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單元檢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選修1_第1頁
高中歷史 單元檢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選修1_第2頁
高中歷史 單元檢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選修1_第3頁
高中歷史 單元檢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選修1_第4頁
高中歷史 單元檢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選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間∶10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北魏政權的少數民族是()A.氐族B.鮮卑族C.羌族D.匈奴族2.以下因素對北魏的長遠發展最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B.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重建代國C.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D.439年,北魏統治區域的變化3.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逐漸采用先進的經濟形式發展經濟,這種經濟形式實質是()A.奴隸制經濟形式B.封建制經濟形式C.半封建半奴隸制經濟D.半畜牧半農業4.屬于右圖人物主要活動的是()①重建代國②遷都平城③曾被前秦俘虜過④重用漢族地主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導致北魏社會矛盾尖銳的制度不包括()A.宗主督護制 B.賦稅制度C.民族政策 D.均田制6.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據主要有()①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②農民負擔沉重③漢族與鮮卑族矛盾沖突④農民起義不斷發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7.馮太后積極推動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B.改變鮮卑族落后的統治方式C.鞏固鮮卑族的統治 D.擺脫社會危機8.下面對孝文帝改革有利條件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北魏統一后,社會環境較為安定②拓跋珪等統治者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開始了封建化進程③實行宗主督護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④馮太后的積極推動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后性A.①②③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9.魏孝文帝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其中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10.下列各項促使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的是()①北魏統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進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11.下列對于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對北方所有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D.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2.關于三長制的評述,正確的有()①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②加強了中央政權③取代了宗主督護制④配合了租調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13.下列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的有()①規定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給官吏,嚴禁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給農民④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4.如右表所示措施的主要意義在于()A.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B.變鮮卑貴族為漢族地主C.改鮮卑人為漢人 D.消滅了鮮卑陋習15.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移風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裝②講漢話③改漢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貫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6.北魏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政策的實質是()A.提高少數民族的素質 B.緩和與漢族地主的沖突C.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17.移風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側重點,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B.其內容涉及服裝、語言、婚姻等眾多方面C.其結果有利于鮮卑族鞏固對中原的統治D.其影響是鮮卑族因喪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成書于5世紀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遷都洛陽,促進了洛陽的繁榮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發展C.南朝統治下的洛陽,經濟得到恢復D.5世紀的洛陽,商業盛極一時19.我們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為其改革()A.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 B.得到了漢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脅 D.鞏固了鮮卑貴族的統治20.北周鮮卑大臣豆盧勣自愿棄官去學儒家經典,皇帝對此大加贊賞。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漢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變法B.王安石變法C.孝文帝改革D.張居正改革21.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龍門石窟佛像造型逐漸呈現漢化的風格。這反映了()A.佛教的傳入B.疆域的擴大C.民族的融合D.全國的統一22.北魏時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現在()A.生產方式上B.生活習慣上C.言行舉止上D.飲食穿著上2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和商鞅變法相比,不同點是()A.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B.為統一奠定了基礎C.制度創新,并為后世沿用D.倡導嚴刑峻法24.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顯著,下列說法不符合這一觀點的是()A.有利于封建化 B.有利于民族融合C.有利于統一黃河流域 D.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2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權力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D.得到漢族地主的支持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選擇題(26題14分,27題21分,28題15分,共50分)2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運通四方。