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研政治復習沖刺試題(附答案)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質上是與唯心主義先驗論對立的()A.感覺論B.反映論C.論D.論2.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是指()A.可知論與不可知論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C.能動的反映論和直觀的反映論D."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思想和感覺到物"3.唯理論和經歷論的對立是()A.認識路線上的對立B.認識理論上的對立C.認識機制上的對立D.認識方式上的對立4.批駁不可知論最有力的武器是()A.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武器B.人類思維方式的深化C.邏輯工具和方法的進步D.人類實踐的開展5.直接經歷和間接經歷的關系是()A.存在和思維的關系B.物質與意識的關系C.現實和理論的關系D.知識的"源"和"流"的關系6."在實踐根底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這一命題()A.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決定作用B.夸大了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C.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D.低估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7.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異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異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這說明人的才能()A.與人的先天生理素質沒有關聯B.主要后來的實踐C.取決于人的主觀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決定的8.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A.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B.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C.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D.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9.根據認識的開展規律,在認識的"熟知"與"真知"問題上的正確觀點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轉化為真知10.實踐是高于理論的認識,是因為實踐具有()A.普遍性B.絕對性C.客觀實在性D.直接現實性1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主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系對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過程進展時空度量,所得結果可能不一樣。在認識論上來說是由()A.真象和假象的區別所造成B.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所造成C.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的變化所造成D.由于主觀認識的錯覺所造成12.實踐標準所以具有不確定性,是因為()A.實踐具有客觀性B.實踐具有歷史局限性C.實踐本身是一種精神活動D.實踐是人類的自覺活動13.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歸根到底取決于()A.人腦的發育程度B.人的智力狀況C.周圍環境D.人的實踐活動14.恩格斯指出:"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那么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在認識論上說明()A.實踐是認識的B.技術推動了科學的開展C.科學技術的開展超過了社會實踐的開展速度D.實踐是認識開展的動力15.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開展的。"這句話說明()A.自然界是認識開展的動力B.實踐是認識開展的動力C.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6.人的視覺器官有感覺外界物體的光和顏色的功能。可見光的波長范圍一般是380nm(納米)到780nm,稱為可見光譜。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感覺到不同顏色,一般來說,700nm為紅色,580nm為黃色,470nm為藍色,400nm為紫色。這種現象說明()A.人只能認識外界物體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覺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閾限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覺中包含著對外界事物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轉換D.人所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感覺是人自身生理活動的結果17.認識過程中的"重構"是指()A.主體實際地把握客體的過程B.主體觀念地把握客體的過程C.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過程D.主體加工客體信息,形成與客體的相符性反映的過程新增考點: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18.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于是否成認()A.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B.認識起源于經歷C.社會實踐是認識的根底D.認識開展的辯證過程19.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講的主體是()A.人的主觀意識B.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C.一定的社會集團和社會D.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20.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C.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2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內涵包括()A.實踐關系B.認識關系C.價值關系D.審美關系22.以下屬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觀點的是()A.孔子主張"生而知之"B.老子主張"不行而知"C.柏拉圖主張知識是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D.