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學高二語文上學期名句名篇默寫(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學高二語文上學期名句名篇默寫(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學高二語文上學期名句名篇默寫(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學高二語文上學期名句名篇默寫(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學高二語文上學期名句名篇默寫(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太白中學高二上名句名篇默寫訓練(解析版)《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1.在《〈論語〉十二章》中,寫所謂“好學”必須是能自覺抵制過分的物質欲求、排除干擾的兩句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還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3.《〈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并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遵守禮儀也沒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禮何?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奏樂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樂何?6.在《〈論語〉十二章》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兩句寫孔子愿意一生踐行仁道,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仁道也心甘。7.在《論語·里仁》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兩句從時間角度表現了孔子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8.為了表達人們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我們可以用《〈論語〉十二章》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兩句話來概括。9.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0.《<論語>十二章》中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達的意思相似并成為后世儒生修身養德的座右銘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11.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論語·里仁》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2.《〈論語〉十二章》中表現儒家重義輕利的高尚義利觀的句子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3.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4.歷代儒家文人將君子之道自勉作為行為規范,《〈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質彬彬”一句闡釋了成為君子的條件;用“君子喻于義”一句闡釋了君子的義利觀。15.在《論語·雍也》中,“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兩句說明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內外兼修才能成為君子。1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了定義的句子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17.在《<論語>十二章》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兩句很好地闡釋了“文”和“質”的關系: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18.《論語·雍也》中,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繼而得出了處理好樸實與華美的關系才能成為君子的結論。19.《〈論語〉十二章》中表現文采和質樸兼備才有人格魅力的兩句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0.在《論語·雍也》里,孔子認為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21.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仁以為己任”和“死而后已”。2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要承擔起實現強國夢的重大責任。曾子在《〈論語〉十二章》中也說過類似的語句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23.《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兩句,說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負著時代使命,責任重大,應嚴于律己。24.《論語·泰伯》只有胸懷寬廣、意志堅定的人才能稱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25.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任重道遠”的具體原因是“仁以為己任”和“死而后已”。26.《論語·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表明知識分子必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而其原因是“任重而道遠”。27.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任重道遠”,“任重”的原因是“仁以為己任”,“道遠”的原因是“死而后已”。2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虧一簣是因為“吾止也”,而能夠持之以恒則是因為“吾往也”。29.《論語·子罕》中,孔子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為喻,說明做事停止在于自己;以“譬如平地,雖覆一簣”為喻,說明做事前進也在于自己。30.《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笨鬃釉凇墩撜Z·子罕》中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3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分別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32.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在《<論語>十二章》中,子貢讓孔子傳授給他一個“一字真理”,即“一字箴言”的句子是“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的答復是“其恕乎”。33.《論語》里曾子認為夫子之道就是“忠恕”,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強調的是一種換位思考的精神。34.《〈論語〉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兩句,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時體現了更強的自我責任感和道德約束力。3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贊許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3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復禮”;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贊許你是仁人的句子是“天下歸仁焉”。37.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與別人的句子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克己復禮為仁”解釋了顏淵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強調一旦做到這一點,就能達到“天下歸仁焉”的效果。3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0.在《論語·顏淵》中,聽完了孔子所說的仁的細則,顏淵所說的兩句話是“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4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要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復禮為仁”,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學習的從師觀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42.《增廣賢文》有言“知彼知己,將心比心”,此語與《論語·衛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講的道理相似。43.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因為《詩》可以培養想象力,可以提高觀察力,還“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諷刺方法。44.《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復禮”的具體做法是:除了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外,還要“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詩的重要性,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還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并可以多認識些鳥獸草木的名字。46.《<論語>十二章》中強調《詩經》的教育功能,從近切來說可以侍奉父母,從長遠來說可以輔佐君主的句子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47.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經》,因為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即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還“可以群,可以怨”,即還可以團結群眾,抒發不滿。48.《論語·里仁》中,孔子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兩句告誡弟子們既要向優秀的人學習,又要加強自我反省。49.在《論語》中,孔子認為學《詩》可以“興”“觀”“群”“怨”,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還可以拓展知識。