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寫作指導寫作之道與青年成長寫作之道與青年成長——2024年1月各地聯考作文金題及導寫
金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一彪在一部優秀新聞文集的后記中,用三句話來概括這些文章的寫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天安門上看問題,努力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田間地頭找感覺,努力做到心里裝著人民;鑒古學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筆端葆有乾坤。
新聞寫作的道理,對青年的成長也會有所啟發。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立意:
能識乾坤大,亦憐草木青
腳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
擇高處立,向闊處行
心若有所向往,何懼道阻且長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眼中山河,筆底乾坤
大道存于心,枝葉總關情
青年之志在何方
向陽而生,逐光而行
滿分作文:
俯仰瞻顧圖日新
仰眺天安門上,俯臨南畝西疇,顧瞻古治今功——王一彪三言箴諍,肺腑誠摯,灌頂醍醐,讓混沌中躊躇輾轉的我們撥云見日,如坐春風,豁然開朗——俯仰瞻顧,本固源清,心明神澈,日新可圖。
仰望,家國天下,高屋建瓴。《管子》曰:“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情系家國天下,遍察萬民之心,進而集民心所向以為的,挺身以為矢,切準時脈之搏,成民之共愿,除民之共疾,求得自己的人生最高值。秦晉圍鄭,民將涂炭,燭之武迎著秦兵而去,何等風流瀟灑!漢末曹操,見“白骨露于野”,便要收拾分崩離析的天下,這就是以民為心的英雄!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今之青年,唯有以家國天下為心,才有德高學厚、行穩致遠的動力不竭。
俯察,絕知躬行,烝民黎庶。實踐是認知的來源,也是衡量認知正確與否的標尺。明劉基言:“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不親力親為,就沒有最直接的認知,也就不能得出正確結論。毛主席的“調查研究”,周總理的“事必躬親”,我們都要牢記在心,付諸于行。今天,人民的需要,就是實踐的方向;人民的滿意,就是檢驗實踐是否成功的標準。雖然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但也要心系人民去實踐,竭力盡智,不忘“一枝一葉總關情”。
瞻顧,典謨訓誥,勾與今通。“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五千年豐史,三千年詩章,沉淀下德才智勇,風流倜儻。然而,我們并不是要鉆進“故紙堆”,修成“老雕蟲”,而是要讓簡牘卷冊為今天煥發出智慧的光彩。今天,陸上絲路不再有張騫的駝隊,但仍有我們的善意;今天,海上絲路不再有鄭和的帆船,但仍有我們的友誼。歷史寫滿了戰與和,而“和”才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致力于和平與發展,世界需要中國,這就是我們從歷史抽象出的時代最強音。
悄然間,歲月已把新時代創新創造的必要條件交到我們手上——責任與方向,方法與支撐。我們沒有不接受的理由,因為創新是中華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是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的民族精神。未來,無論我們是哪個領域的一分子,都要以家國之心,人民之愿,實踐之行,古今之識,或于理論于制度,或于科技于文藝,去實現創新突破,向世界展現出新一代充滿朝氣與主動的生命力。
登高需自卑,高臺起累土。暢想,可以用彩筆來描繪;實現,卻需要智與力的付出。復興路上的我們,有仰眺,有俯瞰,有顧視,有瞻觀——更有一串踏實而清晰的創新足跡,始于此處,朝著太陽的方向……
吾將上下而求索
吳衍樹
青年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應“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不是迷茫,而是信念,這不是猶疑,而是勇毅。
何謂“上下”?上下,有社會意義上的“國"與“民”之分,也有時間尺度上的“古"與“今”之分。上下之分別,在于宏觀與微觀、大局與細節,也在于過往與未來,前人與后人。
新聞寫作提倡“上下求索"。《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一彪在一部優秀新聞文集的后記中,曾提到“天安門上看問題”,即“上"能有廟堂之思,做到“國之大者”;“田間地頭找感覺”,即“下”能做到貼近大地,心里裝著人民。而在時間之“上下"上,恰如王一彪所言的“鑒古學今”,以求突破,落筆成文,自然葆有乾坤。
這番道理,并不局限于新聞寫作之中,而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對于囿于“上下"之分,徘徊于“中間”的青年來說,此話有如晨光之熹微、滄海之明珠。
上求“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下索“捧一顆丹心,獻與億兆生靈”。千年前的“鹽鐵會議"上,桑弘羊發出了著名的“國富”還是“民強"之問。誠然,有時候,國和家難兼顧,忠與孝兩難全。但從底層邏輯上看,沒有大國崛起,何談小民尊嚴?同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樣的國家又怎能稱為“強國”?戚繼光“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蕩平倭寇,既保護百姓免受屠戮之難,又護得沿海邊疆“海波平”。袁隆平研發雜交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既守護了百姓的“菜籃子”,又為國家的糧食安全筑起一道“防護墻"。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大視界,也要心系百姓衣食所安的熱心腸。
