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1頁
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2頁
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3頁
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4頁
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復習試題(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列哪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王朝?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2、《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多少年的詩歌?A.300多年B.500多年C.700多年D.900多年3、下列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鴉片戰爭B.戊戌變法C.太平天國運動D.辛亥革命4、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A.沈括B.徐光啟C.李時珍D.郭守敬5、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政策?A.秦國采取連橫策略,與東方國家結盟。B.合縱政策主張六國聯合抗秦。C.連橫政策主張六國聯合抗秦。D.戰國時期,各國間政策多變,聯盟關系復雜。6、下列關于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說法正確的是?A.推行鹽鐵官營制度,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力。C.設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D.以上三項均正確。7、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C.北伐戰爭D.土地革命8、以下哪個歷史文獻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A.《新民主主義論》B.《論人民民主專政》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土地法大綱》9、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A.春秋戰國時期B.秦始皇統一六國C.漢武帝實行推恩令D.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10、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A.孔子B.孟子C.荀子D.韓非11、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A、強大的軍事力量B、先進的法律制度C、先進的貨幣制度D、強大的經濟實力12、下列關于《史記》的描述,錯誤的一項是: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B、《史記》由司馬遷撰寫C、《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D、《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13、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說法,正確的是()A、秦滅六國的時間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B、秦國統一六國后,實行了分封制C、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了三公九卿D、秦朝統一六國后,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14、下列關于《史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B、《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D、《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15、以下哪位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D.柏拉圖的學生16、在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實行了“三省六部制”?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記》記載:“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郡縣,連年征伐,富國強兵,天下大治,秦王政于是尊號為皇帝,始稱帝制。”材料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1)根據材料一,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分析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第二題請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時期,齊國人孟軻主張“仁政”,反對暴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他認為,君主應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材料二: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學派。(1)根據材料一,簡述孟軻的主要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目的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第三題【材料分析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進入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繁榮時期。他善于納諫,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提倡節儉,減輕百姓負擔。”材料二:“宋代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同時,宋代的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宋代政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科舉制度導致士人過于重視文學而忽視實用技術。”問題:1.結合材料一,簡述唐太宗時期的主要政治改革措施。2.結合材料二,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局限性。3.唐太宗和宋代的經濟發展有哪些異同點?第四題【材料分析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1.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2.廢除井田制,實行阡陌制,承認土地私有;3.鼓勵農業生產,獎勵軍功;4.實行連坐法,強化法治。材料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1.實行中央集權制,設立三公九卿;2.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3.推行書同文,統一文字;4.建造靈渠,加強水利設施。請回答以下問題:(1)根據材料一,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2)根據材料二,分析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江蘇省鹽城市歷史高一上學期期中復習試題與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列哪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王朝?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答案】A.夏朝【解析】根據中國歷史的傳統記載,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王朝。盡管關于夏朝的文字記錄主要來自后代文獻,并且至今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證明其存在,但在中國的歷史敘述中它一直被認作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國家形態。2、《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多少年的詩歌?A.300多年B.500多年C.700多年D.900多年【答案】B.500多年【解析】《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之一,共收錄了305篇作品,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長達五百多年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這些詩歌不僅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在研究古代社會狀況方面也提供了寶貴資料。3、下列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鴉片戰爭B.戊戌變法C.太平天國運動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鴉片戰爭(1840-1842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導致了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B選項戊戌變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運動;C選項太平天國運動是1851年至1864年在中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D選項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發的反清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4、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A.沈括B.徐光啟C.李時珍D.郭守敬答案:B解析:徐光啟(1562-1633年)是中國明代著名科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他在數學、天文、地理、農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尤其在天文歷法方面成就顯著。A選項沈括是北宋時期的科學家,主要成就在天文、地理、數學等領域;C選項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學家,著有《本草綱目》;D選項郭守敬是元代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歷法方面。5、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政策?A.秦國采取連橫策略,與東方國家結盟。B.合縱政策主張六國聯合抗秦。C.連橫政策主張六國聯合抗秦。D.戰國時期,各國間政策多變,聯盟關系復雜。【答案】C【解析】連橫政策實際上是指秦國與東方各國分別結盟,削弱六國之間的聯合力量,而非六國聯合抗秦,這是秦國用來分化六國的一種外交策略。6、下列關于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說法正確的是?A.推行鹽鐵官營制度,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力。C.設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D.以上三項均正確。【答案】D【解析】漢武帝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包括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國家財政;頒布推恩令,逐步削減諸侯王勢力;設立刺史,加強對地方治理的監察等。因此,選項D正確概括了這些措施。7、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C.北伐戰爭D.