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陜西省咸陽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甲辰龍年,是中華民族的生肖年。“龍”這一圖騰,將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中華民族承續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龍”自何來,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進與流布歷程若何,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象征為何,在新一輪生肖龍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說道的理由。《管子?水地》曰:“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龍,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考古發現,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有長達萬年的歷史。在人類力量幼弱的時代,靠天吃飯的先民,敏銳地觀測到雨水來自東南亞的季風。為了農業的豐收與生存的安定,先民們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之象。《說文解字》還做了如下解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上可見,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龍”的象形字,甲骨卜辭中多見龍與雨水的記載。在傳世文獻中,龍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這一記載。上古太昊伏羲屬于春天之神,號稱“春皇”,也是上古歷法的開創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來測度天時的歷法。乾卦六爻也被稱為“六龍歷”,即“時乘六龍以御天”。六爻歷中初九“潛龍勿用”象征陽氣在下,龍角尚未出東方地平線;九二“見龍在田”表示龍星已經顯現在東方地平線上,陽光溫暖,文德光耀;九五“飛龍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節,人事也達到最好的狀態。在神話歷史化的漢、魏時期,龍與上古部落國家首領密切關聯。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無不與龍有著切近的聯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龍狀”,黃帝“龍顏有圣德”;有的直接成為龍的傳人,如神農母親女登“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陽山,而生神農”(《河圖稽命征》)。聞一多先生曾論述,龍是虛擬的生物,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龍的九似形體,是中華大地上眾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著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等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對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納。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特征,在“龍”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除漢民族崇龍外,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都奉龍為圖騰。龍為農業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時也是農業國家的保護神和王權的象征。秦王嬴政號為“祖龍”,《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母親因野外赤龍所感孕育了劉邦。龍與中國帝王結緣,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為帝王信仰。此后,“真龍天子”也成為神化帝王權威的社會習語。雖然漢代王充等反讖緯迷信的思想家專門在《論衡?龍虛篇》中予以辨析,但社會上的龍神信仰傳承不息,連滿清都是以黃龍旗作為王朝政治的標志。近百年來,龍依然是民族認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戰爭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空前增強,龍之精神鼓舞軍民上下一心,救亡圖存。今天,我們更以龍的傳人為信念凝聚海內外華人力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復興華夏民族。(摘編自蕭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說“龍”》,有刪改)材料二:據央視新聞,現在很多“龍”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牛津英語詞典》也已收錄“中國龍”。在西方文化中,龍往往是魔力和邪惡的化身,而中國龍則寓意尊貴、力量、活力和吉祥。因此為了體現中國龍與西方龍的本質區別,如今人們常常把中國龍翻譯為“Loong”,而不是西方世界里的“Dragon”。(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有長達萬年的農作物栽培史,這使得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B.“龍”作為象形字最早出現于殷商甲骨文,作為文獻記載對象則在春秋時期的《左傳》中。C.漢魏時期,人們已將眾多人文先祖與龍密切關聯,進而發展衍生出龍的傳人這一民族信仰。D.嬴政、劉邦等帝王與龍結緣是龍成為帝王信仰的典型事件,“真龍天子”由此成為社會習語。(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二段引述《管子》《說文解字》等內容可以說明“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B.材料一第四段分別列舉了聞一多和費孝通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強調了中華民族的融合性。C.材料二從翻譯上區分了“Loong”和“Dragon”,突出中國龍的文化寓意,與材料一相關內容吻合。D.材料一引述豐富有力,材料二陳述簡明清晰,二者互相印證補充,充分彰顯了龍之精神的文化自信。(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甲辰龍年既是生肖紀年,也是干支紀年,由此可以推出乙辰、丙辰、丁辰、戊辰等紀年。B.“亢龍有悔”是乾卦六爻“上九”卦辭,指事物發展到極致,容易走向反面,應當警惕。C.龍作為虛擬生物從古到今均被人們質疑過,但并未因此影響到全民族對它的信仰和尊崇。D.《牛津英語詞典》用“Loong”取代了“Dragon”,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得到了西方的認可。(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2.(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網絡熱詞“多巴胺穿搭”成為不少年輕人春夏穿衣的主要風格。“多巴胺”這種腦內分泌物主要傳遞興奮以及開心的信息。而“多巴胺穿搭”是對高飽和度的色彩進行協調搭配,以玫紅、寶藍、粉紅、粉藍、亮黃、紫色等鮮艷的色彩為主,通過撞色或是獨特的款式給人以感官上的刺激。這種與快樂相關的穿搭風格其實早在古代就已流行。盛唐女子的“敢穿”說起多巴胺穿搭,來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與初唐時期柔和色調為主不同,盛唐女子干脆來個華麗大轉身。她們更偏愛明艷大膽的配色,尤其對高飽和色彩簡直是愛到癡狂,并且隨性搭配,完全不受社會禮儀的約束。這種自信又大膽的多巴胺穿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唐詩里對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徐惠“紅衫艷織成”,韋應物“長懷舊卷映藍衫”,白居易“折腰俱老綠衫中”,韓愈“白布長衫紫領巾”……單看這四句詩,就有紅、藍、綠、紫等高飽和色彩,可謂明艷綺麗,交相輝映。假如盛唐也有分享平臺,那么在“多巴胺穿搭”這個話題中,安樂公主那條關于百鳥裙的筆記點贊數一定最多。在厭倦了綾羅綢緞帶來的多巴胺穿搭樂趣后,安樂公主忽然將目光瞄準了山林間的鳥,于是把尚功局的司制叫來:“本公主想把這些鳥的羽毛都穿在身上!”此話一出,但凡長得漂亮的鳥全都被抓進宮里拔毛。終于,尚功局的司制呈上來一件極為奢華的百鳥裙。史料記載,百鳥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裙中”。安樂公主居然用數百種鳥的羽毛進行撞色,還能使之不斷變色!當這條百鳥裙上了盛唐“多巴胺穿搭”熱搜后,山林間的鳥集體翻了個白眼,原來不少貴族人家紛紛效仿,一時間“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遺”。明代女子的“報復性”穿搭與盛唐女子不同,明代女子這種報復性熱愛中居然夾雜著偏執,她們在選擇多巴胺穿搭時,尤其喜歡紅色。明代染色工藝大幅提升,用以作為主色調的紅色就多達18種。《松江府志》載:“染色之變,初有大紅、桃紅、出爐銀紅、藕色紅。今為水紅、金紅、荔枝紅、橘皮紅、東方色紅。”愛美的女子們以紅色為主色調,再配上別的高飽和色彩。據顧起元記載:“紅、紫、黃、綠,亡所不有。即婦女之飾,不加麗焉。”多巴胺穿搭本是為了讓穿衣人的情緒得到療愈,但也有人是為了讓別人分泌出多巴胺。《萬歷野獲編》記載,萬貴妃為了迎合明憲宗的審美,居然想到穿上艷麗的男裝,“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而明憲宗則是“輒為色飛”。一旁圍觀的侍衛們只能暗自吐槽:管它是誰的多巴胺,你倆開心就好。古代男子也豁得出去在多巴胺穿搭走紅后,一件來自秦代的兵馬俑頻頻沖上熱搜,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注。