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年級10月份階段測試地理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3年3月24日(農歷初三)傍晚,天空上演“月掩金星”的天象,我國大部分地區觀測到了這一難得的天文奇觀。“月掩金星”是指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條直線時,金星被月球掩蓋的自然現象。圖為“月掩金星”現象,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現象是因月球體積比金星大 B.小行星帶位于金星與地球之間C.金星的公轉軌道為正圓形軌道 D.金星繞日公轉方向與地球相同2.下列能夠正確反映“月掩金星”現象的圖示是()A. B. C. D.【答案】1.D2.B【解析】【1題】結合所學知識,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而金星的體積是地球的0.88倍,金星的體積遠大于月球,A錯誤;小行星帶的位置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B錯誤;??金星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C錯誤;金星繞日公轉方向與地球相同,都是自西向東運動,D正確。故選D。【2題】根據材料可知,“月掩金星”是指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條直線時,金星被月球掩蓋的自然現象,這意味著月球位于金星和地球之間且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條直線,結合選項可知,AD錯誤;金星繞日公轉方向與地球相同,都是自西向東運動,B正確,C錯誤。故選B。【點睛】陽系八大行星自內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陽系的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特點。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牛郎星、織女星和天津四這三顆亮度很高的恒星懸于夜空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夏季大三角”)。下圖為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及其與天津四的三角位置關系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夏季大三角”的三顆恒星應位于()A.地月系 B.太陽系 C.銀河系 D.河外星系4.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陽的10.6倍,科學家推測在牛郎星周圍可能有潛在的宜居帶,尋找牛郎星系統中宜居行星的主要依據是()A.有與地球相近的宜居溫度 B.有與地月系一樣的天體系統C.與牛郎星的距離接近日地距離 D.能獲得與地球上相同波長的可見光【答案】3.C4.A【解析】【3題】牛郎星、織女星和天津四這三顆亮度很高的恒星,說明這三顆恒星距離地球較近,所以在地球上的人類在夏季夜空中容易被觀測,河外星系距離地球過于遙遠,不會如此清晰的被地球上的人類觀測,D錯誤;地月系中沒有恒星,A錯誤;太陽系中只有太陽一顆恒星,沒有其他恒星,B錯誤;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及其與天津四的三角位置關系,說明這三顆恒星就在銀河系中,C正確。故選C。【4題】行星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必須有適宜的溫度,A正確;有與地月系一樣的天體系統、能獲得與地球上相似的可見光與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條件無關,B、D錯誤。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陽的10.6倍,與牛郎星的距離接近日地距離的行星可能會溫度過高,不適宜生物生存,C錯誤。故選A。【點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是穩定的太陽光照提供了光和熱;安全的行星際空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自身條件是: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適中;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形成適于生命生存的大氣層;有液態水的存在。“天象”是指發生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各種現象,如太陽出沒、行星運動、日月變化、流星等,我們所了解的天象絕大多數都是由太陽系內的天體運動而產生的。當一個月中出現兩次滿月時,第二次滿月被稱作“藍月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下列屬于天體的是()A.小行星 B.日食 C.極光 D.隕石6.出現“藍月亮”時,月球繞地球公轉的位置位于下面示意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5.A6.C【解析】【5題】聯系已學可知,小行星按天體力學規律運行于宇宙中,屬于天體,A正確;月球繞地球公轉,當三者在同一直線且月球居中時可能出現日食,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屬于天體,B錯誤;地球上的極光是由于來自磁層和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并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不屬于天體,C錯誤;隕石已經不在太空中,而是地球的一部分,不屬于天體,D錯誤。故選A。【6題】讀圖聯系材料“當一個月中出現兩次滿月時,第二次滿月被稱作‘藍月亮’”可知,出現“藍月亮”時為滿月,此時日地月在同一直線且地球居中,C正確;月球公轉在①位置時夜晚看不到月亮、②位置時為上弦月、④位置時為下弦月,ABD錯誤。