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_第1頁
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_第2頁
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_第3頁
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_第4頁
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科技領域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名稱TOC\o"1-2"\h\u25467第一章精準農業概述 2267081.1精準農業的定義與發展 297211.2精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對比 34522第二章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概述 313242.1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核心要素 3229352.1.1定義及背景 360032.1.2技術體系 453052.2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現狀 4327102.2.1國際發展現狀 4163072.2.2國內發展現狀 4162872.3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領域 5307032.3.1精準施肥 53072.3.2精準灌溉 5326352.3.3精準病蟲害防治 5256912.3.4精準播種 5196522.3.5精準收割 5276132.3.6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527969第三章土壤檢測與分析 5220123.1土壤檢測技術概述 5313003.2土壤養分分析 6170093.3土壤質量評估 66543第四章植物生長監測 7228404.1植物生長監測技術概述 739384.2植物生長指標分析 72274.3植物生長模型構建 722040第五章精準施肥技術 8266925.1精準施肥技術概述 839825.2施肥策略優化 817145.3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 81773第六章精準灌溉技術 938976.1精準灌溉技術概述 9280426.2灌溉策略優化 9303176.2.1灌溉制度優化 951086.2.2灌溉時機優化 9265566.2.3灌溉量優化 9103616.3灌溉設備與管理 10118946.3.1灌溉設備 1037356.3.2灌溉系統自動化控制 10306866.3.3灌溉管理信息化 10161856.3.4灌溉技術培訓與推廣 1016134第七章精準植保技術 10245057.1精準植保技術概述 10307857.2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10281467.2.1病蟲害監測 103697.2.2病蟲害防治 1145907.3植保無人機應用 1117789第八章精準農業種植模式 12271198.1精準農業種植模式概述 12134838.2精準農業種植模式的分類 1230518.3精準農業種植模式的推廣與應用 121938.3.1推廣策略 1240138.3.2應用實踐 1217163第九章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與推廣 13202839.1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項目 1391509.1.1示范項目背景與目標 13141309.1.2示范項目實施內容 1354569.1.3示范項目實施效果 1338929.2精準農業種植技術培訓與推廣 1330089.2.1培訓對象與內容 1388649.2.2培訓方式與方法 1358589.2.3推廣策略 14133549.3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政策支持 14164149.3.1政策制定與實施 14151149.3.2政策宣傳與落實 1420314第十章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 14790610.1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趨勢 143067710.2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挑戰與機遇 14397410.3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未來展望 15第一章精準農業概述1.1精準農業的定義與發展精準農業,又稱精確農業、智能化農業,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手段,對農業生產全過程中土壤、作物、環境等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精準管理,以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優質、可持續發展。精準農業的核心是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通過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精準農業的定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精準農業逐漸成為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在我國,精準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摸索階段(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主要研究精準農業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開展了一些試驗示范項目。(2)發展階段(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在政策扶持和科技推動下,精準農業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部分成果開始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3)深化階段(2010年代初至今):精準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2精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對比精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以下顯著特點:(1)技術手段的差異:傳統農業主要依靠人工經驗進行生產管理,而精準農業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手段進行科學管理。(2)生產效率的差異:精準農業通過實時監測、精準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3)資源利用的差異:精準農業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通過科學施肥、灌溉等措施,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化肥、農藥等對環境的污染。(4)生態環境的差異:傳統農業往往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容易導致土壤退化、水體污染等問題。而精準農業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5)產業發展模式的差異:精準農業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通過對精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對比,可以看出精準農業在技術手段、生產效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模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二章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概述2.1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核心要素2.1.1定義及背景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物聯網技術等,為精準農業種植提供數據支持。