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師備課參考(全冊各單元輔助資料)2021年_第1頁
小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師備課參考(全冊各單元輔助資料)2021年_第2頁
小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師備課參考(全冊各單元輔助資料)2021年_第3頁
小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師備課參考(全冊各單元輔助資料)2021年_第4頁
小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師備課參考(全冊各單元輔助資料)2021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年級科學上冊各單元備課輔助資料

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指物質的形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例

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固態、液態、氣態間相互轉化等。還有物質與

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

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實質: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本身不變,只是粒子之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是指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如鐵釘生銹、節日的焰火、酸堿中和、木條的燃燒等。

從宏觀上可以看到各種化學變化都產生了新物質。這是化學變化的特征。從微觀上可以理解化學

變化的實質。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沒有變化,僅僅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結合方式發生

了改變。

化學變化常伴有光、熱、氣體、沉淀產生或顏色、氣味改變等現象發生。但要注意跟物理變

化的區別。物理變化也常伴有發光(電燈)、發熱(摩擦)、放出氣體(開啟汽水瓶蓋)、顏色變

化(氧氣變成液氧)、產生沉淀物(明磯凈水)等,只是沒有新物質生成,這是物理變化與化學變

化的根本區別。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化學變化里一定包含物理變化,物理變化里

一定沒有化學變化。

2蠟燭燃燒

蠟燭的主要成分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分儲制彳g的,是幾種高級烷煌的混合物。石蠟易熔化,

受熱熔化為液態,輕微受熱易揮發。我們看到的蠟燭燃燒并不是石蠟固體的燃燒,而是點火裝置

將棉芯點燃。放出的熱量使石蠟固體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蠟蒸氣,石蠟蒸氣是可燃的。蠟燭充

分燃燒時,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3生銹與防銹

銹通常指金屬(包含合金)表面所產生的氧化物,常見的有鐵銹、銅銹、鋁銹等。但未必所

有金屬的氧化物都稱為“銹"。概言之,常見的金屬才會用‘'銹'’來指示其氧化物。另外,同一種金

屬的氧化物可能不止一種,所以同樣叫做鐵銹,但可以是三氧化二鐵、氫氧化鐵或其混合物等。

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本質上是金屬的氧化反應。若只是生銹為金屬氧化的話,大部分金屬都會

生銹;部分金屬如鋁氧化后會產生致密氧化物,反過來可保護內層金屬。

鐵銹是鐵氧化物的統稱,通常為暗紅色。由鐵和氧氣行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不同情況下會生

成不同形式的鐵銹。鐵銹主要由三氧化二鐵的水合物和氫氧化鐵組成。足夠的時間后,在氧氣和

水充足的情況下,鐵會完全氧化成銹。銹沒有致密的組織,水和氧氣會穿透銹,繼續使內部的鐵

生銹。若要防銹,就需要有可以防止生銹的致密表層。不銹鋼的表面是一層不易反應的三氧化二

格。若使用鎂、鈦、鋅、鋁,也會產生類似不易反應的致密氧化物表層。鍍鋅是一種常見的防銹

處理方式,在要保護的物品上,利用電鍍或熱浸鍍鋅的方式鍍上一層鋅。若在腐蝕性更強的環境

中(例如鹽水中),會用鎘來代替鋅。

生銹會造成鋼鐵制品結構的劣化。銹的體積比相同質量的鐵大,因此能會擠壓相鄰未生銹

的部分,從而告成損壞。例如1983年美壓國康涅狄格州的MianusRiverBridge倒塌事件就是

銹蝕造成的。其中使用的軸承內部生銹,使得吊桿從栓銷上滑脫,其中一角沒有支撐,造成橋面

侄隔

4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02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

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約占大氣總體積的0.03勃。

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熔點為一78.5°C,沸點為-56.6°C(527kPa下),密度比

空氣密度大(標準狀況下),能溶于水。

1

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C時僅有1.8%分解),

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

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酎。

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溫煨燒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得。

其他制法:小蘇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和白醋混合在一起時,發生復分解反應,放出二

氧化碳氣體。

收集方法: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氣法。

檢驗方法: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為二氧化碳。驗滿

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不能伸入瓶內),如果火焰熄滅,證明已集滿。

高純二氧化碳主要用于電子工業、醫學研究及臨床診斷等。固態二氧化碳廣泛用于冷藏奶制

品、肉類、冷凍食品和其他轉運中易腐敗的食品,在許多工業加工中作為冷凍劑。氣態二氧化碳

用于碳化軟飲料、水處理工藝的pH控制、化學加工、食品保存等。液態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劑,飛

機、導彈和電子部件的低溫試驗,提高油井采收率,橡膠磨光以及控制化學反應,也可用作滅火

劑。

5汽水及消暑原理

汽水就是帶有氣體的飲料,汽水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市場上銷售的汽水。大約是1體積水

中溶有1?4.5體積一氧化碳。當然大部分汽水中除含二氧化碳外。為了改善口味,還加入適量

白糖、果汁和香精。

二氧化碳在汽水中主要起兩個作用:(1)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成為碳酸,使液體產生酸味,碳

酸對人略有刺激,口感好。有些汽水飲料,如可樂,會在汽水中加入磷酸以增強酸性。(2)二氧

化碳會使飲料中各種原料風味更協調。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汽水的質量越好。二氧化碳

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決于溫度和壓力兩個因素。

二氧化碳在低溫時溶解度更大,在標準大氣壓下,20°C時,1升水可以溶解0.88升二氧化

碳;0C時,1升水可以溶解1.71升二氧化碳。此外,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隨壓力增加而增加。