——《魏書·成淹傳》材料二若南徙,則種人不滿諸州之地,參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傷,情見事露,四方聞之,有輕侮之意,則聲實俱損矣! ——《廿二史札記·崔浩傳》請回答:(1)在北魏政權是否應遷都洛陽的問題上學術界歷來存在著兩派不同的意見,即贊成派與反對派,為論證這兩派意見應分別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遷都外,北魏政權“行漢法”的舉措還有哪些?(6分)(2)有人說:北魏的衰落就是從魏孝文帝改革開始的。結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評價。(8分)2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到6世紀初,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黃河中游的許多荒地,重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比過去增多。6世紀初年,北魏全國人口比西晉太康年間南北方合計,還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視興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促進了水田的發展。材料二北魏的洛陽,……城中有不少“資財巨萬”的富商大賈,有的富商住宅非常華麗,車馬服飾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許多貴族高官顯宦也都經商。材料三鮮卑人樂俑魏晉的漢人胡食畫像磚(1)據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農業明顯發展。你認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4分)(2)從材料二中你獲取了什么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4分)(3)材料三中的兩幅圖片反映出什么歷史信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4)綜合以上材料,歸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9分)2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史書記載,孝文帝與心腹大臣拓跋澄討論遷都洛陽的問題。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材料二圖一圖二材料三商鞅認為以詩書禮樂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于國有害的寄生蟲。他把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仁義、貞廉、非兵和羞戰統稱為“六虱”,認為應統統毀滅。材料四下圖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時的措施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遷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認為孝文帝遷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2)材料三、四分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6分)(3)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點、難點和推進改革舉措方面給后人哪些共同的啟示?(3分)【答案解析】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B[根據教材知識可知,北魏是源于我國東北的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2.D[解題關鍵是理解D項的含義,它實際是指北魏統一黃河流域,這自然有利于北魏的長遠發展。]3.B[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勵發展農業的經濟政策,實際上就是封建制下的農業發展模式,因而選B項。A、C、D三項較之B項是落后的。]4.D[解題關鍵是明確圖片中的人物是拓跋珪,①②③④的表述全部正確。]5.D[A、B、C三項是孝文帝改革前導致社會動蕩的因素,D項是改革后推行的制度。]6.A[北魏政權建立后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表現為①②③④,所以選A。]7.C[根本目的反映的是個人、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所在。A項是手段,B、D兩項是直接目的。]8.C[既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內容,此題中的③不符合題干“有利條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9.B10.D[孝文帝改革是當時上述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1.B[均田令分配的是國家控制的無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12.A[三長制是北魏基層行政組織,取代了宗主督護制,負責檢查戶口、征收租賦等,配合了均田制、租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強中央政權,故選A。]13.B[可用排除法。從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權,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14.A15.A16.C[北魏孝文帝認識到鮮卑族的落后,企圖通過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改變這種局面,穩固鮮卑族的統治。而漢族文化的實質是農耕文化。]17.D[解題關鍵是要對移風易俗的改革措施細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是衰落。]18.A[B、C兩項不符合史實,A、D兩項比較,D項是A項的組成部分之一。]19.A20.C[北周是我國北朝的一個朝代,它繼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的漢化政策。A、B、D三項從時間上也可排除。]21.C[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北魏遷都洛陽后,龍門石窟佛像造型逐漸呈現漢化,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22.A23.D[兩次改革都促進了經濟發展,為以后的統一奠定基礎,所創立的一些制度分別為后世沿用,但魏孝文帝改革沒有嚴刑峻法,D項錯誤。]24.C[A、B、D三項是改革的積極作用;C項在改革前就已完成,故不正確。]25.C[決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點在于改革必須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歷史發展規律。]26.(1)贊成派:材料一;反對派:材料二。舉措:頒行均田制、俸祿制、移風易俗等。(2)評價:(以下兩種觀點任選其一)觀點一:該觀點正確。北魏推行“漢化”政策放棄了本民族的歷史傳統,失去了統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漢族的做法使鮮卑族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權滅亡。觀點二:該觀點錯誤。該觀點全盤否定了北魏“漢化”舉措的積極作用,北魏政權的敗亡與“漢化”措施無關,“漢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或:風氣的改進、社會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或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洛陽城(或中原地區)的開發,有利于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等。(或能夠將以上兩種觀點折中回答亦可)27.(1)孝文帝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重視興修水利。(2)北魏貴族來到中原后經商。說明鮮卑族接受了漢族的生活方式,商業在當時比較活躍。(3)鮮卑族漢化,漢族生活習慣也深受鮮卑族文化的影響。原因: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促進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間文化的相互影響。(4)孝文帝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徹底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鮮卑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產方式農業化、風俗習慣漢族化,從而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解析解題關鍵:將材料與所學知識有機結合,其中第(1)題農業發展與孝文帝改革農業方面的政策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