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語文二輪總復習復習板塊1現代文閱讀專題4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_第1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語文二輪總復習復習板塊1現代文閱讀專題4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_第2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語文二輪總復習復習板塊1現代文閱讀專題4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_第3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語文二輪總復習復習板塊1現代文閱讀專題4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復習板塊一專題四(2024·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高考專家聯測卷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那些消逝的歌王開嶺“許多歌消逝了。有些歌只有極少人唱,別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學校的校歌。”這是汪曾祺《徙》的開頭。接下來,他提到了一首家鄉校歌,很感人。當時我就想,后人再寫不出這樣的歌了。“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鐘。看吾校巍巍峻宇,連云櫛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塵囂遠,無女無男教化同。桃紅李白,芳香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愿少年,披荊斬棘,他日毋忘化雨功!”這是首了不得的歌,區區幾十字,竟把學校地理、風物美景、男女同等的新潮、傳統師道、成長勵志和抒情——全收進去了。用今話說,即是愛本校、愛故里、愛國家、愛傳統、愛時代……遠近虛實,一首校歌應有的精神之義,盡在其中。這是真正的校歌——本土本校之歌,我甚至想,一個外國人若懂漢語,單憑此歌在中國找到這家小學是可能的,汪先生說:“學校東邊緊挨一個寺,叫承天寺。‘神山爽氣’是該縣‘八景’之一……‘爽氣’是什么樣的氣,小學生不知道,只是無端地覺得很美。”不懂詞沒什么,重要的是唱,唱它時的那股勁——那股昂首挺胸、熱血沸騰的勁,那種亢奮和鮮美的精神狀態。我想,那個叫汪曾祺的孩子在大幅度張合嘴巴時,或許常抬望天涯的云,想象在很遠很遠之外、很久很久之后,自己和世界會是什么樣子……一首每天住在嘴邊、響在耳畔的歌,終究是一粒種子,會在幼小的心里長出什么來的。就像江蘇高郵的縣立第五小學,孵出了汪曾祺。邂逅汪曾祺的歌后,我即有個心愿,能否再遇幾首老的小學校歌?從而讓汪先生“玻璃般的音音”不那么孤寂,我想給它配上幾位“發小”。不久前,去江蘇海門,此地是鼎鼎大名的張謇故里。張謇,何許人也?晚清立憲運動的骨干,民國政府的實業總長及農商總長,農工商俱全的大生資本集團之老板,大量慈善公益機構和數百家學校的捐資人……1901年,張謇組建了中國首家股份制管理、資本化經營的大農業拓荒集團——“通海墾牧公司”。眷念傭工子弟的成長,張謇不惜重金,于荒灘上創辦“墾牧鄉高等小學”。我讀到了該校校歌——“噫艱哉懇牧鄉,葦蒿螺蛤今粢梁……崛興兮千辛而萬苦,相勸兮日就而月將。耕田讀書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這首詞既有滄海桑田的今昔比照,又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勸學勵志;既激越光明,又不失憂患和督導。可謂貧賤之上的名貴,荒野之上的雅風。“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遙。風云開張師范校,興我國民此其兆。民智兮國牢,民智兮國牢,校有譽分千齡始朝。”這首在南通傳唱了百年的歌,隸屬于我國第一所民立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作者即張謇。