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CCSZ06DB61DevelopingSpecificationsf(征求意見稿)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DB61/TXXXX—2024前言 II 32規范性引用文件 33術語和定義 54總則 65現狀調查、問題識別診斷、可行性分析 76塌陷區類型及修復目標 77工程項目實施 88復墾修復質量要求 9工程質量檢驗與工程驗收評價 10復墾修復工程的碳匯計量 11監測與管護 12檔案管理 附錄A(資料性)煤礦采煤塌陷區土地損毀類別 附錄B(資料性)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分類表 19附錄C(資料性)植被恢復植物選擇 21參考文獻 223DB61/TXXXX—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本文件由陜西省自然資源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陜西陜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學、陜西省國土整治中心、榆林市環境監測總站、陜西芩塬生態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陜西圓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亞軍、華照來、王路、呂揚、任帥鋒、蔣超、李錦明、高曉軍、劉小虎、彭龍貴、張海濤、劉耀斌、江濤、趙路爽、韓軍、張暉、楊娜、麻斌、梁鶴、桑宏斌。本文件由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解釋。聯系信息如下:單位:陜西陜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地址: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鄉馬大灘馬場村結合部。郵編:7190004DB61/TXXXX—2024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本文件規定了采煤塌陷區環境綜合治理的術語和定義、總則、現狀調查、問題識別診斷、可行性分析、塌陷區類型及修復目標、工程項目實施、工程質量檢驗與工程驗收評價、復墾修復工程的碳匯計量、監測與管護以及檔案管理等內容和要求。本文件適用于陜西省行政轄區內由煤礦建設、采煤活動影響而導致的采煤塌陷區域的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程。其他礦產資源形成的塌陷區域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可參照本標準。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T43934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GB50021巖土工程塌(沉)陷勘察規范GB/T50228工程測量基本術語標準GB50137城市建設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33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T15776GB/T30600GB/T32864GB/T33469造林技術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規范耕地質量等級DA/T28建設項目檔案管理規范DZ/T0133地下水動態監測規范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66礦產資源開發遙感監測技術規范DZ/T0287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程LY/T1607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2252碳匯造林技術規程LY/T2253造林項目碳匯計量監測指南LY/T2356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規程LY/T2988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計量指南NY/T1342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TD/T1011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5DB61/TXXXX—2024TD/T1020TD/T1033TD/T1036TD/T1048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范TD/T1070.1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第1部分:通則TD/T1093-2024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導則DB61/T991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體DB61/T943陜西省行業用水定額DB61/T1247煤礦地下水監測規范T/CAGHP005采空塌陷勘查規范(試行)T/CAGHP006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試行)T/CAGHP011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規范T/CAGHP021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規范T/CAGHP032崩塌防治工程設計規范(試行)T/CAGHP038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技術規范(試行)T/CAGHP041崩塌防治工程施工技術規范SL6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采煤塌陷區coalminingsubsidencearer由于采煤影響,采區周圍巖體內部原有的力學平衡狀態受到了破壞,使巖層發生了移動、變形,從而涉及地表,使地表在一定范圍內的高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塊狀、帶狀或不規則形狀的變形或損壞的地面區域。