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航空航天行業航天器精密制造方案TOC\o"1-2"\h\u28358第1章緒論 3288691.1航天器精密制造背景及意義 3105771.2國內外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現狀 4242641.3本書內容概述 44354第2章航天器結構與材料 4293522.1航天器結構設計 4215432.1.1結構設計原則 535902.1.2結構設計方法 5123512.1.3結構設計發展現狀 5228502.2航天器材料選擇 5290882.2.1金屬材料 5263722.2.2復合材料 585302.2.3新型材料 5248742.3結構與材料功能測試 5232422.3.1結構功能測試 5292172.3.2材料功能測試 5205832.3.3測試方法與設備 530184第3章精密加工技術 6319613.1機械加工技術 662293.1.1銑削加工 6125193.1.2車削加工 6292633.1.3磨削加工 6266633.2特種加工技術 615693.2.1電火花加工 6257603.2.2激光加工 6151183.2.3電子束加工 7206013.3精密測量技術 7150463.3.1三坐標測量 7240963.3.2激光測量 7264973.3.3光學測量 725220第4章航天器裝配技術 760704.1裝配工藝規劃 76094.1.1裝配流程設計 7278534.1.2裝配工藝參數優化 747844.1.3自動化裝配技術研究 810964.2裝配精度控制 835004.2.1裝配誤差分析 8325554.2.2精密定位技術 8187154.2.3裝配精度控制策略 8311514.3裝配過程監控 8163114.3.1裝配過程監測技術 875564.3.2數據采集與處理 838094.3.3裝配過程智能監控 82861第5章高精度檢測技術 848815.1光學檢測技術 8315515.1.1干涉測量技術 983475.1.2三維掃描技術 9160045.1.3數字全息技術 99595.2接觸式檢測技術 9154475.2.1機械式測量技術 925975.2.2電子測量技術 9186065.2.3激光測量技術 9105365.3非接觸式檢測技術 9142565.3.1紅外測量技術 9121975.3.2超聲波測量技術 107175.3.3渦流檢測技術 10100305.3.4磁粉檢測技術 1013227第6章航天器熱控技術 10265686.1熱控系統設計 10111096.1.1系統概述 10150066.1.2熱控系統設計原理 10207286.1.3熱控系統設計要點 1028956.2熱控材料與器件 10183776.2.1熱控材料 10258026.2.2熱控器件 1160596.3熱功能測試與評估 1176276.3.1熱功能測試方法 11148036.3.2熱功能評估 1131348第7章航天器電子設備制造 11231867.1電子元器件選型與設計 11296047.1.1選型原則 11240247.1.2設計要求 1266387.2電子設備組裝與互聯 12257987.2.1組裝技術 12310727.2.2互聯技術 12176277.3電子設備功能測試與優化 12195847.3.1功能測試 1296017.3.2功能優化 1334第8章航天器控制系統 13243218.1控制系統設計原理 13222828.1.1系統架構 13200158.1.2功能分配 13131698.1.3關鍵功能指標 13108218.2控制系統硬件制造 13322348.2.1關鍵硬件組件 1458328.2.2制造工藝 1472278.2.3質量保證 14147018.3控制系統軟件及算法 14164168.3.1軟件架構 1472608.3.2關鍵算法 14217868.3.3軟件驗證 1410045第9章航天器試驗與驗證 14198889.1地面試驗 1535689.1.1結構強度試驗 15214619.1.2熱控系統試驗 15189229.1.3電子設備試驗 15156889.1.4飛行控制系統試驗 1570489.2環境適應性試驗 15276909.2.1熱真空試驗 15150589.2.2空間輻射試驗 15176999.2.3離心試驗 15234299.2.4振動試驗 15286199.3飛行試驗與驗證 1616419.3.1在軌試驗 16315339.3.2飛行驗證 1667059.3.3在軌維護與修復試驗 1640069.3.4長期在軌試驗 166263第10章航天器制造質量控制與保障 162468010.1質量管理體系 161832910.1.1質量管理體系構成 162519310.1.2質量管理體系實施要點 161446510.2質量控制措施 171524610.2.1設計質量控制 173061910.2.2制造過程質量控制 171338210.2.3供應鏈質量控制 171088410.3質量保障與改進措施 17178410.3.1質量培訓 171030310.3.2質量監督與檢查 17101210.3.3質量改進 17第1章緒論1.1航天器精密制造背景及意義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航天器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作為航天器研制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航天器功能、可靠性和壽命。