秦代的工匠在塑造兵馬俑的時候,就已經有意識地將這些武士打扮成時尚潮人。這件兵馬俑僅是服飾部分就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8種顏色,共近20種色調,但看起來卻無比諧調與鮮活。雖說它的服飾色彩豐富,多色相撞,但一眼讓人記住的就是被大面積運用的紫色。這種紫色被稱為“漢紫”,又叫“中國紫”,艷麗卻不輕浮,與其余的7種顏色搭配起來,使得這件兵馬俑看起來沉靜又神秘。而綠色與黑色的運用又讓人感到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到快樂。東晉時期的謝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時尚先鋒。《晉書?謝尚傳》記載:“(謝尚)好衣刺文袴,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謝尚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穿著色彩艷麗的繡花褲子招搖過市,此舉遭到了叔父們的嚴厲批評,他只好改掉這個癖好,最終成為了一位名士。由此可見,從古至今,多巴胺穿搭被不少人青睞。畢竟穿衣服這件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不攀比,不驕奢,不刻意獵奇,怎么穿都快樂。(摘編自王穎《歷史上的“多巴胺穿搭”》,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多巴胺穿搭”通過對玫紅、寶藍、紫色等高飽和色彩進行撞色搭配,或借助獨特的設計款式,從而使穿衣者本人獲得感官刺激,體驗到興奮與開心。B.“多巴胺穿搭”在初唐時期還未盛行,盛唐女子穿衣大膽隨性,高飽和色彩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和詩歌里,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可算是這種穿搭風的頂流。C.“多巴胺穿搭”在明代形成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流行趨勢,隨著染色工藝大幅提升,紫、黃、綠等18種顏色配上紅色,成為愛美女子的“報復性”熱愛。D.“多巴胺穿搭”在歷史不同時期也曾被男子所喜愛,謝尚作為東晉時期的時尚先鋒,以色彩鮮麗的繡花褲子作為穿著癖好,并因此成為了一位風流名士。(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講述了中國古人“多巴胺穿搭”現象,涉及時尚、文化、歷史等話題,讀來有趣,開闊視野。B.文章以“多巴胺穿搭”這個網絡熱詞為核心,意在追溯我國古代的服裝史,說明服飾審美古今一體。C.文章雖然多處援引古例古文,但語言鮮活生動,如“分享平臺”“點贊”“翻了個白眼”“熱搜”等。D.文章不只是客觀呈現古人穿衣的審美特點,還帶有一定的感情傾向,如介紹兵馬俑時就有自豪之感。(3)文末寫到:“不攀比,不驕奢,不刻意獵奇,怎么穿都快樂。”請結合本文相關內容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理解。(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3.(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波蘭】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他娶了世上最丑的女人。作為一家頗有知名度的馬戲團經理,他專程去維也納看她。他事先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娶她為妻。可一旦看到她,過了最初的驚愕,他就再也無法將自己的眼睛從她身上移開。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好讓觀眾能回去向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或他們自己的孩子們描述這張臉,好讓他們在拿鏡子里自己的臉比較時,能輕松地舒口氣。她很耐心地站著,當目光掠過他們的頭頂,眺望遠處的屋頂時,她或許有一種高人一等之感。演出結束后,當他與她靠著馬戲團內的鐵爐子喝茶時,他發現她相當機靈。她談吐風趣,思路連貫具體。突然他開始心煩意亂,盡管不清楚那到底是為什么。于是,他向她告辭。而令他吃驚的是,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個非常女性化的姿態,實際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態,而且還是一只非常可愛的手。他開始給她買花——不是什么特別的花,僅僅是廉價的一小把,包在箔紙里;或者,他會送她一塊棉質領巾,光滑的絲帶。然后,他著迷似的看著她把絲帶扎在額頭上,結果五彩的絲帶并沒有起到裝飾作用,反倒成了一個嚇人的東西。當他感覺越來越躁動不安時,就會對所有的人說,自己要出去談筆重要的生意。其實他從來就沒走遠過,而是在附近的一個小鎮子住下,順手牽羊偷個錢包,或者喝得酩酊大醉。即使是這樣,他依舊不能擺脫她,因為他已經開始念叨她,好像離了她就活不了,哪怕明知道自己是在逃離。她成了他最重要的資產。甚至他可以用她的丑陋輕松結掉酒賬。每次回來,他總有一個有關她丑貌的新故事講給大伙聽。他會站在一邊,手指著她,陳述道:“你們看到,這兒站著一個不幸的人,她的外貌可怕得讓你們純真的眼睛難以忍受。她的母親住在黑森林邊的村子里。一個夏日的一天,正當她在林子里摘果子時,一頭兇猛的野豬向她追過去,卻被她的正臉嚇退……”“哈哈哈哈……”人群爆發出一陣狂笑,但他從不感到內疚。就在第一個演出季結束時,他向她求婚了。她連脖子根都紅了,渾身顫抖。然后她靜靜地說:“好吧。”她把頭溫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他忍受了一刻,然后縮了回去,開始給她講自己對兩人共同生活的規劃,羅列了所有將要到訪的地方。她的眼睛就一直盯著他,傷心但一言不發。到最后,她抓住他的手,說她想要的正好相反——她希望他們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也不用到處漂泊,再也不用見任何人。她希望她燒菜做飯,生兒育女,擁有一個花園。“你絕對不可能習慣這種生活,”他氣憤地駁斥道,“你在馬戲團長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觀看。離開別人注視的目光,你會死的。”她沒有作答。圣誕節那天,他們在一個小小的教堂里結婚了。主持婚禮的牧師差點昏了過去。不久之后,她懷孕了。自那時起,他成了一個分裂的人。他希望她生一個與她自己一樣的小孩——那么他們將會有更多的合同,甚至更多的邀約。但是,立刻,他會想到那孩子可能是一個怪物,他真的寧愿撕破她的肚皮,也不愿它注定過像她一樣的人生。他祈禱她流產。……她是在晚上分娩的,沒有任何興師動眾,而是安安靜靜地,如同一個動物。新生兒是一個女孩,長得非常可怕,甚至比母親更糟糕。他不得不閉上眼睛,來抑制心頭的惡心。早春時節,一場可怕的西班牙流感襲來,母親和孩子雙雙病倒。她們并排躺著,高燒不退,呼吸沉重。偶爾,出自恐慌的本能,她會摟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試圖給女兒喂奶。她不知道女兒正瀕臨死亡,再也沒有力氣吸奶。最后女兒死了,他輕輕地把她放在床邊,然后點上一支雪茄。那天晚上,這個最丑的女人短暫地恢復過意識,只是絕望地抽泣和哀號。他受不了——這是夜的聲音,黑暗的聲音,直接來自最漆黑的深淵。他掩上耳朵,最后他抓起帽子跑了出去,但是他沒跑多遠。他在自家公寓的窗下來回走著,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幫助她死去。這來得比他想到的還快。他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臥室里,看著兩具尸體;突然它們似乎很沉,很重,很大。他此刻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除了教授,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坐著,看著暮色逐漸吞沒床上那一動不動的影子的輪廓。后來教授遞給他一張紙,他用右手簽了字,用左手收了錢……就在同一天,他幫助教授用馬車把尸體運送到大學診所,不久它們將在那里被秘密制成標本。很長一段時間,幾乎二十年,它們就站立在大樓寒冷的地下室,直到好光景來了,它們加入到主要的收藏品行列,包括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頭顱、雙頭嬰兒和各種人種、膚色的連體嬰兒。如今人們仍可在病理與解剖博物館的貯藏室里見到一對裝著玻璃眼的母親和女兒,依然以極富尊嚴的姿勢凝凍著,如同某個不成功的新的殘留物種。(有刪改)注: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出生于1962年,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獲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她成了他最重要的資產”,一語點明了他的卑劣貪婪心思,希望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以丑女人的奇丑來謀求財富。B.他“成了一個分裂的人”,表現他既希望孩子如妻子一樣丑從而帶來更多合同,又不希望孩子來到人世間的矛盾心理。C.小說多處運用側面描寫,如他“喝得酩酊大醉”,人群的“狂笑”“主持婚禮的牧師差點昏了過去”,烘托了女人之丑。D.小說情節怪誕,高度戲劇化,在故作平淡無奇的講述中表現出極為反常的內容和丑惡人性,這是對現實的扭曲和否定。(2)小說中的丑女人雖然外表奇丑至極,卻有著普通女子的正常特點,請簡要分析。(3)小說原文丑女人曾說:“有時候我覺得,他們是在嫉妒我,因為我至少還是個怪物,而他們什么都不是。”這句話流露出丑女對尊嚴的追求。你認為她是否得到了尊嚴?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4.(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趙文、趙造、周鄬、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隨時制法,因事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則是吳、越無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故齊民與俗流,賢者與變俱。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騎射。(節選自《史記?