土地革命答案:B解析: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在這個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因此,選項B正確。8、以下哪個歷史文獻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A.《新民主主義論》B.《論人民民主專政》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土地法大綱》答案:B解析:《論人民民主專政》是毛澤東在1949年6月30日發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和實踐。這一概念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基本國策。因此,選項B正確。9、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A.春秋戰國時期B.秦始皇統一六國C.漢武帝實行推恩令D.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答案:B解析: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這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春秋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萌芽時期,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都是封建社會時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但不是封建社會的開始標志。因此,正確答案是B。10、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A.孔子B.孟子C.荀子D.韓非答案:B解析: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強調了民眾利益的重要性,認為君主應該以民眾的利益為重。孔子、荀子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們的思想與題干中的觀點不符。韓非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也與題干中的觀點不符。因此,正確答案是B。11、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A、強大的軍事力量B、先進的法律制度C、先進的貨幣制度D、強大的經濟實力答案:C解析:秦朝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是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先進的法律制度和強大的經濟實力。雖然秦朝在貨幣制度方面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并不是其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故選C。12、下列關于《史記》的描述,錯誤的一項是: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B、《史記》由司馬遷撰寫C、《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D、《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答案:D解析:《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司馬遷撰寫。它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因此,選項D描述錯誤,正確答案為D。13、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說法,正確的是()A、秦滅六國的時間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B、秦國統一六國后,實行了分封制C、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了三公九卿D、秦朝統一六國后,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A選項中,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錯誤;B選項中,秦國統一六國后實行的是郡縣制而非分封制,錯誤;D選項中,秦朝確實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但并未促進民族融合,錯誤。C選項中,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了三公九卿,符合史實,故正確。14、下列關于《史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B、《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D、《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答案:A解析:A選項中,《史記》確實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正確;B選項中,《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正確;C選項中,《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正確;D選項中,《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正確。故不正確的選項為A。15、以下哪位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D.柏拉圖的學生答案:A解析:希羅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的著作《歷史》被認為是西方歷史學的開端,因此被譽為“歷史之父”。柏拉圖是著名的哲學家,而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們在哲學領域有重要貢獻,但不是歷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選項為干擾項。16、在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實行了“三省六部制”?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A解析:唐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六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宋朝、元朝和明朝雖然也有六部制度,但不是“三省六部制”。因此,唐朝是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記》記載:“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郡縣,連年征伐,富國強兵,天下大治,秦王政于是尊號為皇帝,始稱帝制。”材料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1)根據材料一,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答案: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郡縣;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實行生產獎勵政策;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推行連坐法。(2)根據材料二,分析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答案: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有:設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這些措施的影響是: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國古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第二題請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時期,齊國人孟軻主張“仁政”,反對暴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他認為,君主應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材料二: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學派。(1)根據材料一,簡述孟軻的主要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目的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答案:(1)孟軻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他主張君主應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推行仁政,以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一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后來的儒家思想家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對后來的治國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思想,鞏固國家統治。這一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學派,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局面,但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發展,為后世的文化專制埋下了伏筆。解析:(1)本題考查孟軻的思想及其影響。通過閱讀材料一,可以了解到孟軻主張仁政,強調君主應以民為本,這一思想對后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本題考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目的和影響。通過閱讀材料二,可以了解到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思想,但其影響是雙重的,既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又限制了思想的自由發展。第三題【材料分析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進入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繁榮時期。他善于納諫,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提倡節儉,減輕百姓負擔。”材料二:“宋代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同時,宋代的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宋代政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科舉制度導致士人過于重視文學而忽視實用技術。”問題:1.結合材料一,簡述唐太宗時期的主要政治改革措施。2.結合材料二,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局限性。3.唐太宗和宋代的經濟發展有哪些異同點?答案:1.唐太宗時期的主要政治改革措施有:(1)實行科舉制度,選拔賢能;(2)推行均田制,減輕農民負擔;(3)整頓吏治,選拔賢能官員;(4)注重法治,實行寬嚴相濟的政策。2.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局限性:表現:(1)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迅速發展;(2)商業繁榮,城市規模擴大,手工業和海外貿易發達;(3)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局限性:(1)政治上科舉制度導致士人過于重視文學而忽視實用技術;(2)對外戰爭頻繁,財政負擔加重;(3)中央集權過度,地方權力削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