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題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綜合復習(十九)_第1頁
新題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綜合復習(十九)_第2頁
新題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綜合復習(十九)_第3頁
新題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綜合復習(十九)_第4頁
新題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綜合復習(十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擇題1、下列畫線的詞中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③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④故不積跬步⑤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⑥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①“博見”,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見得廣,看得遠。②“博學”,古義,廣泛的學習;今義,知識豐富,學問高。③“江河”,古義,長江黃河;今義,泛指大河。④“步”,古義,等同于今天的兩步;今義,步子。⑤“興”,起,古今意思一致。⑥“寄托”,古義,寄身,容身;今義,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②③④⑥是古今異義詞。故選A。2、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⑥蚓無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現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現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的能力。①中,“學者”,古義: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古今義不同。②中,“傳道”,古義:傳授古代圣賢的學說;今義:宗教家宣傳教旨,布道。古今義不同。③中,“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很多人。古今義不同。④中,“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古今義不同。⑤中,“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不需要。古今義不同。⑥中,“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惡勢力的幫兇。古今義不同。故選A。3、下列句中畫橫線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孰能無惑(誰,哪一個)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本來)B.彼童子之師(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豈,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賞)

士大夫之族(類、輩)D.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是故無貴無賤(沒有)答案:D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平時要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D項,“沒有”錯誤,“無”,無論。4、下列對各句加點詞的活用現象進行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學而大遺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答案:C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據崤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的地方。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履,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名詞作動詞。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衣:名詞作動詞,穿。④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長蛇,朝,白天,名詞作狀語。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水,游泳,名詞用作動詞。⑦吞二周而亡諸侯: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亡:使(諸侯國)滅亡,使動用法。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裝口袋一樣裝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樣,名詞作狀語。故選C。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B.古之學者必有師C.蚓無爪牙之利D.風雨興焉答案:D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的理解的能力。A項,“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B項,“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表示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項,“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表示壞人的黨羽”。故選D。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氣候正義是環境正義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具體發展和體現。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從空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也涉及一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達國家已實現工業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展需求,同時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從時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當代人與后代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代際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一權利義務關系,從消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以將同等質量的氣候系統交給后代;從積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為自己及后代設定義務,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代際共享,避免“生態赤字”。因為,地球這個行星上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是人類所有成員,包括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總之,氣候正義既有空間的維度,也有時間的維度,既涉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也涉及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因此,氣候正義的內涵是:所有國家、地區和個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氣候容量的權利,也應公平地分擔穩定氣候系統的義務和成本。(摘編自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答案:C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說法不全,通讀全文,可知原文用大量篇幅闡述的是“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選項只表述為“代際公平”。故選C。小提示:本題考查學生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7、“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這一句所用的修辭手法依次是(

)A.比擬、借代B.借代、借喻C.借代、夸張D.借喻、夸張答案:B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B.借代,“槍炮”借代“戰爭”;借喻,“釘子”是喻體,但是本體沒有出現,本體是“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故選B。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蟹六跪而二螯B.圣人之所以為圣

句讀之不知C.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入則無法家拂士答案:A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A項,“而”:均為連詞,表并列。B項,“之”: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C項,“其”:副詞,表推測/代詞,他的。D項,“則”:連詞,表轉折/連詞,表假設。故選A。9、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譬(pì)如

吝(lìn)嗇

孱(chàn)頭

殘羹冷炙(zhì)B.蹩(bié)進

儀(yì)節

古董(dǒng)

冠冕(miǎn)堂皇C.精粹(cuì)

禁(jìn)絕

腦髓(suǐ)

剔除糟粕(pò)D.自詡(xǔ)

混淆(hǔn)

磕(kē)頭

子丑寅(yín)卯答案:C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孱頭”的“孱”應讀“càn”。B.“儀節”的“儀”應讀“yí”。D.“混淆”的“混”應讀“hùn”。故選C。10、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B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漢語在語法上的差異,古代漢語中存在與現代漢語整體不同或有局部差異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謂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動句、省略句、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要解答此類型的題,要在積累的基礎之上,學會分析句子結構,找出句子與現代漢語句子的差別所在。例句句意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定語后置句。A項,句意為: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狀語后置句。B項,句意為: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定語后置句。C項,句意為: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判斷句。D項,句意為:哪管他在我之前出生還是在我之后出生呢。狀語后置句。故選B。11、對下列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B.而聞者彰

