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046-2018 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_第1頁
DB52T 046-2018 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_第2頁
DB52T 046-2018 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_第3頁
DB52T 046-2018 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_第4頁
DB52T 046-2018 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ForbuildingprojectsinGuizhouProvince2018-01-10發布2018-02-01實施施行日期:2018年02月01日2018貴陽5規范〉(DB22/46-2004)修編任務的通知》(黔建科標通發[2013]529號),由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貴陽6參編單位(排序不分先后):7主任委員:毛方益名譽主任:李光榮副主任委員:金幸初袁志英許家強陳宗強郝江南李衛民顧問專家:高岱常大美張洪生張先茂李佑方時南翔8張建忠袁凌云李光耀沈志平何文勇郭維祥莫安儒李勇剛袁代江陳宗強參編人員:(排序不分先后)毛方益李光榮許家強莫志剛須六平沈春勇劉榮富周忠德劉發祥王林楓張竹云段啟杉廖德武廖衛紅王德斌沈小克武威梁金國戴一鳴徐張健9 12術語和符號 32.1術語 3 63紅粘土地基 3.1一般規定 3.4紅粘土地基巖土工程檢測 214填土地基 224.2非壓實性填土地基的巖土工程勘察與 244.3壓實填土地基巖土工程勘察與評價 274.4填土地基巖土工程設計 294.5填土地基巖土工程施工 304.6填土地基的檢測 5.1一般規定 39 39 415.4砂礫卵石層巖土工程設計與監測 6巖石地基 6.1一般規定 446.2巖石地基巖土工程勘察 45 55 63 7巖溶地基 7.1一般規定 667.2巖溶地基勘察 667.3巖溶地基穩定性評價 72 768邊坡與基坑工程 83 948.5邊坡支護巖土工程施工 978.6邊坡巖土工程監測 989滑坡治理工程 9.3滑坡治理設計 9.4滑坡治理施工 10.3巖溶地下水作用評價 附錄A巖芯塊度指數ka確定方法 附錄B抽水試驗方法與技術要求 附錄C用詞及用語說明 附錄D巖溶探測適用物探方法表 附錄E巖溶含水層、巖溶與非巖溶互層含水層分類 附錄F隱式法剩余下滑力計算公式 附錄G順層滑動長度L計算公式 條文說明 32術語和符號2.1.2巖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42.1.9地基承載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52.1.11巖石質量指標rockqua2.1.12地基處理groundtreatment2.1.13滑坡slide2.1.15支擋結構retainingstruct6parameter2.1.18軟基座Softfoundation2.2符號70一含水量;Wu一有機質含量;Y一重力密度(重度);p一質量密度(密度);2.2.2巖土變形參數a一壓縮系數;Cs一回彈指數;89φ一內摩擦角;T一地基卓越周期;2.2.6指標統計參數比貫入阻力Ps(kPa)土體結構靈敏度StI偶見裂隙((1條/m)Ⅱ有較多裂隙(1~5條/m)Ⅲ富裂隙(>5條/m)3紅粘土的復浸水特性應按表3.1.2-3分類;類別Ir與I/r關系I收縮后浸水膨脹,能恢復到原位收縮后浸水膨脹,不能恢復到原位4紅粘土地基變形均勻性分類應按表3.1.2-4執行;類別基底下Z深度范圍內巖土構成I由紅粘土和巖