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_第1頁
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_第2頁
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_第3頁
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_第4頁
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MRI檢查技術質量控制規范

各醫院每臺MR掃描儀應具有每年由各管轄市區計量檢

測部門出具的合格檢測報告。

第一部分MRI檢查前準備

一、適應證與禁忌證

(一)適應證: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解剖部位和器官疾病

的檢查,應根據臨床需要以及MRI在各解剖部位的應用特點

選擇。

(二)禁忌證:L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除外起搏器為

新型MRI兼容性產品的情況;2.體內植入電子耳蝸、磁性金

屬藥物灌注泵、神經刺激器等電子裝置;3,妊娠3個月內;4.

眼眶內有磁性金屬異物。

有下列情況者,需在做好風險評估、成像效果預估的前

提下,權衡利弊后慎重考慮是否行MRI檢查。1,體內有弱磁

性置入物(如心臟金屬瓣膜、血管金屬支架、血管夾、螺旋

圈、濾器、封堵物等)時,一般建議在相關術后6?8周再

進行檢查,且最好采用1.5T以下場強設備;2.體內有金屬彈

片、金屬人工關節、假肢、假體、固定鋼板等時,視金屬置

入物距掃描區域(磁場中心)的距離,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

提下慎重選擇,且建議采用L5T以下場強設備;3,體內有骨

1

關節固定鋼釘、骨螺絲、固定假牙、避孕環等時,考慮產生

的金屬偽影是否影響檢查目標;4.可短時去除生命監護設備

(磁性金屬類、電子類)的危重患者;5.癲癇發作、神經刺

激癥、幽閉恐怖癥患者;6.高熱患者;7.妊娠3個月及以上;

8?體內有金屬或電子裝置植入物者,建議參照產品說明書上

的MRI安全提示。

二、MRI對比劑使用注意事項

(一)核對受檢者基本信息及增強檢查申請單要求,確

認增強檢查為必需檢查。

(-)評估對比劑使用禁忌證及風險,受檢者簽署對比

劑使用風險及注意事項知情同意書。

(三)按藥品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對比劑。

(四)增強檢查結束后,受檢者需留觀

15?30min,無不良反應方可離開。病情許可時,受檢者應

多飲水以利對比劑排泄。

(五)孕婦一般不宜使用對比劑,除非已決定終止妊娠

或權衡病情依據需要而定。

(六)盡量避免大量、重復使用軋對比劑,尤其對于腎

功能不全患者,以減少發生遲發反應及腎源性系統纖維化的

可能。

(七)雖然軋對比劑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仍需慎

重做好預防及處理措施。

2

三、檢查前準備

(一)核對申請單,確認受檢者信息、檢查部位、目的

和方案。

(二)確認有無MRI檢查禁忌證。

(三)對于有相對禁忌證及危重患者,做好急救準備。

(四)告知受檢者檢查流程、注意事項及呼吸配合等。

(五)受檢者檢查前更衣,確認無鐵磁性金屬物品(如

推車、病床、輪椅、手機、手表、鑰匙、首飾、硬幣等)被

帶入掃描室。

(六)嬰幼兒、躁動等不合作患者檢查前給予藥物鎮靜。

(七)做好增強檢查前準備工作。

(A)做好MRI檢查意外救治準備工作。

(九)根據具體檢查項目做好相應檢查前準備。各部位

MRI檢查技術根據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參數具有

一定特征,根據MRI機型及各參數間的關系適當調整,變動

范圍應在同類序列的圖像對比特征內。一般情況下,T2WI

序列:TR>2000ms,TE80?130ms;SE或FSET1WI序列:

TR300-800ms,TE<30ms;質子密度加權序列:TR>20000

ms,TE<30ms;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T2WI(顱腦適用):TR8000~10

000ms,TE80?130ms,Tl2000~3000ms;FLAIRT1WI(顱

腦適用):為的倍,

Tl600-900ms,TRTl2.5~3.0TE<30mso

3

增強二維掃描序列一般要求與平掃二維序列的層面位置、層

厚和層間隔均一致。

第二部分顱腦

一、顱腦常規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以軸面為主,矢狀面或冠狀面為輔。

平掃序列包括:1.軸面T2WLT1WkFLAIR-T2WI

序列,T1WI有異常高信號時,加掃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

fs)-TlWI序列。掃描基線平行于前■后聯合連線(AC-PC線)。

掃描范圍覆蓋枕骨大孔至顱頂。2.矢狀面和冠狀面T2WI、T

1WI序列,矢狀面掃描基線平行于大腦矢狀裂,冠狀面垂直

于大腦矢狀裂并平行于腦干。3.功能MR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DWk磁敏感加權成像

(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MR波譜分析

(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等根據病變選擇性

使用。急性腦卒中患者必須掃描DWI序列。增強掃描序

列:采用軸面、冠狀面和矢狀面T1WI序列,當病變緊鄰顱

底或顱蓋骨時,增強后應加掃脂肪抑制T1WI。

(四)技術參數:層厚5?6mm,層間隔《層厚x20%,

FOV(200?240)mmx(200?240)mm,矩陣2256x192。TR、

4

TE、Tl等與序列特征相對應。增強軋對比劑一般采用手推靜

脈注射,常規劑量為O.lmmol/kg或遵藥品使用說明書。

(五)圖像要求:1.全腦兩側結構盡量對稱顯示;2.無

明顯運動偽影;3.覆蓋全腦。

二、鞍區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以矢狀面及冠狀面為主,軸面為輔。

平掃序列包括:L矢狀面T1WI序列,掃描基線平行于

大腦矢狀裂。2.冠狀面T2WI、TlWI,不加脂肪抑制。在矢

狀面上定位,掃描平面垂直于鞍底,范圍包含鞍區和(或)

病灶區域。

增強掃描序列:L非垂體微腺瘤的鞍區病變:可行常規

增強掃描,選用冠狀面、矢狀面fs-TlWI序列,輔以軸面掃

描。2.垂體微腺瘤:行動態增強掃描,常選冠狀面,不加

脂肪抑制,時間分辨率10?30s/期或更短(根據設備性能條

件設置,應保證圖像分辨率滿足診斷需要),時相>6期,總

掃描時間>動態增強掃描后行矢狀面及冠狀面常規增

2mino

強掃描,加或不加脂肪抑制均可。

(四)技術參數:基本原則為薄層、小FOV、高分辨率

掃描。層厚2.0?3.0mm,層間隔4層厚xlO%,FOV(180?

