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三單元與古詩詞誦讀。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美感與快感之外,還有一個更易惹誤解的糾紛問題,就是美感與聯想。聯想就是見到甲而想到乙。甲喚起乙的聯想通常不外乎于兩種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質上相類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節士;或是甲和乙在經驗上曾經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到螢火蟲,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蘇東坡。類似聯想和接近聯想有時混在一起,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注],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所以我們差不多時時刻刻都在聯想。聽到聲音知道說話的是誰,見到一個字知道它的意義,都是起于聯想作用。聯想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如果沒有它,知覺、記憶和想象都不能發生,因為它們都根據過去經驗。從此可知聯想為用之廣。聯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作文構思時或追憶一時記不起的過去經驗時,都是勉強把聯想擠到一條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數情境之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聽課讀書時本想專心,而打球、散步、吃飯、鄰家的貓兒種種意象總是不由自主地闖進你腦里來,失眠時越怕胡思亂想,越禁不住胡思亂想。這種自由聯想好比水流濕,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牽絆,未登九天,已入黃泉。比如我現在從“火”字出發,就想到紅、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鯉的詩、孔夫子的兒子等,這個聯想線索前后相承,雖有關系可尋,但是這些關系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聯想線索如此,換一個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時境,“火”字的聯想線索卻另是一樣。從此可知聯想的散漫飄忽。聯想的性質如此。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在“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顏色心理學中有許多同類的事實。許多人對于顏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紅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據一派心理學家說,這都是由于聯想作用。例如紅是火的顏色,所以看到紅色可以使人覺得溫暖;青是田園草木的顏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鄉村生活的安閑。許多小孩子和鄉下人看畫,都只是喜歡它的花紅柳綠的顏色。有些人看畫,喜歡它里面的故事,鄉下人喜歡把孟姜女、薛仁貴、“桃園三結義”的圖糊在壁上做裝飾,并不是因為那些木板雕刻的圖好看,是因為它們可以提起許多有趣故事的聯想。在音樂方面,聯想的實力更大。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除了聯想到許多美麗的意象,便別無所得。他們喜歡這個調子,因為它使他們想起清風明月;不喜歡那個調子,因為它喚醒他們以往的悲痛的記憶。證明多數人欣賞音樂,都是欣賞它所喚起的聯想。(摘編自朱光潛《談美》)材料二:我們知道,無論是藝術還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讓你覺得美,那么它一定能在你心中呈現出一種具體境界,或一幅新鮮的圖畫,而這種境界和圖畫在霎時就霸占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領略它,忘記了被欣賞者以外的一切事物,這種現象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審美活動中的凝神觀照。他認為凝神觀照是審美活動所達到的最高境界。觀照是一種審美活動,它是以一種視覺直觀的方式,對具有表象形式的客體進行意向性的投射,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意象。柏拉圖對于“觀照”問題的闡述主要在《斐德羅篇》《會飲篇》《理想國》《斐多篇》里體現。雖然在這四個對話篇里所提及的“觀照”問題,各有其不同的場景和著眼點,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觀照”都是被界定為人(哲人)的理性活動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最純粹的境地,并且人在這種境地中捕捉到的對象都是“本真存在”。他認為審美活動的極境是凝神觀照,最高的美感是對絕對美的觀照。這種觀照是指人以那種非功利、非道德、非概念、無所為而為的淡然態度去欣賞審美對象所進入的物我兩忘、怡然自得的境界。人們在進入審美觀照的時候,暫時隔斷了與其他事物的所有聯系,而有意或無意地“自失”于對象的凝神觀照之中,從而產生審美愉悅。如劉勰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等都是在審美觀照中物我兩忘獲得了愉悅感。柏拉圖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理念說。他認為理念這東西不含有任何矛盾,是非物質的、超現實的,理念是一切真善美的本質。他提出美即理念。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美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現實事物之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有了理念。他把理念世界分成許多層次,也把美分成許多等級,而最高的是絕對美,這種絕對美就是自善自美本身,它超越物質世界又獨立于人心之外。