理后回用不外排,故引用區域環境質量公報數據進行地表水環境現狀評價,并對地表水環境影響進行簡單分析,不對pH、COD、SS、NH3-N、石油類進行乏1GHz以上頻段電磁波磁場強度的方均根值和瞬時峰值進行測量的監測儀器,故本次監測2.4評價工作等級和評價范圍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聲環境》(HJ2.4-2021)規定:建設項目所處的聲環境功能區為GB3096規定的1、2類地區,或建設項目建設前后評價范圍內敏感目標噪聲級增高量達3dB(A)~5dB(A)(含3dB(A)),或受噪聲影響人口根據《蘇州市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規定》(2018年修訂版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1類區,故本項目聲環境影本項目擬建址不涉及生態敏感區,占地面積為1330m2。對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22),不屬于其中6.1.2中a)、b)、c)、d)、e)、f)所列情況,屬于g)所列情況,本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本項目運行期產生的廢水主要為生活污水,污染物以COD、SS、氨氮等有機污染物為主,水質簡單,經站內化糞池處理后,環衛部門定期清運不外排。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2.3-2018)表1注9、注10本項目評價工作等級為三級B,僅針對項目廢水不外排的可靠性進行分析。《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為1km范圍全面評價,如輻射場強最大處的地點超過1km,則應在選定方向本項目天氣雷達發射機峰值功率為650kW,大于200kW。平均功率條件下近場區天線罩外最大功率密度為15.69W/m2;遠場區最大功率密度貢獻值為6.5×10-4W/m2,遠場區預測結果遠小于近場區內最大值。因此本影響評價范圍為以天線為中心、半徑1km范本項目聲環境評價等級為二級,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聲環境》(HJ2.4-2021),保守考慮,本項目聲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為站界外擴200m范圍,本項目生態評價等級為三級,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22),結合項目實際情況,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為站界外擴500m范/2.5評價執行標準本項目天氣雷達工作頻率范圍為2700MHz~3000MHz,根據《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公眾曝露控制限值見表2-4。B注3:100kHz以上頻率,在遠場區,可以只限制電場強度或磁本項目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聲環境質量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10.3-1996)第4.2款規定:“為使公眾受到的總照射劑量小于GB8702的規定值,對單個項目的影響必須限制在GB8702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評價時,對于由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環境保護局)負責審批的大型項目可取GB8702中場強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項目可取場強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為評價標準。”),述要求外,其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的瞬時峰值不得超過上述對應值所列限值的綜上所述,本項目不屬于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環境保護局)負責審批的大型項目,且不屬于豁免的設施(設備),因此,本項目的單個項目管理限值取《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場強限值的1/,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為評價標準采用的標準限值見表2-6。施工期噪聲排放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PM102.6評價內容、評價重點及評價時段本次評價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工程概況介紹、工程分析、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環保措施可行性論證、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本次評價重點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分析、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電2.7環境保護目標本項目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共有電磁環境敏感目標9處,共計9戶民房、1座學校、1座海洋館、4處管理用房、6處看護房、7家酒店、2處景序號名稱功能規模房屋類型高度方位與天線最近水平距離海拔高度*1蔣墩墓區管理用房辦公3處管理用房1-2層尖頂3~9北側約410m20~212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自來水廠辦公1座自來水廠1-2層尖頂4~7東北側約447m3海關森林步道看護房等居住戶民房1-2層尖頂3~7東北側約737m4墅里村民房居住約8戶民房1-3層尖/平頂3~11東側約873m26~275上海海關學院蘇州分院教育1座學校1-2層尖頂3~7東南側約435m30~386太湖山莊等教育海洋館、1處管理用房1-15層尖/平頂3~48東南/南側/西南側約387m28~917漁洋閣等居住2處景點用房1-5層尖頂5~27西南側約735m32~1758漁洋山舍等看護2處看護房1-2層尖頂3~6西北側約784m249蔣墩社區墩旺農產品展銷中心等看護1處展銷中心、1處看護房1-3層尖/平頂北側約417m20~46注:本項目雷達天線架設高度為184.7m。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聲環境》(HJ2.4-2021),聲環境保護目標為依據法律法規、標準政策等確定的需要保持安靜的建筑物和建筑物集中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噪聲敏感建筑物是指用于居住、科學研究、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機關團體辦公、社會福利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建本項目不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濕地、重點保護與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等漁業水體,以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2.3-2018)中的水環本項目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周圍1km范圍內主要水體為太湖,湖水面積2338km2,湖泊長68km,最大寬度為56km,平均水深為1.9m。