故選C。【點睛】藍月亮是指天文歷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天文歷法和年鑒中,當一個月出現兩次月圓之夜時,第二個滿月就人稱為“藍月,大約每2.4年就會出現一次。7.宋·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所描述的月相位于下圖中()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殘月是太陰歷月尾的峨嵋月,以別于月初的“新月”,是太陰歷月尾的標志。這時,月球位于太陽以西不遠,其圓面只有很小部分是亮的。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睛】殘月是農歷二十八前后時期月相;農歷初三時的月相為新月;正月十五月相為滿月;農歷二十二是下弦月,月亮是半圓形。下圖是某天氣預報中心發布的太陽周期黑子數進展圖,下表為部分地理現象預報指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①短波收聽指數②信鴿飛行指數③空氣質量指數④極光指數指數(小—大)適宜收聽程度(適宜—不適宜)影響信鴿飛行程度(小—大)空氣質量(差—優)極光可見范圍(小—大)8.圖中顯示()A.太陽活動的周期一般是20年 B.太陽風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C.2020年太陽活動處于高峰期 D.2025年前后將出現太陽活動的高峰值9.當太陽活動處于高峰值時,表中指數不會明顯變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8.D9.C【解析】【8題】讀圖,圖中連續兩次黑子數量最少的時期(低谷年)相隔約為11年,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A錯誤;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B錯誤;2020年太陽活動處于低谷期,C錯誤;2025年前后黑子數量達最大值,將出現太陽活動的高峰值,D正確。故選D。【9題】讀表,太陽活動高峰值時,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會引起大氣層擾動,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使短波收聽指數增大,①會明顯變大,A不符合題意;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會擾亂地球磁場,使信鴿飛行指數增大,②會明顯變大,B不符合題意;如果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使極光指數增大,④會明顯變大,D不符合題意;太陽活動對污染沒有影響,空氣質量指數不受影響,③不會明顯變大,C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太陽大氣層里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時烈時弱,平均以11、22年為周期。處于活動劇烈期的太陽(稱為"擾動太陽")輻射出大量紫外線、x射線、粒子流和強射電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極光、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等現象。下圖示意我國拉薩地區多年平均太陽輻射與日照時數年內變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拉薩太陽輻射與日照時數呈正相關 B.拉薩太陽輻射與日照時數呈負相關C.拉薩日照時數春季最高 D.拉薩5~7月太陽輻射最豐富11.拉薩8月與1月太陽輻射相差較大的主導因素是()A.太陽高度 B.日照時數 C.天氣狀況 D.植被覆蓋【答案】10.D11.A【解析】【10題】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我國拉薩地區太陽輻射量與日照時數并不完全呈正相關或負相關,排除AB;日照時數在夏季時最高,排除C;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拉薩地區5-7月份太陽輻射最豐富,D正確。故選D。【11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拉薩地區1月和8月份太陽輻射相差較大的原因在于,8月份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太陽高度角較大,太陽輻射較強,A正確;日照時數,天氣狀況以及植被覆蓋也會影響太陽輻射,但是相差較小,影響較小,排除BCD。故選A。【點睛】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包括緯度因素,海拔,天氣狀況以及晝長時間。一般認為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多晴朗天氣,晝長時間較長,太陽輻射量較多。如圖A4-1-3是NASA拍攝的“太陽笑臉圖”。如果你把頭向右邊傾斜你從這張照片上會清楚地看到太陽的兩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顴骨。科學家表示,“兩只眼睛”可能是太陽活動活躍的區域。12.“兩只眼睛”位于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D.太陽內部13.在太陽大氣層中,上題所述圈層再向外一層對應的主要活動是()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物質拋射14.這次太陽活動可能的影響有()①地球上發生磁暴②部分地區的無線電長波通信受到影響③信鴿迷失方向④可能出現極光現象⑤日本阿蘇火山噴發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答案】12.B13.D14.C【解析】【12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兩只眼睛”可能是太陽活動活躍的區域,為太陽大氣層突然增亮的部分,應表示耀斑,耀斑位于色球層,B正確;而非光球層、日冕層,更不是位于地球內部,ACD錯誤。