5

200)mmx(180-200)mm,矩陣2256x224。對比劑使用:

靜脈注射軋對比劑,非垂體微腺瘤病變采用常規流率注射常

規劑量(0.10mmol/kg)或遵藥品使用說明書;垂體微腺瘤

以2?3ml/s流率注射半劑量(0.05mmol/kg)。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蝶鞍、垂體、垂體柄、視

交叉、下丘腦、海綿竇、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主干等結構,

矢狀面及冠狀面最大化顯示垂體柄長度;2.無明顯運動偽影,

磁敏感偽影不影響鞍區影像診斷。

三、顆葉與海馬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包括:1.軸面三維T2WI

或FLAIRT2WI,掃描基線平行于AGPC線;斜軸面T2WI、

T1WLFLAIRT2WI,掃描基線平行于海馬前后長軸線。2.

矢狀面T2WI:雙側分開定位,平行海馬走行。3.斜冠狀面

二維、三維T1WI或FLAIRT2WI,T1WI推薦使用具有反

轉恢復預脈沖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質對比,掃描基線垂直于海

馬前后長軸線。增強掃描序列:軸面、斜軸面、矢狀面和斜

冠狀面T1WI。

(四)技術參數:基本原則為薄層、高分辨率掃描。二

維序列層厚3?5mm,層間隔4層厚“0%,三維序列層

6

厚<2mm,FOV(200?240)mmx(200?240)mm,矩陣

>256x224o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包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顆上回、顆中回、顆下回及海

馬等結構清晰顯示,海馬邊緣清晰銳利,可以滿足體積測量

要求,兩側結構盡量對稱顯示;(2)無明顯運動偽影,腦脊

液搏動偽影不影響題葉及海馬的觀察。

四、腦橋小腦角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包括:1.軸面二維薄層T2

Wl、T1WKFLAIRT2WI或三維T2WI水成像、三維T1WI

序列,顯示顱神經的三維亮水序列還可采用三維平衡式穩態

自由進動序列。掃描基線平行于AC-PC線,掃描范圍覆蓋腦

橋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2,冠狀面T1WI、T2WI序列,掃

描基線平行于腦干。3,矢狀面T2WI、T1WI序列,掃描基線

平行于大腦矢狀裂。增強掃描序列:軸面、冠狀面及矢狀面

T1WI序列,必要時加掃三維時間飛躍(timeofflight,TOF)

序列或三維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T1WI高分辨序

列掃描。

(四)技術參數:以薄層、高分辨率掃描為基本原則。

二維序列層厚2.0~3.0mm,層間隔4層厚40%,三維序列

7

層厚0.3~1.0mm,無間隔掃描,FOV(200?240)mmx(200?

240)mm,采用層面內插技術提高空間分辨率。按照常規劑

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腦干、延髓、部分腦神經(如三叉

神經、面聽神經顱內段)、細小血管等結構清晰顯示;2.無明

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血管搏動偽影不影響影像診斷;

3.需要觀察顱內腦神經與血管關系的患者,需提供三維T1

WI、三維T2WI水成像、三維TOF序列的后處理[多

平面重組(multi-planereformation,MPR)、曲面重組]圖

像,多角度顯示神經與血管的關系;4,后處理圖像應清晰顯

示靶神經與血管的比鄰關系。

五、顱內動脈三維-TOF-MRA的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軸面三維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掃描范圍以Willis環為中心,上至駢般體頂,下至枕大孔,

或包含靶血管區域。掃描基線與多數顱內動脈走行成角。

(四)技術參數:TR、TE均選最短,反轉角9。?25。,

矩陣2320x256,FOV(200—240)mmx(200—240)mm,

層厚0.8?1.5mm,無間距掃描,三維塊3?4個重疊20%?

30%銜接掃描。預飽和帶設置在掃描區域上方(顱頂)。選用

8

流動補償、磁化傳遞、脂肪抑制和層面內插技術。

(五)圖像要求:1,顯示顱內大腦前、中、后動脈血管

及Willis環血管;2.三維動脈最大強度投影MIP血管圖清晰。

六、顱內靜脈二維-TOF-MRA的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二維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選

擇斜矢狀面掃描,掃措基線在軸面像上與顱腦正中矢狀面呈

10。?20。夾角,使大部分靜脈血管走行與成像層面成角,從

而產生流入增強效應,掃描范圍包含兩側乙狀竇外緣。也可

選擇冠狀面掃描。

(四)技術參數:TR、TE均選最短,反轉角50。?70。,

矩陣2320x224,FOV(200?240)mmx(200?240)mm,

層厚L0?2。mm,無間距掃描。預飽和帶設置在掃描區域

下方(頜頸部)。選用流動補償、磁化傳遞、脂肪抑制技術。

(五)圖像要求:(1)顯示矢狀竇及其弓流靜脈、乙狀

竇、橫竇、直竇等靜脈血管;(2)三維靜脈MIP血管圖清晰。

七、顱內血管三維相位對比法(phase

contrasted,PC)MRA

(一)線圈: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眉間及線

9

圈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軸面、矢狀面、冠狀面三維PC快

速梯度回波序列,范圍包含全腦或ROI。

(四)技術參數:TR、TE均選最短,反轉角選最小,矩

陣2320x192,FOV(200-240)mmx(200—240)mm,層厚

1.2mm,無間距掃描c流速編碼值5?70cm/s(比目標血管

最大流速高出)應用流動補償、脂肪抑制技術,并行

20%o

采集技術及層面內插技術作為可選輔助技術項。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矢狀竇及其引流靜脈、乙

