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熱搜題速遞之古詩詞鑒賞(2024年7月)一.詩歌閱讀(共15小題)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陽關引①寇準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②、知有后會甚時節。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③。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注】①引:宋代多取唐五代輕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聲,翻成新調,稱之為“引”。②黯然:江淹《別賦》中“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③歌曲的最后一遍為“徹”。(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作開篇視聽結合,從視覺營造蒼茫遼闊的意境,從聽覺寫渭水傷別嗚咽,渲染了送別時凝重的氛圍。B.上片化用王維《渭城曲》、江淹《別賦》中的語句,采用與之相同的借景抒情手法表達離情。C.“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是全詞主調,詞的結尾設想別后對月懷人,寄托相思之情,含不盡之意。D.全詞視角由遠及近,由景及人,音畫共融,將靜態詩詞賦予了動態美感,表達了離人的復雜情緒。(2)胡仔評曰:“寇萊公《陽關引》其語豪壯,送別之曲當為第一。”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豪壯”的表現。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南鄰杜甫錦里先生烏角巾①,園收芋栗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注]①錦里源于蜀錦,即成都,“錦里先生”即朱山人,“烏角巾”是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頭巾,常為隱士所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應寫于詩人寓居成都浣花草堂時,在創作時間上要早于《登岳陽樓》。B.“未全貧”強調出鄰人家境尚可,暗含了詩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C.“才深”暗示出水位下降,而野航的小船,恰好剛剛能夠容納下兩三個人。D.詩人未寫兩人相聚場景,而日暮送別暗示出主客歡聚時間之長,別具匠心。(2)頷聯寫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此你如何理解?3.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面小題。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納蘭性德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里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注:征鴻,大雁,大雁秋來南飛,春來北往,但詩詞中多指南飛之雁。(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片通過實寫張見陽赴任路上蒼茫凄清之景,為下文的離愁別緒奠定了感情基調。B.“鷓鴣聲里”景中含情,既指友人沿途之景,也用鷓鴣聲表達對友人的挽留和思念。C.“渺渺洞庭波”化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點出赴任之地秋色的凄涼。D.“柳”諧“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傳統,而“折殘楊柳”道盡了分離時的難舍難分。(2)本詞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有“雁”的意象。兩詞中的“雁”在表情達意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贈劉改之秀才(節選)①陸游胸中九淵蛟龍蟠,筆底六月冰雹寒。有時大叫脫烏幘,不怕酒杯如海寬。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李廣②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注】①劉過,字改之,博通經史,卻屢試不第。紹熙四年春,劉過前來拜謁,陸游賦詩以贈。②李廣,漢代名將,數立戰功,卻生不逢時,終老未得封侯。(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兩句使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劉過胸中有丘壑、筆力驚風雨的詩文才華。B.三四兩句寫劉過飲酒時大呼、甩去頭巾,表現出其因為人生失意而借酒消愁的情態。C.詩人已是古稀之年且身體多病,見到劉過仍覺眼前一亮,這體現出對劉過的高度贊賞。D.本詩融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語言豪放雄健,較為典型地體現了陸游詩的風格特色。(2)本詩最后兩句運用李廣的典故有何用意?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5.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各題。竹馬子柳永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音律諧婉,為協調音律,將“荒涼孤壘”倒置為“孤壘荒涼”,也有突出“荒涼”之意,定下蒼涼基調。B.詩人由“對”轉入“漸覺”,畫面由天高氣爽而轉入蕭索衰颯,這不僅細膩地寫出感覺變化的過程,更上承“曠望”的“荒涼”景色。C.“新愁易積,故人難聚”對仗精工,對比鮮明。它不僅高度概括了詞人的離愁別緒,也能喚起許多封建文人的共鳴。D.本首詞虛實相生,上片由實到虛,下片由“感”統攝,寫盡“追感”之景與思念之情。(2)宋翔鳳《樂府余論》說:“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有渾論(渾然一體而不相離)之氣。”請談談本詞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送喬施州蘇軾恨無負郭田①二頃,空有載行書五車。江上青山橫絕壁,云間細路躡飛蛇。雞號黑暗②通蠻貨,蜂鬧黃連采蜜花。共怪河南門下客,不應萬里向長沙③。和董傳留別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④,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注釋】①負郭田:指近郊良田。②黑暗:胡人謂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傳說雞見犀角則驚駭。③向長沙:文帝議以賈誼任公卿之位,絳侯周勃等盡害之,乃以誼為長沙王太傅。④“烹瓠葉”:《詩經?小雅?瓠葉》首章二句為“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味苦,以瓠葉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簡約。(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送喬施州》首聯對仗工整,其中“恨”和“空”二字極富表現力,詩人對喬氏深切的同情躍然紙上。B.《送喬施州》頸聯形象地寫施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可見其貧瘠,表達了對友人理當勤政的勸勉。C.董傳志向遠大,厭倦了陪伴老儒過著烹瓠葉的日子,想在槐花飄落大地的時候去參加科舉考試而出人頭地。D.“尋春馬”“得意”暗用《登科后》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董傳才華的肯定,寄寓了詩人的鼓勵希冀之情。(2)兩首詩都是詩人送別友人所作,喬施州和董傳兩位友人的形象有哪些相同點?請簡析。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送張仲容赴杭州孫公辟王安石萬屋相夸漆與丹,笑歌長在綺紈間。彩船春戲城邊水,畫燭秋尋寺外山。憶我屢隨游客入,喜君今赴辟書還。遙知曼倩威行久,赤筆應從到日閑。(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杭州城中千家萬戶建筑精美,色彩鮮艷,人們穿著華麗的衣物,在街頭巷尾談笑風生。B.“彩船戲水”“畫燭秋尋”,不僅描繪出杭州春秋的盛景,也表現了人們歡樂的心情。C.“赤筆應從到日閑”與“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D.王詩和柳永《望海潮》都描寫了山水美麗、繁華富庶的杭州,表達了相同的寫作意圖。(2)這首詩一掃送別詩感傷惆悵的基調,流露出明朗昂揚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送人入蜀李遠①蜀客本多愁,君今是勝游。碧藏云外樹,紅露驛邊樓。杜魄呼名語,巴江作字流。不知煙雨夜,何處夢刀州②。[注]①李遠,蜀(今四川)人。②《晉書?