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冊課時安排:
(-)測量(9課時)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10課時)
(三)四邊形(6課時)
(四)有余數的除法(6課時)
(五)時、分、秒(3課時)
(六)多位數乘一位數(11課時)
(七)分數的初步認識(3課時)
(八)可能性(5課時)
(九)數學廣角(5課時)
(十)總復習
(H^一)(4課時)
第一周
第一單元測量(單元分析)
(-)單元教學目標
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2、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3、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
(二)單元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通過實際測量,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
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
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三)課時安排
毫米、分米的認識:2課時?
千米的認識:4課時
噸的認識:2課時
生活中的數學:1課時
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
4、通過估一估、測一測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建立毫米的長度概念。
3、通過估一估、測一測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角的硬幣、例1的情景圖。
學生準備:測量工具。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導入
1、復習舊知,填空。
2、量一量自己使用的課本或作業本。
3、在長度單位里,除了米和厘米以外,還有什么?
4、圈出毫米,導入:今天我們就先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里的一個小單位——毫
米。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興趣,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的學習,符
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二:實踐探究
1、探究毫米產生的意義。
(1)小組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①出示例1的情景圖,請學生認真觀察。
設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設計意圖:通過估計和測量的小組活動,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②引導學生小組進行估計活動。提出活動要求。
③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和評價。用投影出示學生的統計表。
(2)請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測量課本的長、寬、厚。
(3)在學生匯報測量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
米表示。板書:毫米的認識
2、探究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提問:觀察你們的尺子,你能發現毫米與其他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發現1厘米=10毫米。
(2)提問:你能用簡約的數學語言說一說你的發現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3)數學游戲——考考你
a.1至2厘米之間是幾毫米?
b.5至6厘米之間是幾毫米?
c.4至8厘米之間是幾毫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得出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通過小游戲進
行鞏固。)
3、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
(1)請學生觀察尺子上1毫米的長度,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2)找一找
①小組內互相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寬和厚大約是1毫米。
②組織集體交流。
(3)試一試的游戲
同桌合作,從課本中數出幾頁,再用尺子驗證,最后數一數1毫米的紙到底
有多少張。
(4)說一說: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為單位?
(設計意識:通過比一比、找一找、試一試、說一說等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立
起1毫米的長度概念。)
二、回顧總結
1、提問:學習了這節課的內容,你們有什么收獲?
2、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
毫米;我們生活中的1角硬幣、電話卡等的厚度都大約是1毫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
三、鞏固測評
1、讓學生完成課后“做一做”。
2、要求:先估測,后驗證。完成練習一第1題。
3、完成練習二第2題。要求:完成在作業本上。
4、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先估測,后驗證,再對比。
(設計意圖:獨立完成練習,檢查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
作業設計:
1、根據算式寫得數:
14毫米+56毫米=()毫米=()厘米
2厘米一12毫米=()毫米
2、小調查:練習一第7題
3、怎樣才能較準確地知道多少張紙的厚度是半毫米?
教學反思:本節課同學們注意力集中,能夠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效果好。
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頁。
教學目標:
1、知道分米產生的意義。
2、通過估一估、測一測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分米與厘米、分米與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換算。
2、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例2的主題圖、米尺、10厘米長的鉛筆。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1、提問:我們現在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呢?
2、你能給這些單位按照大小排隊嗎?
3、大家還記得這些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嗎?
(設計意圖:通過給長度單位排隊,鞏固已經學習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關系,激發
學生的求知欲望,為系統整理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作鋪墊。)
二、實踐探究
1、測量課桌
(1)提問:你們知道課桌有多長嗎?誰來說一說?
(2)現在我們一起測量一下課桌到底有多長。
①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②引導學生選擇測量工具。
③小組內交流測量的收獲。
(3)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
(4)小結:經過測量,發現鉛筆與紙條的長度正好是10厘米。你們能給這么
長的距離取個名字嗎?可以用什么字母來表示?
(5)在數學中我們習慣把10厘米叫做1分米。
(6)誰能根據剛才測量的結果用一個等式表達出分米和厘米的關系嗎?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課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分米
產生的實際意義,認識分米,并自主發現厘米和分米的關系。)
2、比一比、排一排。
(1)比-比
①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嗎?