(2)生物技術:通過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手段,研究植物生長發育規律,為精準農業種植提供理論基礎。(3)農業工程技術:包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設備等,為精準農業種植提供技術支持。2.1.2技術體系精準農業種植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采集與處理:通過各種傳感器、遙感設備等,實時獲取農田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信息。(2)智能決策與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為農業生產提供決策支持。(3)精準實施與管理:根據智能決策結果,采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進行農業生產,實現精準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2.2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現狀2.2.1國際發展現狀國際上,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較早,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目前國際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技術體系完善:具有成熟的技術體系,涵蓋數據采集、處理、決策、實施等環節。(2)智能化程度高: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普及,如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3)產業規模較大:精準農業產業鏈完整,包括技術研發、設備制造、服務咨詢等。2.2.2國內發展現狀我國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較晚,但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國內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現狀如下:(1)技術研究與推廣:各級科研院所、企業加大投入,開展技術研究與推廣。(2)產業鏈逐漸完善:從技術研發到設備制造、服務咨詢等環節,產業鏈逐漸形成。(3)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2.3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領域2.3.1精準施肥通過土壤養分、作物需肥規律等信息,實現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2.3.2精準灌溉根據土壤濕度、作物需水規律等信息,實現精準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2.3.3精準病蟲害防治利用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實時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實施精準防治,降低農藥使用量。2.3.4精準播種根據土壤條件、作物生長周期等信息,實現精準播種,提高播種質量,保證作物生長。2.3.5精準收割利用智能化收割設備,實現精準收割,提高收割效率,減少農作物損失。2.3.6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精準農業種植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環境壓力。第三章土壤檢測與分析3.1土壤檢測技術概述土壤檢測技術是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質、肥力水平、污染狀況等,為科學施肥、土壤改良和環境保護提供依據。土壤檢測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土壤物理性質檢測:包括土壤質地、容重、孔隙度、水分等參數的測定,以評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植物生長條件。(2)土壤化學性質檢測:包括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總鹽量、陽離子交換量等指標的測定,以了解土壤的酸堿度、肥力水平和緩沖功能。(3)土壤生物性質檢測:包括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土壤動物等生物參數的測定,以反映土壤的生物活性及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4)土壤污染檢測:包括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物等指標的測定,以評估土壤環境質量及其對植物生長和農產品安全的影響。3.2土壤養分分析土壤養分分析是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大量元素分析:包括氮、磷、鉀等主要營養元素的含量測定,以評估土壤的供肥能力。(2)中量元素分析:包括鈣、鎂、硫等元素的含量測定,以了解土壤的肥力水平。(3)微量元素分析:包括鐵、錳、銅、鋅等元素的含量測定,以判斷土壤是否滿足植物生長所需。(4)土壤有機質分析:通過測定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評估土壤的肥力水平。3.3土壤質量評估土壤質量評估是對土壤的肥力水平、環境質量、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以下是土壤質量評估的主要方法:(1)土壤肥力評估:通過測定土壤養分含量、土壤物理性質、土壤生物性質等指標,對土壤肥力進行評估。(2)土壤環境質量評估:通過測定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物等指標,對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評估。(3)土壤可持續利用評估:綜合考慮土壤肥力、環境質量、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土壤的可持續利用進行評估。(4)土壤質量評價模型:建立土壤質量評價模型,將土壤的各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為土壤質量管理提供科學依據。(5)土壤質量監測與預警:通過定期開展土壤質量監測,建立土壤質量預警體系,及時發覺和處理土壤質量問題。通過對土壤檢測與分析,可以為精準農業種植提供科學依據,實現合理施肥、土壤改良和環境保護,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第四章植物生長監測4.1植物生長監測技術概述植物生長監測技術是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項目中的關鍵環節。該技術通過實時監測植物的生長狀態,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植物生長監測技術主要包括光學監測、電磁監測、生物信息監測等多種方法。光學監測是通過分析植物的光譜特性,獲取植物的生長信息;電磁監測是利用電磁波與植物的相互作用關系,監測植物的生長情況;生物信息監測則是通過檢測植物體內的生理指標,了解植物的生長狀況。4.2植物生長指標分析植物生長指標是評價植物生長狀況的重要參數,主要包括形態指標、生理指標和生長勢指標等。形態指標包括株高、莖粗、葉面積等,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長速度和發育狀況;生理指標包括葉綠素含量、水分含量、光合速率等,可以反映植物的生理代謝水平;生長勢指標包括生長速度、生物量積累等,可以反映植物的整體生長狀況。在植物生長監測過程中,通過對植物生長指標的分析,可以實時了解植物的生長狀況,為農業生產提供決策依據。例如,當發覺植物生長緩慢、葉綠素含量降低時,可以及時調整施肥、灌溉等措施,促進植物生長。4.3植物生長模型構建為了更準確地預測和指導植物生長,構建植物生長模型具有重要意義。植物生長模型是基于植物生長規律和生理機制,利用數學方法描述植物生長過程的一種方法。常見的植物生長模型包括經驗模型、機理模型和混合模型。