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例導:托物言志_第1頁
寫作例導:托物言志_第2頁
寫作例導:托物言志_第3頁
寫作例導:托物言志_第4頁
寫作例導:托物言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6寫作例導:托物言志古人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托物言志便是以物為媒介,傳遞那難以言傳的心意與志向,讓文章在含蓄委婉中蘊含著深沉的力量。或如一位隱匿身形的智者,將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寄托于具體的物象之中,讀者在欣賞物象之美的同時,能體悟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志與追求。

一、細膩描繪,形神兼備

要做到細膩入微,不僅勾勒其外形,更要捕捉其神韻。正如鄭燮筆下的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人對竹子扎根破巖、挺拔堅韌的形態刻畫細致,從“咬定”“立根”等詞可見其頑強之態,而“堅勁”一詞則凸顯其神韻,展現出竹子在惡劣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這正是作者剛正不阿、堅守氣節的人格寫照。

如古人所說:“繪事后素。”先將物的形態描繪精準,才能更好地賦予其精神內涵,使物與志完美融合,從而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以簡潔而有力的文字觸動讀者的心靈深處,引發他們對高尚品格的向往與追求。

二、精選物象,契合情志

選擇合適的物象至關重要,需與要表達的情志緊密契合。比如周敦頤鐘情于蓮,“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生長于淤泥卻保持高潔純凈,其形態的正直、香氣的清幽,都與作者追求的高尚、清正、獨立的人格特質相得益彰。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作者內心有對高潔品質的向往,故而在萬千物象中選定蓮花,借蓮花來寄托自己的心志,讀者從蓮花的特質聯想到作者的品德,使文章的情感表達更加自然流暢、深刻動人,仿佛蓮花成為作者精神的化身,引導讀者去思考和追求內心的純凈與高尚,遠離世俗的污濁與紛擾,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凈土,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守。

三、深入觀察,挖掘特質

要想托物言志,需對物象進行深入觀察,挖掘其獨特的內在特質。以茅盾的《白楊禮贊》為例,作者對白楊樹的干、枝、葉、皮等各部分進行了詳細觀察,“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通過這些細致的觀察,發現白楊樹力爭上游、團結向上、正直不屈的特質。

四、賦予象征,拓展內涵

為物象賦予象征意義,能極大地拓展文章的內涵。例如高爾基的《海燕》,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勇敢地飛翔、呼喊,“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海燕成為了英勇無畏、敢于挑戰黑暗、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不僅僅是一種海鳥,更代表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精神風貌,文章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

正如黑格爾所說:“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現于感性觀照的一種現成的外在事物,對這種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來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種較廣泛較普遍的意義來看。”通過賦予海燕象征意義,作者將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要像海燕一樣勇敢地搏擊風浪,追求光明與自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懈奮斗,海燕的精神在讀者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激勵他們前行的動力源泉。

五、聯系生活,引發共鳴

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作者從眼前盛開的紫藤蘿花寫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描繪出紫藤蘿花的繁茂與生機,進而聯想到自己和家人的遭遇,以及對生命的思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種將對物的描寫與生活經歷相結合的方式,使讀者能夠從紫藤蘿花的命運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美好,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托物言志的寫作要扎根于生活,從生活中的物象出發,挖掘出其蘊含的人生哲理,讓讀者在閱讀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受到啟發和鼓舞,讓文章成為連接作者與讀者心靈的橋梁,傳遞出生活的智慧和勇氣,使讀者在文字中找到生活的慰藉和前行的方向。

六、巧用對比,凸顯情志

運用對比手法,能更加鮮明地凸顯所托之物的特質和作者的情志。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將石灰在開采、燒制過程中的艱難與它最終呈現出的潔白無瑕進行對比,突出了石灰不怕犧牲、堅守清白的品質,這正是作者清正廉潔、不畏艱難、堅守操守的人格象征。

正如朱熹所說:“兩物相對待故曰文,若相離去便不成文矣。”通過對比,使石灰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作者的情志也得以強化,文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警示作用,成為培養人們良好品德的精神食糧。

七、情境交融,營造氛圍

將物象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使情與境相互交融,能更好地營造氛圍,烘托情志。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一幅秋日傍晚山間清新寧靜的畫面,在這樣的情境中,松樹作為其中的物象,其挺拔、高潔的形象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清幽、閑適、高雅的氛圍,寄托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對高潔品質的追求。

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通過營造這樣的情境,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松樹的形象更加富有詩意和內涵,讓讀者在文字營造的情境中得到心靈的放松和情感的升華,激發讀者對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引導他們去追求一種寧靜、高雅的生活境界。

八、以小見大,升華主題

選取微小的物象,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小見大,能夠升華文章的主題。許地山的《落花生》,作者從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論花生的平凡、實用等特點入手,“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通過花生這一微小的物象,揭示了做人要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深刻道理,將個人的品德修養與社會價值相聯系,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正如古人云:“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手法能夠使文章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價值,讓讀者在簡單的故事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從而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以實際行動踐行默默奉獻的精神,文章成為啟迪人們心靈的智慧之光。