故選B。【13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上述所述圈層為太陽大氣層中的色球層,色球層在向外一層為太陽大氣層中的日冕層,日冕層的太陽活動是日冕物質拋射,D正確。黑子位于光球層,耀斑和日珥位于色球層,ABC錯誤。故選D。【14題】耀斑活動拋出的電磁波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但對無線電長波通信無影響。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干擾地球磁場,使地球上發生磁暴現象,從而使得信鴿迷失方向。高能帶電粒子進入地球兩極地區,與那里高空稀薄大氣發生碰撞摩擦,產生極光現象,①③④正確,②錯誤。火山噴發屬于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與太陽活動無關,⑤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發射的電磁波會干擾地球的電離層,影響無線短波通訊;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干擾地球磁場,使地球出現“磁暴”現象;同時,高能帶電粒子沖進兩極地區,與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氣相互碰撞,還會出現極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災害(如地震、水旱災害等),與太陽活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在天和中國空間站,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入駐“天宮”。后續,兩個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進行首次在軌輪換。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的最后一艘載人飛船,它的安全到“站”,標志著空間站首次建成了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以及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組成“三艙三船”的組合體。在未來的六個月里,他們要進行多次出艙任務,航天員在出艙執行任務時需穿上特制航天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以下四種情況中,載人飛船屬于天體的是()A.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后 B.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在發射架上時C.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火箭一起飛行時 D.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后16.航天員出艙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下列情況不影響航天員出艙的是()A.太陽耀斑爆發 B.地球磁場異常 C.發生火星沖日時 D.地面控制中心受極端天氣影響17.為航天員特制的航天服采用了多種新型材料,這些材料主要能()①防大風②防輻射③防雨淋④耐嚴寒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15.D16.C17.B【解析】【15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后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在發射架上時都在地表,不能算天體,故AB排除;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火箭一起飛行時屬于航天器的一部分,也不能算天體,故C排除;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后都已在軌道上運行,屬于人造天體。D正確。選擇D。【16題】宇航員出艙活動會受到空間輻射環境的影響,太陽耀斑爆發、地球磁場異常,都會導致空間輻射增強,影響航天員出艙,AB錯誤;出艙活動期間,由中繼衛星提供測控通信支持,由于中繼傳輸數據量很大,地面控制中心遇到極端天氣會導致天地通信受到干擾,C錯誤;火星沖日是指地球在火星和太陽軌道之間,對航天員出艙沒有影響,C正確。選擇C。【17題】空間站距地400公里高度,位于高層大氣層,受太陽輻射照射較強,需要具備防輻射功能,②正確;當空間站在地球背光面時,溫度較低,所以要具備耐嚴寒的功能,④正確;該層大氣極其稀薄,沒有水汽和雜質,不會有大風和云雨現象,不需要防雨和防風,①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故排除A、C、D,選擇B。【點睛】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天體要“三看”:(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獨立存在于宇宙中,進入大氣層或落回地面的物體不屬于天體。(2)二看實質:它是不是宇宙間的物質,自然現象不屬于天體。(3)三看運轉:它是否在一定的軌道上獨自運轉,依附在其他天體上運行的物體不屬于天體,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車。讀“甲、乙兩地巖層分布示意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8.與A巖層相比,Y巖層的形成時間()A.較早 B.較晚 C.相同 D.無法判斷19.D地層中生物興盛的地質年代,甲地的地理環境可能是()A.炎熱干旱 B.寒冷干燥 C.熱帶海域 D.森林密布20.B地層中生物興盛的植物最可能是()A.蕨類植物 B.