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3 文意理解簡答(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3 文意理解簡答(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3 文意理解簡答(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3 文意理解簡答(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3 文意理解簡答(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案23文意理解簡答——精細篩選,分層概括復習目標1.把握文意理解簡答題的常見命題角度。2.掌握文意理解簡答題的解題方法。鏈接高考卷別題干表述設題角度命題特點2023新課標Ⅰ卷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概括事實依據①考查內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為原因、人物性格特點。以分析原因為主。②只要求簡單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練、全面。③第14題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三年設題方式根據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點未變。④題型回歸教材,關注教材。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第14題針對兩則材料設題,要求考生進行比較閱讀、批判性閱讀,思考子鮒在批駁韓非時如何抓住其論述的關鍵漏洞。巧妙地關聯了選擇性必修上冊“邏輯的力量”單元,考查邏輯思辨力。2023新課標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2新高考Ⅰ卷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比較策略不同2022新高考Ⅱ卷《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概括人物特點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觀點2021新高考Ⅱ卷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概括事件原因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就文言文中某一行為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命題角度靈活多樣。1.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2.概括人們懷念主要人物的原因;3.概括某種道理形成的理由;4.概括作者寫作的理由。答題思路1.精準審題,明確答題角度。產生某種結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內在原因。答題的關鍵點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觀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關注文章的思路、結構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2.理清層次,搜尋關鍵信息。在文中尋找理由文字時,對于要點較集中的說理文字(尤其是長句子),特別要分清層次,提取關鍵詞語,并將其轉換為答案。3.分清因果,理順邏輯關系。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驗證,一是可以檢查理由與結果之間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與結果保持一致,必要時可以調整答案表述形式。[邊練邊悟]1.(2023·濟南5月質檢)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堯、舜率天下以仁,而人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人從之。下之所行,皆從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華,惟好釋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頻幸同泰寺,親講佛經,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車扈從,終日談論苦空,未嘗以軍國典章為意。及侯景率兵向闕,尚書郎已下,多不解乘馬,狼狽步走,死者相繼于道路。武帝及簡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節選自《貞觀政要·慎所好》)唐太宗認為君主一定要謹慎對待自己的愛好,他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下文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人物事跡和性格品質主要是圍繞人物人生經歷或成就,要求概括其業績成就、思想性格品質、心理特點等。1.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如描寫對象是軍事將領,應根據其個性化的軍旅事跡,分析其作為一個軍事將領的品質(作戰才能和勇毅的性格);如描寫對象是政府官員,應從其政績(為政)和人品(為人)方面概括;如果傳主是學者,應從為文(內容豐贍、文采華美)、為學(治學嚴謹、謙虛好學)兩方面分析。2.了解通常情況下古代人物的品質追求。如求學成才、求財治家、求吏治民、求智研理,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祿心和雅致意趣等。3.篩選原文信息并自己加工整合信息。人物品質特點可以從文中直接提取,多數情況下要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概括。注意分析概括的方法:從文中直接找出詞語概括+從文中具體事件中概括+從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評價中概括。[邊練邊悟]2.(2023·合肥九校聯考)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材料一:成王少,周公臣事之。當是之時,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加于無罪;天下家給人足,禾麥茂美;使人以時,說之以禮;上順天地,澤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讒之成王。周公乃辭位出,巡狩于邊一年。(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吳內傳第四》)材料二: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節選自《史記·周本紀》)周公的“盛德”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情節內容和結構思路1.情節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命題考查概括人物主要活動軌跡和事跡。2.理清結構,要求考生對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層次進行梳理,多見于一些議論性文言文,或傳記中的議論性語句。答題思路1.標注文本表時間、地點的標志詞,明確傳主所做事情。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理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2.明確人物關系和官職變動情況,梳理全文行文脈絡。用不同符號勾畫標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職變動等詞語,明確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上下級、同事,還是親屬。官職和地點的變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動軌跡和主要事跡,便于理清全文脈絡。3.分析概括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明確邏輯關系。明確事件的前后邏輯關系,便于推斷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和發展趨勢,便于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情節和結構特點。[邊練邊悟]3.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除湖南提點刑獄公事。衡山浮戶有與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國之壽岳。祠城東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鑿城北址,導水使西,不能無斷地脈。請筑山決水,使復故道。”公曰:“水西出歲久,故道皆為民居。今欲東之,則是數百家者不無蕩析離居之苦。且壽岳之云,無所經見。就如其言,則國家中興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節選自朱熹《宋若水傳》)語段寫宋若水反駁衡山浮戶恢復溪水故道的請求,很有說服力,請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情感態度和寫作意圖1.情感態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難點。2.寫作意圖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文章的社會價值。