和前面的歌相比,除“少年中國”的使命感,它更強調“師范”與啟智的關系,百年來的南通教化,干脆受益于這棟孕育師資的母體。王國維曾在此授國文,陳師曾、歐陽予倩曾來此教繪畫和曲藝。楊樂、李大潛、巢紀同等數十名院士,趙無極、袁運甫、袁運生等藝術家……便是在這歌聲的薰風中成長起來的。“教化為母,實業為父”,乃張謇一生的精神向導。他不僅重視基礎教化,還提倡職業技術培訓,先后辦了大生紗廠職工專科學校、紡織專科學校、鐵路學校、吳淞商船學校。此外,還設女子學校、無趣園、盲啞學校。其實,張謇還有著更大的烏托邦幻想,即把南通建成一個志向社會的試驗區,用其自己的話說:“新新世界的雛形。”這么大的開支從哪兒來呢?自然是實業,1922年,張謇70歲時,大生集團有四個紡織廠,資產達900萬兩白銀,同時還擁有近20家鹽墾公司,這些都充當了他那些宏大構想、高尚事業的提款機和孵化器。我忍不住感慨:“自古以來,中國人往往不是太實就是太虛,要么只顧坐而論道,要么忙于低頭走路。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強,行動力太弱……而張謇不,他知道怎么賺錢,知道為什么賺錢,知道怎樣把錢花得精彩……他是文人的榜樣,是商人的榜樣,更是志向主義者的榜樣!”那晚,當地摯友陪我乘船夜游南通城,一路槳聲,導游不斷指指引點,每過一個橋孔,每逢一處舊式建筑,她都會輕輕說出那個人的名字……不錯,這座城市,是一個人的作品。深夜,回到下榻的賓館,打開新聞頻道,看時代的今日又上演了什么,不出所料,依舊是詭異的股市、瘋長的房價、城市拆遷和釘子戶、和高考有關的爭吵……關掉電視,當世界的喧嘩變回一面寧靜的黑屏,我突然特殊懷念那個人,張謇。有些人不該在光陰中消逝,有些歌不該在空氣里失蹤。打開窗,海風特有的涼爽襲來,樓下是萬家燈火,是被張謇叫作“新新世界的雛形”的后來。離開海門前,當地報紙采訪:對海門有什么建議?我笑笑說,希望海門的每棟中小學,都有一支自己的校歌,好一點的校歌。那種在風雨操場上每天唱的校歌,那種當成精神功課、晨鐘暮鼓的校歌……(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文章以汪曾祺《徙》中的一段感慨開頭,自然引出對美妙校歌的尋找,與文末“我”的期望前后呼應。B.校歌之美不僅在于歌詞的精神內涵,還在于唱歌時所體現的鮮美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孩子的熏陶漸染。C.墾牧鄉小學校歌既激越光明又不失憂患,作者以“貧賤之上的名貴,荒野之上的雅風”高度贊頌了其精神和藝術價值。D.通州師范學校孕育了多數棟梁之材,張謇創作這首學校的校歌意在向社會表達自己以“啟智”為己任的人生志向。【解析】“意在向社會表達自己以‘啟智’為己任的人生志向”理解不當,通州師范學校的校歌寄予了張謇對“師范”的期望——啟智,而非他以“啟智”為己任的個人志向。2.文章花了較多筆墨敘述張謇的事跡,請談談作者這樣寫的用意。答:①突出張謇的報國情懷和人格魅力,他飽滿的生命能量和社會擔當精神給后人以激勵。②將張謇的事跡與后文“世界的喧嘩”形成對比,引導讀者對教化的本質、文化的傳承進行反思。③豐富校歌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加深讀者對校歌精神意蘊的理解。(答出一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考查寫作內容的作用,應從結構、手法、內容、主旨等角度考慮。“較多筆墨敘述張謇的事跡”,從結構、手法和主旨來說,張謇的事跡與后文“世界的喧嘩”形成對比,引導讀者對文化的傳承進行反思;從人物形象和寫作目的來說,突出張謇的人格魅力,激勵后人勇挑教化重擔;而“較多筆墨”在內容上還有“豐富校歌的歷史文化內涵,加深讀者理解”的作用。3.題目“那些消逝的歌”蘊含著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文加以探究。答:①觀賞贊美之情。對于飽含精神內涵的校歌,作者用“了不得”“激越光明”等語言,表達了觀賞和贊美之意。②傷感留戀之情。作者尋找那一首首鮮活的校歌,面對這類校歌的消逝,有著無限傷感和留戀。③殷殷期盼之意。作者反思現實的喧囂并憂慮教化的本質、使命的實現,期望中小學能出現更多值得晨鐘暮鼓、發揚光大的校歌。(答出一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那些消逝的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