王浚傳》:“浚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賀曰:‘三刀為州,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果遷益州刺史。”(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中的“客”“君”即作者所送入蜀之“人”。B.頷聯構思新巧,工于煉字,突出色彩,描繪了蜀地秀美明麗的景致。C.頸聯對句“巴江作字流”,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巴江蜿蜒曲折的特點。D.詩歌用典貼切,“杜魄呼名語”“夢刀州”都“切地”,切“蜀”。(2)李遠《送人入蜀》與李白《蜀道難》兩詩均涉及“送人入蜀”,但由此而抒發的感情并不相同,請簡要概括。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和舍弟讓籠中鷹呂溫未用且求安,無猜也不殘。九天飛勢在,六月目睛寒。動觸樊籠倦,閑消肉食難。主人憎惡鳥,試待一呼看。[注]舍弟:指呂溫的二弟呂恭,字敬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說籠中鷹沒有用武之地只能尋求安逸,性情也變得溫和。B.頷聯想象入籠之前的籠中鷹飛躍九天、目光銳利的神俊形象。C.頸聯寫因籠中狹小,鷹疲倦于掙扎,閑悶得肉食都難以消化。D.全詩表面在談籠中鷹,也透露出呂溫對社會現象的一些思考。(2)呂溫、呂恭兄弟二人對籠中鷹的態度迥然不同,請試作分析。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尋陸鴻漸不遇①[唐]皎然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注釋】①陸鴻漸:作者友人,名羽,著有《茶經》一書,被后人譽為“茶圣”,他終生不仕,隱居在浙江苕溪。(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交代了詩人的行程,不僅寫及友人新居的位置,也寫出詩人穿行于城外野徑,尋幽訪友的足跡。B.頷聯寫景,暗示了陸羽的身份,點明深秋的季節特征,表現了友人居住環境的幽僻,也點出詩人的興致。C.頸聯寫詩人敲陸羽的門,但無人應答,想要離開,心有不甘,又問一問西邊的鄰居,這表明詩人對陸羽的思慕之情。D.尾聯中鄰人回答了陸羽的去向和回來的時間,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旨趣頗為相近。(2)詩中陸羽的形象體現了一種自由淡泊的人生狀態,展示出古代隱士的超然出世的人生風采。請結合本詩內容簡要分析。1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弟妹悲歌里,乾坤③醉眼中。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注]①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詩人送好友嚴武到綿州,未幾,徐知道作亂,因入梓州。②伊,發語詞。③乾坤,詩中指朝廷。(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題中的“九日”,點明了時令為重陽節,登高與飲黃花酒是重陽習俗。B.頷聯將“異”與“同”對比,是為了突出詩人自己今不如昔的傷悲之情。C.頸聯將家庭不幸置于國家動蕩背景之下,傳達出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情懷。D.本詩雖是登高詩,但沒有著意眼前景物的描寫,而是側重于情感的抒發。(2)尾聯中的“意無窮”意蘊豐富,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劉谷李郢村橋西路雪初晴,云暖沙干馬足輕。寒澗渡頭芳草色,新梅嶺外鷓鴣聲。郵亭已送輕車發,山館誰將候火迎。落日千峰轉迢遞,知君回首望高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本詩是一首送別詩,作于詩人送友人遠游之際。B.詩人看見友人騎著馬輕快地行走在雪后初晴的沙地之上漸行漸遠。C.寒澗渡頭芳草之色,綻放的新梅,嶺外傳來的鷓鴣聲,為送別時實景。D.詩歌末句用“君”指稱友人劉谷,借以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仰慕之情。(2)本詩后四句構思新穎,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1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①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淥濺濺②。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③,漂流瀚海,來寄修橡。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注釋】①此詞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縣令期間在無想山消夏時所、作。②濺濺:流水聲。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時飛來,秋社時飛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靜烏鳶自樂”三句,描繪了一幅人家寂靜,烏鴉無憂自樂翩翩,小橋外水色澄清,水鳴濺濺的圖景。B.“黃蘆苦竹”兩句,化用《琵琶行》中的詩句,表明詞人和白居易謫居所處環境相似,但二者情感不同。C.“且莫思身外”兩句,表明詞人有想暫時拋開身外之事,親近酒杯及時行樂的想法,此處情緒上有回轉。D.詞中夏日的景物,與詞人復雜的心情相交錯,樂與哀相交融,寬慰與苦悶相結合,構成轉折頓挫的風格。(2)《古今詞統》中評價本詞“‘老’字、‘肥’字、‘費’字,字法俱靈。”請結合詞句賞析其用字之“靈”。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江上旅泊呈杜員外①張祜牛渚南來沙岸長,遠吟佳句望池陽。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還須是孟嘗。江郡風流今絕世,杜陵才子舊為郎。不妨酒夜因閑語,別指東山是醉鄉。【注】①杜員外:杜牧。公元845年,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內)刺史,張祜慕名前去拜訪。(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的首聯描寫了詩人旅泊江上所見之景,照應標題,為下文做鋪墊。B.頷聯借用“毛遂自薦”和“孟嘗君”兩個典故,委婉暗示詩人所求。C.頸聯由“江郡風流”聯想到“杜陵才子”,今昔對比,詩人感慨萬千。D.尾聯詩人建議兩人相見后借酒暢談,大醉一場,情感真摯,自然流露。(2)請結合文本分析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寄高適①杜甫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北闕更新主②,南星落故園③。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尊④。【注】①公元762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杜甫時在梓州,此詩應作于這年秋天。高適此時代成都尹。②北闕:代指朝廷。③南星:借喻高適與詩人自己。④爛漫:醉酒的樣子。(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用“招魂”之典,表示即使宋玉再世,也難以招來我這個病人的魂魄。B.頷聯寫詩人與好友志同道合,共享詩名,但天各一方,不能一起談詩論文。C.尾聯通過想象寫將來與好友相聚時的情形,表現詩人與高適友情的深厚。D.本詩格律嚴謹,用詞精當,情感真摯,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2)本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熱搜題速遞之古詩詞鑒賞(2024年7月)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詩歌閱讀(共15小題)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陽關引①寇準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②、知有后會甚時節。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③。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注】①引:宋代多取唐五代輕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聲,翻成新調,稱之為“引”。②黯然:江淹《別賦》中“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③歌曲的最后一遍為“徹”。(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詞作開篇視聽結合,從視覺營造蒼茫遼闊的意境,從聽覺寫渭水傷別嗚咽,渲染了送別時凝重的氛圍。B.上片化用王維《渭城曲》、江淹《別賦》中的語句,采用與之相同的借景抒情手法表達離情。C.“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是全詞主調,詞的結尾設想別后對月懷人,寄托相思之情,含不盡之意。D.