太湖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m3,蓄吳中區太湖湖體面積為1178m2,水環境功能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功能區對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22),本項目評價范圍內不涉及受影響的重要物種、生態敏感區以及其他需要保護的物種、種群、本項目評價范圍內不涉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海洋特別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對照《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本項目不在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內;對照《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和《蘇州市吳中區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方案》,本項目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與漁洋山生態公益林序號生態管控空間名稱生態主導功能生態空間管控范圍區域面積(km2)與本項目位置關系1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分為兩部分:湖體和湖岸。湖體為吳中區內太湖水體(不包括漁洋山、浦莊飲用水源保護區、太湖湖濱濕地公園以及太湖銀魚翹嘴紅鲌秀麗白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太湖青蝦中華絨螯蟹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湖岸部分為(除吳中經濟開發區和太湖新城)沿湖岸5公里范圍,不包括光福、東山風景名勝區,米堆山、漁洋山、清明山生態公益林,石湖風景名勝區。吳中經濟開發區及太湖新城(吳中區)沿湖岸大堤1公里陸域范圍1630.61位于太湖(吳中區)重要保占地1330m2,臨時占地370m22漁洋山生態公益林水土保持吳中區城區西部漁洋山山麓,包括蔣墩村、墅里村林地0.82項目擬建址與漁洋山生態公益林北邊界最近距離為3m3.1項目概況建設內容:建設蘇州天氣雷達站,建設1部S波段天氣雷達及其配套設備和建設1座雷達塔樓,塔高30m(塔樓底座海拔高度為150m),塔頂架設1副天氣雷達天線(天線基座高34.7m,口雷達天線工作頻率范圍為2700MHz~3000MHz,峰值功率為650kW,天線增益為44dBi,掃描方位角為0°~360°,掃描俯仰角為0.5°~19.5°。主要包括雷達發射機房、設備標校室、雷達業務機房、通訊44.00m241.30m228.62m240.68%12345670°~360°80°~+90°1m23°4/56/7m89°°H/V交叉極化隔離度°°kW/°/s°/s°/±0.05/±0.05°±0.05°±0.05°蘇州天氣雷達站總用地面積為1330m2,在項目用地四周設鐵藝圍欄,在站區中央建設雷達塔樓及配套輔助用房,塔高約30m,架設8.5m雷達天線(雷達北部為備品備件室和配電室;二層設置雷達業務機房及監控室、通訊傳輸用房蘇州天氣雷達站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擬建址四周均為天氣雷達站建成后,實行無人值守制,遠程操作監控運行。同時,每周有3.2工程占地本項目建設選址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項目永久占地面3.3施工組織方案施工生產區作為施工場地和表土堆放場地,主要布場等。本項目施工生產區設置在雷達站進站道路北側。本本項目進站道路與漁洋山景區道路相通,項目施工前期采取永臨結合,先3.4與政策法規等相符性分析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增效益,充分考慮各方面需求,統籌規劃,提出建設‘氣象災害防治工程’‘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生態氣象建設工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氣象保障(江蘇)工程’等四項重點工程”。其中“氣象災害防治工程”明確:“完善氣象災害監測網……新建一批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相控陣天氣雷達,在沿海地區、太湖地區增設S波本項目即為在太湖地區建設S波段天氣雷達,屬于氣象災害防治工程,是完善全省氣象災害監測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符合《江蘇省“十四五”氣象發《蘇州市“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提出:圍繞監測精密著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提升市域范圍近地層突發災害性天氣精細化探測能力,在市本級建設SA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在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分別布設本項目即為規劃中所提出的市本級S波段天氣雷達建設工程,符合《蘇州市根據中國氣象局《天氣雷達選址規定》(GB/T37411-2019)等文件和蘇州①雷達選址要考慮交通方便,堅持維持費用②應具備天氣雷達建設和運行的供水、供電、道①凈空環境:雷達站候選址四周應無高大建筑物、山脈、高大樹木等遮擋礙物的遮擋方位角應不大于1°,且總遮擋方位角應不大于5°;對個別孤立障礙②電磁環境:應與周邊電磁干擾源保持安全距離;不可避免的有源干擾造成的接收機靈敏度損失應不大于1dB;對周邊環境的輻射水平應符合《電磁環太湖沿岸3km范圍內,海拔高度需符合雷達凈空和電磁環境等雷達建設要蘇州市天氣雷達站在前期選址階段,蘇州市氣象局對能夠用于雷達建設的地點進行了規劃比對和現場踏勘,對區域制高點進行了20余次現場踏勘,共遴選了4個候選站址,2021年初定選址位于吳中區光福鎮西磧山。因該站址位于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核心景區,蘇州市氣象局在辦理太湖風景名勝區建設活動審批過程中,先后按要求對建設方案設計文本進行了十數次調整和積極的多方協調,于2022年12月確認無法在該選址處實施建設,并按照江蘇省太湖風景因此,蘇州天氣雷達站前后共5個候選站址,分別為穹窿山、主要探測方向上,0°以46.5km////由表3-5可知,5個候選站址中穹窿山附近有軍事管理區,存在電磁干擾,制高點處已有旅游配套建筑,影響雷達塔樓建設,選址位于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東吳國家級森林公園)內;南陽山已進入市區范圍,距離太湖11km,制高點處已有旅游配套建筑,影響雷達塔樓建設,選址位于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江蘇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縹緲峰森林防火通道無法到頂,且峰頂亭臺等建筑,影響雷達塔樓建設,選址同時位于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西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和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山景區)內,選址位于西山景區的核心景區,不滿足《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西磧山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光福景區)內,選址位于太湖風景名勝區光福景區的核心景區,不滿足《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漁洋山距離太湖直線距離近,西側可利用森林防火通道到頂,建設地點周圍未開發綜合考慮選址要求、專家意見及工程建設的可行性,確定蘇州太湖國家旅(1)從“1+5”的天氣雷達整體布局來看,市級S波段雷達對蘇州和太湖周邊地區形成主力覆蓋,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5部X波段雷達,形成低空補盲全覆蓋。