狀竇、橫竇等靜脈血管及顱內動脈血管(取決于流速編碼值)

像;2.三維MIP血管圖清晰。

第三部分頭面部

一、眼部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頭頸聯合線圈和小型環形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線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對

準鼻根部。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包括:1.以軸面為主,掃

描T2Wl、fs-T2WI、三維T2WI水成像、T1WL三維T1WI

序列。掃描基線平行于視神經長軸并經過視神經,范圍包含

眼眶上、下壁。2.斜矢狀面fs-T2WI,掃描基線平行于受檢

側視神經長軸,范圍包含受檢側眼眶內外側壁。3.冠狀面T2

WLT1WI,掃描基線垂直于顱腦矢狀面,范圍包含眼瞼前

10

緣至

蝶鞍后床突。增強掃描序列:軸面、斜矢狀面及冠狀面

fs-T1WI,也可采用二維或三維快速梯度回波fs-T1WI序列

行動態增強掃描,以便獲得更豐富的血液動力學信息。

(四)技術參數:以薄層、高分辨率掃描為原則。

二維序列層厚3.0mm,層間隔<0.5mm,FOV

(180-200)mmx(180-200)mm;三維序列層厚0.3?L0

mm,空間分辨率像素值41.0mmxl.Ommo按照常規劑量和

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兩側眼眶、視神經、眼球、

眼外肌、眶周結構等;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血

管搏動偽影不影響眼眶觀察和診斷。

二、耳部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頭頸聯合線圈、3in(1in=2.54cm)

環形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線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對

準眉間。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包括:1.以軸面為主,掃

描T2WI、T1WI、三維T2WI水成像、三維平衡式穩態自

由進動水成像序列。掃描基線平行于AC-PC連線。2.斜矢狀

面T2WI序列:掃描基線垂直于受檢側面聽神經干長軸,范

圍包含受檢側頸巖骨外側緣至面聽神經干延髓端。增強掃描

11

序列:軸面、矢狀面及冠狀面fs-T1WI、三維fs-TIWI。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2.0?3.0mm,層間隔V

層厚xlO%,三維序列層厚0.3?1.0mm,FOV(200-240)

mmx(200~240)mm,空間分辨率像素值<1.0mmxLOmm。

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兩側對稱顯示乳突、面聽神經、耳

蝸、聽小骨等結構;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血管

搏動偽影不影響觀察內聽道;3.三維T2WI水成像序列需提

供半規管等內耳結構的MIP和MPR后處理圖像。

三、鼻及鼻竇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線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對

準鼻尖與鼻根連線中點。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至少在同一方位上掃描

T2WI、fs-T2WI和T1WI,并加掃其他1個或2個方位的T

2WI、T1Wlo掃描基線:軸面:平行于硬腭,范圍上至前

顱底窩上緣,下至軟腭下緣;矢狀面:平行于頜面部正中矢

狀線,范圍包含兩側上頜竇外側壁;冠狀面或斜冠狀面:平

行于頜面部冠狀線或平行于鼻尖與鼻根連線的冠狀線,范圍

包含鼻尖軟組

織前緣至鼻咽后壁。增強掃描序列:軸面、矢狀面、冠

狀面(或斜冠狀面)fs-TlWI均需掃描。

12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4.0~5.0mm,層間隔“?5

mm,FOV(200-240)mmx(200-240)mm,矩陣2256x224。

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L顯示鼻腔和副鼻竇骨性及軟組織結

構,兩側對稱顯示;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血管

搏動偽影不影響鼻及鼻竇的觀察。

四、鼻咽部、口咽部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線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對

準硬腭水平。

(三)方位及序列:軸面、矢狀面、冠狀面均需掃描。

平掃序列:以軸面為主,掃描T2WI、fs?T2WI和T1WI序

列,并加掃矢狀面和(或)冠狀面T2WI、T1Wlo掃描基

線:軸面:平行于硬腭,鼻咽部掃描范圍從前顱底窩至喉腔

上界,口咽部從硬腭至舌骨;矢狀面:平行于頜面部正中矢

狀線,范圍包含兩側乳突外緣;冠狀面:平行于鼻咽部后壁,

范圍從鼻尖后到第二頸椎體后緣。觀察鼻咽部腫瘤頸部淋巴

結轉移情況,掃描范圍覆蓋鎖骨上窩和胸鎖乳突肌后方。增

強掃描序列:軸面、矢狀面、冠狀面fs-TlWI均需掃描。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4.0?5.0mm,層間隔<

層厚x20%,FOV(200?240)mmx(200?240)mm,矩

陣2256x224。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13

(五)圖像要求:1.顯示鼻咽部、口咽腔、喉腔上部、

上頜竇、篩竇、額竇、蝶竇、頸部兩側淋巴結等結構,兩側

結構對稱顯示;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血管搏動

偽影不影響影像的觀察。

五、頜面部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頭線圈、頭頸聯合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線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對