彰:清楚C.金石可鏤

鏤:雕刻D.而絕江河

絕:斷絕答案: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而絕江河”意思是“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絕”,渡過,橫渡。故選D。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義基本相同的一項(

)A.斧斤以時入山林B.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C.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古今異義現象的把握。A項,古今義相同,“山林”,指有山和樹木的地方。B項,“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C項,“從而”:古義:從,跟從。而,而且;今義:作連詞,因此,就。D項,“用心”:古義:因為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意,懷著的某種念頭。故選A。13、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韓愈曾任刑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B.在古代,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文中的“師襄”,“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C.“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具有一定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的統稱。D.“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也可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指前者。答案:C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職和科舉、姓名和稱謂、宗法和禮俗等,解答此類題目,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尤其是課下注釋的相關內容。C項,對“士大夫”的解說錯誤。“士大夫”不僅指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還指官吏。故選C。1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點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春蠶無需自栩,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只有懂得感動,才會相信這個世界有干凈的奉獻,有純粹的溫暖,才會懂得世間萬象,何為表里。我們身邊的偉人,不乏有奉獻作為之人,譬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農田,他不畏艱辛,遠離繁華,不怕苦、不怕累,不慕名利。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專注于田疇。A.自栩B.譬如C.艱辛D.田疇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字形的能力。A.“自栩”的“栩”應為“詡”,“自詡”,

自夸,“詡”,說大話,夸耀,而“栩”是形容生動傳神的樣子。故選A。15、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何陋之有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B.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先乎吾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不拘于時,學于余答案: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有何陋。A.判斷句,“也”表判斷。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乎吾前生,其聞道也乎吾先。C.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D.“不拘于時”是被動句,“于”表被動;“學于余”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余學”。故選C。1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緣故

挖掘

發揚廣大

大宴賓客B.女婿

精典

佳節大典

剔除糟粕C.存膏

倘使

性格不合

象征主義D.徘徊

儒弱

自我炫耀

欣然接受答案:C本題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辨析字形當然要從字音和字義上下功夫。形近字雖然字形相近,但卻有細微的區別,這細微處就是辨析的關鍵。有些形近但讀音不同的字,可以通過讀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連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試題的內容有兩字詞語,三字熟語和成語。本題選沒有錯別字的一項。A項,“發揚廣大”應為“發揚光大”;B項,“精典”應為“經典”;經典,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D項,“儒弱”應為“懦弱”。故選C。小提示:解答此類題目以下幾種方法:音辨法。逐個審讀容易出錯的字,從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形辨法。如果懷疑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義辨法。通過掌握的詞語意義,或通過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義,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結構辨析法。對于獨體字或形聲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通過對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還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們平時的積累了。總之,可以多使用結構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結構,二是詞語結構。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義結合在一起來考慮。17、下列加點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項是(

)①吾師道也

②恥學于師

③孔子師郯子

④小學而大遺

⑤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從而師之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答案:C本題考查文言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考生要了解常見的此類活用現象,比如,名詞做動詞,名詞做狀語,形容詞做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①師:名詞用作動詞,學習。翻譯:我學習的是道理;②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翻譯:以向老師學習為恥;③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翻譯:孔子以郯子為師;④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譯:小的方面去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⑤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翻譯: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⑥圣、愚: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人。翻譯: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⑦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翻譯:我跟從他,以他為師;⑧日:名同作狀語,每天。翻譯: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故選C。18、對下列各句中“師”字的意義和用法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吾從而師之