在全市域范圍1km左右垂直高度實現2部雷達同時覆蓋,太湖沿岸水陸、城郊下墊面差異區域3部雷達同時覆蓋。所有雷達選點均避開主城區,毗鄰雷達最大距離45km左右,在確保X波段探測精度的情況下,形成互補(2)從氣象災害區域聯防來看,市級S波段天氣雷達位于協同觀測網的核心位置,可對太湖水面(天氣系統上游)形成全覆蓋監測,同時在常熟、昆山、吳江3部X波段雷達的配合下,對蘇州市區范圍形成全方位立體監測,提升對局地初生對流的監測預警水平。市級、張家港、常熟3部X波段雷達部署于蘇州行地貌特征以平緩平原為主,西臨太湖、北沿長江、東部近海,地勢整體西高東低,其中西部山丘海拔大多在100m~200m。從氣象專業角度,多數天氣系統自西向東或自南向北影響蘇州市;水陸、城郊下墊面差異也易激發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太湖沿岸布設天氣雷達,可以同時滿足地勢高、電磁環境和基本施工條件要求較高,項目選址地海拔較高,凈空條件理想。對周邊5km,10km范圍高層建筑物和山體進行了測量計算,雷達工作仰角在平掃(0°)以上時,僅在735m處漁洋閣對電磁波有少量遮擋,能滿足天氣雷達選址遮蔽角要求。對選址地電磁波進行過信號掃描,在雷達預選頻段內無電磁干擾信號。并且基礎環境好,選址地無民居聚集,且具備良好的水、電基礎,現有(5)在具體建設選址上,選擇山體較高點且地勢相對(6)吳中區太湖沿岸(除吳中經濟開發區和太湖新城)5km范圍內區域都屬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因此本項目不可避免占用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從5域內,西磧山、漁洋山則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西磧山選址還位于太湖風景名勝區光福景區的核心景區,未能通過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審批,漁洋山選址已通過蘇州市人從生態環境角度看,漁洋山選址對周圍生態環境影響更小,推選為最優站為保障近期基礎設施項目、民生及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和產業及經營性項目用地需求,以《蘇州市吳中區國土空間規劃近期實施方案》(含2022年度蘇州市吳中區預支空間規模指標落地上圖方案)為基礎,在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剛性管控要求的基礎上,再次預支部分國土空間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指標,形成2023年度蘇州市吳中區預支空間規模指標落地上圖方案,報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批準實施,并納入正在編制的規劃期至2035年的國土根據吳中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結合交通、能源、水利等專項規劃,將近期確需實施的、因線型不穩定暫時無法落地上圖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通過納入重點建設項目清單的方式予以保障,納入重點建設項目清單視同符合規劃。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由光福鎮調整到香山街對照《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本項目不在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內;對照《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和《蘇州市吳中區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方案》,本項目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與漁洋山生態公益林受凈空環境、電磁環境等基礎選址條件和設計規范的制約,項目不可避讓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的通知》(蘇政辦發〔2021〕3號)的要求,蘇州市人民政府組織蘇州市資源規劃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園林綠化局、水務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開展了專題論證,一致認為該項目為防災減災救災必要設施,選址不可避讓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屬于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允許開展的有限人為活動,且符合《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自然資發〔2022〕142號)中“管護巡護、保護執法、科學研究、調查監測、測繪導航、防災減災救災、軍事國防、疫情防控等活動及相關的必要設施修筑”的有限人為活動,也符合《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的通知》(蘇政辦發〔2021〕3號)中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不破壞生態功本項目鄰近漁洋山生態公益林,本項目進站道路與其北側邊界最近距離約3m,施工場地設置于進站道路北側,施工期沿項目站區四周邊界設置圍擋,不在漁洋山生態公益林內砍柴、采脂、狩獵、挖砂、取土、開山采石、野外用火、排放污染物和堆放固體廢物,減緩對漁洋山生態公益林的影響。施工期及運行對照《江蘇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本項目評價范圍內不涉及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和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不涉及優先保護單元,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后,項目建設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本工程運行期主要污染因子為電場強度、磁場強度、噪聲。預測結果表明,本工程產生的電場強度、磁場強度、噪聲等對環境的影響符合國家有關環境保本工程運行期間不產生廢氣污染物,在采取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后,產生的電場強度、磁場強度、噪聲均可以滿足相應標準限值要求,產生的廢鉛酸蓄電池由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收集和處置,站內不設暫存場所。