全詞視角由遠及近,由景及人,音畫共融,將靜態詩詞賦予了動態美感,表達了離人的復雜情緒。(2)胡仔評曰:“寇萊公《陽關引》其語豪壯,送別之曲當為第一。”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豪壯”的表現。【考點】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詩詞主旨;鑒賞詩詞技巧.【答案】(1)B(2)①寫壯闊之景。本詞開篇描寫廣漠外無垠的邊塞草原,意境壯闊。②行豪邁之事。雖是離別詩,作者卻把酒相送,高歌一闋,表現后會有期的豪邁。③抒曠達之情。結尾“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風格及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B.“采用與之相同的借景抒情手法”錯誤,“黯然”化用江淹《別賦》中“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意思是:最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莫過于別離。是直接抒情。故選B。(2)本題可從景物描寫,送別行事及送別情感三方面作答。本詞開篇“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描寫廣漠外無垠的邊塞草原,意境壯闊,以塞草煙光和渭水波聲鋪敘遠行者出發時的情景,可見,詞人通過寫壯闊之景來表現“豪壯”。下闕“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加入歌唱和別易聚難的感嘆,此詞雖是離別詩,作者卻把酒相送,高歌一闋,表現后會有期的豪邁,可見,詞人通過行豪邁之事來表現“豪壯”。結尾“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意思是:從此后,你我天各一涯,惟有那一輪明月,照著你,也照著我。這句收結之句情意深長,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可見,詞人通過抒曠達之情來表現“豪壯”。答案:(1)B(2)①寫壯闊之景。本詞開篇描寫廣漠外無垠的邊塞草原,意境壯闊。②行豪邁之事。雖是離別詩,作者卻把酒相送,高歌一闋,表現后會有期的豪邁。③抒曠達之情。結尾“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譯文:無際的邊草青青,無盡的暮靄沉沉,渭水橋下,水波也在嗚咽低泣。暮春的早晨,綿綿春雨停歇后連微塵也不再蕩起,該是上路的時候了。折一枝楊柳相送,友人的前程茫茫,不由黯然神傷,再歡會一堂會是什么時候?再飲一杯酒吧!唱一曲離別的壯歌。感嘆人生,離別太易,相聚太難。不要推辭身已醉,聽我唱完這首《陽關曲》,從此后,天各一涯,惟有那一輪明月,照著你,也照著我。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詞。詞的上片由景及情,以塞草煙光和渭水波聲以鋪敘遠行者出發時的情景;下片進一步抒惜別之情,但加入了歌唱和別易聚難的感嘆。全詞仿佛由一組組鏡頭構成,由遠及近,由景及人,一字鋪陳二人的情誼究竟有多深,但分別時的濃郁不舍已經道出真相。此詞與王維的送別詩《渭城曲》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由于體裁的不同,此詞更能把離人的復雜情緒,譜寫成一曲回環曲折、抑揚頓挫的離歌。上片由景及情,融進王維詩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含意。因詩與詞本身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內容相近,又有所差異。此詞的“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雖然也只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卻加進塞草煙光和渭水波聲以鋪敘遠行者出發時的情景,顯得開闊而含情。而景中的“波聲咽”則帶有長行者和送行者的感情色彩。王維詩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于詞中則是“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又后會甚時節?”王維詩是含而不發,此詞則點出黯然情懷,在一片惜別環境氣氛中,令人黯然傷懷。下片進一步抒惜別之情。王維詩的后兩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到詞中,則成為下片的“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加入歌唱和別易聚難的感嘆。其中,“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是全詞主調,“聽取陽關徹”句暗含“無故人”之意。而以“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為詞的收結則情意深長,含不盡之意。全詞仿佛由一組組鏡頭構成,由遠及近,由景及人,音畫共融,將靜態詩詞賦予了動態美感,無一字鋪陳二人的情誼究竟有多深,但分別時的濃郁不舍已經道出真相。在狀似灑脫的舉杯對飲之后,也有離情讓人動容,滿腔情意盡在酒杯中。【點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南鄰杜甫錦里先生烏角巾①,園收芋栗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注]①錦里源于蜀錦,即成都,“錦里先生”即朱山人,“烏角巾”是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頭巾,常為隱士所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本詩應寫于詩人寓居成都浣花草堂時,在創作時間上要早于《登岳陽樓》。B.“未全貧”強調出鄰人家境尚可,暗含了詩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C.“才深”暗示出水位下降,而野航的小船,恰好剛剛能夠容納下兩三個人。D.詩人未寫兩人相聚場景,而日暮送別暗示出主客歡聚時間之長,別具匠心。(2)頷聯寫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此你如何理解?【考點】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分析詩詞主旨.【答案】(1)C(2)①“慣看賓客兒童喜”,寫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慣了,總是樂呵呵的,寫出了人與人的和諧;②“得食階除鳥雀馴”,寫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句的含義,并結合內容、手法、感情、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解答】(1)C.“‘才深’暗示出水位下降”錯,應為秋水初漲。故選C。(2)①說起山人,人們總會聯想到隱士的許多怪脾氣,但這位山人卻不是這樣。“慣看賓客兒童喜”,寫進了庭院,兒童笑語相迎。原來這家時常有人來往,連孩子們都很好客,表現出了人與人的和諧。②“得食階除鳥雀馴”,寫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這也屬于側面描寫,他家的庭院臺階上啄食的鳥雀,因平日無人驚擾,見人來也不驚飛,可見平日生活的和諧、寧靜。此處表現出了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答案:(1)C(2)①“慣看賓客兒童喜”,寫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慣了,總是樂呵呵的,寫出了人與人的和諧;②“得食階除鳥雀馴”,寫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譯文錦江有一位先生頭戴黑色方巾,他的園子里,每年可收許多的芋頭和板栗,不能算是窮人。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慣了,總是樂呵呵的,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秋天錦江里的水深不過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兩三個人。天色已晚,江邊的白沙灘,翠綠的竹林漸漸籠罩在夜色中,錦里先生把我們送出柴門,此時一輪明月剛剛升起。賞析:《南鄰》是用兩幅畫面組成的一道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半篇展現出來的是一幅山莊訪隱圖。杜甫到人家作客,詩先寫這家人家給予杜甫的印象。詩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進門是個園子,園里種了不少的芋頭;栗子也都熟了。說“未全貧”,則這家境況并不富裕。可是從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個安貧樂道之士,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說起山人,人們總會聯想到隱士的許多怪脾氣,但這位山人卻不是這樣。進了庭院,兒童笑語相迎。原來這家時常有人來往,連孩子們都很好客。階除上啄食的鳥雀,看人來也不驚飛,因為平時并沒有人去驚擾、傷害它們。這氣氛是和諧、寧靜的。