50.《<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鼓勵學生“小子何莫學夫詩”,因為《詩》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還具有“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用途?!洞髮W之道》理解性默寫1.《大學之道》中,寫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2.?《大學之道》與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強調內在的德行要轉化為實踐,由己及人,體現大學之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親民”?。3.《大學之道》中闡明了大學的宗旨,其中寫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在親民,在止于至善”。4.《大學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來表達大學之道的最高境界,寫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5.《大學之道》中,寫點明獲得知識的途徑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寫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獲得學問的句子是“格物而后知至”。6.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同時家庭也是社會的細胞,《大學之道》中強調對待國家與家庭的關系,應該“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7.《大學之道》中,闡述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做到心不妄動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8.《大學之道》中,寫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夠處事恰當的句子是“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9.《大學之道》中提到性情安和才能思考周全,思考周全才能處事合宜的句子是:“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10.《大學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11.《大學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闡述了萬事萬物都有本末始終的道理。12.《大學之道》中,寫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則近道矣”。13.《大學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14.《大學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兩句從“三綱”出發,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應該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15.《大學之道》中,寫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的句子是“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6.《大學之道》中,寫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的句子是“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17.《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條件是“先正其心”。

18.《大學之道》中,寫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9.《大學之道》中,寫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的句子是“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20.《大學之道》中,寫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的句子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21.《大學之道》中,論說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誠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22.《大學之道》中,寫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的句子是“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23.“心學家”王陽明為獲得正確的認識,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這一行為正體現了《大學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同時啟示我們探究精神的積極作用在于“物格而后知至”。24.《大學之道》中提出了大學的宗旨和具體條目,并強調各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因為“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可見“修身”關乎家國天下。25.《大學之道》中,強調家庭經營有序與國家治理上軌道的重要性,寫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的句子是“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6.《大學之道》中,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7.“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們經常引用的古語,強調家族關系理順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了才能使天下太平,此句來源于《大學之道》中的“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28.《大學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知,“修身”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上至國君、下至黎民,無一例外。29.“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告訴我們大丈夫當掃天下,而始于掃足下,在《大學之道》表達同樣道理的句子是: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0.儒家講究修養品性,《大學之道》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全民修養品性,才能鞏固根本?!丁蠢献印邓恼隆防斫庑阅瑢?.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兩句與《<老子>四章》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總結無形的東西能給人們帶來實際用途的句子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3.《老子》第十一章中,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兩句指出“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4.《〈老子〉四章》中,講述揉和陶土做成器皿的句子是“埏埴以為器”,講述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的句子是“鑿戶牖以為室”。5.了解別人很重要,認識自己更難能可貴,在《老子》四章中表達這一意思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兩句,闡釋了違背常規的行為不會帶來長久有效的結果的道理,和“欲速則不達”“拔苗助長”的意思相似。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認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不能長久下去”的句子是: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8.《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9.《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寫急躁冒進、自以為是、自我炫耀的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的句子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10.《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寫人們常常厭惡“余食贅行”,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的句子是“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1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用“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兩句寫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1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寫能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人強大的句子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1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寫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寫事物安然未生變時容易持守,問題沒有顯露跡象時容易解決的句子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1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寫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在混亂沒有產生時就治理的句子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1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寫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句子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1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與荀子《勸學》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有異曲同工之妙。