因此,開展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的研究,對于提高我國航天器研制水平、保障航天器系統功能具有重要意義。1.2國內外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現狀國內外在航天器精密制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外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發展較早,美國、俄羅斯、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航天器結構設計、材料研發、制造工藝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國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器精密制造體系。目前國內外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結構設計方面: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如拓撲優化、多學科優化等,實現航天器結構輕量化、高剛度、高強度。(2)材料研發方面:開發新型輕質、高功能航天材料,如復合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等,以滿足航天器對材料功能的要求。(3)制造工藝方面:發展高精度、高效率的制造工藝,如數控加工、激光加工、電子束焊接等,提高航天器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生產效率。1.3本書內容概述本書圍繞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系統闡述了航天器結構設計、材料研發、制造工藝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全書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航天器結構設計:介紹航天器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輕量化、高剛度結構的設計技術。(2)航天器材料研發:分析航天器對材料功能的要求,探討新型航天材料的研發及其在航天器中的應用。(3)航天器制造工藝:闡述航天器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工藝參數及其對加工精度的影響,探討高精度、高效率的航天器制造工藝。(4)航天器精密制造案例:分析典型航天器精密制造案例,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航天器精密制造提供借鑒。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讀者可以全面了解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從事航天器研制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第2章航天器結構與材料2.1航天器結構設計航天器結構設計是保證其在極端環境下正常運行的關鍵環節。本章首先介紹航天器結構設計的原則、方法及其發展現狀。2.1.1結構設計原則航天器結構設計需遵循輕質、高強度、高剛度、高穩定性及良好的空間環境適應性等原則。2.1.2結構設計方法航天器結構設計方法主要包括:拓撲優化設計、參數化設計、有限元分析等。2.1.3結構設計發展現狀目前航天器結構設計已從傳統的經驗設計逐漸轉向基于現代設計理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實現了結構功能與制造工藝的優化。2.2航天器材料選擇航天器材料的選擇對保證其功能。本節將探討航天器常用材料及其特點。2.2.1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在航天器結構中應用廣泛,包括鋁合金、鈦合金、不銹鋼等,具有高強度、高剛度的特點。2.2.2復合材料復合材料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因其輕質、高強度、良好的耐腐蝕性等優點,在航天器結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2.2.3新型材料新型材料如納米材料、智能材料等在航天器結構中的應用研究正逐步展開,為航天器功能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3結構與材料功能測試為保證航天器結構與材料的功能滿足設計要求,對其進行嚴格的測試。