經驗模型是根據歷史數據和植物生長指標,通過回歸分析等方法建立的生長模型。該模型簡單易用,但適應性較差,對不同植物和環境的適用性有限。機理模型是基于植物生理生態機制,通過模擬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能量轉換、物質代謝等過程建立的模型。該模型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需要大量的參數和復雜的計算過程。混合模型是將經驗模型和機理模型相結合的一種模型,既具有經驗模型的簡便性,又具有機理模型的準確性。混合模型在植物生長監測和精準農業種植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構建植物生長模型時,需要收集大量的植物生長數據,包括形態指標、生理指標和生長勢指標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建立適合特定植物和環境的生長模型,為精準農業種植提供科學依據。第五章精準施肥技術5.1精準施肥技術概述精準施肥技術是基于土壤測試、作物營養診斷和智能信息技術,對作物進行科學、合理施肥的一種先進農業技術。該技術旨在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精準施肥技術主要包括施肥策略優化、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的研發與應用。5.2施肥策略優化施肥策略優化是精準施肥技術的核心環節。通過對土壤、作物、氣候等因子的綜合分析,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施肥策略優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土壤測試:通過對土壤進行取樣分析,了解土壤的肥力狀況,為制定施肥方案提供依據。(2)作物營養診斷:通過監測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營養狀況,發覺營養不足或過剩的問題,及時調整施肥方案。(3)肥料配方:根據土壤測試和作物營養診斷結果,制定適合當地土壤和作物的肥料配方。(4)施肥時期與施肥量: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需肥規律,確定施肥時期和施肥量,保證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獲得充足的養分。(5)肥料種類與施用方法: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5.3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是精準施肥技術實施的重要保障。以下是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1)施肥設備:包括施肥機、施肥泵、施肥控制器等,用于實現自動化、精確化的施肥操作。(2)智能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土壤肥力、作物生長狀況等參數,為施肥決策提供數據支持。(3)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將智能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進行實時分析。(4)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施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施肥指令執行系統:根據施肥決策,自動控制施肥設備進行施肥操作。通過施肥設備與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實現精準施肥技術的自動化、智能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第六章精準灌溉技術6.1精準灌溉技術概述精準灌溉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土壤水分狀況和氣候條件等因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對灌溉過程進行實時監測、精確控制和優化管理的一種灌溉方式。該技術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產量為目標,減少水資源浪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6.2灌溉策略優化6.2.1灌溉制度優化灌溉制度優化是精準灌溉技術的核心環節。通過對作物需水規律、土壤水分狀況和氣候條件等信息的實時監測,結合灌溉歷史數據,建立作物灌溉制度模型。根據模型結果,優化灌溉制度,保證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水分需求得到滿足。6.2.2灌溉時機優化灌溉時機的選擇對灌溉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精準灌溉技術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水分狀況和氣候條件,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土壤水分變化趨勢,確定灌溉時機。在作物需水關鍵期進行灌溉,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對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6.2.3灌溉量優化灌溉量的優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關鍵。精準灌溉技術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土壤水分狀況和灌溉設備功能,計算適宜的灌溉量。通過調整灌溉系統運行參數,實現灌溉量的精確控制,減少水資源浪費。6.3灌溉設備與管理6.3.1灌溉設備灌溉設備是實現精準灌溉的基礎。主要包括水源設備、輸水設備、噴灌設備、滴灌設備等。在選擇灌溉設備時,應充分考慮作物類型、土壤條件、氣候特點等因素,選擇適合的灌溉設備。同時加強對灌溉設備的維護和管理,保證設備運行正常。6.3.2灌溉系統自動化控制灌溉系統自動化控制是精準灌溉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對灌溉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和自動控制。包括水源自動調節、灌溉區域自動劃分、灌溉量自動計算等功能,提高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6.3.3灌溉管理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精準灌溉技術應用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灌溉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灌溉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存儲和分析。為灌溉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灌溉管理的準確性和有效性。6.3.4灌溉技術培訓與推廣為提高農民對精準灌溉技術的認識和掌握,需加強灌溉技術培訓與推廣。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演示、宣傳資料發放等形式,提高農民對精準灌溉技術的認知度和應用水平,促進精準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第七章精準植保技術7.1精準植保技術概述精準植保技術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多種手段,對農田生態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以達到病蟲害防治的高效、安全、環保的目的。精準植保技術主要包括病蟲害監測、防治方法、植保無人機應用等方面,旨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7.2病蟲害監測與防治7.2.1病蟲害監測病蟲害監測是精準植保技術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田生態環境監測:通過監測農田生態環境,了解病蟲害發生的條件,為防治提供科學依據。(2)病蟲害發生動態監測:采用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手段,實時監測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動態。