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_第1頁
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_第2頁
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_第3頁
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_第4頁
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性考試(三)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金文族徽是商代以來的家族組織名號,常見于商周青銅器。西周時,殷商遺民在被分封給各諸侯國時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今考古發掘證明一個叫冉族的殷商遺民的金文族徽在河南洛陽,陜西長安、寶雞、鳳翔,山東臨朐,湖北荊州等地均有較多數量的出土。據此可知,西周時期()A.華夏族群認同意識有所增強 B.分封削弱了殷商大族的勢力C.青銅器制作的地域特色鮮明 D.宗法制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2.下表為秦漢王朝大一統局面簡表。表中變化反映出秦漢時期()項目秦朝漢朝疆域東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隴西,北至長城在秦朝基礎上有所拓展,(黃)河西設郡,西域設西域都護國家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漢族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生了異變 B.區域民族關系走向了緩和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強 D.中國遼闊的版圖基本奠定3.一部古代地理書描述某項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而中國東南地區“運漕商旅,往來不絕”。現代學者引此來論證交通建設對國家之盛衰、地方之開發與民生之調劑等,發揮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開鑿()A.充實了關中的糧食供應 B.啟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推動了政治重心的東移4.明初服飾樸素簡潔:嘉靖年間,庶民服飾由簡入奢,僭禮越制現象屢見不鮮;而崇禎時期,服飾重歸平淡素凈,冷色服飾成為主流。明代服飾的變化()A.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 B.深受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C.體現西學東漸的時代特征 D.彰顯大一統王朝文化自信5.清初大儒顏元主持漳南書院時,在“習講堂”所題楹聯“聊存孔緒,勵習行,脫去鄉愿、禪宗、訓詁、帖括之套;恭體天心,學經濟,斡旋人才、政事、道統、氣數之機”。這反映出其()A.致力儒學復興 B.適應經濟需要 C.追求崇實黜虛 D.擺脫傳統儒學6.1875年,近代洋務思想家郭嵩燾指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故欲先通商賈之氣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謂其本未遑而姑務其末者”。該思想()A.基于對甲午戰敗的反思 B.突破了“中體西用”的羈絆C.開啟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D.旨在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7.1919年孫中山在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到,在未來二十年到四十年時間里,中國將有極好的發展機會,要組織國際銀行團來中國投資,利用國際力量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的提出是()A.革命黨人自強道路的探索 B.民權主義理論的具體實踐C.國人求富求強夢想的體現 D.民國政府興辦實業的方案8.下表是1926年6月至1927年6月,廣東、湖南、湖北三省農會會員人數統計的變化情況。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廣東647766人700000人湖南38150人4517140人湖北4120人2502600人A.農民成為了北伐戰爭的骨干力量 B.國民革命運動助推農民運動的發展C.反帝運動與反封建斗爭日益結合 D.井岡山革命道路已經得到廣泛認同9.西方學者分析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城市化過程時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農村偏向計劃經濟時代城市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農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與農村發展上,具有強烈的“反城市,親農村”的意識,即有“農村偏向”。城市偏向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實施的一系列具體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實行糧油供給制等,來保證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順利進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結”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A.忽視了國情對城市化戰略的影響 B.豐富了城市與農村關系的理論C.帶有明顯的政治偏見和經濟敵意 D.把握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趨向10.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說,“過去有一段時間,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一條線’。現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這一戰略的轉變()A.表明我國著力改變國際舊秩序 B.標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C.基于當時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D.深受美蘇兩極格局的影響11.阿茲特克人能把1200多種植物予以分類,能對動物和礦物進行分類研究。他們在吸收瑪雅人和托爾托克人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歷法。他們的歷法1年為365日,閏年多加1天。這些成就()A.具有近代自然科學的某些特征 B.改變了美洲社會發展進程C.來自美洲內部文明間頻繁交流 D.與人類的勞動實踐密切相關12.西歐中世紀早期,教會團體嚴令禁止商業行為的發生。但到了中世紀末期,教會團體積極開展商品貿易活動,并熱衷于將剩余資金借貸放款,類似于早期的銀行業務,甚至采取了“委托代理經營”和“合股經營”的方式,幾乎是現代公司制和股份制的雛形。這種變化()A.反映了強化王權的需要 B.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C.根源于社會的全面轉型 D.得益于城市經濟發展13.黑格爾指出,近代一運動“帶來了古代藝術和科學的復蘇——表面上看來這好像是一種返老還童的現象,但其實卻是一種向理念的上升,一種從出自本身的自發的運動,而在這以前,靈明世界對于精神毋寧說只是一個外在的現成世界而已”。該運動()A.強調獨立思考和自主精神 B.使人性從神性束縛中解放出來C.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D.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14.從1933年起,德、意等法西斯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向拉美各國發動了一系列攻勢。德國、意大利媒體聲稱:“拉丁美洲的7個國家在法西斯主義保護下日趨穩定”,“拉丁美洲人民已經感覺到,要想擺脫美國的統治,必須得到意大利與德國的支持”。這折射出拉美各國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原因是()A.