準硬腭水平。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至少在同一個方位(以

軸面為主)掃描T2WI、fs?T2WI和T1WI,并加掃其他1

個或2個方位的T2WI、T1Wlo掃描基線:軸面:平行于硬

腭,掃描范圍上至前額,下至下頜軟組織下緣;矢狀面:平

行于頜面部正中矢狀線,范圍包含頜面部兩側外緣;冠狀面:

垂直于頜面部正中矢狀線,范圍從鼻尖到下頜骨后緣。增強

掃描序列:軸面、矢狀面、冠狀面fs-TlWI均需掃描。

(四)技術參數:層厚5.0~6.0mm,層間隔4層厚xlO%,

FOV(200-240)mmx(200-240)mm,矩陣2256x224。

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顯示頜面部軟組織及骨性結構,兩

側對稱顯示;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血管搏動偽

影不影響頜面部結構觀察。

第四部分頸部

14

一、喉部、甲狀腺、甲狀旁腺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頸線圈、頭頸聯合線圈、脊柱相控陣線圈。

(-)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及線圈中心對

準喉結。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以軸面為主,掃描T2WI、

fs-T2WI[短時間反轉恢復(shorttimeinversionrecovery,

STIR)序列或水脂分離]和T1WI序列,輔以矢狀面T2WI

和T1WI及冠狀面fs-T2WI(STIR或水脂分離)。掃描基線:

軸面:垂直于喉腔長軸,范圍上含會厭上緣,下至第六頸椎

體下緣水平;矢狀面:平行于喉咽腔正中矢狀線,范圍包含

喉部兩側軟組織外緣;冠狀面:平行于喉咽腔長軸,范圍覆

蓋喉結至乳突后。增強掃描序列:軸面、矢狀面及冠狀面fs-T

1WI均需掃描。

(四)技術參數:基本原則為適當提高空間分辨率。層

M<3.0mm,層間隔4層厚xlO%,FOV(200-230)mmx(200?

230)mm,矩陣2256x224。按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

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1.顯示喉部、甲狀腺、甲狀旁腺細微

解剖結構,兩側對稱顯示;2.頸部淋巴結的觀察應加大掃描

范圍,顯示頸部淋巴結;3.無明顯吞咽運動及血管搏動偽影,

偽影不影響靶區結構的影像診斷。

二、頸部軟組織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15

(一)線圈:頸線圈、頭頸聯合線圈、脊柱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及線圈中心對

準喉結。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以軸面為主,掃描T2WI、

fs-T2WI(STIR).fs-TlWI序列,輔以矢狀面T2WI和T1WI

以及冠狀面fs-T2WI(STIR或水脂分離)。掃描基線:軸面:

垂直于頸部長軸,范圍上至硬顆,下至胸骨切跡或覆蓋病變

ROI;矢狀面:與頸部正中矢狀線平行,范圍包含頸部兩側軟

組織或病變ROI;冠狀面:平行于頸部上下長軸,方位覆蓋

喉結至乳突后。增強掃描:軸面、矢狀面及定狀面fs.TlWI

均需掃描。

(四)技術參數:層厚5.0~6.0mm,層間隔4層厚x20%,

FOV(200?260)mmx(200?260)mm,矩陣2256x224。按

照常規劑量和流率靜脈注射軋對比劑。

(五)圖像要求:L顯示頸部軟組織解剖結構,兩側對

稱顯示;2.無明顯吞咽運動及血管搏動偽影。

三、頸部血管MRA的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頸線圈、頭頸聯合線圈、脊柱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及線圈中心對

準兩側下頜角連線水平。

(三)方位及序列:1.三維PC-MRA:冠狀面掃描,包

括全部頸部血管,上至基底動脈,下至主動脈弓。設定相應

16

快流速編碼(50?120cm/s)約為目標血管最大流速的120%,

獲取頸部動脈像,設定慢流速(15?30cm/s)獲取頸部靜脈

及動脈像。2,三維TOF-MRA:軸面掃描,垂直頸部血管,范

圍上至基底動脈,下至主動脈弓,獲取頸部動脈像。3,二維

TOF-MRA:軸面掃描,垂直頸部血管,獲取頸部靜脈像。

4?三維對比增強MRA:冠狀面掃描,包括全部頸部血管,上

至基底動脈,下至主動脈弓。

(四)技術參數:1.二維TOF-MRA:在掃描范圍下游放

置空間飽和帶,TR、TE均為最短。2.三維對比增強MRA:單

期掃描時間w20s,靜脈注射軋對比劑,流率2ml/s,劑量0.1?

0.2mmol/kg,然后注射等量生理鹽水。掃描注射對比劑前蒙

片,注射對比劑后掃描至少2個時相(動脈像及靜脈像)。

(五)圖像要求:1.提供MIP重組三維血管像;2.PC

法序列分別顯示相應頸部動脈像或靜脈像;3.三維TOF-MRA

序列應顯示頸部動脈像;4.二維TOF-MRA序列顯示頸部靜脈

像;5,三維對比增強MRA分別顯示動脈像和靜脈像,動脈像

盡量減少靜脈像的污染;6.非對比劑法大部分血管段能顯示;

7,血管邊緣清晰銳利,無運動模糊,無明顯背景軟組織影,

無其他偽影影響診斷。

第五部分胸部

一、肺、縱隔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17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或足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線圈中心及第5肋間水平連線。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冠狀面單次激發T2WI、

軸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呼吸門控(呼吸導航)、單次激

發T2WI、梯度回波T1WI屏氣采集序列容積掃描,必要時

加矢狀面掃描。增強掃描序列:軸面、冠狀面、矢狀面梯度

回波fs-TlWI屏氣采集序列三期掃描,在設備性能支持的情

況下,軸面可采用三維T1WI梯度回波序列行動態多期掃描。

(四)技術參數:層厚5.0?8.0mm,層間隔V層厚x20%,

FOV(360-400)mmx(360-400)mm,矩陣2320x256。

如采用三維梯度回波T1WI容積掃描,層厚2.0~4.0mm,

呼吸觸發采集。靜脈注射軋對比劑,流率2?3ml/s,劑量

0.1mmol/kg,然后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L顯示完整肺及縱隔結構;2.呼吸運

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不影響影像診斷;3.