汽水工廠制造汽水時,通過加壓的方法來增加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二氧化碳無毒,且不能被人體吸收。飲用時,在嘴里由于溫度高使部分二氧化碳從溶液析出,

產生刺激帶走口中熱量。所以給飲用者以清涼感。進入胃中后,肚子里的溫度比較高,二氧化碳

就會從口腔中排出來。當二氧化碳被排出來的時候。熱量也被帶了出來。于是人會感覺身涼。

二氧化碳不僅會使人感覺涼爽,而且對胃壁有刺激作用。在二氧化碳的刺激下,胃液分泌

加快,從而加快消化。加之果汁果味的適量添加及酸甜味道適當,因此碳酸飲料長盛不衰。喝冰

鎮汽水時,由于汽水的溫度更低,溶解的二氧化碳更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要從體內排出,能帶

走更多的熱量,所以降低腸胃的溫度更加明顯。因此,千萬不能大量飲用冰鎮汽水,以免對腸胃

產生強烈的冷刺激,引起胃痙攣、腹痛,甚至誘發腸胃炎。此外,過量的汽水會沖淡胃液,降低

胃液的消化能力和殺菌作用,影響食欲,甚至加重心臟、腎臟負擔,引起身體不適。

6化學和化學家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的科學。化學是人

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化學家是專修于物質變化的學問及其應用的研究工作者。化學家研究化學元素、原子、分子

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化學家也研究并測試藥物、炸藥及其他的東西。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

學,現在大多數的新藥物都是通過化學技術而研制出的。一個化學家與其他人做事的不同之處是

他們通常都會很小心地檢香身邊每一種物質的變化。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研究怎樣可以大量生

產各種藥用或者工業用化學品,造福大眾。

7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

拉瓦錫把少量汞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12天,發現部分汞變成紅色粉末,同時容器中空氣體積

減少了1/5左右。通過對剩余氣體的研究。他發現這部分氣體不能供給呼吸,也不助燃,他誤認

為這全部是氮氣。拉瓦錫又抑加熱生成的么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中再加強執,

得到汞和氧氣,且氧氣體積恰好等于密閉容器中減少的空氣體積。他把得到的氧氣導入前一個容

2

器,所得氣體跟空氣性質完全相同。

通過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氧氣占其中的l/5o在測定中,裝置中剩

余的氣體約占空氣體積的4/5,該實驗從另一方面說明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不能燃燒或不能支持

燃燒。19世紀前,人們認為空氣中僅有氮氣與氧氣。后來陸續發現了一些稀有氣體。目前,人們

已能精確測定空氣成分。

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

1變異的類型

變異的類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可傳遞給下一代;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

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可遺傳的變異的來源主要有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基因重組是指來自兩個親本的非等位基因間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能產生大量的變異類型,

但只產生新的基因型,不產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即基因中的脫氧核甘酸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

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發生改變。重點是數目的變化。一個染色體組中沒有同

源染色體,沒有等位基因,但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包含的遺傳信息是一套個體發育所需要的完整的

遺傳信息,即常說的一個基因組。染色體組數是偶數的個體一般都具有生育能力,但染色體組數

是奇數的個體是高度不孕的,如一倍體和三倍體等。

2遺傳、變異及其相互關系

遺傳從現象來看是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相似現象,即俗語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的實

質是生物按照親代的發育途徑和方式,從環境中獲取物質,產生和親代相似的子代。

遺傳是相對穩定的,生物不輕易改變從親代繼承的發育途徑和方式。因此,親代的優良性狀

很有可能在子代中重現;而親代的缺陷和遺傳病,同樣也可能傳遞給子代。遺傳是一切生物的基

本屬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對穩定,使人類可以識別包括自己在內的生物界。

變異從現象上來看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同胞兄弟姊妹之間,以及同種個體之間的差異現象,

即俗語說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個絕對相同的個體,包括攣生同胞在內,

這充分說明了遺傳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變異是絕對的。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遺傳可以發生變異,發生的變異可以遺傳。正常

健康的父母,可以生育出智力與體質方面有遺傳缺陷的子女,并把遺傳缺陷(變異)傳遞給后代。

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染色體、基因、DNA、RNA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否有物質基礎的問題,

在遺傳學領域爭論了數十年之久。現代生物學認為遺傳和可遺傳的變異都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

這種遺傳物質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NA)。

生物的遺傳物質在細胞水平上是染色體,在分子水平上是基因,它們的化學構成是DNA,基

因就是DNA鏈上的一個特定的片段。在極少數沒有DNA的原核生物(如煙草花葉病毒等)中,核

糖核酸(RNA)是潰傳物質。

真核生物的細胞具有結構完整的細胞核,在細胞質中還有多種細胞器,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

就是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但是,細胞質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遺傳功能。人類親代和子代之

間的物質聯系是精子與卵子,而精子與卵子中具有遺傳功能的物質是染色體,受精卵根據染色體

中DNA包含的遺傳信息,發育成和親代相似的子代。

第三單元化石的奧秘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通常是生物有機體中不易腐爛的堅硬部分,

被封閉保存在沉積物里。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

3

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裹它們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

(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

來。

大部分化石都是動植物的堅硬或不易腐爛的部分保存而成的。貝殼、骨骼、樹干和牙齒都比

較容易保存為化石,因此貝類和脊椎動物擁有較好的化石記錄。

在極少數情況下,不僅動植物的堅硬部分可以保存為化石,容易腐爛的動物軟組織同樣可以

通過印痕的形式保存下來,堪稱地質''奇跡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特殊的地質環境下,其中最著