1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樹為喻,論述強大的事物都是從微小發展壯大起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指走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邁第一步開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積累。2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兩句指出不順應自然規律強為,肯定會失??;緊緊把持東西不放,反而會失去。2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寫有道之士遵循規律自然無為,所以不會失敗句子是“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2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對待開始那樣慎重對待結束,就不會有失敗的事的句子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2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句子是“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24.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認為車的功用產生于車轂的中空處的句子是“當其無,有車之用”。25.《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認為器皿的功用產生于器皿的中空處的句子是“當其無,有器之用”。26.圣人以不言之教來教化民眾,學習眾人所不具備的知識,默默地補救眾人所犯下的過錯?!独献印返诙恼轮?《老子》四章中老子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闡明這個道理。2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與“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堅持如一,就不會失敗的情況的兩句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29.《〈老子〉四章》中指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30.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边@些名言都啟發我們做事要從點31.《〈老子〉四章》中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謙虛內斂,不要自夸自大,因為“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3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體現“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一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3.《〈老子〉四章》中認為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達的兩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老子〉四章》中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認為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常于幾成而敗之”,如果能做到“慎終如始”,就不會失敗。36.《〈老子〉四章》中,指出真正強大的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還要能戰勝自己的兩句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7.我們常說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綢繆,在《老子四章》里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的句子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38.《〈老子〉四章》中指出知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的句子是“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39.《〈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安然未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的句子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40.《〈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41.《〈老子〉四章》中指出千里的行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的句子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2.《〈老子〉四章》中指出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的句子是“為者敗之,執者失之”。43.《〈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堅持如一,就不會失敗的情況的兩句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44.圣人以不言之教來教化民眾,學習眾人所不具備的知識,默默地補救眾人所犯下的過錯。《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四章中老子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闡明這個道理。45.古語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才不至于功敗垂成。正如《老子》中所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6.《老子》不斷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來設喻,接著又以“九層之臺”來形象說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的道理。4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寫急躁冒進、自以為是、自我炫耀的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的句子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48.《〈老子〉四章》中,以高臺為喻,說明萬事萬物都是從微小發展壯大起來的句子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49.《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來比喻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50.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關于有志和長久的精彩論述是“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肚袀鳌防斫庑阅瑢?.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離騷”者,猶離憂也。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4.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兩句稱贊了《離騷》在討論君王的修為、國家的治理時表述全面而有條理。5.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天長嘆:“天??!”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6.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7.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兩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懷王被小人之言蒙蔽。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內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9.《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辭簡練、含蓄隱晦的兩句是:其文約,其辭微。10.《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評價《離騷》的內容,認為它反映了屈原志趣品行的兩句是:“其志潔,其行廉”。11.在《屈原列傳》中,運用對偶的修辭,說明《國風》與《小雅》各自特點的句子是“《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12.《屈原列傳》中“蓋自怨生也”和“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兩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寫作《離騷》的緣由。13.《屈原列傳》中,作者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兩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14.《屈原列傳》中,指出小人離間令屈原處于困厄處境的句子是:讒人間之,可謂窮矣。15.《屈原列傳》中,屈原感受到君王聽信讒言的句子是: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16.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兩句,對《詩經》中的詩進行了獨到的評價。17.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分析了屈原《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包括“上稱帝嚳,下道齊桓”和“中述湯、武”這三方面。1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9.中國古人善于在小與大的思辨中獲得啟示。司馬遷《屈原列傳》中用“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寓意言小旨大,韓愈《師說》中用“小學而大遺”批評了舍大擇小的現象。20.《屈原列傳》中,作者連用五句意思相同的話語,以強調的方式表現屈原心懷家國、至死不渝的心志和節操,并作出了“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極高評價。21.《屈原列傳》中,稱贊《離騷》“言淺意深”的兩句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2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3.父母是我們的港灣,《屈原列傳》中寫人在悲痛中會呼喚父母的句子是“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24.《屈原列傳》中運用對比手法,從文辭和內涵角度對屈原創作進行評價的句子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25.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詞精到的兩句是:“其文約,其辭微?!?6.