三維T1WI容積掃描提供MPR像,必要時提供時間■信號強

度曲線分析結果。

二、心臟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心臟、體部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或足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線圈中心及兩側鎖骨中線第五肋間水平連線。

(三)方位:L心臟二腔心面(左室長軸面):層面經過

18

左室心尖至二尖瓣口并平行于室間隔;2.心臟四腔心面:層

面經過左室心尖及二尖瓣口和三尖瓣口中心;3.心臟短軸面

(左室短軸面):垂直于四腔心面的左心室長軸;4.左室流出

道面(心臟三腔心面):層面經過主動脈瓣口、二尖瓣口及

左心室;5.右室流出道面:層面經過右室及肺動脈段(左、

右肺動脈分叉);6.其他:胸部軸面、胸部冠狀面、主動脈弓

面、主動脈瓣面、肺動脈瓣面。

(四)序列:平掃序列:黑血序列和亮血序列為必選序

列,電影亮血序列為可選序列。黑血序列主要采用雙反轉T2

WI黑血序列及三反轉fs-T2WI黑血序列,可在某一方位加

掃雙反轉T1WI黑血序列。亮血序列主要采用平衡穩態自由

進動梯度回波序列,選用單時相成像顯示心臟形態,多時相

電影成像顯示心臟的運動功能。增強掃描序列:心肌灌注

成像采用反轉恢復(inversionrecovery,IR)一回波平面成像

脈沖序列T1WI進行多時相掃描;心肌延遲強化成像選擇相

位敏感反轉恢復序列或IR-梯度回波脈沖序列T1WI進行掃

描。

(五)技術參數:層厚5.0?8.0mm,無間距掃描或層

間隔4層厚x20%,FOV(300—400)mmx(300-400)mm,

TR、TE等與序列特征對應。采用心電門控、外周門控及呼吸

門控技術。心功能分析采集短軸面電影圖像,掃描范圍覆蓋

完整左心室,從心尖到心底(即二尖瓣口),層厚8.0mm,

19

無間距掃描,每個RR間期采集20?30個時相。首過灌注

增強對比劑劑量為0.10?0.15mmol/kg,注射流率為3ml/s,

每期的掃描時間控制在一個RR間期。心肌延遲強化掃描需

補充對比劑0.05mmol/kg,掃描延遲時間10?15min。

(六)圖像要求:1.平掃:無嚴重呼吸運動偽影、心臟

血管搏動偽影及磁敏感偽影,清晰顯示心肌、心腔、瓣膜、

心包、血管壁、血管腔等結構;2.功能電影成像:可顯示心

臟的全心功能和心肌局部功能;3.心肌灌注成像:短軸面成

像方位角度標準,無呼吸運動和心臟搏動偽影;4.心肌延遲

強化成像:以短軸面、四腔心面和三腔心面為主,成像方位

角度標準,正常心肌信號顯示準確(低信號),無明顯呼吸

運動及心臟血管搏動偽影。

三、胸部大血管對比增強MRA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或足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第五肋間水平連線。

(三)方位及序列:掃描冠狀面,采用快速或超快速三

維梯度回波序列等。

(四)技術參數:TR、TE均為最短,反轉角20。?45。,

激勵次數0.5或1.0次,層厚1?3mm,無間距掃描,FOV

(400—480)mmx(400?480)mm,矩陣2192x288,三維

塊厚及層數以覆蓋心臟大血管為準,即包含心臟前緣及降主

20

動脈后緣,脂肪抑制,掃描時間14?25s/時相,至少掃描2

個時相(動脈期和靜脈期)。對比劑劑量0.2mmol/kg,注射

流率為3ml/s(或前半劑量注射流率為3ml/s,后半劑量流

率為lml/s),再以等量生理鹽水沖管。

(五)圖像要求:L顯示心臟大血管動脈像及靜脈像;

2,靶血管對比劑處于峰值濃度,圖像清晰;3.無明顯運動偽

影;4.提供MIP重組多角度旋轉三維血管圖。

四、乳腺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乳腺專用環形線圈、多通道陣列線圈。

(二)體位:俯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兩側乳頭連線。

(三)方位及序列:軸面為主,輔以矢狀面掃描。

平掃序列:軸面fs-T2WI(STIR)、三維梯度回波序列T

1WI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l、DWI,必要時加掃矢狀面

fs-T2Wlo增強掃描序列:軸面三維fs-TlWI梯度回波序列

多期動態掃描,每期60?90s,注藥后總掃描時間N6min。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4.0?6.0mm,層間隔

為層厚x(10%?20%);三維序列層厚42.0mm,無層間隔或

重疊掃描,FOV(300?400)mmx(360?400)mm(雙側),

盡量包括雙側腋下區,矩陣2256x320。軋對比劑劑量為0.1

mmol/kg,注射流率為2?3ml/s,再以相同流率注射20?30

ml生理鹽水。

21

(五)圖像要求:(1)乳腺結構清晰顯示,脂肪抑制均

勻、完全;(2)無明顯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3)三維T1

WI梯度回波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序列掃描要求提供增強減影

圖像、T1灌注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分析結果以及MPR、MIP

重組多期增強血管圖像。

第六部分腹部

一、肝、膽、脾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劍突下2~3cm。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