名同時也最古老的''奇跡"便是加拿大不列斯量倫比形省的布爾吉斯頁巖。這是一種形成干5.05

億年前的黑色、細膩的寒武紀頁巖,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許多都是世界僅有的種類。通

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窺見非常早期的生命世界圖景以及通常情況下難以保存下來的動物種類。

遺跡化石包括足跡(比如恐龍尋找食物時經過松軟沉積物留下的腳印)、潛穴(動物逃脫天敵

追捕或產卵時留下的洞穴)等。大部分情況下遺跡化石不會和造跡生物的遺體化石一起保存下來。

盡管我們可以推測潰跡所表現出的行為,但經常無法確定到底是哪種動物留下的。

2化石的重建

要想揭開遠古動物的真面目,首要之事是將其化石碎片盡可能準確地重建完整。這項任務相

當繁瑣,尤其是對有大量細小骨骼的脊椎動物的化石而言。在這個過程中,兩種不同卻互補的方

法可以用于化石的重建,直至推測化石物種的生活習性。一種方法是將已滅絕動物的牙齒、四肢

和其他結構與現生物種中的類似結構進行類比。其基本原理是認為相似的結構可能對應著相似的

功能,因此用于類比的物種無須有親緣關系。

這種''尋找類似物”的方法一直備受古生物學家青睞,但顯然并不是萬無一失的:很多化石物

種無法找到可用于類比的現生物種,有些類比也經不起仔細推敲。于是第二種方法應運而生一一

直接分析化石物種的身體構造。如果一個化石物種的身體由一種獨特的方式構建而成,那么它的

一個結構只可能用于少數幾種功能。這一方法的關鍵就在于判斷這些可能性中哪種最可信。它假

定自然界所有的結構都是高效的,這一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合理的。

3恐龍

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

行動物的統稱。恐龍存在時間長達L6億年。恐龍的體型相差很大,

恐龍小的只有鴿子那么大,大的則如笨重巨大的卡車。恐龍屬于爬行動物,但與現生爬行動

物有極大的不同。

恐龍可分為兩個大的分支:蜥臀目和鳥臀目。小盜龍比鴿子大不了多少,是已知最小的恐龍

之一。這種恐龍全身覆蓋著羽毛,靠把四肢張開像兩對翅膀一樣在樹林中飛翔(或至少能滑翔)。

作為馳龍類的一員,小盜龍是伶盜龍的近親,同屬肉食性恐龍,它不是鳥類。科學家在中國找到

了很多小盜龍的化石,其中有超過20件保存完好的骨骼。和鳥不一樣,這種動物長有牙齒和尾椎,

前肢上還長有大爪子,但化石下也清晰地顯示有飛翔的E痕。小盜龍沒有拍劃走K所需的大塊K

行肌,但它可以利用翅膀滑翔,就像晤鼠那樣。它的尾巴末端是菱形的尾扇,上面長有羽毛,其

作用或許是在飛行過程中保持平衡。后肢上長長的羽毛在奔跑行走時會很礙事,因此小盜龍一般

只待在樹上。

4猛瑪象

在冰河時期,儀表威嚴的猛嗎象曾成群結隊地游蕩于北美洲I、歐洲和亞洲廣袤的平原上。猛

雞象與現象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一一對西伯利亞冰封猛雞象戶體的研究表明,它們擁有與現生象

基本相同的DNA。已知的猛雞象一共有8種,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3700年前滅絕的真猛雞。

真猛雞全身覆蓋著濃密的長毛,長毛底下還有一層細密的絨毛。大部分成年真猛雞體型比非

洲象稍大,但人們也曾在北極島嶼上發現身高僅2米的''侏儒真猛嗎成年真猛嗎長著又大又彎

的長牙,肩上還有像駱駝一樣的背峰。真猛雞生活在冰期的草原上,它的臼齒能幫助它更好地咀

嚼堅韌的野草等小型植物。

5魚龍

魚龍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魚形爬行動物。它們最初是由陸生爬行動物演化而來,極好地

適應了水中生活,其中還有一些最后演化出了類似海豚的形態。跟海豚一樣,它們在水中捕獵、

4

繁殖和分娩,但是必須回到水面呼吸空氣。魚龍有著巨大的眼睛,擁有良好的水下視力,還有用

來劃水和保持平衡的鰭。

6大地懶

大地懶生活在更新世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大地懶與現在的樹懶血緣很近,所不同的是,大地

懶巨大如象,在地面上生活。它通常四足行走,但也可以用后肢站立,并用彎彎的爪子拉下高處

的枝條。大地懶的糞便化石顯示它是植食性動物。

7熱河生物群

熱河生物群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國北方(尤其是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

南部)的一個化石生物群。遼西地區是研究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地區,包括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兩個

地層,共跨越約1800萬年。

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大、種類之多、

保存之好轟動了世界。特別是以保存許多生物的軟組織特征而聞名于世,包括恐龍、鳥類、翼龍

和哺乳動物中發現的羽毛、毛狀物和毛發,以及許多生物中都保存的軟組織結構如皮膚印痕、軟

骨結構、角質喙等。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8大陸漂移說

早在1596年,比利時地圖學家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就指出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線彼此契合。

科學家他認為美洲是由于地震和洪水而從歐亞大陸撕裂出來的。1912年,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