③惑而不從師

④而恥學于師

⑤彼童子之師⑥孔子師郯子

⑦吾師道也

⑧巫醫樂師百工之人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答案:D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①“古之學者必有師”是說“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師:名詞,老師;②“吾從而師之”是說“我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老師;③“惑而不從師”是說“感到疑惑,卻不向老師討教”,師:名詞,老師;④“而恥學于師”是說“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師:名詞,老師;⑤“彼童子之師”是說“那些孩子們的老師”,師:名詞,老師;⑥“孔子師郯子”是說“孔子以郯子為老師”,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老師;⑦“吾師道也”是說“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師:動詞,學習;⑧“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說“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師:名詞,指一類人,是對職業的一種敬稱。故選D。19、下列各句中畫線的詞語,意思與現代漢語相近的一項是(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答案:A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須臾”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指片刻,短時間。B項,“博學”,古義指廣泛地學習;今義指學問廣博精深。C項,“所以”,古義指古義用來……的;今義指表因果關系的連詞。D項,“不必”,古義指不一定;今義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故選A。20、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D.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答案:D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是狀語后置句。第一個“于藍”是“從蓼藍”,第二個“于藍”是“比蓼藍”,都是介詞結構作狀語。正常語序應為:“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A項,“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整個句子是判斷句,其中“假于物”是介賓結構后置,即“于物假”。B項,“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知”、“解”是動詞,所以是賓語前置,“之”是標志。正常語序應該是“不知句讀,不解惑”。C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句末以“也”為標志的判斷句。D項,“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狀語后置句。是“謂語+乎+后置狀語”的句式,正常語序應是“乎吾后生,其聞道也亦乎吾先”。故選D。2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C.蚓無爪牙之利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答案:D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博學”,古義:指廣博地學習;今義:指學問廣博精深。B.“寄托”,古義:指寄居存身;今義: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C.“爪牙”,古義:指爪子、牙齒;今義:比喻幫兇、走狗。D.“風雨”,指自然界的風和雨。故選D。22、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時D.師不必賢于弟子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根據特殊句式的特點來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根據題干要求選擇正確選項。題干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判斷句,標志是“……者……也”。A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判斷句,標志是“……也”。其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項,“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賓語前置句,標志是“之”,應為“不知句讀,不解惑”。C項,“不拘于時”是被動句,“于”表被動,被。D項,“師不必賢于弟子”是狀語后置句,標志是“于”,應為“師不必于弟子賢”。故選A。23、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而恥學于師C.其曲中規D.小學而大遺答案:B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如本題針對詞類活用設題,考生應結合詞語本來的詞性以及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分析活用并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A項,“是圣故益圣,愚益愚”意思是“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B項,“而恥學于師”意思是“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為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C項,“其曲中規”意思是“木材彎曲的程度就合乎圓的標準”,“曲”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彎曲的程度”。D項,“小學而大遺”意思是“小的方面則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小”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故選B。24、下列選項中,和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是(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分析能力。A項,定語后置句,“利”“強”都是后置定語。其他三項皆是介賓短語后置句,標志是“于”“于”“乎”。故選A。25、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勸學

勸:鼓勵

②駑馬十駕

駕:駕車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④圣人無常師

常:平常、普通⑤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闊明亮

⑥釃酒臨江

釃酒:斟酒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將:表假設

⑧洗盞更酌

更:再⑨而皆若僂

僂:佝僂

⑩少雜樹,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A.①②④⑦B.①⑥⑧⑩C.①④⑥⑩D.①⑤⑥⑨答案: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②駑馬十駕,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④圣人無常師,常,應譯為“固定”;⑤擊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應譯為“月光浮動的江面”;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確。故選B。26、把下面五句話按順序填入橫線處,成為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其中最恰當的一項是(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本意是我們不但要從“西方”拿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然現在拿來的已不是鴉片、槍炮和香粉,換了一些諸如西醫、西學之類的新東西,但是他們總是錯誤地認為國外的一切東西都比國內的好。①他們把魯迅先生的本意理解為單純地批評“全盤西化”②還要從“傳統”拿來,是兩個方面的含義③現在很多人也講“拿來主義”,只不過總是從“西方”拿來④然而很多人對此的理解卻失之偏頗⑤而忽視甚至忘記了還應該從“傳統”中拿來A.②④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⑤③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排序的能力。前語境有“不但”確定組合成“不但……還”關聯的句子,本意是要闡釋兩個方面的內容,所以先跟②,接著一轉,很多人對魯迅先生的本意的理解有失偏頗,跟④;①是解釋如何偏頗的,“傳統”和“西方”是對應的,所以后面接③⑤。故選A。27、對下面虛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②孰知賦斂之毒有甚于蛇者乎。③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④吾嘗題乎是。

