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 生物的變異與育種(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高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8生物的變異與育種一、選擇題1.有性雜交可培育出綜合性狀優于雙親的后代,是植物育種的重要手段。六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有性雜交獲得F1。F1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的顯微照片如圖。據圖判斷,錯誤的是()A.F1體細胞中有21條染色體 B.F1含有不成對的染色體C.F1植株的育性低于親本 D.兩個親本有親緣關系2.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有絲分裂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都明顯減少,從而影響細胞的增殖。下列推測錯誤的是()A.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個梭形紡錘體B.T基因突變導致染色體著絲粒無法在赤道板上排列C.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后期染色體數能正常加倍D.T基因突變影響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3.癌癥的發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遺傳或表觀遺傳的變化,最終導致細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膀胱癌患者中,發現原癌基因H-ras所編碼蛋白質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變為纈氨酸,表明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B.在腎母細胞瘤患者中,發現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可導致癌變C.在神經母細胞瘤患者中,發現原癌基因N-myc發生異常擴增,基因數目增加,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D.在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發現9號和22號染色體互換片段,原癌基因abl過度表達,表明基因重組可導致癌變4.某二倍體生物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二倍體子代的機制有3種:①配子中染色體復制1次;②減數分裂Ⅰ正常,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但細胞不分裂;③減數分裂Ⅰ細胞不分裂,減數分裂Ⅱ時每個四分體形成的4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入1個子細胞。某個體的1號染色體所含全部基因如圖所示,其中A1、A2為顯性基因,a1、a2為隱性基因。該個體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了某個二倍體子代,該子代體細胞中所有1號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數與隱性基因數相等。已知發育為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不考慮突變,獲得該子代的所有可能機制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5.不同品種煙草在受到煙草花葉病毒(TMV)侵染后癥狀不同。研究者發現品種甲受TMV侵染后表現為無癥狀(非敏感型),而品種乙則表現為感病(敏感型)。甲與乙雜交,F1均為敏感型;F1與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與非敏感型植株之比為3:1。對決定該性狀的N基因測序發現,甲的N基因相較于乙的缺失了2個堿基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B.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為13:3C.發生在N基因上的2個堿基對的缺失不影響該基因表達產物的功能D.用DNA酶處理該病毒的遺傳物質,然后導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該植株表現為感病6.栽培馬鈴薯為同源四倍體,育性偏低。GBSS基因(顯隱性基因分別表示為G和g)在直鏈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產生直鏈淀粉。不考慮突變和染色體互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相比二倍體馬鈴薯,四倍體馬鈴薯的莖稈粗壯,塊莖更大B.選用塊莖繁殖可解決馬鈴薯同源四倍體育性偏低問題,并保持優良性狀C.Gggg個體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均含有1個或2個G基因D.