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之圖說歷史漕糧海運二百年:道光“下海”一波三折素材_第1頁
高中歷史之圖說歷史漕糧海運二百年:道光“下海”一波三折素材_第2頁
高中歷史之圖說歷史漕糧海運二百年:道光“下海”一波三折素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漕糧海運二百年:道光“下海”一波三折清初厲行海禁,順治時曾頒令:商民私自下海貿易者,貨物入官,人即正法,家產盡給告發之人。康熙元年(1662年),為進一步擠壓縱橫臺海的鄭勝利抗清大軍的生存空間,下達“遷界令”,強迫東南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鄭氏集團歸附,才開海禁,但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一百幾十年里,清廷對民間海上活動的管控從未松懈。道光朝漕糧海運改革無視“藍海”貽誤先機一八五五年黃河改道北徙,困擾淮安城多時的河患自此減輕。但運輸河北段的嚴峻淤塞,讓漕糧海運漸成常態,運輸河之都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其實,因黃河水患不斷,漕運時通時斷,遇到饑荒之年,北方缺糧甚多,一些官員早有借海運以濟漕運之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運輸河咽喉淮安清口段淤塞,皇帝本人也坐不住了,下旨要大臣探討海運是否可行。當時的河道總督張鵬翮力主淤塞之處可以疏浚,明年糧船必定通行無誤,后來果如其言,海運之議作罷。雍正時期(1722~1735年),廣州知府藍鼎元鑒于漕運耗費巨大,重提海運之議。他建議借愛護海上運輸船隊之機,限制海上交通要道,提高水師作戰實力。他力駁反對派擔憂“奸商”與“洋船”擾亂中國秩序之說,直指那不過是迂腐書生坐井觀天之見。藍鼎元乃福建漳浦人,曾參加平定康熙末年臺灣反清叛亂之役,事后撰寫《平臺紀略》一書,提出系統治理、經營臺灣的觀點。后來乾隆帝讀其著作,曾譽為“籌臺宗匠”。以今人視角來看,早在三百年前,藍氏以海運促海軍、爭海權的戰略眼光,的確特別超前,惋惜朝中君臣多見不及此,未予接受。嘉慶九年(1804年),一度公開反對海運的乾嘉學派領袖、時任浙江巡撫阮元,因洪澤湖水勢低弱,不足以沖刷河道,淮安黃淮河口淤塞,江南各省漕船至此動彈不得,不得不轉而暗中籌辦海運。他的安排,是在江南籌集海船400余艘,每艘載米1500余石,算上裝卸等各種成本,每年來回3次,可比漕船節約三分之二的運費。可是正值商船接連聚集浙江,打算起運之時,北上運輸河又通暢了,一切只得半途而廢。嘉慶皇帝本人是傾向于海運、漕運并舉,以防萬一的。他屢次下旨讓江浙各地官員試行海運,但從兩江總督到江蘇巡撫,對推行海運好像都不熱心。兩江總督勒保等官員,甚至上奏力陳海運“不行行十二條”,大意是海運開銷大,風險高,漕運海運并舉,徒增機構人手而無實質好處等等。嘉慶帝不安,干脆下令:以后不要再談此事了。清代中前期的海運之議,之所以長期流于空談,癥結在于大部分中心與地方官員,仍受小農經濟傳統意識束縛,對海運的廣袤前景缺少相識,將漕運、海運二者截然對立起來。當然,漕運沿線省份的官員每年可從治河、治漕的浩大經費中分肥,漕船來回也給了漕運管理機構官員們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好機會,如此困難利益糾結,改革怎可輕松推動?道光“下海”一波三折道光四年(1824年)冬天,因黃河水倒灌洪澤湖,淮安清江浦高家堰大堤潰決,高郵至清江浦一帶運輸河水勢微弱,漕船無法通行,京城糧食供應告急。道光皇帝痛下決心,于其次年二月初下旨要求眾大臣仔細商討漕糧海運的方案。協辦高校士、戶部尚書英和上奏《籌漕運變通全局疏》,詳述海運的可行性,稱“海運神速,風順七八日可到,較河運不啻十幾倍”。道光帝見之大喜,遂斥退仍持反對看法的大臣,起用支持海運的琦善(就是后來鴉片斗爭中因簽約割讓香港而聲名狼藉的那位)接任兩江總督,同樣熱心改革的原安徽巡撫陶澍,則調任江蘇巡撫。陶澍的新團隊中,既有江蘇布政使賀長齡、江蘇按察使林則徐等辦事精干的政壇新星,又有眼界開闊的幕僚包世臣、魏源等學者專才。熟識清朝中后期歷史的人都應當清晰,這個以“經世致用”為己任的改革派陣容,是何等“豪華”。史料記載,道光五年六月二十,陶澍抵達淮安清江浦,視察河漕。時值盛夏,數萬運夫烈日下揮汗如雨,扛米翻壩,他見之不禁動容,后來曾作詩記述當日情境:“車聲轆轆人如蟻,運米漕河無勺水。萬竿楚舳與吳檣,涸向湖僵不起(‘’意為水邊)。”這下子,他籌辦海運的決心就更堅決了。在賀長齡、林則徐等人的策劃協助下,江蘇領先試行海運。同年九月,兩江總督琦善、漕運總督穆彰阿、江蘇巡撫陶澍聯名上奏“籌議漕糧海運章程六條”,道光皇帝御筆一揮:“著照所議辦理”。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即皇帝下旨協商海運的整整一年后,清代有史以來第一次官方海運正式啟動。十天之內,每天超過90艘商船前來兌運,共裝米糧80萬石。以當時的裝卸技術而言,速度相當驚人,可見陶澍等一眾官員籌劃之精,督辦之勤。大約一個月里,有不下1000余艘運糧海船,出長江口揚帆北上。隨船押運參將關天培抵達天津后,于三月十五報告稱:已查明到岸進口船424艘,后繼船只390余艘“不日可來”。漕糧海運的首航,明顯相當勝利。道光六年的首次海運成果,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仍只是一次應對京師糧食危機的“短期動員式”的行動,未能形成常設制度。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次次漕糧海運啟動。此時,陶澍、林則徐等官員或已辭世,或被貶黜,漕運派與海運派又一次在朝中激烈爭論。但1840年第一次鴉片斗爭后,清朝既要償付大量斗爭賠款而財政壓力大增,又面臨英法等列強搶奪制海權的嚴酷現實,運費較廉、船期較短,且有助于熬煉海上力氣的漕糧海運,已成大勢所趨。據記載,其次次漕糧海運共撥用船只1400余艘,河海并運使得當年到達京師的漕糧,超出往年50萬石以上,主事官員頗感滿足。七年之后,發生“咸豐五年黃河大改道”。左支右絀的清廷,一面忙于應付太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