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23.關于反映、信息和選擇的關系,以下論斷正確的選項是()A.反映、信息和選擇是物質形態普遍具有的屬性或能力B.反映是承受、選擇、傳輸信息的過程C.信息在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現出來D.人的認識是在實踐上能動選擇、加工信息的高級反映形式24.不可知論的錯誤在于()A.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B.割裂了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C.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D.否認了人正確反映世界的能力25.以下思想屬于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是()A."生而知之"B."先行后知"C."不慮而知"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6.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詳細環節是()A.選擇B.重構C.虛構D.猜測新增考點: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27.孫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展"、"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而更進于行"。這一思想說明了()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進D.行先知后28.知之非艱,行之惟艱。29.認識實踐,先實踐,然后才能產生認識,因此,人的認識總是于實踐活動。30.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31.******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的新境界"。請依據******的論述,試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關原理說明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思想。1.【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相對于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特點。【解析】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它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的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唯心主義先驗論那么認為認識是先天形成的,"先而知之"、"不行而知"等。A項:感覺論也叫感覺主義,是一種片面強調感覺是知識的惟一的哲學學說;C項相對于題干中"先驗論"而言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考生只要明確經歷論的含義就知道區分了:經歷論主張經歷是一切認識的惟一,這不是辯證唯物論的觀點;D項:實踐論的說法不夠妥當。【拓展】做該題時考生需要看清題干要求從認識論角度區分辯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2.【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認識論的兩條根本對立路線。【解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大根本對立的派別,它們的認識論路線就是分別遵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其他選項都是附屬于這兩條根本對立路線的。【拓展】認識論的根本對立路線是從唯物、唯心根本對立的兩大陣營演化而來的,從這個角度就可以輕松地選出答案D了。3.【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唯理論與經歷論對立的實質。【解析】唯理論只成認理性認識的可靠性,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與經歷論相對。光唯理論就有唯物主義(如斯賓諾莎)與唯心主義(如笛卡兒)之分,所以它們的對立不是認識路線的對立。它們都是一種成熟的理論,它們的對立在本質上是認識理論的對立,不單是認識機制、認識方式的對立。4.【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對不可知論批駁的最有力方式。【解析】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可能被認識的,批駁這種理論的最有力方式就是實踐,通過實踐創造,可以展現出我們的認識成果。隨著實踐的開展,世界將被我們一步步認識,那些先前認為不可知的東西都在被我們認識。唯物辯證法只是從理論上進展,人類思維方式、邏輯工具和方法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對不可知論給予實質的、根本的反駁。【拓展】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是對不可知論最好的反駁。5.【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直接經歷與間接經歷的關系。【解析】直接經歷是指由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所獲得的知識,"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歷發源的"(《選集》),人的認識從整體上說都起源于直接經歷;間接經歷那么反之,是通過一系列中介、手段(如通過別人而非自身、通過書本而非實踐等)而獲得的知識。直接經歷與間接經歷都是對事物外表現象的初步認識,即感性認識,它們不是存在和思維的關系;當然也不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也不是現實與理論的關系,它們本質上都是意識(認識)。【拓展】此題題干雖然是區分直接經歷與間接經歷,但實際上考生首先要對經歷這個概念有準確的把握,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它們,其實,只要準確理解了經歷,就可以根本上將A、B、C三個選項排除了。6.【答案】C【考點】此題考查認識對實踐的能動指導作用。【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題干的關鍵修飾成分:"先導"一詞只是外表認識對實踐能動的指導性而非決定性作用。"在實踐根底上",這說明理論創新是有根底的,并沒有無視實踐根底的決定性作用,也沒有夸大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拓展】理解此話要全面領會其主旨的同時,又細致地注意其細節,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它。7.【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對勞動分工的理解。【解析】人的職業是由勞動分工造成的,人與人的區別以及人的才能本質上是后天實踐的產物。按一般常識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與先天的生理素質有關聯的;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的結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會政治地位決定的。