3.3采煤塌陷積水區coalminingsubsidencewaters采煤塌陷區內形成的常年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區。3.4地形重塑topographyreconstruction采煤塌陷治理過程中,依據土地治理方向,采取人工措施改變采煤塌陷地原地形地貌,使采煤塌陷地滿足土地功能恢復和環境協調的地形重建活動。3.5土壤改良soilreconstruction采煤塌陷治理過程中,應用工程及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重新構建適宜土壤表面和土壤肥力的活動。3.6碳庫carbonpools生態系統中碳儲存的形式或場所,包括地上生物質、地下生物質、枯落物、枯死木、土壤有機碳和木(竹)產品。3.7碳匯量carbonremovalsbysinks6DB61/TXXXX—2024一定時間段內林地、城市綠地的碳儲量變化量,減去監測邊界內的排放量,反映了林地、綠地對溫室氣體的清除能力和貢獻。3.8碳匯carbonsink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4總則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是通過對煤礦地質環境問題的調查、勘查、監測,設計和實施有針對性的工程技術、植被恢復技術相結合的治理措施,有效解決采煤塌陷區環境問題,使環境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城鎮和村莊建設、生態建設、土地利用、旅游發展規劃相吻合,助理鄉村振興。4.1基本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總體要求,采煤塌陷區環境綜合治理恢復遵循下列原則。4.1.1預防優先,源頭防控落實礦山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開發與保護同規劃、同部署,在開采源頭上科學預防與保護,堅持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減少對生態自然環境的損害,提高土地生態服務功能,確保采煤塌陷地復耕。4.1.2主動干預,自然恢復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村則村、宜水則水、宜建則建”的原則,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手段進行采煤塌陷區的綜合治理時,充分考慮復墾修復后碳儲存、碳交易的需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充分發揮自然恢復力,使受損土地實現自我調節,達到可利用功能。4.1.3統一規劃,統籌實施將采煤區塌陷復墾修復與新農村建設、土地復耕整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交通、水利等其他工作相結合,實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邊開采邊治理,有效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4.1.4系統治理,功能提升堅持規劃引導,堅持國土資源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為依據,統籌安排復墾修復工程,根據輕重緩急分期、分布、實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優化國土空間分布,就近利用、生態優先、明確責任、整合資金,使損毀土地復墾利用,生態系統功能提升。4.1.5公眾參與,全程監測充分發揮復墾修復中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力度,在方案制定、實施、檢測評價等環節征求公眾意見,尊重當地傳統、習俗、社會期望,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4.2復墾修復對象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的主要對象是煤炭開采等活動造成的礦山地質塌陷、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地質環境問題。4.3復墾修復條件地面塌陷治理應以居民和構筑物的安全為前提。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應在塌陷區經過1-2年的地質沉降穩定后才能啟動。7DB61/TXXXX—20244.3.1地面塌(沉)陷影響人員和重要設施安全時,對于已經穩定的,可采取相應治理措施,減少危害。對于未達到穩定狀態的,應采取監測及應急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隱患。4.3.2地面塌(沉)陷不影響人員和重要設施的安全時,對于已經穩定的可采取土地復墾、植被恢復等技術措施進行治理恢復。未達到沉陷穩定狀態的,宜采取監測、警示及臨時工程措施。4.4復墾修復目標通過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廢物利用、設施配套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消除對人員財產、地面基礎設施或地貌景觀造成危害或影響的地面塌(沉)陷、塌陷裂縫,消除安全隱患,恢復有效耕地面積、增加產業用地供給、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實現礦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融合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安全、修復生態、兼顧景觀和產業發展。4.5復墾修復任務復墾修復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礦山地質災害,預防和修復含水層破壞及地形地貌景觀破壞,保護耕地,復墾被損毀的土地資源。5現狀調查、問題識別診斷、可行性分析5.1現狀調查是對受損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與人文環境、煤礦生產建設、地質環境、土地利用、煤礦生態狀況進行調查,具體包括地類、位置、面積、權屬、損毀類型、損毀特征、損毀原因、損毀時間、污染情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了解土地的受損程度、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確定生態狀況,為后續的修復治理提供基礎數據。5.2問題識別是對基本調查的現狀問題、受損預測進行識別、診斷評價,為受損土地復墾修復措施方法的選擇以及目標任務確定打好基礎。