趙世家》)材料二: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于親,國聽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節選自《資治通鑒》)(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夫進A退之B節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齊常民F也G非H所以論賢者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華夏民族的始祖,與燧人氏、神農氏并稱“三皇”。B.易,形容舉止輕率,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亂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C.“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與“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用法相同。D.負,憑借,倚仗,與成語“不負眾望”中的“負”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武靈王準備推行胡服騎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義的支持,但是受到趙文和公子成等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應該順應中原地區的習俗。B.趙武靈王認為法制、詔令要順應時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國家禮制并非一成不變,只要使國家獲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C.趙武靈王擔心公子成不穿胡服會引起國人議論,親自前往勸說,告訴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須從趙國的貴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夠做出榜樣。D.趙國三面都有強敵,推行胡服騎射既有利于加強國境四周的守備,也有機會報中山國入侵之仇,這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重要原因。(4)把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②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5)趙武靈王說服趙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騎射的依據分別是什么?(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5.(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清平樂辛棄疾檢校山園,書所見。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詞描寫的農村生活,與陸游《游山西村》所描寫的時節和表達的情感一致。B.作者隱居于此,有松竹為伴,飽含贊賞之意,同時表現與世無爭的知足思想。C.社日四鄰相聚,分享祭肉,又恰逢白酒剛剛釀成。側面寫出生活上的“足”。D.“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裝模作樣,讓人忍俊不禁。(2)陸游鄉居時曾說“身閑詩簡淡”。請簡要分析本詞是如何體現“簡淡”這一特點的。(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6.(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擔當著國家社會興盛的重任,應當以《論語》中曾子所說的“,”自勉。(2)杜甫《登高》中的“”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詩人悲涼的心境。(3)小剛在家里觀看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其中第七季第一場的主題詞是“江山”,一開場,嘉賓們就吟誦了很多與“江山”有關的詩詞,小剛也想到了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①近日,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與韓國國防部就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工作達成一致,雙方于2023年11月22日在韓國共同舉行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裝殮儀式,11月23日舉行交接儀式。韓方向中方移交25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多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歷經兩年零9個月_____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不怕犧牲、_____、浴血奮戰,據統計,現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②2023年11月23日上午,迎著凜冽的寒風、紛飛的雪花,載著第十批迎回的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的空軍殲﹣20飛機,穩穩降落在遼寧省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并緩緩通過水門。機場一側,烈士親屬、部隊官兵、青少年學生、港澳臺同胞等上千名代表屏息肅立。國旗為蓋,軍機為駕,禮兵為伴……25位志愿軍烈士的遺骸歷經七十余載,終于回到故土。③出征時,英雄們肩負重任、保家衛國;歸來時,祖國山河錦繡、_____。④從2014年起,我國連續十年共迎回了938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讓長眠異國他鄉的英雄回歸闊別多年的祖國。(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下列句子中的“緩緩”與文中加點的“緩緩”,意義和意境相同的一項是A.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B.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C.獨有月亮,卻緩緩地出現在寒夜的空中。D.去的時節甚是匆匆;回來的時節甚是緩緩,其故何也?(3)“異國埋忠骨,山河盼英魂。”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8.(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溝通交流是人際互動的重要方式,它離不開恰如其分的言語表達。近日,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下降,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當今一些年輕人“欲說卻詞窮”,絕非好事。有時明明話就在嘴邊,可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說,以致磕磕絆絆,顯得底氣不足。①_____?無疑,閱讀量少和依賴網絡語言及表情包是“詞窮”的主要原因。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閱讀、表達已經離不開網絡環境。他們中許多人日益傾向于“讀屏”,日常閱讀中碎片化和輕閱讀、淺閱讀特征明顯,相較于讀紙質書,②_____,但這也讓人閱讀時的思考活動減少,不利于閱讀者形成完整的知識邏輯體系,也給其有深度的表達形成一定掣肘。與網絡碎片化閱讀如影隨形的是,現在不少年輕人愈益習慣于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很多人平時線上交流多于線下社交,而在線上交流時又不自覺地依靠流行語、表情包“直抒胸臆”。殊不知,③_____,未免使一些復雜深邃的表達逐漸被遺忘,在離開網絡環境、需要進行規范化表達時,也就只剩下了干癟的字詞和磕絆的語言。(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條件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35個字。四、寫作(60分)9.(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陜西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擁有5000年的歷史。在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每一份民俗文化都代表著陜西的地方特色,如:歲時節慶、飲食起居、樂舞社火、傳統技藝、廟會等內容,全面展示豐富多姿的陜西地方文化。2024年春節期間,咸陽各地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喜慶熱鬧的民俗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學校校刊準備開設“民俗文化”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①向讀者介紹一項民俗文化。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②陳述某一項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③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民俗文化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民俗文化的魅力。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陜西省咸陽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甲辰龍年,是中華民族的生肖年。