上求“往圣之絕學”,下索“拿來”的現代文明精髓。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凡是精華,皆可為我所用。卡夫卡從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中汲取精華,又對反思資本主義“異化"人的現世思想深入思考,以荒誕的情節與變形的象征開辟出現代主義文學的道路。屠呦呦從古代中醫藥文獻中覓得良方,又將現代化學知識應用于改進萃取過程中,為世人貢獻出青蒿素。青年也應在“鑒古學今”中求突破。無論世間的暴風雨將我們帶往何處,我們都將以主人的姿態上岸。
“上下求索”,一生何求?有視通萬里之大氣,善養吾浩然之正氣,接通民生福祉之地氣,練就筆底有乾坤的才氣,或者只是不斷優于過去的自己,然后不停奔向更好的遠方。
心有紅日,行似青秧
孟道君
古人認為,“文以載道”,又說“文以達吾心”,如何寫文章,一定程度也是如何寫人生,文章一個字一個詞的錯合,就像人之一步與一趨的交替。
人民日報副總編王一彪,寥寥數語簡括出三點寫作經驗——立大志、務實事、求創新,也恰好為青年的成長提供了參照與借鑒。換句話來說,欲成遠大的器度,當心有紅日,光華燦爛耀曄千里;行似青秧,扎根沃土惟實惟新。
《插秧詩》中寫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其實這“水中天"何嘗不是“心中天”?心有天空之廣,才能于“青田"之中洞見世界之大,這是擁有遠大人生理想的體現。青年杜甫不就是在見識到泰山之高峻后,立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么?就算流離的生活磨禿了他青年的銳氣,可那些對社稷對民族充溢著深切憂思的詩句,經歷了千百年的傳誦,仍然響徹云天。是啊,有了這紅日一般的志向,就算微小如螢火,也能“獨自暗中明"。
當然,如若空懷一腔熱血,只會高歌,只會縱談,而不愿意落到小處與實處,恐怕也只會成為另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者只喊口號的空頭文學家。王副總編告訴我們,寫文章當于田間地頭找感覺,就像一株植物扎進土壤。有了理想的燭照,我們會以更大的熱情去走向大地,去務實求真,用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汗水,來催生這理想之花。
看吧,中國工程院秦裕琨院士,在三尺講臺上耕耘70年,89歲高齡還在為新生上課,他為能源事業傾注一生心血,還在為提攜后輩們貢獻余熱,這是科學家的“實事”;再看,當兒童醫院的患兒被病痛折磨得哭鬧不止時,醫院保安于晶景化身“玩具超人”,他送上的一只只小玩偶,為患者帶去了安慰與快樂,這是底層百姓的“實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生活中正是因為有無數這樣心懷天下而肯干真事、干實事的人,社會的齒輪才能運轉協調,社會才能安定太平。
人生之渠要流通無礙,要在泥土之下通江聯海,還需要有源頭活水,也就是從古到今焠煉出的智慧菁華。鑒古學今,就像古典和現代的支流交匯、融合,讓流水始終清澄,又有激浪奔涌。屠呦呦有療救蒼生的悲憫,也有不辭勞苦的實干,她在上個世紀60年代瘧疾橫行時,帶領團隊翻閱眾多古今中醫學典籍,取中、西藥之長,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療法,這可謂鑒古學今的典范。
《詩經》有云:“風自南來,翼彼青苗。”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正是那迎著朝陽成長的青苗。紅日在心,我們沐浴陽光;南風在野,青苗扎根沃土。我們正以茍日新日日新的姿態,執青春之筆,擘畫我們的乾坤。
胸懷天下,才能行穩致遠。
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近有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今有袁隆平“誓要幫祖國擺脫饑餓"。如此,北宋才在改革中繼續發展;這樣,中國革命才迎來了新的曙光;如此,中國才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正因為他們胸懷天下,將天下的問題主動扛過來,他們才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久閃耀。
這不正是副總編輯王一彪所說的“天安門上看問題”嗎只有做到胸懷天下才是“國之大者"。青年正處在人生朝陽升起的階段,更應該胸懷天下,這是青春的姿態,更是進步成長的保障。
深入人民實踐,理想才有跡可循。
誠然,眼界格局不能小,但如果只有眼界格局,終會落得“好高騖遠”“紙上談兵”,誤國害民,一敗涂地。難以否認趙括有“上馬平天下,下馬安黎民的的雄心壯志,但沒有實踐,甚至也不去深入士兵,終于讓他自食其果,兵敗身亡。黃文秀看到了黨和國家所描繪的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藍圖,但她沒有停留室內,而是選擇扎根在百坭村,行走在田間地頭,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村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沒有大量翻閱古籍的實踐,屠呦呦又如何能發現青蒿素及其提煉方法,沒有屠呦呦一次次深入疫區試藥甚至以身試藥的實踐,青蒿素又如何能早點上市治病救人呢沒有袁隆平頂著烈日、腳踩泥土的實踐,雜交水稻又如何能問世推廣,中國又如何端勞自己的飯碗。
副總編輯要求大家去田間地頭,要求新聞記者心里裝人民,而人民實踐就是最大的實踐。心有理想的我輩青年,應該思考理想的落地方式即實踐,更應該思考實踐的本質即心里要有人民,沒有人民的實踐,胸懷天下就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民的實踐,那就是自私自利。
