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3課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歷史時空坐標核心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梳理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中心集權、監察制度與選官制度的時間,從宏觀上把握政治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2.史料實證:通過學習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宋代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和行省制的有關史實并結合相關史料,從中獲有效信息,歸納各項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影響。[細致梳理·核心點]一、法令出一1.創立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3.弊端皇權帶有獨斷性、隨意性的特點,影響了國家政治決策的合理性。4.影響(1)歷代官僚體制的變更都以維護皇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2)君臣關系,實質上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靈巧點撥·關鍵點][靈巧識記]唐朝三省六部制二、君權和相權1.帝相沖突(1)“相”作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間難免發生沖突。(2)帝王往往實行限制相權的方式以獨攬行政大權。2.權力消長(1)西漢①背景:漢初,丞相有相當大的權力;漢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權。②措施:頻繁更換丞相,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建立“中朝”與“外朝”。(2)唐代①中心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②參與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權分散。(3)宋代①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長官簡稱“同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②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③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設三司以總理財政,長官為三司使。3.演化趨勢相權不斷減弱,君權不斷加強。[易錯提示]唐中書省與元中書省職權不同唐代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其職能是參與決策;元代中書省則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兩者名稱相同,但職權差別較大。三、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1.監察機構的設置(1)秦代:在中心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都有特地負責監察的官員。(2)西漢①中心: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監察機構。②地方: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政治。(3)唐代:御史臺定期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狀況。(4)宋朝: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刑獄的官員。(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臺,由監察御史復按。2.評價(1)主動方面: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2)消極方面:專制制度的本質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必定是有限的。[深度點撥]從漢至元君主專制制度的演進詳細趨勢表現為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減弱;中心權力越來越大,地方權力越來越小??傏厔菔蔷鲗V瞥潭炔粩嗵岣撸@是由君主專制制度的本質所確定的。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更1.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2.察舉制(1)含義:是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心舉薦,最終由中心予以任用的選官制度。(2)概況①興起:西漢時期。②演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為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3)評價: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3.科舉制(1)創立:隋朝創立。(2)特點:考試科目和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疇,特殊是明清八股取士。(3)評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②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建了條件。③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④從追求公允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肯定的合理性。⑤事實上是將學問分子引入統治集團,被最高掌權者限制的制度。⑥八股取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建意識的人。,[靈巧識記]古代選官制度的演化歷程五、行省的設置1.郡縣制的演化(秦漢)郡、縣兩級→(唐)道、州、縣三級→(宋)路、州、縣三級。2.行省的設置(1)創建時間:元代。(2)主要內容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②另設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分別由中書省和宣政院管轄。(3)與中心關系①行省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心節制。②中心以監察機構監督行省官員。③中心實行省官互遷等形式對行省官員加以限制。(4)意義:便利了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心集權,特殊是調整好中心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探究主題一皇權與相權的沖突和斗爭史料一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舊唐書·劉祎之傳》(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試答:史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書權太重,且事眾,宰相不能悉領理。向敏中時為諫官,上言請分中書吏房置審官院,刑房置審刑院。”——司馬光(2)史料二體現宋太宗怎樣的君主集權方式?漢武帝實行的又是何種方法?試答:答案:(1)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干脆發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2)方式:分化事權,相互牽制。方法:起用親信近臣,以形成新的決策核心。中書省負責起草、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審核政令。通過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提高辦事效率。歷史說明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制、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步步減弱、君權漸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化。