“龍”這一圖騰,將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中華民族承續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龍”自何來,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進與流布歷程若何,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象征為何,在新一輪生肖龍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說道的理由。《管子?水地》曰:“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龍,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考古發現,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有長達萬年的歷史。在人類力量幼弱的時代,靠天吃飯的先民,敏銳地觀測到雨水來自東南亞的季風。為了農業的豐收與生存的安定,先民們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之象。《說文解字》還做了如下解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上可見,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龍”的象形字,甲骨卜辭中多見龍與雨水的記載。在傳世文獻中,龍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這一記載。上古太昊伏羲屬于春天之神,號稱“春皇”,也是上古歷法的開創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來測度天時的歷法。乾卦六爻也被稱為“六龍歷”,即“時乘六龍以御天”。六爻歷中初九“潛龍勿用”象征陽氣在下,龍角尚未出東方地平線;九二“見龍在田”表示龍星已經顯現在東方地平線上,陽光溫暖,文德光耀;九五“飛龍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節,人事也達到最好的狀態。在神話歷史化的漢、魏時期,龍與上古部落國家首領密切關聯。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無不與龍有著切近的聯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龍狀”,黃帝“龍顏有圣德”;有的直接成為龍的傳人,如神農母親女登“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陽山,而生神農”(《河圖稽命征》)。聞一多先生曾論述,龍是虛擬的生物,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龍的九似形體,是中華大地上眾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著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等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對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納。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特征,在“龍”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除漢民族崇龍外,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都奉龍為圖騰。龍為農業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時也是農業國家的保護神和王權的象征。秦王嬴政號為“祖龍”,《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母親因野外赤龍所感孕育了劉邦。龍與中國帝王結緣,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為帝王信仰。此后,“真龍天子”也成為神化帝王權威的社會習語。雖然漢代王充等反讖緯迷信的思想家專門在《論衡?龍虛篇》中予以辨析,但社會上的龍神信仰傳承不息,連滿清都是以黃龍旗作為王朝政治的標志。近百年來,龍依然是民族認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戰爭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空前增強,龍之精神鼓舞軍民上下一心,救亡圖存。今天,我們更以龍的傳人為信念凝聚海內外華人力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復興華夏民族。(摘編自蕭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說“龍”》,有刪改)材料二:據央視新聞,現在很多“龍”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牛津英語詞典》也已收錄“中國龍”。在西方文化中,龍往往是魔力和邪惡的化身,而中國龍則寓意尊貴、力量、活力和吉祥。因此為了體現中國龍與西方龍的本質區別,如今人們常常把中國龍翻譯為“Loong”,而不是西方世界里的“Dragon”。(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中國有長達萬年的農作物栽培史,這使得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B.“龍”作為象形字最早出現于殷商甲骨文,作為文獻記載對象則在春秋時期的《左傳》中。C.漢魏時期,人們已將眾多人文先祖與龍密切關聯,進而發展衍生出龍的傳人這一民族信仰。D.嬴政、劉邦等帝王與龍結緣是龍成為帝王信仰的典型事件,“真龍天子”由此成為社會習語。(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材料一第二段引述《管子》《說文解字》等內容可以說明“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B.材料一第四段分別列舉了聞一多和費孝通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強調了中華民族的融合性。C.材料二從翻譯上區分了“Loong”和“Dragon”,突出中國龍的文化寓意,與材料一相關內容吻合。D.材料一引述豐富有力,材料二陳述簡明清晰,二者互相印證補充,充分彰顯了龍之精神的文化自信。(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BA.甲辰龍年既是生肖紀年,也是干支紀年,由此可以推出乙辰、丙辰、丁辰、戊辰等紀年。B.“亢龍有悔”是乾卦六爻“上九”卦辭,指事物發展到極致,容易走向反面,應當警惕。C.龍作為虛擬生物從古到今均被人們質疑過,但并未因此影響到全民族對它的信仰和尊崇。D.《牛津英語詞典》用“Loong”取代了“Dragon”,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得到了西方的認可。【解答】(1)A.強加因果,“中國有長達萬年的農作物栽培史”并未直接“使得”龍成為生存保護神。故選A。(2)D.“二者互相印證補充”錯誤,材料一與材料二不存在互相印證補充關系。故選D。(3)A.“由此可以推出乙辰、丙辰、丁辰、戊辰等紀年”常識錯誤,干支紀年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合排序,沒有“乙辰、丁辰”等紀年;C.“全民族對它的信仰和尊崇”夸大其實,是部分民族;D.曲解文意,“Loong”并未取代“Dragon”,“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得到了西方的認可”于文無據。故選B。答案:(1)A(2)D(3)B(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2.(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網絡熱詞“多巴胺穿搭”成為不少年輕人春夏穿衣的主要風格。“多巴胺”這種腦內分泌物主要傳遞興奮以及開心的信息。而“多巴胺穿搭”是對高飽和度的色彩進行協調搭配,以玫紅、寶藍、粉紅、粉藍、亮黃、紫色等鮮艷的色彩為主,通過撞色或是獨特的款式給人以感官上的刺激。這種與快樂相關的穿搭風格其實早在古代就已流行。盛唐女子的“敢穿”說起多巴胺穿搭,來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與初唐時期柔和色調為主不同,盛唐女子干脆來個華麗大轉身。她們更偏愛明艷大膽的配色,尤其對高飽和色彩簡直是愛到癡狂,并且隨性搭配,完全不受社會禮儀的約束。這種自信又大膽的多巴胺穿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唐詩里對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徐惠“紅衫艷織成”,韋應物“長懷舊卷映藍衫”,白居易“折腰俱老綠衫中”,韓愈“白布長衫紫領巾”……單看這四句詩,就有紅、藍、綠、紫等高飽和色彩,可謂明艷綺麗,交相輝映。假如盛唐也有分享平臺,那么在“多巴胺穿搭”這個話題中,安樂公主那條關于百鳥裙的筆記點贊數一定最多。在厭倦了綾羅綢緞帶來的多巴胺穿搭樂趣后,安樂公主忽然將目光瞄準了山林間的鳥,于是把尚功局的司制叫來:“本公主想把這些鳥的羽毛都穿在身上!”此話一出,但凡長得漂亮的鳥全都被抓進宮里拔毛。終于,尚功局的司制呈上來一件極為奢華的百鳥裙。史料記載,百鳥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裙中”。安樂公主居然用數百種鳥的羽毛進行撞色,還能使之不斷變色!當這條百鳥裙上了盛唐“多巴胺穿搭”熱搜后,山林間的鳥集體翻了個白眼,原來不少貴族人家紛紛效仿,一時間“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遺”。明代女子的“報復性”穿搭與盛唐女子不同,明代女子這種報復性熱愛中居然夾雜著偏執,她們在選擇多巴胺穿搭時,尤其喜歡紅色。明代染色工藝大幅提升,用以作為主色調的紅色就多達18種。《松江府志》載:“染色之變,初有大紅、桃紅、出爐銀紅、藕色紅。今為水紅、金紅、荔枝紅、橘皮紅、東方色紅。”愛美的女子們以紅色為主色調,再配上別的高飽和色彩。據顧起元記載:“紅、紫、黃、綠,亡所不有。即婦女之飾,不加麗焉。”多巴胺穿搭本是為了讓穿衣人的情緒得到療愈,但也有人是為了讓別人分泌出多巴胺。《萬歷野獲編》記載,萬貴妃為了迎合明憲宗的審美,居然想到穿上艷麗的男裝,“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而明憲宗則是“輒為色飛”。一旁圍觀的侍衛們只能暗自吐槽:管它是誰的多巴胺,你倆開心就好。