九、變換視角,豐富層次

在托物言志時,變換視角來描寫物象,能夠豐富文章的層次和內涵。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從橫、側、遠、近、高、低等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廬山,展現出廬山多樣的形態和景色,進而引發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揭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這種變換視角的寫法,不僅使廬山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使文章的意蘊更加深刻。

正如尼采所說:“沒有事實,只有詮釋。”從不同的視角去詮釋物象,會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從而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和層次,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使文章具有啟發性和思辨性,引導讀者在生活中學會換位思考,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讓文章成為培養讀者智慧和理性的肥沃土壤,孕育出更加成熟、深刻的思想果實。

十、情感真摯,打動人心

無論采用何種技巧,托物言志都離不開真摯的情感。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作者通過對項脊軒這一舊居的細致描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和對往昔生活的眷戀之情,這種真摯的情感通過枇杷樹這一物象得以寄托,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與深情,從而為之動容。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飽含真摯情感的托物言志,才能觸動讀者的心靈深處,使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它可以跨越時空,傳遞著愛與思念,使文章成為情感的紐帶,連接著作者和讀者的心。

十一、語言優美,增添文采

優美的語言能為托物言志的文章增添文采,增強藝術感染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對荷塘中的荷葉、荷花、月光等物象的描寫極為優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將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在這優美的語言中,寄托了自己淡淡的憂愁和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使文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正如高爾基所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優美的語言就像精美的包裝,能夠更好地呈現出文章的內涵和情感,提升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使文章成為語言藝術的典范。

十二、引用典故,增添底蘊

適當引用典故,能為文章增添文化底蘊,豐富情志的內涵。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引用了“莊生夢蝶”“望帝啼鵑”等典故,通過這些典故所蘊含的迷離、哀怨、凄美等情感,與詩人對年華流逝、愛情失落、理想未竟的感慨相融合,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深沉復雜,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正如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引用典故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借助典故中已有的情感和文化內涵,來表達當下作者的情志,使文章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滄桑感,激勵讀者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用文化的力量滋養心靈,書寫出更具內涵和底蘊的人生篇章。

十三、卒章顯志,強化主旨

卒章顯志是托物言志常用的手法之一,即在文章結尾點明所托之物所蘊含的志向和情感,強化文章的主旨。劉禹錫的《陋室銘》,前文對陋室的環境、主人的交往和生活情趣進行了描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最后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點明主旨,借陋室表達了自己安貧樂道、不慕名利、追求高尚品德的志向。

正如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卒章顯志能夠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突出,避免了主旨的模糊不清,使文章的思想性得到升華,如同畫龍點睛之筆,賦予前文描述的物象以靈魂和意義,從而引發內心的共鳴與思考。

十四、動靜結合,展現活力

將物象的動態與靜態描寫相結合,可以展現出其獨特的活力和魅力,更好地為托物言志服務。王維的《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前兩句描繪了春夜山間靜謐的靜態之美,桂花悄然飄落,山谷一片空寂;后兩句則通過“月出”“驚鳥”“鳥鳴”等動態描寫,打破了先前的寧靜,使整個畫面瞬間生動起來,動靜相襯,營造出一種空靈、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之情。

正如蘇軾所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讓物象在靜態中蘊含著動態的可能,在動態中又有靜態的映襯,在喧囂中尋找寧靜,在平凡中發現美好,讓文章成為撫慰心靈的一劑良藥。

十五、側面烘托,突出特點

借助其他事物來側面烘托所托之物,能夠更加突出其特點和品質,使情志的表達更加鮮明。在《愛蓮說》中,作者除了直接描寫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特點外,還通過“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來側面烘托蓮花的高潔與獨特,以菊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作為對比,襯托出蓮花既不流于世俗的清高,又不孤高自傲的適中品格,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作者對這種品質的贊賞和追求,也讓蓮花這一形象在讀者心中更加鮮明突出。

正如俗語所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側面烘托就如同這綠葉,能夠使所托之物這朵紅花更加嬌艷動人,通過與其他事物的對比和映襯,讓讀者從多個角度認識和感受物象,豐富了物象的內涵和形象,使作者的情志得到更充分、更有力的展現。

十六、時空跨越,拓展意境

通過時空的跨越,將物象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中,能夠拓展文章的意境,深化情志的表達。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眼前江景,跨越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對宇宙和人生的終極追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進行了極大的拓展,使整首詩的意境變得雄渾壯闊、深沉悠遠。詩中的明月這一物象,不僅是眼前的自然景觀,更成為了連接古今、溝通天地的紐帶,寄托詩人對生命、愛情、宇宙等諸多問題的思考和感慨,讓讀者在欣賞詩的優美韻律和畫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那無盡的情思和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精神。

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言:“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時空跨越的手法使文章突破現實的局限,將物象的意義和價值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讓讀者的思維和情感隨著作者的筆觸在時空的長河中穿梭,感受到人類情感和思想的永恒與偉大,引發對生命意義、宇宙奧秘等深刻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使文章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和廣泛的藝術感染力,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激勵著后世的創作者不斷拓展創作視野,挖掘物象的深層意蘊,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