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邢臺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近年來,“人機大戰”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三個層面來分析。近期威脅的一個表現是人工智能開始大批量取代藍領工人和下層白領。這在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中表現較明顯,我國一些工廠也開始這么做。從經濟效益看,工業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變得有利可圖。“汽車的出現沒有讓馬車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經驗,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陸續失業,只要達到某個臨界點,社會就有可能發生動蕩。近期威脅的另一表現是軍用人工智能的研發。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研發,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出現。因為軍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難以設想;即使沒有失控,研發出這類更冷酷、更高效的殺人武器,亦非人類之福。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們可能的反叛,這點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對此已做過大量設想。人工智能業界和一些盲目樂觀人士常用“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之類的說法寬慰公眾,但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老虎還小”不能成為養虎的理由。因此,我們對這一威脅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更加發人深省。這種威脅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觀點是,所有依賴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終將滅亡,他給出的理由之一:“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人的社會,因極度單調無趣,終究會變得孱弱、衰頹、沒落而奄奄一息。”這個看法很有見地。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可能,假定未來人工智能可承擔人們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類就會變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了。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材料二: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優勢所在的一部分。文學之所以區別于一般娛樂(比如下棋和轉魔方),就在于文學長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俗見,創造性地發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陷,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但他們忘了,人類智能千萬年來早已演變得非同尋常——其中一部分頗有幾分古怪,倒像是“缺點”。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這些問題也許連某個少年都難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這一類人類常有的心領神會,顯示出人類具有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力,其實不過是依托全身心互聯與同步的神經響應,依托人類經驗的隱秘蘊積,選擇了一個幾無來由和依據的正確,有時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譜的正確——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付一個趔趄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但機器人呢,光是辨識一個“高級黑”的正話反聽,可能就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人機大戰”這樣的事件所引發的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必須拓寬視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線思維,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B.如果盲目研發軍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即使處于人類控制之中,對人類也是一種威脅。C.阿西莫夫等人所謂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不是機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最終滅亡。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局部看,工業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廠提高經濟效益;但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可能會危及社會的穩定。B.《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設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情節,文章以此為例,說明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D.文學中保存了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這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更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簡直是最廉價的抄襲助手,已成為時下一些網絡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D.“宮斗”神劇總是王癡、妃狠、暗下藥,“武俠”神劇總是秘籍、紅顏、先敗后勝,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5.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C3.C4.①對比論證。將技術主義者和人類智能對比,將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對比。②舉例論證。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屬于舉例論證,此外列舉人類智能種種“大智若愚”的表現也是舉例論證。5.示例一: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勵人類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問題。材料一呼吁人類提高警惕,不要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材料二認為人工智能無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類。
示例二:同意。材料一承認人工智能的強大,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材料二則認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無法超越人類智能。【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沒有說“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只是強調人類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機器人沒有這種能力。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內容的能力。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錯誤。由原文“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可知,機器無法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只能讓機器人迷糊,選項曲解文意。“最終超越人類”也沒有依據。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作答本題,需要明確材料二的觀點。材料二將人類智能和技術主義者做對比,列舉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論證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難以取得突破的觀點。