古代男子也豁得出去在多巴胺穿搭走紅后,一件來自秦代的兵馬俑頻頻沖上熱搜,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注。秦代的工匠在塑造兵馬俑的時候,就已經有意識地將這些武士打扮成時尚潮人。這件兵馬俑僅是服飾部分就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8種顏色,共近20種色調,但看起來卻無比諧調與鮮活。雖說它的服飾色彩豐富,多色相撞,但一眼讓人記住的就是被大面積運用的紫色。這種紫色被稱為“漢紫”,又叫“中國紫”,艷麗卻不輕浮,與其余的7種顏色搭配起來,使得這件兵馬俑看起來沉靜又神秘。而綠色與黑色的運用又讓人感到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到快樂。東晉時期的謝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時尚先鋒。《晉書?謝尚傳》記載:“(謝尚)好衣刺文袴,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謝尚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穿著色彩艷麗的繡花褲子招搖過市,此舉遭到了叔父們的嚴厲批評,他只好改掉這個癖好,最終成為了一位名士。由此可見,從古至今,多巴胺穿搭被不少人青睞。畢竟穿衣服這件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不攀比,不驕奢,不刻意獵奇,怎么穿都快樂。(摘編自王穎《歷史上的“多巴胺穿搭”》,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BA.“多巴胺穿搭”通過對玫紅、寶藍、紫色等高飽和色彩進行撞色搭配,或借助獨特的設計款式,從而使穿衣者本人獲得感官刺激,體驗到興奮與開心。B.“多巴胺穿搭”在初唐時期還未盛行,盛唐女子穿衣大膽隨性,高飽和色彩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和詩歌里,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可算是這種穿搭風的頂流。C.“多巴胺穿搭”在明代形成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流行趨勢,隨著染色工藝大幅提升,紫、黃、綠等18種顏色配上紅色,成為愛美女子的“報復性”熱愛。D.“多巴胺穿搭”在歷史不同時期也曾被男子所喜愛,謝尚作為東晉時期的時尚先鋒,以色彩鮮麗的繡花褲子作為穿著癖好,并因此成為了一位風流名士。(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BA.文章講述了中國古人“多巴胺穿搭”現象,涉及時尚、文化、歷史等話題,讀來有趣,開闊視野。B.文章以“多巴胺穿搭”這個網絡熱詞為核心,意在追溯我國古代的服裝史,說明服飾審美古今一體。C.文章雖然多處援引古例古文,但語言鮮活生動,如“分享平臺”“點贊”“翻了個白眼”“熱搜”等。D.文章不只是客觀呈現古人穿衣的審美特點,還帶有一定的感情傾向,如介紹兵馬俑時就有自豪之感。(3)文末寫到:“不攀比,不驕奢,不刻意獵奇,怎么穿都快樂。”請結合本文相關內容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理解。【解答】(1)A.“使穿衣者本人獲得感官刺激,體驗到興奮與開心”表述不準,從文章內容可知,還包括欣賞者;C.“紫、黃、綠等18種顏色”張冠李戴,原文是“用以作為主色調的紅色就多達18種”;D.“并因此成為了一位風流名士”不合文意,文章是說謝尚改掉穿著癖好后才成為名士。故選B。(2)B.“意在追溯我國古代的服裝史”錯誤,本文并非追溯古代服裝史,而是介紹歷史上也曾流行與快樂相關的多巴胺穿搭風格。故選B。(3)①結合“由此可見,從古至今,多巴胺穿搭被不少人青睞。畢竟穿衣服這件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不攀比,不驕奢,不刻意獵奇,怎么穿都快樂”可知,這句話的意思是:穿衣在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的同時,盡量不要違背正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②結合“安樂公主那條關于百鳥裙的筆記點贊數一定最多。在厭倦了綾羅綢緞帶來的多巴胺穿搭樂趣后,安樂公主忽然將目光瞄準了山林間的鳥……山林間的鳥集體翻了個白眼,原來不少貴族人家紛紛效仿……”可知,安樂公主的百鳥裙給鳥帶來了災難,造成了社會上的攀比驕奢之風,這種穿衣快樂不值得提倡。③結合“《萬歷野獲編》記載,萬貴妃為了迎合明憲宗的審美,居然想到穿上艷麗的男裝……一旁圍觀的侍衛們只能暗自吐槽:管它是誰的多巴胺,你倆開心就好”“東晉時期的謝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時尚先鋒……謝尚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穿著色彩艷麗的繡花褲子招搖過市,此舉遭到了叔父們的嚴厲批評,他只好改掉這個癖好,最終成為了一位名士”可知,萬貴妃穿上艷麗的男裝博取皇帝歡心,謝尚穿著繡花褲子招搖過市,刻意獵奇,不一定符合審美。答案:(1)B(2)B(3)①這句話的意思是:穿衣在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的同時,盡量不要違背正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②安樂公主的百鳥裙給鳥帶來了災難,造成了社會上的攀比驕奢之風,這種穿衣快樂不值得提倡。③萬貴妃穿上艷麗的男裝博取皇帝歡心,謝尚穿著繡花褲子招搖過市,刻意獵奇,不一定符合審美。(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3.(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波蘭】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他娶了世上最丑的女人。作為一家頗有知名度的馬戲團經理,他專程去維也納看她。他事先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娶她為妻。可一旦看到她,過了最初的驚愕,他就再也無法將自己的眼睛從她身上移開。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好讓觀眾能回去向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或他們自己的孩子們描述這張臉,好讓他們在拿鏡子里自己的臉比較時,能輕松地舒口氣。她很耐心地站著,當目光掠過他們的頭頂,眺望遠處的屋頂時,她或許有一種高人一等之感。演出結束后,當他與她靠著馬戲團內的鐵爐子喝茶時,他發現她相當機靈。她談吐風趣,思路連貫具體。突然他開始心煩意亂,盡管不清楚那到底是為什么。于是,他向她告辭。而令他吃驚的是,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個非常女性化的姿態,實際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態,而且還是一只非常可愛的手。他開始給她買花——不是什么特別的花,僅僅是廉價的一小把,包在箔紙里;或者,他會送她一塊棉質領巾,光滑的絲帶。然后,他著迷似的看著她把絲帶扎在額頭上,結果五彩的絲帶并沒有起到裝飾作用,反倒成了一個嚇人的東西。當他感覺越來越躁動不安時,就會對所有的人說,自己要出去談筆重要的生意。其實他從來就沒走遠過,而是在附近的一個小鎮子住下,順手牽羊偷個錢包,或者喝得酩酊大醉。即使是這樣,他依舊不能擺脫她,因為他已經開始念叨她,好像離了她就活不了,哪怕明知道自己是在逃離。她成了他最重要的資產。甚至他可以用她的丑陋輕松結掉酒賬。每次回來,他總有一個有關她丑貌的新故事講給大伙聽。他會站在一邊,手指著她,陳述道:“你們看到,這兒站著一個不幸的人,她的外貌可怕得讓你們純真的眼睛難以忍受。她的母親住在黑森林邊的村子里。一個夏日的一天,正當她在林子里摘果子時,一頭兇猛的野豬向她追過去,卻被她的正臉嚇退……”“哈哈哈哈……”人群爆發出一陣狂笑,但他從不感到內疚。就在第一個演出季結束時,他向她求婚了。她連脖子根都紅了,渾身顫抖。然后她靜靜地說:“好吧。”她把頭溫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他忍受了一刻,然后縮了回去,開始給她講自己對兩人共同生活的規劃,羅列了所有將要到訪的地方。她的眼睛就一直盯著他,傷心但一言不發。到最后,她抓住他的手,說她想要的正好相反——她希望他們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也不用到處漂泊,再也不用見任何人。她希望她燒菜做飯,生兒育女,擁有一個花園。“你絕對不可能習慣這種生活,”他氣憤地駁斥道,“你在馬戲團長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觀看。離開別人注視的目光,你會死的。”她沒有作答。圣誕節那天,他們在一個小小的教堂里結婚了。主持婚禮的牧師差點昏了過去。不久之后,她懷孕了。自那時起,他成了一個分裂的人。他希望她生一個與她自己一樣的小孩——那么他們將會有更多的合同,甚至更多的邀約。但是,立刻,他會想到那孩子可能是一個怪物,他真的寧愿撕破她的肚皮,也不愿它注定過像她一樣的人生。他祈禱她流產。……她是在晚上分娩的,沒有任何興師動眾,而是安安靜靜地,如同一個動物。新生兒是一個女孩,長得非常可怕,甚至比母親更糟糕。他不得不閉上眼睛,來抑制心頭的惡心。早春時節,一場可怕的西班牙流感襲來,母親和孩子雙雙病倒。她們并排躺著,高燒不退,呼吸沉重。偶爾,出自恐慌的本能,她會摟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試圖給女兒喂奶。她不知道女兒正瀕臨死亡,再也沒有力氣吸奶。最后女兒死了,他輕輕地把她放在床邊,然后點上一支雪茄。那天晚上,這個最丑的女人短暫地恢復過意識,只是絕望地抽泣和哀號。他受不了——這是夜的聲音,黑暗的聲音,直接來自最漆黑的深淵。他掩上耳朵,最后他抓起帽子跑了出去,但是他沒跑多遠。他在自家公寓的窗下來回走著,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幫助她死去。這來得比他想到的還快。他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臥室里,看著兩具尸體;突然它們似乎很沉,很重,很大。他此刻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除了教授,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坐著,看著暮色逐漸吞沒床上那一動不動的影子的輪廓。