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1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2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3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4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課程標準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目標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建立前后的發展過程,掌握并簡述各政權更迭過程中的時間節點、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2.梳理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并歸納其共性,剖析行省制的創新之處及其在政權“統合”方面的貢獻。3.合理評價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并用唯物史觀分析元朝對民族交融的影響。4.核心概念:南北面官、猛安謀克、急遞鋪、行省制度、宣政院、回回。知識點一遼與西夏項目遼朝西夏起源契丹族,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黨項族,生活在今陜北、寧夏一帶政權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2)四時捺缽制度:皇帝和宮廷保持草原習俗,國家政治中心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民族關系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多為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北宋滅亡后,向金朝稱臣,事實上保持獨立思維點撥遼、西夏政權相似之處(1)都是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項制度。(3)都實行民族分治。(4)都曾與北宋先戰后和。(5)都從北宋得到經濟實惠。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一目“學思之窗”,思考:遼朝的統治有何特點?提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知識點二金朝入主中原概念闡釋猛安謀克猛安謀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軍事組織,也是地方行政組織。猛安謀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女真社會發展進程中起了巨大作用。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目“史料閱讀”,概述女真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提示狀況:女真人一方面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與農耕民族有極強的共性;另一方面他們又擅長騎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這些又與游牧民族十分接近。知識點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政權的建立與統一(1)蒙古崛起:①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②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2)元的建立與統一2.鞏固統一的措施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三目圖片“薩班靈骨塔遺址”,思考:這一歷史遺跡的史料價值。提示對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西藏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轄、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誤區警示元朝的行省制與郡縣制的不同(1)郡縣是地方機構,郡縣長官是地方官員。中央政令直達郡縣,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縣,直線統治。(2)行省是中央機構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是分區統治。知識點四元朝的民族關系1.民族交融蒙古族鐵木真統一草原后,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時與漢族雜居回回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交融,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元滅亡后宮廷貴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實質為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內容蒙古人蒙古族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3.元朝滅亡(1)背景:隨著民族矛盾的減弱,階級矛盾日益嚴重。(2)滅亡: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思維點撥元朝民族交融加強的原因元朝時期的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漢族人民大量遷居邊疆,促進了邊疆開發;邊疆各族人民大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居,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問題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四等人制”?提示評價:四等人制是蒙古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這種民族間的不平等容易導致民族和階級矛盾,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題一遼夏金元制度建設元朝開啟“大中國”時代材料一元朝統一天下,在我國歷史上堪與秦滅六國相提并論。如果說秦朝統一的是農耕地區,那么元朝統一的便是農牧兩區。從此,女真人的金國、黨項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遼、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漢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元朝之前,是小中國,元朝之后,是大中國》材料二元朝的統治究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張帆教授認為,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都屬于“小中國”,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國”。——黃曉峰等《張帆訪談: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元朝統一”“一個政權之下”等,結合元朝相應史實回答。思考: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開啟“‘大中國’時代”的表現。提示(1)蒙古和元政權先后滅西遼、西夏和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擊敗南宋,在中華民族長期生活的區域建立起疆域遼闊的統一帝國,促進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元朝進一步完善自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國家統一;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進一步強化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治理。總之,元朝結束了多政權對峙局面,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開啟了“大中國”時代。1.歷史解釋——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和作用2.家國情懷——元朝的歷史貢獻經濟大體以農業為主,整體生產力雖不如宋朝,但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建設和棉花廣泛種植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政治結束了政權分立和割據局面,出現了空前的統一。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歷朝不可比擬的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勵國內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民族關系元朝的統一有利于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的又一個新高峰對外關系持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主題二遼夏金元的歷史影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材料一遼宋夏金時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的重要階段。遼夏金政權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權制為主導的統治方針,使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體制推動了“華夷一體”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摘編自高福順《遼宋夏金時期內聚性不斷增強》材料二國朝(元朝)土宇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摘編自許衡《許文正公遺書》卷7《時務五事·立國規模》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材料一中“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權制”“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共同體意識”,材料二中“必行漢法”“土宇曠遠”等,聯系所學知識回答。