藻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答案】18.B19.D20.A【解析】【18題】A巖層有三葉蟲化石,形成時間最早,形成于古生代;Y巖層出現鳥類化石、恐龍足跡化石,形成于中生代,形成時間晚于A巖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19題】D巖層出現植物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說明森林茂密,陸地面積擴大,地理環境不太可能是熱帶海域,D對,C錯;炎熱干旱和寒冷干燥,不可能出現恐龍繁盛,此時應該茂密森林才有利于大型動物出現,AB錯。故選D。【20題】A層含有三葉蟲化石,應是早古生代,B層位于A層上部,形成較A層晚,且B層含有魚類化石,應為晚古生代。結合所學知識,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A對;藻類植物在前寒武紀時期較為繁盛,B錯;中生代裸子植物極度興盛,C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D錯。故選A。【點睛】在恐龍稱霸陸地的地質歷史時期是中生代,在中生代時期陸地上裸子植物繁盛,所以在恐龍稱霸陸地的地質歷史時期,陸地上裸子植物繁盛。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完成下面小題。21.圖中()A.三疊紀至新近紀生物種類明顯遞增 B.二疊紀是爬行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白堊紀后期裸子植物種類大量消失 D.物種大滅絕與地表溫度變化無關22.地質學者在皖南山區的上溪群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測該地層可能抬升于()A.古生代后期 B.寒武紀時期 C.元古宙時期 D.太古宙時期【答案】21.C22.A【解析】【21題】讀圖可知,三疊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總體增加,但在白堊紀后期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A錯誤;二疊紀處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錯誤;白堊紀后期出現物種大滅絕,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種類大量消失,C正確;讀圖可知,物種大滅絕與地表溫度變化有明顯相關性,D錯誤。故選C。【22題】根據材料信息“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現了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層區中有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其在寒武-奧陶紀為海洋環境,推測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地層出露形成陸地,A正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紀時期均早于奧陶紀,演化為陸地環境不會有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錯誤。故選A。【點睛】地球的歷史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甲圖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圖,乙圖為某次地震時,M、N、Q三地震臺站測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繪成大小不同的圓。讀圖,完成下列小題。23.關于圖中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A.W1和W2兩者皆無法通過地幔 B.W2為縱波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質中傳播 D.能通過地核的是W124.若M臺站測得縱波和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則M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000km B.3500km C.4500km D.4000km25.依據M、N、Q三地震臺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3.B24.C25.B【解析】【23題】由題中圖可以看出,傳播同樣的距離,W1用時長,說明其速度慢,應該為橫波;W2用時短,說明其傳播速度快,應該為縱波,地幔是固態,縱波橫波都能通過,A錯誤,B正確;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縱波可以通過液體和固體,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C錯誤;能通過地核的是W2,D錯誤。故選B。【24題】根據圖甲可知,在4500km距離時,縱波和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C正確;3000km深度縱波和橫波時距差約為4.5分鐘,A錯誤;3500km深度縱波和橫波時距差約為5分鐘,B錯誤;4000km深度縱波和橫波時距差約為5.5分鐘,D錯誤。故選C。【25題】乙圖為某次地震時,M、N、Q三地震臺站測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繪成大小不同的圓,以M、N、Q三地為圓心的三圓交點處即為震中位置,因此正值位于②,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睛】地球的內部圈層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下圖為小明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6.小明繪制的示意圖存在部分錯誤,這些錯誤有()①地核內部結構劃分②兩個分界面的標注③巖石圈的范圍④深度的數字標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7.下列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陸地地殼厚度與地形存在相關性 B.