(3)病蟲害預警系統:根據監測數據,建立病蟲害預警模型,提前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為防治提供依據。7.2.2病蟲害防治精準植保技術下的病蟲害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生物防治: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控制。(2)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誘殺害蟲、阻隔傳播等,降低病蟲害發生。(3)化學防治:在必要時,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保證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7.3植保無人機應用植保無人機作為精準植保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優點:(1)高效作業:植保無人機能夠快速、大面積地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提高作業效率。(2)精準施藥:植保無人機配備先進的導航系統和噴霧裝置,能夠精確控制施藥量,減少農藥浪費。(3)環境友好:植保無人機采用電動驅動,無污染排放,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4)操作簡便:植保無人機操作簡單,易于學習,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在實際應用中,植保無人機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1)病蟲害監測:植保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對農田進行實時監測,發覺病蟲害發生情況。(2)精準施藥:根據病蟲害監測結果,植保無人機進行精確施藥,提高防治效果。(3)數據采集:植保無人機收集農田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4)應急防治:在突發病蟲害時,植保無人機能夠迅速響應,進行應急防治。第八章精準農業種植模式8.1精準農業種植模式概述精準農業種植模式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支撐下,依據作物生長規律和土壤環境特點,實施精確播種、精準施肥、病蟲害智能監測與防治等綜合管理技術的一種現代農業種植方式。該模式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產量為目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8.2精準農業種植模式的分類根據技術手段和實施策略的不同,精準農業種植模式可分為以下幾類:(1)信息化管理型:通過建立作物生長數據庫和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作物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管理。(2)智能監測型: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農田環境、作物生長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并自動調節生產要素。(3)精準施肥型: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實施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4)病蟲害智能防治型:采用病蟲害智能監測技術,實現病蟲害的及時發覺和防治。8.3精準農業種植模式的推廣與應用8.3.1推廣策略精準農業種植模式的推廣應遵循以下策略:(1)政策引導:應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采用精準農業種植技術。(2)技術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演示等形式,提高農民對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認知和應用能力。(3)示范引領: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精準農業種植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廣。8.3.2應用實踐精準農業種植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精準管理,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2)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和產量: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措施,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3)減輕了農業環境壓力:精準農業種植模式減少了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降低了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4)促進了農民增收: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益,有助于農民增收。第九章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與推廣9.1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項目9.1.1示范項目背景與目標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項目旨在通過實際操作,展示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和應用效果,提高農民對精準農業的認識和接受度。示范項目以我國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提高產量、降低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等目標,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和作物進行示范。9.1.2示范項目實施內容(1)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種植基地,開展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示范。(2)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精準農業種植技術方案。(3)采用現代化農業設備和技術,提高種植效率。(4)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5)對示范項目進行監測與評估,總結經驗,為推廣工作提供依據。9.1.3示范項目實施效果通過示范項目的實施,預計可提高作物產量1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5%以上,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20%以上,有效改善生態環境。9.2精準農業種植技術培訓與推廣9.2.1培訓對象與內容(1)培訓對象:針對農民、農業技術人員、農業企業等。(2)培訓內容:精準農業種植技術原理、操作方法、設備使用、政策法規等。9.2.2培訓方式與方法(1)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2)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授課,提高培訓質量。(3)組織實地考察,讓學員直觀了解精準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效果。9.2.3推廣策略(1)加強與農業部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合作,擴大推廣范圍。(2)利用網絡、媒體等渠道,加大宣傳力度。(3)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精準農業種植技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