工程運行(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內,為優先管控單元,對照管序號類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相符性分析1空間布局約束嚴格執行《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和《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有關規定。項目施工期和運行期采取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符合《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和《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有關規定。2污染物排放管控根據《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太湖流域實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排污單位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經核定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應當按照規定設置便于檢查、采樣的規范化排污口,懸掛標志牌;不得私設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本項目施工期和運行期間無廢水排放,不涉及總量控制指標及排污口設置。3環境風險防控根據《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太湖流域、二、三級保護區禁止:向水體排放或者傾倒油類、酸液、堿液、劇毒廢渣廢液、含放射性廢渣廢液、含病原體污水、工業廢渣以及其他廢棄物。本項目運行期不排放《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禁止的各項廢棄物。4資源開發效率要求禁止銷售使用燃料為“Ⅲ類”(嚴格),具體包括:1、煤炭及其制品(包括原煤、散煤、煤矸石、煤泥、煤粉、水煤漿、型煤、焦炭、蘭炭等);2、石油焦、油頁巖、原油、重油、渣油、煤焦油;3、非專用鍋爐或未配置高效除塵設施的專用鍋爐燃用的生物質成型燃料;4、國家規定的其它高污染燃料。本項目僅使用電能,不銷售使用“Ⅲ類”燃料。《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04號)中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制革、酒精、淀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對照《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年修),保護,劃為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范圍為:太湖湖體、沿湖河道上溯10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1公里范圍。二級保護區第四十四條:除二級保護區規定的禁止行為以外對照上述規定,本項目位于太湖流域一級保護區范圍內,本工程為天氣雷達站建設,不屬于上述規定中禁止的行為,此外本項目運行期無生產廢水產生,不屬于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本工程天氣雷達站建成投運后無人值守,少量巡檢人員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不外《江蘇省生態公益林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在生生態公益林所在的山地丘陵未列入禁止開山政府應當將其列入禁止開山采石區。生態公益林內原有本項目距離漁洋山生態公益林北邊界約3m,永久占地和使用臨時用地均不在生態公益林范圍內,施工期間嚴格控制施工范圍,禁止施工人員在工作期間進入進站道路南側林區,砍伐林木,捕獵野生動物,不挖砂、取土,不在林區生火,避免引起森林火災,嚴禁向公益林內排放污水或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4.1施工期污染源分析本項目的施工期主要建設內容有:建設雷達塔、輔助用房及安裝相關設備。施工期主要環境影響來自土方開挖及堆放產生的施工揚塵;運載物料車輛以及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施工場地沖洗、施工機械清洗產生的施工廢水和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等;施雷達塔基礎施工時,由于開挖土方使地表土地裸露,土方的堆放、大片地表土地裸露、建筑材料的裝卸以及運輸車輛的行駛過程中等施工作業都會產生本項目施工期主要噪聲源是運載物料車輛的交通噪聲以及施工機械噪聲,根據《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技術導則》(HJ2034-2013)及《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及測量方法》,天氣雷達施工時的主要機械噪聲狀況見商砼攪拌車起重機本項目施工廢水主要為開挖土方及少量機械清洗廢水和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為COD、BOD5和SS。施工人員用水量以50L/d·人計,排放量以80%計。施工人員高人員生活污水排入臨時化糞池,施工期產生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由環衛部門定期清掏,不外排。由于本項目施工體量較小,不設置施工營地,因此施施工期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施工期生態影響主要為天氣雷達站土地占用,以及場地平整、土方填挖過程中對項目建設區域的林木砍伐和地表植被剝離,引起地表植被的破壞與擾動、造成生物量損失和區域水土流失量的增加,以及施工活動對區域內動物的驚擾,4.2運行期污染源分析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以其高時空分辨率、及時準確的遙感探測能力成為災害性天氣,特別是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等方面極為有效的工具。蘇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項目能夠對暴雨、冰雹、大風等突發性、災害性天氣實現快速、準確、動態的實時監測,通過雙偏振天氣雷達系統建設,實現對多種氣象災害的動態診斷分析和預報預警功能,通過與周邊新一代天氣雷達進行組網,減少相關區域的雷達監測盲區,在地方氣象預報服務業務基礎上,依托雷達系統的生成基數據產品和氣象產品,開展針對性、專業化、精準化的天氣雷達間歇性地向空中發射電磁波(脈沖電磁波),其波形是脈沖寬度為τ而重復周期為T的高頻脈沖串,饋送到天線,而后經天線輻射到空間。電磁波以接近于直線的路徑和接近光波的速度在大氣中傳播,在傳播的路徑上,若遇到氣象目標物,脈沖電磁波被氣象目標物散射,其中散射返回雷達的電磁波,即回波信號或者后向散射信號,可以在終端上顯示出氣象目標的空間位置、相對速度等的特征。雷達天線一般具有很強的方向性,以便集中輻射能量來獲得較大的觀測距離。同時,天線的方向性越強,天線波瓣寬度越窄,雷達測向的精度和分辨率越高。常用的天氣雷達天線是拋物面反射體,饋源放置在焦點上,天線反射體將高頻能量聚成窄波束。天線波束在空間的掃描采用機械轉動天線而得到。脈沖雷達的天線是收發共用的。