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意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導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主題二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化史料一(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史料二(兩晉)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沈者哉!——《晉書·段灼傳》(1)結合史料一、二,比較西漢與魏晉時期選官標準的不同點。史料三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所始終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同等競爭、擇優取士的原則,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肯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淌,從而擴大了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鄒一楠《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依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試答:答案:(1)察舉制強調品德、志節;九品中正制注意家世和門第。(2)追求自由同等,公允公正;打破了宗法貴族政治;促進了社會階層間的流淌;有利于庶族地主參政。選官的重要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門設“中正”,對當地人物的德行進行品評,列為九等。選才范圍廣,相對公允、公正。抑制了門閥,擴大了統治基礎。歷史說明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化及趨勢1.演化:2.趨勢:(1)選官的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漸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漸漸發展為公開考試。(2)人才選拔漸漸趨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開、公正、客觀的原則。(3)歷代選官制在執行初期都主要起鞏固統治的主動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執行的后期,漸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建體系][微總結]1.我國古代自秦朝以來皇權至上,法令出一。在君權與相權的沖突發展中,相權不斷被分化、減弱,君主專制得到加強。2.中國古代王朝設置監察機構,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但專制制度的本質確定了其監察效能是有限的。3.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經驗了“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三個階段。4.行省制度是對郡縣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加強了中心集權,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須要。[基礎鞏固]題組一君主專制的演進1.古代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氨荨痹瓉碇笇m殿的臺階,后來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臣民經常不能對皇帝干脆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陛下”稱謂的由來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的突出特征是()A.專制皇權不容逾越B.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中心機關權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權神授解析:臣民的話要由侍衛轉達,說明白皇帝的高高在上,從而突出了皇權的不行逾越,故選A項。答案:A2.宋太祖實行多種措施大力加強中心集權,其核心是圍繞()A.減弱中心大將和丞相的權力B.解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C.解決中心與地方的權力安排D.減弱地方軍隊的實力解析:宋太祖為加強中心集權,在軍事、行政、財政上實行了多種措施,其核心是圍繞中心與地方權力的安排,故選C項。答案:C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生過多次重大變革。創立省制,使省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是在()A.秦朝B.漢朝C.唐朝D.元朝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心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省制的開端,故選D項。答案:D題組二君主專制的強化4.若要對北方突厥政權興兵討伐,唐朝中心機構從議事到實施的完整過程應是()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兵部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兵部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部D.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吏部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掌管政令草擬,門下省掌管審核,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兵部詳細負責執行,故B項正確。答案:B5.“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睂Υ死斫庾顬榫_完整的是()A.北宋財政入不敷出,出現積貧局面B.北宋政府機構重疊,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減弱相權,產生嚴峻弊端D.北宋加強中心集權,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據“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可知這與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點相符;宋代分散宰相的權力,導致“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體現了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項正確。答案:C題組三監察、選官、用官制度的變更6.北宋初期,行使監察職能的御史大夫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于廷”。這種現象反映了()A.君主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B.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C.監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對等D.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起先變更解析:北宋中期,御史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于廷”屬于對宰相權力的減弱,其結果是加強了君主專制,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相位的爭奪,故B項錯誤;監察官員的監察對象是全部官僚,是皇帝監管百官的一種手段,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否定宰相位高權重的事實,故D項錯誤。答案:A7.有學者認為,隋唐科舉制度比起以前的選官制度無疑是革命性的創新和進步。這一評價主要是基于()A.沖破門第,品德至上B.以官舉士,擇優選拔C.公開考試,同等競爭D.政府主導,程序規范解析:依據題意和所學學問可知,科舉制注意考試成果,不是“品德至上”,解除A項。“以官舉士,擇優選拔”與漢代的察舉制有關,解除B項。