這種絕對美只有那些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的人,即柏拉圖所說的第一愛智者、愛美者才能觀照美本身,并且產生無限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最高美感。其余的人只能約略窺見絕對美的影像,有的則永遠無緣感受到絕對美給人們的至高無上的愉悅。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描繪第一流人達到的境界時說:“這時他憑臨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限欣喜,于是孕育無量數的優美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收獲。”柏拉圖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對絕對美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觀照”,這種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種不帶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觀照時產生的無限欣喜,便是最高的美感。柏拉圖把它叫作“神仙福分”。(摘編自鄒積艷、丹東《談柏拉圖審美活動中的凝神觀照》)[注]代指詞人所念之人。1.下列關于材料一中“聯想”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聯想比美感與快感更容易引起誤解和糾紛,其特征是散漫飄忽。B.聯想就是見到甲而想到乙的心理活動,差不多時時刻刻在發生。C.聯想有時可以受意志控制,有時不受意志控制,顯得飄忽不定。D.雖然聯想的事物之間有相關線索但其所表現的關系多為偶然的。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紅是火的顏色,而火讓人溫暖,所以看到紅色也可以讓人感到溫暖;青是田園草木的顏色,而田園草木讓人安閑,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鄉村生活的安閑。B.聯想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如果沒有舊經驗,聯想就不能發生。我們聽到一個人的聲音,就能判斷說話人是誰,一般是因為我們先前聽過這個人的聲音。C.多數人在聽音樂時,如果喜歡這個調子,說明這個調子使他聯想到了美麗的意象;如果不喜歡這個調子,說明這個調子使他聯想到了丑惡的意象。D.凝神觀照是欣賞藝術或自然時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的特點是被欣賞的事物占據了欣賞者的全部意識,這種狀態被柏拉圖認為是欣賞的最高境界。3.根據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A.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節士,是因為春光和少年都具有生氣蓬勃的特征,菊花和節士都具有堅強不屈的特點。B.作文構思時,追憶過去經驗時,要善于展開聯想,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聯想;而學生聽課或讀書時要專心不要展開聯想。C.失眠時越怕胡思亂想,越禁不住胡思亂想,這是因為失眠時人的聯想很活躍,而且聯想到的事物很散亂,會使人更加興奮而更難入睡。D.當我們攀登泰山,仿佛與山的靈魂相互交融,感受到它的厚重與滄桑,情感也隨之愈發濃烈,對其雄偉壯麗的喜愛之情溢滿心間。4.“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人為什么看芳草是很美的?請根據材料一簡要分析。5.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畫波浪線處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請分別分析其論證效果。(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十字勛章(節選)[注][法]亨利·巴比塞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襲,我們進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婦孺老弱。真湊巧,這天晚上,所有羅洛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獵了。大家隱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彈上膛,步槍平托,一切就緒,只待我們開火消滅所有這些人影兒。他們仍然一無所知,三三兩兩地坐在石頭和地上。一聲號令!我們的步槍從四面八方同時發射,猶如晴天霹靂。時間并不長,兩分鐘而已。這些漆黑的人影兒,全都嗚呼哀哉,被打發回老家去了。他們好像鉆進了地底下,又好像煙霧似的,風吹云散了。為了勝利的歡樂,這一場殺戮是可以諒解的,而且在戰場上這也是極其自然、極為人道的,何況我們又喝醉了——我們在一所較大的茅屋里找到了一桶甜酒。后來,我的腦子完全糊涂了:我跌倒了……不省人事。六個星期以后,在圣路易醫院我才恢復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睜開了兩眼,四周呈現出一片白色,散發著一股碘酒氣味。此后旁人陸陸續續地告訴我所發生的慘劇:我們的連隊過于疏忽,滯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來的羅洛貝族的武士殺盡了我們全部的人,全部,一個也沒剩。“那么我呢?”我問。他們告訴我,說運氣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斷墻土塊把我壓倒在下面,但是卻把我遮蓋住了。第二天,遠征軍的主力重新占領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終于把羅洛貝族人殺得一干二凈,還從掩蓋著我的坍塌的碎塊堆里,把我拖了出來……不過更妙的事還在后頭:總督來到我的床前,親手頒發給我五等榮譽勛章。我所有的同伴全都送了命,而我卻得到了勛章!這一天我是在一種無法描述的激情和一種至上的幸福中入睡的。七月的一個清晨,我抵達維勒福城。人們把我擁到市政廳去進午餐。席前,席后,沒完沒了的演說,所談全是關于我一個人的事。大家稱我:“加拉各光榮的幸存者,塞內加爾的英雄。”將近黃昏,午餐才告結束。人們平靜下來,一位新聞記者走到我的座位旁,請我親自跟他談談我的光榮事跡。