三、四兩句是具體的畫圖,是一幅形神兼備的絕妙的寫意畫,連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誠懇而又熱情的性格都給畫出來了。隨著時間的推進,下半篇又換了另一幅江村送別圖。“白沙”“翠竹”,明凈無塵,在新月掩映下,意境顯得特別清幽。這就是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縱橫,“柴門”外便是一條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鄉村過渡小船,所謂‘一葦杭之’者,故‘恰受兩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這“野航”;來時,他也是從這兒擺渡的。從“慣看賓客兒童喜”到“相送柴門月色新”,不難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間“具雞黍”“話桑麻”這類事情,都略而不寫。這是詩人的剪裁,也是畫家的選景。【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四)關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3.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面小題。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納蘭性德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里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注:征鴻,大雁,大雁秋來南飛,春來北往,但詩詞中多指南飛之雁。(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上片通過實寫張見陽赴任路上蒼茫凄清之景,為下文的離愁別緒奠定了感情基調。B.“鷓鴣聲里”景中含情,既指友人沿途之景,也用鷓鴣聲表達對友人的挽留和思念。C.“渺渺洞庭波”化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點出赴任之地秋色的凄涼。D.“柳”諧“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傳統,而“折殘楊柳”道盡了分離時的難舍難分。(2)本詞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有“雁”的意象。兩詞中的“雁”在表情達意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考點】送別抒情;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分析詩詞主旨;鑒賞詩詞意境.【答案】(1)A(2)在本詞中,“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這里的“征鴻”主要是襯托友人的孤單,表達對友人的牽掛;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里的“雁”勾起詞人對往昔的回憶,表現出詞人的孤獨、愁苦和思鄉之情。【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鑒賞詩歌物象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A.“上片通過實寫”錯誤,上片并非全是實寫,“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就有想象成分。故選A。(2)在本詞中,“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意思是惟愿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到南方去。只有征鴻相伴說明無人陪伴。友人赴任,無人陪伴,作者內心感覺不安。此處“征鴻”主要是襯托友人的孤單,表達對友人的牽掛;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一行大雁從頭頂上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當年為我傳遞書信的舊日相識。大雁,是詞人往昔在北方見到的,勾起詞人對往昔的回憶,暗含著詞人對故鄉的思念,表現出詞人的孤獨、愁苦和思鄉之情。答案:(1)A(2)在本詞中,“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這里的“征鴻”主要是襯托友人的孤單,表達對友人的牽掛;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里的“雁”勾起詞人對往昔的回憶,表現出詞人的孤獨、愁苦和思鄉之情。譯文:世間別離最無奈,總到離別時,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氣相投,此一別,好時光將少。我是多么不情愿,與你在日暮黃昏中告別,此時此刻的心情,想必我們彼此明了。楊柳折了無數,仍道不出珍重,笛聲陣陣,扣人心弦。你終究還是成為落日中的遠影,我駐足難移,惟愿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賞析: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凄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仿佛知道容若內心的凄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里住”,“鷓鴣聲里”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下片接著寫送別之情,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可是離別總是要面對的,容若只得化悲痛為安慰,對自己說,朋友不過是遠去,來日方長,總有見面的一天。“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催度。”話雖如此,依然是舍不得離開,不知道送過了多少路程,不知道走過了多少亭子,就是舍不得說分手。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自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不能將朋友送到他要去的地方。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傳統,而“折殘”二字道盡了分離時的難舍難分。但是友人這一路上是否安全,他依然擔心。正巧頭頂上盤旋幾只大雁,那就讓大雁為自己護送友人,一路南下。詞人巧設“征鴻”來陪伴友人南下,以解其路途的寂寞,亦隱隱表現出對友人的關懷。情感的真摯到最后陡然升起,友人之間的情誼無須再多說,彼此心意了然。一般人描寫送別,總是從眼下的依依惜別講起,但容若另辟蹊徑,直接描寫旅途中的各種蕭瑟意象,仿佛已經親眼看見一般。到了下片才拉回現實,說到當下正在長亭餞別,在笛聲中送好友踏上征途。自己不能隨好友,只有天邊的幾只孤雁,陪伴好友向著一路向南。【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四)關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贈劉改之秀才(節選)①陸游胸中九淵蛟龍蟠,筆底六月冰雹寒。有時大叫脫烏幘,不怕酒杯如海寬。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李廣②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注】①劉過,字改之,博通經史,卻屢試不第。紹熙四年春,劉過前來拜謁,陸游賦詩以贈。②李廣,漢代名將,數立戰功,卻生不逢時,終老未得封侯。(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開頭兩句使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劉過胸中有丘壑、筆力驚風雨的詩文才華。B.三四兩句寫劉過飲酒時大呼、甩去頭巾,表現出其因為人生失意而借酒消愁的情態。C.詩人已是古稀之年且身體多病,見到劉過仍覺眼前一亮,這體現出對劉過的高度贊賞。D.本詩融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語言豪放雄健,較為典型地體現了陸游詩的風格特色。(2)本詩最后兩句運用李廣的典故有何用意?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考點】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鑒賞詩詞技巧.【答案】(1)B(2)①詩人解釋李廣封萬戶侯困難的原因是沒有生于楚漢爭雄亂世之中;②以此激勵劉過,認為劉過生于外患嚴重的南宋,建功立業可期可盼;③暗含對劉過當下抱負未展、壯志未酬的同情,亦流露出對自己年事已高、功業未立的失落傷感之情。【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用典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句的含義,并結合內容、手法、感情、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解答】(1)B.“表現出其因為人生失意而借酒消愁的情態”錯,頷聯表現劉過與世俗同流的氣魄,或大叫脫烏幘,或杯酒暢談笑,宛然魏晉風流人物,表現了劉過不拘名教,任性自然的情態。