若同源染色體兩兩聯會,GGgg個體自交,子代中產直鏈淀粉的個體占357.某精原細胞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發生倒位,如圖甲。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染色體倒位,同源染色體聯會時會形成倒位環,此時經常伴隨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如圖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現染色體片段缺失,染色體上增加某個相同片段,則不能存活,而出現倒位的配子能存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甲發生了①至③區段的倒位B.圖乙細胞中II和III發生交叉互換C.該精原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有片段缺失D.該精原細胞共產生了3種類型的可育雄配子二、多項選擇題8.果蠅的直翅、彎翅受Ⅳ號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現有甲、乙2只都只含7條染色體的直翅雄果蠅,產生原因都是Ⅳ號常染色體中的1條移接到某條非同源染色體末端,且移接的Ⅳ號常染色體著絲粒丟失。為探究Ⅳ號常染色體移接情況,進行了如表所示的雜交實驗。已知甲、乙在減數分裂時,未移接的Ⅳ號常染色體隨機移向一極;配子和個體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慮其他突變和染色體互換,下列推斷正確的是()實驗①:甲×正常雌果蠅→F1中直翅∶彎翅=7∶1,且雄果蠅群體中的直翅∶彎翅=3∶1實驗②:乙×正常雌果蠅→F1中直翅∶彎翅=3∶1,且直翅和彎翅群體中的雌雄比都是1∶1A.①中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一定為AaB.②中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一定為aaC.甲中含基因A的1條染色體一定移接到X染色體末端D.乙中含基因A的1條染色體一定移接到X染色體末端三、非選擇題9.玉米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農作物,籽粒大小是決定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發育機制,對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1)研究者獲得矮稈玉米突變株,該突變株與野生型雜交,F1表型與相同,說明矮稈是隱性性狀。突變株基因型記作rr。(2)觀察發現,突變株所結籽粒變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經受精發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決于胚乳體積。研究發現,R基因編碼DNA去甲基化酶,親本的該酶在本株玉米所結籽粒的發育中發揮作用。突變株的R基因失活,導致所結籽粒胚乳中大量基因表達異常,籽粒變小。野生型及突變株分別自交,檢測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預期實驗結果為。(3)已知Q基因在玉米胚乳中特異表達,為進一步探究R基因編碼的DNA去甲基化酶對Q基因的調控作用,進行如下雜交實驗,檢測授粉后14天胚乳中Q基因的表達情況,結果如表1。表1組別雜交組合Q基因表達情況1RRQQ(♀)×RRqq(♂)表達2RRqq(♀)×RRQQ(♂)不表達3rrQQ(♀)×RRqq(♂)不表達4RRqq(♀)×rrQQ(♂)不表達綜合已有研究和表1結果,闡述R基因對胚乳中Q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4)實驗中還發現另外一個籽粒變小的突變株甲,經證實,突變基因不是R或Q。將甲與野生型雜交,F1表型正常,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進行下列雜交實驗,統計正常籽粒與小籽粒的數量,結果如表2。表2組別雜交組合正常籽粒:小籽粒5F1(♂)×甲(♀)3:16F1(♀)×甲(♂)1:1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來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是顯性也無功能。①根據這些信息,如何解釋基因與表2中小籽粒性狀的對應關系?請提出你的假設。②若F1自交,所結籽粒的表型及比例為,則支持上述假設。10.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種聚酯塑料,會造成環境污染。磷脂酶可催化PET降解。為獲得高產磷脂酶的微生物(1)方法1從土壤等環境樣品中篩選高產磷脂酶的微生物。以磷脂酰乙醇胺(一種磷脂類物質)為唯一碳源制備培養基,可提高該方法的篩選效率。除碳源外,該培養基中至少還應該有、、等營養物質。(2)方法2采用技術定向改造現有微生物,以獲得高產磷脂酶的微生物。除了編碼磷脂酶的基因外,該技術還需要、、等“分子工具”。(3)除了上述2種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技術非定向改造現有微生物,篩選獲得能夠高產磷脂酶的微生物。