5.3可行性分析是參照調查的生態系統對煤礦地質環境穩定性、復墾修復適宜性、生態恢復力進行分析評估和評價,確定復墾修復方向、目標和標準。損毀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包括損毀程度、復墾潛力、利用方向及生態環境影響等。5.4現狀調查、問題識別診斷、可行性分析的具體方法和要求按照GB/T43934執行。5.5調查結束后應編制《采煤塌陷區現狀調查分析報告》。6塌陷區類型及修復目標市、縣(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及采煤企業,按照復墾與修復要求,以礦區為單位,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編制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規劃。6.1判定塌陷區類型采空塌陷區地面勘察按GB50021《巖土工程塌(沉)陷勘察規范》、T/CAGHP005《采空塌陷勘察規范》中的要求執行。采煤塌陷區類型按照地表沉降幅度等指標分為輕度塌陷、中度塌陷、重度塌陷。具體參見附錄A。6.2確定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范圍及措施6.2.1根據塌陷地面呈現的塊狀、帶狀或不規則形狀,以及國土空間規劃情況,測量并確定需要復墾與修復的范圍。8DB61/TXXXX—20246.2.2根據塌陷區勘察結果,結合附錄A確定塌陷區類型、級別,按照附錄B的方法評價確定復墾修復目標。選擇修復為耕地、園林、草地、林地以及工業建設用地、人工景觀等。有沒有復墾為工業建設用地的,如果有,后面內容應該也加上這里有人工景觀,后面也要有有沒有復墾為工業建設用地的,如果有,后面內容應該也加上這里有人工景觀,后面也要有6.2.3在確定的復墾修復區域內,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土地損毀程度、生態恢復力評價結果、修復目標和參照生態系統,確定修復模式。修復模式一般包括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6.2.4根據礦區區位特點及塌陷情況,結合國土資源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因地制宜設置各項復墾與修復工程項目,選擇設施措施。6.3編制方案6.3.1根據礦區區位特點及塌陷情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確定治理方法,編制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方案或規劃。6.3.2誰出資修復、誰制定方案,由政府主管部門、采煤企業按照各自的復墾修復職責分別編制方案。6.3.3《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應進行財務測算、效益分析;并組織開展財政、國土資源、生態環境、農業、林業、水利、城鄉建設等部門和利益相關方的協調論證,有效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6.3.4編制方案宜按TD/T1093-2024《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導則》和TD/T1070.1《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第一部分:通則》中的附錄A執行。6.4復墾修復工程確定6.4.1采煤塌陷區的復墾修復工程可分為I級工程、Ⅱ級工程、Ⅲ級工程。6.4.2具有獨立設計文件,具備獨立施工條件,竣工后能形成整體效益的采煤塌陷區復墾修復工程為一個I級工程項目。6.4.3I級工程項目中,按照修復措施、工程部位、使用功能劃分為Ⅱ級工程。6.4.4Ⅱ級工程項目中,按照施工范圍、方法、工序及材料劃分為Ⅲ級工程。6.4.5I級工程、Ⅱ級工程、Ⅲ級工程的具體劃分可參照附錄C。6.4.6復墾修復工程項目可選在I級工程、Ⅱ級工程、Ⅲ級工程中選擇一種或多種工程項目進行組合。6.4.7市、縣(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及采煤企業,按照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要求,以礦區為單位,確定采煤塌陷區復墾與修復項目,建立相關項目庫,分年度有序實施。6.4.8項目立項、招標應按照工程項目招標實施的有關規定執行。7工程項目實施所有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或子工程項目的勘查、設計、施工方法和要求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的要求執行,同時滿足《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要求與驗收辦法》中相關規定。7.1保護措施和預防控制措施工程項目實施前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避讓、減緩,對重要人文和文物應進行保護。同時,應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鼓勵對固體廢物進行綜合利用、對物種采集保護利用、對表土剝離及植被移植利用,對地質環境破壞、潛在污染、水土流失、煤矸石自燃進行預防控制。具體保護和預防控制措施按照GB/T43934《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執行。9DB61/TXXXX—20247.2復墾修復措施通過復墾修復措施對采煤塌陷區進行的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營建均需符合GB/T43934《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中的相應規定。土地質量應符合TD/T1036-2013《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土壤質量應符合GB/T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的要求。7.2.1地形地貌重塑主要針對土地資源損毀、地裂縫、邊坡、崩塌、滑坡、農田水利、濕地進行修復,對泥石流進行治理。不同地形地貌修復的主要措施可參照附錄C表2。不同地域地形地貌重塑的主要措施礦山區域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修復采空充填土地平整地裂縫修復地裂縫修復陜北風沙灘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渭北黃土塬區++++備注注:“+”表示有此項工程;“-”表示無此項工程類別。