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遼夏金政權在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2)根據材料二,概括作者為解決“土宇曠遠,諸民相雜”問題提出的主張,簡述元朝行省制度對加強邊疆地區治理的意義。提示(1)貢獻: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權制為主導的統治政策,加深邊疆與中原的一體化進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體制,形成“華夷一體”的共同體意識。(2)主張:少數民族統治者應推行漢法。意義:邊疆管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1.史料實證——遼宋夏金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特點闡釋民族政權并立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后與兩宋并立兩宋的民族政策較軟弱兩宋多次對遼、夏、金政權用兵失敗,對遼、夏、金等政權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夏、金等政權都亡于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民族交融是主流“和議”、邊疆貿易、民族遷徙、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少數民族封建化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2.家國情懷——遼夏金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1)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進一步分離。(2)各政權之間的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3)促進了北方地區開發,推動了民族交融。(4)因俗而治,兼顧不同民族的統治制度、政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知識體系學科術語1.遼和西夏都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統治。2.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3.元朝完成了國家統一,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4.元朝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導致民族矛盾尖銳,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進一步加強。家國情懷元朝時期“大中國”觀念元朝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一行省,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其文化意義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乃是“中國”主權行使,可以是漢族政權,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元朝同時承認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解讀元朝的“大中國”,不僅僅是版圖遼闊,也在于其統治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這主要表現在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上,更加切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教材補遺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行省的職掌,在忽必烈時期主要是錢糧、戶口、屯種、漕運、刑獄等民政事務。成宗即位后,行省還具有了領本省軍隊的權力。行省在權力行使上要受到中書省乃至樞密院的節制……元代行省沒有重蹈兩漢刺史、魏晉都督、唐節度使的覆轍,這尤要歸功于行省本身權大而不專的機制。——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解讀行省轄區范圍廣,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高,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感悟與思考記錄點滴心得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4·菏澤高一開學聯考)1502年,遷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廟所立西夏文和漢文合璧的經幢銘文中,記錄了眾多人名,其中以鮮卑為姓者多人,如鮮卑豐多仁、鮮卑三鳩、鮮卑由保、鮮卑富成等。民族名稱變成姓氏說明()A.民間宗教色彩較濃厚B.民族間的通婚較普遍C.民族壓迫政策的影響D.民族之間的深度交融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鮮卑人直接以鮮卑這一民族名稱為姓氏,這是鮮卑人與黨項族后裔之間深度交融的結果,故選D項;材料僅涉及姓氏的演變,沒有明確具體的宗教思想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明確具體的通婚情況,排除B項;民族壓迫政策下會有姓氏改變的表現,但應該是完全發生變化而非與其他民族姓氏并存,排除C項。2.(2023·遼陽高一上期末)金朝末年,統治者有組織地將猛安謀克大舉南遷,并把大量女真人從東北遷居到中原,同漢族百姓雜處,“計其戶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種”。這一舉措()A.加劇了民族矛盾 B.促進了民族交融C.擴展了金朝疆域 D.使金朝進入盛世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猛安謀克從東北地區遷往中原的漢族農耕區域,促進了女真族封建化進程,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故選B項,排除A項;金朝將猛安謀克大舉南遷,是在自己統治區域內,沒有擴展疆域,排除C項;金朝末年,受到北方農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排除D項。3.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同時,在財賦、刑名等庶務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權。這種制度設計()A.擴大了地方的職權范圍B.徹底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矛盾C.凸顯了管理上的復雜性D.體現了集權與分權的雙重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各行省的軍政大事需要呈報中央,同時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權,這種制度設計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雙重性,D項正確;A項僅強調擴大地方職權一個方面,未能完整準確概括材料內容,排除;“徹底解決”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元朝的行省制兼顧集權與分權,有其積極意義,“凸顯了管理上的復雜性”的說法是不恰當的,排除C項。4.(2023·遼陽高一上期中)南宋覆滅后,元政府將東南沿海的民間神祇媽祖冊封為“天妃”,有意為其廣建廟宇,使其逐步取代包括宋廷冊封的初代海神“通遠王”在內的其他海神信仰;在元朝大興海運的過程中,媽祖逐漸在元朝國家祀典中取得了統御全部海神的地位。元朝這些做法意在()A.鼓勵跨海民族交往 B.鞏固國家統一局面C.加快政權的封建化 D.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對東南沿海的媽祖信仰進行了強化,建立統御諸海神的信仰有助于增強文化方面的統一,進而鞏固國家統一局面,故選B項。5.(2024·恩施高一月考)南宋時期,南方士人在政府中占壓倒性優勢,與東晉南朝“僑人”掌權之格局大為不同。到元朝時,有南人抱怨“今世之士,生于南方者,為時所棄,恒不得為顯官”,甚至有人為求仕不得不“詭籍于北,而諱棄父母之邦”。這種變化說明元朝()A.文化重心與政治中心重合B.士人價值觀念的根本改變C.統治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D.南人被排斥在統治階級外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者興起于蒙古高原,堅持以蒙古貴族為王朝的統治基礎,相比南宋時期注重啟用南方士人的統治政策進行了明顯調整,故選C項;元朝時期經濟重心和文化重心位于南方地區,政治中心位于北方地區,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士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排除B項;南人只是在元朝統治策略中處于被限制的地位,并不代表被完全排斥在外,排除D項。課時精練[分值:57分]1.《遼史》載:“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這一官制體現()A.行政區劃的混亂 B.等級分化的嚴重C.統治危機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點答案D解析北面治宮帳,南面治漢人州縣,體現的是因俗而治,故選D項。2.(2023·湖州高一上期末)許倬云《萬古江河》提到一少數民族政權“以蕞爾小國,存在兩百年之久,竟也成宋人西陲大患。宋代對其戰爭不利,不得不以歲幣換取和平”。建立該政權的少數民族是()A.女真B.黨項C.契丹D.蒙古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位于宋代西面的少數民族政權是西夏(1038—1227),由黨項族建立,故選B項。3.下表是中國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時間事件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A.