(4)將以上獲得的微生物接種到鑒別培養基(在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添加2%的瓊脂粉和適量的卵黃磷脂)平板上培養,可以通過觀察卵黃磷脂水解圈的大小,但不能以水解圈大小作為判斷微生物產磷脂酶能力的唯一依據。從平板制作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1.百合具有觀賞、食用和藥用等多種價值,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了多種育種技術研究。回答下列問題:(1)體細胞雜交育種。進行不同種百合體細胞雜交前,先用去除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使原生質體融合,得到雜種細胞后,繼續培養,常用(填植物激素名稱)誘導愈傷組織形成和分化,獲得完整的雜種植株。(2)單倍體育種。常用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鑒定百合單倍體植株的方法是。(3)基因工程育種。研究人員從野生百合中獲得一個抵抗尖孢鐮刀菌侵染的基國pL,該基因及其上游的啟動子pL和下游的終止子結構如圖a。圖b是一種Ti質粒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基因gus編碼CUS酶,GUS酶活性可反映啟動子活性。①研究腐原微生物對L的啟動子pL活性的影響。從圖a所示結構中獲取L,首先選用酶切,將其與相同限制酶酶切的Ti質粒連接,再導入煙草。隨機選取3組轉基因成功的煙草(P1、P2和P3)進行病原微生物脅迫,結果如圖c。由此可知:三種病原微生物都能誘導pL的活性增強,其中的誘導作用最強。②現發現栽培種百合B中也有L,但其上游的啟動子與野生百合不同,且抗病性弱。若要提高該百合中L的表達量,培育具有高抗病原微生物能力的百合新品種,簡要寫出實驗思路:。12.作物在成熟期葉片枯黃,若延長綠色狀態將有助于提高產量。某小麥野生型在成熟期葉片正常枯黃(熟黃),其單基因突變純合子m1在成熟期葉片保持綠色的時間延長(持綠)。回答下列問題。(1)將m1與野生型雜交得到F1表型為(填“熟黃”或“持綠”),則此突變為隱性突變(A1基因突變為a1基因)。推測A1基因控制小麥熟黃,將A1基因轉入個體中表達,觀察獲得的植株表型可驗證此推測。(2)突變體m2與m1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變為a2基因的隱性純合子,A2基因與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A1、A2、a1和a2基因轉錄的模板鏈簡要信息如圖1。據圖1可知,與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發生了,a2基因發生了,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現了,翻譯出的多肽鏈長度變,導致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改變,活性喪失。A1(A2)基因編碼A酶,圖2為檢測野生型和兩個突變體葉片中A酶的酶活性結果,其中號株系為野生型的數據。(3)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m1的基因型為,m2的基因型為。若將m1與m2雜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個體的比例為。13.小鼠毛囊中表達F蛋白。為研究F蛋白在毛發生長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獲得了F基因敲除的突變型純合體小鼠,簡稱f小鼠,突變基因用f表示。f小鼠皮毛比野生型小鼠長50%,表現出毛絨絨的樣子,其它表型正常。(注:野生型基因用++表示;f雜合子基因型用+f表示)回答下列問題:(1)F基因敲除方案如圖甲。在F基因的編碼區插入了一個DNA片段P,引起F基因產生,導致mRNA提前出現終止密碼子,使得合成的蛋白質因為缺失了而喪失活性。要達到此目的,還可以對該基因的特定堿基進行和。(2)從野生型、f雜合子和f小鼠組織中分別提取DNA,用限制酶HindⅢ酶切,進行瓊脂糖電泳,用DNA探針檢測。探針的結合位置如圖甲,檢測結果如圖乙,則f小鼠和f雜合子對應的DNA片段分別位于第泳道和第泳道。(3)g小鼠是長毛隱性突變體(gg),表型與f小鼠相同。f基因和g基因位于同一條常染色體上。f雜合子小鼠與g小鼠雜交,若雜交結果是,則g和f是非等位基因;若雜交結果是,則g和f是等位基因。(注:不考慮交叉互換;野生型基因用++表示;g雜合子基因型用+g表示)(4)確定g和f為等位基因后,為進一步鑒定g基因,分別提取野生型(++)、g雜合子(+g)和g小鼠(gg)的mRNA,反轉錄為cDNA后用(2)小題同樣的DNA探針和方法檢測,結果如圖丙。g小鼠泳道沒有條帶的原因是。組織學檢查發現野生型和g雜合子表達F蛋白,g小鼠不表達F蛋白,因此推測F蛋白具有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A、一個四分體是由一對同源染色體形成,即含有兩條染色體,由圖分析可知,該時期含有四分體,處于減數分裂I前期,該細胞有7個單個染色體以及14個四分體,共35條染色體,此時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所以體細胞中也有21條染色體,A錯誤;