7.2.1.1崩塌修復工程崩塌防治工程主要有危巖清理、削坡工程、加固工程(錨索、錨桿、固結灌漿、格構錨固)、攔擋工程(落石槽、欄石墻、主動防護網、被動防護網)等措施,配合截(排)水工程、護坡工程等輔助工程進行治理。7.2.1.2滑坡修復工程滑坡主要防治工程有削坡減載、支擋工程(抗滑樁、擋土墻)、加固工程(錨索、錨桿、固結灌漿、格構錨固)、壓腳工程等,同時配合截(排)水、護坡工程等輔助工程進行治理。7.2.1.3泥石流修復工程礦山泥石流分為溝道型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溝道型泥石流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積區內,采取廢石、廢渣、廢土清理、攔擋工程、排水和排導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再次發生和危害。坡面型泥石流在泥石流的形成區域內,采取廢石、廢渣、廢土清理、攔擋工程,廢石、廢渣、廢土的破面修整,修筑排導渠和坡面截、排水溝,護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再次發生和危害。7.2.1.4邊坡修復工程當采場邊坡不能滿足穩定性安全要求,可采用削坡工程進行治理,不同坡高和不同的邊坡條件可選用不同的削坡坡型。a)高度超過20m的巖質邊坡和高度超過8m的土質邊坡,可采用階梯削坡。階梯平臺寬度和平臺間距根據當地巖土質情況以及其他地質環境條件確定,一般平臺寬1.5~8m,巖質邊坡平臺間距6~12m,土質邊坡平臺間距4~8m。b)高度小于20m的巖質邊坡和高度小于8m的土質邊坡,邊坡上下巖土強度不一致,且上部巖土強度低于下部時,可采取“上緩下陡”的折線形削坡。c)高度小于15m的巖質邊坡和高度小于8m的土質邊坡,結構緊密的均質邊坡可采取直線形削坡。從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并滿足穩定坡度。7.2.1.5黃土邊坡修復工程a)黃土邊坡修復應充分考慮崩塌、陷穴群、沖溝發塬梁峁和斜坡地段等因素。DB61/TXXXX—2024b)黃土邊坡開挖時應充分考慮對已有建筑物的影響,以及后期工程建設對邊坡的影響。C)黃土邊坡應貫穿動態設計施工思想,結合施工中的動態觀測資料,收集影響施工的各種因素與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修復方案。d)加固修復使用錨桿(索)方案適用于一般黃土地段。有腐蝕性底層、地下水較發達或土質結構較松散時,不宜采用。e)自重濕陷性黃土邊坡、無錨固經驗工程的黃土邊坡以及一級黃土邊坡,采用錨固修復方案時,應進行基本試驗。7.2.1.6加固工程當條件不允許削坡,削坡工程量大或僅采用削坡法達不到穩定要求的邊坡,應進行邊坡加固,據不同的邊坡條件選用不同的加固工程。a)對造成邊坡變形增大的張性巖體裂隙和軟弱層面,應采用注漿加固。b)對于易形成滑坡或小范圍巖層滑動的巖體,可采用抗滑樁、錨索(桿)、擋土墻方法治理。c)對深部開裂、體積較大的危巖或不穩定斜坡,可采用深孔預應力錨索、長錨桿進行加固。d)對于軟質巖,強風化的巖質邊坡,松散土質邊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邊坡,可采用擋土墻支擋。7.2.1.7護坡工程當邊坡整體穩定后,對局部不穩定或表面沖刷嚴重的邊坡應采用護坡工程,根據不同的邊坡條件選用不同的護坡工程。a)坡比小于等于1:2.0的緩坡,應采用干砌石護坡。砌石厚度不小于25cm,砌石基礎埋深不小于30cm,封頂用平整塊石砌筑。b)坡比大于1:2.0的邊坡,或易受水流或洪水沖刷的坡面,應采用漿砌石護坡。漿砌石護坡鋪砌厚度40~60cm,對除砂礫質外的邊坡還應鋪砌5~25cm砂礫反濾墊層;同時,應沿縱向每10~15m設置寬2~3cm、用瀝青或木條填塞的伸縮縫。c)坡腳為溝岸、河岸,暴雨中可能遭受洪水掏蝕的部分,對枯水位以下的坡腳應采取拋石(拋塊石、石籠拋石和草袋拋石)護坡。拋石的厚度不小于100cm,坡度不大于1:1.0,石塊質量應符合有關要求。d)邊坡的坡腳可能遭受強烈洪水沖刷的陡坡段,應采取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護坡。對邊坡的坡比在1:0.5~1.0、坡高小于3m的坡面。應采用混凝土護坡,對邊坡的坡比大于1:0.5的坡面,應采用鋼筋混凝土護坡,必要時需加錨固定,混凝土厚度25~35cm。e)在路旁或人口聚居地附近的土質或沙土質坡面,可采用格狀框條護坡,格狀框條可采用漿砌石或混凝土。網格尺寸一般2×2m,框條寬30~50cm,框條交叉點用錨桿固定,或加深橫向框條固定,網格內種植草皮、或撒草籽。f)削坡后因土質疏松或廢石、廢渣、廢土等松散土石堆,可能產生崩塌,危及行人、重要設施等安全的,在坡腳處應修筑擋土墻予以防護。g)修建的邊坡排水系統應包括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以及邊坡防水的措施。坡面排水系統應根據積水面積、降水強度、歷時和徑流方向等進行整體規劃,并做好進出口位置的選擇和處理,防止出現堵塞、溢流、滲漏、淤積、沖刷和凍結等現象。7.2.1.8土地平整工程要求對于地下采煤等造成的地面塌陷損毀,達到沉陷穩定后,復墾為農用地的,可采用表土剝離、土石充填、表土回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物補種等措施進行復墾,原則上按照原地類進行復墾。地表沉陷形成低洼區并季節性積水的,可修建相應的排水設施,保證積水及時排泄,避免土壤鹽漬化。DB61/TXXXX—2024塌陷土地平整的方法按照TD/T1036塌陷地形成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需要綜合考慮土地的面積、地形、土壤質量等因素,以及可用的設備、時間和成本等因素。同時,還需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對土地造成過度破壞。a)沉陷后形成坡地時,為了便于種植農作物,防止水土流失,可根據坡度情況小于25°的可修整為水平梯田。b)塌陷后表土層破壞不嚴重等,挖土時先鏟出厚0.3~0.5m的表土,在合適的區域貯存并養護,待土地整形結束后,將其按指定路線裝運到地塊周邊加以覆蓋,回覆厚度不應低于0.25m,以確保地表土壤的質量和肥力得到恢復和提升。c)用礦山廢棄物充填時,應參照國家有關環境標準,進行衛生安全土地填筑處置,充填后場地穩d)應有防止填充物中有害成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防治措施。視其填充物性質、種類,除采取壓實等加固措施外,應作不同程度防滲、防污染處置,必要時,設襯墊隔離層。為了防止滑坡、應將原采區和廢石堆的邊坡進行修整和加固處理。e)在進行表土鏟出、貯存和覆蓋的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揚塵、污染和破壞。