②用你的拇指按在“0”刻度處,另一只手的食指按在“10”刻度上,感受一下
1分米有多長。
③比一比,量一量。
(2)排一排
①拿出你們小組的紙條和鉛筆,把他們排在一起。你知道現在有多長嗎?
②設問:那3個呢?4個呢?10個呢?
③誰能說出米和分米的關系?思考回答:1米=10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比-比,量-量的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建立分
米的長度概念,并探究出米和分米的關系。)
三、鞏固測評
1、讓學生做“做一做”第1題。
重點指導結果的正確表達。
2、完成練習一第4-6題,引導方法。
(通過及時地練習,在交流中掌握單位間的關系和簡單的換算方法。)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厘米
想一想:1米=()分米
作業設計:
基礎作業: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100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拓展作業:
1、弟弟身高75厘米,姐姐身高95厘米,姐姐比弟弟高多少分米?
2、一根鐵絲原來場9分米5毫米,用去2分米6厘米,鐵絲還剩下多長?
3、給你一根跳繩和一把長20厘米的直尺,你能量出你同桌的身高嗎?請說明你
的測量方法。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系實際,教學生學會聯系實際用數學,嘗試用舊
知識解決新問題,效果較好。不足之處:學生運用時速度慢,以后要多練習。
千米的認識(第1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頁。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情景圖中的信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2、能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初步感知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建立千米的長度概
念。
3、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知道“公里”這個名稱。
4、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例3的教學主題圖。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1、讓學生自己做“填一填”練習。巡視、檢查及時指正。
2、讓學生做“量一量”。表揚做得好的學生。
3、用手比劃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別有多長。
(設計意圖:通過填一填、量一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知,為繼續學
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實踐探究
1、認識千米。出示例3主題圖1:爸爸開車帶小小和明明出去旅游。
(1)從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
(2)大家注意沒有?圖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單位一一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
識。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初步認識長度
單位千米。)
2、建立千米的長度概念,初步感知米和千米的關系。出示例圖。
(1)你們知道運動場的跑道長多少米嗎?明確:是400米。
(2)現在正在進行的是1千米的決賽,可是小小和明明確不知道1千米有多長。
(3)1千米就是1000個1米,也就是說1千米等于1000米。此處強調,我們
通常所說的“公里”就是“千米”,1千米=1公里。板書:1千米(公里)
=1000米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千米的長度概念,并
初步感知米和千米的關系。)
3、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組織玩“找千米”的游戲。
(1)千米時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長度單位,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小
汽車1小時可以行使80千米,馬拉松比賽的長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
你們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找到千米嗎?
(2)組織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深刻體會千米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深化學生
千米的長度概念。)
三、鞏固測評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1題。
(1)獨立思考,并自己連一連。
(2)同桌交流自己的連線情況。
(3)自覺訂正,糾錯。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4題。
(1)說一說自己理解的圖意。
(2)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小組活動。
(3)組織學生進行匯報。
只要原因合理,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并能在生活情景化的練習中體
會千米的長度概念。)
板書設計:千米的認識
1千米(公里)=1000米
作業設計:
1、填空:
測量一把牙刷的長,用作單位;測量一把尺子的厚度,用_____作單位;測
量籃球場的寬,用作單位;測量成都到昆明的鐵路的長度,用作單位。
2、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單位。
(1)大樹高約10()。
(2)汽車每小時行80()。
(3)馬拉松長跑比賽全長約42()。
(4)飛機每小時飛行800()。
(5)大橋長約9()。
(6)雙人床長2()。
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求知欲很高,但單位換算錯誤多,以后一定要加強訓練。
第二周
千米的認識(第2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通過“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等活動,感知1千米的直線距離。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發展估測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準備:師生準備:軟尺、卷尺、竹竿
教學互動設計: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填一填、量一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知,為繼續學
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
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1千米的直線距離,直觀感受1千米的長度。)
三、回顧總結。
板書設計:體驗1千米有多遠
作業設計:
思考題:爸爸帶小明坐長途汽車去看爺爺,途中要走388千米。他們早上7點出發
,汽車平均每小時行使80千米,中午12點能到達目的地嗎?