在《屈原列傳》(節選)中,運用對偶的修辭,說明《國風》與《小雅》各自特點的兩句:“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7.《屈原列傳》高度評價《離騷》的寫作內容,認為得到完整體現的人文道德與國家治理的兩句話是:“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28.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作鋪墊。29.《屈原列傳》中,作者寫屈原不被塵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兩句是: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0.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其志潔,故其稱物芳。32.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高度贊揚屈原面對種種邪惡,始終潔身自好,保持高潔的品格的句子是“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來闡發深遠的意蘊,用《屈原列傳》中評價《離騷》的話來說就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34.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認為,人們在處境艱難時就會追念本源,如在“勞苦倦極”時就會呼天喊地,在“疾痛慘怛”時則會呼喊父母。35.《屈原列傳》中表現屈原自動地遠離臟污,像蟬脫殼那樣擺脫骯臟的境地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36.《屈原列傳》中寫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濁官場所容的兩句是: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7.在《屈原列傳》中,“蟬蛻于濁穢_”一句用蟬來比喻,表明屈原遠離世俗污濁的高潔品質;“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句將屈原志趣的高潔與日月類比,對其進行高度評價。38.在《屈原列傳》(節選)中,“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兩句,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離騷》在闡明道理與治理國家方面的獨到之處。39.《屈原列傳》中,“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兩句揭示了《離騷》言淺意深、言近旨遠的藝術風格。40.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做出了高度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相比,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哆^秦論》理解性默寫1.賈誼《過秦論》中“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兩句,寫秦孝公時期占有有利的地勢。2.賈誼《過秦論》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句寫出了秦孝公君臣對周王室的覬覦,而“執敲撲而鞭笞天下”一句則表現出秦始皇奪取天下后對百姓的奴役。3.在《過秦論》中,作者運用兩個物象“席”和“包”來寫出秦孝公野心勃勃的兩句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4.在《過秦論》中,秦國“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經過內外兩個方面的努力,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土地。5.賈誼《過秦論》中,寫秦國向東面和北面擴充領地的句子是“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賈誼在《過秦論》中,用“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兩句說明諸侯國不惜重金招納天下優秀人才。7.《過秦論》中論述商鞅幫助秦孝公“備耕備戰”的句子是“務耕織,修守戰之具”。8.賈誼《過秦論》中,寫秦國向南面和西面擴充領地的句子是“南取漢中,西舉巴、蜀”。9.賈誼在《過秦論》中敘述,秦孝公在商鞅的輔佐下,在國內制定法令,鼓勵耕織,強化軍備,對外采取“(外)連衡而斗諸侯”的策略,從而取得“(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效果。10.在《過秦論》中,戰國諸雄為了對抗強大的秦國,采取了“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外交政策。11.在《過秦論》中,諸侯為了削弱秦國,“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此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但當秦國軍隊“開關延敵”時,“九國之師”則“逡巡而不敢進”,最終“從散約敗”。12.《過秦論》中,面對九國聯軍的強大攻勢,秦國的對策是“開關延敵”,然而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13.賈誼《過秦論》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兩句,運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國沒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國軍隊陷入困境之中。14.賈誼在《過秦論》中,用“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總括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時秦國的強大盛況。15.《過秦論》中,描寫六國盟約失敗,爭著賄賂秦國的句子是: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16.賈誼在《過秦論》中,描寫秦國把諸侯國的軍隊打得橫尸百萬,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句子是“伏尸百萬,流血漂櫓”。17.《過秦論》中,孝文王、莊襄王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在他們的統治之下,秦國繼續發展壯大的句子是: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18.賈誼在《過秦論》中,描寫秦國利用諸侯國的弱點制服他們,乘勝追擊追逐敗逃的軍隊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19.《阿房宮賦》中用“六王畢,四海一”來形容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過秦論》中“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與此句表達的意思相同。20.《過秦論》中把陳涉和九國進行多方面對比,陳涉方的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行軍用兵的策略也“非及向時之士也”,但最后卻成敗異變功業相反。21.賈誼《過秦論》中“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于宇內”兩句,寫秦始皇繼承前代功業、靠武力征服天下。22.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始皇收繳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陽”,并且“銷鋒鏑”,用它們打造了十二個金人,以此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3.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始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的句子是: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4.過秦論》談到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舉措,文化上用“焚百家之言”來愚化百姓,軍事上以“銷鋒鏑”的方式鑄成十二個金人,來削弱天下的百姓。25.《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一天下,突顯他政治上功業的兩句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26.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并且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7.《過秦論》中賈誼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句子是:“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28.在《過秦論》中,作者寫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收繳銷毀了天下兵器并“鑄以為金人十二”,其目的是“以弱天下之民”。29.《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了防止百姓反抗,在文化上實行愚民政策的兩句是“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0.賈誼《過秦論》中“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兩句,寫秦國控制天下之后,據守華山作為帝都城墻,憑借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以華山、黃河為天然屏障。31.賈誼《過秦論》中,“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兩句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32.《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敵、擴大版圖的措施,向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33.賈誼的《過秦論》中最能體現秦始皇守天下時防范之嚴的句子是: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4.在《過秦論》中,寫出了秦始皇強大的軍事威懾力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35.在《過秦論》中,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威震四海,向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終只能“俯首系頸,委命下吏”。36.《過秦論》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兩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統治不但震懾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也震懾了國內的勇士。37.《過秦論》中,描寫秦統一天下后秦國的臣子固守國土,并表現出專橫跋扈的姿態的句子是“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8.在《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