石構成3.2紅粘土地基巖土工程勘察與評價3.2.1紅粘土場地巖土工程測繪與調查應查明以下內容:1不同地貌單元紅粘土和次生紅粘土的分布、厚度、物質組2下伏基巖巖性、巖溶發育特征與紅粘土土性、厚度變化的3土體結構特征,土體中裂隙發育的密度、深度、延展方向4斜坡與人工邊坡的土性、坡率與高度、裂隙分布及變形破5)需要進行地基變形驗算、地基承載力或穩定驗算時,除2勘探點的布置應沿建筑軸線布置,勘探點間距:對I類地基應取12m~24m;對II類地基應取6m~3紅粘土地基勘探深度,應根據紅粘土狀態及紅粘土地基分1)堅硬(硬塑)狀態的紅粘土地基宜按表3.2.2-1確定。(kN/柱)單獨基礎條形基礎荷載(kN/柱)厚度(m)荷載(kN/m)厚度(m)h>0.6或h<1.11相鄰基礎下土層厚度、狀態不均時可改變基寬、調整相鄰1)當基底有外露石芽,應鑿除等于或略大于基寬范圍內的巖體作軟褥墊處理,褥墊材料宜采用燃煤爐渣(粒徑式中△S—需要調整的不均勻變形量(cm);單軸壓縮試驗確定,褥墊材料為壓實后的厚度與分層虛鋪厚度的比值由試驗確定,壓實比初步可按0.85~0.87選取。2)當水平方向紅粘土厚度變化大且有可塑、4填土地基4.1一般規定1)機械振動碾壓填土;2)強夯壓實填土。2每棟建筑物不應少于4個勘探點,勘探點間距宜為6m~6當場地天然坡度大于20%,應對穩定性進行評價。2現場測試應包括下列內容:密度,對粗粒填土可采用大體積灌水(砂)法測定密度;3確定地基承載力、壓縮性和濕陷性,可采用壓板面積不小于0.5m2平板淺層載荷試驗,并在預計地基承載力的荷載2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并采取改善建筑物對地基變形適應能力的措施,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作為不超過6層的混合結構及6層以下體形簡單的輕型框架結構房屋的地基:2)基底土較密實、且地面坡度緩于20%時,可直接在經3)坡上填筑壓實填土,當坡率大于20%且計算為不穩定1)填料選用應符合本規范4.2.4條第3款的要求,當使3填料以塊石為主、強夯單擊夯擊能量不小于3000kN.m,對壓實填土填料最大粒徑容許不大于800mm,超徑塊石應剔除或在4強夯施工前,應對場地周邊可能受到影響的建(構)筑物、引起的振動和側向擠壓對鄰近建(構)筑物產生不利影響時,應4.6.2強夯處理地基的質量檢測數量根據加固體及加固條件的按每400m2不少于1個檢測點,且不少于3點;對于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2不少于1個檢驗點,且不少于3點。強墩點數的3%,且不少于3點。少于3點。4.6.3強夯處理地基的質量檢測方法應按本規范第4.2.3條、的間隔時間為1周~2周,粘性土的間隔時間為3周~4周。5砂礫卵石地基5.1一般規定2厚度一般為3m~8m,基巖為其下臥層;的5倍;2室內試驗應進行顆(篩)分試驗、擊實實驗、含水率、滲6巖石地基6.1一般規定5已有建筑物的勘察、地基基礎設計處理施工的工程經驗。6.2.3巖石地基詳細勘察的勘探點布置應按表6.2.3確定:廠房或倉庫30米的單層廠房和的多層廠房和倉庫的3層及以下的多IV-V級孔間隔柱位間隔2個12~I-III級間隔柱位間隔2個間隔3個15~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小于或等于12米或3層及以上的多層廠房和倉庫為3m~5m,6層(含6層)以2)巖體質量等級為I-Ⅲ級場地,一級建筑、20層或高度倉庫、跨度大于12米或6層及以上的多層廠房或倉庫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小于或等于12米或3層及以上的多層廠房和倉庫為2m~3m,6層(含6層)以下巖體質一級建筑、20層或高度60米及以上的二級建筑、跨度大于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大于