教學反思:教學中讓學生親自走操場感受1千米及了解行走大概所需的時間。再
以生活中的路牌感覺與認識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運用。
千米的認識(第3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五
教學目標
1、掌握千米與米單位換算德方法,并能正確進行換算。
2、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單位換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換算。
教學準備:
教學互動設計
一、準備練習
1、讓學生口答下面練習。
10個1是()。
10個10是()。
10個100是()0
200是()個1。
3000是()個1。
2、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設計意圖:通過舊知的復習進一步鞏固米和千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遷移學習新
知作鋪墊。)
二、實踐探究
1、出師例5,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單位換算德方法。
2、進一步掌握單位換算德方法。
(1)出示練習二第3題,提出要求。
(2)進行集體交流活動。
三、鞏固測評
獨立完成“做--做”。
板書設計: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3000米=()千米
5千米=()米
作業設計:8千米=()米500厘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40分米=()米
3000米T千米=()米1000毫米=()厘米=()米
想一想:調皮的小蝸牛爬上了一根高6米的竹竿,它白天往下爬4米,晚上往上爬
3米,請小朋友算一算,小蝸牛幾天后可以回到地面?
教學反思:
將知識遷移與生活,感覺1千米估記1千米的長度,加深認識與運用。
千米的認識綜合練習(第4課時)
課型: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二
教學目標
1、建立長度單位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3、記住長度單位的進率,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中難點:
1、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記住長度單位的進率,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表格(每人一張)
學生準備:學生尺、鉛筆等。
教學互動設計:
一、鋪墊引入
1、回憶: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想一想、說一說、比
-比它們的長度。
2、說說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教師板書。
3、怎樣記住它們的換算進率。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準備活動,復習舊知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和各個長度的概念
o)
二、基本練習
1、量一量
(1)同學們兩人一組,準備好要測量的物體。
(2)認識長度單位的字母符號。
(3)出示表格。
(4)估算,測量,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掌握它們之間的
進率關系。)
2、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填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評議。
一塊木板長約3()。
一把尺子長約20()。
?棟教學樓高20()。
一只長頸鹿高約6(
小剛身高約125(
一個文具盒厚約3()o
3、完成“填一填”,
4km=()m300cm=()m8cm=()mm40mm=()cm
4、完成練習二第5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
板書設計:千米的認識綜合練習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Mm代表毫米cm代表厘米dm代表分米m代表米km代表千米
作業設計:
1、在括號內填入“〉〈或=”
6cm()6dm100mm()10cm3cm=()65mm
180dm()1km4000m()4km9dm()99cm
2、想一想
媽媽有一根1米長的絲帶,裝飾衣服用了40厘米,裝飾裙子又用了52厘
米,還剩下多少厘米?
3、思考題
小紅星期天象去動物園,從小紅家到動物園有兩條路可以走,距離最近的
3200米,其中有200米要步行;一條是6千米,汽車可以直接到達。已知汽車
的速度是每分鐘1千米,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鐘100米,請問小紅走哪條路更快
9
教學反思:
創設知識情境,讓學生學會利用以學知識解決問題,達到較好訓練
噸的認識
第1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例6例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
,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
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噸=1000千克
作業設計:
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大象的體重是4_____.
2、小貓的體重是5
3、小豬的重量是60
在括號中填上“<、〉、="。
1、1200克()1噸
2、7噸+2噸()8000千克
3、4000千克()4千克
4、1800千克-800千克()1千克
想一想:用甲、乙兩個水箱裝水,甲箱可以裝水12噸,乙箱可以裝水9噸。請你
動腦筋,能用這兩個水箱量出6噸的水來嗎?
教學反思:
通過以生活實物對較,感受與認識噸這一重量單位,了解噸與千克的關系。能
靈活運用噸這一單位。
第三周
噸的認識綜合練習
課型: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練習三
教學目標:
1、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3、記住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記住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準備:練習三第3題主題圖。
教學互動設計:
一、鋪墊引入
1、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
2、1噸、1千克、1克到底有多重?