BC、植株是由六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有性雜交獲得的,六倍體小麥提供3個染色體組,四倍體小麥提供2個染色體組,所以F1含有5個染色體組,其中六倍體小麥提供的染色體中存在不成對的現象,在減數分裂時,會由于來自六倍體小麥中的一些染色體無法正常聯會,而不能產生正常的配子,所以其育性低于親本,BC正確;

D、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六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可通過有性雜交獲得F1,說明二者有親緣關系,D正確。

故選A。【分析】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雜交育種的原理就是基因重組,但利用該方法培育目的植株,所需時間較長。題干中F1屬于異源五倍體,高度不育。2.【答案】B【解析】【解答】A、紡錘體的形成是在前期,T基因的突變影響的是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因此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個梭形紡鍾體,A正確;

B、染色體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的特點,T基因的突變影響的是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因此T基因突變染色體著絲粒可以在赤道板.上排列,B錯誤;

C、著絲粒是自動分裂的,不需要依靠紡錘絲的牽拉,因此T基因突變的細胞在分裂后期染色體數能正常加倍,C正確;

D、T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有絲分裂后期紡錘體伸長的時間和長度都明顯減少,進而影響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D正確。故答案為:B。【分析】

3.【答案】D【解析】【解答】A、在膀胱癌患者中,發現原癌基因H-ras所編碼蛋白質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變為纈氨酸,可能是由于堿基的替換造成的屬于基因突變,表明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A正確;

B、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可導致癌變,B正確;

C、原癌基因N-myc發生異常擴增,基因數目增加,屬于染色體變異中的重復,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C正確;

D、9號和22號染色體互換片段,原癌基因abl過度表達,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D錯誤。

故答案為:D。

【分析】染色體結構變異是指染色體在結構上的改變,這種變異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對染色體結構變異的詳細解釋:

一、內因和外因

內因:主要包括生物體內代謝過程的失調和衰老等自然因素。

外因:主要包括各種射線(如X射線、γ射線等)、化學藥劑(如某些藥物、農藥等)、溫度的劇變等環境因素。

二、主要類型

染色體結構變異的主要類型包括:

1.缺失

描述:染色體上的一部分基因序列缺失或刪除。

影響:常常導致染色體上的一些基因缺乏,從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和功能表達。

示例: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患者哭聲輕、音調高,類似貓叫,同時伴隨生長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等癥狀。

2.重復

描述:染色體上的一段基因序列復制一次或多次,導致重復片段的出現。

影響:可能導致基因表達的異常或蛋白質功能的改變。

示例:果蠅的棒眼現象就是X染色體上的部分重復引起的。

3.倒位

描述:染色體上的一段基因序列發生顛倒,即片段按照相反的方向排列。

影響:通常會導致染色體上的基因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基因的表達和功能。

示例:女性習慣性流產可能與第9號染色體長臂倒置有關。

4.易位

描述: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或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不同區域。

