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課時作業17師說含解析粵教版必修4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課時作業17師說含解析粵教版必修4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課時作業17師說含解析粵教版必修4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課時作業17師說含解析粵教版必修4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課時作業17師說含解析粵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7-課時分層作業(十七)[基礎運用層]1.對下面加點的實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出人也遠矣 出:超出B.小學而大遺 遺:贈送C.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學習D.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B[B項,遺:遺漏。]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A.eq\b\lc\{(\a\vs4\al\co1(句讀之不知,人非生而知之者))B.eq\b\lc\{(\a\vs4\al\co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其可怪也歟))C.eq\b\lc\{(\a\vs4\al\co1(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吾未見其明也))D.eq\b\lc\{(\a\vs4\al\co1(擇師而教之,吾從而師之))D[D項,而:均為連詞,表順承。A項,第一個“之”,賓語前置的標記;其次個“之”,代詞,代指“道”。B項,第一個“其”,代詞,那些;其次個“其”,語氣詞。C項,第一個“也”,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其次個“也”,句末語氣詞,表陳述。]3.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不全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B.吾從而師之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C.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D.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D[A、B、C三項全是古今異義。D項中“專攻”不是古今異義。]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B.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A、B、C三項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譯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項,名詞用作動詞,譯為“從師學習”。]5.下列各句與“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不拘于時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恥學于師D[題干中“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句式是狀語后置,A項,推斷句;B項,“于”表被動,是被動句;C項,之字提賓,賓語前置句;D項,與例句均為狀語后置句。]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固:原來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豈,哪C.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惑:懷疑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貽:贈送C[“惑”應說明為“糊涂”。]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A.惑而不從師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學于余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C[C項兩個“于”,都是介詞,說明為“向”。A項前一句中的“從”,動詞,跟隨;后一句中的“從”,介詞,自。B項前一句中的“乎”,介詞,比;后一句中的“乎”,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D項前一句中的“則”,連詞,卻;后一句中的“則”,副詞,就是。]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2)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驚奇啊!9.下面是一封舉薦信,其中有5處語言表達不得體,請找出來并加以修改。舉薦信××高校招生辦:茲有我校高三(一)班陽光同學,擬參與你校自主招生考試。該生學習成果顯著,綜合素養優良。始終榮任我校晨曦文學社社長,酷愛文學,愛好寫作,曾在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并有多篇大作發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上。希望該生能得到貴高校的垂愛。特此舉薦××中學2024年3月19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語言得體。做題時要關注用語是否符合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須要,謙敬辭運用是否恰當等方面。為表示對該高校的敬重,“你校”應改為“貴校”,“成果顯著”不搭配,應改為“成果優秀”,“大作”往往表示別人的作品,這里是說自己舉薦的學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垂愛”指上對下賞識愛惜,與語境不符。[答案]①“你校”改為“貴校”;②“顯著”改為“優秀”;③“榮任”改為“擔當”;④“大作”改為“作品”;⑤“垂愛”改為“垂青”。10.下面是科學家波特爾與羅勒曾提出的一種激勵模式的示意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表述這種激勵模式的內涵,60個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題時,首先仔細讀圖,應結合文字和箭頭,精確理解“激勵模式”的結構,然后用簡潔的語言精確表述激勵的程序、條件及作用。在組織答案時,要留意示意圖答案表述的層次和依次,同時,還要留意字數的要求。[答案](示例)用激勵來激發努力;假如又有正確的方向和必備的技能,勢必產生績效;而公允地評價績效,又能使人感到滿意,進而形成自覺的努力。[閱讀提升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問說劉開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B.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C.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D.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C[“然則”在文言文中,是一個固定詞組,斷句時不要分開,可先解除A;“者”不會出現在句子的開頭,據此再解除B;“爭”的賓語是“以問為恥”,因此“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中間不能斷開,再解除D。]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B.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樵夫。C.舜: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后世尊稱為帝,列入“五帝”。D.匹夫:古代指貴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D[D項,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1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A.“君子之學必好問”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它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治學者不能缺少問,二是學與問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B.作者舉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來說明“問”是古圣先賢的美德的。C.作者認為今人不好問的緣由是今人所學的和所寵愛的并不是“古人之學”,如儒家的經學、理學,假如真正是“古人之學”,他們就會好問了。D.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韓愈《師說》的影子,因而有明顯的抄襲的痕跡。D[D項,“抄襲”的說法不妥,應為仿照。]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學問多向道德低學問少的人問。(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參考譯文】君子學習肯定寵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學問。寵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寵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于實際,相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微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么解決呢?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些疑問,這就是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學問多向道德低學問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探討,這就是所說的相互詰問,具體地考察,明確地辨別。古代的人虛心接受善言善事,不選擇事情地問,不選擇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傲慢的一般人的話,圣人也接受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留意到淺近平常的看法,不是偶然的虛心,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看法。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穿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揣測。像這樣,那么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嫉妒他,不情愿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游戲的看法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情愿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經常占非常之八九。而且不寵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意實意寵愛學習。也不是不用心用功的原因,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寵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寵愛的東西,不擅長問是天經地義的。聰慧的人考慮一千次,也肯定會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