3、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二、基本訓練
1、選擇填空
(1)一頭大象約重()。A.4克B.4噸C.4千克
(2)7噸和8噸相比。()°A.7噸輕B.8噸輕C.無法比較
(3)1噸水泥和1噸沙相比。()A.1噸沙重B.1噸水泥重C.一樣重
2、判斷題
(1)爸爸的體重是65噸。()
(2)一輛汽車每個小時行駛60稹o()
(3)一只母雞重3000克()
三、鞏固測評
1、練習三第3題
2、想一想:大象4噸黑熊2000千克
(1)大象比黑熊重多少噸?
(2)一頭大象的重量相當于幾頭黑熊的重量?
板書設計:噸的認識綜合練習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大象4噸黑熊2000千克
(1)大象比黑熊重多少噸?
(2)一頭大象的重量相當于幾頭黑熊的重量?
作業設計:
1、一個蘋果和一個桃子共重280克,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共重180克,一個桃
和一個梨子共重230克,一個蘋果、一個桃子和一個梨子各重多少克?
2、一頭豬重100千克,一頭牛重2噸,牛比豬重多少千克?一頭牛的重量相當
于幾頭豬的重量?
3、一只雞重2千克,一只猴子的體重是這只雞體重的20倍。這只猴子重多少千
克?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同學們做題速度提高很快,但還是有個別同學需單獨輔
導。
生活中的數學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14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互動設計: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
(-)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三、鞏固測評
1、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重量單位。
(1)15個圖釘大約重10()。
A.克B.噸C.千克
(2)一枚1角硬幣約重1()。
A.克B.噸C.千克
(3)1千克大米和1千克棉花比較。()
A.大米重B.棉花重C.一樣重
2、填空。
460克+540克=()克=()千克
83千米-13千米=()千米
57克-52克=()克
1千米-900米=()米
小華體重50()200()
(設計意圖:通過兩道習題進一步建立各個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概念,深化它們
之間的進率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板書設計:生活中的數學
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
1克、1千克、1噸
作業設計:
想一想:(把下面的一段話中錯誤的計量單位找出來,并改正)
今天早晨6小時,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用了3小時的時間很快刷了牙、
洗了臉;然后吃了約200噸重的早飯;接著,我背起2克重的書包,飛快地奔向
400千米外的學校,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0米。
在路上,我碰到了體重20克的小個子陳麗,來到教室,我馬上拿出長1毫米
的鋼筆和厚5米的練習本,認真地做起數學作業來。突然,身高143米的班長檢查
了我的日記,竟然在我的日記上寫了“可笑”二字。我有點發火,可是沒辦法,誰
叫我昨天的日記作業又沒有完成呢?
教學反思:
學生能夠準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準確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能夠
靈活運用和換算。但在簡單單位計算上還不夠靈活。
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
估算意識。
3.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單元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
2.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驗和驗算的
習慣。
課時安排:
加法3課時
減法3課時
加法和減法的驗算2課時.
整理和復習1課時
第一課時加法兩位數加兩位數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15、16、17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
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境,提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愛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的算理。
2、理解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材第15頁主題圖和統計表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資料。
教學互動設計:
一、準備練習
1、口算,開火車的形式完成口算題目。
2、在練習本上用豎式計算,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準備練習的題目,為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作鋪墊
o)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15頁主題圖。交流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
(設計意圖: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進行愛護動物的教育。)
2、探索算法。
(1)出示統計表。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
(2)進行自主提問活動。
①積極動腦,獨立思考。
②組織交流數學問題。
③引導提問,相機板書。
A.哺乳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B.哺乳動物和鳥類一共有多少種?
C.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3)梳理問題
(4)嘗試獨立列出算式
(5)匯報:98+25
(6)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探索算法的活動。
(7)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活動。
注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路,著重突破“十位滿十”應向百位進1的問題。要
求匯報的小組將豎式板書出來,教師根據板書的情況進行規范書寫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理解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探索
并掌握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同時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
問題、解決問題。)
3、鞏固算法
(1)出示練習四第3題的主題圖。設問:你從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
(3)匯報小組內提出的問題和解決的算式。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于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
同時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鞏固測評
1、“做一做”第1題。
2、“做一做”第2題。
3、練習四第1題。相機指導,講評。
4、練習四第2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減少
錯誤,提高運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
A.哺乳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B.哺乳動物和鳥類一共有多少種?