納正式提出大陸漂移說。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的大陸曾經是一個相連的整體,稱為泛大陸。大約2億年前,泛大

陸解體,各大洲持續而緩慢地漂移到它們目前所在的位置。魏格納用巖石、化石、古氣候證據來

支持他的大陸漂移說。他的假說最初不被接受,因為他無法合理解釋大陸是怎樣移動的,以及是

什么力量驅動大陸移動的。

這一假說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才為世人所廣泛接受。當時出現了新的地球物理學證據,揭

示了在大陸移動的同時,海底也在不斷擴張;而位于地殼和上地幔下面半熔化巖層的流動也在推

動大陸移動。

9查爾斯?達爾文

英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英國海軍貝格

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達爾文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

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觀念。

1859年出版了震動整個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

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生物通過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由簡單到復雜、由低

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生物進化論給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打擊。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

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一起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其主要著作還有《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貝格爾號航海志》等。

10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是同學們在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后,對活動過程和成果的書面

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結論;可

以是動手實驗后分析得出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后作出總結;還可以是靠邏輯推理得出

結論?

科學性、創造性、實踐性是衡量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準。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

1太陽系

太陽系由太陽、八大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組成。太

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由此而產生的引力約束著其他天體繞

它運行。

八大行星按照質量和表面物態,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

5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們的特征類似于地球,如質量小、體積小、平均

密度大、巖態表面、自轉慢、衛星少;類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的特征

類似于木星,如質量大、體積大、平均密度小、氣態表面、自轉快、衛星多。太陽是太陽系中唯

一能自身發光的天體,它發出的光和熱,照亮并溫暖著整個太陽系。

2銀河系

銀河系是太陽所在的星系,由恒星、星團、星際物質以及暗物質聚集而成。銀河系可見物質

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

銀河系屬于棒旋星系。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擁有四條清晰明確的旋臂。太陽位于銀河系

的一條旋臂獵戶臂的內側,至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

銀河系的主要結構成分有核球、銀盤、銀暈和暗暈。銀盤是可見物質的主要集聚區,呈扁平

圓盤狀。銀盤中心隆起的近似于球形的部分叫做核球,在核球區域恒星高度密集。核球中心有一

個很小的致密區,叫做銀核。銀盤外面是一個范圍更大、近于球形的區域,其中物質密度比銀盤

中低得多,叫做銀暈。銀暈外面還有銀冕,它的物質分布也大致呈球形。

3中國天眼(FAST)

FAST是位于中國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英文縮寫,被譽

為“中國天眼它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于1994年提出構想,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于2016

年9月啟用。它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

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可用于從宇宙起源到星際物質結構的探討,脈沖星、地外生命的搜索,

深空探測的地面跟蹤與遙控等。

截至2019年8月28日,FAST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

新發現的脈沖星。

為什么要找脈沖星?脈沖星會不斷地發出脈沖信號,這種信號非常穩定,找到以后就可以

應用于深空探測、星際旅行,可以起到導航作用。科學家曾經舉例說;如果你要走到火星,或者

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根本無法用地球上的GPS去導航,但如果能知道宇宙中很多脈沖

星的位置,就可以通過它們來定位、導航。

4飛行器

飛行器是能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空間(太空)飛行的機器或裝置的總稱。飛行器包括航空

器、航天器、火箭和導彈。

在大氣層內飛行,依靠空氣的靜浮力或與空氣相對運動產生的氣動力升空飛行地稱為航空器,

如氣球、飛艇、飛機等。

在太空飛行,在運載火箭的推動下獲得必要的速度進入太空,然后依靠慣性做與天體類似的

軌道運動的稱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探測器、航天飛機等。

火箭是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胃的飛行器。可以在大氣層內。也可以在大氣層外飛行。如探

空火箭、運載火箭等。導彈是裝有戰斗部、飛行軌跡可控的飛行器,如彈道導彈等。

5中國航天事業大事記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2號并定點成功。

1999年11月20日,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1號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搭載中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

2005年4月12日,神舟6號飛船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兩

人多天參與空間科學研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1號探月衛星發射升空,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7號飛船搭載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升空。9月27日,翟

志剛成功進行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10月1日,嫦娥2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號探測器實現月面軟著陸。

2011年9月29日,天宮1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6

2012年6月16日,神舟9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升空,神舟9號飛船與天

宮1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

2013年6月11日,神舟10號飛船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升空。

2016年9月中旬,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2017年4月中旬,天舟1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

6嫦娥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規劃為''繞、落、回”

三期。

繞”是指研制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對月球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探測,以

獲取月球的三維立體圖像等;"落〃是指發射月球軟著陸器,試驗月球軟著陸和月球車巡視勘察,

就地對月球進行探測,并開展月基天文觀測等;“回”是指向月球發射軟著陸器和小型采樣返回艙,

采集關鍵性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我國嫦娥3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

紀錄。其拍攝的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再度獲得的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

片和數據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

第五單元科技改變生活

1輪子

通常,輪子被視作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科學家常常把它與火的使用相提并論。人類

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因為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

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復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后的事情。

據考古發現,最古老的輪子出現在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地板,

和車軸牢牢地釘在一起,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巴比倫人用它制作成批的陶器。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

對盤形的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

的黏土置于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考古學家認為車輪的前身

就是這些制陶用的輪子。

大約公元前3000年,當地人已經將車軸裝到了手推車上,輪子不再直接和車身相連。這種原

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以后

不久,就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車輪很早就用于制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沖擊敵陣,迫使