接收機把微弱的回波信號放大到足以進行信號處理的電平,該電平經檢波器取出脈沖調制波形,由視頻放大器放大本次采用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是固定式S波段多普勒氣象專用雷達,是監測災害性天氣演變過程并向有關部門提供準確的實時氣象信息的重要設備,主要用于探測460km范圍內的暴雨、冰雹、大面積降水及其他空中氣象目標;同時也能探測230km內各種氣象目標的大氣風場,它能有效地監測和預報陣風鋒、下擊暴流、熱帶氣旋、風切變等災害性天氣,同時能警戒強暴風、冰雹、颶風等災害性天氣。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可在230km范圍內測量雨區的降水強度的空間公布,測量降水云體的發展高度,以及降水云體的移向移速。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特別適宜于精確測量大氣降水強度,大氣風場以及龍卷風,雷達系統結構主要包括雷達數據采集子系統、雙偏振多普勒信號處理子系統、智能型數據處理和顯示終端子系統、雷達監測控制子系統、在線標校裝置子系統等5個部分。雷達系統功能包括數據采集功能、產品生成和顯示功能、數雷達數據采集子系統包括天線罩、天線、H/V通道饋線、伺服裝置(交流數字伺服系統)、速調管放大鏈發射機、雙通道數字接收機、雷達配電柜和天饋及天線控制(伺服)由天線、天線罩、天線底座、饋線(H/V通道)和天線控制(伺服)等組成,主要功能是向空間發射電磁波并接收來自目標的回波,以及根據監控指令的要求,控制天線做各種模式的掃描運動,同時向雙通道數字接收機提供天線的方位、俯仰角度和天線狀態等信號,并向監控分機天線為普通前饋式旋轉圓拋物面,并加有天線罩,以增強抗風能力。天線反射體直徑為8.5m,天線罩直徑為11.8m,饋線為全封閉結構,在正常能自動充入干燥空氣,以防止波導受潮打火。天線控制選用全數字式交流伺服水平方向性圖垂直方向性圖圖4-4天線方向性圖發射機采用固態激勵和速調管高頻放大鏈式,采用回掃充電和后校平校正技術、大功率全固態軟性開關調制器技術,發射功率穩定、效率高、噪聲小,峰值功率為650kW;具有四種發射脈沖寬度,分別適應0.42μs、0.83μs、1.57μs和4.70μs脈寬的要求,使雷達具有較高的距離分辨率和較強的探測能力。發射脈沖重復頻率采用變T發射方式,擴大了最大測速不模糊區間。數字接收機頻綜輸出的射頻脈沖信號送入發射機后,經過固態功率放大、速調管放大后,通過波導(H/V通道)、環流器、轉動鉸鏈(雙通道)送入饋源,由圓拋物面天線向空間輻射。發射機內部控制處理單元,可用軟件編程實現各種控制,它接收雷達監控單元的控制指令,完成對發射機的各種控制,并向監控單元回饋發表4-2天氣雷達發射技術參數一覽表172844dBi39≤1.0°4-2.5°50°~360°0°~90°60~36°/s雷達接收機采用變頻超外差式接收體制,基準頻率源由高穩定度恒溫晶體振蕩器合成產生,接收機頻綜產生低相噪、低雜散本振信號,射頻接收機接收回波信號之后,經主通道分別進行低噪聲放大、混頻和中頻限幅放大、濾波等處理,最后在雙通道數字中頻中實現數字下變頻、信號數據率變換形成數字I/Q信號,最后以千兆網絡接口輸出到服務器進行軟件信號處理。頻綜產生高頻激勵信號輸出給發射機,輸出CW測試信號送入測試通道前端。系統設備主要由雙路模擬接收通道、雙通道數字中頻、Burest信號采集和混頻、頻綜、接收監控和電源模塊等組成。此外,接收機還配置完善的標定設備,接收機噪聲系數、線性特性均可得到有效的標定和檢驗。雙通道數字中頻產生全機時序信號,接收伺服系統送來的天線角碼信息,以及服務器發送的控制信號和發送到服務器雙偏振多普勒信號處理子系統采用基于通用服務器的硬件平臺,全軟件化處理,對雙通道數字中頻接收機輸出的I/Q信號(千兆網格式接口)進行實時處理,實現多普勒信號處理功能生成的基數據通過以太網口輸出給RPG。采用通用服務器全軟件化設計,具有擴展性強、算法升級簡單等優點。運用雙脈沖重復頻率擴展了雷達的最大不模糊速度范圍。同時,基于服務器硬件平臺的RDASC軟件也向其它子系統提供控制信號,同步雷達的運行。雙偏振多普勒信智能型數據處理和顯示終端子系統(RPG)接收雙偏振多普勒信號處理器基數據,并產生各種氣象產品。它包括一臺高速、大容量、開放式結構的計算機系統和一整套能生成數十種氣象產品的專用軟件產生的氣象產品數據和狀態信息,并用圖形、圖像方式提供給操作人員(預報人員),作天氣現象分析和預報使用。采用硬件、軟件相結合的方法,作為人機界面,為最終用戶就產品需求、產品顯示、本地產品存儲、產品注釋、狀態監視等方面提供接口。同時雷達監測控制子系統主要功能為監測各分機的工作狀況和工作參數,在雷達RCW平臺及數據處理和顯示系統中顯示監測信息,雷達工作不正常時報警,對工作狀態進行記錄。在雷達的重要部位設有自保裝置,當出現工作不正常時,標校系統在發射/接收分機設有機內穩定的在線測試信號源標校系統在發射/接收分機設有機內穩定的在線測試信號源和具有可調初相位的穩定相干信號源,用于對系統進行標校。在雷達RCW運行平臺的控制下,可自動在線對回波強度測量誤差進行標校和速度信號定標檢驗,可在線對水平反射率、差分反射率進行標定;RDASOT測試平臺具有對發射機脈沖功率、接收機噪聲系數、動態范圍、相位噪聲、地物雜波抑制比、距離和速度測量精度、雙通道幅相一致性等進行檢測的能力。同時,基于服務器的RCW和RDASOT軟件,根據輸入的各種雷達系統開啟后,用戶終端通過雷達內部局域網對天線掃描、信號處理、發射和偏振等參數進行設置并發送控制命令使雷達按照設定的方式工作;雷達通過發射不同的脈沖重復頻率和偏振脈沖波來監測或測量不同量程范圍內的氣象體目標。氣象體目標信息的獲取首先是氣象回波通過天線進入饋線系統;饋線系統將回波信號送入接收機,接收前端將接收的微波信號放大后與本振信號混頻,中頻放大后對該信號進行欠采樣生成數字正交I/Q信號;信號處理對正交I/Q信號進行處理,按照一定的算法提取強度、速度、速度譜寬和雙偏振等參量,輸出基本數據送數據處理計算機(前臺計算機)進行數據合成、打包并進行實時顯示,數據處理計算機打包操作的數據通過網絡向用戶終端(后臺計算機)雷達系統設計為無人值守,在無人值守狀態下,雷達發射、接收和信號處理功能,以及系統在線標校和狀態性能監測功能均可自動運行,所有的雷達故為及時將觀測到的數據傳輸到遠端用戶,通訊系統采用有線網絡實現數據多普勒氣象雷達系統主要有以下幾種工作模式:①水平掃描(PPI②扇PPI掃描(水平掃描)模式:在天線仰角固定條件下,方位掃描范圍為0°~360°連續掃描,水平掃描速度通常設置在(0.1~30)°/s。該模式為VOL掃描的扇掃:在天線仰角固定條件下,方位掃描范圍固定在一個水平區間連續掃RHI掃描(垂直掃描)模式:方位角設定在某一個水平區間,天線仰角自VOL掃描(體積掃描):為本項目業務觀測任務的掃描模式,由一組不同仰角的PPI掃描組成,仰角的范圍為0.5°~19.5°。經與建設單位確認,本項目正仰角(°)6掃描速度(°/s)))注:*,天氣雷達在進行VOL體積掃描時,對仰角0.5°和1.45°分別以300Hz和1300Hz各進行一次雷達產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雷達數據采集工序(簡稱“RDA”包括天線、天線罩、發射機和接收機。雷達運行時,發射機在雷達信號處理定時單元送來的觸發脈沖控制下,產生高功率的射頻脈沖,經傳輸由旋轉拋物天線以水平及垂直波的形式定向往空中發射探測信號,單發射機峰值功率達200W,使空中天線主視方向的電磁輻射場強增高,從而產生電磁輻射。同時,當發射信號在空中碰到某種障礙物,如云、冰雹、龍卷風等,立即產生反射波,并且向四周傳播,也可以使周圍環境電磁輻射場強增高,即對周圍環境產生次級電磁輻射。但脈沖天氣雷達天線具有很強的方向性,其主要功能是向空間發射電磁波并接收來自目標的回波。輻射能量主要聚集在天線的主瓣,雷達天線主瓣非常集中,本項目主瓣寬度為1.0°,實際工作中仰角掃描范圍為0.5°~19.5°(體積掃描)。因此,天線產生的電磁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天線掃描所在水平面上方。天氣雷達系統為脈沖雷達,其發射電磁波非連續性。根據《環境電磁監測與評價》(浙江大學出版社,楊維耿,翟國慶編著),雷達脈沖期間射頻振蕩的平均功率等于發射機輻射脈沖功率與脈沖寬度和脈沖重復率的乘積,一般按最大的脈沖寬度(τ)及最大脈沖重復率(f)的最不利條件計算,具體根據以--本項目雷達天線峰值功率為650kW,雷達在進行體積掃描時,脈沖寬度為本項目天氣雷達站為無人值守站,遠程操作監控運行,突發性故障時,工作人員立即修理。