“嗯,好,”我說,“就是這樣……我……我……做了……”然而我找不到任何詞句來繼續這個開場白,只好啞口無言,呆望著他。我的手臂莫名其妙地亂揮了一陣,落了下來。“我記不清楚了!”我無可奈何地這樣說。“回答得真妙!”這個自作多情的花花公子尖著嗓門喊叫著,“這位英雄連他自己立下的豐功偉績都不屑回顧!”我微微笑了笑,大家散了席。外面還有陪送的人群,他們一直排到村鎮的盡頭,言之無物的演說,巴爾貝大爺的敬酒,最后是一場令人受不了的擁抱,這樣,大家才散了……我終于在朦朧的夜色中,獨自來到了工廠區附近。我沿著教堂旁邊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臨,我不時地眨著眼睛,兩眼還在冒金星,兩腳異常沉重,腦海里昏昏沉沉,一片空虛,然而,我總覺得有件心事放不下。不錯,那位報販子提的那個荒謬的問題,像一根釘子插進了我這可憐的腦袋。“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對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很明顯,我做了一些絕非尋常的事,十字勛章就是證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我突然站定在昏暗的小路當中,我站在那兒,猶如埋進地里的一塊界石。我尋思著,很遺憾,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是他們的香檳酒和他們錯綜復雜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嗎?我多少有點像某些小說中的人物,忘卻了自身的一段經歷:我忽然忘記了自己的功勛,就像我全然不曾有過什么功勛似的。我心中異常不安,繼續向前邁著步子,和從前一樣往家里走去。……這時,在一個拐角處,我透過昏暗的月色,發現有兩個人,互相緊偎著坐在莊園里的一條長凳上,他們像是手拉著手,誰也不說話;不過,他們似乎沉湎在一種共同的寂靜之中,仿佛全神貫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朦朧的夜霧中,一點也看不清他們的模樣,只能分辨出他們的形體和察覺出他們勝似語言的那種內心的交往。“哎呀!”我叫了一聲,又站住了。兩眼直望著村鎮深處的這個拐角,驟然間我恍如看見了另外一個村莊,現在它已被消滅殆盡,這個村子和全體居民,最要緊的是那兩個小黑人,都已從這地球上消逝了。他倆曾經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眼前,雖然只看到他們的形體,只察覺到他們那種心靈相通的默契……這對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簡化作用,就和這里的兩個人影一模一樣。這兩個影子,那兩個黑人……我會發現他們之間有一種聯系,這實在是太傻了,但我確是發現了。人們酒喝得過量的時候,就會變得十分天真,頭腦也簡單起來,我一定是相當醉了,因為這種可笑的聯想,本來應該使我發笑的,卻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勛章,把它從胸前摘了下來,很快地塞進口袋深處,好似一件偷來的東西。[注]《十字勛章》以19世紀法國發動的一場侵略非洲的戰爭為背景,通過參加這場戰爭的“我”的經歷見聞及心理變化,揭露了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給非洲人民所帶來的災難。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法國士兵進入加拉各村進行屠殺,而加拉各村村民卻一無所知,這令“我”感到異常興奮。B.小說寫記者詢問“我”的事跡,“我”卻啞口無言,支支吾吾,這表現出“我”不諳世事。C.屠殺結束后,士兵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都喝醉了,“我”事后卻意外地獲得了獎賞。D.“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異常不安”,表現了“我”對戰爭的反思。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畫波浪線的部分,在語言風格上,語氣平淡帶著調笑的口吻,寫出了“我們”對戰爭沒有罪惡感,視生命為兒戲。B.小說雖然對激烈的戰爭場面著墨不多,但是仍可以反映出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給人民所帶來的災難。C.小說擇取了一個普通的戰爭場面,卻反映了極為深刻的歷史問題,以小見大,給人們以心靈上極大的震撼。D.“我的手伸向十字勛章,把它從胸前摘了下來”通過細節描寫,說明“我”意識到了勛章代表著崇高和榮耀,要好好珍藏。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說“我總覺得有件心事放不下”,“我”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這一句話在文章中有何作用?9.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角度有什么好處?請結合全文,從情節、形象、主題三個角度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傅安,字志道,太康人也。以縣吏起家,歷四夷館①通事舍人、鴻臚寺②序班。洪武二十七年,轉兵科給事中。明年,復遷禮科都給事中。永樂初,時西域撒馬兒罕弗賓,上遣安持節往使,至其國,以順逆禍福諭之。撒馬兒罕酋長固不服,且諷安使降。安曰:“吾天朝使臣,可從汝反邪?”酋長怒,因羈留虜庭凡十三年,艱苦備嘗,志節益勵。酋長知終不可屈乃以禮送還國因獻名馬珠玉以謝自是王貢遂通。安既歸,以老病不能任事,懇乞骸骨。上憫之,賜一品服致仕,仍令有司月給米十二石,與仆八人。宣德四年卒于家。帝遣官諭祭,仍命有司治葬事,墓在朱仙鎮岳廟后。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壯齡,比歸,須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劉惟俱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安卒后,子霖舉賢良方正,任錦衣衛經歷。論曰:“昔漢蘇武使匈奴,十九年始歸;谷吉③使郅支單于,乃竟見害。今觀傅、薛④事,亦何其相類也。夫事之遭值,有幸不幸耳。幸而事濟,完名全節,何必于死?不幸而臨難,豈求茍免?是故子卿、志道之不死,谷吉之死,其致一也。要之不辱君命,自靖其志而已矣。”(選自焦竑《國朝獻征錄》,有刪改)材料二: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兒貢馬二百。