2.3.1結構功能測試結構功能測試主要包括靜態功能測試、動態功能測試、疲勞功能測試等,以驗證結構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2.3.2材料功能測試材料功能測試主要包括拉伸、壓縮、彎曲、沖擊等力學功能測試,以及耐熱性、耐腐蝕性等環境適應性測試。2.3.3測試方法與設備結構與材料功能測試采用先進的試驗方法與設備,如電子萬能試驗機、高溫試驗爐、環境模擬試驗箱等,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通過以上內容,本章對航天器結構與材料的相關知識進行了闡述,為后續章節探討航天器精密制造技術奠定了基礎。第3章精密加工技術3.1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技術在航天器精密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本節主要介紹適用于航天器結構件的精密機械加工技術,包括銑削、車削、磨削等。3.1.1銑削加工銑削加工是航天器結構件精密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通過選用合適的銑削參數、刀具和切削液,可以實現對航天器結構件的高精度加工。3.1.2車削加工車削加工在航天器精密制造中主要用于軸類零件的加工。采用高精度車床和專用的車刀,可以實現高精度、高表面質量的車削加工。3.1.3磨削加工磨削加工是航天器精密制造中常用的精加工方法,具有加工精度高、表面質量好的特點。主要包括平面磨削、內圓磨削和外圓磨削等。3.2特種加工技術特種加工技術在航天器精密制造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電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電子束加工等。3.2.1電火花加工電火花加工(EDM)是一種利用電腐蝕原理進行金屬加工的方法,適用于難加工材料和復雜形狀的航天器結構件。電火花加工具有加工精度高、表面質量好、加工材料范圍廣等優點。3.2.2激光加工激光加工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對材料進行局部加熱,實現切割、焊接、打標等加工過程。激光加工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熱影響區小等特點,適用于航天器結構件的精密加工。3.2.3電子束加工電子束加工(EBM)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束對材料進行局部加熱,實現焊接、切割等加工過程。電子束加工具有能量密度高、熱影響區小、加工精度高等優點,適用于航天器精密制造。3.3精密測量技術精密測量技術在航天器精密制造中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航天器結構件的加工質量和功能提供可靠保障。本節主要介紹三坐標測量、激光測量和光學測量等精密測量技術。3.3.1三坐標測量三坐標測量機(CMM)是一種高精度的測量設備,可以實現對航天器結構件的三維尺寸、形狀和位置等參數的精確測量。三坐標測量具有測量速度快、精度高、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3.3.2激光測量激光測量技術是利用激光束的高方向性和高單色性進行距離、角度等參數的測量。激光測量具有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非接觸式測量等優點,適用于航天器結構件的精密測量。3.3.3光學測量光學測量技術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尺寸、形狀等參數的測量。主要包括干涉測量、全息測量、光學輪廓儀等。光學測量具有非接觸式、高精度、快速等特點,適用于航天器精密制造中的測量需求。第4章航天器裝配技術4.1裝配工藝規劃4.1.1裝配流程設計在航天器裝配過程中,合理的裝配流程設計是保證裝配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應根據航天器結構特點、裝配精度要求及生產條件,制定詳細的裝配流程。主要包括裝配順序、裝配方法、裝配工具的選擇及裝配過程中的檢驗與測試環節。4.1.2裝配工藝參數優化針對航天器裝配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參數,如擰緊力矩、壓力、溫度等,進行優化。通過實驗研究、仿真分析等手段,確定各工藝參數的最佳范圍,以保證裝配質量和效率。4.1.3自動化裝配技術研究為提高航天器裝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研究自動化裝配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探討自動化裝配設備的選型、布局及控制策略,以滿足航天器裝配的精度和效率要求。4.2裝配精度控制4.2.1裝配誤差分析對航天器裝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差進行系統分析,包括誤差來源、傳播途徑及影響因素。