C項的說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這種說法與通常的說法很符合,另一方面,人的才能確實是與主觀努力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對的,但關鍵是要結合此題馬克思所說的話,他主要是強調社會勞動、分工鑄造人的職業和才能。【拓展】由此題可受的啟發:有些選項必須結合題干(如C項),有些那么可以靠直覺、常識(如A項)。另外,當考題引用名人的正面說法的時候,那么該說法一般都是正確的經典名言。8.【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解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即認識是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其他選項都只是認識主體發揮能動性的一個方面,認識還包括返回到實踐中的檢驗、再豐富過程。【拓展】此題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知識。9.【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解析】熟知即對事物的熟悉、了解,真知那么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它們相當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知道了熟知與真知的含義以后,就可以首先將A、C兩項排除;D項:熟知轉化為真知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并不是必然的。10.【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解析】實踐高于認識的地方就在于實踐有直接現實性,即能夠在現實中證實、豐富認識的成果。對于A、B兩項比擬好排除,因為真理認識也具有普遍性與絕對性;該題的最大干擾項是C項"客觀實在性",然而,萬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正是有待于認識的"自在之物"。【拓展】此題的關鍵是要弄懂題干中的"高"字為何意,其實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從這個角度理解就可以比擬輕松地解答了。11.【答案】C【考點】此題考查認識中的主客關系。【解析】題干中的"主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系"就說明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主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系,發生的認識結果可能都是對本質的正確把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真象與假象的區別、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觀認識的錯覺。【拓展】做此類需要考生細致、縝密的思維。12.【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解析】實踐因為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而使其作為真理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其他選項都不能夠說明實踐的不確定性。【拓展】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要放在確定性之中辯證地理解,這樣才能更準確。13.【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認識能力形成的最終根源。【解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由此可見D是正確的。其他選項都是認識能力形成的生理前提、外界條件,而不是根據。【拓展】要注意題干中的"歸根到底"字眼,外表是在追根溯源。14.【答案】D【考點】此題考查實踐是認識開展的動力。【解析】對這句話的理解關鍵在于前半句,特別是其中的"技術"一詞,在此應該從應用性與實踐的角度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強調社會(實踐)開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關鍵的時刻更是能夠將科學(認識、真理)推向前進。從"比……更"、"推向前進"等字眼就明顯可以感覺到這是一種"動力"。A、B兩項本身是正確的,但不是本句表達的核心,C項更不是所要表達的含義與核心。【拓展】做該題要嚴密結合題干區分各個選項的細微差異。15.【答案】B【考點】此題考查實踐是認識開展的動力。【解析】對此話的理解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放在"改造"二字上,改造是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二、"學會"說明是一個過程;三、"人的智力是按照……而開展的",說明認識能力(智力)是隨著……而開展的,聯結起來,B項準確地表達了這些含義。A項理解偏了:自然是認識的對象;C、D兩項只是此話要表達的其中一個含義。【拓展】對于此題,C、D兩項并沒有錯,這就要求考生選出符合題干的最正確答案。16.【答案】C【考點】此題考查感性認識的形成。【解析】題干的構造是:提出人的感官功能--可見光的范圍--說明在不同波長范圍內感覺到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感性認識)。整體的含義是說明人的感官有對事物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轉換功能。A項理解偏頗了:人不僅有感性認識,還有理性認識;B項也有偏頗:人的認識能力是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辯證結合,不能夠單純從生理閾限說明認識的界限;D項:人所形成的感性認識是與理性認識辯證作用的,它不僅是單純生理活動的結果,否那么動物也具有感性認識了。【拓展】該題較難,需要考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扎實的根本功和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17.【答案】BCD【考點】此題考查對主體認識過程中的"重構"的理解。【解析】認識過程中主體的"重構"是主體暫時脫離客觀事物,在觀念上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能動過程,而非實際地把握客體的過程。【拓展】重構是主體(頭腦)內部的純粹觀念(思維)活動,而沒有實際地接觸客體。18.【答案】AC【考點】此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解析】A、C項:唯心主義認為不能(完全)認識客觀事物,而將認識局限于主體之內。B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有成認認識起源于經歷,關鍵是看有沒有將認識的源泉導向物質的社會實踐;D項: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就將認識看作是辯證的開展過程。【拓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表達在唯物與唯心上。19.【答案】BCD【考點】此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主體"概念的把握。【解析】哲學上的主體是指認識者,即有意識、有意志,并在社會實踐中認識著客觀外界的人。