敵人潰散;后來又當作作戰平臺來使用。士兵站在車上朝敵人擲標槍,發射弓箭,殺死敵人。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或間接從古巴比

倫人學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只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但以輪行車

始終沒有想到。羅伯特.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當前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

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因此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

輸。在車輪發明以前。古人借助滑撬來搬運重物。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復雜一些的還會

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杠一一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雖然古埃及人更

應該受滾杠的啟發而發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而是古巴比倫人。我們可以來

想象一下,帶輪的車是怎樣發明的。最初用的是滾子的滾動來移動重物,后來,人們就把它的中

間部分削細一些。于是,它就變成了一個兩端帶著寬圓滾的軸。我們猜想,軸是處在某一種最簡

陋的梁木架下,并在梁木架下轉動的。于是,人類就有了一輛最簡單的帶輪子的車。后來,車輪

就開始單獨制造,人們把它固定在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軸上,并且裝上了輪箍。再后來,人們給

這樣的車裝上車廂,于是車就成型了。輪子是現代工業革命的代表物。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工人暗示了人類已經成為機器的奴仆。

也許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和即將到來的生物技術時代中,輪子會退出歷史舞臺,但事實肯定不是

這樣。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電腦的硬盤正在嗚嗚作響,光驅、軟驅也在工作;而在為基因組

測序的各個現代實驗室中,離心機軸承正在不停地旋轉以完成蛋白質的分離。既然我們從文明之

7

初就選擇了輪子,那么它很可能會伴隨人類的始終。

2火的使用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火的使用。

自人工取火之后,火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需求。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火對

人類并非必不可少。因為人類本身的歷史已經長達二三百萬年,而人類用火的歷史只有四五十萬

年,人工取火的歷史僅兩三萬年。在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表明,人類不

用火和不能保證經常用火的歷史,要比用火和可以人工取火的歷史要長得多。

從猿到人,攝取熟食是一個關鍵點,熟食可以使人更好地消化食物,充分利用能量,同時避

免病菌的侵襲,所以熟食一下子使人和其他動物的競爭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那么,人類是如何

取得火種的呢?

人類與火的接觸主要是從自然界的森林大火開始的。目前,全世界每年都要發生20多萬起左

右的森林火災,其中多數是自然火,因為森林中的腐爛物一旦堆積過多,就會因為氣候干燥等原

因而燃起大火。在原始時代,森林的面積比現在要大得多,植物的生長比現在也茂盛得多。森林

大火的發生率也就會比現在高得多。早期的直立人大多生活在森林或鄰近森林的地區,他們與自

然森林火接觸的機會,無疑就比今天的人要多得多。

森林大火對于火區內的動物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但對于火區附近的動物卻是一種恩賜。森

林大火之后,火區內會留下大量現成的食物。久而久之,原始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森林大火=

獲得食物這樣的話,一見到森林大火。他們不再像其他動物一樣逃得遠遠的。而是在一旁興奮

地等候著。火勢一落,他們就會立刻向火去跑去,迫不及待地尋找燒死的動物、烤熟的硬果殼和

植物的塊莖。這時候。他們發現烤熟的野獸肉,如果沒有被燒焦的話,不但比生肉容易嚼爛嚼碎,

而且味道也比生肉鮮美得多。

此外,他們還會遇到尚在燃燒著的余火,這種余火不但不可怕,而且還能給他們帶來溫暖、

光明和安全。在火區尋找食物的原始人,很有可能來自幾十里以外的山洞,遙遠的路程和豐富的

食物,使他們難以在當天返回他們的所居住的山洞里。并且,火區內也不一定有現成的洞穴,于

是他們只好在火區露宿。為了抵御寒風的侵襲,防止猛獸的侵害,他們會圍著山中地余火堆坐下,

并不斷往于火中添加燃料,使火堆保持不滅。豐碩的收獲也使他們一直難以入睡,大伙也許還會

情不自禁地圍繞著火堆慶祝一番。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興奮的人,特別是一些貪玩的孩子,會拿

著燃燒的樹枝,互相追逐嬉鬧,孩子們玩火的行為,也許會給他們當中的聰明人一些啟發。

也不知是哪一天,或者是哪一次,在一場大火之后,在一次慶祝之后,他們中的一個首領果

斷地決定:把火種帶回山洞。把火帶回山洞,是人類歷史上面最偉大的決定之一。它給人帶來的

不僅僅是溫暖、光明和各種可口的食物,更為根本的還是它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徹底地從動物世界

當中脫離出來了。

據專家考證,原始人進化分為4個階段,這4個階段所處的大體年代如下:

能人階段,大約是在350百萬年至145萬年之間;直立人階段,大約在145萬年到45萬年之

間;智人階段,大約在45萬年到10萬年之間?