12米或6層及以上的多層廠房或倉庫IV-V級I-III級巖體質20層以下的二級建筑,跨度小于或等于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IV-V級1.5B且不少于5mI-III級巖體質6層(含6層)以下的三級建筑,跨度小于庫、跨度小于或等于6米、樓蓋無動荷載的3層及以下的多層廠房和倉庫IV-V級1.5B且不少于3mI-III級巖體質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大于12米或6層及以上的多20層以下的二級建筑,跨度小IV~V級間隔孔位IV~V級單一I~III級巖體間隔孔位間隔2~3孔的多層廠房和倉庫,6層(含6層)以下的三級建筑,跨度小于320層以下的二級建筑,跨度小于或等于30米的單層廠房6層(含6層)以下的三級建筑,跨度小于24米的單層廠房或倉體單元不得少于6組,每組10件。當統計堅硬程度IⅢVⅡⅢVⅢVVVVVVVVVV柱狀、長柱狀為主,微風化,中風化,短柱狀、柱狀,強風化,巖質不新鮮,次生礦物較明顯碎塊狀、短柱狀,強風化,次生礦物明顯砂礫狀,碎石狀,征(m/s)巖體基本質2巖芯塊度指數Kd的計算方法見附錄A。6.3.2巖石地基測試實驗指標統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統計前應對測試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和適用性做出分析,2參與統計的抗壓強度指標應是高徑比為2的標準件實驗值,式中fr—高徑比為2的標準件試樣抗壓強度;3由方塊樣和近似方塊樣的不規則塊體的點荷載實驗計算的抗壓強度,可按高徑比為1的試樣抗壓強度進行換算。4統計指標包括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對于1)平均值f_m:2)標準差σf:3)變異系數8:4)標準值fk:以上式中fi—實驗指標實測值;Ys—統計修正系數。5當統計的變異系數>0.3時,可采用正負三倍標準差法fm±3of的異常數值舍去后重新統計。如果重新統計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偏高,應檢查原因,考慮重新劃分巖質統計單元。6動力觸探錘擊數、巖體波速應統計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標準值。7巖基載荷實驗,現場大剪實驗指標,參照國家有關標準的1對于一級建筑、20層或高度60米及以上的二級建筑、跨度大于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大于16層(含6層)以下的三級建筑,跨度小于24米的單層廠房或倉度大于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大于1fay一由載荷試驗或單軸抗壓試驗獲得確定的巖體單元承載6.3.4軟硬夾層或互層時,承載力的確定,可按照下列規定:1)基礎直接置于軟質巖上,應按軟質巖的承載力進行確定;2)基礎直接置于硬質巖上,可根據基礎類型和硬質巖石夾軟質巖石在基底下的厚度,按表6.3.3確定;基底硬質巖石厚度H(m)硬質巖石承載力硬質巖石承載力硬質巖石承載力2當巖層產狀陡傾斜或直立時,按6.3.3確定K=[hy-(1/(n+1))]/[1-(1/(n—軟硬層的承載力比值(fay/faR);hy一硬層的厚度比,hy=dY/Zd;6.4巖石地基基礎跨度大于30米的單層廠房和倉庫、跨度大7巖溶地基7.1一般規定應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第5.1節和本規范第3表7.1.3場地巖溶發育等級強發育①地表巖溶塌陷、漏斗、洼地、土洞發育。溶②鉆孔見洞隙率>30%、線巖溶率>20%、土洞率≥10%;③相鄰柱基之間基巖起伏面相對高差>5m;④巖溶裂隙或串珠狀溶洞發育深度>20m;⑤地下有暗河、伏流。