隋唐科舉制度主要是采納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公允競爭,故C項正確。隋唐科舉制和以前的選官制度等都由政府主導,選拔人才有肯定的程序,解除D項。答案:C[同步真題]1.據學者探討,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狀況如下表所示?!鞍彩分畞y”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狀況表藩鎮類型數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自主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限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意維護中心的權威D.持續了唐朝的統治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唐代的藩鎮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員、擁兵獨立外,其他類型的藩鎮均由中心任免,并且駐兵防止分裂和異族進犯,維護社會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亂”后的藩鎮基本維護了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材料中大部分藩鎮是上繳賦稅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鎮的稅收外,還有其他財政收入,故A項錯誤;表格體現不出藩鎮彼此攻伐不已,故B項錯誤;河朔型藩鎮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威逼到中心權威,故C項錯誤。答案:D2.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階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供應快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限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解析:武則天時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就有加強皇權的色調,而與此同時,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明顯是為了更好地限制中心的官員,以加強皇權,故選C項,解除A項;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并沒有使得這樣的官員快速晉升,只是給了其參與議政的權力和機會,故B項不符合題意;題干中參與議政的宰相數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參政議政的職能,而不是強化,故解除D項。答案:C3.下圖是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出土的東漢“射爵射侯”畫像石。圖中樹上有20多只雀和猴,樹下兩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這類畫像在漢代石刻中較為常見。這反映了當時人們()A.抑制王侯勢力的政治訴求B.追求顯貴地位的價值取向C.關注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會風氣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這類畫像石刻體現了人們希望加官進爵甚至封侯,即追求顯貴地位的價值取向,故B項正確;抑制王侯勢力是在西漢(“推恩令”大大減弱了王國力力),東漢時期的王侯勢力已經對中心構不成威逼,故A項錯誤;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相違反,故C項錯誤;推崇尚武健身的社會風氣是對畫像石的誤讀,不符合材料關鍵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實含義,故D項錯誤。答案:B4.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中心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坝惺陆陨晟袝∪〔寐勛啵荒軓阶嗑?;詔令制敕亦必先下尚書省詳定,然后下百司?!庇纱丝梢姡袝?)A.剝奪中書與門下省的權力B.擁有起草詔令制敕的職權C.阻隔皇帝與各州府的聯系D.成為全國行政運行的樞紐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心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說明尚書省在中心與地方行政運行中處于中樞的位置,故D項正確;唐朝三省各有其職責,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材料反映的是尚書省在履行自身的職責,故A項錯誤;擁有起草詔令制敕權力的是中書省,故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答案:D5.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駕馭地方上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但是其官吏的選用與所屬軍隊的調動權則分別由中書省、吏部與皇帝掌管,體現了其權力受到肯定的限制,說明元朝地方擁有適度的權力,故A項正確;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擁有地方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缺乏實際權力”的表述與題意不符,故B項解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備官吏的選用與軍隊的調用權力,因此“權力集中專斷”的表述不合題意,故C項解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權力范圍,“君主專制得以加強”不合題意主旨,故D項解除。答案:A課時作業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101頁一、選擇題1.中國古代歷史上皇權演化的軌跡總體呈現()A.相權始終居皇權之下趨勢B.相權多凌駕于皇權之上趨勢C.皇權呈不斷加強的趨勢D.相權與皇權始終各司其職趨勢解析:古代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下,皇權和相權、中心與地方的兩對沖突,演化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減弱,故C項正確。相權始終居皇權之下趨勢說法肯定,故A項錯誤。相權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權,故B項錯誤。相權與皇權始終各司其職趨勢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答案:C2.《讀史漫錄》中記載:“漢至武帝以后,柄歸中朝,政去兩府。所謂中朝者,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也。所謂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蓋武帝決事禁中,稀見卿相?!庇纱丝梢姡爸谐?)A.駕馭軍政大權,是獨立的決策機構B.共享丞相行政權,處理政事C.擔當行政職務,出名無實D.幫助皇帝決策,減弱相權解析:漢武帝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權力,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使之擔當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位,組成皇帝的秘書機構,是為中朝;它雖非決策機構,但參與皇帝的決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化為外朝,成為執行機構,故選D項。答案:D3.在中華帝國的大多數時候,都存在著皇權與政府約略兩分的格局,當政府權力威逼到皇權時,君主往往會在左右近臣中另覓助手,另外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權力。下列選項體現這種兩分格局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漢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宋朝二府三司制解析:漢武帝為分割宰相的決策權,起用身邊的近臣組成決策機構,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則成為了執行機構,也就是外朝。