影響:通常會導致兩個基因的調控序列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其表達和功能。

示例:人慢性粒白血病是由第22號染色體的一部分易位到第14號染色體上造成的。4.【答案】C【解析】【解答】分析題圖:某個體的1號染色體所含全部基因由4個,其中A1、A2為顯性基因,a1、a2為隱性基因,分別位于兩條染色體上,即兩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不同;且由題意可知,該子代體細胞中所有1號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數與隱性基因數相等。①若該細胞為配子中染色體復制1次獲得的,則所得的兩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應該兩兩相同,與題圖不符,該子代不可能由機制①獲得;②由題意可知,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如果交叉互換部分恰巧包括A1、A2、a1、a2這兩對等位基因,則減數分裂Ⅰ正常,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但細胞不分裂,可形成圖示細胞,該子代可能由機制②獲得;③減數分裂Ⅰ細胞不分裂,減數分裂Ⅱ時每個四分體形成的4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入1個子細胞,可能就是交叉互換了兩條染色體進入該細胞,可形成圖示細胞,該子代可能由機制③獲得。綜上分析,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1)由親本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減數分裂過程:①減數分裂前間期:染色體的復制;②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末期:細胞質分裂。③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分布;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3)由題意可知,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若交叉互換部分恰巧包括A1、A2、a1、a2這兩對等位基因,則形成圖示細胞,可能發生題干所述②③這兩種情況。5.【答案】D6.【答案】C【解析】【解答】A、四倍體馬鈴薯為多倍體植物,與二倍體馬鈴薯相比,四倍體馬鈴薯的莖稈粗壯,塊莖更大,A正確;B、選用塊莖繁殖屬于無性繁殖,可解決馬鈴薯同源四倍體育性偏低問題,并保持優良性狀,B正確;C、Gggg個體在減數分裂前的間期DNA復制后,基因組成為GGgggggg,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Gggg個體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均含有2個或0個G基因,C錯誤;D、若同源染色體兩兩聯會,GGgg個體產生的配子及比例為GG:Gg:gg=1:4:1,其自交后代中不含G基因的個體占1/6×1/6=1/36,而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產生直鏈淀粉,因此子代中產直鏈淀粉的個體占1-1/36=35/36,D正確。故答案為:C。【分析】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7.【答案】C【解析】【解答】A、由圖甲可知,bcd發生了倒位,即①到④區段發生倒位,A錯誤;

B、圖乙可知,細胞中的Ⅱ和IV發生交叉互換,B錯誤;

CD、若配子中出現染色體片段缺失,染色體上增加某個相同片段,則不能存活,而出現倒位的配子能存活,經過倒位后交叉互換,可能會形成四個配子為ABCDE(正常)、adcbe(倒位但能存活)、ABcda(缺失了e,不能存活)、ebCDE(缺失了A,不能存活),因此該精原細胞共產生了2種類型的可育雄配子,C正確,D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1、染色體結構變異類型:(1)缺失:缺失某一片段;(2)重復:增加某一片段;(3)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4)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顛倒。

2、基因重組:(1)發生過程:可發生在有性生殖過程中。(2)發生生物:可發生在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3)實質: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4)常見類型:①自由組合型: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②交叉互換型: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而發生交換。8.【答案】A,C【解析】【解答】AC、實驗①:甲×正常雌果蠅→F1中直翅∶彎翅=7∶1,且雄果蠅群體中的直翅∶彎翅=3∶1,可知直翅為顯性,翅形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可推測A基因在X染色體上,由題干信息“含7條染色體的直翅雄果蠅,產生原因都是Ⅳ號常染色體中的1條移接到某條非同源染色體末端”可知,甲中含基因A的1條染色體一定移接到X染色體末端。甲果蠅表型為直翅,且A基因移接至X染色體上,其基因型可表示為O_XAY(O表示該染色體缺少相應基因,_表示染色體上未知的基因),正常雌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__XX。則甲與正常雌果蠅雜交可表示為O_XAYx__XX。兩對染色體獨立遺傳,若單獨考慮性染色體的遺傳,甲與正常雌果蠅雜交可表示XAYxXX,所得子代為1XAX:1XY;若單獨考慮常染色體,甲與正常雌果蠅雜交可表示為O_x__,所得子代為1O_:1O_:1__:1__;又知雄果蠅群體中的直翅:彎翅=3:1,結合性染色體遺傳的雄性子代基因型XY可推斷,單獨考慮的常染色體雜交O_x__所得的子代1O_:1O_中,一定至少有一個是OA,即雌果蠅中一定含A基因。而其余的1O_:1__:1__,一定有一個基因型為Oa或aa,兩種情況中都一定有a來自雌性果蠅,所以與甲雜交的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一定為Aa。綜合以上分析,①中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一定為Aa,甲中含基因A的1條染色體一定移接到X染色體末端,AC符合題意;