為后續裝配精度控制提供理論依據。4.2.2精密定位技術為實現航天器高精度裝配,研究精密定位技術。主要包括:高精度測量設備、定位裝置、定位誤差補償方法等。4.2.3裝配精度控制策略結合裝配誤差分析和精密定位技術,制定裝配精度控制策略。通過實時監控、調整和優化裝配過程,保證航天器裝配精度滿足設計要求。4.3裝配過程監控4.3.1裝配過程監測技術研究裝配過程中的實時監測技術,包括力矩、位移、振動等參數的監測。為裝配質量控制提供數據支持。4.3.2數據采集與處理針對裝配過程中的監測數據,采用現代信號處理技術進行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裝配過程優化提供依據。4.3.3裝配過程智能監控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裝配過程智能監控方法。實現對裝配質量的實時預測、預警和優化,提高航天器裝配過程的可控性。第5章高精度檢測技術5.1光學檢測技術光學檢測技術在航天器精密制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原理基于光的傳播、反射、折射等現象。本節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光學檢測技術:5.1.1干涉測量技術干涉測量技術是一種高精度的光學檢測方法,通過檢測光波的干涉條紋來確定被測物體的形狀、尺寸和表面質量。該技術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分辨率,適用于航天器部件的精密檢測。5.1.2三維掃描技術三維掃描技術利用光學掃描原理,獲取被測物體表面的三維坐標信息。通過高精度的三維掃描,可以實現對航天器復雜部件的快速、精確檢測。5.1.3數字全息技術數字全息技術將全息技術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對被測物體三維形態的實時、動態檢測。在航天器制造過程中,數字全息技術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5.2接觸式檢測技術接觸式檢測技術通過直接接觸被測物體,獲取其尺寸、形狀等參數。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接觸式檢測技術:5.2.1機械式測量技術機械式測量技術利用各種量具(如卡尺、千分尺等)對航天器零件進行尺寸測量。該技術操作簡單,但測量精度受到量具精度和操作人員技能的影響。5.2.2電子測量技術電子測量技術采用電子傳感器和測量儀器,對被測物體的尺寸、形狀等參數進行非接觸式測量。相較于機械式測量,電子測量技術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和自動化程度。5.2.3激光測量技術激光測量技術利用激光束對被測物體進行掃描,獲取其表面形狀和尺寸信息。該技術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廣泛適用性等特點,在航天器制造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5.3非接觸式檢測技術非接觸式檢測技術在不與被測物體接觸的情況下,獲取其相關參數。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非接觸式檢測技術:5.3.1紅外測量技術紅外測量技術利用物體發射或反射的紅外輻射,獲取其溫度、形狀等參數。在航天器制造過程中,紅外測量技術可用于檢測熱防護系統等高溫部件。5.3.2超聲波測量技術超聲波測量技術通過發射和接收超聲波,檢測被測物體的內部結構和尺寸。該技術具有非破壞性、高精度和適用于復雜形狀物體檢測等優點。5.3.3渦流檢測技術渦流檢測技術利用交變磁場產生渦流,通過檢測渦流的變化來評估被測物體的導電性、厚度等參數。該技術在航天器制造中主要用于金屬部件的檢測。5.3.4磁粉檢測技術磁粉檢測技術通過施加磁場和磁粉,檢測被測物體表面的裂紋、氣孔等缺陷。該技術適用于磁性材料制成的航天器部件的檢測。第6章航天器熱控技術6.1熱控系統設計6.1.1系統概述航天器熱控系統是保證航天器在軌運行過程中,內部溫度穩定、設備可靠工作的重要系統。本章針對航天器熱控系統的設計進行詳細闡述,包括熱控系統的組成、原理及設計要點。6.1.2熱控系統設計原理熱控系統設計基于熱力學、傳熱學等基本原理,采用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控制策略,實現航天器內部溫度的精確控制。主要包括熱輻射、熱傳導、對流和相變等傳熱方式。6.1.3熱控系統設計要點(1)確定熱控系統的工作模式;(2)選擇合適的熱控材料和器件;(3)合理布局熱控元件,優化傳熱路徑;(4)考慮熱控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5)進行熱仿真分析和試驗驗證。6.2熱控材料與器件6.2.1熱控材料熱控材料是航天器熱控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熱輻射材料、熱傳導材料、相變材料等。