故選B。(2)“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意為:李廣沒有生于那亂世之中,所以沒有機構封為萬戶侯。詩人以反諷筆調解釋李廣封萬戶侯困難的原因是沒有生于楚漢爭雄亂世之中,從而鼓勵劉過,期待他于外患嚴重的南宋能夠建功立業。尾聯借李廣數立戰功,卻生不逢時,終老未得封侯的典故,暗含詩人對“博通經史,卻屢試不第”的劉過當下抱負未展、壯志未酬的同情,也流露出詩人對自己年事已高、功業未立的失落傷感之情。答案:(1)B(2)①詩人解釋李廣封萬戶侯困難的原因是沒有生于楚漢爭雄亂世之中;②以此激勵劉過,認為劉過生于外患嚴重的南宋,建功立業可期可盼;③暗含對劉過當下抱負未展、壯志未酬的同情,亦流露出對自己年事已高、功業未立的失落傷感之情。譯文:胸中文采如同九淵之龍蟠,下筆猶如六月下起了冰雹。有時甩去頭巾而飲酒高呼,比海還大的酒杯也不害怕。我已經七十歲了身體多病,與君相逢對你卻刮目相看。李廣沒有生于那亂世之中,所以沒有機構封為萬戶侯。賞析:陸游在詩中給予劉過高度的肯定,詩人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詩歌以五言與七言交錯的方式首先闡明了自己的理由,總括起來說,令陸游欣賞不已的是劉過的“膽識”。詩的前兩句“胸中九淵蛟龍蟠,筆底六月冰雹寒”直贊劉過的識力文章,胸中有丘壑,筆力驚風雨。劉過的詩詞頗多豪言壯語、直露憤激之情,被歸入辛棄疾一派。陸游大約是看過劉過的詩文、聽過劉過的談吐,故起惺惺相惜之情,不惜大力褒贊。“有時大叫脫烏幘,不怕酒杯如海寬”一聯則是表現劉過與世俗同流的氣魄,或大叫脫烏幘,或杯酒暢談笑,不拘名教,任性自然,宛然魏晉風流人物。結尾四句,把作者自己擺進去,與描寫對象同病相憐,對劉過生不逢時、壯志難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一聯表現劉過胸懷遠大卻生不逢時的際遇與陸游產生了共鳴,令陸游古稀之年尚有相見恨晚之感、刮目相看之情、扼腕嘆息之悲:在“李廣生不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一聯中,詩人以反諷筆調解析李廣不得封侯的原因,從而鼓勵生于“楚漢之間”的劉過立功受爵,對其評價和期望可謂極高。把劉過置諸龐德公、劉表乃至李廣之上,確有夸飾言過之嫌。然而,70歲的詩人久歷世故,突然遇到這樣難得的人才,驚贊之情溢于言表,對一個晚輩做如此夸贊,純任心性,并無半點逢迎成分。與世俗贈答詩露骨的阿諛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由于作者本人和這首詩的贈送對象劉過都是慷慨悲歌的英豪,因此這首詩的風格就格外顯得雄豪勁健,壯氣感人。【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四)關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5.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各題。竹馬子柳永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開篇音律諧婉,為協調音律,將“荒涼孤壘”倒置為“孤壘荒涼”,也有突出“荒涼”之意,定下蒼涼基調。B.詩人由“對”轉入“漸覺”,畫面由天高氣爽而轉入蕭索衰颯,這不僅細膩地寫出感覺變化的過程,更上承“曠望”的“荒涼”景色。C.“新愁易積,故人難聚”對仗精工,對比鮮明。它不僅高度概括了詞人的離愁別緒,也能喚起許多封建文人的共鳴。D.本首詞虛實相生,上片由實到虛,下片由“感”統攝,寫盡“追感”之景與思念之情。(2)宋翔鳳《樂府余論》說:“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有渾論(渾然一體而不相離)之氣。”請談談本詞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考點】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鑒賞詩詞意境;鑒賞詩詞技巧.【答案】(1)D(2)①從意境和情感表達上看,這首詞曲折委婉地抒發了詞人的離愁別恨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②詞人巧妙地將自然景象、時序變換和個人的情感變化融為一體,使整個詞作在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上都達到了高度統一。③“渾淪之氣”既體現在詞作的整體結構上,也體現在詞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風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詩,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結合詩歌內容和題干中的提示進行分析。【解答】(1)D.“上片由實到虛,下片由‘感’統攝”錯誤。從整首詞來看,上片多是對實景的描繪,通過描述自然景觀來反映詞人的心情;而下片更多地是情感的表達,通過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和對故人的思念,來表達詞人的內心世界。但說上片實到虛,下片由“感”統攝并不完全準確,因為主要是寫景,而下片則主要是抒情,兩者并沒有明顯的虛實之分。故選D。(2)首先,從意境和情感表達上看,這首詞曲折委婉地抒發了詞人的離愁別恨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詞中描繪的“孤壘荒涼,危亭曠望”等景象,以及“雌霓掛雨,雄風拂檻”等自然景象,都帶有一種深沉而復雜的情感色彩。詞人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委婉的敘述,將個人的離愁別恨與對封建文人命運的憑吊融為一體,使整首詞的情感表達既深沉又富有層次感。這首詞在抒發情感的同時,也展現出一種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詞人巧妙地將自然景象、時序變換和個人的情感變化融為一體,使整個詞作在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上都達到了高度統一。無論是孤壘、煙渚的荒涼影像,還是雌霓雄風的自然奇觀,都被詞人巧妙地融入到詞中,與詞人的情感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這首詞還體現了柳詞中的“渾淪之氣”。這種“渾淪之氣”既體現在詞作的整體結構上,也體現在詞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詞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時序變化的觀察,表達了對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時也展現了詞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獨特理解和感悟。答案:(1)D(2)①從意境和情感表達上看,這首詞曲折委婉地抒發了詞人的離愁別恨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②詞人巧妙地將自然景象、時序變換和個人的情感變化融為一體,使整個詞作在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上都達到了高度統一。③“渾淪之氣”既體現在詞作的整體結構上,也體現在詞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譯文:登上孤立的營壘,眼見一片荒涼,從危亭臺上遠望,靜觀著沙洲煙云茫茫。面對著一抹彩虹,卻陣雨驟起,狂風吹拂欄檻,微風趕走了夏季的炎熱。不覺間感到一片飄零的落葉,送來了秋寒,幾只秋蟬在夕陽里聒噪不止,天晚的悲楚,開始了寒秋時節的新景。我觀覽著眼前景物,想起往日的歡情,指點京都,就是那似煙非煙的彩云深處。面對如此情景,我不由得傷感,新愁添加,故人難于相見。我登高憑欄整日里望遠,最后百感交集。極目處雨后晴云,薄霧彌漫像迷蒙的細雨,黃昏里歸巢的烏鴉亂紛紛聚在一起,蕭條冷落的江城已是暮色迷離。城南角樓吹響了音樂,又送走一抹殘陽沉入大地。賞析:《竹馬子》是柳永的自度曲。從意境上講,這首詞屬柳永的雅詞,其中不只抒發了個人的離愁別恨,而且也是對封建文人命運的憑吊,整體情緒沉郁深遠。這首詞是詞人漫游江南時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所表現的景象雄渾蒼涼。詞人將古壘殘壁與酷暑新涼交替之際的特異景象聯系起來,抒寫了壯士悲秋的感慨。“雌霓”是虹的一種,色澤偏暗。“雄風”是清涼勁健之風。這兩個詞語雅致而考究,表現了夏秋之交雨后的特有現象。孤壘危亭之上,江邊煙渚之側,更加能夠感到時序變換。孤壘、煙渚、雌霓、雄風,這一組意象構成了雄渾蒼涼的藝術意境,詞意的發展以“漸覺”兩字略作一頓,以“一葉驚秋,殘蟬噪晚”進一步點明時序。“素商”即秋令。這里,詞人的悲秋情緒逐漸向傷離意緒發展,于是他又“覽景想前歡”了。從“前歡”一語來推測,詞中所懷念當是帝都汴京和作者過從甚密的一位歌妓。可是往事已如過眼煙云,帝都汴京遙遠難以重到。上闋的結句已開始從寫景向抒情過渡,下闋便緊接而寫“想前歡”的心情。柳永不像其他詞里將“想前歡”寫得具體形象,而是僅寫出眼前思念時的痛苦情緒。“新愁易積,故人難聚”,很具情感表達的深度。離別之后,舊情難忘,因離別更添加新愁;又因難聚難忘,新愁愈加容易堆積,以致使人無法排遣。“易”和“難”既是對比關系又是因果關系,這對比與因果就是所謂“成追感”的內容。