后來教授遞給他一張紙,他用右手簽了字,用左手收了錢……就在同一天,他幫助教授用馬車把尸體運送到大學診所,不久它們將在那里被秘密制成標本。很長一段時間,幾乎二十年,它們就站立在大樓寒冷的地下室,直到好光景來了,它們加入到主要的收藏品行列,包括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頭顱、雙頭嬰兒和各種人種、膚色的連體嬰兒。如今人們仍可在病理與解剖博物館的貯藏室里見到一對裝著玻璃眼的母親和女兒,依然以極富尊嚴的姿勢凝凍著,如同某個不成功的新的殘留物種。(有刪改)注: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出生于1962年,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獲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她成了他最重要的資產”,一語點明了他的卑劣貪婪心思,希望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以丑女人的奇丑來謀求財富。B.他“成了一個分裂的人”,表現他既希望孩子如妻子一樣丑從而帶來更多合同,又不希望孩子來到人世間的矛盾心理。C.小說多處運用側面描寫,如他“喝得酩酊大醉”,人群的“狂笑”“主持婚禮的牧師差點昏了過去”,烘托了女人之丑。D.小說情節怪誕,高度戲劇化,在故作平淡無奇的講述中表現出極為反常的內容和丑惡人性,這是對現實的扭曲和否定。(2)小說中的丑女人雖然外表奇丑至極,卻有著普通女子的正常特點,請簡要分析。(3)小說原文丑女人曾說:“有時候我覺得,他們是在嫉妒我,因為我至少還是個怪物,而他們什么都不是。”這句話流露出丑女對尊嚴的追求。你認為她是否得到了尊嚴?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解答】(1)D.“這是對現實的扭曲和否定”錯誤,“情節怪誕,高度戲劇化”“表現出極為反常的內容和丑惡人性”是對現實的升華和批判。故選D。(2)“普通女子的正常特點”可以從性格、心理等方面結合人物身份的變化來分析。①溫柔善良,有禮貌。小說寫她“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好讓觀眾能回去向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或他們自己的孩子們描述這張臉,好讓他們在拿鏡子里自己的臉比較時,能輕松地舒口氣”,這體現了她的善良和溫柔;他初見她告辭時,就發現她很機靈,“她談吐風趣,思路連貫具體”;而告辭時他發現她很有禮貌,很淑女“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個非常女性化的姿態,實際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態,而且還是一只非常可愛的手”;②渴望愛情和平靜的生活。他求婚時“她連脖子根都紅了,渾身顫抖……她把頭溫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可見她也像正常女子一樣渴望愛情;她還說了自己的愿望“她希望他們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也不用到處漂泊,再也不用見任何人。她希望她燒菜做飯,生兒育女,擁有一個花園”,可見她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期待;③有著強烈的母性。盡管她自己也燒得昏昏沉沉,但“偶爾,出自恐慌的本能,她會摟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試圖給女兒喂奶”。(3)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即她得到了(或沒有得到)尊嚴。如認為她沒有得到尊嚴,可從如下角度分析:①丑女人生前在維也納一個馬戲團工作,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好讓觀眾能回去向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或他們自己的孩子們描述這張臉,好讓他們在拿鏡子里自己的臉比較時,能輕松地舒口氣”,可見她是通過出賣丑相,淪為他人獲利的工具,無尊嚴地活著;②男人娶了她,但是為了讓她替他賺錢,在他規劃里“羅列了所有將要到訪的地方”,在她提出她的愿望——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不再見任何人,燒菜做飯,生兒育女時,他氣憤地駁斥她“你在馬戲團長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觀看。離開別人注視的目光,你會死的”,可見在家庭生活中,只是丈夫賺錢的工具,從沒有得到丈夫的關愛,沒有絲毫尊嚴;③她不幸得了西班牙流感,女兒先死了,他的丈夫“在自家公寓的窗下來回走著,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幫助她死去”,并且把她和女兒的尸體賣給了大學診所“他用右手簽了字,用左手收了錢”;最后她被制成標本,“在病理與解剖博物館的貯藏室里見到一對裝著玻璃眼的母親和女兒,依然以極富尊嚴的姿勢凝凍著,如同某個不成功的新的殘留物種”,可見她死后如同不成功的新的殘留物種一樣,被當作收藏品,仍無尊嚴。答案:(1)D(2)①溫柔善良,有禮貌,從她的談吐和告辭時的禮節可以看出;②渴望愛情和平靜的生活,從男子求婚時她想要的愿望可以看出;③有著強烈的母性,從她病倒時摟抱女兒并試圖給女兒喂奶可以看出。(3)示例:沒有得到尊嚴。①丑女人生前通過出賣丑相,淪為他人獲利的工具,無尊嚴地活著;②在家庭生活中,只是丈夫賺錢的工具,從沒有得到丈夫的關愛,沒有絲毫尊嚴;③死后如同不成功的新的殘留物種一樣,被當作收藏品,仍無尊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4.(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趙文、趙造、周鄬、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隨時制法,因事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則是吳、越無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故齊民與俗流,賢者與變俱。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騎射。(節選自《史記?趙世家》)材料二: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于親,國聽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節選自《資治通鑒》)(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夫進A退之B節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齊常民F也G非H所以論賢者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華夏民族的始祖,與燧人氏、神農氏并稱“三皇”。B.易,形容舉止輕率,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亂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C.“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與“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用法相同。D.負,憑借,倚仗,與成語“不負眾望”中的“負”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A.趙武靈王準備推行胡服騎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義的支持,但是受到趙文和公子成等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應該順應中原地區的習俗。B.趙武靈王認為法制、詔令要順應時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國家禮制并非一成不變,只要使國家獲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C.趙武靈王擔心公子成不穿胡服會引起國人議論,親自前往勸說,告訴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須從趙國的貴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夠做出榜樣。D.趙國三面都有強敵,推行胡服騎射既有利于加強國境四周的守備,也有機會報中山國入侵之仇,這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重要原因。(4)把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②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5)趙武靈王說服趙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騎射的依據分別是什么?【解答】(1)句意:規定進退的節度,服裝的制度,是用來管教百姓的,并非用來評價賢人的。整個句子為“……者,……也”句式,第一個“者”后斷句,即在E后斷句;“進退之節”“衣服之制”句式相同,結構一致,中間斷句,即在C處斷句;“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句式相同,結構一致,中間斷句,即在G處斷句。故應CEG處斷句。(2)A.正確。B.正確。“易”,舉止輕率;代替。句意:風俗怪異百姓就會舉止輕率;用散亂代替整編。C.正確。均為目的連詞“來”的意思。句意:所以我希望能樹立叔父您為榜樣,來實現改穿胡服的功頭;寫下《師說》來贈送給他。D.錯誤。意思不同。“負”,憑借,倚仗;辜負。句意:早先中山國仰仗齊國的強兵;不辜負眾人的期望。故選D。(3)C.“親自前往勸說”錯誤。趙武靈王一開始并沒有親自去勸說公子成,原文是說“王使人請之曰”,“推行法令必須從趙國的貴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夠做出榜樣”是趙武靈王派人轉告的。故選C。(4)①“反”,違背;“非”,非議;“多”,稱贊。譯文:那么違背古制未必就應當非議,遵循舊禮也未必值得稱贊。②“微”,如果沒有,如果不是;“幾”,幾乎;“丑”,意動用法,以……為丑。