同時,還應按照相關法規和技術規范的要求,對土地復墾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管和管理,確保復墾質量和效果達到預期目標。7.2.1.9地裂縫修復工程要求地裂縫修復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風沙草灘區可以按照自然恢復為主,黃土丘陵溝壑、渭北黃土塬區進行人工治理恢復。a)裂縫寬度小于10cm的區域采用人工治理的方法,就地填補裂縫。將裂縫挖開,填土夯實,然后覆土平整。b)裂縫寬度大于10cm的區域應按反濾層的原理填堵裂縫、孔洞。即先用粗矸石或礫石填堵孔隙,再用次粗礫,最后用砂、土填堵,當充填高度距剝離后的地表0.8m左右時,用木杠搗實一次,然后每充填0.4m左右搗實一次,到與剝離后的地表基本平齊時覆蓋剝離的表土。c)裂縫分布密度較多的區域,應在整個區域內剝離表土并挖深1m左右,再用矸石、土進行充填、鋪墊,每填0.3m~0.5m夯實一次,到剝離時的高度后覆蓋表土。7.2.2土壤重構與土地復墾復墾與修復后的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HJ/T166,GB/T33469的相關要求執行。復墾與修復區單位面積產量、土地損毀穩定區的土壤重構符合GB/T43934的規定執行。7.2.2.1植被恢復前有效土層構建工程要求a)場地和土質邊坡的土壤處理:土質場地和土質邊坡進行坡面整治,清除灰渣、石塊、樹根等雜物。b)巖質邊坡的土壤處理:土壤瘠薄的巖質邊坡,應清除坡面浮土及松動石塊,結合工程措施沿等高線(間距不大于5m)或每個臺階挖(或砌)種植穴(槽),在穴(槽)內覆客土(或留存的表土)。c)復墾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其土壤的有效土層厚度分別大于40cm、40cm、20cm和20cm,土壤具有較好的肥力,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規定。d)覆土應利用自然降水、機械壓實等方法使土壤沉降,使土壤密實度達到80%左右;草本植物、小灌木、大灌木、淺根喬木和深根喬木的覆土厚度應分別不小于30cm、45cm、60cm、90cm和150cm。DB61/TXXXX—20247.2.2.2土壤改良a)種植綠肥。在采煤塌陷地復墾工程完成后,根據當地具體環境氣候條件來選擇植物品種。如:種植紫穗槐、檸條、苜蓿、草木犀、沙打旺等綠肥植物或其它豆科養地作物,每667m2施用過磷酸鈣50kg~100kg和尿素10kg~15kg,以促進其根瘤形成和植株生長,增加生物產量,即“以無機換有機”。綠肥或豆科養地作物的根莖葉應全部耕翻掩埋,使其與0~25cm土層混勻,提高耕層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平衡土壤酸堿度,恢復土壤肥力,促進土壤健康。b)施有機肥料。在進行土壤改良時,應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應選擇環境友好型的改良方法和技術,如有機肥料施用、生物修復等。如:每667m2每年應施用經腐熟的人糞尿、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或經無害化處理后的生活垃圾等有機肥料2000kg~3000kg,培肥改良土壤基本要求。c)應用生物技術。利用生物固氮、生物肥料等技術,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肥力。7.2.2.3含水層破壞修復工程要求a)對于重要水源保護區、影響生態水位的區域,應采用優化采礦方法、加強頂板管理等措施預防和控制地面塌(沉)陷的發生,從源頭上防止含水層頂底板結構破壞。b)已經造成含水層破壞的,可采用防滲帷幕灌漿工程等措施封堵含水層破壞處和封堵自然溢水平硐口等工程措施。c)因采礦活動導致地表水漏失、含水層結構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對當地生活、生產用水及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較重或嚴重的地區,宜采取優化采礦方法、加強頂板管理等預防措施和防滲帷幕灌漿等工程措施。d)含水層水質惡化,宜采取帷幕注漿隔水、灌漿堵漏、防滲墻等工程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層污染。采礦活動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淋濾液、礦坑水等廢水,宜采取修建排水溝、引流渠、防滲漏等工程,防止地下水的污染。7.2.3植被恢復復墾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工程項目,在進行土壤改良后進行植被恢復。先鋒植物與適生植物選擇應符合GB/T43934《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的規定。復墾林地可按照LY∕T2252-2014《碳匯造林技術規程》執行。植被恢復工程類型復墾類別播種工程栽植備注耕地+-----+-林地+++-草地++- 注:“+”表示有此項工程;“-”表示無此項工程類別。7.2.3.1植被復綠滿足以下要求。a)復綠品種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改良情況按照“經濟合理、易于成活、節約勞力、畝均價高”的基本要求,優先采用適應環境能力強、適合當地生長的鄉土樹種和草種,或景觀設計所需的樹種和草種。具體礦山所在地的植物選擇可參考附錄D執行。b)對于巖質緩坡坡面復綠,可采用生態植被毯復綠、生態植生袋坡面復綠、生態噴播坡面復綠、土工格室坡面復綠、拱形/格構固土坡面復綠、輪胎固土坡面復綠、魚鱗坑復綠等技術措施。DB61/TXXXX—2024c)對于巖質陡坡坡面復綠,可采用植生層噴播坡面復綠(CBS噴播、液力噴播、掛網綠色砼噴播、連續噴絲植生法)、垂直巖面復綠(坡面植生孔、植生槽、錨桿植生槽、植生盆、梯級爆破法坡面復綠、主動防護網加植生袋法)等技術措施。d)自然恢復應增加圍欄進行豐裕,避免動物侵襲,屬兔破壞,預防病蟲害。e)播種工程的技術要求,應達到國家相關規定。f)植被恢復按LY/T2356《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規程》的要求執行。7.2.3.2選擇植被品種時可參考附錄C。7.2.3.3植物管護要求管護對象為復墾后的耕地、園地、林地和草地等。a)樹木栽植當年應2次以上撫育,需苗木扶正,適當培土;第2~3年每年撫育1~2次,植株撫育面積要逐年擴大。松土不可損傷植株和根系,松土深度宜淺,不超過10cm,當林木郁閉度達0.9以上,被壓木占總株數的20%~30%時,可進行間伐。b)按照DB61/T943《陜西省行業用水定額》的規定,林地每畝每年灌溉水量為50m3,草地每畝每年灌溉量為270m3。