其表曰:“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圣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給事中傅安等赍璽書、幣帛報之。成祖踐阼,遣使敕諭其國。永樂三年,傅安等尚未還,而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敕甘肅總兵官宋晟儆備。五年六月,安等還。初,安至其國被留,朝貢亦絕。尋令人導安遍歷諸國數萬里,以夸其國廣大。至是帖木兒死,其孫哈里嗣,乃遣使臣虎歹達等送安還,貢方物。帝厚賚其使,遣指揮白阿兒忻臺等往祭故王,而賜新王及部落銀幣。七年,安等還,王遣使隨入貢。(選自《明史·列傳第二百二十》,有刪改)[注]①四夷館:翻譯少數民族及外國語言文字的機構。②鴻臚寺:負責民族事務與外事接待活動的官署。③谷吉:漢代人,出使匈奴,為匈奴所殺。④薛:薛祿,明朝將領。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酋長知終不可A屈B乃以禮C送D還國E因獻名馬珠玉F以謝G自是王貢H遂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復遷禮科都給事中”與《屈原列傳》“頃襄王怒而遷之”中的“遷”意義不同。B.既,已經,與賈誼《過秦論》“始皇既沒”中的“既”意義相同。C.遣,派遣,差遣,與《蘇武傳》“朝夕遣人候問武”中的“遣”意義相同。D.“帝厚賚其使”,與《五石之瓠》“吳王使之將”中的“使”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A.傅安是縣吏出身,他在出使西域撒馬兒罕時不卑不亢,堅守大國臣節。在出使之前,他已經擁有相關外事工作的經驗。B.傅安回國后備受禮遇。傅安雖然已經年邁,但他在任上,依然兢兢業業。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兒子舉賢良方正入仕為官。C.帖木兒向明朝進貢兩百匹馬,并向明朝皇帝呈上奏表,皇帝看完帖木兒的奏表后,嘉獎奏表富有文采,并回報了帖木兒。D.永樂三年,傅安等人還未返回。帖木兒向別失八里借道,率兵向東面進發,朝廷聽說這個消息后,命甘肅總兵加強戒備。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壯齡,比歸,須眉盡白。(2)臣帖木兒僻萬里之外,恭聞圣德寬大,超越萬古。14.傅安和蘇武出使西域的經歷十分相似,請根據材料與課文《蘇武傳》,談談兩人在精神品質上的相似之處。(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①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②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③徐步轉斜陽。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涼。[注]①此詞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當時蘇軾謫居黃州已三年。②紅蕖:荷花。③杖藜:拄著藜杖。④殷勤:勞駕,有勞。⑤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遠處樹林的盡頭有山;近處竹林圍繞著屋舍,還看見小池塘,此時蟬鳴不斷,亂成一團。B.荷花散出的香味并不濃烈,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詞人留戀美景,滿足于現狀。C.這首詞刻畫了一個閑人形象,太陽即將落山,詞人拄著藜杖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D.詞尾表面上說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下了一場雨,詞人又度過了一個涼爽的日子。16.這首詞與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都表達了詞人的心境之“涼”,但兩種“涼”的內涵不同,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讀屈原的《離騷》,我們會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2)賈誼《過秦論》中,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長城、擊退匈奴,從而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憶往事,是陸游詩歌中常有的內容,如《書憤》一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就是對抗金歷史的回憶。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一種方法是重視感性認識,古人學習一篇文章,強調把它從頭到尾地熟讀和背誦。古人讀書從小就背誦幾百篇文章,重視感性認識。學校成立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逐漸喜歡講道理,新中國成立以后,更要求講規律。講道理和講規律都是重視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A,不能偏廢。學習古代漢語,首先是要拿出時間,慢慢地學。應當B,不要想著一下子就學好。學外國語,有所謂“俄語一月通”,一個月內學通俄語,那種學法是不會學得牢固的。學習古代漢語也一樣,不要想著C。另外,規律是要講的,但不能把規律看得很簡單。①比如給古書斷句,②斷錯了,③那他一定不懂書的意思,④就算斷對了,⑤也不能不說他就一定懂。⑥同學們常問怎樣斷句才能斷得對,⑦這涉足掌握規律的問題。⑧不會斷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⑨有詞匯、語法、古時風俗習慣等。⑩可見其規律是很復雜的。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稻草人謬誤是指在論辯過程中通過歪曲對方來反駁對方,或者通過把某種極端荒謬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來丑化對方的詭辯手法。就像豎起一個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為:打倒了這個稻草人,(甲)。歪曲對方觀點的重要手法有夸張、概括、限制、引申、簡化、省略、虛構等。