在選擇熱控材料時,需考慮材料的熱功能、機械功能、環境適應性等因素。6.2.2熱控器件熱控器件是實現航天器熱控功能的關鍵元件,包括熱輻射器、熱泵、熱開關、熱管等。本章將介紹這些熱控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點及在航天器熱控系統中的應用。6.3熱功能測試與評估6.3.1熱功能測試方法為保證航天器熱控系統的功能,需對熱控材料和器件進行嚴格的測試。測試方法包括實驗室測試、地面模擬試驗和在軌試驗等。6.3.2熱功能評估根據熱功能測試結果,對航天器熱控系統進行評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熱控系統的工作功能;(2)熱控材料和器件的可靠性;(3)熱控系統對航天器整體功能的影響;(4)熱控系統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通過對熱控技術的研究與探討,為航天器精密制造提供有力保障,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第7章航天器電子設備制造7.1電子元器件選型與設計航天器電子設備制造的首要步驟是電子元器件的選型與設計。本節將重點闡述航天器電子元器件選型的原則及設計要求。7.1.1選型原則(1)高可靠性:元器件需滿足航天器長期在惡劣環境下穩定工作的要求;(2)小型化:元器件尺寸應盡量小巧,以滿足航天器輕量化需求;(3)低功耗:元器件功耗應盡量低,以降低航天器能源消耗;(4)寬溫度范圍:元器件應能在55℃至125℃的溫度范圍內正常工作;(5)抗輻射能力:元器件需具備一定的抗輻射能力,以保證在空間環境中不受輻射損傷。7.1.2設計要求(1)電路設計:遵循模塊化、集成化原則,提高電子設備的功能和可靠性;(2)封裝設計:選擇適合航天器應用的封裝形式,提高元器件的防護功能;(3)熱設計:考慮元器件的熱特性,通過熱設計保證設備在規定溫度范圍內正常工作;(4)電磁兼容設計:保證電子設備在復雜電磁環境下正常工作,減小相互干擾。7.2電子設備組裝與互聯本節主要介紹航天器電子設備的組裝與互聯技術。7.2.1組裝技術(1)表面貼裝技術(SMT):采用SMT技術組裝元器件,提高組裝密度和可靠性;(2)混裝技術:結合表面貼裝技術和通孔插裝技術,滿足不同元器件的組裝需求;(3)三維組裝:通過三維組裝技術,實現電子設備的高密度組裝。7.2.2互聯技術(1)焊接技術:采用焊接技術實現元器件與電路板之間的電氣連接;(2)壓接技術:利用壓接技術實現線纜與元器件之間的連接,提高連接可靠性;(3)粘接技術:通過粘接技術固定元器件,減小設備體積。7.3電子設備功能測試與優化為保證航天器電子設備在軌期間的穩定工作,本節對電子設備功能測試與優化進行闡述。7.3.1功能測試(1)電功能測試:測試電子設備的各項電功能指標,如頻率、增益、功耗等;(2)環境適應性測試:測試設備在極端環境下的功能,如溫度、濕度、振動等;(3)可靠性測試:對設備進行壽命試驗、故障率分析等,評估其可靠性。7.3.2功能優化(1)電路優化:通過優化電路設計,提高電子設備的功能;(2)結構優化:改進設備結構,減小體積、重量,提高散熱功能;(3)軟件優化:通過軟件升級,優化設備功能,提高其適應性和可靠性。第8章航天器控制系統8.1控制系統設計原理航天器控制系統是保證航天器在軌運行過程中穩定、可靠的關鍵部分。本節將闡述控制系統設計原理,包括系統架構、功能分配及關鍵功能指標。8.1.1系統架構航天器控制系統采用分層設計,分為姿態控制、軌道控制和系統管理三個層次。各層次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航天器的精確控制。8.1.2功能分配姿態控制:負責航天器姿態的穩定與調整,包括姿態測量、姿態確定和姿態控制算法實現。軌道控制:負責航天器軌道的維持與調整,實現軌道機動、軌道保持等功能。系統管理:負責控制系統硬件和軟件資源的調度、監控與故障處理,保證控制系統穩定運行。8.1.3關鍵功能指標控制系統設計需滿足以下關鍵功能指標:(1)姿態控制精度:保證航天器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指定姿態,控制誤差在允許范圍內。(2)軌道控制精度:實現軌道調整的精確控制,滿足任務需求。(3)系統穩定性:保證控制系統在各種工況下穩定運行,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4)系統可靠性:控制系統硬件和軟件具備高可靠性,降低故障發生率。8.2控制系統硬件制造控制系統硬件是航天器控制系統的物理基礎,本節將從關鍵硬件組件、制造工藝和質量保證方面進行闡述。8.2.1關鍵硬件組件(1)控制計算機:負責控制系統算法的運行和數據處理,采用高可靠性的航天級計算機。(2)姿態傳感器: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等,用于測量航天器姿態信息。(3)執行機構:包括反應輪、控制力矩陀螺等,用于實現航天器姿態調整。(4)電源系統:為控制系統提供穩定、可靠的電源。8.2.2制造工藝控制系統硬件制造采用精密加工、高精度裝配和嚴格的環境適應性試驗,保證硬件組件在航天環境下的可靠性。