依據材料“當政府權力威逼到皇權時,君主往往會在左右近臣中另覓助手,另外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權力”可知內外朝制度正確,B選項符合題意。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掌承天子,助理萬機”,權力較大,與材料無關,A選項解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屬于集體宰相制,與材料無關,C選項解除。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屬于集體宰相制,與材料無關,D選項解除。答案:B4.西漢時期,御史大夫特地行使監督權,其下屬御史中丞常駐內宮,特地負責監督宮廷,也可以說是監察皇帝的;另一下屬御史丞則負責監督政府,不論中心、地方都在內。這反映了()A.中心權威的加強B.“大一統”局面起先形成C.刺史制度的變革D.皇帝權力起先走向了衰落解析:依據題干可知,西漢時期已建立起一套能夠監察中心政府乃至地方的中心監察體系,體現了中心集權的加強,故A項正確。B項,材料未體現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解除。C項,刺史制度為地方監察體系,與題干無關,解除。D項,西漢時期皇權不斷加強,解除。答案:A5.自秦朝設置太尉起先歷朝歷代都特別注意對官員的監察,御史臺、都察院等監察機構,監察體制建立,這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但是,古代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緣由是()A.監察機構未按要求行使監察職能B.監察機構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C.由專制制度的本質確定的D.監察官員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封建社會的監察機構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心集權,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C選項符合題意。監察機構未按要求行使監察職能的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A選項解除。監察機構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的說法,明顯不屬于根本緣由,B選項解除。監察官員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屬于監察制度的表現,D選項解除。答案:C6.唐初設政事堂于門下省,參與政事堂會議的原僅有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員參與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亦為宰相。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官員的晉升渠道B.強化宰相的行政權力C.提高朝政的決策效率D.加強君主對朝政限制解析:依據材料可知,皇帝提拔官員入職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為了加強對朝政的限制,故D項正確;依據材料可知雖然有利于增加官員的晉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數是為了減弱相權,故B項錯誤;辦事人員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項錯誤。答案:D7.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相權減弱D.中心對地方限制加強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宰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說明相權大大減弱了,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并不是宰相職權范圍的擴大,A選項解除。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標記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立,B選項解除。材料體現的是中心官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D選項解除。答案:C8.東漢時期的民謠說:“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直發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辈牧戏从沉?)A.察舉制的弊端B.科舉制興起的背景C.門第成為選才標準D.世官制的沿革解析:由“東漢”和“舉秀才”“舉孝廉”,可知考查的制度為察舉制,故選A項。答案:A9.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采納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B.察舉制C.科舉制D.皇帝干脆任命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選A項。B項是西漢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以德行作為標準選拔官吏,解除;C項是隋唐以后實行的按考試成果選拔官員的制度,解除;皇帝干脆任命只是一種方式,而非制度,解除D項。答案:A10.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舉出身者很少。唐玄宗開元元年到開元二十二年間,宰相中科舉出身者有十八人,占這一時期宰相總數的三分之二。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肯定優勢,終唐一代再沒有發生變更。這反映了,唐朝()A.宰相權力不斷加強B.社會階層日益固化C.士族勢力漸漸減弱D.官僚體制漸趨成熟解析:依據材料“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肯定優勢”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唐朝科舉制的推行,擴大了統治基礎,減弱了士族的勢力,C選項符合題意。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加強皇權,A選項解除??婆e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淌,B選項解除。材料與官僚體制無關,D選項解除。答案:C11.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別推行郡縣制和行省制,對兩者理解正確的是()A.都是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B.都推動了中心集權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都鏟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存在的社會因素D.都促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出現解析:郡縣制和行省制都屬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實施都是統治者為加強中心集權,而對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與調整,所以A項說法正確。答案:A12.元末孫作在談到行省及掾史時說:“昔之號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務決于政府(實指行省)。掾非其人,則百司無以仰承?!边@反映出()A.元代地方分權色調深厚B.行省只是地方機構代表C.行省制加強了中心集權D.元代政令傳達渠道不暢解析:從材料中的“今之庶務決于政府(實指行省)。掾非其人,則百司無以仰承”來看,行省的權力較大。聯系所學可知,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心的節制。行省代表朝廷行事,便利了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心集權,故答案為C項。材料不是反映行省制的分權特點,解除A項;元朝行省代表中心管轄地方,解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元代的政令傳達狀況,解除D項。答案:C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禮記》材料二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逗鬂h書·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