BD、假設乙的基因型為Aa,其中一個A基因位于的染色體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且該染色體也是常染色體,則其基因型可表示為AOaO,再設與乙雜交的雌性果蠅的基因型為AaOO。乙x正常雌果蠅雜交時,乙所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1Aa:1AO:1aO:1OO,正常雌果蠅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1AO:1aO。則所得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可表示為:1AAaO:1AAOO:AaOO:1AOOO:1AaaO:1AaOO:1aaOO:1aOOO,由上可推斷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直翅:彎翅=3:1。與翅型相關兩對染色體都為常染色體,直翅和彎翅群體中的雌雄比都是1:1。假設與實驗結果相符,假設成立。故②中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可以是Aa,乙中含基因A的1條染色體可以移接到常染色體末端,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C。【分析】(1)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決定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在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作伴性遺傳。9.【答案】(1)野生型(2)野生型所結籽粒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低于突變株(3)R基因編碼的DNA去甲基化酶只降低母本所產生的Q基因的甲基化,從而促進Q基因的表達,且該R基因必須來自母本,父本中的R基因對Q基因不起激活作用。(4)①籽粒變小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任意一對等位基因中的顯性基因正常發揮功能的個體表現為正常籽粒,沒有顯性基因或顯性基因均無法正常發揮功能的個體表現為小籽粒,其中有一對等位基因的顯性基因來自母本的時候無法發揮功能。

②7:1。【解析】【解答】(1)當某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時,用兩個具有相對性狀植株的純合子雜交,子一代的表現型即為顯性性狀,所以該突變株(rr)與野生型(RR)雜交,F1表型與野生型(Rr)相同,說明突變株矮桿玉米為隱性性狀。

(2)野生型(RR)自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全部為RR,突變株(rr)自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全部為rr,由題意可知,R基因編碼DNA去甲基化酶,所以野生型所結籽粒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低于突變株。

(3)根據表格分析可知,只有母本基因型為RRQQ時,Q基因才表達,說明R基因編碼的DNA去甲基化酶只降低母本所產生的Q基因的甲基化,從而促進Q基因的表達,且該R基因必須來自母本,父本中的R基因對Q基因不起激活作用。

(4)由題意可知,將甲與野生型雜交,F1表型正常,小籽粒為隱性性狀,說明是隱性突變,組別5中的雜交類型屬于測交,結合組別5后代的性狀分離比可知,該性狀受到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只有不含顯性基因的個體表現為小籽粒;當F1作為母本時,測交后代表現為正常籽粒:小籽粒=1:1,再結合題干信息,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來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是顯性也無功能,據此推測,其中有一對等位基因的顯性基因來自母本的時候無法發揮功能。

根據上述分析,母本所產生配子比例為具有可發揮功能的顯性基因的配子:不可發揮功能的顯性基因或不包含顯性基因的配子:1:1,父本所產生配子比例為具有可發揮功能的顯性基因的配子:不包含顯性基因的配子=3:1,所以F1自交,后代中小籽粒的占比為1/2×1/4=1/8,則正常籽粒占比為1-1/8=7/8,即所結籽粒的表型及比例為正常籽粒:小籽粒=7:1。

【分析】1、當某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時,用兩個具有相對性狀植株的純合子雜交,子一代的表現型即為顯性性狀;用某植株自交或相同性狀動物個體雜交,若后代出現性狀分離,則說明該植株或親本動物個體的表現型為顯性性狀。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10.【答案】(1)選擇;水;無機鹽;氮源(2)基因工程(或轉基因);限制酶;DNA連接酶;載體(或質粒)(3)誘變育種(4)不同平板中培養基量的差異以及平板內和不同平板間培養基厚度不均勻11.【答案】(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2)花藥離體培養;利用顯微鏡觀察根尖有絲分裂中期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3)HindⅢ、BamHⅠ;交鏈格孢;利用轉基因技術將百合B中L基因的啟動子替換為野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