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本例說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類智能的微妙,可以作為論據。D.“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例舉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寫作類型,和論點不符,能作為論據。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題干要求簡要說明材料二使用的論證手法,作答本題要掌握論證方法有哪些,然后從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說明。材料二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對比,指出二者的不同。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作者運用舉例子的方法,論證了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是人工智能無法辨識的,甚至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以此來論證人工智能的缺陷。【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題干“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作答本題,首先要明確擺出自己的觀點。可以回答“認同”,也可以回答“不認同”。材料一主要是從人工智能對人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來談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危害。材料二則是講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類智能的卓越。二者不同,說截然相反則有失偏頗。材料一整體上對人工智能發展持悲觀看法,而材料二則不同,主要是指出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時指出了人類智能的優越性,從悲觀、樂觀的角度看,可以說是不同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國寶吳承墨剛走下站臺,梅城就用一場裹著梅花氣息的溫潤小雨款待了他。讓他感到溫潤的,還有王老板的那雙手。見面握手是一種常見禮節,可王老板握著他的手時,掌心竟有些發熱發潮。下榻,洗漱,吃早茶。吳承墨迫不及待地問:“東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說,“您老剛下車,先在這里養養神。”“那是,養好了精神,看東西才不會走眼。”吳師母說。午飯后,王老板就拉著吳承墨和師母直奔梅園。吳承墨的童年是在這里度過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給他帶來多少靈感與熏陶。進了梅園,他一看到滿園盛開的梅花,竟高興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當場吟就一首詠梅詩:不為浮華動,月下獨自開。吟吟低淺唱,一枝報春來。剛剛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贊嘆。吳承墨詩興大發,又接連吟了好幾首。第二天早餐桌上,吳承墨又問起東西在哪里。王老板還是說:“不急不急。我聽收藏圈里的人說,您是國寶級的大師,您只要閉著眼在書畫前走一走,用鼻子聞一聞,就能鑒定出是真品還是贗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吳承墨說。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條觀光船,沿著古運河一路游覽,還請來了兩位評彈演員。老兩口品著時鮮,喝著美酒,聽著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吳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鄉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語道:“看來,老了還是回江南來定居,江南的山水養人。”“這是古今常理,落葉歸根嘛,大師!”王老板附和。閑談中,王老板終于提起了那件東西。竟是一代國畫宗師八大山人的一幀山水長卷。吳承墨下意識地發出一聲嘆息:“哦!”這些年,他過目的書畫不少,但能鑒定如此有分量的國寶,還是頭一回。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帶吳承墨夫婦驅車駛入一個新建小區。一幢幢別墅在湖光山色中隱現,路邊,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領著兩人走向湖邊的一幢獨體小別墅——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門前就是鶴湖。轉到三樓露天陽臺,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師,您作首詩吧。”此刻,波光瀲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鶴正飛上飛下,盤旋起落。吳承墨頓時詩興大發,脫口吟道:岸邊梅花湖中鶴,哪是青來哪是白?天上嫦娥樓上客,哪是人來哪是仙?王老板又是拍手贊嘆:“好詩好詩!吳師母,喜歡這里嗎?”“豈止是喜歡,我都不想走了!”吳師母笑道。“如果師母喜歡,我就送給你們!”王老板說。話音剛落,吳承墨就說:“這么貴的小樓,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吳師母看了他一眼。下午,王老板將二老接到了拍賣公司,從保險柜里拿出一個用黃緞裝裱的軸盒,從里面取出一個裝裱精致的卷軸,緩緩將其打開。吳承墨就像一個上手術臺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圍著長案緩緩轉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寶。畫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臨水傍梅的,是一間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畫草寮,只是草草數筆,淡墨上漂一層赭石,極其傳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間煙火。吳承墨特別喜歡八大山人的畫,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渾身就會似過電一般。可這回,這種感覺卻沒有。他拿起放大鏡細細審讀起來,用筆,用墨,包括題款,都沒有任何破綻。他將放大鏡瞄準了題款下面的那方印章。這是鑒定書畫的最后一道關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顯淺薄。他又站到了畫前,將鼻子湊近畫面,做著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數分鐘,隨后輕輕點了點頭,呆立在那里。晚上吳師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吳師母道:“你今天吃錯藥了?你頭都點了,怎么就不肯落筆?”“我還是有點吃不準。”他說,“那方印章看上去沒問題,只是印泥按說不應該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這張畫上,一絲氣味也聞不到。”“你這是雞蛋里挑骨頭!”吳師母道。“看來,還得再看一遍。”吳承墨小聲說。三天后,他又將畫面上的筆墨以及題款、印章細細看了一遍,再將鼻子一次次湊近畫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來,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間的草寮,卻變成了小別墅。里面傳出一個聲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潔?就你不食人間煙火?”吳承墨轉身拿筆蘸墨的時候,手似乎有點發抖。緊挨著他的吳師母說:“承墨,你隨便寫,就當平時練字。”這么一說,他的手就不抖了。剛在鑒定書上簽了字,吳師母已將撳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遞了過來。他接過后,手似乎有點不聽話,微微發顫。吳師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第二天,吳承墨夫婦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鑰匙:“師母,這是一點小小心意。”回到北京,吳承墨就住院了。醫生說他是因為太勞累,再加上心理壓力太大。一個多月后,吳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從剛送來的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梅城市博物館花重金從私人手中購得的一件國寶——八大山人山水長卷,經鑒定竟然是贗品。吳承墨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眼前一黑……(取材于徐鎖榮同名作品)6.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寫梅城裹著梅花氣息的溫潤小雨,為全文奠定了溫馨的基調。B.王老板安排吳承墨夫婦賞梅花聽評彈,是為了用同鄉情誼打動他們。C.吳承墨只要聞聞就能鑒定出畫的真贗,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請他來鑒畫。