另外每周有工作人員對天氣雷達站進行一次例行巡檢,巡檢、檢修人員產生的少量生活污水排入站內化糞池處理,由環衛部門定期清掏,不本項目運行期間發射天線不會產生噪聲,主要噪聲源為發射機、風機箱(位于配電房、雷達業務機房及監控室、通訊傳輸室、防塵維修室、設備校標蘇州天氣雷達站的室外噪聲源強匯總見表4-5,室內噪聲源強匯總見表4-6,XYZ110平臺21314/100注:*以雷達塔中心為坐標原點(0,0,0)。 XYZ1152153154155156157/1注:*以雷達塔中心為坐標原點(0,0,0)。本項目天氣雷達站為無人值守站,遠程操作監控運行,突發性故障時,工作人員立即修理。另外每周有工作人員巡檢一次,巡檢、檢修人員產生的少量機房內更換產生的廢鉛酸蓄電池屬于危險廢物,蓄電池一般每5年更換一次,更換量最大為32組,總重0.8t,委托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收集和吳中區隸屬江蘇省蘇州市,位于蘇州市中西部,北與蘇州古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接壤,南臨蘇州吳江區,東接昆山市,西銜太湖,與無錫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5′~120°54′,北緯30°全境東西長92.95km,南北寬48.1km,總面積2231km2,其中陸地面積745km2,蘇州市位于新華夏系第二巨型隆起與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東延的復合部位,構造錯綜復雜。地質構造屬華南地臺,由石灰巖、砂巖和石英巖組成。地表為新生代第四紀的松散沉積層堆積。地質特點為小山地多,地質硬、地耐力地形:吳中區整個地勢自西向東微微傾斜,平原海拔高度由6.5m降到2m左右,略呈西高東低態勢。全境東部以平原為主,由水網平原以及山前沖積平原地質上海斷凹交接斷面,出露較廣的為古生界地層,其次為中生界及火成巖,大部分地層位于第四紀沖積層之下。根據地質分析,可劃分為四個工程地位于蘇州東南角,周圍地勢平坦,屬舒緩基巖山丘工程地質亞區及沖積湖地貌:蘇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上,基本上是一個廣闊的平原。地勢平坦,微向東南傾斜,一般平田高程2m~4m、高田4m~6m、山丘100m~300m,最高為對照《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本區域地震峰值加速吳中區地處于北亞熱帶,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到太湖水體調節,是冬季低溫季節,多偏北風3月氣溫逐漸回升,但是不穩定,時寒時暖,時有冷空氣侵襲,天氣多變,多春雨;5月氣溫上升幅度更大,雨水增多;6月中旬進份,除發生臺風和局部雷雨外,天氣晴熱少雨;8月仍在盛夏季節;9月氣溫由高落低,冷空氣不斷南下,是臺風活躍期;10月秋高氣爽,光照充足、雨水少;氣溫: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3.3℃;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8.6C;年平均氣溫15.7℃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為17℃(1953年),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5℃(1996年歷史最高溫度41℃(2013年8月7日歷史最低溫氣壓:年平均氣壓1016hpa,月平均最高氣壓1018.8hpa,月平均最低氣壓日照:歷年平均日照數為1940.3h,歷年平均日照率為45%,年最高日照數雨量: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088.5mm,最高年份降水量為1782.9mm(1960年),最低年份降水量為600mm(1978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291.8mm(1960年6月4日),年最多雨日有149天(1957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5%(6~9月)。全年有五個相對多雨期:清明~立風速:年平均風速3.0ms,最大年平均風速4.7m/s(1970年、1971年、1972),風向:由吳中區近三十年氣象資料統計分析的風頻、風速和污染系數特征情況如近三十年的氣象統計資料表明常年出現頻率平均值最大的風向為SE和E,平均值分別為10.3%和9.3%;而出現頻率平均值最小的風向為WSW,僅為1.6%;年出現靜風頻率平均為7.5%。三十年平均風速為3.0m/s,其中WNW和SE風向的平均風速最大,分別達到4.0m/s和3.8m/s。E和SE風向的污染系數最大,分別為河、湖泊眾多,20多條骨干河道縱橫交錯,溝通太湖、澄湖、獨墅湖、鑊底潭、九里湖、黃泥兜、石湖、黃家蕩等湖蕩。太湖自西向東串連太湖、京杭大運河,流經上海市區(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后入海;滸光運河由北至南連結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木光河、胥江運河、蘇東運河在境內西南部分別將蘇州城區與5.3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2022年,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國、省考斷面水質均達到年度考全市共13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2022年納入“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30個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86.7%,同比持平;未達Ⅲ類的4個斷面均為湖泊;無劣于V類水質斷面;年均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50.0%,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Ⅱ類水體比例全2022年納入江蘇省“十四五”水環境質量考核的80個地表水斷面(含國考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92.5%,同比持平;未達Ⅲ類的6個斷面均為湖泊;無劣于V類水質斷面;年均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66.3%,同比上升12.5個百2022年太湖湖體(蘇州轄區)總體水質處于Ⅳ類。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3.5mg/L和0.09mg/L保持在Ⅱ類和I類;總磷和總氮平均濃度分別為0.061mg/L和1.21mg/L保持在Ⅳ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4.4,同比升高2022年蘇州市區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8μg/m3,同比持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44μg/m3,同比下降8.3%;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為6μg/m3,同比持平;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25μg/m3,同比下降24.2%;一氧化碳(CO)濃度為1μg/m3,同比持平;臭氧(O3)濃度2022年蘇州市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PM10)、顆粒 自然降塵量年均值為2t/km2·月。