軟流層的上界即為莫霍面C.下地幔為熔融態,屬于液態 D.地核因壓力極大形成固態金屬球【答案】26.C27.A【解析】【26題】小明繪制的示意圖將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的位置標注顛倒,②符合題意;巖石圈的范圍應該是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小明標注的巖石圈將軟流層包括在內,③符合題意。地核內部結構劃分和深度的數字標注均沒有錯誤,①④與題意不符。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7題】陸地地殼厚度與地形存在相關性,一般海拔越高,陸殼越厚,A正確;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為巖石圈,B錯誤;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C錯誤;地核為外核和內核。外核為液態,內核因壓力極大形成固態金屬球,D錯誤。故選A。【點睛】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其中內部圈層包括地殼(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之間)、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并沒有明確的界線。另外,巖石圈表示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屬于地球內部圈層向外部圈層過渡的一個特殊圈層。寒假中,小明乘飛機從哈爾濱到廣州,旅途日記中寫到:“天空下著小雪,飛機開始順著機場的跑道慢慢上升,窗外的建筑物向后而去,飛到萬米高空時,飛機平穩飛行,天氣突然變得晴朗,窗外的天藍的似水,大片的云海,猶如雪白的棉花糖,真想走到窗外在云端遨游一番。”據此完成下列小題。28.為降低成本,同時保證旅途中飛機始終平穩飛行()A.如果行程在暑假,飛行高度應上升 B.從廣州到哈爾濱,飛行高度應上升C.如果行程暑假,飛行高度應下降 D.從哈爾濱到廣州,飛行高度應下降29.小明在萬米高空看到天氣變晴的原因是()A.臭氧層可以吸收紫外線,溫度上升使水汽蒸發 B.水汽和固體塵埃含量少,難以成云致雨C.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氣以垂直運動為主 D.大氣散射和反射作用強,出現藍天白云【答案】28.A29.B【解析】【28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飛機平穩飛行是在平流層,由于緯度不同,對流層厚度存在差異,從哈爾濱到廣州,由高緯向低緯飛行,對流層厚度逐漸變厚,因此要使飛機一直處于平流層,飛行高度應該上升,同理分析,從廣州到哈爾濱飛行高度應該下降,BD錯誤;對流層的厚度還存在季節差異,夏季氣溫高,氣流上升較冬季旺盛,因此同一地區對流層的厚度夏季較厚、冬季較薄,如果行程在暑假,飛行高度應該上升,A正確,C錯誤。故選A。【29題】萬米高空位于平流層,由于平流層中固體塵埃和雜質較少,難以成云致雨,因此一般平流層都是晴空萬里,B正確;平流層中存在臭氧層,可以吸收紫外線,但是該層的水汽含量也很低,不存在由于溫度上升使水汽蒸發,A錯誤;平流層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C錯誤;云層較少,反射作用很弱,D錯誤。故選B。【點睛】根據大氣的運動狀態、氣溫變化、密度,將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2020年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下面兩幅圖分別示意“天問一號”經歷的不同階段和大氣的垂直分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0.“天問一號”進入到火星捕獲段,所處的最低天體系統層次為()A.行星系統 B.恒星系統 C.銀河系 D.河外星系31.“天問一號”經歷不同階段,克服與地球通信困難等多重難關,最終抵達火星并開展科學探測任務。能夠影響“天問一號”與地球之間通信的是()A.太陽輻射 B.磁暴 C.耀斑爆發 D.極光32.圖示①層大氣()A.其厚度隨季節和緯度而變化 B.直接熱源是太陽輻射C.不易發生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 D.對人類的影響不顯著33.關于②層的敘述,錯誤是()A.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氣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C.靠臭氧吸收紫外線而增溫 D.能反射無線電短波【答案】30.A31.C32.A33.D【解析】【30題】“天問一號”進入到火星捕獲段,之后開始圍繞火星運動,組成以火星為中心天體的行星系統,A正確。該行星系統屬于太陽所在的太陽系和銀河系,但是恒星系統和銀河系都不是最低的天體系統,BC錯誤。該行星系統不屬于河外星系,D錯誤。故選A。【31題】根據所學已知,太陽活動爆發時會釋放出高能粒子,這些高能粒子會干擾電子設備,甚至威脅運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同時,太陽活動發射的電磁波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訊,所以太陽活動的耀斑爆發會嚴重影響天問一號與地球之間的通信,C正確。太陽輻射不會影響通信,A錯誤。極光與磁暴屬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但對電子通訊影響較小,排除BD。故選C。【32題】結合高度信息可知,①層為對流層,對流活動劇烈,且厚度隨季節和緯度而變化,易發生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C錯誤,A正確。對流層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對流層對人類的影響顯著,BD錯誤。故選A。