D.小說中的王老板,精明圓滑,雖然著墨不多,但性格鮮明,形象豐滿。7.小說中寫吳承墨兩次即興吟詩,對這兩首詩的解析有誤的一項是()A.第一次即興吟詩是吳承墨對童年生活烙印的再認知,是發自內心的童真之作。B.第一次即興吟詩,描寫了梅花孤傲高潔的形象,暗示了吳承墨清高自許的心理。C.第二次即興吟詩則是吳承墨別有心機,通過對別墅景區的贊美來奉承、討好王老板。D.第二次即興吟詩,寫別墅小區的美景,暗示了吳承墨對奢華生活心生羨慕向往之情。8.賞析劃線句子。9.小說以“國寶”為題,有何用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答案】6.D7.C8.這句話運用了作和神態描寫。“湊近”“深呼吸”,刻畫了吳承墨的嚴謹態度,目光停留的動作呆立的神態,表明他已經不能確定這幅畫是真跡,內心猶豫矛盾。9.“國寶”指極有價值的事物,是文章線索。貫穿全文的“國寶”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八大山人的山水長卷,一是指鑒定大師吳承墨;但事實上,畫是贗品,吳承墨為個人私利違背了職業操守,兩者都不配稱為“國寶”,用“國寶”作為題目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為全文奠定了溫馨的基調”錯,應是表現吳承墨重回故地的愉悅、溫馨的感受,也襯托了王老板的熱情;且閱讀全文可知,全文基調不是“溫馨”,作品中的鑒賞家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做出了違背職業道德事情,全文流露出的是一種諷刺與淡淡的哀傷。B.“是為了用同鄉的情誼打動他們”不準確,是為了用鄉情打動他們,引發他們的落葉歸根的想法,為下文送別墅鋪墊。C.“只要聞聞就能鑒定出畫的真贗,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請他來鑒畫”錯,王老板請他來鑒畫的真正原因是想借吳承墨的名氣掩蓋贗品的真相。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吳承墨別有心機……討好王老板”錯,吳沉默并沒有多少心機,在財富面前,他還能保持一個藝術家的理智,因此就不存在討好王老板的心思。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劃線句是吳承墨鑒定畫作的動作和神態描寫。“他又站到了畫前,將鼻子湊近畫面,做著一次次深呼吸”,其中“湊近”“深呼吸”是動作描寫,加上“又”,刻畫了吳承墨的嚴謹態度;“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數分鐘,隨后輕輕點了點頭,呆立在那里”,“目光……停留了足有數分鐘”,寫目光停留的時間之長,恰恰表明他已經對這幅畫的真偽有了懷疑;“呆立在那里”的神態描寫,也表明他已經不能確定這幅畫是真跡,內心猶豫矛盾。【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解釋“國寶”的本質含義國家級的寶物,指極有價值的事物。全文以“國寶級大師”鑒定“國寶”為線索,串聯情節,使結構十分完整。再分析“國寶”的表層含義,根據“閑談中,王老板終于提起了那件東西。竟是一代國畫宗師八大山人的一幀山水長卷”,和“您是國寶級的大師”“能鑒定如此有分量的國寶”,可知“國寶”既指那幅八大山人的作品,也指吳承墨這位國寶級的大師。然后從主題角度上分析,八大山人的作品是贗品,根本不是“國寶”,而這位國寶級的大師,卻為了私利而干出了違背職業道德的勾當,因此同樣不能成為“國寶”,小說卻以“國寶”為題,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有刪改)續師說黃宗羲嗟乎!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本無可師,強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師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師,習其句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授以藝術者之有其實也。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遂以為古之師弟子皆然,而使師之為道,出于童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下,則是為師者之罪也。今世以無忌憚相高。代筆門客,張口輒罵歐曾①;兔園蒙師②,搖筆即毀朱陸③。古人姓氏,道聽未審,議論其學術文章,已累幅見于坊書矣。乳兒粉子,輕浮淺躁,動欲越過前人,抗然自命;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蓋不特恥為弟子,相率而恥不為師,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昔者孫明復之為師也,以石守道為之弟子,執杖屨,侍左右,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北山可以為師,避師名而不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學,欲求為弟子者也。諸君子過情推獎,羲其敢冒今世之無恥哉?反昌黎之意,作《續師說》以謝之。(有刪改)〖備注〗①歐曾:文學家歐陽修和曾鞏。②兔園蒙師:指知識淺陋的讀書人。③朱陸:宋代理學家朱熹和陸九淵。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B.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C.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D.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說”,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議論為主,主要針對社會上某些問題表達觀點,寓意深刻,寫法靈活。B.“句讀”,古人指文辭的停止和停頓處。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讀”。C.“或師焉”的“師”名詞作動詞,意為“向老師學習”。D.“則恥師焉”與“相率而恥不為師”的“恥”均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12.根據原文意思,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A.黃宗羲列舉隨便謾罵歐陽修、曾鞏,肆意詆毀朱熹、陸九淵的事例,批判輕浮淺陋、以肆無忌憚為高明的學風。B.韓愈引用“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觀點。C.黃宗羲認為自己年紀大,很少時間去學習,如受別人盛情推薦夸獎而為人師,自己是不會做出這般羞恥的事。D.兩篇選文皆是開篇點明文章主旨,強調從師的必要性,結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寫作的緣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14.韓愈和黃宗羲均認為“師道之不傳”,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其原因?【答案】10.C11.B12.D13.(1)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感到羞恥,向官職比自己大的人學習則近于諂媚。(2)從師的風尚沒有流傳,難道只是學生的過錯嗎?同樣也是老師導致的。14.①韓愈認為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黃宗羲則認為是為師之錯。②韓愈通過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闡述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黃宗羲認為不能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不能稱之為老師,闡述師道之不傳是為師之錯。【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傳道授業解惑,既然沒有什么要依靠老師的,那么老師活著時不關心他,老師死了不為他辦喪事,也不是過錯了。“籍”是借助的意思,“于”為介詞,引出對象“師”,不需要斷開,排除AB;“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結構相同,“憐”后斷開,排除D。故選C。【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的能力。B.“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讀’”錯誤。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C.正確。“或師焉”中“師”為名詞作動詞,意為“向老師學習”;句意:有的人向老師學習。D.正確。“則恥師焉”中“恥”為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恥辱”;句意:那么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相率而恥不為師”中“恥”為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恥辱”;句意:甚至相互都認為做老師也是可恥的。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選文皆是開篇點明文章主旨,強調從師的必要性”錯誤。結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分析,《師說》選文開篇是陳述師道不存的現象,《續師說》選文開篇是提出從師風尚沒有流傳的原因。