C.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98+25=(種)
98
+215
123
作業設計:
1、練習四第3題。作業本上完成。
2、不改變算式中的數和加、減號,怎樣使等號兩邊相等?
250-100-50=250-100+50
3、想一想:算式中“甲、乙、丙”分別代表什么數?
甲=()乙=()丙=()
甲
+甲乙
乙丙
教學反思:學生已有一定的進位加法計算基礎,在算理上著重強調相加滿10繼續
進位,學生很容易理解與掌握,計算準確率較高。
第二課時三位數加三位數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18、19頁
教學目標:
1、理解三位數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
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的算理。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加法的筆算方法,經歷與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并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材第15頁統計表和U算卡片。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1、“開火車口算”
2、練一練抽4人板演,用豎式在課堂練習本上完成。
3、說一說: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數位要對齊。
(2)個位要和個位對齊、十位要和十位對齊,百位要和百位對齊。
(3)我們應該怎樣進位呢?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進位后應該加上進上來的1。
(設計意圖:通過“開火車”、練一練、說一說,激發學生的興趣,復習舊知,
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二實踐探究
1、提出問題。出示統計表。指出:根據統計表內的信息,上節課提出了問題,
我們今天來解決“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這個問題。
2、探索算法,解決問題。
(1)獨立思考,列出算式:376+284
(2)展示算法的多樣性。
總結:當我們在不需要得到精確的答案的情況下,可以用估算;檢查計算結果
是否合理的時候也可以用估算。估算時,一般都是把加數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或
幾百幾十的數,再用口算確定它們的和的范圍。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算法,學生估算并認識到估算的作用,掌握三位數加三位
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領會哪一位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4)探究算法并交流。
(5)指導豎式計算。
(6)口述豎式計算的過程。
3、引導學生驗證結果。
4、練習:判斷對錯
556+307=853()
425+29=715()
三鞏固測評
1、教材第18頁“做一做”
2、練習五第1題。獨立在課堂練習本上用豎式計算。
3、練習五第2題。口算
4、練習五第3題。
板書設計:三位數加三位數
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376+284=(種)
376
+21814
660
作業設計:
1、教材練習五第20頁、第21頁。
2、按規律填數。
(1)2、8、14、()()()。
(2)1、4、7、10、()()()0
教學反思:在計算時,一定要注意三點:1,相同數位要對齊;
2,從個位加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滿十,要想前一位進一。
第三課時萬以內的加法練習
課型:練習
教學內容:教材第20、2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引導學生鞏固兩位數和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提高
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引導學生養成計算前后估算的習慣。
3、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準備:練習五的相關圖片
教學互動設計:
一、鋪墊引入
二、基本訓練。
1、練習五第5題
2、練習五第7題,要求獨立思考。
3、練習五第6題。要求先自己算一算、連一連,能口算的學生可以嘗試口算,完
成后評議。
三、技能訓練。
1、練習五第8題。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
2、練習五第4題。
3、練習五第9題。
(設計意圖:通過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
板書設計:萬以內的加法練習
作業設計:
1、教材第21頁第10題。
2、教材第21頁思考題。
教學反思:有部分同學沒有進位,或忘記加進的1,一定要加強訓練,多強調。
第四周
第1課時減法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22、23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
O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二、實踐探究
1、提出問題
2、解決問題
(1)讓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517-348
(2)引導學生展示算法的多樣化。
(3)指導學生進行豎式計算。
①要把數位對齊,寫上減號,從個位減起,不夠減向十位借1當10。
②板書豎式計算的過程。一邊板書一邊口述十位14不夠減,向百位借1,變
成11-4得7,再減去個位借的1,最后得6。
③集體交流:我們在豎式計算三位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么?
3、引導學生驗證估算的結果。
三、鞏固測評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1、說-說,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蘋果樹有416棵,梨樹有258棵,桃樹有169棵。
2、提問題:生匯報。
3、用豎式計算自己提出的用減法計算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
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
從昆米到麗江有517千米,我們已經走了348千米,還有多遠?
