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_第1頁
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_第2頁
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_第3頁
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_第4頁
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手冊TOC\o"1-2"\h\u378第一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概述 2303811.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點 2293331.1.1概念 2130631.1.2特點 2166751.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 393861.3國內外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37151第二章生態農業建設 3118372.1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 3138052.2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4118432.3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430081第三章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5132353.1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義 539163.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510663.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628675第四章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 6268284.1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成 6139184.2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機制 779564.3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優化策略 717697第五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 7299755.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概述 7304145.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構建 753945.2.1政策目標 819195.2.2政策體系構成 8251465.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實施與監管 8120245.3.1政策實施 864315.3.2政策監管 829689第六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 9143776.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原則 9192776.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模式 963896.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實施策略 926671第七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 10106527.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1043457.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10279427.2.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1087697.2.2保護生態環境 10257917.2.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0316847.2.4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11203277.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 11117357.3.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11235957.3.2農業現代化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支持 11131107.3.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12863第八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1188058.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1171898.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12232958.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 127297第九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1358059.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3327099.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3170469.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布局 1312549第十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案例分析 142803710.1國內外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成功案例 142337010.1.1國內案例 141436710.1.2國際案例 141622210.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案例啟示 142453810.2.1政策支持 142801310.2.2科技創新 1565810.2.3產業融合 151042410.2.4社會參與 152661310.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案例分析 151174710.3.1案例選取與分析方法 151820210.3.2案例分析結果 15630410.3.3案例啟示與建議 15第一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概述1.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點1.1.1概念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方法,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強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構建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1.1.2特點(1)綜合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涉及多個領域,包括農業、生態、經濟、技術等,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經濟形態。(2)系統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強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注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3)可持續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旨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保障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4)創新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鼓勵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1.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1)保障糧食安全: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2)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有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過量使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4)推動綠色轉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5)提升國際競爭力: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高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1.3國內外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1)國內發展現狀我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高度重視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部分地區已成功摸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如生態農業、低碳農業、綠色農業等。(2)國外發展現狀在國際上,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得到了廣泛重視。許多國家通過立法、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手段,積極推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這些模式為我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第二章生態農業建設2.1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生態農業建設旨在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整體性原則:生態農業建設應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協調發展。(2)可持續性原則:生態農業建設應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3)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和技術體系。(4)科技創新原則: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5)政策引導原則:發揮引導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推動生態農業建設。2.2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生態農業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的高效利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包括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減輕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3)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技術,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4)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包括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5)農業信息化技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2.3生態農業建設模式生態農業建設模式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資源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1)循環農業模式:以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實現農業生產的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2)生態農業園區模式:將農業生產、生態環境、觀光旅游等多種功能有機結合,形成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生態保護的高效農業模式。(3)綠色農業模式:以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線,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4)特色農業模式:發揮地區特色,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5)立體農業模式: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發展多層次、多功能、高效益的農業生產體系。(6)生態農業綜合體模式:將生態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生態農業綜合體。第三章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3.1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義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即在保證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合理處理與再利用,轉化為可用資源。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緊張狀況。通過對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可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產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助于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營養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會對土壤、水體等環境造成污染。資源化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態環境。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可以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資源化利用,可以提高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促進農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3.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廢棄物分離、破碎、干燥、篩選等,目的是將廢棄物中的有用成分進行分離和提取。化學方法主要包括廢棄物中的有機物質降解、合成、改性等,將廢棄物轉化為可用資源。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發酵、堆肥、生物質能利用等,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生物燃料等。3.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多種多樣,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模式:(1)堆肥模式:將農業廢棄物如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經過微生物發酵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2)生物質能源模式:將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稻殼等轉化為生物質燃料,如生物質顆粒、生物質氣等。(3)生態農業模式:將農業廢棄物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如將秸稈還田、畜禽糞便制作有機肥料等。(4)循環經濟模式:將農業廢棄物納入循環經濟體系,實現農業產業鏈的閉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企業主導模式:企業投資建設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將廢棄物轉化為產品,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6)政策引導模式: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民和企業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第四章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4.1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成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核心,實現農業產業鏈內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價值增值的產業組織模式。其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環節:(1)農業生產環節:包括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是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環節。(2)農產品加工環節: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是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3)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節:對農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是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延伸環節。(4)農業廢棄物處理環節:對無法資源化利用的農業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降低環境污染,是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保障環節。