帝國主義的干涉 B.法西斯勢力上臺 C.宗主國殖民統治 D.政治經濟的落后15.某一時期,俄國“成立了中央和地方兩級軍事工業委員會,聯合資本家進行軍需生產。又成立了由政府高級官員和工業巨頭共同組成的國防、燃料、糧食和運輸四個專門會議,沒收了德國在俄國的企業,并規定把處于前線地區的企業向東部搬遷”。材料所示時期的俄國()A.統制經濟以應對世界大戰 B.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實行新經濟政策以恢復國民經濟 D.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16.1962年,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代表阿爾及利亞民族利益的本·貝拉和布邁丁政權在外交政策中多次強調繼續保持和發展與法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領域的合作關系。法國可以在阿保留優先開礦、續租基地等權益。阿爾及利亞的外交政策()A.違背了不結盟運動宗旨 B.體現了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C.并未真正實現獨立自主 D.說明非洲民族意識尚未覺醒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全唐詩》和《全宋詞》為據,對唐、宋詩(詞)人籍貫分布情況統計制圖如下(見圖1、圖2)。顏色深淺反映了詩(詞)人數量的多寡。(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兩代詩(詞)人分布的特點及變化的主要成因。(2)從圖1、2中任選一幅分布圖,說明該圖中詩(詞)繁榮的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中期,德意志住房改革運動拉開了序幕。在以公共衛生保健協會為首的衛生組織的參與下,人們漸漸增進了對于住房衛生觀念的認知,新的住房設計得到了政府的推廣。1890年以后,政府通過住房促進政策和住房檢查制度等手段推動了住房的建設和改善,并通過頒布建筑法、建立法定住房基金和提供信貸資助服務等措施,促進了廉價的公共住房或社會住房的建設。但整個國家仍然缺乏統一的住房政策和法律來系統地處理住房問題,爭取統一住房政策的住房立法運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在社會各界與政府的努力下,住房的狀況還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曾經居無定所的借宿者越來越少,德意志住房改革運動或多或少惠及了后世。——摘編自宋嘉寧《德意志帝國時期住房改革運動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德意志住房改革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德意志住房改革運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文化開始在中國出現,并與中國傳統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逐漸成了中國近代文化的一部分。二是一些傳統的部門和學科或不能適應社會現代化需要而逐漸衰落,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響,向現代部門和學科轉化;西方的一些新部門和新學科開始傳入中國,并最終得到確立和發展,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文化的部門和學科體系。三是諸如綱常名教、專制獨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農抑商等一些舊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或否定,并逐漸為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重商、進步等新的價值觀念所取代。——摘編自鄭大華等《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中國近代文化轉型”,就材料的部分或整體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全球視域看,中國政黨是伴隨著新生的強勢的西方工業文明對東方中國傳統的衰落的農耕文明進行野蠻入侵和殘酷解構之過程出現的。19世紀以來,以英美兩國為樣本的政黨政治思想伴隨著西方國家海外殖民地的開拓播向東方……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同盟會和其他早期政黨的誕生,其后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在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影響下創建的。——摘編自廖皇珠《百年來中國政黨政治演變的內在邏輯及其當代啟示》材料二2018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從歷史上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并不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萌芽、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中國革命特別是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萌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形成的。它的萌生與確立,與當時蔣介石獨裁國民黨一黨專政、打壓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有關;與各民主黨派當時所堅持的“中間路線”或“西式”議會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救中國有關;更與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采取順應國情與時代發展的政治路線、建立和發展多黨合作關系有關。——摘編自許瞳《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由來與價值貢獻》(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政黨政治出現原因,并指出此時中國政黨的歷史使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的條件,并概括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點。答案一、選擇題1—16ACABCBCBACDDBAAB二非選擇題17.(1)分布特點:唐代南北方相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宋代南方多于北方。變化的主要成因:經濟重心南移。(2)圖1:唐代詩歌繁榮的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流頻繁;科舉制度的確立;開放的社會風氣。圖2:宋代詞繁榮的原因:城市經濟的繁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詞更能表達作家的思想情感。18.(1)特點:民間參與,政府推動;循序漸進,過程曲折;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設;措施多樣。(2)評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為后世住房改革提供借鑒;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住房問題。19.觀點: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轉型。闡述:1915年9月,陳獨秀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學與人權并重”,新文化運動在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思想文化發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五四運動后發展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心的思想解放運動。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