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卑”,(地位)低;“盛”,(官職)高;“羞”形容的意動用法,感到羞恥;“諛”,諂媚。(2)“師道”,從師的風尚;“豈特”,難道只是;“致”,導致。【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可知,韓愈認為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他們都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由原文“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可知,黃宗羲則認為師道之不傳是為師之錯。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可知,韓愈通過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闡述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由原文“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可知,黃宗羲認為不能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不能稱之為老師,闡述師道之不傳是為師之錯。【參考譯文】師說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續師說黃宗羲嗚呼!師道沒有流傳下來,難道僅僅是學生的過錯嗎?同樣也是老師造成的。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學業,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那么就沒有資格稱之為老師。本來沒有什么可教授,強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還不如童子之師,教給他們句讀,或是巫醫樂師百工這類人,傳授學生實際的技術、技能。傳道授業解惑,既然沒有什么要依靠老師的,那么老師活著時不關心他,老師死了不為他辦喪事,也就不是過錯了。我認為古代的老師學生都是這樣,如果說老師對于道理的傳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師,巫醫、樂師、百工,那么這就是當老師的過錯了。現在世人都把無所忌憚視作高明,代筆門客,張口就罵歐陽修曾鞏等人;淺陋之人,動筆就詆毀朱熹陸九淵等人。連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聽途說,沒有弄清,就議論人家的學術、文章,(這樣的文字)已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坊間書籍上了。年輕識淺的人,輕浮淺薄,動輒就想超過以前的人,自認為與前人相當,世上沒有孔子,不應當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學生為恥,甚至相互都認為做老師也是可恥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這樣,那么這種(沒有真才實學的)老師大行其道,人心變得淺薄暴戾,我擔心這種風氣流傳下去。過去孫明復做老師,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著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復坐著的時候,石守道一定站著,進出都扶著老師,老師和弟子之間的禮節,像這樣一般看重。何北山對于來求學的人,不肯接受他們的拜師之禮。北山的意思,認為如果沒有品德,寧肯空著(老師)的位子,來等待后來的有學識之人,不能夠讓為師之道從自己這里開始敗壞。北山可以做老師,避開師名而不去做,像這樣一般慎重啊!我年紀大了,很少時間去學習,只想當一個弟子啊。你們盛情推選我作為老師,我哪里敢冒當世之不韙,做出這樣的無恥之事呢?反推韓愈的意思,寫下這篇《續師說》,作為推辭的理由吧。(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綺羅香·紅葉張炎①萬里飛霜,千林落木,寒艷不招春妒。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正船艤②、流水孤村,似花繞、斜陽歸路。甚荒溝、一片凄涼,載情不去載愁去。長安③誰問倦旅?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謾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為回風、起舞尊前,盡化作、斷霞千縷。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備注〗①張炎,出身南宋名門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詞當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張炎應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棲止京城大都。②艤,停船靠岸。③長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1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千林落木”與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都營造了深秋時落葉飄零的肅殺景象。B.“寒艷不招春妒”“不入洛陽花譜”中“春”“花”都可理解為元朝新貴的象征。C.“謾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說“紅葉”非花不能載入《洛陽牡丹記》、《群花譜》這類的花譜,表明了對于紅葉遭遇的惋惜和同情。D.“記陰陰、綠遍江南”寫紅葉也曾經有過綠蔭如蓋的盛況,今昔對比,意味深長。16.結合具體詞句,談談這首詞中張炎借“紅葉”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年華遲暮。結合詞句:“千林落木”“甚荒溝、一片凄涼”“羞見衰顏借酒”等。②孤獨飄零。結合詞句:“似花繞、斜陽歸路”“長安誰問倦旅”“飄零如許”等。③不仕新朝,氣節堅貞。結合詞句:“寒艷不招春妒”“不入洛陽花譜”等。④江山淪落、心念故國。結合詞句:“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等。【解析】【15題詳析】C項,“表明了對于紅葉遭遇的惋惜和同情”錯,“謾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指出秋葉雖紅,終不是花,終不會為只愛春花的常人所賞,不能載人《花譜》。“洛陽”、“新妝”,皆暗指牡丹:牡丹為洛陽名花;不入《花譜》,即是不掛新朝朝籍、不得富貴的隱喻。“謾倚”是對“新妝”的唾棄,即是勉勵紅葉不要去羨慕、效法春花,也即是隱喻遺民們不要去羨慕、效法新貴。故選C。【16題詳析】詞的上片既寫出停船泊岸的過程,又描寫了目睹紅葉飛舞似花而令人魂系統“歸路”的心情。紅葉本是載情而去,而此時自己心情凄苦愁悶,流瀉的紅葉僅能載愁了。下片寫身在京都而產生的家國身世之感,以人與紅葉相映,顯得自然。“長安誰問倦旅”,“長安”在這實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傷無心做事。“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寫紅葉隨風飛舞落于夕陽晚霞之中的飄零遭遇。回憶昔時的美好時光而生今昔盛衰,故國興亡之感。總之,回答本題時,應結合詩句,分別答出詞人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千林落木”“甚荒溝,一片凄涼”,“羞見衰顏借酒”等表明詞人年華遲暮之感。“似花繞,斜陽歸路”“長安誰問倦旅”“飄零如許”,詞人以落日自比,抒發自己孤獨飄零之感。“不入洛陽花譜”“寒艷不招春妒”等,抒發自己不仕新朝,氣節堅貞的愿望。“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表明詞人憂慮江山淪落,心念故國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聲聲慢》中,作者借用“梧桐”“細雨”和“黃昏”連綴出了一副冷清悲涼的黃昏圖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勸學》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聽眾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側面烘托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答案】(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3)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科學家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獨一無二的。那么,人的體味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研究表明,①,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體味,與基因有關,更與生活在人們身上的微生物有關。首先每個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決定。與亞洲人相比,歐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長得更高大粗獷,身上體味也更濃。為什么亞洲人的體味不那么重呢?原來,大約70%亞洲人的16號染色體上的ABCC11基因發生了突變,使得汗腺的分泌減少。