此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答題思路1.讀懂文本內容,厘清文本思路。在理順思路或情節的基礎之上,逐步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情感傾向,注意把握文中的情感詞和觀點句,特別注意表示語氣和態度的語氣助詞。如“耳、耶、焉、豈、其、哉、為”等語氣詞,或批判或贊賞或質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2.區分文體類別,合理分析態度。在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往往不會直接提出,可以從對人物的描寫、對事件的敘述、對情節的詳略安排等方面看出作者的感情傾向、寫作意圖。在論述文中,要通過對論點、論據、論證的分析,并結合時代背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注意知人論世。3.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寫作目的。文章的寫作目的首先要從作品的位置上來分析推斷,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結合時代背景還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更要注意知人論世,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內心情懷密切相關。[邊練邊悟]4.(2023·湛江二模)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今不幸而圣人遠,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者猶在也。今使禮廢而不修,則君臣不嚴,父子不篤,孝弟不形,仁義不顯,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漢之書,始于仲舒,而至于劉向,悼禮樂之不興,故其言曰:“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殺傷。今吏議法,筆則筆,削則削,而至禮樂則不敢。是敢于殺人,而不敢于養人也。”而至于禮,獨何難歟?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慘毒繁難,而天下常以為急。禮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簡易,而天下常以為緩。如此而不治,則又從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則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氣養生,宣故而納新,其行之甚易,其過也無大患,然皆難之而不為。悍藥毒石,以搏去其疾,則皆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嗚呼,王者得斯說而通之,禮樂之興,庶乎有日矣。(節選自蘇軾《禮以養人為本論》,有刪改)《論語·顏淵》中,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此可見“禮”的重要性。在蘇軾看來,“禮”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請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文本比較分析概括異同2023年新課標題文言文選材出現雙文本閱讀,材料內容更加豐富,觀點更加多元化,很好地落實了新教材任務群教學和大單元設計思想,針對相關話題,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命題針對焦點問題設計比較類題目考查,很好地體現了思辨性閱讀的教學目的。答題思路第一步:審準題干——看清題干的要求(相同、不相同、異同)。第二步:確定范圍——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從不同角度找出雙方的觀點態度,接下來對比分析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即可。第三步:整合歸納——對比篩選出來的信息,最后組織答案,分點作答。[邊練邊悟]5.(2023·遼寧聯盟5月調研)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材料一: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①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莊蹻(qiáo):當時民間反對派首領。②《韓非子·喻老》出自《韓非子》,韓非子用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解釋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學思想有了具體可感的呈現,在中國哲學史和訓詁學史上起著發凡起例的作用。《韓非子·喻老》中的“自見之謂明”與《老子》中的“自見者不明”是否矛盾?請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案23文意理解簡答邊練邊悟1.解析題干要求分析唐太宗認為君主一定要謹慎對待自己的愛好的原因,考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唐太宗說的話,接著具體分析。由唐太宗引用的古人的話“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于器,不在于水”和他后面所說的堯、舜、桀、紂的事例可知(引用古語、例子,鮮明提出觀點),國君的言行對臣民是有示范、引導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愛好,便會影響下面的臣子、百姓,從而在社會上形成相應的風氣。而梁武帝的事例則從反面(反面舉例說明不好的結果)說明了君主不謹慎對待自己愛好的教訓:如果追求自己的愛好不當,會身死國滅,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答案①從君臣關系來看:國君的言行對臣民是有示范、引導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愛好,便會影響下面的臣子、百姓,從而在社會上形成相應的風氣。②從后果來看:如果追求自己的愛好不當,會身死國滅,造成災難性的后果。2.解析題干要求概括周公的“盛德”體現在哪些方面,就是要分析周公身上體現出的高尚品德有哪些。①依據材料一“當是之時,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加于無罪……澤及夷狄”可知,周公賞罰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澤四方,這說明他為國為民,治政有方。②依據材料二“武王病……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可知,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蒼,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這說明他盡心輔佐,安守本分。③依據材料一“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讒之成王。周公乃辭位出,巡狩于邊一年”和材料二“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可知,周公面對讒言,辭去相位;成王長大成人后,周公功成身退,還政成王,這說明他懂得進退。答案①能治政。周公賞罰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澤四方。②守本分。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蒼,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③知退讓。周公面對讒言,辭去相位;功成身退,還政成王。3.解析第一步,準確審讀題干。“語段寫宋若水反駁衡山浮戶恢復溪水故道的請求”概括了語段主要內容;“很有說服力,請加以分析”指明了答題要求。第二步,找準文本依據。①從分析后果的嚴重性角度來反駁:宋若水指出“故道皆為民居。今欲東之,則是數百家者不無蕩析離居之苦”,表明恢復故道危害極大。②從對方論據的權威性角度來反駁:“壽岳之云,無所經見”,意思是壽岳庇佑國運的說法沒有在經典中見到相關記載,沒有根據。③從對方論述的嚴謹性角度來反駁:“就如其言……尤不宜妄有改作”,意思是即使認為地脈影響國運的說法成立,但由于國家中興發生在改道之后,更不應該恢復故道,這說明對方恢復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歸納。先答反駁的角度和內容,再分析論證效果。宋若水的反駁全面,針對性強,很有說服力。答案宋若水指出,恢復故道會讓數百戶居民動蕩離散,危害極大。而壽岳庇佑國運的說法不見經典記載,不足為據。即使認為地脈影響國運的說法成立,由于國家中興發生在改道之后,那么恢復故道就會影響大好國運,這與恢復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宋若水從后果的嚴重性、對方論據的權威性、對方論述的嚴謹性三個角度進行反駁,針對性強,很有說服力。【參考譯文】宋若水被任命為湖南提點刑獄公事。衡山有個與當地人不和睦的沒有固定戶籍的人,說:“衡山是庇佑國運昌盛、福壽綿延的山。祠城東面本來有溪流,全都從城南流出。后來有人在城北開鑿河道,引導水向西流,不能無緣無故地隔斷地脈。請求修筑山疏導水流,使故道恢復。”宋若水說:“水從西面流出年歲已久,故道邊都是百姓房屋。現在想要讓水向東流,就會使這幾百戶居民飽受動蕩離散之苦。并且壽岳庇佑國運的說法,沒有在經典中見到記載。即使就像他說的,那么國家中興也是在開鑿河道、引導水向西流之后,更加不應該胡亂地改鑿河道。”這件事才得以停止。4.解析題干要求概括蘇軾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