新人階段,新人就是我們現代人,新人階段大約10萬年左右。這個進化過程表明,在學會用

火之前,人類的進化歷程極其緩慢,大約需要用200多萬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原始人才從能人進

化到直立人,這僅僅完成了一個階段的進化。而在45萬年左右,人類把火帶回山洞之后,掌握了

用火的技術之后。很快就結束了直立階段。然后又相繼完成了智人向新人的躍進,進化成為解剖

學意義上的當代人。

毫無疑問,在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之后,人的感覺性能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再也吃

不下血淋淋的生肉,他們再也不能對寒冷的天氣漠然待之,他們再也不能對黑夜毫不畏懼。總之,

他們離不開火了。

最初,原始人只是從自然界的雷擊、山火中獲得火種。這些火種雖然能被保存,但畢竟不方

便,常因陰雨天氣或保存不周而熄滅。經常熄滅的火種,迫使人們發明人工取火技術。

傳說上古時,“燧人氏見鳥啄燧木,粲然火出,頓悟,遂折燧枝,鉆木而取火,”這就是中國

版''鉆木取火”的故事。從直接利用自然火,到保存火種不滅,一直到學會人工取火,人類這才算

是第次控制了這種變革物質的強大自然力,這是文明的一大飛躍。

8

人類何時學會人工取火,至今還未找到可信的證據。一般認為,到了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

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因為在德國尼安德特人遺址中已經發現了用敲擊燧石的方法進行人工取

火的遺跡。不過短短的幾萬年,人類已經掌握了通過敲擊和摩擦把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經驗知識,

也掌握了通過燃燒利用燃料能源的方法。這樣,火就成為人類隨時可利用的戰勝自然、改造自然

的武器,人工取火的發明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

正是由于人類掌握了駕馭火的自由,進而才能燒制陶器、冶煉金屬,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

元。

3蒸汽機

瓦特從開始改良蒸汽機到最后研制成復動式蒸汽機,前后花了30多年,僅在解決活塞與汽缸

之間的漏氣問題上,瓦特就反復試驗了很長時間。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蒸汽機的發明對世界來

說是多么重要,人們好像一直在等待瓦特的成功。不僅僅是瓦特的合作伙伴馬修。博爾頓,全世

界都在等待蒸汽機帶來的奇跡。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的英國,“珍妮紡紗機"、”騾機〃的出現,提高了紡織品的產量和

質量,為英國全球貿易和擴張提供了一次加速,這也使英國與其他強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拉大。

蒸汽機出現后,英國已經把其他國家遠遠地甩在后面。

1712年,蘇格蘭鐵匠紐克曼發明了空氣蒸汽機。瓦特是在幾十年后在格拉斯哥大學做修理工

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紐克曼蒸汽機模型,從此,他便開始研究如何讓這臺笨拙的機器變成〃永動機

O

瓦特蒸汽機的發明嚴格意義上說不是發明,它是改良。18世紀60年代瓦特在紐克曼蒸汽泵

的基礎上改良成功。這種紐克曼蒸汽泵又稱‘火機’,它發動起來渾身冒火,主要在礦山上使用,

是抽水用的,所以又叫‘礦工之友它和泵連在一塊,所以體積很大。”由于這臺機器的局限,幾

十年來,它一直只用來抽水用。并沒有廣應用于其他方面。〃英國的煤田有個特點,都在海平面

以下,礦山積水非常嚴重。礦山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先把水抽干,才能夠把煤挖掘出來。所以紐

克曼的蒸汽機主要用于礦山,當然還有一個用處就是用在鹽田,也是抽水用。這個蒸汽機的最大

缺點就是熱效率太低,要用大量的燃料。用在煤礦沒問題,煤礦有煤,即便效率低也沒關系。

瓦特想改良這個蒸汽機,主要是想怎么用作一種動力。60年代他改良成功了,這次改良成功

的還是單動式的,就是來回運動的蒸汽機,還是不能給機器提供動力,因為機器動力需要圓周運

動。他把單動式變成聯動式花了20年時間。他用分離汽缸的方式,再加上一個冷凝器,就提高了

它的熱效率。

英國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煤礦、鐵礦大都在丘陵和山區,一些工業城市往往根據礦山分

布而發展。隨著工業化規模擴大,擺在英國人面前的一大問題就是交通,如何解決原料地之間的

交通問題很關鍵。英國隨著新工業中心形成后,怎么解決與市場之間以及同其他原料地之間的距

離的交通問題?一些工廠就會考慮它要重新布局。如果沒有這樣的蒸汽機提供動力,它就不能離

開山區。這樣,蒸汽機就帶動了英國交通革命。

蒸汽機的應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到了20

世紀乃至今天也沒有完全失去其作為動力機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在短

時間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4互聯網:世界之腦的誕生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現在已經進入信息革命時代。互聯網已

經融入社會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互聯網是通過改變人類

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作用,具體則通過技術來實現。技術的發展常常令人炫目,其中一些技術

像流星一樣風靡一段時間后就難覓蹤跡。而有些技術將會長期影響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并不斷

升級。互聯網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便是如此。

互聯網對促進人類文明邁上新臺階的作用是強大的、不容置疑的。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在深

刻地改變著社會結構、社會關系,數字化生存、網絡化生活將成為常態。互聯網的本質規律是無

窮大和無窮小。互聯網的用戶會無窮多,對用戶的收費會越來越少。互聯網的裂變式發展對各行

各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全方位地和深層次的。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技術發明。它還給人類帶

來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精神。

9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形態的改變非常顯著,強烈影響著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對文化與價值

觀念甚至語言的演變同樣具有巨大影響。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播乃至占領。語言的演變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放眼當今世界,正是憑借對網絡空間的掌控,一些經濟文化大國通過對

本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宣揚與傳播,悄然侵蝕著他國的傳統文化。

互聯網將改變傳統行業的形態,而傳統行業自身又很難產生出適應互聯網特點的新機制。網

絡購物不是百貨大樓發起的;新媒體的出現不是源自于傳統紙媒體;數碼相機的廣泛使用不是卡

達公司的本意;數字出版不是傳統出版社的強項;互聯網金融業不是傳統銀行的發明;MOOC的發

展也不會是以傳統大學為主。

互聯網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將不斷提升,第一階段為信息互聯,主要是解決人類知情權的平等;