517-348=(千米)
517
-348
169
作業設計:
1、小紅做了一道減法題,將減數57兩個數字位置交換了,所得的差是154,你能
幫助他求出正確的得數嗎?
2、練習冊的相關題
教學反思:反思這節課要提高退位減法的真確率必須要做到:20以內退位減法要
非常熟練,計算時要分清哪位要退,哪位不用退,要看清楚被減數變化,再計算。
第2課時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減法(中間有X的)計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
的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引導學生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啟發學生敢于說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減法(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
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口算卡
教學互動設計:
?、激趣導入
小明…家從上海出發,打算經過蘇州再到南京去旅游,現在他們已經到達了
蘇州。假設上海到南京的距離是525千米,上海到蘇州的距離是246千米,那么你
知道他們還要走多遠才到達南京?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小明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復習I日知為進一步學
習新知作準備。)
二、實踐探究
1、提出問題
2、探究算法,解決問題。
(1)學生列算式,1人上臺進行板演。
507-348
(2)積極動腦,探究解決問題的多重方法。
學習豎式計算: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十位上是0怎么借?
引導學生認識:十位上是0就要先從百位上退1作10,再從這個退下的10
中借1給個為當10o
板書豎式計算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探索算法的活動,學會并掌握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的計
算方法,能用豎式進行正確計算,領會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前一位借1。)
三、鞏固測評
1、由于改路,蘇州到南京的路縮短了20千米,現在上海到南京的路有505
千米了,那么到蘇州以后離南京還有多遠呢?
2、練習六第1題。
3、練習六第2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中間有0的三位數的減法的計算,提高學生解決問
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
507-348=
507
-348
159
作業設計:
1、讀一讀練習六第6題,小明和小紅兩家與學校的位置可能有幾種情況?說一說
你是怎樣想的。
2、小微正在看一本書,這本書總共有608頁,他上周看了255頁,這周中看了231
頁。小微還有多少也沒有看?
教學反思:學生計算不夠熟練,不夠細心,是計算錯誤的主要原因。以后要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3課時整百數減三位數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2、引導學生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整百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口算卡、課件
教學互動設計:
一、鋪墊引入
1、口算
2、豎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鋪墊練習,為探究新知作準備。)
二、實踐探究
1、提出問題
媽媽帶小紅去買微波爐。微波爐賣185元。媽媽帶了500元,還能剩下多少錢?
2、探索算法,解決問題。
(1)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500-185=
(2)積極動腦,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3)指導豎式計算。
個位的0-5不夠,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位借1后再借給個位當10個
,這時十位還剩下9,個位變成10-5得5;十位是9-8得1,百位借了1還有4,
4-1得3,最后得到315。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估算,
掌握整百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的計算方法,能用豎式進行正確計算,領會哪一位不
夠減就要向前一位借1。)
三、鞏固測評
1、練習六第4題。
2、游戲:找朋友(練習六第5題)
3、練習六第3題。
板書設計:整百數減三位數
媽媽帶小紅去買微波爐。微波爐賣185元。媽媽帶了500元,還能剩下多少錢
?
500-185=
500
185
315
作業設計:
1、小惠的媽媽帶了800元錢到超市買東西,她買了一件365元的衣服,之后
又買了一個168元的電飯鍋,這時小惠的媽媽還剩多少錢?
2、教材第26頁思考題。
教學反思:學生對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題,幾乎空白,理解能力非常差,以后要
多做練習。
第五周
加法和減法的演算
第一課時加法的驗算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2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法的驗算,并通過加法驗算方法的交
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用所學到的驗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三位數加法的驗算方法,能正確進行驗算。
教具準備:
老師準備掛圖或課件。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出示教材第27頁情景圖
二、實踐探究
1、讓學生提出問題。
2、解決問題,學會驗算。
3、小結:一是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再加一次;一是用和減一個加數,看結果是
不是等于另一個數。
三、鞏固測評
1、讓學生完成教材第27頁“做一做”,要求用兩種方法進行驗算。
2、完成練習七第1題。
3、完成練習七第2題。
板書設計:加法的驗算
作業設計:
1、教材第29頁第3題
2、教材第29頁第4題
3、用3、7、4三張數字卡片,先組成一個最大的三位數,然后組成一個最小的
三位數,最后算一算它們的差是多少?