【33題】②層為平流層,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存在逆溫現象,大氣垂直運動不顯著,大氣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平流層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線而增溫,ABC正確;能反射無線電短波的是位于高層大氣的電離層,與平流層無關,D錯誤。依據題意,故選D。【點睛】宇宙中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天體系統有不同的級別。地球所處的天體系統,按從低到高的級別,依次為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可觀測宇宙。動畫片《飛屋環游記》講述了退休氣球銷售員費迪遜與少年羅素乘坐“飛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險的故事,劇中“飛屋”被成千上萬個五顏六色的氫氣球牽引飛越云層,帶著二人遨游天際,飛向遠方……下圖為《飛屋環游記》劇照,根據所學完成下面小題。34.如果“飛屋”升至30千米左右,二人在升空過程中,溫度變化趨勢為()A.越來越冷 B.越來越熱 C.先增溫后降溫 D.先降溫后增溫35.若飛屋保持約一萬米的高度從北極上空飛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A.一直平穩 B.先平穩飛行,后上下顛簸C.先上下顛簸,后平穩飛行 D.一直顛簸【答案】34.D35.B【解析】【34題】由所學知識可知,二人在升空過程中,飛越云層至30千米高度,應從對流層進入平流層,由于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過程中,“飛屋”溫度變化趨勢為先降溫后升溫,D正確,ABC錯誤。故選D。【35題】由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對流層厚度在不同緯度有差異,高緯度對流層厚度約為8—9千米,低緯度約為17—18千米,若飛屋保持約一萬米的高度從北極上空飛往赤道上空,由平流層進入對流層,平流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對流層大氣以對流運動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穩飛行,后上下顛簸,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睛】對流層的基本特征: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二、非選擇題(每題15分,共30分)3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年來,中國科技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上天入地、通江達海……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研究表明,著陸點附近的月球表面金屬來源可能與星際物質有關。本次嫦娥四號任務之一的“月面微型生態圈”,將在一個高18cm,直徑16cm的高度密封抗壓容器里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進行實驗。實驗中的昆蟲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圖為“月面微型生態圈”簡介。材料二:位于新疆沙雅縣的塔里木油田,突破國外壟斷,采用系列新技術、新裝備、新工具進行油氣生產。2023年2月,果勒3C鉆井鉆至9360米,為該油田目前最深鉆井。(1)“月面微型生態圈”需要克服的是月球上的____、____、____等條件。月球表面金屬的形成原因可能是____。(2)材料中提到的昆蟲,最早出現在____代(填地質年代),在該地質年代內地表主要植被是____,是主要____期(填能源)。(3)果勒3C鉆井達到的最深處屬于地球內部圈層中的____,請在下圖中繪制出在該圈層內地震波波速變化圖____。【答案】(1)①.晝夜溫差大②.缺少液態水③.缺失大氣,輻射較強④.月球沒有大氣,易受隕石等星際物質撞擊(2)①.古生②.蕨類③.成煤(3)①.地殼②.【解析】【分析】本題以月面微型生態圈及塔里木油田鉆井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歷史、地球的圈層結構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問1】“月面微型生態圈”需要克服的是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大、缺少液態水、缺失大氣、輻射較強等條件。月球表面金屬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月球沒有大氣,易受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黑河駕校考試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題庫
- 海綿拉伸試驗方法
- 2025年梅州a2貨運資格證考試題
- 2024年12月度智慧苗圃與植物認養系統建設協議
- 2025年浙江貨運上崗證模擬考試題
- 2025年山西貨運從業考試試題答案大全
- 語文三下《雨后》課件3
- 廉潔意識持續增強的具體表現
- 狼的精神講課資料
- 包裝外觀設計專利申請
- 衛生法(教學講解課件)
- 高三沖刺100天勵志主題班會課件
- 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申請書
- 德能勤績廉個人總結的
- 中層干部崗位競聘報名表格評分表格評分標準
-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件:第六章 第一節 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征和運行
- 有限空間作業及應急物資清單
- 《個人信息保護法》解讀
- GB∕T 3216-2016 回轉動力泵 水力性能驗收試驗 1級、2級和3級
- 新疆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季節性施工方案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