⑤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⑥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⑦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A.①④/②⑤⑥⑦/③B.①③④/②⑥/⑤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②⑤⑥⑦答案:D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學習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時的誦讀和積累,從而形成文言文閱讀的基本素養。虛詞題的著眼點主要是從詞性和它在句中的語法功能的角度來考查學生,我們在具體的解答過程中,要善于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揣摩詞語的意思。本題要求選擇對下面虛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都是與虛詞“乎”,的句子。“乎”的主要用法是兩類,從位置來看主要有句中和句尾。在句中多相當于介詞“于”,而句末多是語氣助詞,可譯為“嗎”。很明顯①③④的“乎”在句中,相當于“于”介詞;其他②⑤⑥⑦都在句末,是語氣助詞。故選D。28、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孰能無惑(疑難問題)

則恥師焉,惑矣(疑惑)B.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注釋或解釋經義的著作)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D.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來……的)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第二句意思是: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惑”,糊涂。故選A。2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吾從而師之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B.古之學者必有師

彼童子之師C.擇師而教之

蚓無爪牙之利D.郯子之徙

句讀之不知答案:B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然后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B項,兩個“之”都是助詞,相當于“的”;A項,前者是代詞,他,后者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項,前者是代詞,他,后者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D項,前者是指示代詞,這,后者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故選B。30、對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記》,它被看作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B.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鄉》《社戲》《阿Q正傳》均收錄在《吶喊》中。C.象征主義的基本特征是:重主觀表現而輕客觀描寫;暗示多于解釋;大量運用通感、自由聯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義、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明顯。D.雜文,以短小、鋒利、雋永為特點,是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的文藝性論文,它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極強的戰斗力。答案:B本題主要考查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B項,“《祝福》收錄在《吶喊》中”錯誤。《祝福》收錄在《彷徨》中。《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后收入小說集《彷徨》。故選B。課內閱讀31、請概括《勸學》第一段的內容要點。答案:提出中心論點:學習不能停止。本題考查概括段落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翻譯段落內容;然后梳理段落中語句的內容層次關系,找出重點詞句;最后聯系文章整體內容及文體特征,用準確、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勸學》第一段是獨句成段,其大意是“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其中“已”是停止的意思。從內容上看,荀子引君子的話,開篇緊扣標題“勸學”,一方面是說學習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聯系后文內容及文體分析,本文是議論性散文,后文三個段落作者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態度三方面討論學習的問題,證明“學習不可以停止”,所以第一段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結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32、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拿來主義》答案: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做鋪墊。本題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內容及分析文本結構的能力。第一部分(1-4段)著重批判“送去主義”,揭露、譴責國民黨政府在學術與文藝方面媚外賣國的行為容及嚴重后果。作者一開始先從“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寫起,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出“拿來主義”。因為上邊談的都是“主義”(“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所以下邊引出來的當然也是“主義”(拿來主義)。《拿來主義》運用的是引入式。文章一開始就緊扣題目,提出問題。本文主要論述的是拿來主義。在“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的反復比照之下,引出“拿來主義”。一味的“送去”,則有可能走上賣國之路。一味的接受“送來”,則意味著甘心接受文化的經濟的侵略。33、通讀《反對黨八股(節選)》全文,分析第一段的內容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題:分析黨八股的壞處。說明寫作方法和思路是“以毒攻毒”,即從八個方面來揭露黨八股的罪狀,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本題考查鑒賞文本段落的內容與作用。這是一篇聲討黨八股的戰斗檄文,標題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旗幟鮮明。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提論述的重點,指明分析黨八股的八大罪狀是為了“以毒攻毒”。這一段開宗明義地指出要分析黨八股的“壞處”,并概括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以毒攻毒”包含深刻的辯證法,不僅語寓諷刺,而且總起下文。由于課文是節選,所以從結構上說,第一段有總領節選全文的作用。34、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答案:這里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善成德”,正面論述了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得來的。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義及賞析精彩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句意: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35、黑塞認為讀書“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對于世界文學經典有人認為要“重復閱讀”,要“精”讀;也有人認為開卷有益,要“泛”讀。你認為怎樣才能有更大的收獲?(《讀書:目的和前提(黑塞)》)答案:【觀點一】讀書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沒有“精”的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讀書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選擇過于狹窄,則容易囿于局限,積累不夠。所以在讀書過程中,既要注重博覽群書,又要有所側重,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益的書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作品的態度,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但經典是需要篩選的,書海茫茫,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自己的品味和個性需求,只有讀過了才能明確它的價值,才能確定它是否對自己修養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讀也是很重要的。【觀點二】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為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等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后,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且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對待文學經典是該“精讀”,還是該“泛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選擇一種觀點進行分析作答。答題先表明觀點,再進行分析。如,對于世界文學經典要“精讀”,如果沒有“精”的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或者認為,讀書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選擇過于狹窄,則容易囿于局限,積累不夠。所以在讀書過程中,既要注重博覽群書,又要有所側重,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益的書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作品的態度,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但經典是需要篩選的,書海茫茫,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自己的品味和個性需求,只有讀過了才能明確它的價值,才能確定它是否對自己修養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讀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不同的觀點,言之成理即可。36、魯迅曾說,雜文家批評一個人或一種文化現象、社會思潮常“加以簡括的名稱,雖只寥寥數字,卻很要明確的判斷力和表現的才能的”,請你分析《拿來主義》一文中的“簡括法”。答案:《拿來主義》一文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簡括法”:從全篇來看,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拿來主義”的簡括,對比鮮明,簡潔醒目;從局部來看,對“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概括,對“孱頭”“昏蛋”“廢物”的概括,對“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的概括等,都精警有力。正因為如此,魯迅提出的“占有、挑選”的“拿來主義”,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依然是彌足珍貴的“學習之道”。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運用形象概括,進行歸納推理。文中以“閉關”說明抱殘守缺,用“送去”說明取悅洋人,用“拿來”說明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這樣就形象地闡明了“閉關”誤國,“送去”賣國,“拿來”利國的道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邏輯力量。