【拓展】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概念是意識、思維與"人"這個物質實踐載體的有機體。20.【答案】BD【考點】此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主、客體的關系。【解析】B、D兩項是屬于認識論領域內的關系,是從哲學根本問題第二方面來考查的。A、C兩項是屬于本體論范圍內的關系,是從哲學根本問題第一方面來考查的。21.【答案】ABCD【考點】此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主、客體關系的內涵。【拓展】考生千萬要注意,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主、客體關系的內涵并不僅僅局限于認識關系,而是包括認識、實踐、價值和審美等關系在內的全面的關系系統。22.【答案】ABCD【考點】此題考查對唯心主義先驗論觀點的辨析。【解析】A、B、C三項比擬明顯就可以看出。D項:貝克萊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感覺不僅構成知識,而且構成事物。23.【答案】ABCD【考點】此題考查反映、信息和選擇的關系。【拓展】此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比擬新近的一些論述,但是不難選出正確答案。24.【答案】ABCD【考點】此題考查不可知論的錯誤。【解析】A和D、B和C是分別對應的兩個選項,四個選項也是統一的:不可知論否認人能夠正確反映世界的能力,即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詳細說是因為不可知論否認理性認識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割裂現象和本質的關系。25.【答案】BD【考點】此題考查對中國傳統哲學唯物主義知行觀的了解。【解析】A、C兩項是唯心主義先驗論。26.【答案】AB【考點】此題考查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詳細環節。【解析】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是就是主體獲取并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這是主體能動性的重要表現。選擇、重構是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詳細環節,它不是否認反映,而是進一步說明了如何進展反映。27.【答案】ACD【考點】此題考查考生對孫中山知行觀的理解。【解析】D項:這里的先是邏輯上的先。B項: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認識論命題,中心意思是認為知就是行,而知本質上是決定行的,知是行的、開始,行只是知的作用、完畢。顯然,這不是孫中山先生知行觀的含義所在。28.【答案要點】(1)"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知行觀,是"知易行難"的觀點。〔1分〕這種觀點成認知和行的區別,知和行相脫節的可能,要求知必須行、知與行統一、知行一致,反對只知不行、畏難不行、空說不做,這是這種觀點的合理性。〔2分〕(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知和行即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2分〕認識和實踐的易與難都是相對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都是困難的,〔2分〕但只要勇于實踐、勤于思考,遵循客觀規律和按客觀規律辦事,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不斷地變難為易,取得改造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成功。〔1分〕(3)該命題將知易行難絕對化,具有形而上學觀點的傾向。〔1分〕29.【答案要點】(1)先實踐,然后產生認識,這是就認識的發生和而言的。〔1分〕就認識的開展而言,也是首先由于實踐的需要,實踐是認識開展的根本動力。但是,于實踐的認識指不能正確指導實踐,阻礙實踐開展的認識;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不見得都是于實踐開展的。〔2分〕(2)從實踐中產生的正確認識,提醒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以進展科學的預見,作為行動的先導,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2分〕(3)從實踐的產生、開展過程而言,人們總是知先行后,這正是人類自覺實踐活動的特點。〔1分〕(4)在社會開展中,先進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進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導實踐的開展。這是認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2分〕上述觀點否認了科學預見、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和先進思想的存在,是對實踐和認識關系的片面、機械的理解。〔1分〕30.【答案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 3a~3b Self check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
-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上學期《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 Module 10 A holiday journey Unit 3 Language in use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Unit 2 Travelling -study skills 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
- 7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語文統編版
- 14 母雞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三年級信息技術上冊 第3課 打開窗口天地寬教學設計 粵教版
- 《京調》(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湘藝版(2012)音樂六年級下冊
- 牙科吸痰護理操作規范
- 七年級生物上冊 3.2.3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2 (新版)新人教版
- 病房發生停電的應急預案
- 推拿治療學腰肌勞損
- 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
- 戰略管理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華南理工大學
- 小學三年規劃
- 監控系統施工驗收標準
- 2024ESC心房顫動管理指南解讀
- 建筑輕質條板隔墻技術規程知識培訓
- 2023年EAS系統標準操作手冊固定資產
-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課件完整版)
-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二模考試地理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