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B.傳統農耕社會瓦解C.變法改革成為潮流 D.多民族政權的并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多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D項正確。4.(2024·黑龍江龍東高一聯考)有學者在評價某一制度時指出:它是一個兼具生產、軍事和行政的復合型體系,平居佃獵,戰時從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與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經濟形態沖擊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漸成為空殼般的組織形式。由此可推知,該制度應是()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謀克制C.四時捺缽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這是少數民族的制度,其特點是兵民合一,并且在封建經濟的沖擊下逐漸走向瓦解,由此推知其應是金朝的猛安謀克制,故選B項。5.(2023·邯鄲高一上期末)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號“大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建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賡續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A.彰顯承接中原王朝之名B.推動蒙古的崛起C.鞏固江南地區統治秩序D.張揚先輩的精神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忽必烈從中華經典中選取國號,旨在延續其繼承漢唐的正統之名,故選A項;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標志著蒙古已經崛起,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到忽必烈針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政策,排除C項;大元取自《易經》,屬于漢族經典,而忽必烈是蒙古族,排除D項。6.(2023·濟南高一上聯考)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用來運輸官府物資;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相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朝廷的這種做法()A.加強了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B.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C.推動了全國性市場體系的形成D.推動了君主專制的高度發展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修筑驛道用來運輸官府物資、設置急遞鋪傳遞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溝通,加強了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故選A項;元朝設立驛站主要是服務政府需要,排除B、C項;上述舉措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和溝通,屬于中央集權范疇,與君主專制高度發展并無聯系,排除D項。7.(2023·浙江A9協作體高一上期中)下圖是位于甘肅武威(古稱涼州)的薩班靈骨塔遺址,是西藏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見證,元朝管轄西藏的機構是()A.西藏行省 B.四大汗國C.北庭都元帥府 D.宣政院答案D解析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的軍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設置的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機構,故選D項;元朝并未在西藏地區設立行省,排除A項;四大汗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元朝時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并不管轄西藏,排除C項。8.元代,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其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是我國省制的開端。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郡縣制C.郡國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D9.(2024·黑龍江龍東高一聯考)清朝人趙翼在評價《元史》中的人物時指出:“賈塔爾琿本是冀州人,張巴圖本是平昌(四川)人,劉哈喇布哈本是江西人,楊朵爾濟本為寧夏人。”該材料可用于說明元朝()A.華夷一體觀念的增強B.蒙古習俗已成為社會主流C.境內民族交融的加深D.邊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史》中許多人名字雖形似蒙古傳統,但其卻是漢人,并保留了漢族傳統姓氏,這反映出當時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選C項;元朝實施四等人制,社會存在民族歧視現象,且僅憑部分人名無法說明華夷一體觀念增強,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人名,不能說明蒙古習俗已成為社會主流,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政府對內地和邊疆的管理無關,排除D項。10.(2023·溫州高一上期末)“元朝自混一以來,大抵皆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閉固拒,曲為防護,自以為得親疏之道。是以王澤之施,少及于南;滲漉之恩,悉歸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A.緩和民族矛盾 B.體現“因俗而治”C.維護國家統一 D.帶有狹隘民族觀念答案D解析元朝厚待北人,壓抑南人,將國內民族分為四等,實行不同的管理,說明其帶有狹隘民族觀念,故選D項;材料說明狹隘的民族觀加劇了民族矛盾,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民族歧視和壓迫,排除B項;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不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排除C項。11.(2023·蕪湖高一上期末)右圖為發現于河北宣化的遼代墓葬茶道圖,圖中茶盞、盞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見。據此可知,當時遼朝()A.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B.貧富差距十分明顯C.手工業發展較緩慢 D.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遼朝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故選D項;封建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茶道圖中所展示的茶具僅能反映遼朝部分人的生活,不能直接反映貧富差距,排除B項;僅從茶道圖中茶具的情況,不能判斷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排除C項。12.(2023·寧波金蘭教育高一上期中)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體現了當時()A.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B.民族交融開始出現C.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當時“中國觀”已經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認同,“中國多元一體”意識增強,故選A項;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統治政策問題,排除C項;遼宋夏金時期屬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權并立時期,當時國家并未由分裂走向統一,排除D項。13.(2023·揭陽高一下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上謚號為“圣武帝”,給成吉思汗之父上謚號為“神元帝”。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謚號是“神元帝”,拓跋力微之父的謚號是“圣武帝”。下面解讀合理的是()A.這一現象是一種歷史巧合B.中國古代的定謚制度走向形式化C.蒙古族文化來源于鮮卑族D.忽必烈對北魏政權華夏化的認可答案D解析元世祖忽必烈給成吉思汗之父所上謚號與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謚號相同,都是“神元帝”,這表明元世祖忽必烈對北魏政權融入華夏文化的認可,故選D項,排除A項;題干中的現象并不能擴大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排除B項;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4.(2022·江蘇卷,4)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B.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建行御史臺監察行省,江淮行省“欲專肆”,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說明行御史臺能夠更好地監察地方,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B項正確;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5.(2023·溫州高一上期中)蒙古統治者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