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勻者可選用屏氣fs?T2WI序

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雙回波)T1WI屏氣采

集序列,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加掃DWI序列,掃描范圍

覆蓋肝、膽、脾;冠狀面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氣

采集序列。增強掃描序列:軸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動

態容積屏氣采集序列,低場設備可選用二維序列行三期以

上動態掃描,并補充冠狀面圖像。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6.0?8.0mm,層間隔

<1.5mm,FOV(300?400)mmx(300~400)mm,矩陣

>256x224o三維序列層厚2.0?4。mm,無間距掃描,FOV

(300-400)mmx(300—400)mm,矩陣2256x160。采用

22

呼吸觸發(嬰幼兒呼吸頻率過快、幅度過小時可不選用)。

增強掃描以2?3ml/s的流率注射常規劑量針對比劑,再注

射等量生理鹽水。盡量優化掃描參數將掃描周期縮減至<10

s/期。

(五)圖像要求:L完整顯示靶器官及病變區域;2.呼

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不影響影像診

斷;3.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為必選項,

在設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軸面T1WI序列優先選擇梯度

回波■水■脂雙相位T1WI序列或非對稱回波水脂分離T1WI

序列,盡可能使用DWI序列;4.至少顯示動脈期、門靜脈期

及平衡期影像;5.提供MPR、MIP及曲面重組膽管像。

二、胰腺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劍突下2?3cm。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

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勻者可選用屏氣fs-T2WI序

列)、快速梯度回波fs-T1WI(必要時可加掃同反相位T1WI

序列),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加DWI序列;冠狀面單次

激發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氣采集序列。增強掃描序列:采

用軸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屏氣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

掃描,低場設備可行二維掃描,并補充冠狀面掃描。

23

(四)技術參數:盡量選擇薄層、高空間分辨率掃描。

二維序列層厚3.0~5.0mm,層間隔4層厚x20%,FOV(300~

400)mmx(300?400)mm,矩陣2288x160。三維序列層厚

2.0~3.0mm,無間距掃描,FOV(300—400)mmx(300~

400)mm,矩陣2256x160。靜脈注射常規劑量軋對比劑,流

率2?3ml/s。盡量優化掃描參數將掃描周期縮減至<10s/期。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胰腺、十二指腸壺腹部及

病變區域結構;2.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

偽影不影響診斷;3.軸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及梯度回波

fs-TlWI為必選項,盡量選擇DWI序列;4,提供動脈期(或

動脈早、晚期)、靜脈期及延遲期像;5.提供三維T1WI增強

掃描MPR像;6.擬診為胰腺惡性腫瘤的患者,至少有1個序

列覆蓋全肝,以觀察有無肝臟轉移。

三、胰膽管水成像(magnetic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劍突下

2?3cm。

(三)方位及序列:1.單次激發厚層塊二維重T2MRCP

序列:至少獲取3個角度的冠狀面像,即以膽總管為軸,以

正冠狀面為中間層,向前、后旋轉一定角度分別各獲取1層

斜冠狀面像。層塊范圍覆蓋主要肝內外膽管和胰管,屏氣采

24

集。2,呼吸觸發快速自旋回波三維重T2MRCP序列:斜冠狀

面掃描,覆蓋主要肝內外膽管、膽總管、膽囊和胰管。

(四)技術參數:MRCP不宜單獨進行,應結合肝、膽、

胰、脾的平掃和(或)三維動態增強掃描技術。單次激發二

維MRCP序列:層塊厚度30?70mm,FOV(300?350)mmx

(300—350)mm,矩陣2384x224,TR>6000ms,TE>500ms;

呼吸觸發三維MRCP序列:層厚1.0~2.0mm,無間

距掃描,FOV(300?350)mmx(300?350)mm,矩陣

>384x224,TR2000-6000ms(選1?2個呼吸間期),

TE>500ms。嬰幼兒呼吸頻率過快及幅度過小時可不使用呼吸

觸發。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肝內外膽管、胰管及病變

區域;2,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不影

響診斷;3.單次激發二維MRCP序列多角度掃描、多次激發

三維MRCP序列提供MIP重組多角度旋轉的三維胰膽管成

像。

四、腎臟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劍突與臍連線中點。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

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勻者可選用屏氣fs?T2WI序

25

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雙回波)T1WI屏氣采

集序列,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加DWI序列;冠狀面呼

吸觸發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增強掃描序列:采用軸

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屏氣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掃

描,低場設備可行二維掃描,并補充冠狀面掃描。

(四)技術參數:盡量選擇薄層、高空間分辨率掃描。

軸面二維序列層厚4.0?5.0mm,層間隔4層厚x20%;冠狀面

二維序列層厚“.0mm,層間隔M層厚x20%。FOV(300-400)

mmx(300~400)mm,矩陣2288x224。三維序列層厚2.0?

4.0mm,無間隔掃描,FOV(300?400)mmx(300-400)

mm,矩陣2256x160。增強掃描以2?3ml/s的流率注射常規

劑量軋對比劑,再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顯示腎臟及其周圍組織結構,腎皮

質、髓質、腎盂、腎盞結構清晰顯示;2?無明顯呼吸運動偽

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3.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

旋回波fs-T2WI序列為必選項,在設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軸面T1WI序列優先選擇水脂雙相位T1WI或非對稱回波水

脂分離T1WI序列;4,增強掃描分別顯示動脈期、靜脈期及

延遲期影像;5.根據需要提供三維T1WI增強三期掃描的

MPR、MIP血管像。

五、腎上腺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心臟相控陣線圈。

26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劍突與臍連線中點。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