4.2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機制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資源整合機制:通過整合農業生產、加工、廢棄物處理等環節的資源,實現產業鏈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2)技術創新機制: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促進產業鏈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3)政策引導機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發展,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4)市場驅動機制:通過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優化升級。4.3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優化策略為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以下優化策略:(1)加強產業鏈內部資源整合: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深度,促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產業鏈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2)推動技術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廣農業循環經濟關鍵技術,提高產業鏈運行效率。(3)完善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提供政策支持,如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優化稅收政策等。(4)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完善市場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力。(5)強化環境監管:加強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環境安全。第五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5.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概述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是指國家及地方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制定的一系列旨在引導和規范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旨在調整農業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5.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構建5.2.1政策目標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目標:(1)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2)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3)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村生活質量;(4)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5.2.2政策體系構成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法律法規政策: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2)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引導農民和企業積極參與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建設。(3)金融政策:發揮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作用,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項目提供信貸支持。(4)科技政策:加大對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5)產業政策:鼓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6)人才培養政策:加強農業生態循環經濟人才培養,提高農民素質。5.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實施與監管5.3.1政策實施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實施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政策宣傳,提高農民對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認識;(2)明確政策實施責任主體,保證政策落地生根;(3)優化政策實施流程,提高政策實施效率;(4)加強部門協調,形成政策合力。5.3.2政策監管為保證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應加強以下監管措施:(1)建立健全政策執行情況監測和評估機制,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定期評價;(2)完善政策監管體系,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3)嚴肅查處政策執行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保證政策執行到位;(4)加強政策反饋和調整,不斷優化政策體系。第六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6.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原則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1)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規劃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布局。(2)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3)整體優化原則:從全局出發,優化配置資源,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整體效益。(4)分區分類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實施分區分類指導,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的優化。6.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模式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生態農業模式:以生態農業為基礎,運用生態工程技術,構建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友好、經濟效益顯著的農業生態系統。(2)循環農業模式:以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污染。(3)綠色農業模式: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4)多功能農業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功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6.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實施策略(1)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企業參與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的實施。(2)優化產業結構:根據區域特點,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3)加強技術創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廣先進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4)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市場的有效對接。(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具有專業素質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人才隊伍,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區域布局提供人才支持。(6)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我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水平。第七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7.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規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再生,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農業現代化則是指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組織、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從關系上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農業現代化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制度保障,而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則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7.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7.2.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進生產技術、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等手段,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7.2.2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有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實施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等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土地質量,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7.2.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7.2.4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要求農業生產遵循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原則,推動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7.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7.3.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推動下,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組織、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不斷優化,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7.3.2農業現代化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支持農業現代化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農業現代化也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術成果。7.3.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農業將逐步走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為我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八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8.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規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再生,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則是保障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等途徑,有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提升,又能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具體而言,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有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改善。(2)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穩定的資源基礎。(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8.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發展生態農業:通過采用生態農業技術,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等,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施用,降低對農村環境的污染。(2)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節能減排技術,如節能型灌溉、節能型種植模式等,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3)建設生態防護林:在農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建設生態防護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4)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將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畜禽糞便等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5)發展循環農業: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資源循環利用,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同時減少環境污染。8.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為了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明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地位。(2)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對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作出貢獻的農民和企業給予補償,激勵其積極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3)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保障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需求。(4)推廣綠色生產技術:鼓勵農民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施用,降低對農村環境的污染。(5)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和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保障農村生態環境質量。(6)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第九章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9.1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規律,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再生,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農業可持續發展則是指在保障農業產出穩定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中,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進生產技術、加強資源循環利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場空間。9.2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再生,降低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改善。(3)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通過提高農產品品質,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4)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強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5)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需要不斷摸索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9.3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布局為實現農業生態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結合,以下戰略布局:(1)政策引導。應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導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如稅收優惠、補貼政策、信貸支持等。(2)技術支持。加強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3)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與生態環境、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4)人才培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