c)病蟲害防止以預防為主,針對不同植物易染病蟲害種類,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時采取適宜的藥物進行預防治療,保持植被良好的生長狀態。d)在適宜的季節修枝撫育,增強樹勢,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能力,同時采取人工物理方式防止凍e)及時對達不到成活率要求的缺苗區域進行補種(植),保證復墾植被的成活率,管護期內每年的4-6月為苗木和草種的補種期,盡可能快速恢復地表植被,防治地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f)耕地的撫育應按照相關所種植植物的管理要求進行。g)園地、草地的管護應按照種植果樹品種的相關要求進行管護。7.3設施配套工程7.3.1村莊生態修復工程要求村莊塌陷程度不能滿足居住要求的,應進行移民搬遷。其塌陷地應按照壓占損毀土地進行復墾。7.3.2道路溝渠修復工程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灌溉經驗,參考灌溉排水渠相關標準,設計并修建U型或矩形斷面的灌溉溝渠。或利用專門灌溉設備實行節水灌溉。修建截(排)水溝,匯水量較大的區域用混凝土澆筑與砌筑成矩形斷面的截(排)水溝。按照規劃方案和功能,修建農機路和生產路。同時,要注重節水灌溉和環境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7.3.3截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是治理工程中的輔助配套工程。a)滑坡、泥石流區應設置截水溝,坡面和坡腳應設置排水系統。b)加固和防護的邊坡有地下水滲出時應設置地下水排水系統,地下水滲出水量較小時可設置反濾層,地下水量較大時應設置排水盲溝或排水孔。c)地表截水、排水溝依據排水溝比降和流速可合理采用土質排水溝、襯砌排水溝、漿砌石排水溝等排水溝類型。7.3.4安全防護與警示工程對于地面塌(沉)陷規模大,經論證不宜進行工程治理的,應確定禁入范圍并設立有警示牌與圍欄等安全防護設施,工程按照相關國家、行業工程建設標準的要求執行。DB61/TXXXX—20248復墾修復質量要求對于復墾質量要求主要參考《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TD/T1036-2013《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TD/T1011-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20-2000),《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體》(DB61/T991.1-991.7-2015)。8.1塌陷區耕地土地復墾質量要求8.1.1平整后的水澆地地面坡度≤15°,旱地地面坡度≤25°;8.1.2復墾后有效土層厚度≥80cm,土壤容重≤1.4g/cm3,礫石含量≤10%,pH值在6.0~8.5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0.8%;8.1.3復墾后的耕地土壤應符合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家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8.1.4復墾五年后生產力水平達到周邊地區同等土地利用類型水平。8.2塌陷區園地土地復墾質量要求8.2.1園地均分布在塬面或平整的沙地,地形較為平緩。8.2.2平整后的地面坡度≤15°;8.2.3復墾后有效土層厚度≥50cm,土壤容重≤1.5g/cm3,礫石含量≤10%,pH值在6.0~8.5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0.8%;8.2.4復墾后的園地土壤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家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618-2018);8.2.5復墾五年后生產力水平達到周邊地區同等土地利用類型水平。8.3塌陷區林地方向復墾單元質量要求8.3.1復墾后有效土層厚度≥30cm,土壤容重≤1.5g/cm3,礫石含量≤25%,pH值在6.0~8.5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0.5%;8.3.2樹種首先選擇當地適種樹種。8.3.3整地:植苗造林進行穴狀整地,喬木規格為0.5m×0.5m×0.5m;灌木規格為0.4m×0.4m×0.4m;直播造林可進行穴播、條播、撒播;8.3.4對于因地表沉陷受損的苗木,要及時扶正,對于傾斜較大的樹木,實施一定的扶正措施;8.3.5復墾后定植密度滿足《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1607)要求,郁閉度≥30%;8.3.6確保一定量的灌溉,五年后植樹成活率70%以上。8.4永久性用地指哪些地?工業場地能不能算永久性用地?永久建設用地土地復墾單元質量要求永久性用地指哪些地?工業場地能不能算永久性用地?8.4.1清理工程實施后保證場地排水通順,地面較為平整;8.4.2在地表清理后,對工業場地進行覆土,覆土厚度30cm;8.4.3工業場地復墾為林地,施行混交林配置模式,樹種選擇油松、紫穗槐;8.4.4造林前穴狀整地,三年后植株成活率70%以上,三年后郁閉度30%以上;8.4.5種樹后,確保一定量的灌溉,保證五年后林地植被覆蓋度、郁閉度達到當地林地的平均水平。9工程質量檢驗與工程驗收評價9.1一般要求DB61/TXXXX—20249.1.1工程質量檢驗是對被檢查對象的特征和質量性能進行檢查、測試、試驗、監測等的過程與活動。9.1.2工程質量檢驗后應對檢驗對象的質量檢驗結果與標準規定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其是否合格。9.1.3工程驗收是根據標準及合同規定要求,對采煤塌陷區復墾修復工程的工程量、工程質量、工程費用、績效目標等進行評價的過程與活動。9.1.4組織工程驗收時,應對被驗收工程做出評價。驗收評價結果按工程質量綜合情況的優劣程度分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等級,評價“合格”才能通過。9.2工程質量檢驗的組織9.2.1Ⅲ級工程的施工質量由專業監理工程師組織施工單位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等進行檢驗,涉及結構安全的隱蔽工程勘察與設計單位應參加。9.2.2Ⅱ級工程的施工質量由總監理工程師組織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與項目技術負責人等檢驗,涉及地基與基礎的勘察與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應參加。