回波T2WI或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雙相位T1WI

屏氣采集序列,冠狀面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氣采

集序列。掃描范圍從胃底上緣至腎門。增強掃描序列:軸面

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屏氣采集序列三期或多期掃描,并

補充冠狀面掃描。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W4.0mm,層間隔4層厚

xlO%,FOV(300—400)mmx(300-400)mm,矩陣2288x224。

三維序列層厚W3.0mm,無間隔掃描,FOV(300?400)mmx

(300-400)mm,矩陣2256x160。嬰幼兒呼吸頻率過快及

幅度過小時可不使用呼吸觸發。增強掃描采用軋對比劑,劑

量為0.05?0.10mmol/kg,以2?3ml/s的流率注射,再以相

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盡量選擇薄層、高空間分辨率掃描;

2,標準T2WI序列采用或不采用脂肪抑制;3,顯示腎上腺及

其周圍組織結構,懷疑為異位嗜格細胞瘤或腎上腺惡性腫瘤

的患者掃描范圍需加大;4.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

并行采集偽影不影響診斷。

六、MR尿路成像(MRurography,MRU)技術要點及

要求

27

(一)線圈:體部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及劍突與恥骨連線中點。

(三)方位及序列:單次激發二維MRU序列:閉氣采

集,冠狀面顯示雙側尿路,多角度斜冠狀面及矢狀面顯示單

側尿路。呼吸觸發三維MRU序列:冠狀面掃描。

(四)技術參數:MRU不宜單獨進行,應結合平掃和(或)

三維動態增強掃描技術。單次激發二維MRU序列:層塊厚

度30?70mm,FOV(300-350)mmx(300-350)mm,矩

陣呼吸觸發三維

2384x224,TR>6000ms,TE500msoMRU

序列:層厚1.0?2.0mm,無間隔掃描,FOV(300-350)mmx

(300?350)mm,矩陣2384x224,TR2000-6000ms(選

1?2個呼吸間期),TE>500mso嬰幼兒呼吸頻率過快及幅度

過小時可不使用呼吸觸發。

(五)圖像要求:L掃描范圍應包括雙側腎盂、腎盞、

輸尿管、膀胱;2.無明顯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

行采集技術偽影;3.單次激發二維MRU序列應分側進行多角

度成像,多激發三維MRU序列應提供MIP重組多角度旋轉

的三維尿路影像。

七、腹膜后病變的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線圈或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

28

及劍突與臍連線中點或ROI中心。

(三)方位及序列:平掃序列:軸面呼吸觸發快速自旋

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勻者可選用屏氣fs-T2WI序

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雙回波)T1WI屏氣采集

序列,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掃描DWI序列,掃描范圍覆

蓋ROI;冠狀面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氣采集序列。

增強掃描序列:軸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屏氣采集序列

三期或多期掃描,并補充冠狀面掃描。

(四)技術參數:二維序列層厚6.0?8.0mm,層間隔4

層厚x20%,FOV(300-400)mmx(300—400)mm,矩陣

三維序列層厚無間隔掃描,

>288x224o2.0?4.0mm,FOV

(300-400)mmx(300—400)mm,矩陣2256x160。嬰幼

兒可不使用呼吸觸發。增強掃描以2?3ml/s的流率注射常

規劑量軋對比劑,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完整顯示腹膜后區域結構或病變區

域結構;2.無明顯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行采集

偽影;3,增強掃描獲取時相準確,顯示動脈期、靜脈期及延

遲期影像;4.根據需要,三維T1WI增強多期掃描可行MPR

重組,進行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分析及定量分析。

八、腹部血管MRA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線圈或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臍孔。

29

(三)方位及序列:1.二維、三維對比增強MRA:冠狀

面掃描,包含腹主動脈后緣、前緣分支血管及相應臟器的血

管,掃描注射對比劑前蒙片,注射對比劑后至少2個時相(動

脈期及靜脈期),各期圖像行減影MIP重組。2.平掃序列:雙

反轉或三反轉黑血序列,沿目標血管的長軸及短軸各掃描一

次,主要用于顯示管壁結構;平衡式穩態自由進動亮血序列,

主要用于顯示管腔。

(四)技術參數:二維對比增強MRA層厚4.0~8.0

mm,層間隔0?1.0mm,FOV(350-400)mmx(350-400)

mm,矩陣2256x192。三維對比增強MRA:掃描塊厚度40~

50mm,層厚1.0~2.0mm,無間隔掃描,FOV(350-400)

mmx(350?400)mm,矩陣2256x256,單期掃描時間控制

在20s內。采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團注軋對比劑,劑量為

0.1~0.2mmol/kg,注射流率2?3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

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三維對比增強MRA清晰顯示腹部大

血管及其分支血管,包括腹主動脈、腹腔動脈、肝動脈、腎

動脈、門靜脈系統以及腹部靜脈系統血管,血管外背景組織

信號抑制良好;2.無明顯呼吸運動偽影、血管搏動偽影及并

行采集偽影;3.提供MIP重組多角度旋轉的血管三維影像。

第七部分盆腔

一、前列腺與膀胱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30

(一)線圈:體部線圈或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足先進或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線圈中心及恥骨聯合上緣上2cm。