“盡日凝佇”“消魂無語”形象地表現了無法排遣離愁的精神狀態,也充分流露出對故人的誠摯而深刻的思念,并把這種情緒發揮到極致。最后作者巧妙地以黃昏的霽靄、歸鴉、角聲、殘陽的蕭索景象來襯托和強化悲苦的離情別緒。特別是結尾“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兩句,意味極為深長,把一已羈旅苦愁拓展為人世興衰的浩嘆。這首詞虛實相生,情與景的處理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上片首九句寫景,屬實寫;后三句寫情屬虛寫。虛實相生,善于抓住時序變化,描繪了特定環境中的景色,奠定了全詞的抒情基調。下片則相反,前五句抒情,屬虛寫;后五句寫景,屬實寫,以景結情,情景交融。這種交錯的布局,不僅使整體結構富于變化,而且如實地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特定環境中活動變化的過程。其間大量運用雙聲詞,如“一葉”“殘蟬”等;以及疊韻詞,如“荒涼”“曠望”等;多處句間用韻,如“涼”與“望”“雨”與“暑”等。句中平仄四聲的交錯運用,從而造成音律諧婉、鏗鏘動人的妙境。全詞意脈相承,嚴謹含蓄;景凄情哀,鋪敘有致;意境開闊,格調清雅,氣韻渾厚;語言清麗,音律諧婉,悲楚動人,是一首優秀的長調慢詞。【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四)關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送喬施州蘇軾恨無負郭田①二頃,空有載行書五車。江上青山橫絕壁,云間細路躡飛蛇。雞號黑暗②通蠻貨,蜂鬧黃連采蜜花。共怪河南門下客,不應萬里向長沙③。和董傳留別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④,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注釋】①負郭田:指近郊良田。②黑暗:胡人謂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傳說雞見犀角則驚駭。③向長沙:文帝議以賈誼任公卿之位,絳侯周勃等盡害之,乃以誼為長沙王太傅。④“烹瓠葉”:《詩經?小雅?瓠葉》首章二句為“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味苦,以瓠葉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簡約。(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送喬施州》首聯對仗工整,其中“恨”和“空”二字極富表現力,詩人對喬氏深切的同情躍然紙上。B.《送喬施州》頸聯形象地寫施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可見其貧瘠,表達了對友人理當勤政的勸勉。C.董傳志向遠大,厭倦了陪伴老儒過著烹瓠葉的日子,想在槐花飄落大地的時候去參加科舉考試而出人頭地。D.“尋春馬”“得意”暗用《登科后》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董傳才華的肯定,寄寓了詩人的鼓勵希冀之情。(2)兩首詩都是詩人送別友人所作,喬施州和董傳兩位友人的形象有哪些相同點?請簡析。【考點】送別抒情;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鑒賞詩詞形象.【答案】(1)C(2)①“載行書五車”“腹有詩書氣自華”寫出了兩人都才高學富。②兩人都志向高遠。“空有載行書五車”“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均表現了兩人的才華橫溢和志向遠大。③兩人都境遇不佳。“恨無負郭田二頃”“空有載行書五車”“粗繒大布裹生涯”“囊空不辦尋春馬”,這些詩句均表現了兩人的生活艱難和境遇不佳。【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相關形象的比較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和分析。【解答】(1)C.“董傳志向遠大”“槐花飄落大地的時候”錯誤。錯誤在于“董傳志向遠大”和“想在槐花飄落大地的時候去參加科舉考試而出人頭地”的曲解。詩歌第二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的意思是“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董傳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儒生,他不甘埋沒草養,期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華,步入仕途。這兩句詩是說董傳雖然貧困潦倒,但他卻厭倦了老儒們所過的那種清貧淡泊的生活,于是想跟隨舉子們去參加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光大家庭門楣。但科舉不是容易考中的,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得經過千辛萬苦的學習,然而董傳卻不肯“烹瓠葉”而甘過苦日子,而要“強隨舉子踏槐花”,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希望獲得功名。董傳希望博取功名,期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華,步入仕途,這是積極的入世精神,并不是“志向遠大”。另外,“槐花黃,舉子忙”,槐花飄香的季節是科舉考試的時候,不是“槐花飄落大地的時候”。故選C。(2)兩首詩中喬施州和董傳兩位友人的相同點在于:①兩人都才高學富。“載行書五車”寫出了喬氏的學富五車;“腹有詩書氣自華”寫出了董傳雖貧窮,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②兩人都志向高遠。“空有載行書五車”寫出了喬氏雖有滿腹才華卻不被重用;“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寫董傳不甘埋沒草莽,期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華,步入仕途。這些詩句均表現了兩人的才華橫溢和志向遠大。③兩人都境遇不佳。喬氏“恨無負郭田二頃”,為官的地方貧窮;“空有載行書五車”寫出了其雖有才華卻不被重用。董傳生活貧困,“粗繒大布裹生涯”,只能吃粗劣的飯菜,“囊空不辦尋春馬”,無法像其他人一樣騎著高頭大馬去游春。這些詩句均表現了兩人的生活艱難和境遇不佳。答案:(1)C(2)①“載行書五車”“腹有詩書氣自華”寫出了兩人都才高學富。②兩人都志向高遠。“空有載行書五車”“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均表現了兩人的才華橫溢和志向遠大。③兩人都境遇不佳。“恨無負郭田二頃”“空有載行書五車”“粗繒大布裹生涯”“囊空不辦尋春馬”,這些詩句均表現了兩人的生活艱難和境遇不佳。第二首:譯文:雖然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年老的學人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那“選婿車”包圍,讓自己眼花繚亂。中舉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你的名字呢。賞析: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于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系。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占有知識,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腹有詩書”指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就蘇軾送別的這位朋友董傳而言,“氣”不應簡單地指讀書所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指古代讀書人所推崇的在面對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時的樂觀豁達的態度。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王勃在人生落魄時高唱“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董傳身處貧窮,卻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追求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可以從“囊空不辦尋春馬”一句看出。顯然,蘇軾對董傳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欣賞的。在臨別時送給朋友這一句,既是贊美,也是安慰。“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闡明了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系,凝練概括,深得讀者喜愛。今天人們引用它來說明讀書求知可以培養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也用來贊美別人學問淵博、氣度不凡。【點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送張仲容赴杭州孫公辟王安石萬屋相夸漆與丹,笑歌長在綺紈間。