2022年度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2天,優良 2022年全市酸雨平均發生率為7.8%,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降水年均pH值本項目擬建雷達天線周圍電場強度測值范圍為<0.20V/m~0.34V/m,功率密度為<1.1×10-4W/m2~3.1×10-4W/m2;電磁環境敏感目標處電場強度測值范圍為<0.20V/m~0.46V/m,功率密度為<1.1×10-4W/m蘇州天氣雷達站擬建址周圍各測點處晝間噪聲為42dB(A)~43dB(A),夜間本次環評參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根據實地調查結果,將評價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劃分為喬木林地、坑塘水面、旅館用地、農村道路、殯葬用地、公路用地、風景名勝設施用地等。以最新的遙感影像作為源數據,采用人機交互式解譯方法提取土地利用數據,同時利用了野外實地調查數據等相關輔助資料,根據圖5-1和表5-1,本工程評價范圍內主要為喬木林地,約占評價區80.61%,吳中區境內植物種類較多,由于水域面積大,荒山荒地少,野生植物資源根據《吳縣志》第三卷(自然環境)第六章(自然資源)統計,吳中區動蕨類植物門有:華水韭、水蕨、蘋、槐葉萍、滿江紅、蛇足石杉等;種子植物門中裸子植物亞門有:日本柏、日本花柏、綠干柏、干香柏、柏木、中山柏等,被子植物亞門中雙子葉植物有:蕺菜、三自草,豆瓣綠,金粟蘭,加拿大楊、小葉楊等,單子葉植物有:蒲草、寬葉香蒲、黑三棱、菹草、穿葉眼子腔腸動物門有:水螅;線形動物門中輪蟲綱有:輪轉蟲、長足輪蟲、巨環旋輪蟲、玫瑰旋輪蟲、鈍角狹甲輪蟲、鉤狀狹甲輪蟲等;環節動物門中毛足綱有:沙蠶、桿吻蟲、蘇氏尾鰓蚓、中國急游水虱、中華合胃蚓、日本杜拉蚓等,二蛭綱有:日本醫蛭、尖細金線蛭、寬體金線蛭、光潤金線蛭、寧靜澤蛭、扁蛭:軟體動物門中腹足綱有:褐帶環口螺、雙葉褶口螺、矮小褶口螺、拉氏雙邊口螺、中國圓田螺、中華圓田螺等,瓣鰓綱有:淡水殼菜、淡水蟶、圓頂珠蚌、扭蚌、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節肢動物門中甲殼綱有:中華絨螯蟹、凹背新尖額蟹、華溪蟹、鋸齒溪蟹、蜞、細足米蝦等,昆蟲綱有:龍虱、銅綠金龜、鰓金龜、眼斑芫青、綠芫青、中華蜜蜂等;脊索動物門內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有:鰣魚、短頷鱭、刀鱭、湖鱭、大銀魚、雷氏銀魚等,兩棲綱有:大蟾蜍、無斑雨蛙、日本林蛙、澤蛙、黑斑蛙、金線蛙,爬行綱有:平胸龜、黃喉水龜、烏龜、黃綠閉殼龜、黿、鱉等,鳥綱有:小??、鸕鶿、草鷺、蒼鷺、池鷺、綠鷺等,哺乳綱有:刺猬、大麝鼴、中菊頭蝠、馬鐵菊頭蝠、蹄蝠、鼠經實地調查,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未發現國家及江蘇省重點保護動植物。評價范圍內植被類型分布見圖5-3,本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雷達塔樓架設和配套建筑輔助用房、設備運輸以及設備安裝等。施工期間主要的環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及施工廢水影響、運載設備車輛的交聲影響、設備安裝時產生的廢棄物和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6.1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的施工廢水主要來自開挖土方及裸露場地等的沖洗水、少量機械清施工場地生活污水排入臨時化糞池處理,由環衛部門對周圍水環境影響較小。此外,施工人員生活污水依托租6.2大氣環境影響分析施工期大氣環境影響主要是施工揚塵,擬建天氣雷達站施工期間產生的揚塵主要為土方開挖產生的揚塵、臨時物料堆場和裸露場地產生的風蝕揚塵以及③加強材料轉運與使用的管理,合理裝卸,規范操作④在雷達站四周設置硬質圍擋和噴淋灑水裝置,減少揚⑥施工過程中應做到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施工⑦根據《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標準》(DB32/4437-2022)時,應在施工中易產生揚塵的地方(施工車輛進出口),通過采取上述環保措施,本項目施工揚塵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2)其他施工廢氣施工期間將會有大量的車輛及施工機械進出站址區,因而會有一定量的尾氣排放。汽車尾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會對下風向和運輸沿線區域產生不利影響,但影響較小。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施工作業時,將造成粉塵飛揚污染施工場地的大氣環境,此類污染影響范圍較小,隨施工期結束而消失,不會給周圍環境造成較大6.3聲環境影響分析天氣雷達站施工期的噪聲主要來自土石開挖、土建、鋼結構及設備安裝調根據《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技術導則》(HJ2034-2013)資料附錄,不表6-1不同距離處的噪聲聲壓級123商砼攪拌車4起重機根據施工使用情況,利用表6-1中主要施工機械噪聲水平類比資料作為聲源參數,根據(1)中的施工噪聲預測模式進行預測,計算出與聲源不同距離處的表6-2主要施工機械作業噪聲預測值單位:dB(A)商砼攪拌車起重機由表6-2可知,施工期各施工機械的噪聲均較高,液壓挖掘機/重型運輸車距離超過65m、商砼攪拌車距離超過50m、起重機距離大于20m時,各施工機械白天施工噪聲才能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工程施工時,通過采用低噪聲施工機械設備、控制設備噪聲源強、加強施工管理、文明施工、禁止夜間施工、高噪聲設備不同時使用等措施最大程度減輕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以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的限值要求。總之,本工程施工期短,隨著施工的結束,施6.4固體廢物影響分析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為塔基施工產生的土方、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產生施工過程中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別收集堆放;棄土棄渣盡量做到土石方平衡,對不能平衡的棄土棄渣以及其他建筑垃圾及時清運,并委托有關單位施工期間施工人員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應集中堆放,委托當地環衛部6.5生態影響分析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積約1330m2,這部分土地一經占用,其原有使用功能將臨時占地為臨時施工區,占地面積約370m2,其環境影響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改變土地的使用功能,破壞地表土壤結構及植被。但所占用的土地在工程施本工程占地面積較小,且工程所占土地為林地,工程建設對所在地的土地本項目施工期,施工區域內植被將遭受鏟除、掩埋、踐踏等一系列人為的破壞,造成生物量損失。