鑒古學今,才能更好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在為理想實踐中,如果閉門造車,終將一事無成。雖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過于絕對,但不可否認,歷史和現實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是誰心念社稷蒼生,即使落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也無怨無悔。是誰把百姓裝在心間,民間至今流傳著他的佳話,那就是韓愈。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現實充滿變化,只有一把錘子,如何能應對自如呢借鑒他人面對實踐的態度與思考,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順。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筆端葆有乾坤”,實踐的是自己的家國理想,也能將他人所長拿來為自己所用。青年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活得頂天立地國家才有大希望,民族才有大發展。
這就是我輩青年應有的態度:立有人民的大局觀,做融古今的行動派.
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安者手學世之新者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國家興。《人民日報》副總編的這三句話分別闡述了“大胸懷、大視野”“接地氣,實干精神"和“廣泛學習借鑒”的重要性,讓吾輩青年也能明了今后前行的方向:胸懷大者,心懷人民,守正創新。
青年要樹立家國情懷,胸懷天下。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會有一群胸懷天下的愛國志士,他們不畏強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人民的幸福與自由,為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出一曲曲胸懷天下的壯歌。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豪言壯語中,我們可以窺見少年毛澤東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宏大理想;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誓言中,我們不難窺見中學時期的周恩來心無旁騖、一心報國的高遠志向。如今,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家國情懷依然是我們青年應該具備的品質,吾輩青年,要有大局意識,關注國家發展,關注社會進步,關注民生福祉。
青年要腳踏實地,關注民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腳踏實地,是實現理想的基石。關注民生,是青春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楊寧腳踏實地,關注民生,積極探索貧困地區的扶貧模式,多次組織村民自主創業,幫助村民實現脫貧致富。袁隆平腳踏實地,關注百姓飯碗里的安全,躬耕田間一輩子,解決了無數人的溫飽問題,讓中國的人飯碗牢牢端中自己的手中。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有的在救災一線揮灑青春汗水,有的在高精尖領域貢獻青春力量,有的在運動賽場上展現青春風采。吾輩青年,亦當關心社會,關注民生,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年要勇于創新,銳意進取。“鑒古學今求突破”,吾輩青年,應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樹立創新精神。“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回望前輩奮斗者,不難發現他們共有的品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吉安市2025屆初三寒假延時階段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天全縣2025屆五下數學期末預測試題含答案
- 益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酒水知識與調酒技能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數字繪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籃球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大眾文化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七中學育才校2025屆新中考語文試題適應性訓練(二)含解析
- 沈陽農業大學《散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體育職業學院《書法實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采購合同履行改進重點基礎知識點
- 三治融合課件講解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初一 英語Unit9SectionA2a-2d課件
- 2022年防腐防火涂裝、鋼結構變形檢測試卷及答案
- 傾斜攝影建模及測圖技術解決方案
- 公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
- 外研版五年級英語上冊全冊教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
- 加油站安全設施設計專篇
- 第十四章 五四時期的政治思想.課件電子教案
- 義務教育(科學)新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版)
- 初中數學不等式組初中數學計算題專題訓練含答案.doc
- BIM實施策劃書(共2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