彩船春戲城邊水,畫燭秋尋寺外山。憶我屢隨游客入,喜君今赴辟書還。遙知曼倩威行久,赤筆應從到日閑。(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杭州城中千家萬戶建筑精美,色彩鮮艷,人們穿著華麗的衣物,在街頭巷尾談笑風生。B.“彩船戲水”“畫燭秋尋”,不僅描繪出杭州春秋的盛景,也表現了人們歡樂的心情。C.“赤筆應從到日閑”與“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D.王詩和柳永《望海潮》都描寫了山水美麗、繁華富庶的杭州,表達了相同的寫作意圖。(2)這首詩一掃送別詩感傷惆悵的基調,流露出明朗昂揚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考點】送別抒情;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詩詞主旨.【答案】(1)D(2)①前四句通過描寫杭州的繁華和人們的歡樂生活,展現了杭州的盛況,為全詩定下了明朗昂揚的基調。②第五句通過回憶自己多次隨游客進入杭州,表達了對杭州的熟悉和喜愛,也隱含了對即將離去的張仲容的贊賞和不舍。③第六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張仲容赴任杭州的喜悅和期待,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支持和信任。④尾聯通過想象張仲容在杭州治理有方,受到百姓愛戴,公務清閑的情景,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賞和期待,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杭州美好未來的信心。【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根據題干的提示,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D.“表達了相同的寫作意圖”分析不正確。《望海潮》描繪的是杭州的富庶與美麗,表現的是對杭州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而王安石的這首詩則是以杭州的繁華襯托張仲容的才華出眾,以及作者對其能力的高度認可,希望他能將杭州治理得更加美好,流露出明朗昂揚的情感。故選D。(2)這首詩一掃送別詩感傷惆悵的基調,流露出明朗昂揚的情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詩的前四句通過描寫杭州的繁華和人們的歡樂生活,展現了杭州的盛況,為全詩定下了明朗昂揚的基調。其次,第五句“憶我屢隨游客入”,通過回憶自己多次隨游客進入杭州,表達了對杭州的熟悉和喜愛,也隱含了對即將離去的張仲容的贊賞和不舍。再次,第六句“喜君今赴辟書還”,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張仲容赴任杭州的喜悅和期待,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支持和信任。最后,第七、八句“遙知曼倩威行久,赤筆應從到日閑”,通過想象張仲容在杭州治理有方,受到百姓愛戴,公務清閑的情景,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賞和期待,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杭州美好未來的信心。答案:(1)D(2)①前四句通過描寫杭州的繁華和人們的歡樂生活,展現了杭州的盛況,為全詩定下了明朗昂揚的基調。②第五句通過回憶自己多次隨游客進入杭州,表達了對杭州的熟悉和喜愛,也隱含了對即將離去的張仲容的贊賞和不舍。③第六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張仲容赴任杭州的喜悅和期待,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支持和信任。④尾聯通過想象張仲容在杭州治理有方,受到百姓愛戴,公務清閑的情景,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賞和期待,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杭州美好未來的信心。【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四)關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送人入蜀李遠①蜀客本多愁,君今是勝游。碧藏云外樹,紅露驛邊樓。杜魄呼名語,巴江作字流。不知煙雨夜,何處夢刀州②。[注]①李遠,蜀(今四川)人。②《晉書?王浚傳》:“浚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賀曰:‘三刀為州,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果遷益州刺史。”(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中的“客”“君”即作者所送入蜀之“人”。B.頷聯構思新巧,工于煉字,突出色彩,描繪了蜀地秀美明麗的景致。C.頸聯對句“巴江作字流”,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巴江蜿蜒曲折的特點。D.詩歌用典貼切,“杜魄呼名語”“夢刀州”都“切地”,切“蜀”。(2)李遠《送人入蜀》與李白《蜀道難》兩詩均涉及“送人入蜀”,但由此而抒發的感情并不相同,請簡要概括。【考點】送別抒情;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鑒賞詩詞意境;鑒賞詩詞技巧.【答案】(1)D(2)①本詩表達對友人即將去的蜀地的贊美之情,支持鼓勵朋友,要盡興游玩,欣賞美景,不要心生憂愁思念故地。②李白《蜀道難》表達對友人的擔心,認為蜀地艱險,人心險惡,早去早回。【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比較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兩首詩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和分析。【解答】(1)D.“‘杜魄呼名語’‘夢刀州’都‘切地’,切‘蜀’”錯,結合注釋看“夢刀州”切益州。故選D。(2)李遠《送人入蜀》說“君今是勝游。碧藏云外樹,紅露驛邊樓。杜魄呼名語,巴江作字流”,可見是說友人去風景秀美的地方,有碧綠的樹,紅色的樓閣,蜿蜒流淌的江水,山清水秀,要盡興游玩,不要思念故地。李白《蜀道難》說“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規勸友人不要去蜀地,路途太艱險了,更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答案:(1)D(2)①本詩表達對友人即將去的蜀地的贊美之情,支持鼓勵朋友,要盡興游玩,欣賞美景,不要心生憂愁思念故地。②李白《蜀道難》表達對友人的擔心,認為蜀地艱險,人心險惡,早去早回。【點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和舍弟讓籠中鷹呂溫未用且求安,無猜也不殘。九天飛勢在,六月目睛寒。動觸樊籠倦,閑消肉食難。主人憎惡鳥,試待一呼看。[注]舍弟:指呂溫的二弟呂恭,字敬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說籠中鷹沒有用武之地只能尋求安逸,性情也變得溫和。B.頷聯想象入籠之前的籠中鷹飛躍九天、目光銳利的神俊形象。C.頸聯寫因籠中狹小,鷹疲倦于掙扎,閑悶得肉食都難以消化。D.全詩表面在談籠中鷹,也透露出呂溫對社會現象的一些思考。(2)呂溫、呂恭兄弟二人對籠中鷹的態度迥然不同,請試作分析。【考點】寫景詠物;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分析詩詞主旨.【答案】(1)A(2)呂溫同情籠中鷹的處境,感慨它喪失自由、身懷絕技而難以施展的境遇,詩中借對籠中鷹的同情和感慨,寄托了對被束縛的人才的同情。呂恭則認為籠中鷹難以展翅飛翔、性情殘暴,對主人有威脅,主張殺之而后快。【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態度的比較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和分析。【解答】(1)A.“沒有用武之地只能尋求安逸,性情也變得溫和”錯誤。首聯“未用且求安,無猜也不殘”是說籠中鷹沒有用武之地,就暫且追求安逸吧,因沒有被猜忌也不會傷害同類。詩人是在表達自己對籠中鷹的同情和惋惜,但并非說其“性情也變得溫和”,選項“性情也變得溫和”屬于無中生有。故選A。(2)呂溫、呂恭兄弟二人對籠中鷹的態度迴然不同。由“九天飛勢在,六月目睛寒。動觸樊籠倦,閑消肉食難”可知,呂溫同情籠中鷹的處境,感慨它喪失自由、身懷絕技而難以施展的境遇,詩中借對籠中鷹的同情和感慨,寄托了對被束縛的人才的同情。由“主人憎惡鳥,試待一呼看”可知,呂恭則認為籠中鷹難以展翅飛翔、性情殘暴,對主人有威脅,主張殺之而后快。從題目“和舍弟讓籠中鷹”來看,這首詩是呂溫寫給他弟弟呂恭的,以表達自己對籠中鷹的同情和感慨,但呂恭可能并不理解他的想法,主張殺之,因此呂溫借和詩委婉表達了自己不同的態度。答案:(1)A(2)呂溫同情籠中鷹的處境,感慨它喪失自由、身懷絕技而難以施展的境遇,詩中借對籠中鷹的同情和感慨,寄托了對被束縛的人才的同情。呂恭則認為籠中鷹難以展翅飛翔、性情殘暴,對主人有威脅,主張殺之而后快。