譯文:如果不是社稷神靈(的保佑),那么鄗城幾乎就失守了,先王(對這件事)深以為恥。(5)“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遵循故法的功績,無法超出當世別的國家;模仿古人學說,無法治理當今的社會。趙武靈王認為只有胡服騎射才能更好地治理趙國(或:遵循古法無法治理當今的趙國)。“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一味因循中原的舊俗,憎惡改變服裝,這是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趙武靈王認為反對胡服騎射實質上是忘記國恥的行為。答案:(1)CEG(2)D(3)C(4)①那么違背古制未必就應當非議,遵循舊禮也未必值得稱贊。②如果不是社稷神靈(的保佑),那么鄗城幾乎就失守了,先王(對這件事)深以為恥。(5)①只有胡服騎射才能更好地治理趙國(或:遵循古法無法治理當今的趙國);②反對胡服騎射實質上是忘記國恥的行為。參考譯文:材料一:趙文、趙造、周袑、趙俊都進諫勸說武靈王不要穿胡服,認為遵從過去的習俗很方便。武靈王說:“先王們的習俗不同,哪種算是古法呢?帝王們彼此并不沿襲,哪種禮儀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用教化而不需殺人,黃帝、堯、舜殺人但并不憤怒。等到夏、商、周三王時,隨時代變遷制定法規,依據現實情況制定禮制。法制、詔令都能夠順應時代的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因此禮制也沒有必要一致,使國家獲得便利也不必仿效古法。圣人的興起并沒有彼此沿襲卻能夠稱王,夏、殷的衰敗并沒改變禮制卻走向滅亡。那么違背古制未必就應當非議,遵循舊禮也未必值得稱贊。而且如果說服裝奇異心志就邪亂,那么鄒、魯一帶就不會有稀奇古怪的行為了;如果風俗怪異百姓就很輕浮,那么吳、越一帶就不會出現優秀的人才了。況且圣人把有利于身體的稱為衣服,把有利于行事的叫作禮制。規定進退的節度,服裝的制度,是用來管教百姓的,并非用來評價賢人的。因此百姓總是與舊俗保持一致,賢人卻要因時而變。因此諺語說‘依靠書本上的知識趕車的人無法摸透馬匹的秉性,用古代律法治理當今社會的人不懂得事物的變革’。遵循故法的功績,無法超出當世別的國家;模仿古人學說,無法治理當今的社會。你不懂得這些道理。”于是穿上胡服,招納士兵訓練騎射。材料二:趙武靈王向北侵略中山國的土地,(大軍進攻)到了房子城,又來到代地,再向北進攻到了大漠之中,向西進攻到了黃河,登臨黃華頂峰。他與大臣肥義商量讓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學習騎馬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的舉措,但賢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這樣做,)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我一定占有它!”于是他(帶頭)改穿胡服。國中的人都不想這樣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來上朝。趙武靈王便派人前往說服他說:“家事聽命于父母,國事聽命于國君。現在我向世人倡導改變服裝,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對百姓有利為根本;從事政務有一定的原則,政令得以執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須先讓百姓議論明白,而貫徹政令首先要使貴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樹立叔父您為榜樣,來實現改穿胡服的功頭。”公子成跪拜兩次,道:“我聽說,中原是在古圣先賢的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方國家前來朝拜,是讓四方蠻夷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舍棄這些,卻去仿效遠方蠻夷的服飾,這是改變傳統習俗,違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使者把他的這番話報告給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于是親自前往,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現在(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用什么來堅守呢?早先中山國仰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的領地,俘虜我們的子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靈(的保佑),那么鄗城幾乎就失守了,先王(對這件事)深以為恥。因此我決心改變服飾,學習騎射,想以此抵御四邊的威脅侵略,一雪中山國之恥,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舊俗,憎惡改變服裝,這是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聽從了趙武靈王的命令,(趙武靈王)于是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著胡服上朝。于是,趙武靈王正式頒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且招納擅長騎馬射箭之人。(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5.(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清平樂辛棄疾檢校山園,書所見。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這首詞描寫的農村生活,與陸游《游山西村》所描寫的時節和表達的情感一致。B.作者隱居于此,有松竹為伴,飽含贊賞之意,同時表現與世無爭的知足思想。C.社日四鄰相聚,分享祭肉,又恰逢白酒剛剛釀成。側面寫出生活上的“足”。D.“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裝模作樣,讓人忍俊不禁。(2)陸游鄉居時曾說“身閑詩簡淡”。請簡要分析本詞是如何體現“簡淡”這一特點的。【解答】(1)A.“所描寫的時節……一致”錯。陸游《游山西村》所描寫的時節是春季。由“西風犁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可以看出,這首詞描寫的是秋季。所以時節不同。故選A。(2)①借景抒情,上闋寫閑居帶湖的滿足及安居樂業的農村生活景象,烘托靜謐和諧的氛圍。“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云霧繚繞,籠罩著生長茂盛、郁郁蔥蔥的松、竹,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和諧,所以說“從今萬事足”,確定了全篇“簡淡”的基調;②側面描寫,“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是對“萬事足”的補充說明,字里行間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溫馨。從一個側面來寫生活上的“足”。上句說同鄰里的關系融洽,共同分享歡樂。“分社肉”,是當時仍存的古風,每當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鄰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據下文,這里所說的應是秋社分肉。下句說山園富有。飲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剛剛釀成,豈不正好愜意地一醉方休嗎?分社肉,喝家釀白酒,從一個側面來寫生活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簡約淡泊的志趣;③動作描寫,“兒童偷把長竿”,是詞人所見的一個場面,甚似特寫鏡頭:一群兒童,正手握長長的竹竿在偷著撲打梨、棗。“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一邊撲打著梨、棗,一邊東張西望地提防隨時準備拔腿逃跑。一個“偷”字,寫出了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虛膽怯、唯恐被人發現的神情。“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一“閑”字,是指在“萬事從今足”的心態下,作者覺得“偷梨棗”的兒童頑皮、有趣,展現出作者的悠閑;輕快筆調之中,透露出對當前生活的喜悅之情。一個“看”字,既有觀看之意,又有看護之意,表現了詩人對“偷”梨和棗的兒童欣賞、愛護之情。兒童的“偷”和老夫的“閑看”,表現出的是“萬事從今足”后的閑情,筆調輕快,令人愉悅,簡淡生活躍然紙上;④作者的這首詞,也是因“身閑”而“簡淡”的。它通篇無奇字,無麗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語一樣,而將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實在耐人尋味,這也正是它“簡淡”的妙處。答案:(1)A(2)①借景抒情,上闋首句寫林木蔥籠,環境清幽。“萬事從今足”確定了全篇“簡淡”的基調;②側面描寫,分社肉,喝家釀白酒,從一個側面來寫生活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簡約淡泊的志趣;③動作描寫,兒童的“偷”和老夫的“閑看”,表現出的是“萬事從今足”后的閑情,筆調輕快,令人愉悅,簡淡生活躍然紙上:④語言簡淡通俗,通篇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語一樣,將主人公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妙趣橫生。譯文:山園里一望無際的松林竹樹,和天上的白云相連接。隱居在這里,與世無爭,也該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頭的那甕白酒剛剛釀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場。西風起了,山園里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一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別叫家人去驚動了小孩子們,讓我在這兒靜靜地觀察他們天真無邪的舉動,也是一種樂趣呢。