巖溶裂隙水豐富,地表泉眼多有分匝布。巖溶中等發育①地表巖溶塌陷、漏斗、洼地、土洞較發育。較發育;巖溶中等發育②鉆孔見洞隙率10~30%、線巖溶率5%~20%、土洞率<10%;③相鄰柱基之間基巖起伏面相對高差2m~5m;④巖溶裂隙或串珠狀溶洞發育深度<20m;⑤無地下暗河、伏流。巖溶裂隙水較豐富,地表泉眼有分布。發育①無巖溶塌陷、漏斗。溶溝、溶槽較發育;②鉆孔見洞隙率<10%、線巖溶深率<5%、無土洞;③相鄰柱基之間基巖起伏面相對高差<2m;④巖溶裂隙或串球狀溶洞發育深度<5m;7.2巖溶地基勘察2)遇深溶槽或串珠狀溶洞,擬采取混凝土梁、板跨越,需3)巖溶中等發育和微弱發育地段鉆孔數在滿足“一樁一孔”4)為探測溶洞空間形態,相同類型的物探異常點應經適量2鉆孔按深度可分為下列兩類:1)控制性鉆孔:用以查明地質構造、巖性展布、巖溶發育總孔數的1/10。2)一般性鉆孔:用以查明地基建筑條件,孔深宜進入持力層3~5倍基礎短邊寬度或樁基底面直徑,且均不小于7建議基礎埋置深度(高程)一覽表;度大于0.4d,III級巖體中的溶洞,其溶洞頂板厚度大于0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表4.3.1選用。當穩定系數大于或或毛石混凝土(洞體較大),然后在其上按原定基礎方案設計;級或IV級巖體(除破碎巖體)時,嵌巖深度應大于5倍樁徑,其厚度大于2m時,可將溶洞頂(隔)板厚度乘以0.75的折減系填物,洗凈巖壁,橫截刻槽(槽距約200mm),嵌入鋼8邊坡與基坑工程8.1一般規定邊坡高度H(m)安全等級巖質I或Ⅱ類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3邊坡滑塌區有重要建(構)物的邊坡工程。3塌滑區(包括沖擊區)有重要建構筑物、穩定性較差的邊8.1.6邊坡與基坑工程在執行《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8.2邊坡巖土工程勘察3調查在邊坡穩定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道路、各類點間距2勘探孔深度,應超過最低可能滑移面2m~5m,支檔工程的1各巖、土層(包括極薄軟弱夾層),應取樣進行直剪試驗,2具有膨脹、崩解特性的特殊巖類的軟弱結構面,應取樣送3紅粘土邊坡的軟基座土層,還應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4當利用巖塊抗剪強度指標折減獲取巖體抗剪強度指標時,內摩擦角折減系數0.8,粘聚力折減系數0.2—0.05。5邊坡巖體分類及等效內摩擦角取值參照表8.2.5。等效內摩擦角I類I級、Ⅱ級IV級IV類8.2.6邊坡勘察成果1文字報告4鉆孔、探坑柱狀圖6鉆探(坑、槽)探原始記錄。第5章,邊坡穩定系數Fst按表8.3.1確定,當邊坡穩定系數小一級二級臨時邊坡安全系數k等級一級二級臨時邊坡8.3.3當邊坡位于7度及以上(超限邊坡6度及以上)地震區時,側壓力水平分力設計值=側壓力水平分力標準值×安全系數k+水平地震力+水壓力U;水平地震力=a×(滑體重量+附加荷重);a—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表5.1.4-1取值:6度區多遇地震a=0.04,7度區多遇地震a=0.08,8U—水壓力。2當破裂面為圓弧型時:E?=F?—Ri/k(8.3.E?—第i塊剩余下滑力(kN/m);F?—第i塊下滑力(kN/m);R?—第i塊抗滑力(kN/m);滑體(共n塊)總剩余下滑力:當計算地震力和水壓力時,滑體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為水平地震力3當破裂面為折線型時:Ei=Ei-1·ψi+Fi-Ri/k(8.3.5-6)ψi=cos(αi-1-αi)-sin(ai-1-αi)(E?—第i塊剩余下滑力(kN/m);F?—第i塊下滑力(kN/m);R?