我們身上剛剛分泌出的汗液,②。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種成分是硫醇、類固醇和酸性物質,這三種物質本身是無色無味的,人之所以有體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來后,被皮膚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轉化,才生成有氣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歐洲人因為汗水分泌多,微生物“發酵”的原料就多,③。18.下列句子中的“味道”和文中加點的“味道”,含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印象中,媽媽做的紅燒辣子魚味道非常鮮美,一直是我全家人的最愛。B.過分退色的墻體已經沒有昔日的金碧輝煌,但是墨跡斑駁更加有味道。C.衣物開始沾染著他的氣息,你穿過歸還的時候,衣物就有了你的味道。D.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無間》情節曲折,越看越有味道,引來不少人追劇。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答案】18.C19.①每個人的體味主要來自汗液②是沒有氣味的③所以體味就會更大(所以體味就會更重)【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味道”指體味、氣味。A.“味道”指滋味;B.“味道”指意味;C.“味道”指體味、氣味;D.“味道”指意味。故選C。【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根據后文“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體味”,可知“汗液”“體味”兩個詞是非常關鍵的,前文有“每個人”都有體味,所以可以填“每個人的體味主要來自汗液”;第②空,根據后文“這三種物質本身是無色無味的”可知此空要填“是沒有氣味的”;第③空,前文在“因為”,此處要有與之關聯的“所以”,“微生物‘發酵’的原料就多”,體味也就相應的“重”了,可以填“所以體味就會更大”之類。(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類已經和瘧疾進行了數百年的斗爭。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此后,奎寧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為抗擊瘧疾的特效藥。后來氯喹失靈,問題就出在上。人類想置病毒于死地,病毒也在不斷尋找生存方法。()人類就可能在疾病面前,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從40多年前屠呦呦課題組在190次失敗后成功青蒿素,到研制出殺蟲較徹底的、作用時間長的復方蒿甲醚,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以潛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他們深知,躺在功勞簿上止步不前,意味著科學技術的停滯;只有不斷擴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已知世界帶來的給人類生存的危險系數。20.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抗藥性舉無遺策汲取攻克B.抵抗力舉無遺策提取攻占C.抗藥性束手無策提取攻克D.抵抗力束手無策汲取攻占21.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句是()A.如果病毒的變異速度,跟不上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B.如果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能跟上病毒的變異速度C.如果病毒的變異速度,能跟上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D.如果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跟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答案】20.C21.D22.只有不斷擴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險系數。【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抗藥性:生物對于藥物的抵抗性;抵抗力:人體的這種防御能力。由語境可知,前文講的是氯喹失靈,說明疾病對于這種藥物有了抵抗力,因此,第一個空應該選擇“抗藥性”。舉無遺策: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束手無策:一點辦法也沒有。語境是病毒在和人類斗爭,人類在疾病面前有時毫無辦法,可知是“束手無策”。汲取:吸取、吸收的意思;提取:通過其他化學或機械工藝過程從物質中制取有用成分(如組成成分或汁液)。由語境青蒿素可知,應該是“提取”。攻克:戰勝,占領、勝利,完成一個項目,完成一個難題都可稱之為攻克;攻占:攻擊并占領。由語境一個又一個難關可知,應該選擇“攻克”。故選C。【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由選項可知是“病毒的變異速度”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兩者的較量。結合上文語境“人類想置病毒于死地,病毒也在不斷尋找生存方法”,和下文語境“人類就可能在疾病面前束手無策,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可知,人類只有在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速度,跟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的情況下才能束手無策。故選D。【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語病有:不合邏輯,“擴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應該改為“擴大已知世界的疆域”;語序不當,“帶來的”和“給人類生存”應該調換順序。四、寫作(60分)23.乘飛機的人常有這樣的經驗:當飛機在一定高度之上飛行,俯望是一片鉛灰的云層,下面的世界領注著大雨,而舷窗之外卻是伸手可觸的藍天,碧空如洗,纖塵不染。永遠要記住:在某個高度上,就沒有風雨云層。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層遮蔽了陽光,那是因為你的心靈飛得還不夠高。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是去抗拒問題,他們努力試圖消滅云層。正確的做法是使你的心靈飛到云層之上的高度,那里的天空永遠是碧藍的。請以“讓心靈飛到云層之上”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題目自擬,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答案】略【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則話題作文,所給的是一個寓意型題目,“讓心靈飛到云層之上”,關鍵詞是“云層”,材料中“云層”是鉛灰色的,“下面的世界傾注著大雨”“遮蔽了陽光”,云層下面傾注著大雨,遮住了陽光,此處的“大雨”“遮住陽光”可比喻人生中的困難、挫折、痛苦、煩惱等,即所有不如意的事情;而云層之上,“伸手可觸的藍天,碧空如洗,纖塵不染”,而要想看到伸手可觸的藍天、碧空如洗、纖塵不染的景象,需要“心靈飛得夠高”“使你的心靈飛到云層之上的高度”,這可比喻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超越痛苦、煩惱的良好心態等,即所有讓人心情愉快、快樂向上、充滿希望的思想境界。論證過程中一定要緊緊圍繞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心靈達到什么樣的高度。河北省邢臺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近年來,“人機大戰”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三個層面來分析。近期威脅的一個表現是人工智能開始大批量取代藍領工人和下層白領。這在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中表現較明顯,我國一些工廠也開始這么做。從經濟效益看,工業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變得有利可圖。“汽車的出現沒有讓馬車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經驗,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陸續失業,只要達到某個臨界點,社會就有可能發生動蕩。近期威脅的另一表現是軍用人工智能的研發。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研發,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出現。因為軍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難以設想;即使沒有失控,研發出這類更冷酷、更高效的殺人武器,亦非人類之福。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們可能的反叛,這點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對此已做過大量設想。