涉及基礎結構的,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應參加。9.2.3I級工程施工質量由總監理工程師組織監理工程師、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勘察與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等進行質量檢驗。9.3工程質量檢驗的一般規定9.3.1工程質量檢驗應按照最小的工程單元的逐項進行檢驗評價,并形成檢驗記錄和報告。9.3.2工程質量檢驗應在施工單位自檢合格的基礎上進行。檢驗評價結果“合格”才能通過。9.3.3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構配件、器具設備等應在現場檢驗,對涉及結構安全、植物成活、使用功能的試塊、材料應進行見證取樣,并送由相應檢驗資質的質量檢測機構進行檢驗。9.3.4各施工工序應進行質量自檢,各工序之間應進行交接質檢,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未經過監理工程師檢驗認可,不得進行下道施工工序。9.3.5隱蔽工程應在隱蔽前檢驗合格,形成記錄,必要時,留存影像資料。9.3.6對涉及機構安全、植物成活、使用功能的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及關鍵部位應按涉及專業技術標準要求進行檢驗評價。9.3.7工程質量檢驗評價為不合格的,經整改滿足設計要求后,復評合格后才能通過。評價結果存在爭議時,可邀請相關專家或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鑒定,鑒定達到設計要求的,應評價合格。9.3.9I級工程工程質量檢驗評價合格后,施工單位應匯總各類工程的檢驗與評價資料,施工記錄、檢測結果資料,交由監理單位形成檢驗與評價報告。9.3.10具體質量檢驗技術應按相應的設計要求與國家、行業標準執行。9.4工程驗收與評價9.4.1工程項目驗收按“誰出資、誰驗收”的原則,由出資方組織或委托第三方組織開展。9.4.2復墾修復項目工程的驗收可納入整體年度驗收一并進行。9.4.3工程驗收的流程及要求按《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要求與驗收辦法》,具體實施按照TD/T1092-2024《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驗收規范》執行。10復墾修復工程的碳匯計量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后須進行碳匯調查及測量計算。10.1碳匯的測量可按照LY/T2988-2018《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計量指南》和LY∕T2253-2014《造林項目碳匯計量監測指南》執行。10.2總碳的調查和計量DB61/TXXXX—2024復墾修復地的總碳儲量是監測區域內各碳庫的儲碳量之和,計算見公式1:C總=C喬+C灌+C草+C枯落物+C土壤...........................(1)式中:C總——林地總的碳儲量;C喬——喬木層碳儲量(包括散生木和四旁樹);C灌——林下灌木層碳儲量(包括灌木林碳儲量);C草——草本層碳儲量;C枯——枯落物碳儲量;C土壤——土壤碳儲量。城市綠地的總碳儲量為喬、灌、草地上與地下生物量碳庫的碳儲量之和。11監測與管護治理工程完成后,應對項目進行后續監測與管護。可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農業技術技術手段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檢測評價應符合GB/T43934的規定要求。11.1監測方法11.1.1監測與管護可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農業技術技術手段,對復墾土地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11.1.2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監測按DZ/T0287-2015《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程》要求執行.11.1.3含水層影響與破壞監測可采用人工現場調查和地下水動態監測,地下水動態的監測內容,監測方法、監測頻率、監測點網的布設、資料整理等可按DZ/T0133-1994《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DB61/T1247-2019《煤礦地下水監測規范》的要求執行。11.1.4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與土地資源損毀監測可采用遙感、無人機、GPS、全站儀、水準儀、人工觀測等方法進行監測,監測頻率可每半年或1年1次,遙感監測參照DZ/T0266-2014《礦產資源開發遙感監測技術規范》。11.2跟蹤監測11.2.1監測目的是掌握土地復墾的實施效果,為后期管護和成效評估提供依據。11.2.2監測內容包括地質穩定性、水體、土壤、植物群落和動物種群等。11.2.2.1地質穩定性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邊坡穩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縫等。11.2.2.2水體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地表水分布、面積、水質和地下水水位、水質等。11.2.2.3土壤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土壤類型、分布、面積和土壤肥力、理化性質等。11.2.2.4植被群落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植被種類、分布、面積和植被成活率、覆蓋度等。11.2.2.5動物種群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動物類型、數量和分布等。11.3地質穩定性監測周期可按照DZ/T0287《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程》標準規范;水體監測周期為2次/年,豐水期、枯水期各1次;土壤、植被群落和動物種群監測周期為1次/年。監測期限可根據后期管護要求確定。監測方法根據監測內容和場地條件確定。11.4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監測按DZ/T0287《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程》的要求執行。