—第i塊抗滑力(kN/m);滑體(共n塊)總剩余下滑力:當計算地震力和水壓力時,滑體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為水平地震力;8.3.6采用圓弧法或直線法對破裂面不確定的邊坡進行剩余下L=0.45×2i-1*1+0.2B)(8當計算結果L>L1時,取為L=L1,計算簡圖見附錄G。5當只有一側有拱腳支撐,另一側為開放式,開放一側按第1條計算,有支撐側按第4條計算,中部取1條與4條計算結果8.4邊坡支護結構設計8.4.1邊坡支護結構設計執行《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8.4.2邊坡結構設計,首先應進行邊坡穩定性評價,根據計算結2格構立(肋)柱應按壓彎構件進行截面設計及配筋計算;3格構立(肋)柱基礎需要作承載力和抗滑移驗算;4設計應考慮施工開挖安全措施。件H+防護一級、二級、時,應分級并設臺階;每級邊坡的穩定系數均應符合規范規定。重)式擋墻(構)筑物路穩定。 一級、二級、適用于填方邊坡;墻的填方邊坡一級、二級、抗滑、抗傾、承載力驗算應符合規定;(雙)樁無放坡條件,(構)筑物需要保護。一級、二級、設計要求;錨桿(索)能達到穩定坡率。 一級、二級、用板、格構+板;采用無板獨墩。件H錨桿(索)無放坡條件,(構)筑物需要保護,懸臂 一級、二級、對坡頂建(構)筑物、圍護結構內支撐無放坡條件,(構)筑物需要保護,離較近; 一級、二級、坡時,不適用。件H加筋土擋墻邊坡,坡邊坡潛在垮塌范圍物。基座。坡適用于臨時邊坡;用。8.6邊坡巖土工程監測表8.6.2邊坡工程監測項目測試項目一級二級應測應測應測質)~1.5H(土質)范圍應測應測選測坡頂建(構)應測應測選測降雨、洪水與時間關系應測應測選測錨桿(索)拉力外錨頭或錨桿筋應測選測不可測應測選測不可測支護結構應力應測選測不可測與降水關系出水點應測選測不可測五建筑物可放大些取30mm)或1/500(H邊坡高度)連續3次觀測范邊坡可取30mm,連續3次觀測>2mm。9滑坡治理工程9.1一般規定中層滑坡中層滑坡1使用比例尺1:100~1:500的地形圖,測繪與調查范圍4每一巖土質單元(含軟夾層、滑帶土)應取樣試驗,每一 (構)筑物及場坪相關信息、比例尺宜為1:100~1:500(垂直9.2.5滑動面(帶)土的抗剪強度參數按滑動面(帶)土的抗剪9.3滑坡治理設計1)堆積層(土質)滑坡,包括2種滑動面類型:2)巖質滑坡,包括3種滑動面類型:2)非正常工況I:滑坡處于暴雨或連續降雨狀態下工1)正常工況Fst取1.35;2)非正常工況IFst取1.25;3)非正常工況ⅡFst取1.15。5滑坡穩定性分析除應評價滑坡體沿既有滑動面(帶)滑動3滑坡治理設計應按場坪完成及相關荷載施加后狀態驗算9.3.3反算滑動面(帶)土的抗剪強度1滑坡處于強變形階段,1.00≤K≤1.05;2滑坡處于滑動階段,0.95≤K≤1.00。3)對巖質滑坡及對支擋結構或建(構)筑物變形有嚴格要求的工程宜采用預應力錨索(桿)支擋,預應力錨索(桿)常與鋼筋混凝土梁、板及抗滑樁9.4滑坡治理施工9.5滑坡治理工程監測10巖溶地下水10.2.3抽水試驗除應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10.2.5壓水試驗參照《水力水電工程鉆孔壓水試驗規程2驗算邊坡(滑坡)穩定時,應考慮地下水對邊坡(滑坡)5評價地下水降(疏)水,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并提出6評價地下水位變化對土洞、充填粘土的溶洞(隙)引發10.4工程降水開挖集水坑(井)或集水槽(溝)進行地下水引排,坑(井)槽2鉆孔(井)點降水,宜在場地內(外)鉆孔(井)抽排,地下水位應降至基坑(人工挖孔樁)底部0.5~1.0m,機械成孔1)直接利用樁(孔)基坑;2)在基坑(槽)或樁(孔)附近鉆孔(井)降水,鉆孔(井)數和孔(井)規格視涌水量和降水要求而定,孔止水帷幕等隔(阻)水措施。行本節第1條第或2條。ka=(nL?