第二階段為消費互聯。為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提供方便;第三階段為生產互聯,服務于人類就業

和事業發展;第四階段為智慧互聯,幫助人類實現對知識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最終發展成為生命

互聯,滿足人類健康長壽的愿望。

5青霉素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嘗試獲得比磺胺療效更好、更安全的抗菌藥物。當時若某人

患了細菌感染的大葉性肺炎,就意味著此人兇多吉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

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1929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發現,培養葡萄球菌的營養瓊脂平皿受到

了點青霉菌(penicilliumnotatum)的污染,青霉菌菌落能將葡萄球菌溶解,并抑制周邊葡萄球

菌的生長。

弗萊明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傷救治工作,對抑菌現象有著職業敏感性。他意識至青霉

菌能分沙出有效殺滅葡萄球菌的成分。他稱之為青霉素。在試圖提純青霉素未能成功后,他將點

青霉菌菌種提供給感興趣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FloreyH.W)和生物化學家錢恩(ChainE.B)O

二人使用冷凍干燥技術成功獲得了青霉素晶體,并通過實驗鼠證實青霉素具有優越的抗菌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迫切需要高效抗感染藥物用于傷病救治,促進了青霉素研究的進展。1943年,

美國將開發青霉素列為僅次于核計劃的頂級項目,實現了藥品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至1945年6

月,青霉素年產量達到了近6500億個單位,挽救了成千上萬名傷病員的生命。1945年,弗萊明、

弗洛里及錢恩三人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青霉素問世是人類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里程碑。青霉素(青霉素G)是最早廣泛用于臨床

治療并延續至今的第一個天然抗生素,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球菌和放線菌具有強大抗菌活性。

包括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球菌、炭疽芽胞桿菌、

白喉棒狀桿菌、梭狀芽抱桿菌屬以及革蘭陽性厭氧桿菌如產氣莢膜菌、破傷風桿菌、艱難梭菌等

常見致病菌,青霉素還對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鉤端螺旋體敏感。

在青霉素問世之前,人類對這些嚴重威脅到健康與生命安全的致病菌幾乎束手無策。如新生

兒和產婦被破傷風桿菌感染后的病死率很高。再如梅毒是傳染性很強的性傳播疾病,傳統方法是

使用重金屬制劑治療,不僅毒性很大且療效不確切,梅毒螺旋體仍可能侵犯到心臟與神經系統,

造成患者痛苦與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傷病員得不到有效治療,傷口很容易感染化膿。以至于醫院里充

滿了腐臭氣味,傷員即使手術成功,也可能因感染化膿截肢與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青霉

素開始大量用于盟軍部隊,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大大提高了傷病員的生存率和部隊士氣,

被視之為神藥。

青霉素開創了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新紀元,極大地推動了抗生素的研發與臨床應用。

1940-1950年代,從土壤中分離到多種抗生素產生菌,研發成功了鏈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

金霉素、土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等臨床藥物。

1953年,發現了對青霉素酶穩定的頭抱菌素C,為1970年代頭泡菌素類藥物迅速發展奠定了

基礎。

1959年,從青霉素發酵液中成功分離提純到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致1960

年代半合成青霉素系列產品迅速問世,各具抗酸、耐酶、抗菌活性增強與廣譜等特色。如氯唾西

林抗革蘭陽性菌有耐酶的特點;阿莫西林是抗一般革蘭陰性菌的廣譜抗生素。并可口服給藥;哌

10

拉西林則是抗銅綠假單胞菌作用突出的廣譜抗生素。

在抗生素蓬勃發展的百花叢中,天然青霉素雖經久力衰,但仍在臨床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目

前仍推薦青霉素用于敏感肺炎鏈球菌、口腔從菌、產氣莢膜桿菌與螺旋體引起的感染,并推薦作

為衣氏放線菌、腦膜炎球菌的首選藥物。

6化肥

古代的人們就認識可以用肥料來改善土壤。他們給耕地使用堆肥和動物糞肥。這樣做莊稼通

常會長得很壯。他們雖然知道首這樣做有用但卻不知道為什么。160多年前,德國著名化學家李

比希的研究成果為化肥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李比希自幼酷愛化學,18歲便進入埃爾蘭根大學學習化學。1822年取得博十學位后。他回到

家鄉的一所大學教書,并開創性地建立了實驗室,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有機化學這個新領域中。

當時德國農業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減產。李比希看到這種情形內心十分焦急,決心要用化學知識

去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于是開始了對土壤的肥力及其物質構成的研究。他從古代給土地使用

人畜糞便想到:或許是糞便中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這種成分

是什么呢?有沒有一種物質具有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于是,李比希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埋首研究。終于,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

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做了大

量的實驗后,李比希開始把研制出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作為自己的目標。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把自己親研制出的第一批鉀肥和磷肥小心地施在試驗田里。然而,始

料未及的一場大雨卻將肥料滲入到土壤深層,而試驗田里的作物的根部卻大多分布在土壤淺層。

結果可想而知,收獲季節到了,可莊稼沒有絲毫增產的跡象。有了失敗的經驗,李比希接下來的

工作就是將這些化肥變成難溶于水的物質。這一回,他把鉀和磷酸鹽晶體合成為難溶于水的鹽類,

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李比希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重新開始了試驗,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發現原本荒廢的土地上