②選取具體類型,取代抽象論述。如:“孱頭”——愚弱無能,“昏蛋”——頭腦發熱,“廢物”——失去自立能力。三言兩語,為三種人畫像,使抽象的論述形象化,節省文字,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③就近取喻,說明復雜道理。以大宅子來借喻整個文化遺產,用魚翅、鴉片、煙槍、姨太太等喻體來比外來文化中好的、好壞相雜的、壞的三類文化,平實易懂,深入淺出地闡明對外來文化的科學態度。今天,這種“簡括法”對于我們的學習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依然是彌足珍貴的“學習之道”。37、請簡要賞析《反對黨八股(節選)》中的句子。“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答案:把語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和演說,比喻為缺少生氣、瘦得難看的“癟三”。本題考查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賞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運用的手法,然后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是如何運用該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運用該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或者表達作者什么情感。“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一句選自文章第五段。第五段論述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即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本句把語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和演說,比喻為缺少生氣、瘦得難看的“癟三”,這個比喻形象生動地給黨八股畫像,表明了作者對黨八股們的揶揄。38、在學習了《拿來主義》后,你認為應該怎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具體例子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從未熄滅,它只是默默地在那里閃爍著光芒。它的光透過了重重云霧。照射人中華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滅。它便是歷經歲月考驗的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數千年形成、發展和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的結晶,它的主流是積極的、富有生命力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保守封建的觀念。所以我們既要不斷傳承,也要不斷創新。沒有繼承,傳統文化就沒有創新的資本;而不去創新,傳統文化就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創新和發展,是以“拿來主義”的膽略吸收傳統文化精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此題考查學生對《拿來主義》進行個性化閱讀、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同時也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具體分析,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要辨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魯迅文中所說的“拿來”指的就是要繼承文化遺產,但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拿來”,而是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化傳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傳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傳承的必然要求。傳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魯迅在文中強調繼承的同時,也要求在繼承中有所發展。“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沒有拿來的,人就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兩句話深刻地闡明了批判地傳承中外文化遺產與造就一代新人、創造新文化的辨證關系。39、本單元其他幾篇文章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但《拿來主義》論述的是怎樣對待外來文化,似乎偏離本單元主題。其實,“拿來主義”的實質就是一種“學習之道”。試著探討其中的“學習之道”。答案:【答案示例】(1)拿來主義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就告訴我們:學習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學習要有廣博的視野、獨到的眼光;學習更要強調主動性、主體性。(2)拿來主義者首先要“占有,挑選”。這就告訴我們:學習要“占有”資源,獲取別人的觀點,借鑒、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剔除那些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3)“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就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首先在于“拿來”,再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