人工智能業界和一些盲目樂觀人士常用“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之類的說法寬慰公眾,但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老虎還小”不能成為養虎的理由。因此,我們對這一威脅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更加發人深省。這種威脅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觀點是,所有依賴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終將滅亡,他給出的理由之一:“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人的社會,因極度單調無趣,終究會變得孱弱、衰頹、沒落而奄奄一息。”這個看法很有見地。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可能,假定未來人工智能可承擔人們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類就會變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了。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材料二: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優勢所在的一部分。文學之所以區別于一般娛樂(比如下棋和轉魔方),就在于文學長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俗見,創造性地發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陷,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但他們忘了,人類智能千萬年來早已演變得非同尋常——其中一部分頗有幾分古怪,倒像是“缺點”。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這些問題也許連某個少年都難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這一類人類常有的心領神會,顯示出人類具有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力,其實不過是依托全身心互聯與同步的神經響應,依托人類經驗的隱秘蘊積,選擇了一個幾無來由和依據的正確,有時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譜的正確——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付一個趔趄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但機器人呢,光是辨識一個“高級黑”的正話反聽,可能就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人機大戰”這樣的事件所引發的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必須拓寬視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線思維,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B.如果盲目研發軍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即使處于人類控制之中,對人類也是一種威脅。C.阿西莫夫等人所謂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不是機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最終滅亡。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局部看,工業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廠提高經濟效益;但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可能會危及社會的穩定。B.《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設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情節,文章以此為例,說明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D.文學中保存了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這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更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簡直是最廉價的抄襲助手,已成為時下一些網絡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D.“宮斗”神劇總是王癡、妃狠、暗下藥,“武俠”神劇總是秘籍、紅顏、先敗后勝,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5.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C3.C4.①對比論證。將技術主義者和人類智能對比,將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對比。②舉例論證。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屬于舉例論證,此外列舉人類智能種種“大智若愚”的表現也是舉例論證。5.示例一: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勵人類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問題。材料一呼吁人類提高警惕,不要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材料二認為人工智能無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類。
示例二:同意。材料一承認人工智能的強大,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材料二則認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無法超越人類智能。【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沒有說“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只是強調人類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機器人沒有這種能力。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內容的能力。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錯誤。由原文“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可知,機器無法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只能讓機器人迷糊,選項曲解文意。“最終超越人類”也沒有依據。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作答本題,需要明確材料二的觀點。材料二將人類智能和技術主義者做對比,列舉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論證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難以取得突破的觀點。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本例說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類智能的微妙,可以作為論據。D.“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例舉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寫作類型,和論點不符,能作為論據。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題干要求簡要說明材料二使用的論證手法,作答本題要掌握論證方法有哪些,然后從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說明。材料二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對比,指出二者的不同。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作者運用舉例子的方法,論證了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是人工智能無法辨識的,甚至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以此來論證人工智能的缺陷。【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題干“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作答本題,首先要明確擺出自己的觀點。