賞析:這首鄉情詞,描寫的農村是一片升平氣象,沒有矛盾,沒有痛苦,有酒有肉,豐衣足食,太理想化了。盡管在當時的情況下,江南廣大農村局部的安寧是有的,但也很難設想,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當然,這不是說辛棄疾有意粉飾太平,而是因為他接觸下層人民的機會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對生活的認識不免受到局限。上闋寫閑居帶湖的滿足及安居樂業的農村生活景象,烘托靜謐和諧的氛圍。“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云霧繚繞,籠罩著生長茂盛、郁郁蔥蔥的松、竹,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和諧,所以說“從今萬事足”。上句寫景,說山園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連,飽含著贊賞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蔥籠,環境清幽,準確地把握住了隱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繪樓臺亭閣的宏麗,那就不足以顯示是隱居了,而會變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現與世無爭的知足思想。這一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的。《老子》一書中,即從正面教誨人說“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從反面告誡人說“禍莫大于不知足”。作者這一思想,雖然是消極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貪得無厭之徒的骯臟意識卻高尚得多。這兩句領起全篇,確定了全篇的基調。一“足”字,表達了詞人對居住環境、生活的滿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是對“萬事足”的補充說明,字里行間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溫馨。從一個側面來寫生活上的“足”。上句說同鄰里的關系融洽,共同分享歡樂。“拄杖”,表明年老。估計詞人這時,已是年過半百。“分社肉”,是當時仍存的古風,每當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鄰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據下文,這里所說的應是秋社分肉。下句說山園富有。李白《南陵敘別》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歸,黃雞啄麥秋正肥。”如此說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為飲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剛剛釀成,豈不正好愜意地一醉方休嗎?讀了這兩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駕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下闋攝取一個情趣盎然的生活鏡頭直接入詞,更使此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這既有很強的情節性,又具強烈的行動性、連續性。可以設想,如果畫家把這場面稍事勾勒、著色,就是一幅生氣勃勃的農村風俗畫;如果作家用散文把這場面和人物的活動記下來,又可成功為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幾句話卻具繪畫的立體美,又具散文的情節美,稼軒運用語言文字功力嫻熟,由此也可見一斑。下闋“書所見”,表現閑適的心情。“西風犁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藉“西風”點明時間是在秋天。“犁棗山園”,展現出莊園內的犁樹和棗樹上果實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詞人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兒童偷把長竿”,是詞人所見的一個場面,甚似特寫鏡頭:一群兒童,正手握長長的竹竿在偷著撲打犁、棗。“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一邊撲打著犁、棗,一邊東張西望地提防隨時準備拔腿逃跑。一個“偷”字,寫出了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虛膽怯、唯恐被人發現的神情。“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反映詞人對偷梨、棗的兒童們的保護、欣賞的態度。這兩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杜甫《又呈吳郎》的“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都是對撲打者采取保護的、關心的態度,不讓他人干擾。然而兩者卻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己及人,出于對這“無食無兒一婦人”的同情。作者是在“萬事人今足”的心態下,覺得這群頑皮的兒童有趣,要留著“老夫靜處閑看”;杜甫表現出的是一顆善良的“仁”心,語言深沉,作者表現出的是一片萬事足后的“閑”情,筆調輕快。一“閑”字,是指在“萬事從今足”的心態下,作者覺得“偷梨棗”的兒童頑皮、有趣,展現出作者的悠閑;輕快筆調之中,透露出對當前生活的喜悅之情。一個“看”字,既有觀看之意,又有看護之意,表現了詩人對“偷”梨和棗的兒童欣賞、愛護之情。陸游鄉居時曾說“身閑詩簡淡”。作者的這首詞,也是因“身閑”而“簡淡”的。它通篇無奇字,無麗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語一樣,而將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實在耐人尋味,這也正是它“簡淡”的妙處。(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6.(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擔當著國家社會興盛的重任,應當以《論語》中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勉。(2)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詩人悲涼的心境。(3)小剛在家里觀看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其中第七季第一場的主題詞是“江山”,一開場,嘉賓們就吟誦了很多與“江山”有關的詩詞,小剛也想到了兩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解答】故答案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重點字:弘)(2)風急天高猿嘯哀杜鵑啼血猿哀鳴(重點字:鵑)(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重點字:豪)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①近日,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與韓國國防部就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工作達成一致,雙方于2023年11月22日在韓國共同舉行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裝殮儀式,11月23日舉行交接儀式。韓方向中方移交25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多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歷經兩年零9個月_____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不怕犧牲、_____、浴血奮戰,據統計,現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②2023年11月23日上午,迎著凜冽的寒風、紛飛的雪花,載著第十批迎回的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的空軍殲﹣20飛機,穩穩降落在遼寧省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并緩緩通過水門。機場一側,烈士親屬、部隊官兵、青少年學生、港澳臺同胞等上千名代表屏息肅立。國旗為蓋,軍機為駕,禮兵為伴……25位志愿軍烈士的遺骸歷經七十余載,終于回到故土。③出征時,英雄們肩負重任、保家衛國;歸來時,祖國山河錦繡、_____。④從2014年起,我國連續十年共迎回了938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讓長眠異國他鄉的英雄回歸闊別多年的祖國。(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下列句子中的“緩緩”與文中加點的“緩緩”,意義和意境相同的一項是CA.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B.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C.獨有月亮,卻緩緩地出現在寒夜的空中。D.去的時節甚是匆匆;回來的時節甚是緩緩,其故何也?(3)“異國埋忠骨,山河盼英魂。”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D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解答】(1)A處,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其不易,中國人民志愿軍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奮戰才取得勝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