8.2.3質量保證實施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包括設計審查、過程控制、檢驗試驗等環節,保證控制系統硬件質量。8.3控制系統軟件及算法控制系統軟件及算法是實現航天器精確控制的核心,本節將介紹控制系統軟件架構、關鍵算法及軟件驗證。8.3.1軟件架構控制系統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主要包括姿態控制模塊、軌道控制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系統管理模塊。8.3.2關鍵算法(1)姿態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自適應控制等,實現航天器姿態的快速穩定和精確調整。(2)軌道控制算法:采用最優控制、預測控制等,實現軌道的精確調整和維持。(3)數據處理算法:包括濾波算法、數據融合等,提高姿態和軌道測量數據的精度。8.3.3軟件驗證通過地面仿真試驗、在軌測試等手段,驗證控制系統軟件的正確性、可靠性和功能。第9章航天器試驗與驗證9.1地面試驗地面試驗是航天器精密制造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目的在于驗證航天器設計、制造及裝配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節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9.1.1結構強度試驗結構強度試驗包括靜態強度試驗、動態強度試驗和疲勞強度試驗,以驗證航天器結構在發射、在軌運行及回收過程中的強度和剛度。9.1.2熱控系統試驗熱控系統試驗主要包括熱平衡試驗、熱輻射試驗和熱真空試驗,以驗證航天器熱控系統的設計合理性及工作可靠性。9.1.3電子設備試驗電子設備試驗包括電磁兼容性試驗、抗輻射試驗和耐振動試驗,以驗證航天器電子設備在復雜環境下的功能和可靠性。9.1.4飛行控制系統試驗飛行控制系統試驗主要包括姿態控制系統試驗、軌道控制系統試驗和制導系統試驗,以驗證航天器飛行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準確性。9.2環境適應性試驗環境適應性試驗旨在驗證航天器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保證其安全可靠地完成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9.2.1熱真空試驗熱真空試驗用于模擬航天器在空間環境下的溫度和壓力條件,檢驗航天器材料和設備在極端真空環境下的功能。9.2.2空間輻射試驗空間輻射試驗包括銀河宇宙輻射、太陽粒子事件等輻射環境的模擬,以評估航天器電子設備在輻射環境下的效應和損傷。9.2.3離心試驗離心試驗用于模擬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所承受的過載,驗證結構強度和設備適應性。9.2.4振動試驗振動試驗模擬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的振動環境,以驗證結構、設備和組件的耐振功能。9.3飛行試驗與驗證飛行試驗與驗證是航天器試驗的最終環節,通過實際在軌飛行驗證航天器的功能、可靠性和壽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9.3.1在軌試驗在軌試驗包括航天器平臺功能試驗、有效載荷功能試驗和系統協同試驗,以驗證航天器在軌運行期間的各項功能。9.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學校老師培訓方案
- 2025年學校圣誕晚會活動方案設計
- 配藥初級知識培訓課件
- 樓宇廣告策劃公司創業
- 五百強企業卓越領導力訓練
- 沈陽建筑大學《音樂藝術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寫意山水畫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何氏醫學院《系統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廣東省普寧第二中學高三生物試題全國三卷模擬卷2含解析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生物試題考試試題含解析
- 四渡赤水(課件)
- 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
- 2023年全國信息素養大賽圖形化初賽試題
- 處方書寫調劑發藥服務質量督導檢查記錄
- 斜拉橋索塔鋼錨箱安裝施工工法
- 2020年青海省中考化學試卷附真卷答案解析版
- 遙感科學與技術及其在國土資源中的應用
- 公證還款協議書
- 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單獨招生考生報考登記表
- 中國聯通研究院:2022年高端手機市場洞察報告
-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