可以回答“認同”,也可以回答“不認同”。材料一主要是從人工智能對人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來談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危害。材料二則是講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類智能的卓越。二者不同,說截然相反則有失偏頗。材料一整體上對人工智能發展持悲觀看法,而材料二則不同,主要是指出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時指出了人類智能的優越性,從悲觀、樂觀的角度看,可以說是不同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國寶吳承墨剛走下站臺,梅城就用一場裹著梅花氣息的溫潤小雨款待了他。讓他感到溫潤的,還有王老板的那雙手。見面握手是一種常見禮節,可王老板握著他的手時,掌心竟有些發熱發潮。下榻,洗漱,吃早茶。吳承墨迫不及待地問:“東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說,“您老剛下車,先在這里養養神。”“那是,養好了精神,看東西才不會走眼。”吳師母說。午飯后,王老板就拉著吳承墨和師母直奔梅園。吳承墨的童年是在這里度過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給他帶來多少靈感與熏陶。進了梅園,他一看到滿園盛開的梅花,竟高興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當場吟就一首詠梅詩:不為浮華動,月下獨自開。吟吟低淺唱,一枝報春來。剛剛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贊嘆。吳承墨詩興大發,又接連吟了好幾首。第二天早餐桌上,吳承墨又問起東西在哪里。王老板還是說:“不急不急。我聽收藏圈里的人說,您是國寶級的大師,您只要閉著眼在書畫前走一走,用鼻子聞一聞,就能鑒定出是真品還是贗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吳承墨說。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條觀光船,沿著古運河一路游覽,還請來了兩位評彈演員。老兩口品著時鮮,喝著美酒,聽著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吳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鄉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語道:“看來,老了還是回江南來定居,江南的山水養人。”“這是古今常理,落葉歸根嘛,大師!”王老板附和。閑談中,王老板終于提起了那件東西。竟是一代國畫宗師八大山人的一幀山水長卷。吳承墨下意識地發出一聲嘆息:“哦!”這些年,他過目的書畫不少,但能鑒定如此有分量的國寶,還是頭一回。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帶吳承墨夫婦驅車駛入一個新建小區。一幢幢別墅在湖光山色中隱現,路邊,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領著兩人走向湖邊的一幢獨體小別墅——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門前就是鶴湖。轉到三樓露天陽臺,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師,您作首詩吧。”此刻,波光瀲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鶴正飛上飛下,盤旋起落。吳承墨頓時詩興大發,脫口吟道:岸邊梅花湖中鶴,哪是青來哪是白?天上嫦娥樓上客,哪是人來哪是仙?王老板又是拍手贊嘆:“好詩好詩!吳師母,喜歡這里嗎?”“豈止是喜歡,我都不想走了!”吳師母笑道。“如果師母喜歡,我就送給你們!”王老板說。話音剛落,吳承墨就說:“這么貴的小樓,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吳師母看了他一眼。下午,王老板將二老接到了拍賣公司,從保險柜里拿出一個用黃緞裝裱的軸盒,從里面取出一個裝裱精致的卷軸,緩緩將其打開。吳承墨就像一個上手術臺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圍著長案緩緩轉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寶。畫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臨水傍梅的,是一間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畫草寮,只是草草數筆,淡墨上漂一層赭石,極其傳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間煙火。吳承墨特別喜歡八大山人的畫,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渾身就會似過電一般。可這回,這種感覺卻沒有。他拿起放大鏡細細審讀起來,用筆,用墨,包括題款,都沒有任何破綻。他將放大鏡瞄準了題款下面的那方印章。這是鑒定書畫的最后一道關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顯淺薄。他又站到了畫前,將鼻子湊近畫面,做著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數分鐘,隨后輕輕點了點頭,呆立在那里。晚上吳師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吳師母道:“你今天吃錯藥了?你頭都點了,怎么就不肯落筆?”“我還是有點吃不準。”他說,“那方印章看上去沒問題,只是印泥按說不應該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這張畫上,一絲氣味也聞不到。”“你這是雞蛋里挑骨頭!”吳師母道。“看來,還得再看一遍。”吳承墨小聲說。三天后,他又將畫面上的筆墨以及題款、印章細細看了一遍,再將鼻子一次次湊近畫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來,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間的草寮,卻變成了小別墅。里面傳出一個聲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潔?就你不食人間煙火?”吳承墨轉身拿筆蘸墨的時候,手似乎有點發抖。緊挨著他的吳師母說:“承墨,你隨便寫,就當平時練字。”這么一說,他的手就不抖了。剛在鑒定書上簽了字,吳師母已將撳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遞了過來。他接過后,手似乎有點不聽話,微微發顫。吳師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第二天,吳承墨夫婦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鑰匙:“師母,這是一點小小心意。”回到北京,吳承墨就住院了。醫生說他是因為太勞累,再加上心理壓力太大。一個多月后,吳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從剛送來的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梅城市博物館花重金從私人手中購得的一件國寶——八大山人山水長卷,經鑒定竟然是贗品。吳承墨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眼前一黑……(取材于徐鎖榮同名作品)6.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寫梅城裹著梅花氣息的溫潤小雨,為全文奠定了溫馨的基調。B.王老板安排吳承墨夫婦賞梅花聽評彈,是為了用同鄉情誼打動他們。C.吳承墨只要聞聞就能鑒定出畫的真贗,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請他來鑒畫。D.小說中的王老板,精明圓滑,雖然著墨不多,但性格鮮明,形象豐滿。7.小說中寫吳承墨兩次即興吟詩,對這兩首詩的解析有誤的一項是()A.第一次即興吟詩是吳承墨對童年生活烙印的再認知,是發自內心的童真之作。B.第一次即興吟詩,描寫了梅花孤傲高潔的形象,暗示了吳承墨清高自許的心理。C.第二次即興吟詩則是吳承墨別有心機,通過對別墅景區的贊美來奉承、討好王老板。D.第二次即興吟詩,寫別墅小區的美景,暗示了吳承墨對奢華生活心生羨慕向往之情。8.賞析劃線句子。9.小說以“國寶”為題,有何用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答案】6.D7.C8.這句話運用了作和神態描寫。“湊近”“深呼吸”,刻畫了吳承墨的嚴謹態度,目光停留的動作呆立的神態,表明他已經不能確定這幅畫是真跡,內心猶豫矛盾。9.“國寶”指極有價值的事物,是文章線索。貫穿全文的“國寶”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八大山人的山水長卷,一是指鑒定大師吳承墨;但事實上,畫是贗品,吳承墨為個人私利違背了職業操守,兩者都不配稱為“國寶”,用“國寶”作為題目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為全文奠定了溫馨的基調”錯,應是表現吳承墨重回故地的愉悅、溫馨的感受,也襯托了王老板的熱情;且閱讀全文可知,全文基調不是“溫馨”,作品中的鑒賞家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做出了違背職業道德事情,全文流露出的是一種諷刺與淡淡的哀傷。B.“是為了用同鄉的情誼打動他們”不準確,是為了用鄉情打動他們,引發他們的落葉歸根的想法,為下文送別墅鋪墊。