【點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尋陸鴻漸不遇①[唐]皎然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注釋】①陸鴻漸:作者友人,名羽,著有《茶經》一書,被后人譽為“茶圣”,他終生不仕,隱居在浙江苕溪。(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首聯交代了詩人的行程,不僅寫及友人新居的位置,也寫出詩人穿行于城外野徑,尋幽訪友的足跡。B.頷聯寫景,暗示了陸羽的身份,點明深秋的季節特征,表現了友人居住環境的幽僻,也點出詩人的興致。C.頸聯寫詩人敲陸羽的門,但無人應答,想要離開,心有不甘,又問一問西邊的鄰居,這表明詩人對陸羽的思慕之情。D.尾聯中鄰人回答了陸羽的去向和回來的時間,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旨趣頗為相近。(2)詩中陸羽的形象體現了一種自由淡泊的人生狀態,展示出古代隱士的超然出世的人生風采。請結合本詩內容簡要分析。【考點】理解詩詞詞句;理解詩詞內容;理解作者情感.【答案】(1)D(2)①陸羽的新居在城外,遠離塵囂,他移居于此,表現出其在塵囂中求靜,在世俗中尋求超然的心態。②陸羽在居所種植菊花,表現其追求高潔、清靜、淡雅的生活情趣。③陸羽外出,每日斜才歸,表現其在山林間自由奔走,親近自然的自在與喜悅。④這首詩中的陸羽不以塵事為念,不以俗務為累,表現出超然出世的生活態度。【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D.“旨趣頗為相近”錯,本詩陸羽與鄰為伴,日落而歸,有蹤跡可尋,而《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說明隱者隱居深山,行蹤不定,是一位真隱士。旨趣并不相同。故選D。(2)①“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寫隱者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表現他遠離塵囂、超然物外的心態。②“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在居所種植菊花,這樣的生活情趣極顯隱士風韻,表現了陸鴻漸的高潔不俗。③“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報道山中去”寫出了隱士與鄰為伴,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④詩人選取種養桑麻菊花、遨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閑、超然出世的隱士形象。答案:(1)D(2)①陸羽的新居在城外,遠離塵囂,他移居于此,表現出其在塵囂中求靜,在世俗中尋求超然的心態。②陸羽在居所種植菊花,表現其追求高潔、清靜、淡雅的生活情趣。③陸羽外出,每日斜才歸,表現其在山林間自由奔走,親近自然的自在與喜悅。④這首詩中的陸羽不以塵事為念,不以俗務為累,表現出超然出世的生活態度。譯文:他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籬笆邊的菊花應該是近期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敲門后未曾聽到一聲犬吠,要去向西家鄰居打聽情況。鄰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歸來時怕是要黃昏時分了。賞析:這是詩人訪友不遇之作。全詩描寫了隱士閑適清靜的生活情趣。詩人選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種養桑麻菊花,遨游山林等,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閑的隱士形象。全詩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語言樸實自然,不加雕飾,流暢瀟灑。“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是說陸羽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陸羽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開始兩句,頗有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格。“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點出詩人造訪的時間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陸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后剛剛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這兩句一為轉折,一為承接;用陶詩之典,一為正用,一為反用,卻都表現了環境的幽僻。至此,一個超塵絕俗的隱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詩人訪友的興致亦側面點出。“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說詩人又去敲陸羽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轉去,似有些眷戀不舍,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一般說來,寫到“扣門無犬吠”,“不遇”之意已見,再加生發,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漁翁》一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崖上無心云相逐。”前人每謂末二句“著相”,情思刻露,如蘇軾、嚴羽、胡應麟、王士禎、沈德潛等都持是說。但皎然之寫問訊于西家卻正得其所。一方面,見出對陸羽的思慕,表明相訪不遇之惆悵;另一方面,則借西家之口,襯托出陸羽高蹈塵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時對詩中所描寫的對象即陸羽,并未給予任何直接的刻畫,但其品格卻呼之欲出,這也正符合禪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旨。“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是鄰人的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脫脫地勾畫出西鄰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異的神態,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后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語言清空如話,不加雕飾,吐屬自然,流暢瀟灑,別有雋味。【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三)關注注釋隱含意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7-2數字系統設計方法和步驟
- 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服裝展示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半期聯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上海興偉學院《文案創作與活動策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嘉興學院《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當代長篇小說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工業學院《口才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濟南職業學院《偏微分方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質量監測(三)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英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檔案學概論-馮惠玲-筆記
- 2024至2030年中國桌上游戲(桌游)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尾礦庫基本知識
- 財會實操-體育館的賬務處理分錄
- 雙匯冷鏈物流-2
- 2024年安徽中考歷史試卷試題答案解析及備考指導課件
- 2024急救培訓心肺復蘇課件
- 人文關懷護理課件
- 2024山東能源集團中級人才庫選拔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屆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學質量檢測 英語答案
- 中考復習尺規作圖的路徑與原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