本工程永久占地、臨時占地和影響區所占用的主要為林地,參照類似工程經驗及土地利用數據,結合植被占用,計算出生物量損失。根據上述預測方法,預測本項目實施造成的生物量損失,施工期按0.5a(6),本工程對生態多樣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雷達塔基根據現場勘查結果,本工程天氣雷達站建設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用地為林地,占用土地中植被群落的物種多樣性、豐富度都比較低,并且本項目占地面積小,不涉及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古樹名木,此外臨時占地施工結束后進行植被恢復,優先考慮能夠恢復其原有生態功能,施工活動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物多樣性影響有限,不會造成評價范圍內物種和本工程永久占地為1330m2,施工臨時占地面積約370m2,對水土流失的影響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活動改變區域土地的使用功能,破壞地表土壤結構及本工程施工時間短,施工期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是暫時的,隨著施工結束并采取相應恢復措施后,水土流失的影響逐步減小。為使這部分影響降到最低,(1)合理安排施工期,禁止在雨天施工,控制施工場地范圍,對施工臨(2)盡量利用現有道路作為施工道路,永臨結合,優先建設進站道路,在項目進站道路和站界四周設置排水溝、護坡等,利用硬化地面做臨時棄土或(4)施工結束后,對施工臨時占地區域進行恢復,及時進行植被恢復,植被恢復選取應根據原有用地類型和周邊區域景觀現狀情況,以當地鄉土樹草本工程站區位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漁洋山頂和落葉闊葉林。施工臨時占地處施工結束后即可恢復林木對林地的影響,由于本項目占地面積小,基本不影響其原經現場生態調查和咨詢,本項目站址所在區域本項目對評價范圍內野生動物影響主要表現為本項目位于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太湖(吳中區)重要保護區主導生態功能為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根據《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的通知》(蘇政發〔2020〕1號),項目建設嚴格執行《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和《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等《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04號)中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制革、酒精、淀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②項目建設符合《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年修訂對照《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年修訂),太湖流域實行分級本工程為天氣雷達站建設,不屬于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不屬于《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一、二、三級保護區內禁止的行為;項目施工期廢水經沉淀后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排入臨時化糞池,由因此,項目建設符合《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年修訂)的有1號)及《江蘇省生態公益林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生態公益林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砍柴、采脂和狩獵;挖砂、取土和開山采石;野外用火;修建墳墓;排入進站道路南側林區,砍伐林木,捕獵野生動物,不挖本項目雷達塔基開挖、回填等施工建設過程對所在區域內原有自然景觀有一定的破壞性影響,項目周圍主要景觀是一般林木及零散的景區建筑等,但項此外項目施工期重點為項目施工過程中對項目①注意加強施工行為的管理,控制施工范圍,施工②施工結束后及時清理場地,清除遺留渣土和垃圾,6.6施工期影響分析結論經過以上分析可知,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隨著施工結束,對環境的影響逐漸降低。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管理,采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7.1電磁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1)雷達天線近場區平均功率條件下,主瓣波束距離雷達天線中心229m處功率密度、電場強度及磁場強度能滿足單個項目管理限值的要求;在近場區瞬時峰值功率條件下,距離雷達天線中心119m處所有預測值均滿足單個項目峰值功率管理限值要求。平均功率條件和瞬時峰值功率條件時,雷達天線罩外的天線副瓣區域的功率密度、電場強度、磁場強度貢獻值均能滿足單個項目管理(2)經計算,天線遠場區功率密度最大值為6.5×10-4W/m2,滿足功率密(3)根據電磁環境敏感目標預測結果,天氣雷達建成運行后平均功率條件和瞬時峰值功率條件時對周圍電磁環境敏感目標處的電磁輻射影響滿足《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和《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4)類比監測結果表明:南京龍王山天氣雷達站周圍所有測值均滿足《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曝露控制限值(30MHz~3000MHz頻率)和《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10.3-1996)的單個項目貢獻管理限值要求,可以推測本項目建成后對周圍電磁環境(5)雷達天線附近為近場區,根據電磁輻射防護距離計算結果,提出以下電磁輻射防護距離設置建議:距雷達天線中心半徑229m范圍內禁止建設屋頂高于雷達天線水平掃描平面下方1.5m(即海拔178.95m)的建筑物。據現場調查結果,電磁輻射水平防護距離范圍內目前僅有站內規劃建設的一棟3層裙樓,未進7.2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經預測計算,蘇州天氣雷達站投運后對各側廠界噪聲貢獻值為12dB(A)~30dB(A),均能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7.3水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本項目運營期無生產廢水產生,產生的廢水主要為巡檢人員的生活污水。項目建成后,有工作人員定期巡檢,產生的少量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處理,定期清理,不外排,對周邊環境地表水環境影響較小。7.4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運行期固廢主要為巡檢人員產生的生活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