(三)方位及序列:L平掃序列:軸面快速自旋回波T2

Wl、fs?T2WI、快速自旋回波T1Wl、DWI序列,掃描范圍

覆蓋膀胱及前列腺;斜冠狀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

掃描基線與前列腺上、下長軸平行;矢狀面快速自旋回波T2

WI或fs-T2WI序列。2.增強掃描:軸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

1WI(低場設備可行二維掃描),常規增強掃描至少采集三

期(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每期15?20s,并補充冠狀

面、矢狀面掃描。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可選動態增強

掃描,周期時間<10s/期,掃描周期>30個,整個動態掃描

時長約5min。

(四)技術參數:原則為小FOV、高分辨率掃描。

二維序列層厚3.0mm,層間隔0.3?0.5mm(前列腺二

維掃描推薦無間隔掃描),FOV(160~200)mmx(160-200)

mm,矩陣2256x224。三維容積掃描序列層厚2.0?3.0mm,

無間隔掃描,FOV(240-300)mmx(240-300)mm,矩陣

>256xl60o動態增強掃描快

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序列TR、TE均%最短,激勵角

10。?15。。DWI掃描b值>800s/mm2。常規三期增強掃描

采用高壓注射器或手推軋對比劑,動態灌注增強掃描需要采

31

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靜脈團注對比劑,劑量為O.lmmol/kg,注

射流率為2?3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膀胱、前列腺、尿道及鄰

近臟器組織的細微結構;2.平掃序列至少包括自旋回波T2

WI(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和T1WI(非脂肪抑制),前

列腺檢查DWI為必需序列;3.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首

選動態灌注增強掃描,或至少三期掃描;4.無卷積偽影,無

明顯呼吸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

二、子宮及附件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線圈或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足先進或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線圈中心及恥骨聯合中點上緣上2cm。

(三)方位及序列:1.平掃序列:矢狀面快速自旋回波

T2WI或fs-T2WI,掃描層面需平行子宮長軸;軸面快速自

旋回波T2WI、fs?T2WI,快速自旋回波T1WI;冠狀面快速

自旋回波T2WI;矢狀面或軸面DWI。掃描范圍包含子宮及

兩側附件區域。2,增強掃描序列:矢狀面(子宮病變)或軸

面(卵巢病變)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序列(低場設備可

行二維掃描),常規三期(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增強

掃描,每期15?20s。在設備性能支持的情況下,選用動態

增強掃描,周期時間<10s/期,掃描周期>30個,整個動態掃

描時長約5min,獲取組織血流灌注信息行灌注定量分析及

32

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分析。

(四)技術參數:原則為小FOV、高分辨率掃描。二維

序列層厚3.0~5.0mm,層間隔0.3-0.5mm,FOV(160~

200)mmx(160-200)mm,矩陣2256x224。三維容積掃描

序列層厚2.0?4.0mm,無間隔掃描,FOV(200-400)mmx

(200-400)mm,矩陣2256x192。動態增強掃描快速梯度

回波三維T1WI序列TR、TE均為最短,激勵角10。?15。。

常規三期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或手推軋去比劑,動態灌

注增強掃描需要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靜脈團注對比劑,劑量

為0.1mmol/kg,注射流率為2~3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

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清晰顯示子宮、兩側附件及膀胱、

直腸等鄰近組織的細微結構;2.平掃序列至少包括自旋回波

T2WI(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和T1WI;3.在設備性能允

許的情況下,首選動態灌注增強掃描,或至少三期掃描;4.

無卷積偽影,無明顯血吸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并行采集

偽影。

三、直腸MRI技術要點及要求

(一)線圈:體部線圈或心臟相控陣線圈。

(二)體位:仰臥位,足先進或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

線圈中心及恥骨聯合中點。

(三)方位及序列:大范圍盆腔掃描(了解盆腔有無轉

33

移病灶及腫大淋巴結)以及局部高分辨率直腸掃描。1.平掃

序列:大范圍盆腔掃描:包括盆腔矢狀面單次激發T2WI、

盆腔軸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l、T1WI及DWI。小FOV高

分辨率直腸掃描:斜軸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掃描基線垂

直于病變段直腸長軸,范圍覆蓋病變段直腸;矢狀面快速自

旋回波T2WI,范圍覆蓋完整直腸兩側;斜冠狀面快速自旋

回波T2WI、T1WI,掃描基線在矢狀面像上與直腸上、下長

軸平行。小FOV高分辨率直腸掃描所有序列不加脂肪抑制。

2,增強掃描序列:先行局部直腸多期增強掃描,再行大范圍

盆腔掃描。直腸掃描行常規三期(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

增強掃描,斜軸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維T1WI,再補充直腸斜

冠狀面及矢狀面掃描。在設備性能支持的情況下,直腸增強

掃描選用動態灌注增強掃描,周期時間<L0s/期,掃描周

期>30個,整個動態掃描時長約5min,獲取組織血流灌注

信息行定量分析及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分析。

(四)技術參數:原則為小FOV、薄層、高分辨率掃描。

1.大范圍盆腔掃描:層厚5.0?8.0mm,層間隔1.0?2.0mm,

FOV(320-380)mmx(320-380)mm,矩陣2320x224。

2.小FOV高分辨率直腸掃描:層厚<3.0mm,層間隔。?0.3

mm,FOV(180?250)mmx(180?250)mm,矩陣2256x224。

(3)三維T1WI:層厚<3.0mm,無間隔掃描,FOV(200?

350)mmx(200?350)mm,矩陣2288x192°TR、TE均為

34

最短,激勵角10。?15。。常規三期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

或手推軋對比劑,動態灌注增強掃描需要采用雙筒高壓注射

器靜脈團注對比劑,劑量為0.lmmol/kg,注射流率為2~3

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五)圖像要求:1.包括盆腔大范圍掃描及直腸局部高

分辨率掃描圖像;2.直腸局部平掃T2WI(非脂肪抑制)序

列為必選項;3.在設備性能允許的情況下,首選動態灌注增

強掃描,或至少三期掃描;4.顯示盆腔各臟器結構,清晰顯

示直腸壁各層結構及與周圍組織的比鄰關系;5,無卷積偽影,

無明顯呼吸運動偽影、磁敏感偽影及并行采集偽影。

第八部分脊柱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