C.“只要聞聞就能鑒定出畫的真贗,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請他來鑒畫”錯,王老板請他來鑒畫的真正原因是想借吳承墨的名氣掩蓋贗品的真相。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吳承墨別有心機……討好王老板”錯,吳沉默并沒有多少心機,在財富面前,他還能保持一個藝術家的理智,因此就不存在討好王老板的心思。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劃線句是吳承墨鑒定畫作的動作和神態描寫。“他又站到了畫前,將鼻子湊近畫面,做著一次次深呼吸”,其中“湊近”“深呼吸”是動作描寫,加上“又”,刻畫了吳承墨的嚴謹態度;“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數分鐘,隨后輕輕點了點頭,呆立在那里”,“目光……停留了足有數分鐘”,寫目光停留的時間之長,恰恰表明他已經對這幅畫的真偽有了懷疑;“呆立在那里”的神態描寫,也表明他已經不能確定這幅畫是真跡,內心猶豫矛盾。【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解釋“國寶”的本質含義國家級的寶物,指極有價值的事物。全文以“國寶級大師”鑒定“國寶”為線索,串聯情節,使結構十分完整。再分析“國寶”的表層含義,根據“閑談中,王老板終于提起了那件東西。竟是一代國畫宗師八大山人的一幀山水長卷”,和“您是國寶級的大師”“能鑒定如此有分量的國寶”,可知“國寶”既指那幅八大山人的作品,也指吳承墨這位國寶級的大師。然后從主題角度上分析,八大山人的作品是贗品,根本不是“國寶”,而這位國寶級的大師,卻為了私利而干出了違背職業道德的勾當,因此同樣不能成為“國寶”,小說卻以“國寶”為題,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有刪改)續師說黃宗羲嗟乎!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本無可師,強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師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師,習其句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授以藝術者之有其實也。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遂以為古之師弟子皆然,而使師之為道,出于童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下,則是為師者之罪也。今世以無忌憚相高。代筆門客,張口輒罵歐曾①;兔園蒙師②,搖筆即毀朱陸③。古人姓氏,道聽未審,議論其學術文章,已累幅見于坊書矣。乳兒粉子,輕浮淺躁,動欲越過前人,抗然自命;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蓋不特恥為弟子,相率而恥不為師,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昔者孫明復之為師也,以石守道為之弟子,執杖屨,侍左右,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北山可以為師,避師名而不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學,欲求為弟子者也。諸君子過情推獎,羲其敢冒今世之無恥哉?反昌黎之意,作《續師說》以謝之。(有刪改)〖備注〗①歐曾:文學家歐陽修和曾鞏。②兔園蒙師:指知識淺陋的讀書人。③朱陸:宋代理學家朱熹和陸九淵。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B.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C.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D.傳道受業/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說”,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議論為主,主要針對社會上某些問題表達觀點,寓意深刻,寫法靈活。B.“句讀”,古人指文辭的停止和停頓處。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讀”。C.“或師焉”的“師”名詞作動詞,意為“向老師學習”。D.“則恥師焉”與“相率而恥不為師”的“恥”均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12.根據原文意思,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A.黃宗羲列舉隨便謾罵歐陽修、曾鞏,肆意詆毀朱熹、陸九淵的事例,批判輕浮淺陋、以肆無忌憚為高明的學風。B.韓愈引用“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觀點。C.黃宗羲認為自己年紀大,很少時間去學習,如受別人盛情推薦夸獎而為人師,自己是不會做出這般羞恥的事。D.兩篇選文皆是開篇點明文章主旨,強調從師的必要性,結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寫作的緣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14.韓愈和黃宗羲均認為“師道之不傳”,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其原因?【答案】10.C11.B12.D13.(1)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感到羞恥,向官職比自己大的人學習則近于諂媚。(2)從師的風尚沒有流傳,難道只是學生的過錯嗎?同樣也是老師導致的。14.①韓愈認為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黃宗羲則認為是為師之錯。②韓愈通過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闡述師道之不傳是弟子之過。黃宗羲認為不能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不能稱之為老師,闡述師道之不傳是為師之錯。【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傳道授業解惑,既然沒有什么要依靠老師的,那么老師活著時不關心他,老師死了不為他辦喪事,也不是過錯了。“籍”是借助的意思,“于”為介詞,引出對象“師”,不需要斷開,排除AB;“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結構相同,“憐”后斷開,排除D。故選C。【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的能力。B.“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讀’”錯誤。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C.正確。“或師焉”中“師”為名詞作動詞,意為“向老師學習”;句意:有的人向老師學習。D.正確。“則恥師焉”中“恥”為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恥辱”;句意:那么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相率而恥不為師”中“恥”為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恥辱”;句意:甚至相互都認為做老師也是可恥的。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選文皆是開篇點明文章主旨,強調從師的必要性”錯誤。結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分析,《師說》選文開篇是陳述師道不存的現象,《續師說》選文開篇是提出從師風尚沒有流傳的原因。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卑”,(地位)低;“盛”,(官職)高;“羞”形容的意動用法,感到羞恥;“諛”,諂媚。(2)“師道”,從師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山東水發高科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季度社會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電器元件培訓
- 計件工資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委托擔保合同展期協議
- 2024國家能源集團共享服務中心有限公司系統內招聘1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國內快遞服務協議模板
- 眶蜂窩組織炎護理查房
- 市長質量獎設備管理匯報
- 七中七下語文試卷及答案
- 七省聯考試卷物理及答案
- 對聯知識及練習題有答案
- 二年級勞動課-摘菜與洗菜
- (完整)消化性潰瘍PPT課件ppt
- 財務報表涉稅風險點
- 廣州市白云廣附實驗學校招生數學真題卷
- 施工組織設計-暗標
- 西方美術史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齊魯師范學院
- 角膜地形圖與圓錐角膜
- 淺談幼兒園自主游戲中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 論文
- 2022《煤礦安全規程》
- 精選常熟市化工企業名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