例如,無政府主義者故意把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論點“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歪曲為“吃飯決定思想體系”。有人駁斥了這一偷換論題的詭辯手法:“究竟何時、何地、在哪個行星上,有哪個馬克思說過‘吃飯決定思想體系’呢?難道你們不知道,像吃飯這樣的生理現象是與人們的經濟地位這種社會現象根本不同的嗎?如果說人們的經濟地位等同于吃飯,那么有錢人就只是當個飯桶了?”不過,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人們的心理上,稻草人謬誤都是不管用的。因為批判的態度應該是科學的態度:在批判對方時,在與對方論戰時,每個人都有義務忠實地轉達對方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論戰,(乙),也是道德的要求。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歸謬法,請簡述其論證過程。2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文中所講的“稻草人謬誤”的一項是()A.甲說:“應當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乙說:“你這是想回到石器時代。”B.甲說:“我攢錢買了新手機。”乙說:“電子垃圾對環境污染嚴重。”C.甲說:“我們應該好好學語文。”乙說:“難道數學就不應該好好學嗎?”D.甲說:“未成年人不宜飲酒。”乙說:“但人們是不可能放棄飲酒的。”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發憤著書”出自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他認為《周易》《春秋》《離騷》等著作的作者們,都是在遭遇不幸的情況下,為了把自己的主張想法表達出來,留傳后世,才“發憤”從事著述的。司馬遷本人也是在遭受宮刑之后,憑借堅強的意志和對歷史的責任感,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但也有人認為,強烈個人情感的抒發會影響史書的真實性,不符合史書創作的“實錄”原則。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語文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A2.C3.B4.①“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人看到芳草產生了類似聯想和接近聯想,由芳草的顏色聯想到綠羅裙的顏色,由此再產生接近聯想,聯想到穿綠羅裙的所念之人。②“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人對綠顏色會產生偏愛之情。5.①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劉勰的話和陶淵明的詩,將“觀照”與具體的文學實踐相結合,使論證更加飽滿,更具形象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②材料二第三段引用柏拉圖的話,直接借助柏拉圖的原話來闡述其美學觀點,使論證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D7.D8.(1)“我”放不下的事情是那位報販子提的那個荒謬的問題“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這使“我”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正不正確,“我”產生了懷疑。(2)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在回家路上懺悔式的思考。9.①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進行敘述,增強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和感染力。②小說著重描寫了“我”在參加完慶祝宴請后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對戰爭的前后不同態度,完成了對“我”的形象的塑造。③小說通過“我”的轉變揭示了這樣的主題:反對戰爭,控訴戰爭帶來的危害,比肉眼可見的創傷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扭曲與麻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14題答案】【答案】10.BEG11.D12.B13.(1)當初,傅安出使西域時,正當壯年,等到回來時,胡須眉毛全白了。(2)臣帖木兒遠在萬里之外的偏僻之地,恭敬地聽到您的圣明仁德與寬大,超越了萬古(以來的君主)。14.①都忠于使命,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務。②都堅守氣節,不向敵方屈服。③都堅韌不拔,被困十多年,備嘗艱辛,但始終沒有被打倒。(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B16.①這首詞表現了詞人在仕途遭遇挫折后內心的涼薄之感,詞人謫居黃州時百無聊賴、自尋安慰并迫不得已而產生隨遇而安的想法。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表現了詞人在悼念亡妻時內心的悲涼,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這種悲涼意蘊豐富,包含著死別之悲、獨處之苦和世路之艱。(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①.其志潔②.故其稱物芳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④.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⑤.樓船夜雪瓜洲渡⑥.鐵馬秋風大散關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18~19題答案】【答案】18.[示例]A相輔相成/相得益彰B循序漸進/由淺入深C一蹴而就/立竿見影19.(1)語句⑤,修改:“也不能說他就一定懂”。(2)語句⑦,修改:“這涉及掌握規律的問題”。(3)語句⑧,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