+nLi+nmLm)(A.0.間一般不少于8~24h。的1%,涌水量波動值不能超過平均流量的3%。1)鉆孔涌水量應保持常量(或階梯流量),其變化幅度不大于3%。2)抽水延續時間除多孔一般要求48h,并可結合最遠觀3)觀測頻率及精度應符合下列要求:試驗尚應提交抽水試驗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圖、剖面圖。B.0.3水文地質參數計算方法1穩定流方法:計算(Dupuit)公式3)用裘布依公式和影響半徑的經驗公式聯立求解,通常使用試算法即可得到滲透系數k、影響半徑R。 2非穩定流方法:半對數(Jacob)公式電法電剖面法(溶溝、溶槽)發育走向電測深法(含激定性巖溶存在、育走向高密度電法確定巖溶深度、況溶主發育方向垂直。在巖溶異常區內測點數不少于三個。自然電水向主發育方向并地形相對平緩,下伏基巖相對勻一。無震動干擾。(含映隱伏巖溶平位置垂直發育范圍巖溶、隧道藏巖溶位置地表雷達測試時,地表相對平緩,基巖面無或有少量覆蓋層,測線垂直巖溶主發育方向;孔內雷達可單孔或雙孔,單孔使用發收一體天線,雙孔使用一或兩孔剖的巖溶單孔探測可確雷達精確成像電磁法聲頻電磁源時間域瞬變電磁的巖溶行定性探測,也測孔間或洞電磁波孔內、、監測綜合測井情況因地層巖溶化特性不同,可選取數種測井方法同位素水方向使用I13短衰期元素,進行全孔測試與定點監測相結流速測試水測試高流速的巖溶管道水流速、流向噪聲監測水活動下巖溶水噪聲使用高靈敏度監測探頭進行連續實時監測,監測信的巖溶及構造發育情情況等法水或暗河暗河出口非純碳酸鹽巖類含水層以灰巖為主的以白云巖為主純碳間互狀純碳酸鹽間互狀純碳酸鹽巖與碎屑巖含水層無長期地下水位觀測資料,當場地處于地形低凹(洼地、谷地)、巖溶強發育、導水斷層附近、地下水徑流匯集(排泄)地段,平水期、豐水期宜抬高地下水位變幅范圍2.0~1.0~2.0~1.0~1.5~1.0~1.5~1.0~1.5~0.5~1.5~0.5~合為裂隙-溶洞水。地下水以不均勻。合為溶洞-裂隙,含溶洞-裂隙水。以裂隙流為主,透不均勻。合為裂隙、溶孔、賦存形式以裂隙孔隙流為主,滲巖性以灰巖、白云巖間互產出,裂隙-溶洞或溶洞洞水或溶洞裂隙隙、管道流形式質組合為以溶隙-差,滲透不均勻。疊巖性為泥巖、頁巖與灰巖、白云巖互層,性,賦水性差,滲透不均勻。含水層主要有三疊系茅草鋪組(T?m),二疊系棲霞-茅口組(P?q-m),石(Cs)、黃龍組(C?hn)、馬平群(C?mp),花園組(O?t-h),寒武系清虛洞(T?a)、大冶組(T?d),石炭系巖關組(C?y)等勻。含水層主要(Zbdn)、寒武系石冷水組(∈2s)、婁山關群(∈組(C?b)、石炭系獨山組(C?d)等(P?c-d),三疊系關嶺組(T?g)等(T?s)、下統永寧鎮組(T?yn)、飛仙關組(T?f)等2當場地處于地形低凹(洼地、谷地)、巖溶強發育、導水斷層附近、地下水徑流匯集附錄F隱式法剩余下滑力計算公式F.0.1當破裂面為直線型時當E為負值時,取E=0E—剩余下滑力(kN/m)F—下滑力(kN/m)R—抗滑力(kN/m)k—安全系數,見表8.3.2如下圖所示:當計算地震力和水壓力時,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為F.0.2當破裂面為圓弧型時:E?—第i塊剩余下滑力(kN/m);F?—第i塊下滑力(kN/m);R?—第i塊抗滑力(kN/m);滑體(共n塊)總剩余下滑力:如下圖所示:當計算地震力和水壓力時,滑體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為—水平地震力F.0.3當破裂面為折線型時Ei=Ei-1·Vi+Fi-Ri/k(F.0.3-1)ψi=cos(ai-1-a)-sin(ai-1-α)(FE?—第i塊剩余下滑力(kN/m);F?—第i塊下滑力(kN/m);R?—第i塊抗滑力(kN/m);ψi—第i-1塊對第i的塊傳遞系數。