教學反思;
第2課時減法的驗算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第28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減法的驗算方法,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驗算方法的多樣性,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位數減法的驗算方法,能正確驗算。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二、實踐探究
1、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售貨員阿姨找回17元對不對?
2、解決問題,學會驗算。
(1)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200-183
(2)列出豎式,進行計算。
(3)驗算
(4)小結:用被減數減去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用減數加差是不是等于被減數
O
三、鞏固測評
1、獨立完成教材第28頁“做一做”
2、練習七第1題
3、練習七第2題。
板書設計:減法的驗算
200-183=
作業設計:
1、完成教材第28頁思考題:用0、1、2、--------9,這十個數組成一個加法
豎式。
2、完成教材第31頁第9題:把106、107、108、109這四個數填入框中,使
等式成立。
教學反思:
第六周
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整理和復習
課型:單元復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32、3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的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三位數加減法的計
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養成驗算的習慣。
3、進一步體會加減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進一步發展學生整理和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熟練掌握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養成驗算的習慣。
教學準備:整理和復習及練習八的相關主題圖。
教學互動設計: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整理和復習第1題的主題圖,提問:途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筆算加減法時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激趣引入,帶領學生整理和復習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培養學生整理與歸納的
能力。)
二、整理歸納
1、復習三位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2、復習驗算。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讓學生更熟練地掌握三位數加減法計算的方法,并正確計算,
同時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三、鞏固測評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1)練習八第2題。
(2)整理和復習第2題。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
聯系。)
板書設計: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整理和復習
作業設計:
1、用900個雞蛋孵小雞,上午孵出337只小雞,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
提出什么問題?列式計算并驗算。
2、書架上層有126車,中層157車,下層95車,你能提出問題嗎?列式計算并驗
算。
教學反思;
第七周
第三單元四邊形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
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
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
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
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課時:6課時
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34—36頁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點,并能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
進行分類。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3、通過主題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找出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嗎?你喜歡什么運動?(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2、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說或小組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圖形。
學生匯報、交流。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四邊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認識四邊形)
(1)下面的圖形中,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就把它剪下來。(印發,每人一份)
學生剪完后匯報,并說說理由。
(2)小組討論。
你發現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四條直的邊
四邊形有
四個角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2、教學例2。(給四邊形分類)
(1)把你剪下的四邊形進行分類。(學生獨立操作)
(2)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并說理由
三、鞏固應用。
教材第36頁的“做一做”中的第1、2題。
四、全課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匯報)
2、今天我們學習了四邊形,掌握了四邊形的特點;還能根據四邊形的邊和角的特
點給四邊形分出不同的類型。
板書設計:四色形
出示例1。
四條直的邊
四邊形有
四個角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課型:新授復備或分析: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37—38頁上的內容,完成第37頁上的“做一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2、通過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
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動手畫、剪平行四邊形。
教學過程:
(-)認識平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物流運輸合同范本參考
- 2025合同范本大全
- 2025標準買賣合同模板
- 《智能手表品牌評級》課件
- 小班安全教案:防雷電
- 2025年海運、空運出口運輸代理合作協議運輸合同
- 2025在線(招生)報名系統應用管理合同
- 求真中學初三數學總復習計劃
- 2025抵押合同年范本
- 2025年度園林景觀綠化工程合同
-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
- 園林史課件-第7講-中國園林的成熟期(元明清初)和成熟后期(清中、末)-私家園林
- 商業攝影課件
- 第十套廣播體操教案
- 南京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招聘網絡與新媒體教師模擬備考預測(自我提高共1000題含答案解析)檢測試卷
- GB/T 629-1997化學試劑氫氧化鈉
- 焦化廠生產工序及工藝流程圖
- optimact540技術參考手冊
- 第一章電力系統仿真軟件介紹課件
- 產品QC工程圖 (質量保證工程圖)Excel表格
- 電氣平行檢驗用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