竟然長出了莊稼。而且,這些施過白色晶體的莊稼比農民們良田里的莊稼長得都要好。而這個白

色晶體就是最早的人造化學肥料。

后來,李比希把他的實驗成果寫在《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中。在這本書中,

他科學地論證了土壤的肥力問題,強調無機質肥料一一人造化肥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這在科學

史上還是第一次,他的研究表明,除碳、氫、氧、氮之外,植物還需要硫、鉀、磷、鈣、鐵、鎰、

硅等許多元素。他還指出,作物從土壤中吸走的礦物質養分必須以肥料形式如數歸還十壤,否則

土壤將日益貧瘠。李比希是第一個主張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施肥的人,因此被稱為〃農業化學之父

O

7電動機

電動機,又稱為馬達或電動馬達,是一種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并可再使用機械能產生動能,

用來驅動其他裝置的電氣設備。電動機充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你的電腦里至少有兩個電

動機,一個支持硬盤旋轉,另一個是冷卻風扇旋轉;或許在你們家的吹風機、抽風機或電動剃須

刀里、空調卡縮機都能找到電動機。在家里、工廠,所有你可以看得見地機械運動都是由電動機

引起的。電動機向我們證明,它一直都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發明之一。你或許會驚訝它們是那么常

見,在你的房間你可以找到多少個電動機呢?你知道,電動機的發明者是誰嗎?他是英國的一位

偉大的電磁學家,叫邁克爾?法拉第。他被愛因斯坦評為物理學發展史上最具影響的科學家之一。

1791年9月22日出生于英格蘭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普通的鐵匠家庭,家境貧寒。9歲時,因

父親去世,失去主要經濟支柱的母親不得不將小法拉第送進一家文具店當學徒。14歲時進入一家

書店當圖書裝訂工,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各類書籍。和一般年輕學徒不同的是,法拉第熱愛讀書,

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擠出一切休息時間,把只要他裝訂過的書都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其中對他

影響最大的要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馬塞爾夫人的《化學對話》了。這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

了很好的科學基礎。工作之余,他自己也利用空瓶子做電池,嘗試種種實驗,而且下定決心要成

為學術研究者。

在兄長的贊助下,年輕的法拉第時常去聽皇家科學院舉辦的自然科學講座。與絕大多數聽眾

不同的是,法拉第的筆記做得十分詳細、工整,每次聽后都重新譽抄筆記,并畫下儀器設備圖。

11

1812年,法拉第聽了4次戴維的講座。他很感興趣,就把這位名學者的每句話都記下來,對講演

內容還做了補充,并把筆記精心裝訂成冊,名為《亨?戴維爵士講演錄》。這本筆記本,書法娟秀,

插圖精美,顯示出法拉第一絲不茍和對科學的熱愛。1812年圣誕節前,他把這個精美的筆記連同

一封自薦信寄給戴維。

法拉東的努力終于得到回報。戴維接到他的祭品和自薦信后,很為法拉第的細心和熱誠感動。

在戴維的介紹下,法拉第進入了皇家學院實驗室,并當了他的助手。也許,當初戴維也沒有想到

過法拉第取得的成就會遠遠超過他,之后也曾嫉妒過他。但戴維還是把發現法拉第作為自己最重

要的功績而引以為榮。

法拉第終于躍進了“龍門”,剩下的就該大顯身手了。經過幾年的蟄伏,法拉第在1816年出手

了第一篇科學論文。論述了生石灰的性質。從此在科學界嶄露頭角。后來,他發現通電流的導線

能繞磁鐵旋轉,制成了世上最早的電動機,從而躋身著名電學家的行列。不過,他的這一項發明

是受到了丹麥科學家奧斯特一個實驗的啟發。

1820年的一天,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教授奧斯特發現,當屋外有閃電時。室內的指南針會發

生不規則的擺動。在這個啟示下,他猜想是電流使磁針擺動,于是,在課堂上他進行了這個實驗:

將電池的兩極用導線短接,把導線靠近指南針。導線是水平放置并與磁針呈直角。因而沒有觀察

出對磁針的影響。當他結束講演,將導線放到與磁針平行的位置時,卻立即發現磁針產生了明顯

的偏轉。他立刻換了個大的電池,重復進行這個實驗。

1820年6月,他寫了一本小冊子《電流對磁針作用的實驗》,這本書中記載了他觀察到的現

象,這就是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電流的磁效應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它把電學和

磁學從此聯系起來了。

兩年以后,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中得到啟發,認為假如磁鐵固定,線圈就可能會運動。根據

這種設想,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簡單的裝置。在裝置內,只要有電流通過線路,線路就會繞著一

塊磁鐵不停地轉動。事實上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臺電動機,是第一臺使用電流將物體運動的裝置。

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

電動機的應用使得工業生產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現在每一個機器都可以裝備它自己的電動機,

使控制更為簡便,并且提高了傳輸效率,在農業上使用電動機很大程度地減少了人類的勞動量,

像脫谷機,水泵等,家用電器更是減少了巨大的勞動量,使得人們生活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適。

回顧電動機的歷史,使我們更加認識到電動機對日常生活的作用,更能體會科技所帶來的變

革性力量,在獲得啟迪的同時,讓我們用智慧去創造,用我們的雙手去推動科技的創新。

8電燈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

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

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煤油燈和煤氣燈作為照明工具。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濃

烈的黑煙和刺激的氣味,并且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還容易引發火災,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既安全又

方便的照明燈。

1812年,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將2000節電池和兩根碳棒連接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