滑體(共n塊)總剩余下滑力:當計算地震力和水壓力時,滑體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為—水平地震力L=0.45×2i-1)×1+0.2B)(GB-開挖寬度(m)當計算結果L>L?時,取為L=L?如圖8.3.7-1、圖8.3.7-2所示:貴州省地方標準貴州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條文說明為便于廣大勘察、設計、施工、質監、監理、科研、教學等 2術語和符號 3紅粘土地基 3.1一般規定 3.4紅粘土地基巖土工程檢測 4填土地基 4.1一般規定 4.4填土地基巖土工程設計 4.5填土地基巖土工程施工 4.6填土地基的檢測 6.1一般規定 7巖溶地基 7.2巖溶地基勘察 7.4巖溶地基基礎方案設計 8.5邊坡支護巖土工程施工 9滑坡治理工程 9.3滑坡治理設計 204 20710.2巖溶地下水勘察 207 20810.5巖溶地下水位的測定及抗浮設防水位的確定 209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以下簡稱《21規范》)相1.0.5本規范巖土工程勘察條文的內容,只限于詳其余勘察階段的具體要求參照《21規范》;巖土工程設計涉及與列為專項檢測與監理的工程項目應滿足相關規范、規程的要求。1.0.6由于規范的分工,本規范不可能包括建筑巖土工程中所遇2術語和符號根據200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15號“總則”2.2符號及紅粘土的3/4左右,而且呈可塑、軟塑3紅粘土天然狀態膨脹率僅0.1%~2.0%,其脹縮性主要表現為收縮,線縮率一般2.5%~8%,最大達14%。但紅粘土在1)地基巖土模型有:基底下全部為硬塑狀態土;基底下2)硬塑土Es取12MPa,可塑土Es取7.0MPa,軟塑土Es3)沉降檢驗段長度按最小勘探點間距6m;參數應予修正,對C值乘0.6~0.8,對φ值乘0.8~1.0;紅粘土具收縮特性,縮后再浸水(復水)時,有4填土地基4.1一般規定4.6填土地基的檢測5砂礫卵石地基5.1一般規定6巖石地基予以區別,本規范稱前者為《巖石地基》,后那你般情況可使用的表6.2.3和表6.2.5。并通過第6.2.4條和第1在確定勘探孔間距與勘探深度時,把12層(含12層)以6.3巖石地基巖土工程評價6.3.1巖石地基詳細勘察的重要評價內容之一是劃分巖體質量度的評價指標與組合評價因素匯于表6.3.1。該表是根據以往大塊度指標是常規鉆探都能獲得的一項易得指標,應予大力推行。1對于一級和20層(含20層)以上的二級建筑,巖體基本2對于一級和20層(含20層)以上的二級建筑,巖體基本7巖溶地基率=(見洞隙鉆孔數量/鉆孔總數)×100%,線巖溶率=(見洞7.2巖溶地基勘察5對覆蓋型巖溶發育地區存在土洞和塌陷的文職應查明成2鉆孔深度根據勘探目的分為控制性鉆孔和一般性鉆孔分別確定。(1)原規程規定鉆孔最大深度不宜超過30m,是基于當7.2.4由于巖溶發育的不均勻性,致使巖溶潛水的賦存條件和涌7.2.5“淺埋溶洞”指埋深在5m范圍內的溶洞,對荷載不大的7.2.6單孔聲波測點距一般都是0.2m,跨孔聲波采用一發一收裝置的設備(自帶發射器)孔間距需要由巖體質量等級確定。跨孔聲波測試時,巖體質量為I~Ⅲ級對應孔間距為5~3m,巖體質量為IV~V級對應孔間距一般小于或等于1m;如激發能量采用雷分辨率和勘察目的需要。對于一般建筑物孔深不會超過10m,超高層建筑物或重要建筑物孔深會超過20m,但單孔聲測點距都是0.2m;跨孔彈性波點距宜為0.2~0.5m,孔越深點距可適當放大,一般不超過1m。7.2.8本條規定了巖溶勘察報告除應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土洞特征一覽表;建議基礎埋置深度(高程)一覽表;提出降水7.3巖溶地基穩定性評價7.3.1許多工程項目場地勘察都是初勘與詳勘二階段合并進行,7.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