DB61/TXXXX—202411.5后期管護11.5.1土地復墾驗收評價合格后,根據復墾目標,需做好后期管護工作,管護內容主要包括工程設施維護和植被養護。11.5.2工程設施維護主要對支護加固工程、截排水工程、地貌重塑工程、土壤重構工程和相關配套附屬設施等,按照工程設計和運行要求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發現工程設施運行不正常或損毀,應及時修復或替換。建立工程維修檔案,記錄檢查、維護和修復情況。11.5.3植被養護主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噴水、追肥、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害、補植、補種等措施,對復綠植被進行養護。11.5.4后期管護時間根據礦山自然生態條件和修復成效確定,一般管護時間為2~3年,生態脆弱區管護時間為3~5年。11.5.5鼓勵和支持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管護運營機制。引入專業團隊、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合作社等方式,通過建立長效、持續、穩定的生態修復工程運營機制,確保后期管護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促進當地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2檔案管理12.1所有工程實施前、實施中和竣工驗收評價后形成的各類文件均屬于檔案范疇。在各階段驗收工作完成后,應及時整理并歸檔。12.2工程驗收評價后應及時整理各階段形成的文件資料,分類標注,統一編號存檔。12.3資料歸檔的管理職責、檔案用語、歸檔范圍及保管期限、電子檔案等可參照DA/T28,并符合行業主管部門有關規定。12.4原始資料信息包括工作底圖、調查數據、監測數據、評估數據、測試數據(對土壤、水質、空氣等進行的測試數據)、過程分析、照片、音頻及視頻資料(記錄復墾現場實際情況的多媒體資料)。12.5成果資料信息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總體實施方案、調查報告、工程設計、施工設計、竣工驗收報告、總結報告、專題報告、監理報告、規劃圖件、分析評價圖件、專題圖件、綜合圖件等材料。12.6檔案管理要求檔案管理應符合國家檔案管理、保密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等相關標準的要求。12.6.1符合國家檔案管理標準:確保歸檔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系統性。12.6.2遵循保密管理要求:對涉及敏感或機密信息的資料進行妥善保管和限制訪問。12.6.3網絡安全管理:確保歸檔資料在電子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防止數據泄露或被非法訪問。12.6.4通過嚴格的歸檔管理,可以確保土地復墾工作的所有信息和數據得到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為今后的項目參考和總結經驗提供寶貴資料。DB61/TXXXX—2024附錄A煤礦采煤塌陷區土地損毀類別表A.1耕地損毀程度分級損毀等級水平變形mm/m傾斜mm/m下沉m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生產力降低%輕度≤8.0≤20.0≤2.0≤0.5≤20.08.0~16.020.0~40.02.0~5.020.0~60.0重度>16.0>40.0>5.0>1.5>60.0表A.2園地、林地、草地損毀程度分級損毀等級水平變形mm/m傾斜mm/m下沉m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生產力降低%輕度≤8.0≤20.0≤2.0≤0.3≤20.08.0~20.020.0~50.02.0~6.020.0~60.0重度>20.0>50.0>6.0>1.0>60.0注:附加傾斜指受采煤沉陷影響而增加的傾斜(坡度);任何一項指標達到相應標準即認為土地損毀達到該損毀表A.3永久建設用地毀程度分級損毀等級塌陷坑直徑D/m影響范圍面積S/km2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下沉m輕度≤0.850>D≥1050>S≥1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13 ang eng ing ong教案
- 五年級上美術教學設計(C)-石頭說話-湘美版
- 中外建筑(教學設計)浙教版六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
- 2025至2030年中國不銹鋼單眼大鍋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七分褲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驗鈔管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五年級下冊語文素材-第四單元習作指導及范文 部編版 (1)教案
- 小學數學冀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設計
- 2025年中國輪箍拆卸加熱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袖珍式數據通信測試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03月河北邯鄲武安市事業單位春季博碩人才引進55名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范解讀與應用
- 2024年記者證考試時事新聞處理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流程與操作手冊
- 外2科6S病房管理制度
- 廣州市2025年居民住宅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 TCPSS 1011-2024 直流散熱風扇運行壽命測試方法
- 202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四川預賽)試題含答案
- 骨腫瘤放射治療2025指南
- DB12T 1432-2025 城市道路交通標線設置規范
- 2025年水電項目自動化控制系統安裝合同4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